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元化社会文化是由各种独立多数的文化现象组合而成,主要包括主导,高雅,大众等文化形式,内容丰富,如果从客观角度出发,可以将其内容分为以下几点,具有一定意愿性符合社会大众需要的是主导文化,强调社会人文关怀和追求个性的是高雅文化,高雅文化主要指的是人类对相关知识学习的理解和欣赏。例如,古典音乐,芭蕾舞和古典音乐剧等等,一定程度上放映了人们生活的情趣和兴趣爱好。都市文化指的是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需求,个性化和时尚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例如,时尚杂志,广告,影视连续剧等等,民间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性和民族性较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居民对未来的展望,具有温情的感彩。例如,民歌,年画,风筝和京剧等等。如果从时代角度出发,还可以分成现代,传统或者东西方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充斥在一起,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社会文化。
2艺术设计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艺术技术是人们通过物质和艺术手段,设计出符合人们要求和目的的艺术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的需求,艺术设计的本质内容是创造文化,独立性和理智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艺术设计使人们创造艺术的过程,是在人类生活的基础上,开展具有一定精神文化气息的活动。例如,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服饰艺术设计,产品外观艺术设计,园林保护艺术设计等等。设计者和设计品是艺术设计技术的行为主体,艺术技术水平是一个设计者全方面高素质的体现,创造艺术的过程中需要设计者的创作灵感和审美能力,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做工精湛的文化艺术品是对设计者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创造的表现形式,它的内容在方方面面都展现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特质。
3艺术设计技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3.1发扬多元化的艺术设计技术理论知识学习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想法和设计产品的突出特征也有所不同,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国内外的艺术教育学校中的差异最为明显,培养全能型的技术应用人员是我们艺术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属于发展中的学科,在课程的综合素质教学和培养人才方法上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学校在艺术学科的课程上,应该以学校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基础,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专业,将学校的艺术学科和专业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教育体系中进行结合,让学校的艺术设计学科开设的专业课能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和融合,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各个文化的魅力,在不同的文化特点中找到相同点,从而找出符合自身艺术设计特点的发展方向,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多样化,提高专业艺术设计技术的整体水平。
3.2发展多元化的艺术设计资源配置多元化的艺术设计资源配置对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和艺术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首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发展艺术设计技术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由合同制教师和专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主要从艺术设计的实践,研究和历史发展三方面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教师的自身要求普遍比较严格。例如,艺术实践方向的教师主要是专业的设计师,教学生学习艺术史论的教师是视觉设计方面的史学家等等,而合同制教师主要负责的是学生艺术设计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学习,此类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坚实的技术知识,为学生解决艺术设计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学生的整体技术水平。其次,完善的教学设备是学生将理论技术知识赋予实践的主要手段,现阶段我国很多学校并没有艺术学生专用的工作室和实验室,很多学校对于此类资源的认识不清,资金不足也是主要的一个限制因素,加大我国艺术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艺术设计技术水平的重要条件。例如,可以为艺术系的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学习研究教学资源平台,为教师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教学空间,如图书馆,数字设备,智能电子数据库等等,通过这些手段的实施,来满足学生和教师学习科研的需求。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法和高品质的图形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3.3培养艺术设计学生多元化的专业能力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性比较强,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由此可见,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艺术设计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设计技术水平也有较大帮助,多元化的文化模式是艺术专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多元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下,设计艺术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域和历史文化而发生变化,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思维创新精神是当代艺术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对专业教材进行深度的研究,利用学生的自身情况,发展灵活的教学模式。例如,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专业艺术论文或者是学习报告来进行竞赛,增强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其次,教师应该将学生自身知识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进行整合,通过留题目的方法,把学生划分为小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分工合作,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帮助,相互学习,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为以后的艺术学习做好基础。最后,学校可以与相关专业对口的企业和公司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让学生通过实习单位举办的各种活动,增强自身文化学习意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总结
1.1概述“文化”一词的定义较在民族学中更为接近民俗文化,即把文化视为生活的方式。而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信仰、思想、价值判断与在其影响下形成的行为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也许建筑根本就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个思想的范畴,一个理性并不能完全解决沟通的问题。
1.2从斗拱谈起以斗拱举例来说,20世纪初老辈建筑先贤对古建筑中斗拱的研究,只从构造方法上做了定论,即切合中国建筑的起源、成熟、衰落三部曲,秦汉是建筑的起源,唐宋是成熟期,明清则是衰退期。但是单纯的结构发展论并不能够代表全面价值观,例如西方建筑中从没出现斗拱,并非完全是受材料限制。现代研究建筑史,已经不能止于探究其然,了解形式,更要探究其所以然,思考形式背后的行为动力,文化特质。一个民族建筑外显的形式,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化的起源。
2从东西方文明起源对比浅析中国文化特质
2.1东西方原始文明发展由来人类从动物开始,由于物质的逐渐丰富,获得了“理性”———即行为之前的犹豫到冷静的过程———从而进化为原始人类。再从原始人类社会中发展出精神文明,学会控制欲望,形成了原始文化。原始文化中有物质层面的原始人性观以及精神层面的原始信仰(林语堂,1943年)。原始文化发展到殷商时期,明确的社会伦理规范就出现了大概的轮廓,即为使用伦理的内力约束来维持社会安稳的周礼。在这样的社会规范下,人们其实内在仍是保持着原始的价值取向以及现世乐生的诉求。之后一直到封建制解体之前,在周礼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及文化发展的走势为道德取代宗教,礼俗取代法律,固化成为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此后封建制解体,佛教流入,但没有形成西方中世纪政教合一,而受礼制入世影响同化,封建精神与宗教精神在南宋之后完全消失,自明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已逐步世俗化、大众化,从而失去了的机会,艺术与科学也就无法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而逐渐沦落。而与中国不同,西方国家从希腊罗马时期开始,人类在宗教的影响下,初步形成了在神力约束下去除原始、人生罪恶、祈求来世的人生价值(迟成勇,2009年)。之后经历中世纪的封建制,集团和阶级的严重斗争阶段,走到了文艺复兴,奠定了人文主义,追求文明、人本和自由,进而步入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之后持续演变到现在。
2.2宗教精神对于中西方建筑上的影响宗教精神在人类社会中最明显的作用在于对生死价值观的影响。西方宗教具有悲剧性色彩:由于人生“生老病死”自然现象,对人类存在是一种无形威胁,而人行为又易受无法控制的强烈欲念所支配,两者合起来即为悲剧感受(林语堂,1943年)。于是受悲剧感受影响,人类不免时时为空虚绝望包围,带有萧瑟凄凉的悲愁情绪,故西方悲剧文学艺术也就在此种精神下产生。受此影响,宗教艺术是在生死之际和之间找寻人生意义,特质外化在建筑表达上表现出的永恒感的追求与纪念性、带有献身精神。执着一丝不苟宗教精神为工业化基础,以此产生艺术与科学,西方建筑史几乎等于宗教建筑史。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一个以迷信为寄托、以逸乐为幸福、以儿孙为传承的带有原始意味的文化。这远在殷商时代就开始了,只是周代的封建制度中,产生了贵族并且在贵族阶层中形成了高雅文化。加之后来佛教进入中国社会,产生了宗教文化,为中国文化中的原始性披了外衣。中国文化自秦汉至今没有改变的精神,那就是民众化的精神(汉宝德,2008年)。甚至在秦汉之后,封建制解体,贵族文化走向没落,民众文化愈发突出。而封建精神与宗教精神在南宋之后完全消失,而自明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已完全世俗化、大众化。中国人理性早启,过早步入伦理本位,思考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早熟的文化。中国人过早受到周孔礼俗的内力制约,在人对物的思考上显得薄弱,科学无从产生。这与西方古希腊罗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古希伯来宗教文化对西方“人对物”的理智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建筑对于中国人来说,归根结底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而已,而非是西方那样由艺术审美主导的建筑发展,也许这就是中国人文化对于中国建筑的最本质影响。
3由社会及文化发展史解读中国建筑史
从夏商到清朝,中国有着古老深厚的历史。在由原始农耕社会形塑成的文化随时间不断发展的同时,诸如佛教的外来文化循着地理扩张参杂进来,后更因外族入侵,外族文化成为政治统治文化。各种杂糅混合,并且相互影响和内化。在这一漫长的变化过程中,为了解读在其间被影响的中国建筑发展,现暂将历史分为三个时期。
3.1古典时期这一时期从夏商延续到秦汉,从时间上等同于西方的希腊时代到罗马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相似的是都无主导性宗教,人类宗教活动主要是祭祖一类,重视人文观念和艺术,产生大量哲学思潮。中国社会在古典时期虽然也存在神话,但并未到达信仰的阶段,而是一种诗意地尊崇,从屈原的《九歌》、《天问》就能看出。所以在建筑上人们不为神建庙,不为神塑像(白晨曦,2003年)。本土建筑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演变。出现高台建筑和瓦、回廊四合院的建筑类型以及以柱列为基础的空间架构。同时由于礼制的确立,建筑出现了与之呼应的制度化,在建筑上出现了权位象征。至秦汉时期,木构架发展到了成熟突破,进而引发了亭台楼阁的产生。这一时期的古建筑并无曲线,端庄严肃。建筑规模庞大,构件简单刚固,尺寸也很大,斗拱的雏形在这一时期出现。
3.2中世时期中世时期囊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南宋,这段时间内,贵族世家转为地主阶层,影响力渐衰,同时儒家思想在政治的辅佐下,慢慢成为了精神统治,而佛教文化则由盛至衰。由于专制集权,儒家思想在文化中形成了完全的主宰,而贵族精神遗传给士大夫阶层,在制度上科举人才选拔平民化。社会文化发生了大蜕变。期间宋朝南迁,地方家族实力彻底被摧毁,中国的贵族文化接近尾声,而通俗文化形成。封建色彩慢慢被去除,大一统文化开始。宋明理学在这一时期开始浮现,其使思维方式趋于精确认识事物和规律的知识性,理性认识思路。而后至唐朝,宫殿规模愈发宏大。受佛教的影响,空间由复杂趋向与单纯。斗拱结构体系日趋成熟,并且趋向复杂化向装饰化,由原本的橼承重慢慢变成了檩承重,从而建筑的曲线更加明显:翼角起翘,出檐深远,显得轻灵飘逸。在宋朝,建筑保留着最后的贵族气质,呈现出精致高雅、细腻纤巧。在理学的影响下,俗文化形成,园林兴盛。来到了儒家士大夫时代,禅宗更使佛教世俗化。建筑的制度化象征化加强,风格相较之前变得收敛变庄重:正脊改曲为直,鸱吻由唐代牛角式起翘转成S形收尾(梁航琳,2004年)。南宋建筑承前启后,重心逐渐从唐辽北宋金那种肃穆的宗教气氛转为世俗化,且更为艺术的设计,空间的运用逐步比出檐的深远更受重视,建筑的采光更好,而形态的设计则更为艺术化。
3.3近世时期近世时期从辽金到近现代之前的清朝,在这一时期里面,少数民族入侵,由于北方辽金异族文化的冲击,简单粗狂的取向,把单色优雅的宋文化,改变成为具有装饰性的彩色文化。由于北方不具备王朝所必须尊重的传统礼仪制度,且无文化背景,故真正的通俗文化由此开始。传统贵族势力在这一时期彻底消失,佛教因禅宗兴起而完全世俗化,佛儒道融为一体,社会商业化,资本主义萌芽,新形式出现。专制思想达到最高峰。由于南宋之后中国的文化重心南移,到了明代,江浙一带成为中国城市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明代之所以产生了大量的精美楼阁,如各种城楼、鼓楼、市楼等,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在明代,建筑技术和成就有著长足进步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建筑巨构十分普遍,大明奉天殿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木构建筑,面阔95m左右,占满紫禁城太和殿的整个台基,其体积大约是唐大明宫含元殿的4.5倍之巨(白晨曦,2003年)。明代斗拱增多,且弃用真昂,梁的搭配更加直接合理。这种在城市经济和手工商业大为发达的环境下趋於理性的技术革新,不仅有利於建造开间极阔的巨型大殿,而且帮助结构变化丰富的复杂楼阁建筑成为了一门富於创造的艺术。明代城市建筑沿袭南宋一路的人文主义路线,完全世俗化,相比肃杀的宗教气氛,更注重文人雅士的吟诗弹琴品茶论画的空间,是南宋明代一路建筑最大的特徵。中国文化重心自北方南移,自广大的干燥的黄河流域移到山明水秀的长江流域,宏大的气魄转变为纤巧的心思。建筑的规模在缩小,中小型建筑为新兴的商人中产阶级建筑,完全取代了贵族士族大家,成为社会中坚,商人与士人混为一谈(梁航琳,2004年)。江南景色,小桥流水,白璧青瓦,前庭后院,是近世中国的环境特色。文人画的情操呈现在士人的小院里,为中国人的心灵天敌。这样的中国情趣是汉、唐的中国所无法想象的。
4结束语
把艺术从体制的角度进行考量,打破艺术的纯粹性,这一存在了相当长时间的美学幻象,是社会学家们的目的,他们将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置于时代的文化社会背景中,注重艺术在生产、传播、消费和分配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制度、行为和各种权力关系,不再单纯的把艺术看作是纯粹的美学或单纯的关注艺术的本质属性。柏拉图很早之前就认为:“艺术具有其社会责任,就像其他的源泉或病态的源泉一样,必须在社会生活的整体架构中找到其理性的位置。”艺术作为世界观产生体制。从体制观念来看,艺术体制的核心要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某一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艺术观念或美学理论;而这种观念是定型化的,是普遍的惯例。从体制的作用来看,核心要素既可以与艺术活动的行动者相互协作,还可以帮助社会规范个体行为,从而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推进艺术发展。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艺术体制就是“维持艺术生产和艺术独立地位的社会机制,包括艺术赞助人、赞助机构、艺术生产组织、艺术院校、艺术场馆、艺术刊物以及当代的艺术企业、大众媒体等。”
二、艺术体制理论之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西方艺术开始求新求变,这种转变速度之快、角度之大,让观赏者震惊。艺术不再只是传统的美学精神,从杜尚的现成品、沃霍尔的波普艺术、约翰•凯奇的“无声音乐”到奥兰的“整容”行为艺术,这些与传统的艺术大相径庭,打破传统艺术美学意义上的中规中矩,转而以千奇百态的现代及后现代艺术实践,剧烈地冲击着人们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理解。这些新的艺术实践促使人们开始质疑习以为常的艺术常规,反思艺术的本质。在这种转变中,人们对艺术产生了各种争论:有人认为强化观念弱化审美的现当代艺术是在虚张声势、哗众取宠,本质是利用艺术的哲学化外衣掩盖其粗制滥造、胡乱剽窃行为;也有人认为这种后现代艺术的兴起是艺术界利益机构联手精心炒作出来的艺术泡沫而。在这种后现代艺术大潮的冲击之下,既有的艺术理论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到底何为艺术?何为艺术家?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何在?这些问题在众多亟待辨识和阐释的艺术作品面前显得急迫而重要。在传统艺术理论遭遇冲击的情况下,艺术体制理论或称艺术界应运而生。面对现当代艺术,艺术哲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艺术的定义。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说:“当旧的美学理论无法充分阐明已被相关学术界中具有丰富知识的成员所接受的艺术品的优势时,新的理论应运而生,与过去的理论相抗衡,并对其进行扩充和修正。当一个既定的美学原理不能使作品在逻辑上合理合法、而此作品却已然通过其他方式取得了合法地位时,总会有人构架起一个能使之合法化的理论。”受到这一启发,20世纪60年代,艺术哲学家们在美学内部开启了从艺术和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艺术品的资格问题。
三、合作与冲突
早在19世纪,就有了从艺术体制来分析研究艺术的雏形,许多历史学家也加入了这样的讨论。他们通过考察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强调社会制度、时代精神、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以及种族和宗教等外部因素对于艺术风格、内容、形式和艺术流派的影响,同样的,后者也会反过来反映和影响前者。马克思曾提到艺术是一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维的整体出现时,是思维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掌握的。”在这里,马克思已经将艺术提升到世界观的高度,明确了艺术和哲学、宗教等内同样作为意识形态和方法论的思想地位,主张艺术品反映社会阶级关系,正是社会阶级关系马赋予艺术品美学形式和内容。受马克思的艺术主张影响,一大批艺术学者们将艺术品与艺术家的生活研究结合起来,从中分析社会阶级结构及生产经济模式,这一主张成为艺术社会学研究的新标准。与此同时,对于艺术体制的经验社会学研究也开始展开。将艺术的关系属性理论展开并加以分析的第一人是美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阿瑟•丹托。与的艺术社会史不同,丹托回避常规的审美评价和审美内容并对价值判断保持一定的疏离,他更注意公众在行为和体制上的艺术实践。虽然艺术界理论注重了艺术作品与社会语境之前的关系,但从另一个方面说,它也在哲学话语的框架消解了激进思考的可能性。布迪厄从“艺术界”理论出发又不局限于此,而是用社会学方法建立了一整套分析“艺术制度”的理论。他通过将审美判断的特殊性、艺术品的意义和价值等美学问题放到“体制”中思考,从而为社会文化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学基础。贝克则认为,无论是艺术品的价值还是艺术家的成就和声誉,都需要通过“艺术世界”获得,这源于艺术家的具体行为,也是艺术世界各类行动者的集体作用的结果,他向我们说明,艺术的审美和艺术家的地位并不是天生的、自然的,而是需要艺术世界的运作,因而打破了传统美学的中的艺术幻象。
四、结语
从斗拱谈起以斗拱举例来说,20世纪初老辈建筑先贤对古建筑中斗拱的研究,只从构造方法上做了定论,即切合中国建筑的起源、成熟、衰落三部曲,秦汉是建筑的起源,唐宋是成熟期,明清则是衰退期。但是单纯的结构发展论并不能够代表全面价值观,例如西方建筑中从没出现斗拱,并非完全是受材料限制。现代研究建筑史,已经不能止于探究其然,了解形式,更要探究其所以然,思考形式背后的行为动力,文化特质。一个民族建筑外显的形式,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化的起源。
2从东西方文明起源对比浅析中国文化特质
2.1东西方原始文明发展由来人类从动物开始,由于物质的逐渐丰富,获得了“理性”———即行为之前的犹豫到冷静的过程———从而进化为原始人类。再从原始人类社会中发展出精神文明,学会控制欲望,形成了原始文化。原始文化中有物质层面的原始人性观以及精神层面的原始信仰(林语堂,1943年)。原始文化发展到殷商时期,明确的社会伦理规范就出现了大概的轮廓,即为使用伦理的内力约束来维持社会安稳的周礼。在这样的社会规范下,人们其实内在仍是保持着原始的价值取向以及现世乐生的诉求。之后一直到封建制解体之前,在周礼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及文化发展的走势为道德取代宗教,礼俗取代法律,固化成为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此后封建制解体,佛教流入,但没有形成西方中世纪政教合一,而受礼制入世影响同化,封建精神与宗教精神在南宋之后完全消失,自明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已逐步世俗化、大众化,从而失去了的机会,艺术与科学也就无法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而逐渐沦落。而与中国不同,西方国家从希腊罗马时期开始,人类在宗教的影响下,初步形成了在神力约束下去除原始、人生罪恶、祈求来世的人生价值(迟成勇,2009年)。之后经历中世纪的封建制,集团和阶级的严重斗争阶段,走到了文艺复兴,奠定了人文主义,追求文明、人本和自由,进而步入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之后持续演变到现在。
2.2宗教精神对于中西方建筑上的影响宗教精神在人类社会中最明显的作用在于对生死价值观的影响。西方宗教具有悲剧性色彩:由于人生“生老病死”自然现象,对人类存在是一种无形威胁,而人行为又易受无法控制的强烈欲念所支配,两者合起来即为悲剧感受(林语堂,1943年)。于是受悲剧感受影响,人类不免时时为空虚绝望包围,带有萧瑟凄凉的悲愁情绪,故西方悲剧文学艺术也就在此种精神下产生。受此影响,宗教艺术是在生死之际和之间找寻人生意义,特质外化在建筑表达上表现出的永恒感的追求与纪念性、带有献身精神。执着一丝不苟宗教精神为工业化基础,以此产生艺术与科学,西方建筑史几乎等于宗教建筑史。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一个以迷信为寄托、以逸乐为幸福、以儿孙为传承的带有原始意味的文化。这远在殷商时代就开始了,只是周代的封建制度中,产生了贵族并且在贵族阶层中形成了高雅文化。加之后来佛教进入中国社会,产生了宗教文化,为中国文化中的原始性披了外衣。中国文化自秦汉至今没有改变的精神,那就是民众化的精神(汉宝德,2008年)。甚至在秦汉之后,封建制解体,贵族文化走向没落,民众文化愈发突出。而封建精神与宗教精神在南宋之后完全消失,而自明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已完全世俗化、大众化。中国人理性早启,过早步入伦理本位,思考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早熟的文化。中国人过早受到周孔礼俗的内力制约,在人对物的思考上显得薄弱,科学无从产生。这与西方古希腊罗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古希伯来宗教文化对西方“人对物”的理智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建筑对于中国人来说,归根结底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而已,而非是西方那样由艺术审美主导的建筑发展,也许这就是中国人文化对于中国建筑的最本质影响。
3由社会及文化发展史解读中国建筑史
从夏商到清朝,中国有着古老深厚的历史。在由原始农耕社会形塑成的文化随时间不断发展的同时,诸如佛教的外来文化循着地理扩张参杂进来,后更因外族入侵,外族文化成为政治统治文化。各种杂糅混合,并且相互影响和内化。在这一漫长的变化过程中,为了解读在其间被影响的中国建筑发展,现暂将历史分为三个时期。
3.1古典时期这一时期从夏商延续到秦汉,从时间上等同于西方的希腊时代到罗马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相似的是都无主导性宗教,人类宗教活动主要是祭祖一类,重视人文观念和艺术,产生大量哲学思潮。中国社会在古典时期虽然也存在神话,但并未到达信仰的阶段,而是一种诗意地尊崇,从屈原的《九歌》、《天问》就能看出。所以在建筑上人们不为神建庙,不为神塑像(白晨曦,2003年)。本土建筑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演变。出现高台建筑和瓦、回廊四合院的建筑类型以及以柱列为基础的空间架构。同时由于礼制的确立,建筑出现了与之呼应的制度化,在建筑上出现了权位象征。至秦汉时期,木构架发展到了成熟突破,进而引发了亭台楼阁的产生。这一时期的古建筑并无曲线,端庄严肃。建筑规模庞大,构件简单刚固,尺寸也很大,斗拱的雏形在这一时期出现。
3.2中世时期中世时期囊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南宋,这段时间内,贵族世家转为地主阶层,影响力渐衰,同时儒家思想在政治的辅佐下,慢慢成为了精神统治,而佛教文化则由盛至衰。由于专制集权,儒家思想在文化中形成了完全的主宰,而贵族精神遗传给士大夫阶层,在制度上科举人才选拔平民化。社会文化发生了大蜕变。期间宋朝南迁,地方家族实力彻底被摧毁,中国的贵族文化接近尾声,而通俗文化形成。封建色彩慢慢被去除,大一统文化开始。宋明理学在这一时期开始浮现,其使思维方式趋于精确认识事物和规律的知识性,理性认识思路。而后至唐朝,宫殿规模愈发宏大。受佛教的影响,空间由复杂趋向与单纯。斗拱结构体系日趋成熟,并且趋向复杂化向装饰化,由原本的橼承重慢慢变成了檩承重,从而建筑的曲线更加明显:翼角起翘,出檐深远,显得轻灵飘逸。在宋朝,建筑保留着最后的贵族气质,呈现出精致高雅、细腻纤巧。在理学的影响下,俗文化形成,园林兴盛。来到了儒家士大夫时代,禅宗更使佛教世俗化。建筑的制度化象征化加强,风格相较之前变得收敛变庄重:正脊改曲为直,鸱吻由唐代牛角式起翘转成S形收尾(梁航琳,2004年)。南宋建筑承前启后,重心逐渐从唐辽北宋金那种肃穆的宗教气氛转为世俗化,且更为艺术的设计,空间的运用逐步比出檐的深远更受重视,建筑的采光更好,而形态的设计则更为艺术化。
一、 文化融合内容分析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yons认为语言系统受两种结构的制约 ,一种是 “地层结构” (structure) ,即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结构 ,这种结构使语言趋向一致; 另一种结构是“超结构” 或“上层结构”(superstructure) ,即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结构 ,它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各种各样的差异。 “地层结构” 表现语言的一致性 ,使世界人民的交流成为可能;而 “上层结构” 表现语言的多样性 ,使得交流不能顺利进行 ,甚至产生误解和不愉快。有一次 ,有个外宾对接待他的主人说: “您的夫人很漂亮。 ” 主人很客气地说: “哪里 ,哪里。 ” 译员竟脱口而出地译成 “Where ?Where ?” 当然把外宾装到了闷葫芦里。这段轶事从此也成了译界的笑谈。显然 ,英语只是逐字逐词地机械对应 ,而忽略了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人向来以谦虚为名 ,而西方人却习惯于自豪地接受赞扬并礼貌地表示感谢 ,说一声 Thank you。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语言中渗透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如果我们不了解外国的文化传统也就无法真正掌握外国的语言 ,所以我们英语就要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 ,寻找能在读者中产生相同效果的外文。
二、 文化对英语的影响
1. 文化的定义关于文化的定义 ,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对它的解释都不尽相同。但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 “实指一个社会所就有的独特的信仰 ,习惯 ,制度 ,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其 4 个主要特点是:完整性、 保守性、 可变性和主次之分性。英语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英语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 交流思想、 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3. 文化影响的表现方面(1) 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 ,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不相同的。例如: Keep dry !请勿潮湿 ! Wet paint !油漆未干 !在此两例中 ,英语是从正面表达 ,而汉语则从反面表达 ,这是由于东西方逻辑思维的差异导致英汉表达习惯不同的结果。再如 ,汉语说 “一箭双雕” 或 “一举两得” ,而英语却说 “一石打死二鸟” (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 。因此在英汉互译时 ,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2) 在各种语言里 ,文化个性反映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内涵。例如 ,east wind 和 west wind ,英汉两种文化里都有对应的词语 ,所指词语意义相同 ,但内涵却完全不同。在中国人心中 ,东风指春风 ,象征春天和温暖 ,它吹绿了中华大地 ,使万物复苏。东风也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 ,汉语有 “东风压倒西风” 一说 ,因而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去的 ,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 ,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英国谚语里就有这样的内容: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 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 (东风吹寒风到 ,对人对畜都不好)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 ,温暖的西风相当于我国从太平洋吹来的东风。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英国谚语中也有这方面的反映: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 the weather is at thebest .” (风从西边来 ,气候最宜人。 )(3)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多不同 ,英语时必须作等值意义转换 ,如英语民族的人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 ,见面时喜欢谈天气 ,说: “Lovely weather , isn’ t it ?” 之类的话。汉语译成 “你好哇 !” 也未尝不可。同样 ,在我国早有 “民以食为天” 这一吃饭问题最大的思想 ,因而吃饭问题也就成了人们经常挂在口头的话题。人们见面时爱说 “吃了吗 ?” 之类的话 ,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招呼罢了 ,译成英文只说 “How are you ?” 或“Hi !” 就行了。(4)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传统和逻辑思维上的差异 ,英汉语用不同的顺序来表达内容重点 ,英美人习惯于开门见山 ,先说明重点 ,表明态度和观点 ,然后再叙述事物的原因;而中国人总喜欢先摆明事情的来龙去脉 ,然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例如 , “Many thanks for the dinner yesterday , which my wife and I enjoyed verymuch.” ( 我和妻子对昨天的晚宴感到及其愉快 ,深表谢意。 )
三、 文化信息的处理方法和英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