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格律诗

格律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格律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格律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汉语格律诗 英译 格律派 散体派

1.引言

1.1汉语格律诗的界定

本文拟谈汉语格律诗的英译,那么什么是“汉语格律诗”呢?

根据王永义编著的《格律诗写作技巧》,格律诗又称近体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格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三种。绝句为四行体,律诗为八行体,排律为十行以上的长篇体。

格律诗的成熟期在唐朝。下文中所叙述汉语格律诗的翻译方法大致为唐诗的翻译方法,所举的例子多为唐诗中的绝句与律诗。

1.2唐诗英译历史

关于唐诗英译的历史,马祖毅先生在他的《汉籍外译史》中有详细的论述。在这本书中,他分别谈到了英国、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几个国家翻译介绍唐诗的情况。其中英国、美国这两大英语国家的情况介绍得尤为详细,在此笔者不再赘述。

1.3“方法”(method)一词的界定

关于“翻译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和分类。除了经常提到的“直译”和“意译”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分类法。例如,德莱顿(John Dryden)在他的Preface to Ovid’s Epistles中提到了著名的翻译三分法,即逐字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他认为逐字译和拟作这两个极端都应避免,正确的方法是介于两者之间,即意译。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他的《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提到了八种翻译方法,即词对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改写(adapt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free translation)、忠实性翻译(faithful translation)、地道的翻译(idiomatic translation)、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一些中国的翻译理论家也有他们自己的分类法。如张今教授在他的《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提到了历史上的三种主要翻译方法,即自由主义的翻译方法、现实主义的翻译方法和形式主义的翻译方法。

至于诗歌翻译,人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比如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在他的《诗歌翻译:七项策略及方案》(Translating Poetry:Seven Strategies and a Blueprint)中提到的七种翻译法,即音位翻译法(phonemic transl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韵律翻译法(metrical translation)、散文翻译法(poetry into prose)、押韵翻译法(rhymed translation)、无韵诗翻译法(blank verse translation)和口译(interpretation)。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的陈善伟(Chan Sin Wai)博士在2000年第4期的《翻译学报》(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上发表的文章“Standards and Methods in Poetry Translation“中提出六种诗歌翻译的方法,它们是:音位翻译(phonological translation)、押韵翻译(rhymed translation)、散文翻译(prose translation)、韵律翻译(metrical translation)、口译(interpretation)和无韵诗翻译(blank verse translation)。

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许渊冲在《中国翻译词典》“诗词英译简史”一条中所说,把汉语格律诗英译的方法归纳为四种,即以韵体翻译的格律派、以自由诗体翻译的散体派、根据原诗内容进行创造性改写的创译派和散文诗译法。

2.汉语格律诗英译的四种方法

2.1以韵体翻译的格律派

以韵体翻译汉语格律诗的翻译家以英国的翟理斯、中国的许渊冲为代表。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Giles,1845-1935)是格律派的代表。他在翻译汉语格律诗时采取直译押韵的诗体形式。评论家认为他译的唐诗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请看他译的杜甫的五言《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White gleams the gulls across the darkling tide,

On the green hills the red flowers seem to burn;

Alas! I see another spring has died...

When will it come――the day of my return?

译者采取直译法,忠于原作风貌。该诗一、三行用韵,二、四行也用韵,每行五音步。在译诗中既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内容,同时也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式。

许渊冲先生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先后出版译著50余部,其中大部分是古典诗词的汉英翻译。他主张以格律体译诗,请看他译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译文采用AABB韵脚,第一、二行每一个单词都对仗,且都是单音节词,末尾的“flight”与“sight”又相对称。译文展现了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2.2以自由诗体翻译的散体派

以自由诗体翻译汉语格律诗的翻译家以英国的韦利、中国的杨宪益为代表。

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翻译唐诗的方法,与翟理斯大不相同,他的翻译方法是依据原文逐字逐句直译,而不是意译,采用不押韵的自由形式,而不用诗体的押韵形式,他认为译文如果勉强凑韵,势必损害原文。他不求格律,用词简朴精炼,虽采用自由诗体,但仍旧注意一定的形式与节奏。他对汉语和古典中国文化的理解,他自幼所受的良好的文学教育和良好的语言和文学的感觉,使他的译作富有诗的感觉,文体明净,语言充满活力。他最好的一些译作,往往使人浑然不辨其为译作。例如李白《春日醉起言志》中的前四句:“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韦利的译文是:

“Life in the World is but a big dream;

I will not spoil it by any labor or care.”

So saying,I was drunk all the day,

Lying helpless at the porch in front of my door.

译诗既忠于原作的意思,在英语表达上又保持了一贯的明晰流畅,使英语读者对之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

杨宪益先生用自由体译诗。他十分强调忠实,认为翻译时不可作过多的解释,应尽量忠于原文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评论家认为他与戴乃迭合译的《唐宋诗文选》(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把散体译文推到了空前的水平”。他的译文简单明了,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请看他译的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Intimacy too deep for words,

Silent gazes across a wine glass

Even the candle shares our grief at parting

And sheds slow tears until dawn.

译者忠于原文的字面意义,译文所用的词语均为日常用语,如deep,share等更是习用常见的口语。译诗读起来似乎比原诗更为精练、上口。

2.3根据原诗内容对汉语格律诗进行创造性改写

根据原诗内容对汉语格律诗进行创造性改写的翻译家以美国的埃兹拉・庞德为代表。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3)1915年出版了英译中国古诗《神州集》,共收英文译诗十八首,实际包括中文原诗二十二首。书名Cathay下面有一条说明:“For the Most Part from the Chinese of Rihaku,from the Notes of the Late Ernest Fenollosa,and the Decipherings of the Professors Mori and Ariga.”庞德根据的是一个素未谋面的美国学者费诺罗萨学中国古诗的笔记,而费诺罗萨的笔记,又是在日本听日本学者讲解时作的。可见庞德译中国诗的途径多么曲折。

由于庞德本人不懂汉语,而他翻译《神州集》的途径又是如此曲折,他的诗歌译作翻译得很不忠实,所以有些评论家认为根本不能算是翻译。美籍华人学者James J.Y. Liu将《神州集》斥为“自由创作式的翻译”的极端。翻开庞德的译诗集,再对照相应的中国古诗,庞德的一些译诗确实存在很大的偏差。如庞德所译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eku-t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reaching heaven.

将“故人”误译为人名,“黄鹤楼”音译(日文读音)为地名,时间(三月)、地点(扬州)都给漏译了,全诗中突出的意象是“长江”,连诗题也给改为“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江上送别》)。

2.4以散文形式翻译汉语格律诗

以散文形式翻译汉语格律诗的翻译家以翁显良(1924-1983)为代表。

翁显良出版有《古诗英译》(1985),该书是散文诗译法的杰作。他在《古诗英译》小序中说:“……译诗的难处,在于再现形象和改创声律。再现形象,不能背离诗人的本意,……然而再现绝不是临摹,似或不似,在神不在貌,不妨得其精而忘其粗……至于声律,语言不同,自然要改创,更不必受传统形式的束缚,押韵不押韵,分行不分行,一概无所谓,……可是,长短轻重,抑扬缓急,都要随义而转,却也不怎么自由。”所以他把古诗译成再现原诗形象的散文诗。以下是他用散体译的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Autumn Glory

Off the main road runs a narrow stone path,winding,climbing,vanishing into the cloudy heights where perch a few tiny cottages.

Here I pull up my carriage,entranced.For the twilit mountainside is ablaze with crimson maples more vivid than spring flowers。

译者采用散文体,不用韵。他也不一行对一行、一词对一词地译,而是完全将自己对原作的充分感受彻底融入到了译诗这一艺术空间,仿佛译者就是作者本人一般。

3.结语

法国有一句谚语“la vérité est diverse”(truth is diverse),有一位英国诗人这样写道:“Beauty is truth and truth beauty.”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la beauté est diverse”(beauty is diverse)。这句话也适用于汉语格律诗英译的各种方法。汉语格律诗可以比作一座美丽的山峰,而各种不同的汉语格律诗英译方法只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在看这座山峰。我们相信汉语格律诗英译的方法越多,译文越多,也越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汉语格律诗这座美丽的山峰。

参考文献:

[1]Chan Sin-wai & David E.Pollard.An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5.

[2]Giles,Herbert A.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 London:Betnard Quaritch,1898.

[3]Lefevere,André.Translating Poetry:Seven Strategies and a Blueprint.Assen/Amsterdam:Van Gorcum,1975.

[4]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Waley,Arthur.170 Chinese Poems.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86.

[6]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7]刘象愚.从两例译诗看庞德对中国诗的发明[J].中国比较文学,1998,(1).

[8]吕叔湘编注.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王永义.格律诗写作技巧[M].青岛出版社,2003.

[11]翁显良.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2]许渊冲.如何翻译诗词――《唐宋词选》英、法译本代序[J].外国语,1982,(4).

[13]许渊冲.汉英对照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杨宪益.略谈我从事翻译工作的经历与体会[A].金圣华,黄国彬主编.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格律诗范文第2篇

2015.4.27

西楼独上欲听风,

槛外滔江向海东。

夕照众芳红疏影,

人生几许怅然中。

无题【平水韵】

怅望春山飘渺渺,

风狂不解动残杨。

雨寒微冷疏花影,

追忆成伤夜未央。

无题【平水韵】

封侯何必觅,

不屑计奇功。

多少英豪杰,

身随葬此中。

红楼梦里【平水韵】

满纸荒唐鸟泪啼,

曹公笔墨总为迷。

庭深幽竹潇湘雨,

自古多情惨又凄。

2015.4.29

柔情似【平水韵】

花散随风流水处,

男儿本是细彪尘

英雄往往柔情似

倾国颜前已俗人

2015.4.30

渔家傲 魏武怀古【词林正韵】

空余秋草怀魏武,东临碣石踞如虎。

格律诗范文第3篇

诗词格律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诗词中明确规定运用平仄、押韵、 对偶(也可不用),来达到整齐错综之美 抑扬之美和回环之美。试举杜甫《绝句》来作说明。

迟日(仄)——江山(平)——

丽(仄),

春风(平)——花鸟(仄)——

香(平)。

泥融(平)——飞燕(仄)——

子(仄),

沙暖(仄)——睡鸳(平)——

鸯(平)。

这是五言绝诗,是古代格律诗的一种。共四句,构成两联,一二句为一联,三四句为一联。

先看这首诗的整齐之美。这首诗一二句相对,三四句相对,对得非常工整。第一联,“迟日’对“春风”“江山”对“花鸟”,是名词对名词“迟日’“春风’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江山’“花鸟’里还含有“江”对“山’、“花”对“鸟”的各自为对。“丽’与“香”都是形容词。第二联,“泥融”对“沙暖’,都是主谓结构;‘飞燕子”对“睡鸳鸯’,即“燕子飞’和“鸳鸯睡”,都是诗的语言中适用的结构。这样工丽的对偶构成了整齐之美。但绝诗也可以不用对偶,同样能够构成整齐之美。因为这首诗一共四句,每句都是五个字,字句上很整齐;这首诗又是偶句(第二第四句)押韵,在用韵上也很整齐;所以即使不用对偶,同样具有整齐之美。

再看错综和抑扬之美。还从对偶说起,这首诗的对偶里还含有平仄相对。平指平声,包括阳平、阴平。仄指上声、去声 入声(诗词格律里有入声,把入声归入仄声,和北方话没有入声的不同)。如“迟日(平仄)”对“春风(平平)”,即仄对平。这里,“日”对“风’是仄对平,“迟”和“春 都是平声,好像平仄不对。其实,诗中的平仄是用音步来算的,音步犹节拍,“迟日江山丽’分成三拍,即三个音步,“迟日’是两个字组成的音步,“丽’是一个字的音步。两个字的音步分平仄时,以第二字为准,所以“迟日(平仄)’是仄音步,“春风(平平)”是平音步,从音步看,正是仄对平。“江山(平平)”对“花鸟(平仄)”是平对仄,“丽(仄)”对“香(平)”是仄对平。这样,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即“仄——平——仄,平——仄——平”。就对偶说,两句有整齐之美;就平仄说,两旬不同而相反,有错综之美;合超来构成整齐错综之美。光有整齐,不免呆板;光有错综,叉欠整齐;整齐错综结合起来才显得更美。再就平仄说,古人以平为扬,以仄为抑,一平一仄相交错,构成了抑扬之美。就音步的抑扬说,可以有各种配合法,最整齐的是“仄——平——仄,仄——平——仄构成一联。但这首诗里一二句中的平仄相反,这是要求合于错综之美,避免平仄的重复单调,同理,三四句的平仄和一二句相反,也是为了避免重复单调。这样,在一联中,上旬和下句的平仄相反;在两联中,上联和下联的平仄相反,构成了谐和的抑锡律。这里还有个问题,既然两联的平仄要相反,那末这首诗第二联的平仄该作“平——仄——平仄——平——仄”,才和第一联相反,这里为什么又变成“平——仄——仄,仄——平——平”呢?这是和押韵 有关。因为这首诗押平声韵,而且规定偶句押韵。即第四句要押平声韵,所以和四句的末一字只能用平,不能用仄,因此只好作“仄——平——平”。这首诗又规定,第三句不用韵,所以第三句末字不能用平,只好作“平——仄——仄”了。这样就把平仄的抑扬和押韵的回环结合起来了。

再看回环之美,这首诗第一联和第二联刚好构成一个回环,每联的末一字即“香(Xiang)”和“鸯(iang)”押韵,这两个字的收声都是iang,所以是同韵。这样押韵,就是在两联相同的位置上具有同韵的音,构成回环之美。在诗词的语言中,经过明确规定的对偶 平仄、押韵,构成了整齐错综、抑扬、回环之美,构成了诗的语音的音乐性。

格律诗范文第4篇

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

对偶: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的对偶语句。

词典的解释尽管有辗转解说之嫌,但毕竟还是讲出了它们之间的些微区别。古诗中是多用对偶句,但古文中的对偶句为数也不少。如果依照《用书》的说法,既然“对偶”又叫“对仗”,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古诗文中的对仗句也比比皆是呢?恐怕不能这样说。

因为古文中几乎是找不到对仗句的,古诗中也只限于格律诗词中才可以找到对仗句。

对偶与对仗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下的两个称谓。也许是因为二者太像而不同之处又太少,才极易混为一谈吧。

正如《用书》所说,对偶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它大体上散见于各种文体中,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然而对仗则不然,它只见于格律诗词中,是格律诗词创作所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这种技法后来又相继为词曲创作和对联撰写所采用。

对仗除了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联句的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只有符合上述原则的格律诗词联句才叫对仗,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整,这是格律诗词创作所决不允许的,因而成为创作和欣赏格律诗词的重要标准之一。

对仗是非格律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专有名词,尽管格律诗词中的对仗同时也符合修辞中对偶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只能这样说,是对仗句就必然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就不能说是对仗句。特别是诗句在讲究炼字、炼句、炼意等锤炼语言的艺术上,二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格律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格律诗;常识;简析

我们国家是诗歌创作的大国,我国的诗歌源远流传,最早的诗歌创作集,当数《诗经》和《楚辞》。

一、诗歌韵律小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部诗集《诗经》《楚辞》虽属诗作,但不讲平仄,韵律,为了呤诵上口,已使用韵律了。

汉朝时期产生了两个重要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未年的《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较为成熟的五言诗。七言诗作大约产生于汉代,尚无明确定论。

汉魏六朝时期的诗,后人一般称之为古诗。其中诗作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乐府:原本是汉朝设置的官署名称,乐府的职责是负责到民间去采风,收集民歌并为之配上乐谱,后来人们这些乐谱的歌词也一并称之为“乐府”。)

三国时期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作,但在用韵上不符合规律。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之三。

齐梁时代,出现四声(平、上、去、入声),使诗歌创作开始讲究平仄押韵。南朝齐永明时期,当时的沈约等人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缙凇⑺沃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到了唐代,才正式形成了一种讲求平仄和对仗,为其特点的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二、几组定义

要想学会近体诗创作,品评诗歌的美伦美奂,必须要弄懂弄通以下几组相对应的概念。

1、绝句、律诗:

绝句指一首近体诗中只有四句诗。

律诗指一首近体诗中必须有八句诗。

2、五言、七言:

五言指一句诗中有五个文字,一个字也叫一言。

七言指一句诗中有七个文字。

3、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一首诗四名,一句五个字;一首诗共计二十个汉字。

七言绝句:一首诗四句,一名七个字;一首诗共计二十八个汉字。

五言律诗:一首诗八句,一句五个字;一首诗共计四十个汉字。

七言律诗:一道诗八句,一句七个字;一首诗共计五十六个汉字。

4、押韵:

近体诗是严格讲究押韵的,除首句是否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即一、二、四;或一、二、四、六、八押韵,押韵只押平声韵;近体诗不允许“出韵”。

5、平仄:

古有四声,平上去入,平为平,上、去、入为仄(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了,),故有平仄。平仄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是规律,不可突破。

按照诗作中第一句(首句)平仄使用规律,可以把诗句分析成:

①平起平收式:― ― | | ― ― ― | | | ― ―

②仄起平收式:| | | ― ―| | ― ―|| ―

③平起仄收式:― ― ― | | ― ― | | ― ― |

④仄起仄收式:| | ― ― || | ― ― ― | |

这四句也就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句,只是放在其它诗句上,不讲啥起啥收

罢了。

6、联、出句、对句:

近体诗每两句为一联,一联中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

7、对、粘:

对: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不符合规律叫失对。

粘:上联中的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不符合规律叫失粘。

8、拗、救:

近体诗中有的地方的平仄不能随意变更,如违反了平仄规律就叫“拗”,但“拗”了以后是需要“救”的。

9、对仗:

近体诗另一重要特点是对仗,对仗是针对联来说的,律诗的四联各有名称:

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

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这是十分有联想性的四个字,上下相联,形成全诗。一般说,“颔联”、“颈联”用对仗。对仗的要素有基础要素、语法要素、声律要素。

三、图释诗律

总结上文,可以一谱汇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律表,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是韵角,首句是平起仄收式,可以不入韵。一般说来,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常。

参考文献

[1]王力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1978年

[2]张之强 《古代汉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相关期刊更多

珠江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珠海科技学院

中国外语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韵文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