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秦腔戏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戏曲音乐的衰弱原因
戏曲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它是在农闲时节显现出了自己的美丽,娱乐着疲惫的农民身心。即使在城市,它也是在一个慢节奏的大环境下细说着每一个或动人或嬉笑的故事,在一个几乎无孺竞争,人人有闲暇的社会环境里,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现艺术形式。人们悠闲地端着茶壶,闭着双眼,细细品味着每一句捻熟于心的唱词与旋律,再加上昏昏欲睡的麻醉节奏,符合着人们的原始审美习惯。大角儿的出现,总会有无数个不断重复剧情重复介绍的小角色的铺垫。之后小角色也有了大板的唱段,以至于在形象、唱功、唱腔方面有了竞争,打破了过去固有的原始审美习惯。所以,这时的秦腔音乐开始承受不住时代的冲击,逐渐衰弱。但也应该看到正因为对唱腔有了竞争.必然会形成对秦腔音乐要求精于求精,各门派自成一派。“敏派”无疑是秦腔一大流派的先锋,其中的一些唱段美轮美英。比如李正敏先生的唱腔《河湾洗衣),至今无人能超越。还有任哲中先生的“任派”唱腔也以他独特的苍凉嗓音及拖腔中独特的旋律运用,至今无人能及。那么,秦腔戏曲音乐为什么会走入困境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唱腔的麻醉性、慢节奏性和唱词的失效性,因而失去了年轻的观众,失去了时代性就失去了大众性。戏曲对年轻人来说,属于“疲惫的重复审美”、“审美饥饿”,和年轻人的感情不能产生共鸣,所以他们总用“听不性”来表达“不愿听,。其实我们要知道,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市场,要用年轻人能接受的形式演绎秦腔戏曲音乐。
二、戏曲音乐在信息时代的尝试
现代社会,处处都彰显着现代文明的标记,尤其是信息工程,还有电子类产品,它不仅是现代生活的必备产品,也是现代文明生活的娱乐工具,比如手机、Mp3、电脑网页。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这些产品成为我们展示戏曲音乐的舞台呢?我们可以把一些短小的秦腔曲牌,利用网络的快速性精心做成一系列产品,在网络上、手机上推广,还可以将新剧目、新戏曲明星利用网络平台推出。只有让信息不断增大扩展.才能使更多的观众和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这一特色音乐产生兴趣,才能底得未来。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很多人只为某一首歌曲而去买一张唱片,而这张唱片里除了他喜欢的这首歌曲外,还有一些他从未听过的歌曲,无意间被他听到,便从此喜欢上。一个秦腔爱好者,她基本听不佳陕西话,但她无意间从电视上听到一段李梅的唱段,觉得格外动听甜美,音乐感染力超强,特地刻录了《迟开的玫瑰》全剧唱碟,百听不厌,从此喜欢上李梅,喜欢听改良秦腔。这就是信息的力t。无论是“梨园春”还是“秦之声”,人们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容纳的信息多而集中,唱腔又在里边占主导地位。唱腔特色明显而不重复,让你感觉不到冗长,单调,受众的审美有了新鲜的。
三、戏曲音乐展望
【关键词】传承;发扬;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40-01
秦腔是黄河流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孕育出的戏曲艺术珍品,是三秦大地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但随着大众媒体时代的到来,戏曲的发展现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观众日益老龄化、戏曲人才青黄不接,都导致了中国戏曲发展的窘境。要想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文化产业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护、继承、发展中国戏曲则变得至关重要。
校园文化是现代教育中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文化氛围的组成,是学校的灵魂,是凝聚人心、树立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它更应具有深刻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真正起到陶冶学子情操、展现学校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作为陕西省培养的当代大学生,则更应在欣赏秦腔之余,把它作为文化保留和传承开来。而如何在校园里有效开展戏剧欣赏课程,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戏曲认知,则成了戏曲发展的一大难题。
一、针对校园方面的秦腔戏曲文化建设
要在校园发展秦腔戏曲文化与建设良好的戏曲文化氛围,首先需要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由上而下,逐步进行。
如以辅助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秦腔文化教育课程,为秦腔戏曲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提供环境,为对秦腔文化有兴趣或学习意愿的学生提供条件,为秦腔文化的发展提供发展空间。以秦腔戏曲文化发展史、秦腔戏曲表演艺术、秦腔戏曲评论、秦腔唱腔分析与解析等课程为例,在制度上形成教育和学习的连贯性。
学校有关部门,通过积极举办各类活动,如秦腔戏曲文化展和文化讲座等方式,加强秦腔戏曲文化的宣传与普及。另一方面,通过联系专业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与秦腔戏曲研究者,举办文化讲座活动,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秦腔戏曲知识与当前现状,提高学生戏曲修养。
二、教师自身的硬件条件
除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外,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同样至关重要。教师自身应提高对秦腔戏曲文化的深刻理解,及时补充有关秦腔的各类信息,同时掌握学生的审美趋向,开展幽默、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⑸畎碌那厍焕砺壑识用学生能够听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使学生感受到秦腔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对学生戏曲审美的培养,落实校园秦腔文化的根本建设。
三、学生的参与
在校园中进行秦腔戏曲文化建设的优势在于,学生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训练,但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与想象力,对一些艺术样式进行自由的创新。学生在学过一些必要的秦腔戏曲表演和导演知识后,结合自己对秦腔艺术的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形成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新秦腔戏曲制作体系。学生也可在观摩专业秦腔表演后,补充自身不足,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校园秦腔戏曲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孝经》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意思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间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戏曲是各个地域文化的代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剧种远去的是老一辈艺人的离去,而一些剧种即使申请上了“保护项目”,也难逃衰落命运。2008年,曾在山西、河北一带流传的赛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但眼下已没有演出,成了现实意义上“遗失的艺术”。
秦腔艺术是中国农耕文化与农战文化时期的社会缩影,对于研究中国农耕文化与农战文化社会形态、道德价值系统、生活方式以及民俗民风,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参考价值。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保持秦腔等戏曲文化的独立个性,就是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将秦腔等优秀戏曲文化有效地传播给当代大学生,实际上就是对戏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各高校开展秦腔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播,对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是具有重要的作用与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全景视角;全景记录;秦腔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45-01
秦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喜闻乐见,愿意积极自发参与的曲艺形式。演员剧创演的过程是对秦腔艺术传承的过程,如何在新媒体和自媒体泛滥发展的时代继续传承秦腔的精髓和经典的程式,如何让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之林同时又大放异彩?这是重大而又严峻的任务。本文将从全景技术的视角,以秦腔“剧、创、演”为切入点来探析当代秦腔传承的策略。
一、全景视角纪录下的剧本创作展现
剧本的创作是一个现象与知识契合积累,是戏曲艺术最能体现创作者意图的核心环节,舞台表演是剧本创意的表现过程。借助文字载体系统全面记载,展现秦腔艺术规范性,保留一个时期戏曲艺术的尽可能多的成果。文字记载借助纸质版载体可以长久保存,补充舞台表演的瞬时性。正是由于古人保留下的剧本才使得当代戏曲表演者们有了更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史料。
古人乃至新媒体记载方式出现前,编剧们往往是借助着纸笔和刻板等方式保留创作,观众最终看到的是静态的且能引发人想象空间的文字成品,而新媒体技术如全景技术的出现,可以动态记载剧本从一个点子萌发,一群人思想碰撞,到逐渐成型跃然纸上尽可能全面动态的过程,比如创编一出新剧,用全景设备进行纪实记录,声音和画面同步记载,思想的交锋,群体或者独创者创作的精心过程的展现,能引发人们对传统艺术的进一步关注,了解到艺术创作的艰辛与不易。
二、全景视角纪录下的舞台创作展现
秦腔戏曲艺术展现的是凝聚“精气神”的艺术,排练时,最初演员们所处环境是装满镜子便于矫正姿态的练功房,当剧目中的内容连句成篇,连篇成文,连文成剧时,再配合着装台工作人员装扮好的表演舞台,在舞台中进行带妆或不带妆的彩排。从练功房到舞台,曾经的记录方式可以是传统的平面视频或者摄影记载,观众只能从一个角度看到演员表现,无法同一时间纵观全局,进而无法掌握整体的表现,这是传统记录方式的缺陷。全景视角的出现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解决并弥补视角缺憾。
如演员练功房彩排时,在演员周围设置好一个或多个全景摄像机,拍摄角度与被拍摄者平行,体现出平等的人文视角,色彩饱和度设置以环境光线为参照物,尽可能真实还原被摄现场气氛。采集师傅指导和学院练唱声音,用全景摄像机的收音装置进行拍摄过程中的同步收录,如果环境空旷或过于窄小,可以考虑配合录音笔或更加专业收音设备进行录制,实际上秦腔创作过程,全景摄像机本身强大的功能足够满足真实体现当时声画环境,鉴于不同拍摄应用,收音设备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再或者演员进行舞台彩排时,在舞台正中间和乐池边的正中间位置,设置两个全景摄像机,既可以近距离的收录舞台中的声画信息,还可以近距离记载舞台下导演组及指导老师的情况,老师们指导过程同步记载、演员们表演过程和艺术指导们传授经验的过程对于观众来说都是既珍贵又罕见的画面,如果有机会记载和传播,可以实现人们了解艺术的愿望,也开辟了秦腔戏曲艺术传播的新渠道和新的内容亮点。
三、全景视角纪录下的舞台表演记录
秦腔艺术自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出现后,借助着电视直播、转播或者现场视频、照片的方式记录保存声画资料,秦腔艺术的传播格局局限在剧场面对面人际传播,这种剧场传播效应离开剧场营造的立体环境,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借助着网络媒体传播的独特属性,将信息打破重建处理,进行碎片化传播,用传统记录手段拍摄,不能全方位360度的记录现场,信息传播总有缺憾。
在剧场设立全景摄像机,解决了信息记录的技术缺憾,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表演艺术精髓。演员表演细节,独特的舞美设置,唱段的完整记录,现场观众实时的互动表现,共同在全景摄像机帮助下,利用专业软件添加交互热区、漫游工具以及虚拟导视功能,解决了用户浏览时的盲目与不便,在影视的领域营造了一个全新且全面的“剧场效应”,全景记录将会成为未来剧场记录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秦腔艺术发展,借助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发展,与时俱进的调整着内容到形式的剧创演发展套路,不能舍弃传统媒体的记录传播方式,可以借鉴新媒体的传播策略,全景记录的理念可以作为一种主流方式融入秦腔艺术的发展演变,使秦腔一直保持兄弟剧种的领军形象,从内容“剧、创、演”的创制表现到记录方式的革新,始终走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前列,树立标杆形象,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地贡献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刘璐.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2.
[2]蔡田露.高俊强.360°全景技术与应用分析[J].现代测绘,2012(06).
【关键词】二胡伴奏;戏曲音乐;秦腔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01-01
在秦腔音乐的演奏中,不论出现在独奏部分还是齐奏部分,二胡都有着非常好的表现力,它是把表现在音乐中的形象、感情和情绪表达出来的最有感染力的一种乐器,和秦腔板胡前后呼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由于其发音和人声较为相似,因此在戏曲二胡伴奏方式上有非常大的表现空间,在戏曲音乐伴奏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戏曲音乐伴奏中能够将戏曲音乐辗转承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胡在戏曲音乐中对戏曲情感的表现力尤为重要,尤其是那些情感深沉让人动容的悲伤旋律和让人荡气回肠的作品,二胡都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戏曲中人物的情感强弱及内心世界,二胡能将其表现得尽善尽美,感受到作品的悲欢离合。
一、板胡和二胡的包腔演奏
在秦腔音乐中,板胡和二胡是主要的包腔乐器,二胡怎样和板胡紧密合作、前呼后应,这就需要二胡演奏员学习其主奏乐器板胡的演奏手法,聆听板胡包腔的韵味,在演奏戏曲唱腔时,不能单靠谱面演奏,而是需要灵活的演奏手法,力争与板胡演奏者做到密切配合,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在传统戏曲中除了学习板胡的演奏手法,熟悉唱腔对于二胡演奏员极为重要,不能依赖板胡拉什么你就跟什么,而是要能准确地演唱唱腔,这样伴奏起来就更准确,更自如。秦腔二胡伴奏者特别需要明确伴奏和唱腔的关系。板胡可以说是有着代表秦腔剧种风格特点的主要伴奏乐器,而二胡又是主奏乐器板胡的伴奏乐器,它对于唱腔而言仍是伴奏,而不是演奏或独奏,它和唱腔的关系是宾主关系。既然是宾主关系,伴奏就不能“喧宾夺主”,在板胡的引领下二胡伴奏对唱腔不但应该起紧密配合的作用,而且应该起到加强补充和烘托主奏乐器板胡的作用,伴奏虽然立足于“伴”,但要发挥“伴”的作用,发挥作用时还要防止出现另一种偏向,就是无目的地突出个人技巧,和主奏乐器板胡发生互不相的演奏而破坏了整个剧情。我们应当把个人演奏技巧的发挥置于整体剧目演出之中,充分发挥具体乐器的性能特点。熟悉板胡的各种演奏技巧,为唱腔服务,为剧情服务。
二、戏曲中的特殊音
二胡除了完成包腔,还要较好地掌握好音准、力度、速度,特别是要掌握好秦腔音准的4、7两个音。秦腔音乐“苦音”中的4、7两个音可以说是反映秦腔剧种风格的一种“特定音符”,它的实际音准效果不同于西洋音阶中的4、7,秦腔中的7音比西洋音阶中的7音略低一点,但又不是降7,所以我们叫它们微升4,微降7。总之,秦腔音乐中的这两个特性音的音准问题,具有特殊的灵活性。在演奏中,特别是它们的半音关系,既不是像十二平均律的半音变换,又不能像五度相生律一样的演奏规律,它很像纯律那样的音准上的调整,但又不完全属纯律体系,而是具有独特的游移性,随着旋律的走向,进行音准的游移从而构成了它独特的音程、音准关系与剧种风格,在秦腔苦音唱腔和乐曲中4、7两音用得比较多,所以对它的固定音高,不论是伴奏者还是演唱者都必须了解它、掌握它,以及更好地运用它。
三、二胡技巧的应用
先说说《三滴血》这一本大家皆知的大戏。作者是颇负盛名的文人学士范紫东先生,这本戏是以“尽信书不如无书”为主题,内容是完全虚构的。其中有一折称之为《虎口缘》,描述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身陷深山荒郊,和父母失散。正在焦急之际,来了一位年龄相当的男孩子,也是寻找他失散的父亲。就在此时,深山里突然出现了一只老虎,向二人扑来,女孩儿已经吓得花容失色,哀求男孩相救,男孩孔武有力,将老虎打死了,终于二人也就结为了夫妻。范先生编的这段戏,有违常理,后来有人向他发问说:“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儿,能将老虎打死吗?”范先生答道:“戏就是戏么。你看戏字一旁是个‘虚’字。”(注:戏字的繁体写作“铩保
再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古书上的名言,作者范先生用戏曲教导大家,不可以这样子了。有一本书上记载着滴血认亲的不科学的方法,该法说是有血亲关系的人的血,滴在水中,便会相凝一起,否则,便不相凝;结果事实和“理论”完全不符,阴错阳差,闹出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丑角的名字就叫“晋信书”,他有道白说:“熟读五车书,做了个七品官。”表示他读的书很多,而做的官太小。当他在审案中发生了错误的时候,又说:“书上记载,焉能有错,愚民无知,懂得什幺。”晋信书的这些话,我在后边还要引用几次,所以在这里先写出来。
我以为编剧在剧情方面,有时候可悖乎常理,例如:《三滴血》中的男孩儿打死老虎。有时候情节编不下去了,甚至可以出现鬼怪而予以疏解。但在戏词方面,就不可以有谬误。我以为秦腔戏词方面的谬误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不对”,就是和史实不符;二是“不妥”,就是文字的不妥当;三是“不雅”,就是太俗气。现分述如下:
(一)“不对”:以《三击掌》的戏词为例。
在《三击掌》中,有一句旦角戏的唱词是“百里奚给人放过羊”,这是一句千错万错的唱词,我相信当初编者之所以用这个典故,应该是很了解这个典故的内容的,因为古之学者,都是文史的高手,是不可能写出这种与典不合的句子的,其错误之处乃在于没有文史根基的艺人的口头代代相传而成的。
我们查一下辞源,就知道了百里奚根本没有“给人放过羊”,辞源里有两处的记载是这样的:其一,百里奚姓百里,名奚,亦曰荩字井伯,少贫,流落不偶,寻事虞公为大夫,晋灭虞,被虏,将以为秦穆公夫人媵(音“映”ㄧㄥying意为古时陪嫁的人),奚耻之,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其贤,以五l(音“古”ㄍㄨgǔ意为黑羊)羊皮赎之,授以国政,相秦七年而霸,号称五l大夫。
其二,史记秦本纪:“晋献公灭虞,虏虞君并其大夫百里奚,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秦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不舆,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l羊皮赎之’。楚人许之。穆公释其囚,舆语大说,授以国政,号曰五l大夫。”
所以,我以为这一句“百里奚给人放过羊”的戏词,大大的“不对”,应该改成“百里奚也曾换过羊”,才符合史实。可是,我听到陕西故乡的乡亲们,大家都唱成了“百里奚给人放过羊”,连号称“秦腔正宗”的李正敏都是这样错唱的,我套用《三滴血》中晋信书(丑角)的几句话:“李正敏所唱,岂能有错,愚民无知,懂得什么!”
再举一个“不对”的戏词的例子。就是人人皆知的《二进宫》中的杨波的一句唱词,“那张良背剑把,访来了韩信辅高皇”。这也是大错而特错的,人人都知原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和张良毫无关系,应该改写为“萧何月下把”,可不要再说是“刘易平所唱,岂能有错,愚民无知,懂得什么!”
(二)“不妥”:笔者听秦腔看秦腔,深觉有很多戏词用得不妥当,就以《三击掌》中旦角的一段唱词来说,“韩信讨食拜了将”就很不妥当。因为在此处接二连三的句子的句型中,每句大致都有一个模式,其模式就是:先说人名,再说受苦的状况,最后说出发生的地点。例如:“……姜子牙钓鱼渭河上,孔夫子陈蔡绝过粮,韩信讨食拜了将,百里奚给人放过羊……”,并不曾点出他的得意之处,所以没必要点明“拜了将”,应该改为“韩信讨食淮河上”。
还有“孔夫子在(也许是‘蔡’)陈绝过粮”,据云:孔子游列国时,行至陈国和蔡国交界处,被盗贼所困而绝食多日,陈、蔡是古国名,当然称为蔡、陈也可以,不过一般人习惯上都称为陈、蔡,犹如现在的人都称英国和美国为英、美,而不习惯于称美英一样。
再一个“不妥”的就是“人夸奖”三个字,应该改为“作榜样”才算妥当。因为王宝钏为她的贫寒丈夫薛平贵作辩护,举出了好几位历史名人来作榜样,来作例子。第一他们都没有中过状元,第二他们是受过苦难的,但是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功,立了大业,名垂千古。言下之意,便是:以这些名人作榜样,我的丈夫,目前虽然贫困的,和他们当初一样,但是,将来和他们岂能不一样吗?岂不知自古将相出寒门?
再举一个“不妥”的例子,是“不足”的“不妥”,仍然出自《二进宫》。杨波有一段唱词,唱的是韩信在未央宫受斩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韩信的功劳很大,为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刘邦为了感恩和安抚韩信,所以公开下诏,宣布韩信四不死:一见天不死,二见地不死,三见男的武士不死,四见兵器不死。可是臣子功高震主,刘邦最后还是要杀韩信,但又要信守诺言。于是,斩韩信的时候,“天上使的拦天网(不见天),地上芦席铺几张(不见地),他朝无有斩信将,后宫传来女陈仓”。下边缺少了两句,又“不见兵器”。所以,陈仓手里拿的是切菜刀,用菜刀杀了韩信,这两句应该添加的是“枪刀斧钺无用场,厨房里的菜刀斩忠良”。这样,才算完整。
(三)“不雅”:秦腔的戏词,常常有缺陷之处,我于习唱之时,都曾予以改正。比如:
田德年所唱《大拜寿》中有段唱词的最后两句很是牵强不雅,我改正为“小奴才犯王法罪大恶极,还连累年迈人魄落魂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