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南康直节堂记

南康直节堂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南康直节堂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南康直节堂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歌;风俗

[作者简介]陈哲(1972―),男,浙田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科技大学〔筹〕)音乐学院讲师;黄玉英(1955―),女,江西南康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科技大学〔筹〕)音乐学院院长、教授。(江西南昌330013)

人称“客家摇篮”的赣南,历史上是我国客家民系最早的发源地,也是现今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经一千余年的演化发展,这里形成了许多客家人特有的风俗。它们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客家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不少的风俗活动又与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歌紧密结合在一起。正是这互依互存,互生互补的相互辉映,为它们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由于有着相对固定的歌词和曲调,在民俗活动中唱的民歌更能详实记录和表现活动的内容,更能体现客家人的个性与文化生活及精神信仰;同时,由于民歌好唱好记,可以脱离风俗事象本身在民间广为传唱,甚至有的民俗活动已失传或废止,而其民歌却仍存在。本文现以赣南有关民间歌曲为例,来考察了解和分析部分赣南客家民俗活动。

一、年歌

过年时唱年歌是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是一年中最盛大的歌会。其时,有的是全族男丁聚于祠堂,搬出祖传的歌书进行学唱对唱;宗族大的,则由两个不同支系在村外择地搭起舞台,敲锣打鼓进行对歌,各自备有多名“歌师爷”,日以继夜地与对方赛歌,族人为鼓励歌者,时将丰盛吃喝送上歌台。大余县吉村乡的老歌手张国典,亲自参加过从正月初八一直唱到收割早稻的最长记录,历时大半年。所以他们的歌词中有“你一只来我一只,对到来年割早禾”的句子。这种情况只有在少有的太平盛世才可见到。

年歌不唱情歌和无聊的内容,都是些知识性和娱乐性民歌。对当时没有机会进学堂读书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学习文化的大好机会。下例是年歌的开场歌:

接着是唱物、唱花及农事节气的问答歌,也有猜谜歌,歌词颇为有趣:

问:什么出世一支枪,什么生来子包娘,

什么出门各带伞,什么时候回家乡?

答:芋头出世一支枪,芋子生来子包娘,

芋荷出门各带伞,九冬十月回家乡。

唱年歌的民俗流行在大余县的吉村、青龙等地;南康县和赣县也留有零散的年歌,但无隆重的对歌形式。

二、花灯

赣南许多地方,过年唱花灯是一个非常盛行的风俗。人们认为唱花灯能保一年吉祥如意,人寿年丰。若觉得过去的一年过得有些不顺的话,更要请花灯来闹一闹,以旺人气和财气。请花灯时,也会将亲朋好友招来相聚。不会唱歌的东道主,还会先请好歌师。花灯班一般由一男(丑)二女(旦)表演,另外有二人高挑“恭灯”引路,敲锣打鼓进村。届时,接灯人故意掩上半扇大门,玩灯人必须以歌叫门,东道主(或歌师)以歌相对。一场热烈的对歌就这样开场了,若玩灯人与歌师力量相当的话,得长时间被拒门外,虽可进来休息吃喝,但非要赢得了这场对歌才可正式进门。花灯进门后,接着就唱《进门歌》:

唱完“进门歌”,正式演出开始。丑角头戴绒帽鼻装须,扎腰带,左手拿把合拢的纸伞,右手拿把白纸扇;旦角(多为男扮)扎彩头,穿花衣,系花围兜,左手拿手帕,右手拿花扇。边跳边唱,每唱一段歌词,由锣鼓打过门,表演者即穿十字或跑圆场。他们唱的主要是“锁歌”(问答歌),例如(曲谱从略):

问:什么圆圆在半天?什么圆圆水中生?

什么圆圆街上卖?什么圆圆妹身边?

答:月光圆圆在半天,甲鱼圆圆水中生,

铜锣圆圆街上卖,绩笼圆圆妹身边。

接着是表演一些小戏(这些小戏以后发展成了采茶戏的“三角班”),大多仍是边舞边唱。

为感谢女东家做出的好饭菜,花灯在最后要唱“能持”(能干)嫂嫂歌,这也说明客家人对女性的尊重。“能持嫂嫂歌”的歌词从正月唱到十二月,现摘录如下:

正月能持出元宵,嫂嫂做鞋唔用教;

嫂嫂做鞋手艺巧,双双提出一样好;

五月能持是端阳,嫂嫂裹烷上街场;

嫂嫂烷上裹得好,只只裹出糯米香;

九月能持是重阳,家家户户斋九皇;

能持嫂嫂爱清洁,打扫厅堂供九皇。

三、食新

每年六月初六是客家人的“食新节”,家家都将新收的稻子做成米,磨成浆,在锅中捣熟后,包成米饺或用印板压成米饭,再上锅蒸透,先供上神台,后赠各家品尝。妇女们聚在一起一边做米、推磨和做米果,一边唱歌。这些歌情绪热烈欢快,主要流行在信丰、龙南、上犹、南康等地。

四、赞新屋

新屋落成后,要择吉日请舅公前来挂红(布)、挂匾并行祝赞,舅公是客家人份量最重的亲戚,有“天上雷公,地下舅公”之说,尊重舅公也就是尊重母亲。祝赞时还会请锣鼓吹打或舞龙舞狮,同时大摆宴席

这首民歌仅有羽(6)、商(2)两个音。强调羽商二音,是客家民族音调的重要特色。

五、婚嫁

客家姑娘出嫁时的哭嫁音调是相当好听的,女孩子从小就在各个婚嫁场合听熟了。哭嫁歌的内容多为即兴编唱,唯“上轿歌”各地大体都是一致的,这是由哥哥背着上轿时唱的,新娘被抬到新郎家,晚上先行“拜堂”,然后就是“闹房。“闹房”时,先在新房内安好桌子,摆上酒食点心,新郎新娘坐在床上,客人站在门外,由礼生手拿一对花烛唱“闹房祝赞”:

礼生唱完,将花烛插在桌子上,客人也跟着每人祝赞几句,依次进房就坐,然后一边喝酒一边逗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直到深夜。婚礼的最后一项是“撒帐”,由礼生将拌有彩色纸屑的莲子、花生、红枣、糖果等撒向婚床帐内的各个方向,边撒边唱祝赞词。“撒帐”的音调与“闹房祝赞”基本一致,其赞词是:

四盘花米子满岽岽,花米撒在洞房中。

撒帐撒在东,东方一朵好芙蓉,

芙蓉开花多结子,多多结子在朝中;

撒帐撒在南,南边一朵好牡丹,

牡丹开花多结子,多多结子主朝纲;

撒帐撒在西,西边一朵好莲花,

莲花开花多结子,多多结子穿朝衣;

撒帐撒在北,北边一株好松柏,

松柏开花多结子,多多结子做官格(的);

撒帐撒在东南西北并中央,列位大家请出洞房。

“撒帐”以后,婚礼宣告结束。

六、丧事

客家人的老人去世后的祭奠活动称“白好(喜)事”,一般来说“白好事”要比“红好事”(结婚)隆重得多,再穷也得请道士做道场,少则一、二天,多则以七天为单位,可至七七(共四十九天)。满六十岁且生有后代的女性去世,必唱“十月怀胎”歌,由两位道士边唱边领着孝子孝孙一圈圈绕棺而行。

客家人哭丧的音调也是有板有眼,感人至深的。一般的老人去世,由女儿、儿媳哭送,而处青壮年的男人去世,其年轻的寡妇是哭得肝肠欲裂,催人泪下的:

七、跳觋

跳觋又称“搬海青”,在赣南有着很久远的历史,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跳,到如今”之说。它主要用于为体弱多病的男孩“驱邪安魂”逢多事年景,乡里父老也会张罗跳“太平”,以求上天降福百姓。公(亦称“师公”)跳时边唱边舞,演唱许多的民歌。

还有“算命歌”、“猜谜歌”等等。另外还会演些小戏《瞎子闹店》、《王母救邪》和与仪式相结合的杂技(踩钉板、上架、过火坑等)。

随着时间的迁移,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许多传统的东西势必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不少民俗都已经到了濒临消失的边缘,如果我们不及时抢救整理,若干年以后,我们就是想了解恐怕都无能为力了。许多风俗都或迟或早地会被废止而曾经与之相互依存的民歌,还会在民间流传很久很久。或许我们的后人仍可以以这些传下来的民歌为依据,想象出自己祖先当年一些民俗活动的大体情景。

[参考文献]

南康直节堂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黑水城文献;文酒清话

恶诗:柴世宗时,州知州许(缺)部内举人秦勉,年少好为诗,并诗上进,帝见其诗云:“此恶诗安用进来。”民间乃云:“堆恶诗。”(460页)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杜太保在淮南,进崔叔清诗百篇。德宗谓使者曰‘此恶诗,焉用进。’时呼为‘准敕恶诗’。”宋王《唐语林》卷三品藻:“杜太保在淮南,进崔叔清诗百篇,上谓使者曰‘此恶诗,焉用进。’时人呼为‘准敕恶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秘阁有端砚,上有绍兴御书一‘顽’字。唐有准敕恶诗,今又有准敕顽砚耶。”据上并查图版,“堆”当为“准”。

都南康友直,本非儒者,酷好吟诗,常写雪诗句,意皆剽窃王淡交者也。(460页)

文献载王淡交者,拾得两条,仅供参考。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似梅花落地,如柳絮因风。(本朝王淡交雪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九:“世传王淡交雪句‘似梅花落地,如柳絮因风’,与坡诗全相类,岂偶然邪。”

杜人经:贝州王则之后,二月春燕。(460页)

:查图版确为“”字。这里当为通假字,读为“乱”。:落官切,来母,桓部,山摄。乱:郎段切,来母,桓部,山摄。音近通假。贝州王则之乱,史书多有载。宋欧阳修《庐陵文钞》卷二十六墓志铭:“妖贼王则反贝州,兵围久不克。”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王则叛,命镐为体量安抚使。”卷三百一列传第六十郑骧:“王则反,讨平之。”卷三百三列传第六十二:“王则反贝州,有言之在河北捕得妖人李教不杀,使得逸去,今乃为则主谋,事平,无其人。”卷三百十三列传第七十二:“贝州王则反,明镐讨之,久不克。”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八十五郭谘:“王则叛,文彦博荐谘知冀州,运粮助攻讨。贼平,徙忻州。”卷四百四十六列传第二百五:“马遂……闻王则叛,中夜叱咤,晨起诣留守贾昌朝请击贼。”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八十五王信:“王则反贝州,用安抚使明镐奏,为贝州城下都总管。”

呼延赞:呼延赞将兵北伐,大捷而旋。定州刺(缺)进曰:“有举之如何?”刺史喜曰:“请将军举之(缺)才到便回戈为便回戈为怕呼家哥。”刺史与坐客皆笑。(461页)

查图版,“有”后三字依稀可辨为“吕彦欲”。即“有吕彦,欲举之如何?”“请将军举之”后一字图版清晰为“彦”字。“为”后一字图版清楚为“甚”字。可知此段大意谓呼延赞对众举俗谚。“才到便回戈为甚便回戈为怕呼家哥”正为俗谚的后三句,首句缺。故当句读为“,才到便回戈。为甚便回戈,为怕呼家哥。”吕彦,通假字,当读为“里谚”。里谚,也作“俚谚”,指民间谚语。彦通谚。吕、里(俚)音近通假。里:上止。来母,止摄,之部。吕:上语。来母,遇摄,鱼部。遇摄、止摄可相通假。

孙山三事:孙山赋性轻佻,尤好侮人,人亦已此薄(缺)甚谐谑,常讥一同人,其人为山曰:“如子者,不冻杀亦当饿杀,不容易下裹,猜得看我。”(462页)

“以此薄之”习语。“薄”后可拟补“之”字。“甚”前一字图版似为“益”。“下裹”据图版,当为“两下”,疑“两下里猜”当连读。

诮谬诗:有无名子牛逢,惟务吟咏,不知愧悚……府尹命笔写其诗于终,尹见之怒且架之,会赦得出。……牛逢一日……为得意乃写已,其姨丈俟昌甫,昌甫有文之士也,其(缺)是好浮图,上却下头,若把浮图倒卓立,下(缺)甫有诗答其诗曰:“昨日见子诗,令人但(缺)定气。”(463页)

架:疑读为“枷”。读为“枷之”似方能理解下文“会赦得出”。“写已”后一字图版为“呈”字,“俟”,当为“侯”。故此处当句读为“乃写已,呈其姨丈侯昌甫。”“上却下头”图版清晰为“上头细却下头”。

五代吴献可,昭宗时学(缺)多不起草,等呼为下水后,失意客求(缺)闲话,询默曰:“吴献可不知存没。”其人(缺)献可(缺)其人今在湖湘间,因言曰:“向在翰苑日(缺)水(缺)是上水乎?”默而微笑,时人为默为“急滩上水”。(缺)缓文又不出人故也。(464页)

查图版,“”当为“”,即“辈”字。“等辇”不词,“等辈”常语。“后失意”当连读。“是上水乎?”“是”前一字依稀可辨即“莫”字,用于句首表疑问猜度语气。“缓文”之间当施一读,大意是指默得“上水船”之号,因文思迟缓,文章又不能超出他人的缘故。吴献可文思敏捷,故为文多不起草,称为“下水船”。与此相反,文思缓慢者则为“上水船”。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裴廷裕,乾宁中在内庭,文书敏捷,号为‘下水船’。梁太祖受禅,姚洎为学士,尝从容,上问及廷裕行止,洎对曰‘顷岁左迁,今闻旅寄衡水。’上曰‘颇知其人构思甚捷。’对曰‘向在翰林,号为下水。’太祖应声谓洎曰‘卿便是上水船也?’洎微笑,深有惭色。议者以洎为急滩头上水船也。”

呼延赞:呼延赞为北都总管,时寇莱(缺)守司,公多开燕召府僚,或赋诗,公知延赞不能为诗,多不问。或(缺)试询延赞曰:“子能吟乎?”延赞曰:“若公索诗,即当应命。”公笑而许之,乃。赞为诗云:“三十年前小健儿,今日相公教吟诗。江南风景从君,塞北烟我自知。”莱公见其诗,称赏久之,曰:“有智谋者,是亦有才也。”从兹以异礼待之。(466页)

查图版,“烟”后残笔实为“”字。《全唐诗》第十册卷三百十四王智兴《徐州使院赋》:“三十年前老健儿,刚被郎中遣作诗。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尘我独知。”唐康《剧谈录》卷上:“王公曰‘前某以韬略发迹,未尝留心章句,今日陪奉英髦,不免亦陈愚恳。’遂乃引纸援毫,顷刻而就云‘平生弓剑自相随,刚被郎官遣作诗。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尘我自知。’四座览之,惊叹无已。”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四:“智兴为徐州节度,一日,从事于使院会饮赋诗,智兴召护军俱至,从事屏去翰墨。智兴曰‘闻作诗,何独见智兴而罢。’复以笺陈席上,小吏亦置笺于智兴前。于是引毫立成曰‘三十年前老健儿,刚被郎官遣作诗。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尘独我知。’四座惊嗟。”宋李《太平广记》卷二文章三:“王曰‘某韬钤发迹,未尝留心章句。今日陪奉英髦,不免亦陈愚恳。’于是引纸援毫,顷刻而就云‘三十年来老健儿,刚被郎官遣作诗。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尘我自知。’四座览之,惊叹无已。”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三十一唐:“王智兴为徐州节度,一日,诸从事会饮赋诗,智兴至,从事即屏去翰墨。智兴言‘适闻作诗,何独见某而罢?’复以笺陈席上,小吏亦置笺于智兴前。智兴引毫立成曰‘三十年前老健儿,刚被郎官遣作诗。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尘我独知。’四座惊叹。”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十一:“唐王智兴‘三十年前老健儿,刚被郎官遣作诗。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霜独我知。’”

诮蒙鄙:(权龙褒)归衙,令养鹘者限三日须管寻得,不然且加大罪。养鹘者忧,左右知可以诈欺,乃教养鹘但将他禽代之可也,养鹘者(缺)笼雀儿诈为喜曰:“已寻得鹘也。”龙褒乃谗而怨之曰:“(缺)我家几日,便饿得小也。”人皆笑之。(467页)

查图版,所谓“雀”当为一字,误分为二。实为“隼”字。“隼儿”即幼鹘,故有下文“饿小”之笑。

钱大王一日得梦,对近侍(缺)一处,有狗一只,钵中盛鳖数个,廷下见柏木一行,(缺)此梦未知凶吉。”近侍奏曰:“大王合寿一百岁。”大王曰:“(缺)死狗三十六,钵中鳖,鳖十四,其数是(缺)也。”大王乃喜,闻者即笑。(469页)

南康直节堂记范文第3篇

【摘 要 题】古代经济史

【关 键 词】宋代/江南城镇/物资供应/居民收入/消费

【 正 文】

宋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州县城市的空前繁荣和众多商业市镇的兴起。特别是在江南地区,不仅形成了颇为密集的区域城镇网络,而且城镇经济形态也发生重大变革,逐渐形成了不同等级和层次的社会经济中心。有关宋代江南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情况,学术界已多有讨论,本文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江南州县城市和市镇的物资供应、居民收入与消费等方面的情况作一番具体的考察与分析。

一、州县城市的物资供应

宋代的江南地区,主要是指两浙路和江南路,其范围相当于今浙江省、江西省、上海市和江苏、安徽南部。这一地区是当时城镇最为发达的地带,许多方面在全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州县城市是宋代江南城市体系的主体,其物资供应大致可分为官方和民间两个系统。官方系统的物资供应主要有三种途径和形式:一是政府的直接调拨和配给,其对象主要是官吏、军队和官属工匠、仆役等政府人员。宋朝官员的俸禄,除货币形式外,还包括衣料、粮食、厨料、薪炭、纸张等基本日用品。如衣料供给从“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冬绢百两”,到“春、冬绢各三匹”不等; 粮食供给从每月100石到1石不等;薪炭供给从“月给薪千二百束”、 “给炭自十月至正月二百秤,余月一百秤”,到月给“薪十束,蒿二十束”,或给炭二十秤不等;食盐供给从每员7石到2石不等。(注:《宋史》卷171 《职官志·奉禄制上》。)军队的供应也是如此。如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浙东台州驻军的配给物资包括粮食、衣料等。其中属于禁军系统的雄节第六指挥,每名在编兵卒月给白米1石5斗,春冬衣各2匹, 绸缎半匹,绵12两;属于厢军系统的牢城第十三指挥,每名在编兵卒月给糙米1石5斗,春衣绢4匹,冬衣绢2匹,绸缎半匹。(注: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18《军防门》。)州县城市是政府人员的聚集地,因而政府调拨和分配也成为城市物资供应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南宋时,都城临安有大量的军队、官吏及其他政府人员,“凡诸军、诸司、三学及百司顾眷、诸局工役等人,皆给焉”。其中仅粮食一项,绍兴十八年(1148),“岁支军粮百五十万石”;绍兴三十年(1160),“合用米百十二万石”;到南宋中期,“月须米十四万五千石”,(注:吴自牧:《梦粱录》卷9《诸仓》;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8,绍兴十八年九月丙申,卷184,绍兴三十年正月癸卯;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4《敷文阁直学士李公(椿年)墓志铭》。)亦即年供应量高达170余万石。这些粮食部分来自租税上供米,部分来自和籴米。如乾道元年(1165),来自两浙各地的租税米为80余万石,来自各地的和籴米为70余万石。(注:《宋会要》食货,40之40。)建康府城政府人员的数量也相当庞大,南宋中期仅军队就有10多万人。每年政府都要从附近各地调拨大量粮、绢、帛、绵等供应该城,仅从徽州一地每年调拨的绢就达万余匹。(注:据罗愿《新安志》卷3所载统计。)其它如常州城驻军的粮食供应,旧额每月为米5000石,一年合计6万石;南宋后期虽有所减少,每年仍有近2.8万石。(注: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24《财赋》。)二是官营手工业生产。江南许多城市都有一定规模的官营手工业,其产品也是城市物资供应的一部分。如北宋时,宋廷先后在湖州设织绫务,杭州设罗织务,苏州、常州等设织造局。南宋时,临安城内官营作坊繁多,规模很大。到南宋中期,仅隶属朝廷的官营作坊就有各色工匠近万人。绍兴三十年(1160),江西洪、吉、赣三州的官办造船场,各有“工役兵卒二百人”;明州官办造船场初额400人,宝庆(1225—1227)年间为179人;常州作院到宋末“额管八十人”。(注:《宋会要》食货,44之7;罗jùn@①等:《宝庆四明志》卷7《郡志·叙兵》;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18《武备》。)不过,官营手工业作坊的生产主要是为政府服务的,其产品一般不投放市场,在城市物资供应中也不占重要地位。三是官营专卖商品的供应。宋朝对酒、盐、茶等物品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实际上垄断了各城市此类物资的供应。其中一部分由政府直接销售,一部分则采取“买扑”的方式,即由私人承包经营。由于这些物品大多是基本日用消费品,销售量很大,政府从中获得高额利润。如北宋中期,杭州每年的酒税收入高达30万贯,是熙宁十年(1077)该城商税额的3倍多。(注: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7《征榷考》;《宋会要》食货,16之7。)苏轼曾赞叹地说:“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者。”(注:苏轼:《东坡奏议》卷7《乞开杭州西湖状》。)南宋前期,绍兴府城都酒务、比较务等机构的年酒税额有62752贯,是商税额的1.1倍多。(注:施宿:《嘉泰会稽志》卷5《课利》。)淳熙十三年(1186),严州经政府销售的茶叶有258.6万余斤,盐585万余斤,总收入近100万贯。(注:刘文富:《淳熙严州图经》卷1《课利》。)

民间系统的物资供应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民间生产供应。宋代江南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民间手工业的广泛兴盛。如婺州“城中民以织作为生,号称衣被天下,故尤富”。(注:刘敞:《公是集》卷51〈先考益州府君行状〉。)湖州、杭州、苏州、常州等城市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产量巨大。南宋时,临安城除各种一般手工业外,还有碾玉作、钻卷作、篦刀作、腰带作、油作、铺翠作、金银打@②作、打纸作等多种加工业,其中仅“专以打造金箔及铺翠销金者,不下数百家”。(注:《宋会要》刑法,2之139。)徽州的制墨业享有盛名,其上品之墨“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被时人视为珍品。(注:《弘治徽州府志》卷2《食货·土产》。)衢州的蔡氏墨也颇为有名,需求量很大,以致一度出现了假冒现象严重的情况。(注:姚勉:《雪坡舍人集》卷19《赠墨客吕云叔》。)其它如越州(绍兴府)、湖州、杭州、苏州、明州(庆元府)、婺州等城的酿酒业,越州、温州、杭州、苏州、台州、吉州、抚州、信州、宣州(宁国府)等城的造纸业,杭州、秀州(嘉兴府)、湖州、越州、婺州、袁州、饶州、台州、吉州、建康、南康等城的刻书和印刷业,明州、温州等沿海城市的海产品加工业,湖州、睦州(严州)、杭州、温州等城的漆作业等等,都相当发达,使各城市经济的生产功能和消费品自我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在许多江南城市的郊区及周边地带,经济作物种植业、水产业、园艺业十分兴盛,直接为城市物提供了相应的农副产品。如南宋临安城东门外,“弥望皆菜圃”;绍兴府城西郊,“鸡头最盛,有一户种及十八里者”;建昌军南城县近郊村民宁六,“一意农圃”,颇能自给;镇江府丹徒县居民孙大成有园地30亩,雇人种植蔬果,“不数年,嘉蔬美实,收利十倍”;苏州城郊的花圃种植业尤为盛行,“城东西卖花者所植弥望”。(注:周必大:《二老堂杂志》卷4;施宿:《嘉泰会稽志》卷17《草部》; 洪迈:《夷坚志》支甲卷5《游节妇》;刘宰:《漫塘文集》卷33《孙大成行述》;范成大:《吴郡志》卷30《土物下》。)二是民间商业供应。相对于手工业等生产领域而言,江南城市的民间商业更为繁荣,特别是在大中城市,普遍形成了从商品流通到批发、零售的较为完整的商业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成为城市一般居民物资供应的主要途径。如南宋时临安城普通居民的粮食供应主要依赖民间市场流通渠道。时人吴自牧说:“杭州人烟繁密……每日街市食米,除府第、官舍、富室及诸司有该俸人外,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皆需之铺户。”(注:吴自牧:《梦粱录》卷16《米铺》。)周密也说:“杭州城除有米之家,仰籴而食者凡十六、七万人。人以二升计之,非三四千石不可以支一日之用,而南、北外二厢不与焉,客旅之往来又不与焉”。(注: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上《杭州食米》。)建康府城的情况大致相似。嘉定十七年(1224),知府余嵘称城中居民“日食所须,仰给商贩,米舟一日不至,米价即倍腾踊”,“以是数拾万之生齿常寄命于泛泛之舟楫米”。(注: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3《城阙志四·诸仓》。)袁燮说:“金陵军民杂处,舟车辐辏,米、麦、薪、炭、cuó@③、茗之属,民间日用所需者,悉资客贩。”(注:袁燮:《@④斋集》卷13。)

不过,就江南地区不同类型的城市而言,其物资供应的具体结构和形式又是有所不同的。其中,政治型城市由于受民间工商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官方系统在城市物资供应中占了主导地位。如地处山区的徽州“舟车不通,商旅罕至”,工商业发展缓慢。绍兴二十二年(1152),城区商税额仅6000余贯。到嘉熙四年(1240年),在当地官员的请求下,宋廷同意裁撤该城的税务。在这种情况下,其民间系统的物资供应显然相当有限。与此相联系,该城的居民数量也不多。直到宝庆三年(1227),城内外在籍坊郭户仍只有3887户,其中还包括为数不少的吏员、杂役等政府人员。至于户籍外的政府人员, 则数量相对较多, 仅驻军就有1300余人。这种人口规模和结构也决定了该城物资供应以官方系统为主的特点。(注:《弘治徽州府志》卷5《公署·郡邑》;卷2《户口》;卷4《驻军》。)综合型城市的物资供应, 官方系统和民间系统都占有重要地位,某些方面民间系统更为重要。如前面提到的南宋建康城的粮食供应,大部分仰仗商贩,一旦“客舟稀少,价即踊贵,抑之,则米不来;听之,则民艰食”。(注: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3《城阙志四·诸仓》。)经济型城市工商业发达,市场活跃,其物资供应主要依靠民间系统。如苏州城乡经济十分发达,“田畴沃衍,生齿繁夥”,“岁一顺成,则粒米狼戾,四方取给,充然有余”,“织衽之功,苞苴之利,水浮陆转,无所不至”,故城市居民“不耕耨而多富足,中家壮子无不贾贩以游者”。(注:范成大:《吴郡志》卷37《县记》。)显然,其所需物资主要是通过本地生产和市场流通。

二、州县城市的居民收入与消费

宋代江南城市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相当严重,不同阶层和群体在收入和消费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官僚贵族、地主豪绅、大商富工等无疑属于高收入阶层,是城市消费的主体;一般工商业者和部分士人、吏员等属于中等收入阶层,其消费活动也较为活跃;小商贩、小手工业者、贫寒士人、佣工、游民等属于低收入阶层,其消费需求仅限于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准。

城市官僚贵族的收入首先来自政府提供的货币和实物形式的俸禄,这一点无需多说。此外,还包括地租和工商业收入。大多数官僚贵族拥有相当数量的土地,有的是朝廷赏赐的,有的是依仗权势从农民那里兼并的。如神宗、哲宗两朝,执政王安石、吕惠卿、章dūn@⑤等人在浙西、江东一带拥有不少田产。徽宗时,佞臣朱@⑥在苏州等地有田地30万亩,另一佞臣蔡京仅受赐的江宁府溧水县永丰圩就达千顷。(注:《宋史》卷470《朱@⑥传》;洪迈:《夷坚志》丁志卷5《石臼湖螭龙》。)宋高宗即位初,将蔡京、朱@⑥、童贯、王黼在浙西的田地籍没出卖,六年后未卖出的还有5000多亩。(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1,绍兴二年二月辛未。)迨至南宋,官僚贵族的土地兼并之风更为盛行。大将张俊“喜殖产”,其田庄广布苏、湖、常、秀等州,“岁收租米六十万斛”;知枢密院事周麟之强夺常州邵家地20余里;权臣秦桧“田业甚富”,其死后十余年,虽家业渐趋衰落,但岁收粗米仍高达10万斛;恭国公杨存中田产众多,曾一次就献出土地近4万亩给朝廷。(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5,绍兴十年四月乙丑,卷191,绍兴三十一年七月己丑;洪迈:《夷坚志》丁志卷5《荆山庄@⑦》;《宋会要》食货,63之138。)由此形成了“郡县之间, 官户田居其半”,“一都之内,膏腴沃壤,半属权势”的状况。(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1,绍兴二年一月丁巳;《宋会要》食货,14之37。)端平元年(1234),刘克庄在《备对札子》中说,官僚贵族“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注: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51。)稍后谢方叔也说,“国家驻跸钱塘百有二十余年矣……百姓膏腴,皆归贵势之家,租米有及百万石者。”(注:《宋史》卷173《食货志·农田》。)与此同时,官僚贵族还积极参与工商业活动,“托肺腑之亲,为市井之行;以公侯之贵,卑商贾之利”,“甚者发舶舟,招蕃商,贸易宝货,麋费金钱”。(注:《宋史》卷388《陈良佑传》。)如杨存中广事买扑酒坊,在临安、湖州等地许多城镇承包酒坊数十处,总资本高达72.5万余贯;徽、高两朝内侍李从之在平江府吴县经营大药铺,“他州异县来者益众”;家居临安城的昭庆军节度使韦渊,在浙西有田地5000亩,又在城里经营房舍租赁业。(注:《宋会要》食货,21之2至3;孙觌:《鸿庆居士文集》卷39《李从之墓志铭》;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4,绍兴十二年二月己卯。)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大量田产收益和丰厚的工商业收入,使官僚贵族的财富不断增加,许多人“金帛山积”,以至“有拥二三千万资者”。(注:王迈:《衢轩集》卷1《乙未馆职策》。)

江南各级城市普遍住有不少地主豪绅,称为“遥田户”。他们的收入,一部分来自农村田产的经营。如南宋中期,朱熹在南康军赈灾,曾劝得“在城上户二十五名,共认赈粜米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五硕”。(注:朱熹:《朱文公文集》别集卷9《论上户承受认粜米数目》。 )这些在城上户能够出米赈粜,其中部分人显然是租米丰厚的城居地主。另一部分来自工商业活动。杭州、苏州等繁华都市的地主普遍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情况自不必多说,就是在一般府州县城也是如此。如吉州城内经营粮食零售的铺户,“初非家自有米,米所从来盖富家实主其价,而铺户听命焉”。而“城郭富家之有米,多寡不一”。(注:《巽斋文集》卷4《与王吉州论郡政书》。)可见供应铺户食米的“富家”,其米的来源主要来自农村的租米。

城市大商富工阶层收入的主要来源自然是工商业活动,但许多人也在农村购置田产,收取租米。如平江府“城北民周氏,本以货麸面为生业,因置买沮洳陂泽,围裹成良田,遂致富赡”;原籍大梁的张勰,因从事海外贸易致富,遂“买田婺州郭外”。(注:洪迈:《夷坚志》三志己卷7《周麸面》;吕祖谦:《东莱文集》卷7《大梁张君墓志铭》。)

上述这些城市高收入者,资产殷富,生活豪奢,所消费的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还包括各种奢侈品。如杭州城内豪富之家云集,早在北宋时就已是“风俗轻靡”,“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注:欧阳修:《居士集》卷2。 )南宋时更是“侈靡相尚”,“衣不肯著布缕绸绢、衲絮yùn@⑧敞、浣濯补绽之服,必要绮罗绫@⑨、绞绡靡丽、新鲜华粲、chī@⑩缯绘画、时样奇巧、珍贵殊异,务以夸俗而胜人”;“食不肯蔬食、菜羹、粗粝、豆麦、黍稷,菲薄清淡,必欲精凿稻粱、三蒸九折、鲜白软媚,肉必要珍馐嘉旨、脍炙蒸炮、爽口快意,水陆之品,人为之巧,缕簋雕盘,方丈罗列”。(注:阳枋:《字溪集》卷9《杂著·辨惑》。 )时人袁说友曾感叹地说:“销金衣饰,顷岁有司屡行禁止,往往法令稍宽,随即纵驰,累岁以来,其侈日盛。”(注:袁说友:《东塘集》卷10《禁蕺销金札子》。)为了满足豪富之家的奢侈生活,临安城的相关工商业十分兴盛。如在融和坊北至市南坊有著名的珠宝市场;在官巷有大型花市和众多奢侈品店铺,“所聚奇异,飞鸾走凤,七宝珠翠,首饰花朵,冠梳及锦绣罗帛,销金衣裙,描画领抹,极其工巧,前所罕有者悉有之”。(注:吴自牧:《梦粱录》卷13《团行》。)其它城市也有类似情况。如绍兴(1131—1162)后期,镇江府城有个酒务官,“夸多半靡,务以豪奢胜人”,“饮食极于精腆,同官家虽盛具招延,亦不下箸,必取诸其家”。“尝令匠造十桌,嫌漆色稍不佳,持斧击碎,更造焉。啖羊肉,唯嚼汁,悉吐其滓”。(注:洪迈:《夷坚志》丁志卷6《奢侈报》。)

城市的一般工商业者,其收入基本上来自工商业经营活动。他们的经营规模不大,收入也有限,一般只能保持生活的温裕。如“湖州人陈小八,经商贩缣帛致温裕”;饶州市民汪乙,“居仓步门外,贩鱼鳖以供衣食”;鄱阳城“市民许二,与弟许三居于行春桥北,多酿酒沽,而日输官课,稍致富足,遂买马乘骑”。(注:洪迈:《夷坚志》三志辛卷10《陈小八子债》,支甲卷3《汪乙鳖》,三志壬卷6《许生坠马》。)此外,部分吏员、士人等也有较为稳定的收入。这类城市居民的消费一般以基本生活品和日用品为主,奢侈品的需求量不大。

小商贩、工匠、佣工、贫寒士人之类在江南城市人口中占了相当比重,他们收入低微,且很不稳定,“一日失业,则一日不食”。(注:《宋会要》食货,12之6。)如临江军城“为牙侩者例皆贫民, 虽有百斛求售,亦无钱本可以收蓄”;临安城“有贫而愿者,凡货物盘架之类,一切取办于作坊,至晚始以所直偿之”,始终“无分文之储”;饶州“市贩细民鲁四公,煮猪、羊血为羹,售人以养妻子,日所得不能过二百钱”;鄱阳城寒士刘十二,“居槐花巷东,以佣书自给”。(注:《双溪类稿》卷21《上赵帅》;《武林旧事》卷6《作坊》;洪迈:《夷坚志》支癸卷8《鲁四公》,支甲卷4《刘十二》。)临安官营作坊里“和雇”的工匠,虽收入相对较为稳定,但每日只有食钱170文、米2升,除了自己生活外,还要养活家小,处境艰难。(注:《宋会要》职官,16之23。)显然,此类低收入者的消费完全局限于米、盐之类的基本生活品,而且往往连基本生活品也不能正常保证。

此外,江南城市中还有许多完全没有收入的流民、乞丐之人,他们靠政府的救济和他人的施舍为生,常陷于“口无饮食,身无衣盖,冻饿于道”的悲惨境地。(注:吴自牧:《梦粱录》卷18《恤贫济老》。)南宋人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了不少这方面的具体事例,如:“李次仲季与小郗先生游建康市,入茶肆,见乞丐者蹒跚行前,满股疮秽”;“严州东门外有乞丐者坐大树下,身形垢污,便秽满前”;“鄱阳有郑道人,不知从何来,不肯入道堂,日行丐于市”;“明州有道人,行乞于市”;“豫章丐者李全,旧隶建康兵籍”;“吴江长桥侧居民郑氏媪,年八十余岁,独处茅檐之下,日丐于市”。(注:《夷坚志》乙志卷1《小郗先生》、卷13《严州乞儿》、《海岛大竹》,支丁卷10《郑道人》,丁志卷2《李家寓仙丹》,支景卷3《吴江郑媪》。)这些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城市居民,已谈不上正常的消费需求了。

从江南地区不同类型城市的居民消费特点来看,在政治型城市,消费奢侈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在综合型和经济型城市,各种物品的需求都相当旺盛;港口型城市的消费品还包括相当数量的海外舶货。  三、市镇的物资供应与消费

作为新兴的农村经济中心地和城乡市场结合体的各种商业市镇的广泛兴起和迅猛发展,是宋代江南城市发展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由州县城市一统天下的城市发展格局,促成了区域性城镇等级网络的形成,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活动向农村的扩展和渗透,引发了乡村都市化现象的出现。与传统州县城市不同,市镇并不是凭籍一定的政治因素兴起的,而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市场联系不断加强、各地区之间商品流通日趋活跃的产物。因此,一方面,市镇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城市的基本特征,代表了一种新型的经济都市形态;另一方面,市镇又保留着部分农村社会的特点,成为介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社会、经济混合体。

宋代江南各地兴起的市镇数量繁多,具体形态不一。大致说来,主要可分为环城卫星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沿海港口市镇和消费性市镇等六大类。对此,笔者在另文已有专门论述。(注:参见拙著:《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拙作:《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载《学术月刊》2001年第2期;《论宋代两浙路的城镇发展形态及其等级体系》, 载《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从总体上讲,作为初具形态的新兴经济都市,市镇的物资供应主要依赖于民间工商业,而且由于工商业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其物资来源除了本地生产外,相当部分是通过区域性市场网络由外地输入。其中,环城卫星市镇主要分布于繁华都市的周边地带,实际上是城市向周边乡村扩张的一种形式,成为所在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工商业极为发达。如南宋临安近郊分布着北郭、江涨桥等10多个规模不等的市镇,其中仅浙江、龙山、北郭、江涨桥4个市镇, 到南宋后期年商税额就高达26万多贯,是城内商税额的1.7倍多;江阴城澄江门外的江下市,“商船倭舶岁常辐凑,驵侩翕集”。(注: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19《疆域·市》,卷59《商税》; 朱昱:《重修毗陵志》卷2《坊市》。)这类市镇的工商业人口规模庞大,其物资供应更多地由市场从外地调入。农业市镇主要兴起于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带,承担着当地农副产品的外销和流通职能。如嘉兴府的魏塘镇、苏州的直塘市、建康府的孔镇、宁国府的水阳镇等都是典型的粮食市镇,温州的白沙镇是典型的林业市镇,绍兴府城东的梅市和项里市是果品交易中心,临江军的肖家峡市是山区蔬菜市场,明州的鲒qí@(11)镇是大型渔业市镇。这类市镇所消费的农副产品自然来自本地生产,手工业产品则大多依赖市场流通。手工业市镇是随着各地手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其生产的专业化特点尤为明显。如两浙沿海的杜渎镇、于浦镇、岱山镇、大嵩市、钱清镇、汤村镇、下砂市、广陈镇等都是颇具规模的盐业市镇,其居民“以煎盐为生”,多数“不曾耕种田亩”,“鬻盐以自给”;(注:《宋会要》食货,26之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处州的琉田市、吉州的永和镇、饶州的景德镇等都是著名的陶瓷业市镇,景德镇有瓷窑300余座,“窑火既歇,商争取售”;(注:《光绪江西通志》卷93《经政略·陶政》载蒋祈《陶记略》。)建康府的白土市、饶州的杭桥市和螺坑市、嘉兴府的濮院市、湖州的南浔镇等是著名的纺织业市镇,濮院市到南宋后期,“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濮院之名,遂达天下”。(注:夏辛铭:《濮院志》卷14《农工商》引《濮川志》;《光绪桐乡县志》卷1《疆域志》。 )这类市镇一方面生产和输出其大量特色手工业产品,另一方面又从外地输入各种原料和居民消费品,一般都形成地域性的物资供应网络。商品转运市镇多兴起于内陆交通沿线,承担着沟通各地之间商品流通的职能。如太平州的黄池镇、采石镇,池州的雁汊镇,临江军的樟树镇,苏州的木渎镇、平望镇,常州的奔牛镇,嘉兴府的乌青镇,绍兴府的西兴镇、曹娥镇等。这类市镇以发达的流通性商业为特点,其物资需求基本上依赖于市场供应。由于缺少本地生产基础,一旦商品流通渠道不畅,商业活动和物资供应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沿海港口市镇是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而兴起,充当着不同层次的外贸口岸的角色。如嘉兴府的澉浦镇是南宋时临安的外港,“招接海南诸货,贩运浙西诸邦”,年商税额一度在3万贯以上, 在籍居民达5000余户。(注:常棠:《澉水志》卷上《地理门》;《永乐大典》卷14622《吏部条法·差注门三》。)与商品转动市镇一样, 这类市镇的物资供应也主要通过市场由外地输入。消费性市镇主要是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性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其物资供应有着自身的特点。如位于长江沿岸的苏州许浦镇、建康府靖安镇、池州池口镇等,驻有大量军队。许浦镇在南宋时一度驻有水军上万人,“军民市易为盛”,(注:《洪武苏州府志》卷14《兵卫志》。)军事人员及其家属成为该镇人口的主体,因而官府的调拨和配给在其物资供应中占了很大比重。常熟县福山镇则是远近闻名的宗教市镇,镇上的东岳庙吸引了各地大批信徒前来祭祀,“江、淮、闽、粤水浮陆行者……率以类至,号曰‘会社’,箫鼓之音相属于道,不知几千万人”。(注:范成大:《吴郡志》卷13《祠庙》。)其所需物资全仗邻近乡村和外地提供。不过,这类市镇在江南市镇体系只占少数。

市镇中也住有一定数量的政府人员,许浦镇之类的市镇政府人员之多自不必说,就是一般市镇,也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和部分军队。同时,宋廷对酒、盐之类日用品的专卖施行于城乡各地,包括市镇。因此,官方系统也是市镇物资供应的的一种途径和形式,尽管在大多市镇并不占主导地位。

从江南市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状况来看,与州县城市相比,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工商业及相关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居民消费以日用品为主,对奢侈品的需求较为有限。这是由市镇的经济形态和居民结构所决定的。

作为新兴的经济中心,工商业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是大多数市镇人口的主体。其中又可分为四部分:一是资本雄厚的富商、手工业主和充当商品交易中介的牙商、驵侩,如嘉兴府的青龙镇“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苏州直塘市米商张五三“仓禀帑库所藏钱米万计”;池州池阳市有的织布机户开设颇具规模的作坊;饶州九墩市有“大侩程氏”;衢州峡口市的祝大郎开设“质库”,“富而不仁”。(注:杨潜:《绍熙云间志》卷下;洪迈:《夷坚志》志补卷7《直塘风雹》、《祝家潭》,乙志卷14《全师秽迹》。)这些大商富工通过工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生活豪华,除一般消费品外,还包括各种奢侈品。如明州小溪镇有个富翁,“造巨宅,凡门廊厅级皆如大官舍”,极尽气派。(注:洪迈:《夷坚志》丁志卷14《明州老翁》。)但从总体上看,市镇中这类人员的数量相当有限。二是一般商人和手工业者,如在饶州德兴县南市开设酒店的汪一,在苏州常熟县梅里镇开设药铺的江仲谋等。(注:洪迈:《夷坚志》三志壬卷10《汪一酒肆》,支庚卷4 《伏虎司徒庙》。)这类人员在市镇工商业人口中占了相当大比例,他们经营规模和收入有限,只能保证日常消费品的需求,生活温裕。三是小商小贩和各色工匠,如南宋洪迈《夷坚志》中提到的饶州乐平县桐林市银匠童氏和杭桥市染工程氏,鄱阳县石头镇小贩龚三、汪三、陈二,临安府浙江市卖鱼饭的舒懋等。这类人员占了市镇工商业人口的大部分,他们的收入并不稳定,只能维持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四是佣工、苦力等贫寒之人,如徽宗、高宗二朝内侍李从之退仕后,在苏州吕山开设大药铺,雇佣杂工数百名;南宋后期,常州奔牛镇和镇江吕城镇“舶脚、脚夫平生靠运米以谋食者”,“数逾百家”。(注:孙觌:《鸿庆居士文集》卷39《李从之墓志铭》;黄震:《黄氏日抄》卷72《回申再据总所欲监钱状》。)这类人员收入微薄,往往连日常的消费品都不能正常保证。

此外,江南市镇居民中还包括部分官吏、士人、地主、农民、演艺人员、无业游民等,他们的收入和消费状况也不尽相同。如南宋中后期,嘉兴府海盐县澉浦镇除监镇官外,又有管理盐场、酒库、市舶场、抽解竹木场、铁布军需场的官吏;华亭县青龙镇“设监理财”,又“有学,有狱,有库,有仓,有茶场、酒坊、水陆巡检司”,其官吏数量相对较多。(注:常棠:《澉水志》卷上《廨舍门》、《坊场门》;《正德松江府志》卷9《镇市志》。)但这些都属于下层官吏, 他们的俸禄不多,消费需求也不大。不少江南市镇都设有镇学、书院、家塾等官私学校,由此吸引了部分士人前来讲学和求学。如南宋中后期,嘉兴府澉浦镇、青龙镇、上海镇等均有官办的镇学;饶州景德镇、于店和信州贵店等均有民办书院。这类士人大多生活清苦,满足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许多市镇以其发达的工商业和优裕的环境,吸引了部分地主前来寓居。如南宋中期苏州横金市的王珏有“田数百亩”;湖州南浔镇的华文胜,田产众多。(注:洪迈:《夷坚志》支丁卷3《宝华钟》; 汪日祯:《南浔镇志》卷26《报国寺布施碑》。)这些地主往往也参与工商业活动,其收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前文提到的直塘市张五三、峡口市祝大郎都是由地主进而成为富商的。不少地主家财富足,与巨商富工构成市镇的高消费阶层。稍具规模的市镇除中心市区外,还包括周边部分乡村,故农民也是其居民的一部分。如澉浦镇便包括周边的惠商、石帆、秦山等村落。市镇农民一般多从事果蔬、园圃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如镇江府大港镇孙沂兄弟,“竭力灌园,园之果蔬畅茂,他植者莫及之,负贩者争趋之”。(注:刘宰:《漫塘文集》卷31《孙沂墓志铭》。)这种专业化、商品化的经营方式,使市镇农民的收入往往高于一般乡村农民;同时,受商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消费需求也较一般农民要活跃,对市场的依赖性也大得多。

四、结论

通过前面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宋代江南城镇的物资供应日趋商业化、市场化,特别是在经济型城市和商业市镇,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州县城市发展形态的重大变革,即由传统的政治或军事中心向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中心、社会中心转变;而具有新兴经济都市性质的市镇的广泛兴起,则进一步推动了这种转变。

第二,宋代江南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结构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系统化。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古代城市经济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与传统城市居民经济生活深受政治因素影响的不同,宋代江南城镇居民在收入和消费上的两极分化现象更多地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这既是促进城市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的动力,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进而对城市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宋代江南城市管理的一系列变化,很大程度上是与此相关的。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氵右加睿

@②原字为钅右加及

@③原字为卤右加差

@④原字为契的下部换成糸

@⑤原字为忄右加享

@⑥原字为面右加力

@⑦原字为雍下加缶

@⑧原字为纟右加媪的右部

@⑨原字为禾右加宅

南康直节堂记范文第4篇

教学过程中后进生的转化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必须给以高度重视。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后进生转化措施,以促进后进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开展。

【关键词】

化学教学;后进生;原因;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这是化学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笔者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对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及后进生转化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后进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1.学生思想意识松懈

部分学生原来基础不太好,学习劲头不足,认为即使学好化学将来升学也无望,因此破罐子破摔,直至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便成了后进生。

2.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因为化学这门课程兼有理科和文科的共同特点,既要做大量习题,更需要理解中记忆基本的概念、原理及化学用语,但部分学生只愿做题,害怕记忆,因而影响了对概念的理解及化学用语的书写,对化学学习不适应,加上不能及时改变,从而成为了后进生。

3.对化学学科认识不够

在中学阶段,围绕升学这一重要目标,学生对语数英物非常重视,而对化学往往思想上不重视,主观上不努力,进而造成学习障碍,直接影响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4.教学方法滞后

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现在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比较单调,特别是部分农村学校,实验教学仍很罕见,常常是“满堂灌”,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也间接地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化学教学中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1.关心爱护后进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对待化学学习的后进生,教师要满怀热情,做过细的思想教育工作,切不可把他们视为“不可雕的朽木”。首先要充满爱心,以保护、尊重、理解为前提,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要期望上一节课、谈一次话作一两次辅导就能把后进生转化过来;其次,要有信心,要看到目前后进生的化学学习成绩落后只是暂时的、相对的,经过其本人的不懈努力及教师的教育、同学的帮助,大部分后进生是可以跃入先进行列中去的;再次,要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对于后进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感到老师一直在关注自己,从而可以激发后进生的灵感及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后进生学习的决心

转化后进生,关键是转变其思想,努力让后进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对这类学生的转化教育应当是多方位的和全面的,既要动员班主任、家长做细致的、苦口婆心的教育,任课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同样可以教育,就算挤出一点授课时间用于思想教育,也是非常值得的。

3.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重要途径,不少后进生缺少的正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教师应在自己的课堂上,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互间介绍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等,组织帮扶小组精准辅导,这些都对后进生的转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加强化学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

现在的化学教学似乎在夹缝中生存着,学生们首先是要学好语数英,其次是物理、历史,而化学这门课程就显得有点落伍了,成为高考中的三等公民。这极大地挫伤了化学教师的积极性,客观上导致了不少学生成为了后进生。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再结合化学在曰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目的和意义,进而为后进生的转化奠定基础。

5.改进、完善教材教法

南康直节堂记范文第5篇

格聂神山,主峰海拔6204米,位于四川理塘县西南部,是藏传佛教24神山中的第13女神,历史上众多高僧的苦修之地,也是南康巴地区藏传佛教的发祥地。格聂神山与冈仁波齐一样属马,每逢马年,转山朝圣者便络绎不绝。

格聂山本名岗波格聂多吉贝寨,是岗波圣地的护法神。格聂,藏语“居士”之意。格聂山区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八条主沟从格聂山区心脏处呈放射状延展出来,犹如一朵八瓣雪莲,盛开在川西高原隐秘之所。

2012年10月,我和同伴以无向导方式,连续徒步15天,翻越5个5000米以上垭口,行程200余公里,围着格聂神山画下完整的圈。

神的眷顾

清晨7点,面包车从理塘出发。三个小时后驶入希曲河谷,爬上喇嘛垭村后山坡,这里便是我们徒步转山的起点。站上拉在垭口,广袤的下则通牧场一览无余,云层低垂按压着大地,格聂山冰雪峰顶隐入了阴云。溪流蜿蜒流淌,切开草地绕村而过,阳光撕破云层抛洒下来,大地忽明忽暗。

拐进山坳,见一群藏族姑娘正散在草地上挖野人参。看到我们,她们兴奋地跳起来,连声招呼,一溜小跑过来,笑着,闹着,好奇地问来问去,山道上顿时热闹起来。河谷里,藏式民居沐浴在阳光下,沿着河岸整齐排列。树叶已泛黄,漫山遍野的黄,明晃耀眼,一直漫涌到视线尽头。沐浴着夕阳余晖,我们在河边草地扎营。

清晨出发。虎皮坝的尽头,格聂神山拔地而起。虎皮坝,因其深秋季节斑斓似虎皮而得名。溪流从格聂山东侧的冷龙沟淌出,清澈婉转地划开青草地,缓缓淌过虎皮坝。沿坡而上走进冷龙沟,谷口逼仄,黑色陡岩似两道山门垂插下来。溪流陡然湍急,穿行在溪流树林间,山谷渐渐开阔,白墙红檐从林梢冒出来,冷谷寺到了。

冷谷寺是南康巴最古老的噶举派寺庙,专程到冷谷寺只为祈求平安。大殿里几个虔诚的长头磕下去,神的眷顾简直就是立竿见影。第二天,陡然云开日出,连续15个朗朗晴天砸得我们合不拢嘴。转山路上,在我们遭遇的每一个危急时刻,总会有一双无形的手伸过来,扶持我们转危为安,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垂青。

4公里长的山脊,痛并快乐着

离开格聂传统景区,我们将爬升到4600米的格聂山麓,再紧贴山脚一路向西,穿过几个人迹罕至的隐秘山谷,近距离观赏格聂山南部冰川。清晰的马道穿行在树林和溪流间,爬上高处,热曲河谷整个呈现眼前。草坡的尽头接上了山脊,漫长的山脊呈美妙弧线通向格聂山体。

我很喜欢山脊行走的感觉,谷歌地图上一眼就相中了这条4公里长的山脊。格聂南坡的线路就从这条山脊起端,走上去才发现痛并快乐着。山脊暴露感很强,浩荡的风,呜呜地啸叫,带着彻骨的寒意,刀锋般掠过山脊,一下子便吹透了身体。

山脊的尽头沿着陡坡横切,翻过山脊线的凹口,顺坡而下,穿过树林灌木,走过溪流上的独木桥,这时,我们发现完美丢了。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爬上高处也望不见人,心里越发焦急。我与浪花原路返回寻找,刚走几步,便看到完美从山坳处转出来,身边跟着一个藏族少年,少年把走丢的完美领回了正道。经过这一番折腾,没法再赶路,索性便在少年家的帐篷里借宿。

第五天,站上第一个5000米的垭口

今天将走进耶勒沟,爬升900米,翻过拉普垭口(5040米)。拉普垭口找不到资料,路况一无所知,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赶早站上垭口。

钻进树林,爬上坡顶,眼前赫然开阔。耶勒山谷一分为二,山谷交汇处扎着黑白两顶帐篷。还隔着大老远,白色帐篷就有了动静,大人小孩蜂拥而出。两个汉子跨过溪流,一路小跑迎了上来,拉拽着我的衣袖,呵呵地极力邀请我们进帐篷喝酥油茶。我踌躇地停下脚步,没敢钻进帐篷,今天路程压力太大,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汉子们的脸上,遗憾之情毫无掩饰地流露出来。

午后,已接近谷底,转向北攀爬陡坡。循着牦牛趟出的痕迹,在齐胸高的灌木丛中穿行。连续爬上两个平台,乱石山峰环绕四周,利刃般参差不齐地排列。翻过陡坡进入乱石堆,仔细观察半天,才从犬牙交错的缺口中确认了拉普垭口的位置。

巨石从垭口堆砌下来,挡住去路,我和浪花小心翼翼爬上去,很快就无路可走。狂风从垭口呼啸而下,紧抱着石头不敢动弹。完美恰好赶上来,在他的呼喊指挥下,左拐右拐地爬出乱石堆,下午4点,终于站上拉普垭口。翻过垭口,便进入了定曲河水系。

今天爬升900米,下降500米,行程12.5公里,耗时9个小时,顺利翻过了第一个5000米垭口。

大美河谷

清晨,温度很低,溪岸水洼凝成了冰。沿着山谷下行,天地间仿若水洗过一般,清澈明净。湛蓝天空紧覆着大地,饱和而纯净的蓝,浓烈到了极致,劈头盖脑地覆下来,教人心悸。顺流而下,一个小村庄出现在谷口,正午的阳光下,安详而静谧。

快步走向格木村,村子里寂静无声。刚转过一座木屋,吓我一跳,眼前空地上全是黑压压的脑袋,密密麻麻的眼睛紧盯着你。短暂的无声寂静,犹如蜂窝炸了群,几十个孩子一拥而上把我们围在当中,原来恰好遇到学校中午放学。

行走在空旷静谧的定曲河谷,除了双脚与牧草“刷刷”的摩擦声,别无任何声响。正午阳光洒落,长长的牧草轻舞摇曳,蔓成一片起伏的金色海洋。伙伴们的背包罩晃动在草丛里,红色、黄色、桔红色点缀,寂静原野添了几分灵动,山风夹着泥土和青草的浓郁芬芳,拂过无垠大地,奔向远方。

两个小时后辽阔牧场已近尾声,山谷渐渐收窄,小路沿着河岸,逶迤在栎树和云杉林中。旧隽的夕阳光芒抛洒下来,林间斑驳,草坡金黄,定曲河水波荡漾间,金色光斑粼粼闪动。光与影,风和声,梦一般静呈,就这样无边无际地走着,沿着河畔,踽踽而行,悠然融进隽永柔美的暮色中。一切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一直地走下去。

三个5000米的垭口

两天行走,定曲河谷已到尽头,我们将连续翻越3个5000米垭口,强度很大。山谷两侧角峰林立,垭口连绵,走错方向就可能翻错垭口。我和浪花在前面探路,每爬上一个陡坡,就站在原地等候,看到后面的人露出了头,扬手示意后才敢继续前行。5010垭口的另一面是个“U”型槽谷,约两公里长,槽谷尽头便是5060垭口。站在5010垭口上望过去,对面的垭口似乎很容易翻越,大伙儿摩拳擦掌地卯着劲:“一个小时拿下它。”

5060垭口的攀爬果然很轻松,仅用40分钟就已经接近山顶。可是,最后的200米,却足足耗去1个半小时。冲击型巨石从垭口倾泻下来,把前路堵塞得严严实实。反复查看,没有别的出路,只能硬着头皮钻进去。爬进巨石阵就只能各显神通了,手脚并用的攀爬,石缝里钻来钻去,翻过一块又一块巨石,进入死胡同又退出来重新寻找出路。

翻过垭口,下山依然没有路,陡峭的乱石坡上探路下降。乱石坡的尽头又趟进灌木丛,300多米落差的下降又耗去一个多小时。夕阳西下,阳光缓缓从谷底抽走,温度快速下降,山谷里并排着两个小海子,我们在海子旁的坡地上扎营。

5100垭口是此行的最高海拔,垭口下两个冰斗湖一高一低紧挨着,阳光洒落,一蓝一绿两汪湖水犹如宝石熠熠生辉。荒凉的山谷里,乱石堆和尖耸的岩峰,簇拥着如此纯粹剔透的宁静水域,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沿着湖岸沙滩行走,风鼓起碎浪,一浪一浪拍打着湖岸。队友们零零落落地走在湖边,即使良久驻步,也无人催促。

一路的折腾

顺坡下行很快就看到了谷底的哈日翁青措。穿过乱石堆,浓密的灌木从岩石缝里长出来,地面暗藏着无数的岩缝陷阱,走起来异常艰难。这样的路肯定走错了,我改往山坡爬升探路。

灌木丛铺上了山腰,矮杜鹃中混杂着刺蒿。刺蒿齐腰高,一寸多长的尖刺密密麻麻地支出来,犹如一根根镶满钢针的狼牙棒挥舞,轻易地刺穿衣服,扎进肉里。爬上山腰,一条小路遮掩在草丛中,弯弯曲曲通向了哈日翁青措的方向。连续翻过两道坡,小路把我们引上一座峭壁就消失了,退下峭壁,改为强穿灌木丛横切,前行百余米后又困在了另一座峭壁上。

脚下是连绵的垂直石壁,我们已无路可走。哈日翁青措在夕阳余晖下楚楚动人,可望不可及。反复探路后,改从悬崖东端强下,坡面近70度的倾斜,攀着灌木和杂草,一点点往下降。小心翼翼地试探下脚,降到一块巨石平台上已感到绝望,四周全是垂直的光滑岩壁。浪花在侧后方探出了垂直下降10余米的出路,借助岩缝里伸出的一棵杜鹃树,大伙儿相互拉扯着下到悬崖底部,进入一人多高的灌木丛往前闯,

暮霭沉沉,灌木丛里幽暗潮湿,完美一脚踩进岩缝直没到大腿,差点把脚扭伤。放眼望去,前方全是浓密的灌木丛。大伙儿困在灌木丛里左冲右突,五花池突然喊了一声,指着左侧坡面问我:“你看那儿像不像一条小路。“我钻过去探查,毫无疑问,五花池荣立特等功,眼前就是通向哈日翁青措的正道。

小路隐在湖边灌木丛里,时断时续,不断分岔。我全神贯注地盯着脚下,稍不留神就可能走错路。大伙儿在山腰挣扎那半天时间,移动距离竟不足1公里。

咫尺天涯

穿出山谷,走进毛娅草原。地平线上,一个藏族村庄露出轮廓。它有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禾然色巴,也是计划的紧急补充点和下撤点。走到第十天,我们还食品充足,个个都精神头十足,无需进村,便从村子南端绕过,直奔视线尽头的小山岗而去。

拐进阿沙沟,夕阳落下山头,我们开始寻找合适的营地。抬头张望间,山谷深处隐隐有点点白光透出,用镜头拉近一看,竟然是牧民的营地。这个惊喜给精疲力尽的队伍打了一针鸡血,大伙儿躁动起来。

10来个小时的行走,已是强弩之末。黑暗中穿过最后一片灌木丛,昂首走了出去。阵阵银光闪动,我刹下脚步,脸色瞬间惨白如纸,仿佛一盆冰水当头泼下,一直凉到了心底。人算不如天算!湍急的溪流竟在这里绕了个圈,把牧民营地圈在怀里。溪流对岸,帐篷一个接一个亮起了灯。方寸之间便是天涯。,

清晨7点半就早早出发,爬上坡顶,大伙儿停下脚步,面面相觑地呆住,眼前竟冒出一个牧民营地!一个中年汉子穿过牦牛群,向我们走来,满脸的风霜,他叫鲁里。听说我们翻山去往格聂山,他并没有显露多少惊讶,似乎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反而对我们是否愿意进他的毡房做客显得特别在意,连连询问着:“酥油茶,喝不?”

经历了昨晚的咫尺天涯之痛,大清早面对这样的邀请,天大的事情都会抛到脑后。带着隐隐的兴奋,跟着鲁里穿过牛群。在鲁里家,我们吃到了梦寐以求的牛肉。

与狼邂逅

第十二天,清晨气温已降到零下15℃。翻过海拔5066米的阿萨古垭口,顺着乱石坡往下溜,连下两个平台,走进了希曲河谷。

眼前草丛突兀钻出个灰褐色的身影,缓缓向我走来。定睛一看,狼!这只狼漫不经心地走着,越来越近。我迅速抬起相机,摁下了快门。快门开合的“咔嗒”声惊扰了它,狼猛地抬起头,身子瞬间紧绷蜷缩微微下蹲,凌厉的眼神扫过来。我把长焦端推到底再次摁下快门。

狭路相逢,狼显得很镇定,毕竟这是它的地盘。稍微踌躇一下,便侧转身,摆出可进可退的半侧身姿势,侧扭着头看过来。透过取景器望过去,它的眼神已变得很平静,站在草丛中一动不动,似极了邻家的德国牧羊犬站在楼道口的样子,候着我上前搓揉它的脑袋。

快门“咔嗒,咔嗒”地响,草丛中,狼一动不动地伫立。头颈的皮毛在阳光逆射下泛着光芒,眼瞳中透出隐隐的好奇,又显得有点疑惑,似乎与我一样,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十几秒钟的寂静对峙,身后响起了脚步声,简单撵了上来,狼把目光移向我身后,看看我,再看看我身后,扭头便往山坡下跑去。

回家后我模拟了拍摄场景,当时,与狼相距10米。

惊魂一刻

薄薄的晨霭笼罩山林,松树林子的幽香弥漫在湿润空气中,令人心旷神怡。

顺流而下穿行在树林里,40分钟后,小道在直插河道的峭壁前消失。大伙儿踩着哗哗直落的碎石爬上陡峭悬崖,小心翼翼地贴着山壁向前挪。五花池与浪花停在前方争论“过还是不过”,我挪到他们位置探头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30米宽的陡坡倾斜度接近70°,除了几个浅浅的脚窝暴露在陡壁上,别无借力抓扯之处,一脚踩滑便是直落50米去河水里洗澡。这样的路迹肯定不会是牧民出山所走的道路,赶紧后队变前队,原路返回河边。

激流冲刷着岩壁,反复观察,排除了贴着岩壁涉水的可能性,只剩下过河的选择。我反复琢磨,即使拉上绳子保护,仍然没把握安全到达对岸。回想起昨晚木屋前的河道,特别的宽阔平坦。我决定不再冒险尝试强渡,掉头返回木屋处过河。

渡过希曲河,爬上10米高的岩壁,狭窄小路在逼仄的悬崖上延伸,紧贴着犬牙交错的岩壁。我走在前面探路,山壁上凸出一大块页岩,齐胸挡着。探手抓紧页岩两端,背朝溪流,缓缓地往前挪。岩石的棱角卡住相机包,顿时动弹不得。我含胸拔背,下巴磕在岩面上,相机包顶在胸前,以一个视线受阻进退不得的别扭姿势困在了岩壁上。抓住岩石的双手微微发酸,已坚持不了多久,眼角余光瞄到侧后悬崖边有几根稀疏灌木,灌木根部可以落脚。要把脚踩到那个位置,必须先把手松开,松开手也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我全部精神都集中到那个落脚点,估量着力道和姿势,把要做的动作在脑子里过两遍,定了定神,松开手扭身踩了过去……

就在松手侧身的一瞬,相机包猛挂在岩石上,身体重心顿失,背包拉拽着身体向悬崖下倒去。我单脚着地扭腰拧身硬生生旋转180°,歪斜着双膝跪向悬崖边的灌木丛,右脚踩空滑下了悬崖,蹬松的碎石往河水里哗哗地掉。

灌木枝条急速扑面,我劈头盖脑地抱了过去,像个溺水之人,见啥逮啥,脑子里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凝固……谢天谢地!搂住了!抱紧了!

路在何方

我的遇险让大伙儿倍加小心,手扶脚踩处反复试探才敢挪动。半小时后终于切过悬崖下到河滩,脚踩平地那一刻简直就是进了天堂。

小路在河滩、密密匝匝的树林、塌方区交替穿行。道路越来越明显,大伙的脚步也越发轻快,显然,我们又重新走回了正确的道路。小道引领着我们从山腰走到了河边,在奔流的河水前戛然而止。残留的桥桩爬满苔藓,看到断桥的那一刻,大伙儿瞬间泄了气,东一个西一个倒坐在地上。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爬上陡峭的山壁横切。完美伸手拽树枝的瞬间,脚底踩滑,一个踉跄,猛地栽倒,在简单的尖叫声中,顺坡翻滚。谢天谢地!悬崖边一丛灌木把他卡住,探头一望,下方的峭壁竟毫无遮拦,这次滑坠让完美的情绪紧张到了极点,队伍里弥漫着淡淡的紧张气氛。悬崖越来越陡峭,横切风险剧增。从枝叶缝隙间望出去,谷底溪流上隐约有座独木桥,我们改向河滩强降。20米宽的河道流到这里突然收窄,河水狂野咆哮着冲过狭窄的豁口。一根圆木从上游冲下来卡在岩缝间,横跨两岸变成天然独木桥。反复权衡,没法保证每个人都能安全过桥,只能咬牙忍痛放弃,另寻出路。

穿过河滩乱石钻进杂树林,走过塌方区,又一道垂直峭壁挡住去路。爬上峭壁探头一望,前方山壁几乎垂直插入水中,只能继续往高处斜切。不知横切了多久,路越走越险,转过弯,前方山壁垂直光滑,已经没法通行,强行下降到河滩觅得一块草地扎营。今天行走9个小时,直线距离还不到3公里,山谷只走了三分之一。

苦尽甘来

清晨,沿着河滩探索前行,再次爬上高耸的岩壁。半个小时横切后,进入了云杉林,厚厚的苔藓和腐殖土混着树木的芬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气味。

下切回河滩没多久,一堵紧贴水面的砾石断崖又把我们驱上了峭壁。这段横切异常艰难,好不容易绕过悬崖下到支流溪谷,又一堵几乎直立的岩壁挡在面前。我爬到岩壁顶探头一望,刀削般的陡崖从山顶直插入河道,犹如一道铁闸挡住去路。沮丧地退回来,大伙儿都默不作声地盯着我,我抬手指着莽莽山林说:“先往上爬升200米再说吧。”

沿着陡坡爬上窄窄山脊,两侧都是深深的悬崖,山脊尽头接上了陡峭草坡。随着海拔升高,两人合抱的大树随处可见,浓密的树荫遮蔽了天空,树林里阴幽冷森,腐朽倒木横陈。再往上走,草坡上出现明显的熊爪足迹,树桩上也留有抓挠的爪痕,滚压的痕迹连片地印在草地和苔藓上。心里很有些犯怵,赶紧驻下脚步,招呼队友靠拢收紧队形,每走一段就扯开嗓子吆喝几声。

漫长的攀爬终于到尽头,钻出树林,站上山脊,突然沐浴在令人眩目的阳光下,竟有些恍惚不安。山的另一面是巨大的山谷,希曲河在谷底静静流淌,下到河岸金色草地,我们苦难的日子就结束了!

穿行在狭窄的山脊,接近山顶,最后一道陡峭岩壁挡住去路,我爬上去探路。最后几米山壁光秃秃得让人寒心,整个身子完全贴到岩壁上,僵持良久前进不了一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去,浑身发软,萎顿在地。

缓过劲来,走出树林,一道漫长的草坡出现眼前,无遮无拦,直通谷底。喜悦瞬间涌上心头,一时竟无语哽咽,伙伴们的大叫声此起彼伏,狂喜之情恣意挥洒。“终于走出来了!胜利了!我们胜利了!”完美紧攥拳头,冲着空旷山谷大声地嘶喊,脸上绽出了久违的笑容,把长久凝固的阴霾一扫而光。

下到河边,断桥残桩让人目瞪口呆,河水湍急,无法涉渡,大伙儿垂头丧气地沿着河岸寻桥。夕阳的余晖拉长了身影,希曲河上终于出现一座木桥,桥那边便是俄堆村。

相片旧了

相关期刊更多

年鉴信息与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水土保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南方农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