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杜甫之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所谓执行复议制度就是在执行当中,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不服人民法院作出的异议裁定,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的方式获得救济的制度。执行复议制度的建立避免了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对驳回裁定“一裁终局”的现象。赋予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复议权是程序完善合乎法理的体现,经过上一级法院的复议得出的最终裁定可以有效避免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对法院裁决的合理怀疑。但新民诉法对于如何构建执行复议制度语焉不详,给执行实务带来了诸多困惑,笔者拟结合执行实践,对该制度做浅显的探讨。
一、复议的提出
1.申请复议的主体。一般来说,申请复议的主体为提出异议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但不限于此,未提出异议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如果其合法权益因法院作出的裁定受到侵害的,也可以申请复议。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复议程序的提出,应当实行意思自治原则,执行法院不得依职权主动启动复议程序。
2.申请复议的期间。新民诉法规定,若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不服执行法院作出的执行裁定的,可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级法院书面申请复议。由此可见,申请复议的时间为10日,从收到裁定的次日起算;如果裁定未同时送达当事人和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复议的期限从各自收到裁定书的次日起算,任何一方在自己申请复议的期限内未提出申请的,即丧失申请复议的权利。本条规定的申请复议期间为不变期间,不能任意改变。但根据民诉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3.申请复议的形式。当事人、利害关系申请复议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口头表示申请复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法定期间内提出书面意见;未在法定期间内提出书面意见的,视为未申请复议。
4.复议材料的移送。书面复议材料既可以直接向执行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也可以通过执行法院提出。同时须提供申请复议书副本,通过执行法院送交对方当事人。上一级人民法院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通知执行法院在五日内报送异议处理的有关案卷材料;执行法院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异议处理的有关案卷材料报送上一级人民法院。
二、复议的审查
对于复议审查机构、程序和期限,目前法律都缺乏具体规定。笔者认为:
1.在复议审查机构上。鉴于能够提起执行复议案件案情多较为复杂,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2条的规定,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设有专门的合议庭,从事审理执行异议复议申请工作。为了适应执行复议审查任务需要,合议庭组成人员必须有相应的审判职称。
2.在复议审查程序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复议申请时,若认为执行裁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可以采用书面审查的方式,必要时听取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意见,经合议庭评议后,径行直接作出裁定;需要对原证据重新审查或者当事人提出新证据的,应当开庭听证,对有关证据进行质证,而后作出维持原裁定或撤消原裁定发回重新执行的决定。
3.在复议审查期限上。为了尽量减少案件不必要的拖延,上级人民法院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移送的复议申请的案件,应当有期限的规定。笔者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上级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完毕,并作出相应的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应当报院长批准。
三、复议审查期间的执行
在复议审查期间,原则上不应停止执行,但必要时也可以在责令提供确实有效担保的情况下停止执行,对方提供确实有效担保申请继续执行的,也可以继续执行。
父亲的乐器大大小小高中低档大约有十多件,每一件都与父亲的生活有关,都记录着父亲的故事。
父亲的第一件乐器是一把秦琴,是父亲刚刚十五岁那年用第一个月的代课教师补贴偷偷买的,花了四块四毛钱,据说还挨了爷爷的训。我能理解当时爷爷的态度,四块钱,那是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我也能理解那时年轻的父亲的心情,对乐器的喜爱,对音乐的追求。后来父亲背着这把琴参加过公社的文艺宣传队,背着这把到琴过黑龙江,这琴跟随着父亲工作,伴随着父亲生活,小时候经常能在自家的院子里听到下班回家的父亲的琴声。
父亲的第二件乐器是一把半自制的二胡,是父亲从学校的仓库里发现的一把不好用的二胡,骨架很好,父亲找了弦,找人修了柠子,又弄了一张蛇皮蒙上,音质虽然不是很正,却也给父亲带来了欢乐,父亲曾用这把二胡为村里的样板戏《沙家浜》伴奏,并参加过县里的文艺调演。
再后来的几件乐器有二胡、京胡、板胡,大圆、中圆,柳琴,都是父亲转成公办教师以后,家中生活好转起来买的,价格不菲,可是看父亲的态度好象都不是特别的喜爱,还时不时地弹弹他那把琴,拉一拉他那音不太正的二胡,我想是因为当初父亲对琴渴望已久,一旦得到便深深喜爱吧。
一、分散化公共财政下的国库体系
中国传统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特征是:一个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加上一个高度分散化的财政管理框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财政改革的重心一直集中在财政体制方面,到90年代中期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财政体制的集权化程度已经大为降低了,但是高度分散的财政管理框架却没有改观。财政管理框架的分散化集中体现在国库功能的分散化方面,这种分散式支付制度,是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和各单位年度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各部门或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由其自主使用。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支出过程脱离财政监督。预算资金一旦拨付给了部门和单位,就脱离了财政监督,资金使用缺乏事前监督,财政部门只能依赖各支出部门的财务报告进行事后审查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支出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各种挤占、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无法控制,财政资金入库时间延滞,大量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特别是建设项目资金,经过层层截留、挤占、挪用,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资金往往少而又少,容易出现“豆腐渣工程”现象。
二是资金分散支付和存储,使用效率不高。由于各单位资金都有个逐渐支付的过程,在预算资金按期拨付,由各单位分散保存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大量财政资金分散在各单位形成沉淀,而财政部门为应付短期资金需要,有时不得不向银行借款或发行短期公债,从而大大增加财政利息负担。
三是财政资金运行的信息反映滞后。因为财政资金大量分散于各单位、各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无法全面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运行过程,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准确依据。
二、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势在必行
针对现行国库管理体制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与监督的实际需要出发,应建立和推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即将所有的政府性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存放到国库或国库指定的行开设的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必须由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的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的经费不再事先预拨,财政资金的使用,由各部门根据细化的预算自主决定,财政部门核对后准予支出,财政资金将由单一账户进行转账结算。但在实际支付之前,所有的资金都集中在国库,财政部门可以统一调度。这种制度减少了财政支出的中间环节,杜绝了财政资金被挤占、截留、挪用等问题,确保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通过分析各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经验以及我国财政资金管理现状,笔者认为,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库款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可以有效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户头存放问题。使过去的财政向多头拨款变为向一头拨款,由一次大量拨款变为多次小量拨款,由单位分散存放变为单一账户集中存放,由层层下拨支出变为国库直接支付。这将有利于财政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有效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有助于强化财政预算执行,有效地防止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把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使各项支出能严格按预算执行,从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同时,由于实际资金不到单位账户,单位想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已不可能。
第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部门内部实行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开,从机制上防止营私。财政预算部门、支出单位、财政国库支付部门三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机体,有利于加强对财政支出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不合理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利用财政资金谋取私利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遵循四个原则
法制原则。鉴于国库集中支付这项改革尚处于试验阶段,为了规范其运行和防止出现偏差。近期内在没有正式的相关法律出台之前,仍应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财政部国库司制定的《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办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银行清算办法》为基本法规依据。
便利原则。在法制和规范的前提下,国库集中支付要使各部门、各单位用款更加方便,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层层拨付,流转环节多,资金滞留、沉淀和流转慢的问题。
效益原则。在推行这项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效益原则,加强财政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有效遏制资金挤占、转移、挪用等现象,降低财政资金划拨支付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原则。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利益关系,必须做充分的调研和宣传工作,取得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具体实施时,要先易后难,对各种资金合理分类,分步实行集中支付。要做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四、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建立五项保障措施
(一)国库集中支付以明确政府职能为首要前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是公共财政,是国家(政府)以社会和
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政府财政活动,整个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以划分市场和政府各自的职能为基础的,只有明确了政府在国家事务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角色,才能确定政府应该通过税收、各种收费、国债等方式筹集多少财政收入,分别用于那些项目,各花费多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各级政府支出部门根据年初预算合理确定所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或者它们所需调拨的资金数额,而制定预算计划本质上就是决定政府的支出安排。这种支出安排的范围应主要限定在政权机关和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非盈利性的领域和事务,包括政权建设、基础教育、基础科研、环境保护等。因此,明确政府职能和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二)国库集中支付以建立和完善部门预算为先决条件。
国库集中支付与部门预算是相互配套,不可分割的。预算编制只有采取部门预算的方法,国库集中支付才能付诸实施,因为集中支付制下的分类账户本身就是按政府各支出部门设置的,各支出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编制好的部门预算来确定用款项目和用款时间,并通过单一账户进行资金划拨,这有利于预算的执行操作,防范和制止预算执行中的不规范做法,便于预算审查和监督。另一方面,国库分类账户和政府财务信息系统很好地反映了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预算执行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下一年度按照零基预算的方法重新编制新的部门预算。
(三)国库集中支付以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核心内容。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应由五部分组成:(1)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用于记录、核算、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的国库单一账户;(2)财政部门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用于预算资金的日常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的零余额账户;(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记录、核算、反映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的预算外资金账户;(4)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小额零星支出的小额现金账户;(5)经国务院批准或授权财政部批准开设的特设账户。国库单一账户集中了所有的财政资金,并且只有财政国库部门才可以签发支付命令。
(四)国库集中支付以严格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体系为重要保障。
完善责任制度,强化执法监督是有效发挥国库职能的重要保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充分发挥其强化预算约束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离不开严格的管理、监督执行机制,包括财政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专业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对资金和财务的监督,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等。这是国库集中支付体系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
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与政府采购制度相互配合
国库集中支付的显著特点是资金的流转链条短、速度快、支付程序简洁,各资金使用部门没有资金的直接支配权,因此填补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但是,仅有集中支付制度还不足以保证政府支出的绝对合理性、合法性和安全性,因为它无法彻底排除由于利益驱动而使支出部门与供货商勾结起来共同侵吞财政资金的可能性,因而也就无法实现由“共谋博弈”向“囚徒博弈”的转变,不能根本杜绝腐败现象。政府采购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极大地增强了采购过程的透明度,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使腐败行为失去了滋生的蔓延的土壤。因为此时支出部门只需将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规格和数量告知政府采购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具体的招标事宜,因而切断了支出部门与供货商之间的联系渠道。
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具体设想
(一)改革现行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首先要改革财政部门现行的机构设置和现行的财政核算体系,建立国库支付中心、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部门有机结合的支付体系,确立预算审核、资金支付、监督管理为一体的预算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具体思路是:进行机构分设,实现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相分离。预算编制部门只负责编制预算和必要追加,不管执行;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作为预算执行部门则按照预算计划具体执行,两者各司其职,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公开性,提高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财政部门国库资金管理机构负责财政资金整体调度,审核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安排,并下达资金支付指令,对资金拨付、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调控。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负责财政资金的出纳、结算业务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并对国库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资金支付中心是财政部门国库资金管理机构的直属部门,负责为各预算单位建立支出总账和分类账,根据国库资金管理机构的支付指令通知银行付款,并提供相应的财务信息。
支付业务的商业银行接受人民银行委托,根据支付中心的指令具体承办财政资金的支付和结算业务。
(二)改进资金管理方式
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国外经验,应当建立单一账户和分类账户相结合的账户体系,实现集中资金、集中核算、集中支付。我国目前应在坚持资金使用权和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预算单位原来的一切账户,由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在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将所有财政资金都存放于该账户,并在预算单位需要实际支付时,将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供应商。在此之前,资金应该始终存放于国库单一账户中。与此对应的是建立国库分类账册管理体系,即在国库单一账户下为每个预算单位都设立支出总账和分类账,记录它们各自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财政部门每年给预算单位下达预算指标,并审批预算单位提出的用款申请,委托支付中心办理具体的支付手续按照这种资金管理方式,财政资金支付都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下统一进行,财政部门还要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并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通过零余额账户,对财政资金采取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商业银行支付的财政资金,每日与财政部门开设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
(三)规范资金运行程序。
资金管理方式的变革要求资金支付程序也随之进行改革。按照财政资金的用途和性质,可将支出分为大宗购买支出、工资性支出和其他支出三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支付。
(四)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需要配套解决若干问题
[关键词]制度环境 政府治理 公司业绩
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市场化进程不是简单的一项规章制度变迁,而是一系列经济、社会、法律、乃至政治体制的改革(樊纲等,2003)。这一改革的过程使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改革政策实施深度和广度的差别导致不同区域在经济规模、制度环境及开放程度等方面都出现较大的差异性。一般来说,制度环境较为完善地区的法治化水平通常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大公司相对较多,整个社会对企业的行为反应更为积极,企业与海外的进出口贸易更为频繁,企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经济后果的波动更为剧烈。与此同时,改革过程的新兴加转轨这一双重特征赋予中国证券市场如下特征:政府行为对资源分配具有重要影;上市公司主要由政府控制;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低下。因此,制度环境及政府行为的地域特征是考察中国企业内部治理效率和经营绩效的关键所在。
一、资源效率观:制度环境与公司业绩
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弊端在于缺乏竞争和价格机制,无法解决资源分配中的信息和激励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沿着分权化的方向进行,这种分权式改革既包括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经济分权(尤其是财政分权),也包括各级政府向下属企业的经济分权(主要是扩大企业自)。目前,市场机制已经在多数经济领域起着主导作用或者重要作用。市场化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提高了效率,改善了要素配置状况,是中国近二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显然,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社会、法律乃至政治体制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极大地影了各个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
然而,市场化进程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地区还很不均衡。樊纲等(2010)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中介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5个方面,对中国各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化进程存在显著的差异。总体上,中国各地区市场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不平衡格局。这种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在企业业绩与资源分配效率方面也有明显反映。市场化进程越快,地方政府就越有动力放松管制,并从“干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减少政府对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从而使得公司透明度提高,治理结构得到改善,进而改善公司业绩,使公司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即公司所处地区的制度环境越好,公司业绩越高。方军雄(2006)对中国市场的经验研究发现,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从低效行业撤资、往高效领域增资的投资弹性系数也随之增加,资本更快地实现由低效率领域向高效率领域的转移,即资本配置进一步优化。
因此,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成为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影因素,尤其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制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企业可以获取资源的能力,更决定了资源在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中的配置效率。
二、政治成本观:政府治理与公司业绩
“诺斯悖论”表明,政府既可以是经济发展的扶持之手,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掠夺之手(North,1981)。政府扮演的角色与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动机激励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经济的最强有力的激励来源就是社会利益的扩大,如税收增加、社会福利改善,而社会利益的扩大反过来又会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与质量,二者相互促进,即政府是经济发展的扶持之手。另一方面,由于双重问题(Stulz,2005)中政府操纵的问题存在,政府对投资者利益的过度侵占会使公司治理无效率,进而导致公司选择次优的投资组合,并有意采取降低公司透明度的措施,尤其是在产权保护较弱的国家,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即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掠夺之手。因此,政府获取利益的程度及方式即政府的治理质量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因素,尤其对于处于转轨经济期的中国,政府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重要。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权力配置经历了从集权到分权的过程,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获得了财政自和经济管理权。而这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这种高涨的积极性让地方政府对当地企业的监管更为迫切。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激励机制――政治升迁,而对追求仕途的“职业官员”来说政治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因此,地方官员为了获得上级领导的赏识得以升迁,会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并进行有效监督以推动地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
中国证券市场脱胎于中国转型经济中,其设立初衷是为国企改革和持续发展服务。因此,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同时,为保持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国有股权在上市公司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并且这些国有股权不能上市流通。鉴于此,政府的动机和行为对上市公司可能会产生重要影。经济转型中,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其承担了政府的多重目标如经济发展战略、就业、税收、社会稳定等,并由此造成了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虽然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其治理结构和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政府依然控制它们,政府依然有能力将其自身目标内部化到这些企业中。因而政府可以从证券市场获得资源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就业问题,改善当地形象,并最终给政府官员带来利益。尤其在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法律保护不力的情况下,从证券市场获取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某种程度上,证券市场资源甚至类似于一种“免费午餐”。因此,地方政府既有动机又有能力将其自身的社会性目标内部化到其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而上市公司承担政府的社会性职能必然会使企业活动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并进而损害企业价值。地方政府实现其社会性目标的方式往往是掏空上市公司,即裸的利益侵占行为,尽管地方政府也会为上市公司提供政策支持,但支持的最终目的很可能还是为了掏空,即所谓的“放长线钓大鱼”。虽然对于非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来说,其控制人同样具有侵害中小股东的动机和能力,但与政府相比,其侵害能力相对较小。究其原因,监管力量和法律约束更难以限制政府权力。
因此,政府有效治理的水平会直接影到企业经营的积极性与绩效。如果政府更有动机和条件利用上市公司来“圈钱”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即有效治理水平低下,其就会积极介入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这会使企业经营者放弃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首要目标,造成企业治理效率低下,进而降低企业的发展速度,甚至影到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三、制度环境与政府治理的交互作用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成功地实现了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转变。这种转变充分激发了经济潜能,有效提高了市场效率,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并推动了地方政府治理质量的提升。制度环境的改善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外部资源的支持,而政府的“裁判员”职能又会对这种外部资源在企业内部的配置效率产生影,因此,企业业绩往往是制度环境与政府治理交互影的结果。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法律制度较为完备,市场监督较为有力,政府官员从企业中获得不当私利的行为受到的约束可能较强,地方政府越有可能放松对企业的控制,即较完善的制度环境有效抑制了政府的掏空行为,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提供了市场与政府两方面的外部支持。
以下是A、B两位教师以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为阅读题材展开了各自的教学。
教师A:借助“分组游戏”自由阅读。提问引出阅读主题――幼儿分组阅读故事:一组阅读图文并茂的故事小书,一组玩故事抛棋游戏,一组看故事动画――交流阅读内容。采用“分组游戏”这种呈现方式,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幼儿独立捕捉信息的能力。教师一般在幼儿游戏完后,会用“故事中发生了哪些情况?”“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等问题引导幼儿反馈捕捉到的信息,之后教师据此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阅读。
教师B:借助“大书”与教师同步阅读。读故事名字猜故事情节――引领幼儿阅读第一事件画面――自主阅读第2、3件事画面――理解第2、3事件的内涵――猜想阅读故事接下来的发展――自主完整阅读图夹文故事。采用这种呈现方式的目的在于为幼儿理清故事线索,鼓励依据画面线索,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帮助幼儿在首次阅读中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为后面的自主阅读奠定基础。
分析:A教师的阅读活动中,提供的游戏都是以图夹文的方式呈现,大班有很多幼儿都能阅读汉字,因此幼儿轻松地阅读了故事中的主要内容,表面看,幼儿的阅读很成功,仔细想想幼儿活动中的表现,总感觉有些欠缺。B教师的阅读活动中,幼儿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在教师引导下集体阅读画面,让幼儿有了清晰的故事线索,教师有意识地引导猜想故事情节,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自我追问:对于有阅读经验的大班孩子来说,仅仅读懂画面就算成功的阅读吗?一本优秀的图画书究竟能使幼儿获得哪些能力的提高?阅读活动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策略探究:在学习了《指南》“阅读和书写准备”中的目标及年龄段发展目标后,大家认为幼儿在阅读图画书时,不仅要“看”(观察)、要“想”(想象),而且要“琢磨”(探究)、要弄个“水落石出”(理解)。幼儿阅读图画书的活动,实际上是幼儿作为阅读的主体,以稚嫩但丰富多彩的心灵与神奇奥妙的图画书进行互动或碰撞的复杂过程。虽然幼儿是阅读的主体,但仍然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选用适宜的学习策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图画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徜徉着、遨游着、观察着、思考着、探索着、猜测着、成长着、发展着……
一、经验迁移策略――生活经验的合理演绎
《指南》中强调阅读活动要“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图画书的阅读过程既是幼儿与图画书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又是幼儿调动知识经验理解图画故事,并从中获取信息丰富体验的过程。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帮助幼儿阅读的支架,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启发幼儿运用已经获得的经验背景、情感态度等理解图画书。案例中A教师通过“你们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如果请你帮月亮姑娘做件衣裳,你觉得该做什么样的?”等问题,帮助幼儿将生活中的经验合理地迁移到了故事中。
二、预期猜想策略――故事线索的合情猜想
《指南》中强调“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
图画书作为文学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展现的艺术和智慧能极大地激发了幼儿想象的火花,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既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美丽的平台,又对幼儿的想象提出了挑战。B教师在提供故事的发生信息后,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肢体动作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提高了幼儿有意想象,大胆构建故事的过程的能力。
当然,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差异,想象是一个逐渐丰富完整的过程,对于小中班幼儿来说,他们只能就画面上的内容展开想象,一般停留在“画面上有什么人、物,他们在做什么”这些非常直观的内容;到了大班,幼儿则能想到画面不能表现的内容,开始想象画面内容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
三、精细加工策略――观察理解的合意甄用
《指南》中对于大班幼儿的阅读目标是“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图画书中很多有创意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妙不可言的,幼儿一拿到图画书之后,首先抓住他们眼球的是美妙的图画、色调、形象。为此,教师应抓住幼儿对图画的关注,引导幼儿从画面和细节入手,观察角色表情、画面色彩及背景等多种线索,建立细节之间的联系,从中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1.观察是幼儿阅读的支架――善于发现细节
一本图画书就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如何进入这个世界的大门,要靠幼儿的眼睛、要靠幼儿的耳朵、要靠幼儿的观察,帮助幼儿学习观察的方法,就是给予幼儿进入阅读世界大门的钥匙。
图画书中的文字或是简单质朴,或是童真稚拙,或是跳跃动感,或是诙谐荒诞,因此,B教师在集体阅读活动中,一方面引导幼儿关注画面的细节,另一方面引导幼儿关注美文中诗化语言的细节,让幼儿配上这些优美的语言文字讲述画面,实现《指南》中强调的“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的目标。
2.理解是幼儿阅读的目标――多种形式表现
理解是思维的过程,幼儿对于图画书的理解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指南》中强调“鼓励幼儿用故事表演、绘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图书和故事的理解”,即通过多元的形式给予幼儿表达自我理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