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美乡村教师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4年的湖南高考作文沿续了近几年的新材料作文题。作文命题首先提供了一个事实,即一个乡镇干部扎根某穷乡僻壤,带领村民奋发图强建设美丽乡村的故事。然后,他用一句具有哲理的话“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总结了自己八年的奋斗感悟。作文材料意旨明确,但是哲理语句的含义却具有多义性。本作文命题最大的亮点不在于事实材料,而在于哲理语句。材料事实和哲理语句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虚实关系”,考生要写好这个作文,写出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关键就在于能否真正理解本作文命题“虚实之间”的关系。若没有理解,则易陷于狭隘、雷同的套板作文;若理解了,则能在虚实之间,独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要写好本文,我们首先要运用原点思维聚焦作文材料,理解材料内涵,把握命题关系,突出写作重点。本作文是用一个生活实例来引出一句哲理,生活实例是作文命题的由头,而哲理语句才是我们写作的落脚点,也是我们写作的重点。换句话说,本作文命题有“实”有“虚”,且由“实”到“虚”,我们写作的重点不应该在“实”,而应该在“虚”。假若我们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实例上,我们就会写一个人要想干成一番事业,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就要奋发图强。这样写就等于抛开了“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这句哲理语句。这样思考问题带来的害处是,许多考生会从这个事实材料想到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共同努力,共同改变乡村落后面貌的类似的事实材料,如县委书记焦裕禄改变河南兰考面貌,孔繁森三次进藏改变雪域高原,感动中国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段爱平改变山西贫困乡镇的面貌……选这样的材料行不行?当然行,因为反映生活、反映时代也是我们作文写作的主题之一,但是如果我们都这样写,选材就雷同了,主题上就都聚焦在了“主旋律“上,立意上失去了开拓和创新,这是命题者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相反,如果我们把写作重点放在“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这句哲理语句上,作文才能真正符合命题者的意图。我们试着结合材料分析一下,“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这句话是“最美乡镇干部”在某穷乡僻壤干了八年,将贫穷落后的乡村建设成“最美乡村”之后由衷发出的感叹。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因为很多人去了那里,待不到两年就走了,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不在那个贫困的乡村,所以他们就不会有改变这个穷乡僻壤的面貌的目标和决心,当然那个乡村的面貌就不会有改变。但是“最美乡镇干部”却不一样,因他一开始就树立了改变这个乡村的坚定的信念,并且付出了行动去奋发图强,正是他把心血与汗水洒满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山山水水上,所以才彻底把这个贫穷的乡村变成了美丽的乡村。通过上面的对比,可见“心不在哪里,哪里就没有风景”,相反“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因此有没有风景,关键在于有没有“心”!有“心”才能创造风景!这样分析,才真正理解了作文的命题意图。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关键要抓住两个关键词――“心”和“风景”,要抓住一个关键句“用心才能创造风景”。只有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才能突出写作的重点,才能真正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作文写作的重点不应该在“实”,而应该在“虚”。在确定作文思维的聚焦点之后,我们就应该运用发散性思维,努力开拓作文的题材,努力挖掘作文的主旨。选材不同,作文的主旨不同,文章的哲理也就不同。哲理语句中的词语“哪里”,给作文的选材带来了多样性,相应的也带来了主旨的多样性。因为每个人的“心”所在的地方不同,相应的“风景”的含义也就不同。尤其是“风景”有“虚实”两重含义,既可指自然中的美丽景色,也可以指理想、追求、信念、热爱、责任、坚持、奉献……等比喻性的思想、感情、意识、精神、审美方面的有价值的事物。在写作中我们应该重点表现后者的含义,这样不但选材更丰富,而且主题表现会更深刻,更独特,更新颖。
我们可以用不同领域的名人的题材来表现主题,如有对旧中国改天换地的宏愿,因而血雨腥风若等闲,“战地黄花分外香”亦成了他心中的美景;曼德拉志在与南非种族歧视作斗争,安放心灵于黑人权益的保护,以一己之力奔走呼号,全心带领黑人与不公平命运作斗争,最终成就他“彩虹国”的绚烂风景;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将心安放在国家振兴,民族崛起,使“两弹一星”的风景灿烂了整个中华大地,为国防铸就了一道金色盾牌;莫言一生扎根于他的故乡,表现故乡的风土人情、爱恨情仇和时代变迁,他的创作灵感始终没有离开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高密东北乡,从而创造了独具莫言特色的“红高粱“的文学风景,摘取了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诺贝尔文学奖;红学泰斗周汝昌从29岁起直到95岁仙逝,70多年致力于“红学研究”,构筑了一个独具古典美学风景的“红学大观园”;德兰修女一生用心把爱播洒于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用一颗仁爱之心照亮了黑暗中的人,创造了人类最伟大最动人的“仁爱”风景;乔布斯一生致力于科技创新,用心经营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从而成就了他的“苹果梦”,在科技领域画出了一道永无止境的“创新”风景。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自己的生活题材来表现主题,比如,身在农村的孩子,可以写“心在麦田,风景就在麦田”。父母耕耘在农田,用汗水浇灌麦田,当看到金黄色的麦浪时,这不就是最美的风景吗?麦田就是父母对孩子金灿灿的希望啊!比如说喜欢文学的考生,可以写“心在文学,风景就在文学”。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我们独特的文学样式,用心品味文学,可以从中发现感人的意象、优美的意境、动人的故事、迷人的艺术、深邃的思想、独特的审美,这就是文学的风景。再如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可以写“心在校园,风景就在校园”。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很多人厌倦了学习,厌倦了校园。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发现,我们会发现其实校园里也有许多美丽的风景:晨曦中激情的朗读,课堂中智慧的辩论,赛场上拼搏的豪情,活动中真情的迸发……激情、智慧、豪情、真情等,就是最美的风景。这样的领域还有很多,每个人选择的生活体验不同,文章表达的主旨也就不同,可以说文章由“虚”入“实”的选材角度是丰富多彩的,文章“风景的内涵”也是独具特色的。只要把握了命题的“虚实”关系,每个人都会“自有天地”!
那么,怎样表现“用心就能创造风景”这个哲理命题的深刻内涵呢?这是真正检验考生的作文是否有思想、有深度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在作文中就要表现出思维的深刻性。多年来,每年的高考作文大多数的考生作文总是浮于表面,文章缺乏思想深度,不能透过现象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文章没有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关键就是要深刻地阐述“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的哲理。要深刻地阐述本文的哲理,应该采用“纵向议论”的方式,层层深入的揭示出这句哲理丰富而又深刻的人生启示。例如,我们写议论文可以采用“因果分析法”来进行论证。我们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纵向议论的方式来进行论证。如首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是因为“只有用心,才能创造风景”;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问题“为什么用心就能创造风景”,因为用心才能树立明确的目标,用心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用心就能激发智慧和才干,用心才能创造事业的辉煌……最后,是解决问题,要创造风景就必须用心。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纵向议论的方式来进行论证。如,我们可以先摆出材料中(或现实生活中的)某种不良现象,一个贫困的乡村,没有人愿意去,即使去了也干不到两年;然后我们可以分析这种现象的危害,因为没有人愿意去这个穷乡僻壤,或者去了那里也无心待在那里,结果这个乡村将永远改变不了贫穷的命运;接着,我们可以深入地挖根源,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去,而且去了也不愿意待下去,主要的原因是怕吃苦、怕劳累,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顽强的意志,归根到底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个人利益主义思想在作祟;最后,我们可以指出办法,一个人无论在哪一个岗位,哪一个领域,要想干出一番事业,要想创造美丽的风景,要想创造辉煌的事业,要想达到人生精神的顶峰,就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一种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崇高精神。一句话,用心才能创造美丽的风景,用心就能创造事业的辉煌!如果我们要写记叙文,那么就可以就自己在某一个方面的“用心创造美丽的风景”进行记叙和描写,通过自己在某个方面的独特的体验来表现“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这个哲理。例如,可以写自己用心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的经历,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刻苦专研,在音乐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色彩中呈现出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在舞蹈中体会到生命的激情和活力等等,这些就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写作本文,还应该体现出命题的时代性。作文命题者在命题时,总会融入自己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因而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或许融入了命题者对个人美好精神的追求,对建设美好社会、美好国家愿景的思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发生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国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滑坡。在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当今社会上缺“心”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人已经丧失了爱心、同情心、善心、责任心、良心等等,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缺心的时代”。 这些“心”对许多人来说根本就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值得注意的地方。“缺心”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如学者无法安心学术研究,官员无法用心为民服务,商人无法真心对待消费者,记者不能良心报道事实,教师不能潜心教书育人,学生无法专心敬德修业……如果不呼唤这些“心”的回归,我们这个社会迟早会变成爱的沙漠、善良的荒原、良心的真空,我们甚至会堕落成社会丛林中的两足动物,最终失去人性。
在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心”显得尤为重要,“心”就是信仰――“心若在,梦就在”,“心若在,风景就在”。儒家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是基础,是根本,但是修身的根本又在于“修心”,当一个人带着爱心、同情心、善心、责任心、良心、进取心……去追求学业、追求事业、追求道义、追求进步、追求真善美……时,那时所有的梦想都会开花,所有的风景都将盛开,这就是这个作文命题者应该追求的本心,也是我们的作文能够达到一个高度和深度的必然要经过的境界。
虽是一颗星星,但温暖和光芒永恒,三尺讲台,自有精彩!
作为一名光荣的教师,我深感责任之重。一次,我去一家单位办事,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我说:他是人民教师!人民——一个多么崇高的称谓啊!人民者,沉甸甸的责任也!刹那间,一种庄严和神圣、幸福与温暖涌遍全身!
每一个45分钟,我尽全力释疑解惑;每一个45分钟,我让学生充满激情和感动;每一个45分钟,我留给学生青春原野上最美好的回忆,三尺讲台,绽放精彩。我深知:祖国的未来,从这里展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需要我尽全力去拼搏!
夜阑人静之时,我会想起奋勇救学生而壮烈牺牲的英雄教师殷雪梅;想起在危险到来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而自己却倒在血泊中,高位截瘫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想起201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扎根乡村36年的女教师支月英。她们,就是一面镜子,让我时时对照,使我丝毫不敢懈怠。上个学年,我任高二(4)班班主任,班上有一大半是留守孩子,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的温暖感和幸福感,运动会和元旦晚会,我自己出钱为他们买来香蕉、桔子和瓜子,让他们体会到家的甜蜜;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冬天,我看着一双双生满冻疮的手,急忙从药店买来几支冻疮膏,一个宿舍发了一支,没过几天,许多同学手上渐渐不再红肿,我感到无比的兴奋。本学期刚开学,在高一(8)班的早读课上,我突然发现小夏同学的脖子上有一大块皮肤已经溃烂,而且有蔓延的趋势,我立即告诉她,这是一种皮肤病,叫"癣",并叮嘱她中午请假去校门口药店买相关的药,关照她的同桌到时陪她一起去。过了3天,小夏同学脖子上病状渐渐消失了,皮肤变得光滑如初,我的心里顿时充满了成就感。
电摩司机邵师傅告诉我,吉老师,我问过你们学校坐我车的学生,他们都喜欢你呢!我听后倍感欣慰。一位曾经的学生在作文《你是我最欣赏的人》中写道:如果有人问我,你最欣赏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最欣赏的人是吉老师!得到学生的肯定喜欢固然高兴,但我深知,要做到无愧于三尺讲台,无愧于家长的期望,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仍然任重而道远!
或许我不会像殷雪梅、张丽莉、支月英那样扬名天下知,但我深深懂得:在平凡中我要坚持操守,以创新的姿态、饱满的精神、拼搏的意志,让每一天都不平凡!用爱与责任,唤醒迷惘,哺育自信,点燃青春。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可以培养的,但提高又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通过系统的写作训练,需要学生模仿、消化、创新这样“三步走”的内化过程,才能逐步地提高。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老师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和积累呢?
其一,系统的写作理论技法积累。
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论指导,让学生先掌握一定的技法,构建作文模式是必须的。这就好比搭建风筝,仅有风筝的图纸,基本材料还是不够,还必须有娴熟的技术,风筝最后才能翱翔于天空。
例如,训练记叙文的写作时,我要求学生学会写这样几种模式。人物的思想品格往往是在事情的叙述中展露出来的,所以采用一人物+几件事情+抒情议论的模式。选取的事情要典型,富有代表性;几件事情之间忌平均用力,要考虑详略得当的问题。
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件事情来表现人物,就可采用人物+一件事情+抒情议论的模式。既然是一件事情,那么在情节安排上要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忌平铺直叙,否则就像喝白开水,淡而无味。
如何刻画出生动形象的人物呢?那就要努力抓住人物富有个性的特征,除了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细节描写外,还可以运用白描的手法,才能使笔下的人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他死死地盯着眼前的这个人,一动不动,嘴唇紧抿,随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去,眉峰也一点一点攒蹙起来。”
读此文字,仿佛真有这么个“他”站在我们面前,脑海里会迅速勾勒这个形象,这就是白描的不可抵挡的独特魅力。
另外还要求,学会描写,而且描写要大于叙述。
同学甲这样写:父亲很爱我,为了养活全家,大清早就骑着摩托车去上班。
同学乙那样写:清晨,我被“呜——”的摩托车启动声响吵醒了,透过西墙的纱窗,外边天蒙蒙的,一轮残月孤零零地悬在寥廓高远的西天,天井中梧桐树上传来了几声鸟鸣声,清脆得很,像萝卜。
“我已经很轻了,估计应该不会吵醒孩子,他学习也挺苦的,让他多睡一会儿吧。走嘞。”耳边传来爸爸那沙哑的声音。
“嗯,路上小心点,……”妈妈也轻声答应着。
瞬时,我泪水夺眶而出,父母原来就是这样于不经意处流露他们的淡淡的白开水似的爱意。
同样表现父亲不辞辛苦,对家庭的负责,对孩子的关爱这样内容,比较两段文字,没有理由地更喜欢第二个同学的文辞。如果是叙述,只要两小句就完事了;而描写确是运用四段精彩优美的文字。这里有景物描写,抓住清晨天色、孤月、梧桐树、鸟鸣声这样典型的意象,来极力表现天色尚早,父亲却已经准备上班了,父亲的勤劳就不言而喻了;这里有父母的很平常的对话,这是孩子在不经意间听到的,恰恰淋漓紧致地表现了像大山一样深沉的父爱;这里还有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这些都是苍白无力的叙述所无法比拟的。
文中一定要穿插景物描写,而且不止一处,至少两处,两处的景物描写要有相关性,体现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比如:天很热,阳光毒辣,刺得人都睁不开眼,路上行人很少,满大街行走的仅是开着空调的汽车,狗趴在地上,舌头尽吐,大街两旁的柳树条纹丝不动,知了一个劲儿地嘶吼。此时我却顶着酷暑骑着脚踏车前往补课,心里有千个万个不情愿、不满意、不开心。
这段景语抓住阳光、行人、汽车、狗、柳树条、知了等富有酷夏典型意象,不仅再现酷热的情形,而且恰如其分地暗扣了人物的此时的心境 ——不痛快。
起风了。先是微风,然后飓风,柳条在风中得意忘形的狂舞起来了,我迎着风,身体弓得像只虾,头伸着,使劲儿蹬着自行车,那个瞬间我平静下来了,不再毛躁、焦虑不安了。
这是在文末的景物描写,与前面的景句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景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从中也体会出“我”的心情的变化起伏。
纵观优秀作文,作文的框架基本是固定的,只要语文老师做个有心人,进行归纳总结技法,指导恰当,大胆放手给学生留有充足时间,进行涂鸦、创作,就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孩子的作文水准肯定会提高,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其二,社会和生活素材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一方面离不开平时学生自己的阅读积累,另一方面更离不开语文老师的课堂引导。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任务多么繁重,我都会给学生安排一两节课,指导孩子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粗读时要求孩子从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例如:阅读议论文,粗略划分议论文三大部分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接着精读时要求孩子在重点研究文章的本论部分,运用了什么的论证结构: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正反对比结构等等。
让孩子自己阅读,这任何语文老师都不可以取代和速成的。阅读之余要求学生进行摘录,好词好句,描写生动的,抒情感人的,议论深刻的句子,如果是议论文,文章列举了哪些事实论据、名人名言都要进行摘抄,早读课有必要大声诵读,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喜欢至极可以背诵下来。这是写作训练的第一二两步——模仿和消化阶段。模仿、消化过后才能让学生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习作,尽管这个作品是粗糙的,甚至是丑陋不堪的。
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投身到社会中去,努力提高对事物、自然、社会、人生的思想认识;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积极培养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和真切情感,不断丰富文化语言。但是学生时间有限,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自身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比如每天雷打不动地坚持看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在课堂上适时渗透,“给力”、“正能量”“和谐社会”“深圳大运会”“南海主权”“食品安全”“地沟油”“酒驾”“穿越”“啃老族”“草根文化”“嫦娥二号飞往深空”等热点事 件都是学生关注的内容。
这些话题的关注,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和归纳能力的捷径,而且可以让学生与社会、时代及时链接,在作文素材的积累中才有新鲜感、时代感。
其三,语文老师情感积累。
“日久情深!”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与学生朝夕相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对学生作文的情感的影响,最直接的尤其不超过语文教师了。有些影响对学生来说,甚至是一辈子的。乡村最美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就是个很好证明。
作文评讲时,学生最关切的就是,作文分数的高低和老师作文评语,反而会忽略老师在习作中间的眉批的。这时,教师的评语写作时,就要格外小心谨慎。即使全篇不理想,也要扣住一个亮点、闪光点且无限放大,从而鼓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切忌简单粗暴,一棍子打死。此外点评句子要优美动人,切忌套话连篇。可见,学生对来自教师的感应,不仅是知识上的,也有情感上的。
1.尝试默写
基于农村孩子阅读量小的特点,“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说明了它们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方面,如何在这两个方面找到切合实际的通道,卓有成效地发挥阅读对写作的积极作用呢?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默写作文。这种做法适合于农村学生起步阶段,是提高写作素养的有效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默写作文并不是简单的内容抄袭,不是固化学生的思想,而是除经常读作文范例给学生听以外,还要选择适合的听读默写作文范例。这要求范例有典型性,这种典型性主要表现在班级绝大部分同学较为关注的,还有能引起内心强烈共鸣的,在听读的过程中容易激起学生情感的作品。这需要教师在了解班级学生思想、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有意梳理和巧妙归类,甚至自己动笔,为学生搭建习作与学生思想、生活的桥梁,疏通表达思想与生活的通道。
2.丰富想象——写作的翅膀
鲁迅先生十分注重对孩子想象力的培养,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写想象性习作,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我们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习作中放飞个性,大胆创新,自由命题,自主习作,享受作文的快乐。因此,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要开展较丰富的联想。怎样才能使孩子神思飞动、文潮奔涌、浮想联翩呢?
2.1睹物想象
小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比如:一个小小的地球仪,上面只有线条、颜色和简单的文字,让学生站在地球仪前,去寻找壮观的首都,滔滔的长江,雄伟的长城,奇险的黄山,滚滚的黄河,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璀璨的香港,再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像,欣赏这些祖国风景优美的地方,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并通过回忆想象,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生动的语言,把寻找到的地方描述出来。
2.2听音想象
作曲家创作的美妙的音乐,也源于生活。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响: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欢腾热闹的街市……
2.3插写或续写想象
许多课文的中间或结尾有意犹味尽之感,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写海底的物产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见、所闻、所听,想象后写出海底除了珊瑚、海参、鱼、虾等,还有哪些动物以怎样的姿态出现。
3.挖掘农村生活优势,指导从生活入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社会实践。作文教学更应如此。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泉,也就是叶老所说的:凡是在日常生活中干的、玩的、看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下来,这就是作文。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历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所以,既然学生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多样的材料,来引导孩子们写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
3.1抓住活动素材
虽然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自身问题,但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他们有着天然的丰富的真实生活经历,他们接触到的是有别于城市孩子的另一片广阔天地,同时有着自己的特性——乡土性。教师应极力挖掘此类特色,引导学生从此入手,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纪实。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趣事”,让学生先利用周末时间,做一做,看一看,再写一写,第二周上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事例交流,互相交流自己的体验、感受,体会生活的“趣”。第二天,当作文上交时,我看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真实无忧的童年生活片断:“斗牛”“捉蝌蚪”“斗蛐蛐”“草地大联盟”等,语言可爱天真,文章条理清楚,这样的作文才是孩子内心的真实再现,情感流露。
3.2抓住景色素材
农村的风景优美,美丽的大自然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里有狂野的犬吠声;有细柔的鸟语声;还有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这充满乡村气息的生活净化着农村孩子们的心灵,这些都是农村孩子写作最原始的素材。比如,我们学校地处海边,这里的村民们以养殖场为生,所以滩涂里的花蛤、海蛎、鱼虾等都是孩子作文的原材料,甚至村民独特的渔民生活也是孩子的作文素材。所以,以农村生活为基础写出来的作文,也会是最真实,最美丽的。
学生的作文是一个经历“客观现实心理感受语言文字”的过程。培养创造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造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学生练习写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里呈现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锻炼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何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抓标点,引发联想
语文教师除了利用平时的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针对课文中的精彩段落或篇章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联想,增加小练笔的机会。如在教学《我的油布伞》后,捉住省略号对学生进行如下引导:善良的母亲为了满足儿子的小小愿望,日夜操劳,终于换回了儿子梦寐以求的伞。儿子望着母亲黄油布伞似的脸,心酸的流泪了。这省略号似乎是儿子的点点泪珠,又似乎是儿子对母亲无言的倾诉,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儿子向母亲倾诉自己的心怀。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思想,使他们思如泉涌,纷纷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亲爱的母亲,为了我的成长,您费尽了心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学生们畅所欲言,自然的表达内心的感情,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抓词句,拓宽思路
作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想象的能力。抓重点词句进行扎实语言训练是有效的途径,如《黄山奇松》,在描写三大名松时捉住了它们不同的姿态,运用了贴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选用了比喻词“如同”,如“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针对文后出现的略写的松树姿态,如“有的壮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可以放手让学生依照三大名松的写法,展开想象,用“如同”的句式将它们的具体形象表达出来。有学生写道:“黑虎松高昂着脖颈趴在临近悬崖的一块岩石上,如同一位山中大王在向游玩的客人显示自己的威风。”既提高了学生的仿写能力,又使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长期下去就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抓续写,激活思维
续写既能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使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得到发展。续写故事必须根据提供的内容合情合理的展开想象。如“一天,小丽到商店买了一瓶醋,回到家里,发现售货员多找了两元钱……”可以启发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以下想象:小丽自己发现多找两元钱后的表现;有关人物,比如妈妈、弟、妹等人的反应;送还多找钱款时的情景;多找钱的人员和旁观者的表情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想象内容续写。
四、抓时机,丰富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或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因此,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
一次活动时,一位学生望着一颗山茶树出神,我走过去疑惑地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么出神?”学生答到:“老师,那棵山茶和月季站在一起,一高一矮,枝叶摇动,它们好像在争论什么。”多么奇妙的想法,我忙把周围的学生叫来,不失时机地引导:“它们在争论什么,有什么事会让它们争论不休?瞧,它们身边还有黄杨树,黄杨树会怎么说?如果这时飞来一只蝴蝶,那将会发生什么故事,你会编这类故事吗?”同学们就写出了《山茶与月季》、《谁更美》等寓言和故事。真实的反应了孩子们想象的七彩世界,可以看到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五、抓“媒体”,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这也是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难点,将多媒体运用于作文教学,有助于难点的解决。因为多媒体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的投入到情景中去。学生写《春到田野》作文时,审题后,播放了春天田野的录像,把要写的内容变成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提出了问题:按顺序观察画面上有哪些景物?那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动人的声音,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当学生从电视上看到蓝天、白云、小鱼、蝌蚪时,文思泉涌,欣然写道: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白云下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慢慢的流着,成群结队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好像在说:“春天来了!”……这种音画交融,动静结合的直观信息,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紧紧的凝聚在屏幕上,使学生争先恐后地想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六、抓改写,充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