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立委选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贿选;社会基础;法律制度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一、浙江省M村村委会选举与提出问题
M村处在浙江省沿海城市城郊结合部,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和2300人口,2005年人均收入有8900元,村级集体经济较为发达,为本市的富裕村庄。该村有1个大姓6个小姓,大姓为李姓,约占全村人口的50%,小姓有施、陈、叶、黄、张和金等姓氏,其中施姓和陈姓分别占有16%和13%。2005年该村采用海选方式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参与村主任竞选的有李某、施某。选举前几天,村里十分热闹,白天宴请不绝,夜间串门频繁,不时传出送钱送物的消息。正式选举后,施某以10票之差的微弱优势获胜,李某不服结果,以流动票箱投票有“鬼”和施某有贿选行为为由状告本次选举不规范,要求重新选举,市乡两级有关部门接到投诉后迅速派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证据不足,选举有效。
李某是上届村主任,家里开办了小型电子器件加工厂,经济实力较强,又是李姓中有影响力的人,实属本村经济和宗族文化双重性质精英。而施某也在本村开办五金加工厂,赚了一些钱,是本村数二数三的富人,同时由于其妻子又是本村的李姓,其房头较大,兄弟较多,所以施某在李姓中也有人脉。据村民金某反映,“李某和施某分属于两大不同派系,势力相当,他们是两派中的主要人物。李某为上届村干部,人眼较熟,但任职二届后自然得罪了一些人,这是其失败的一个原因,至于选举中送钱送物的事情,外人难以搞清楚”。
据本人调查,如M村的选举情况,在其它地方特别是在其它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中相当普遍。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推进,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竞争性越来强。这不仅激发了广大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而且也激发了各竞争主体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参与竞争的积极性,作为内生性贿选行为由此产生出来。
贿选是指候选人以金钱或其它好处做手段,影响选民的投票意愿,使选民将选票投给候选人自己。按照党国英的理解,贿选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贿选者只给那些承诺给他投票的选民某种好处,而对其他选民不施以任何好处。第二,贿选者对选举过程进行某种监督或控制,以确保得到自己好处的选民给自己投票。所以,凡是发生贿选的选区,选举过程一定是不合法的。第三,贿选者在给选民施以某种好处时,采取秘密行动(党国英,2006)[1]。近二年来,一些学者和地方官员纷纷从法律规范视角上研究贿选行为,认为产生贿选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法律制度对贿选界定不够细化,适用性不强,如预选阶段送一包烟或一瓶油,怎么定性(方立明,2007)[2];对贿选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制度缺乏刚性;监督主体不明确,监督虚化(胡建,2005)[3];理性的民主观念不强,行贿者从功利出发,用尽各种手段获取胜利,从而谋取个人或群体的经济利益;收贿者本着实用主义的精神放弃公共利益,获取个人经济利益(黄宝久,2005)[4];所以,要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增加贿选成本,使竞选者不敢贿选,不愿贿选;强化教育,提高广大选民的政治素质,使行贿选者不能得逞(徐延山,2006)[5]。
制度规范越完善和越刚性,对贿选行为的约束力越强,这是以上学者和基础干部把现行相关法律制度作为主要考量的基本逻辑,但是,在认定现行法律不够完善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一个事实: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诸如M村庄选举,还是内地相对落后村庄的选举,尽管地方性法律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但贿选现象越来越突出,贿选手段越来越隐蔽,制度边际效应递减越来越明显。是何种因素在反作用于法律制度呢?
由于村庄是一个有结构的系统,构成这系统的结构要素有:自然空间、制度规范、利益取向、村庄派系、人际信任和半熟人社会中的“面子”等。其中,利益取向、村庄派系、人际信任和半熟人社会中的“面子”等要素共同构成人们行动的社会基础,由此支撑贿选行为的产生和蔓延,并反作用于现行法律制度。
二、贿选行为的社会基础
利益是贿选产生的动力来源,竞选者的利益目标诱导出他的理性计算,从而产生贿选行为。从广义上讲,这种利益目标包括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二个方面。经济利益目标是竞选者把贿选当成一种风险投资,并能够获得经济利益回报的预期。非经济利益目标主要指精神层面上的一些需求,诸如“争口气”、“有头面”、“过把瘾”等等。经济利益目标是竞选者的主要取向,相对经济需求来说,纯粹的精神利益需求促使村庄精英产生贿选行为也是存在的,但并不普遍。一般而言,多数贿选者获胜后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利益。所以贿选可能发生在经济不发达的村庄里,更也有可能发生在经济发达的村庄里,两者的差别在于贿选普遍的程度和成本的大小上。
村庄派系是竞争性选举的始作甬者。因为村庄精英的利益博弈实际上是其背后派系的利益博弈,派系力量的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选的结果,所以贿选与村庄派系密切相关。从M村的调查情况来看,村庄派系活动往往渗透到贿选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是:派系核心精英在本派系内部组织竞选“班子”并进行动员——秘密调查选民意向并分析可能的得票数和失票数——确定失票对象并分析其社会关系——跟踪观察其对方的贿选方式与程度——确定一般贿选与重点贿选对象----班子成员分工实施——投票跟踪监督等。贿选始于组织竞选“班子”,组织班子的目的不仅在于扩大竞选者的动员和控制选举能力,而且在于构建贿选平台。因为“班子”由派系内成员产生,是“可信赖的自己人”,竞选者不是直接面对选举人参与贿选,而是秘密指挥这些“班子”成员进行贿选活动,这样有利于他们规避法律制度的调整。
村庄派系是指人们以特定的关系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现实功能的非正式组织。在当今中国农村,联结派系的既可以是血缘、业缘、地缘等传统因素,也可以是利益、文化背景甚至人的性格等因素。各种因素在派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客观差异,但在经济导向型的村社区中,利益无疑是派系的最终诉求和终极定位。而且,在现代农村社会中,伴随派系应运而生的派系竞争,实质是以派系为组织依托,旨在改革现存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的集团性竞争行为。(孙琼欢、卢福营,2000)[6],一般而言,村庄派系结构有三个层次,一是派系中的核心精英,他往往是村庄选举中的候选人和竞选者,也是“班子”中的核心成员。他的性质取决于派系纽带的性质,如果派系纽带是宗亲、地缘、业缘或者是利益性质的,那么对应就是宗亲精英、地缘或经济精英,也可能是以上多重性质交叉的精英,如M村的原村委会主任李某属于宗族和经济双重性质精英;而施某属于姻亲和经济双重性质精英。二是精英系中的精英,他们是围绕着派系核心精英的次级精英。在竞选“班子”中这一层的精英扮演主要角色,是竞选者信得过的人。三是一般派系成员,他们人数最多并处在派系的最外层(吴思红,2007)[7]。
由于贿选是一种非法行为,并为现行法律制度禁止,所以法律制度越完善,贿选活动的组织性越高,这就进一步强化了派系成员参与贿选的一些过程。据温州W镇驻村干部张某反映,在贿选过程中派系的核心精英即竞选人的主要行动就是从本派中选择可靠人员,组织竞选“班子”,收集信息,评估自己的力量,以确定自己的失票数和重点“公关”对象,并对班子成员进行分工实施贿选,所以派系中的核心精英往往是幕后的指挥者,也是贿选的间接操作者。而精英系中的精英即“班子”成员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接受核心精英的指挥,直接实施贿选。派系中的一般成员,主要是提供信息,投票于本派系竞选人。由于派系成员往往处在差序格局的外层,与核心精英的利益关系相对松驰,在物质利益的诱导下,他们的思想容易产生动摇性,所以往往成为另一派系竞选者贿选的对象。
下面我们以《〈雷雨〉(节选)》教学为例来谈谈这一问题。
一、戏如人生:贴近人性人情进行教学
这出戏的核心问题是“周朴园为什么喜欢怀念‘逝去’的侍萍,他的感情是真的吗?”探讨这个问题自然要紧扣文本,但仅以文本为根据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人物的情感逻辑、人的普遍心理,才能得出更为妥帖的结论。
周朴园把对“逝去”侍萍的纪念当做心灵自我崇高的必修课:搬家到北方还保留侍萍“顶喜欢”的家具、记得侍萍的生日――四月十八、升格侍萍――照着正式嫁过周家的人来看待、保留侍萍总要关窗户的习惯。这些习惯周朴园都几十年如一日地保留着,形同宗教仪式。我们很难怀疑周朴园的怀念是假的,只不过这种感情掺杂了太多的心理因素。这里普遍心理的明确就需要教师在探讨中适时介入,予以提示。
面对周朴园得知侍萍还活着的惊疑,按照通常的人情设想就是:先是相互确认――“是你吗?真的是你吗?”然后出现悲喜交加的拥抱这样动人的场景,最后当然是相互诉说别后内心的孤苦和对对方的无尽思念。然而周朴园的反应却出乎我们的意料。周朴园严厉地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对侍萍的出现表示拒斥和猜疑。周朴园这一与通常人情相悖离的行为很能激发大家探讨的兴趣。这就涉及对人性的理解。
出于资本家的敏感,他认为侍萍的出现时机不同寻常。当时他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况。因此他对侍萍的突然出现提高了警惕。死去的侍萍对他没有威胁,而活着的侍萍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你”,而是附着了太多的现实的威胁,这些都威胁到了他的家庭形象、社会形象。因此拒斥决绝成了他的直接选择。
而面对周朴园的冷漠拒斥和猜疑,鲁侍萍没有退缩,而是愤怨地控诉了三十年前周家的冷酷,诉说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无形中揭开了周朴园的道德面纱。这又体现了通常的人情。
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就抓住侍萍重情的性格心理,使出软的三招,以保住自己的声誉,保住“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和产业:①劝说:“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这么大年纪”“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等。②动情:“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为着纪念你”“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等。③收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这是一张五千元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等。
看得出来:周的劝说没有奏效,反而激起了鲁的愤怨,遭受的苦难和委屈,“闷了三十年了”一下子宣泄出来了。用金钱收买也没有奏效,三次收买三次被拒。动之以情是起了效的。她安静下来了。
毕竟有过一段美好的感情,并生了两个儿子。在周确认自己后她大倒苦水,“闷了三十年了”说明她没有可以宣泄的对象。“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说明她感情上的孤独。何况逼“死”自己这事不能全怪周朴园,我们注意到侍萍在控诉时用了“你们”“你们老太太”等用语,可见其家庭看重“有钱有门第”是主要原因。周的“纪念”也算对自己有了交待,因此她说:“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傻话”一词正是情人间的用语,正能说明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鉴于自身的教训,她一心想着要带四凤离开此地,不能再使四凤受到同样的伤害。同样出于爱的理由她要见一见周萍,当周顾虑鲁见周萍时,鲁说:“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么傻的。我难道不知道这样的母亲只给自己的儿子丢人么?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基于爱和责任她没有主张任何权利,而是主动选择离开。这样说又何尝不是爱。在第三幕中,她高声对大海说:“你要是伤了周家的人,不管是那里的老爷或者少爷,你只要伤害了他们,我是一辈子也不认你的。”也是爱的例证。侍萍的一系列行为符合其基于“弃妇”和母亲身份的情感逻辑以及基于善良的性格逻辑。
二、人生如戏:发现文本的育人价值
在前面贴着人生对文本进行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我们是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延伸环节――人生如戏――以落实教学使人成长的理念。
剧作家的创作动机或许会给我们启发。在《〈雷雨〉序》中说:“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认识你自己!”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人们总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地生活着,却不知道正做着愚蠢的事。剧作家怀着“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就是要告诉观众人生的错谬。然而还没完,他还告诉我们如何看戏:“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所以我最推崇我的观众,我视他们,如神仙,如佛,如先知,我献给他们以未来先知的神奇。在这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危机之前,蠢蠢地动着情感,劳着心,用着手,他们已彻头彻尾地熟悉这一群人的错综关系。我使他们征兆似地觉出来这酝酿中的阴霾,预知这样不会引出好结果。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一般的观众是用上帝的全知的眼在居高临下地观看演出,观看戏中人的挣扎和绝望。看演出需要有悲悯情怀的投入,但仅有悲悯是不够的,你得从戏中人的错谬中总结教训,使得自己能在现实人生中规避类似的错谬。戏剧的文本教学则更多地要强调这一点:用感性去体验,用理性去解读。如果可以在对本戏的探讨中作一些假设性矫正,设想新的可能性情景,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好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大戏?
①就周朴园而言,金钱和权力并不能证明一个人有多高贵;利益至上的人生准则往往导致不择手段的罪恶,精神伤害和灵魂空虚是其衍生品。
②就鲁侍萍而言,盲目的感情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其代价是往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清偿。面对地位与身份悬殊的感情时,多一份理性,多一点考验,或许可以避免这么多的人生怨苦。
③就周朴园、鲁侍萍而言,保守隐私在很多时候可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但有时也会伤害别人甚至更大地伤害自身。如果周鲁两人能够早一点揭开伤疤,就可能对周萍、四凤形成警示,毁灭性的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④就鲁侍萍而言,人只有历经苦难(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才会意识到自己的真实的困境,改变处事的方式。四凤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在重蹈其母的覆辙。
邻苯是一种常见塑化剂,普遍存在于塑料书皮、塑料圆珠笔(尤其是握持处软塑料圈)、塑胶橡皮、PVC胶带和书包上的涂层中。研究表明邻苯在人体内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可以使男童女性化和女童性早熟。早在十多年前欧盟和美国对儿童用品中的邻苯进行限制,国内于2016年1月1日实施的强标《GB6675 玩具安全》对儿童玩具中的邻苯限制;于2016年6月1日实施的强标《GB31701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对儿童服装的邻苯限制,但是对于儿童频繁接触的文具,至今还没有相关规定。家长在选择文具时,应该尽量避免选择塑料制品和带有涂层的用品。低龄儿童使用橡皮时,最好用纸包住手持端,同时注意避免放入口中。
国家强标《GB21027 学生用品安全通用要求》中规定了颜料、笔、橡皮、涂改制品等产品中的铅、汞、砷等8种可迁移元素的最大限量,以及苯、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最大限量。但是从媒体报道的抽检情况来看,这两项仍存在不合格的情况。
涂料和颜料中大多存在重金属,颜色越鲜艳的文具含铅量越容易超标。儿童体内铅含量超标会引起的儿童烦躁不安、食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家长应尽量避免选择颜色鲜艳的书包、橡皮、彩笔、水笔和铅笔盒等文具。儿童使用完彩笔后应该立刻洗手,避免用沾有油彩的手拿吃的,使重金属从消化系统进入体内。
论文关键词:三圈理论,企业管理,价值,支持,能力
“三圈理论”作为一种案例分析工具,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公共行政案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近年来,“三圈理论”这种工具被引入中国,在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得到了广泛关注,其应用的范围大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小到一个工作方案的确定,并且实施效果良好。本文认为以“三圈理论”为战略分析工具,将其引入到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选任中,能够有效地分析企业在选任管理人员时应考虑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为企业领导者在管理人员选任中提供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支撑和依托。
1. “三圈理论”的理论诠释
“三圈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马克·穆尔(Mark. Moore)教授提出的[1],是一种案例分析工具,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公共行政案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该理论认为[2],公共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首先任何一项好的公共政策要具有公共价值;其次政策的实施者要具备相应能力,以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是政策的实施还需得到政策作用对象或民众的支持。这就形成三个相互重叠的圆圈,其中最上面的一个圆圈代表公共价值(V)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面左边的圆圈代表能力(C),右边的圆圈代表支持(S)(如图1)。只有三圈相交,即图中阴影部分,这项政策才可得到有效执行,达到预期效果。
V: value;C: capacity; S:support
图1 “三圈理论”示意图
根据“三圈理论”,每一项决策都处于由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影响因子构成的圈形之中的某一区域中,从而形成了三圈理的主要框架[3](具体如表1)。
表1“三圈理论”的主要框架
名称
区域
含义
关键词:护士;行为干预;输液工具
头皮钢针和静脉留置针是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中常选用的静脉输液工具。而在门诊输液中,最常选用的是头皮钢针,因为门诊患者输液量大,护士的工作量大,为了快速的给予患者输液治疗,减少患者输液等候的时间,头皮钢针作为了门诊输液护士的首选。但由于头皮钢针只能一次性的使用,反复的穿刺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静脉液体外渗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从而导致输液患者发生静脉炎、皮下组织坏死等输液的并发症。近年来,头皮钢针“零容忍”已在我国逐步推广[1]。静脉留置针由于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并且可随血管性状弯曲,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的活动,不仅减少了对患者的穿刺的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保护了患者的静脉血管,提高了疗效,而且还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2]。我科将选择头皮钢针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于干预组进行了护理行为干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作如下的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3月来门诊输液的化疗患者80例,采用一般常规询问的方式了解患者选择输液工具的方式。其中,首选静脉留置针为静脉输液工具的为30例,选择头皮钢针的为50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25例进行护理行为的干预,所有患者均病情较轻,能够配合调查研究,年龄在21~6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询问、自主选择的方式为门诊化疗患者进行输液治疗。干预组通过发放科室自制的调查表,统计患者选择头皮钢针的原因,见表1,并对患者选择头皮钢针的原因进行总结与分析,护士根据患者的学习与接受能力进行评估,同时给予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的详细讲解,具体总结如下。
1.2.1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 输化疗药物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①能保护血管;②大大减少了化疗药物外渗的几率。告知患者化疗药物一旦外渗对血管将造成很大的损伤。
1.2.2护士宣教形式应多样话 健康宣教的形式应该增加一些图文资料,通过视和听的感受来提高患者对输液工具的认识以及主动治疗的意识[3],尤其是对门诊特殊用药的患者。图文资料内容应该包括:各种输液工具的介绍、门诊最常用的输液工具、化疗药物外渗对血管组织的伤害等。
1.2.3加强护理人员理论水平及穿刺技能的培训 护士本身应加强理论学习,不要只停留在书面知识上,向患者宣教要讲到深入的层面,才能改变他们/她们的观念,主动选择正确的静脉输液工具[4]。同时应培训护理人员如何正确选择血管进行留置针的穿刺。
1.2.4分析与总结门诊化疗患者选择头皮钢针的原因 护士根据患者学习与接受的能力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出有个性化的措施,对患者进行逐一的讲解,护理行为干预内容具体如下:①84%的门诊化疗患者认为静脉留置针的费用高。护士讲解静脉留置针使用的费用为22元,一般留置针可以使用3~4 d,而头皮钢针一次的收费为10元,且头皮钢针只能一次性使用,而留置针的使用可以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其存在的隐形价值超过了一次性地头皮钢针。②40%的门诊化疗患者认为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具有不安全性,留置针的软管部分相当于异物,长时间留在血管中对血管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损伤性,护士向患者讲解,静脉留置针其材质是生物性的,使用的安全性能很高。③16%的门诊化疗患者缺乏静脉留置针的相关知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的讲解留置针的发展、留置针留置的时间、留置针留置后的个人防护等,见表1。
1.3判断标准 对照干预组与对照组前6天输液工具选择情况,根据两组患者自由选择的结果进行比较,进行判断。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相比,干预组前6 d门诊输液中,大部分门诊化疗患者最终选择静脉留置针为输液工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针对静脉留置针使用不被门诊化疗患者所接受的原因,我科总结了以下几点:①因为一次性钢针使用方便,节省了输液穿刺的时间, 能够快速的进行输液治疗。②静脉留置针的费用高,与头皮钢针相比较,患者更倾向于使用一次性的头皮钢针。③由于部分护士操作技能差,未能正确的选择血管进行穿刺,导致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造成患者反复穿刺,增加了患者痛苦。④静脉留置针产生的并发症也是引起留置针使用率低的原因之一,其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炎、导管堵塞等,而静脉留置针穿刺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26%[5]。
我科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①注重护士理论及技能知识的培训,应将静脉留置针使用的健康教育贯彻始终。②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让化疗的患者充分了解到头皮钢针使用的危害性和化疗药物外渗导致皮肤坏死的严重性。
综上所述,护士的行为干预对门诊化疗患者选择静脉留置针为输液工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针对性的与患者进行解释与沟通,能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率大大提高,最终实现门诊化疗病人钢针“零容忍”[6]。
参考文献:
[1]母艳玲,罗洋,李捷,梁雯.护理行为干预对患者选择输液工具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9):1165.
[2]刘梅.静脉留置针穿刺26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121.
[3]郭慧芳.浅谈静脉输液的新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增刊):177.
[4]李波,杨丽松.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实用杂志,2011,27(增刊):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