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表达训练

语言表达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表达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表达训练

语言表达训练范文第1篇

A.玉渊潭公园正值樱花盛开期,樱花树下挤满了赏花客。公园推出了清明传统运动“牵钩”“投壶”“射柳”等运动受到游客们的欢迎。

B.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将举行包括阅兵在内的盛大纪念活动。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C.林徽因不愧为一代才女,诗词歌赋、中外文学、哲学建筑、音乐绘画样样精通,即使乱世纷扰,家事琐碎,她也没有丢下那一身的诗意,仿佛一生都活在文艺世界之中。

D.在2015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在省政协委员古少明牵头下,联名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提案》,引起了委员们对“舌尖上的安全”的高度关注。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他的个人标准比一般社会标准高,到底高到什么程度,我们无法确定。②所以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的艺术家,是有大才、有大发展潜力的艺术家,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③艺术家对自己艺术的评估态度,是艺术家天禀、才华可开发度大小的一个标尺。④那么就说明他的识见力很有限,他未来发展也很有限。⑤大才禀的艺术家,他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在社会看来已很高,在他自己心中他觉得还“卑之无甚高论”,这样的艺术家其未来发展能达到什么高度,我们很难想象。⑥反之,一个艺术家其目前实际水平以社会标准衡量之尚平平,但他自己已觉得震古烁今、空前绝后。

A.⑤③①②⑥④ B.③⑤①②⑥④

C.⑤③①④⑥② D.③⑤④①②⑥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我曾经见过世界上最美丽的河流,是辛勤劳动的人们脸上的汗水;我也见过世界上最雄伟的山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见过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儿,开在那些孤独却仍然微笑着的人们脸上。有很多人就像这个时代的萤火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们彼此温暖。每当你的黑夜来临,他们总会扑哧扑哧地飞到你面前,带着自己小小的亮光,在这个无边的世界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下列备选短语中选取合适的,将对联补充完整。

倭寇屠城 满城血雨 雨花石上凝碧血 伟业煌煌大梦圆 祭卅万亡灵 民魂奋振 莫再坑前空拭泪 含悲以砺 九州锐志华人 鲜花代我祭英魂

语言表达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层级分类;层级训练

中图分类号:H319

高中生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自身学习、生活的需要,关系到能否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中生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不仅成为一种共识,更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又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是高中语文教师开展常规语言教学研究和实践的风向标。

一、“课标”的高要求与高中生现有语言素质的反差

新颁布的“课标”一共确立了9条高中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书面语言方面,强调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从陈述性水平逐步上升到创造性、个性化的作文能力,并具备语言反思和评价的能力;在口语方面,突出人文交际过程和结果。而我们的教育对象――高中生,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令人堪忧。

本课题组教师以本校的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教学观察与交流、访谈和普通话测试等方法,调查了来自全市11个县区的3个年级48个班500名同学。调查发现:昭通市高中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整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普通话发音不准、口齿不清、语速不当、缺乏条理、词汇贫乏、表意不清;口语交际不主动、不大方;惯说脏话;盲目使用流行语;究其原因主要有:昭通市地处贫困地区,对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意义的认识还远远不够;高考从内容到形式充斥着功利主义导向,只管要考的,不考的可以全然舍弃;学校教育教学观念的落后和低水平,对高中生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训练,还停留在以往传统的时代。强烈的反差,意味着高中生语言表达和交流层级训练具有现实和历史的紧迫感!

二、语言表达和交流层级训练的理论指南:语言层级系统的分类①

要对高中生进行语言层级训练,就必然要弄清楚语言的层级系统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以往关于语言层级的研究主要有六种观点:一是认为语言是一个由底层(下层)和上层构成的层级系统;二是语言符号的层级关系表现为上下表里的各种关系;三是语言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四是语言是一种由语素、词、短语、句子等不同层次构成的体系,各个层次又包含许多不同的单位;五是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组成单位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和级面;六是语言单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原始层次、静态层次和动态层次。胡晓研教授在总结这六种看法的基础上,认为语言应分为基础层、静态层、动态层三个层级。

基础层是语言结构系统的单面体单位,它是构成语言这个层级系统的根基,是由语音和语义大小单位组成的。语言的双面体单位分两个层次,其一是语言结构系统的静态层,它是由语言结构系统中的没有进入交际的静态单位构成的,即语素、词、短语。其二是语言结构系统的动态层,它是由语言结构系统中的已经进入交际的动态单位构成,即句子和语篇等。“语言系统的层级体系的特点,是人类有限的生理条件和无限的交际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的发音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语音单位的数量及其组合规则也是有限的。也正是这种有限性,才使语言具有可学性。但是,人类要交流的思想感情又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符号来表达无限的思想感情,只能利用有限的符号和有限的符号组合规则来进行组合才能实现。”

综上所述,语言是一个层与层、层与级、级与级紧密相连的,下级单位按照递归规则组成上级单位,上级单位包容着下级单位,是语言符号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所形成的一个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层级系统。,

三、高中生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层级训练对策

高中生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层级训练是一个细致而又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真正提高高中生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对其他学习发生高效的迁移作用,就得从观念、机制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训练。

(一)训练的准备性条件

1.明确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意义,增强高中生学习语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词为建筑材料、以语法微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②高中生经过多年的学校生活、日常社会生活,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如果在高中阶段有规律地加强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提高高中生语言的能力和素养,而且有助于他们学好其他科目,从而促成其综合发展。只有在意义的召唤下,引发内心的共鸣,高中生才能集中精力、使出全力,真正成为学习语言的权责主体。

2.成立专门的研究和训练机构。高中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训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工作。学校管理教学的负责人以及语委工作机构,要成立以语文老师为主体其他科任老师协助的规范和发展高中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专门机构。在制度化的保证下,有效地开展研究和训练,保证高中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质量快速有序地提升。

3.学习研究语言层级系统理论和“课标”的精神。语言层级系统理论在语言教学上有着显著意义,因而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与交流的层级训练,首先要深刻理解该理论的本质要求,然后参考相关理论,综合性地具体制定训练方案,实施技术。关于高中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训练,必须根据语言的内在逻辑系统,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循序渐进地训练,才能达成预期的效果并产生新的发现。“课标”为高中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也包含了技能训练内容。这是对高中生进行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训练指南。有了可测可查的语言表达与交流尺度,有助于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实际训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语言表达训练范文第3篇

一、激发兴趣,让幼儿能独立说话

幼儿语言常爱依赖周围的环境,有时这种语言如果脱离了语境,就让人费解。所以老师要让幼儿学习脱离环境,独立说话。

1.借助图片,逐步提高。

幼儿讲一件完整的事情往往要借助于图片的提示,否则说不出较复杂的事情。因此,在开始学习时,不妨拿一些图片,让孩子照图片中的意思说完整的故事,再叙述给老师听,教师一定要注意听,如果讲得不清楚或出现情境性语言,要作提示或纠正。当孩子能够完整的叙说之后,抽去图片,让他再把故事中的事情讲出来。这时,由于没有图片的帮助,缺少了情境,有利于独立说话能力的培养。

2.穿针引线,创编故事。

通过学编故事让孩子锻炼独立说话,训练的内容也更多一些,编故事需要构想更多的情节,而且需要幼儿独立完成整个过程。这种训练,可首先给孩子设计几种小动物,如小兔、小猴、小猫,再给孩子出个题目,如“小兔过生日”。然后让孩子想一想怎样将他们连到一起,编成一个故事。编故事时,起先孩子可能讲得很简单或很乱,教师听后不妨给孩子一点启发,如小兔准备怎样过生日,小兔怎么邀请大家来过生日,小猴、小猫是怎样祝贺小兔的等。孩子编好后,让他讲一讲,有不妥的地方,教师再启发提醒,帮助他完成。然后,还可以让他去讲给别人听,使他有更多独立说话的机会。

二、利用表演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表演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幼儿正处在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期,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幼儿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发展规律是一方面在生动、形象、符号三个不同的水平输入信息,形成表象形字;另一方面,通过非语言手段和语言手段输出信息,而表象游戏符合幼儿期语言表达特点,需要大量非语言手段。由此可以看出,表演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师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采取游戏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引导幼儿掌握与表演有关的语言及非语言表现手段;接着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特点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如,纠正幼儿发音,丰富幼儿词汇,学习运用词句,为幼儿创造语言交往的机会,最后鼓励幼儿根椐表演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通过表演游戏这一形式,即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沟通心灵,撩开语言学习的灿烂天空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是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的事业。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循循善诱,更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法则,如果只顾齐步走、搞一刀切,那么就会伤害到许多幼小的心灵:进步快的吃不饱,进步慢的则跟不上。尤其对一些后进的幼儿来说,由于教师的一时疏忽,教学策略上的粗枝大叶,说不定,从此就会了断了孩子语言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举一个例子:当我每次组织孩子听录音故事的时候,我经常这样边做动作边说:插上电源,再按键,好听的故事就出来。教师的多次重复,孩子们就自然而然会说这句话了,不会再对我说:老师,这个,这个。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四、利用悬念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强,对其未知事物进行开放性的质疑,能提高他们投入活动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在活动中巧妙设计悬念式情境,给幼儿留下质疑的空间,也是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发展语言的有效手段。开放式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我们经常创设的各种悬念式情境,如判断性问题有:“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他这样做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引发幼儿在掌握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这无疑会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为幼儿创造适宜情境,能使教师教的更轻松,使幼儿学得更愉悦,使语言活动的组织更实效。在语言教学的情境创设研究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更新,努力探索,使我们的语言教学真正达到《纲要》提出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的总体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游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本书编委会.多元整合幼儿园管理与活动课程设计方案典范[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4.

语言表达训练范文第4篇

【摘要】 壮族中学生由于习惯使用自己的母语来进行思维,所以他们的思维模式有其特殊性。而他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是汉语教育,现实的表达用的是汉语。这样,思维工具和思维结果的显示就需要不同的语言。从思维结果到表达出来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这是造成壮族中学生表达困难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必须找到相应的训练策略加以克服。

【关键词】思维模式;内译;叠加;简约;训练策略

壮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日常交际中绝大多数壮族人使用的语言是他们的母语――壮语。在语言的使用方面,她又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其特殊性在于:本民族各成员之间在交往的时候,除非双方都使用汉语,否则就是口头表达用壮语,书面表达用汉语,这就形成了口头和书面分别使用不同语言类型的现象。一般说来,一个民族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有对应的同种文字可记录。壮族却不一样,除了有关本民族语言的论著外,记录母语时往往需要直接翻译成汉语,这种使用语言过程中的“双选”方式在社会交际中是极为少见的。

究其原因,得从壮族文字的形成说起。壮族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为了记录自己的语言,壮人的祖先也曾经试图创造过自己的方块文字,南宋时就已经出现用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但一直没有适时地走向成熟,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直到1955年才重新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族拼音文字,至今也仅有50多年的历史,50年历史的文字体系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壮族有自己的文字,但能够熟练运用壮文字的人并不多。据统计,广西壮文学校从1982年起至今培养的学生有3170多名,广西民族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也培养了1000多名。这些人才又直接培养了多少个能自如运用壮文的人,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据说曾有70万壮族青壮年人接受壮文培训后,告别了“文盲”的称谓,其实所谓的“告别文盲”是没有具体的标准的,因而这个数据也没能反映出推广现用壮文的实绩。不管怎么说,对于有一千六百多万人口①的壮族而言,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现行壮文的人毕竟是寥寥可数。壮族人用汉文字记录壮语言的做法实际上已形成了习惯,学习汉字也形成了传统。壮族人心目中的“读书人”其实就是在学校接受汉语言文字教育的人,所以我国的壮族学生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学习汉语言文字。

对于这种运用语言的特殊方式,周耀文认为其原因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内部,“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差别一般都很大,而且大多数方言都没有上升为基础方言的条件”,因此“汉语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交际工具――族际语”②。应该说,这是造成壮族人未能统一使用本民族文字的社会原因。但是由于本民族内部交际的需要,壮族人民又不可能完全脱离壮母语,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就存在一个从小使用壮族母语,入学后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壮族学生群体。我们知道,尽管学术界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看法有许多分歧,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在这一点上,看法是基本一致的。既然人类思维必须依赖于语言,那么,不同的语言就会带来不同的思维特点。根据这一论断,考察壮族学生群体的思维过程,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模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 形象思维过程的“内译”模式

上文已经说到,壮族学生从小就使用壮族母语,入学后需要学习的是汉语言文字,这当然是壮族人民的自愿选择。而他们从小习得的壮语,在本土民族的交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用壮语进行思维已是根深蒂固,他们思维的结果,也是习惯通过壮语进行口头表达。入学以后,他们需要学习汉语言,相对于汉族学生来说,壮族学生就必须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中,他们必须将两种语言加以对照,然后才能将思维的结果用汉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内译”过程。经过“内译”才能得出思维结果的过程,使得这种思维带有很大的间歇性特征。比如:要用汉语表达出“家乡新貌”的意思,在壮族学生的形象思维里,首先是依靠壮语想象的“家乡”及其“新面貌”③,之后再将壮语词汇和汉语的词汇等同起来,进而用汉语表达出“家乡新貌”的意义。这个过程,类似于将英语同步译成汉语的过程。不同的只是,同步英译汉是在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仅仅是为转达信息的需要,它可以非常简略;而“壮译汉”则是从一种语言转入对尚未熟练的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其目的是通过替代的方式来表达意义,而且出于学习的需要必须做到精确表达。相对于从小就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学生而言,习惯使用壮语的学生的思维模式就显得相当特殊了。壮族学生在思维中需要“内译”而造成的“间歇”,从表面上看,给人的印象是表达反应迟钝,说话不流畅,其实这是他们的思维习惯造成的,与智力因素并无关联。它是壮族学生汉语表达障碍的根源之一。

2 逻辑思维过程的“叠加”模式

这里所说的“叠加”,指的是壮族学生在进行逻辑思维时需要用两种语言作为辅助工具,在作出正确的逻辑判断之前须做重叠思索,才能使表达符合逻辑。比如说,看到前面有一棵大树,壮族学生往往先使用壮语加以领会,壮语的语序是“前面有棵树大一”④,倘若要将这一句意表达出来,就得依赖汉语再做一次思考,明确壮语的“有棵树大一”与汉语“有一棵大树”是等同的,说出来才符合汉语的表达逻辑。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归根结底也还是壮族学生共用两种语言造成的。过去在壮族地区的小学,为了解决这种困难,曾经倡导双语教学,实际上就是希望通过双语互解,在不断练习中稔熟“叠加”的方法,从这一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但是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不同,特别是词法和语序上的不同,使得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叠加”思维的双重过程,仍然达不到提高学生表达的敏捷度的要求,从思维的品质上说,它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用思维工具过程的“叠加”模式,构成了壮族学生表达上的天然障碍。表现在,一是由于增加思维量而导致表达速度的迟缓;二是由于把握不准而导致表达逻辑紊乱。许多壮族学生甚至到了高中学习阶段,仍然对口头表达产生恐惧感,这不能完全归结为心理问题;而在书面表达上,也经常出现类似于“当时我们就在背后山”这样“夹壮”句子的现象。

3 理性思维过程的简约模式

理性思维是高一级形式的思维,它需要思维者具有判断推理的能力。判断推理同样要依赖语言,如果仅限于思维而不需表达,那么各人的思维进程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但如果要求将思维结果用“外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个人的思维模式就得到了反映。正如上文所论,壮族学生习惯使用壮语思考问题,但表达时要用汉语。从思维到表达,按照维果茨基的说法,就是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生成⑤。通俗地说,“外部语言”实际上就是发出了声音或者写成了文字的语言。维果茨基是一个思维决定论者,他承认“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不同。多数社会语言学家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说话者的言语表述动机必然受到语境、信息内容和听话者态度的影响”⑥。不仅如此,它还受到语法的制约。语言学家的观点是基于一种语言来考虑思维问题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程式“,而壮族学生从思维到表达涉及的是两种语言,这种“程式”就变成了他们的“难点”。为了避免表达上的“错漏”,他们往往采取“简约”的方法应付,特别是在理性分析、推理方面的“简约”。从教学实践来看,壮族学生最不愿接触的是“请你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类的学习问题。为什么?因为要顺利地把自己的真实意思作合乎语言规则的表达实在不容易,需要说的话,干脆就说得简之又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表达上的障碍:要么很难透过语言表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刻地分析;要么对问题虽有自己的见解却难于将它传达出来。

上述几点,说明壮族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障碍有它的深层原因。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要求社会个体要适应社会的形势,个体语言的发展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壮族中学生在思维上有其特殊的模式,那么培养其语言能力方面也应当有其相应的策略。

一方面,是要解决好语言转换困难的问题。“语言转换”这一概念常用于两种语言的对等翻译,是可以用现实的两种语言进行直接比对的。但壮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这种转换却仅限于“内部”的转换,在内部转换完成之后,表达出来即已变成了现实的汉语句子,他没有现实的壮文可以进行直接对照。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转换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转换。要减少转换过程中的障碍,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并习惯于两种语言意义上的切合点。盛世忠认为“不同语言的语音、语言结构、习语等,都存在着这种思维的共性。表现为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契合。”⑦这里的“契合”可以理解为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相对固定的对应形式,虽然他是从翻译外语的角度来阐述问题,但就壮语和汉语关系来说同样适用。那么,为了提高转换效率,促成学生感受语言的习惯性,壮族中学生在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就要重视两者之间的语法、习语规则的对应关系,从简单对应点入手,逐步扩展到复杂对应点的训练,以促使学生从壮语思维到汉语表达的过程中达到自然生成的效果,而不需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过程。所谓“简单对应点”,一般是指词序对应、修饰对应等,如:猪母(壮语序)――母猪(汉语序),书我(壮语序)――我的书(汉语序)⑧。“复杂对应点”则是指较复杂的句子的意义对应(例见注④)。中学阶段的学习,是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壮族中学生来说,重视这方面的练习,虽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这是解决语言表达“间歇”“迟缓”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方面,是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充分发挥语言习得功能的效用。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使壮族学生必须生活在两种语言交际环境中,一是故乡亲情交际环境,再是教育教学交际环境。而在中学学习阶段,这两种语言交际环境对他们都会产生影响。但受到母语的熏陶,壮族中学生在进行思维的时候,使用壮语思维的人数往往占大多数。笔者曾经通过侧面进行过一次简单调查,即在壮族地区的在校壮族中学生中,要他们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在想问题的时候,是用壮话来想还是用普通话来想。结果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85%的学生回答用壮话来想问题,这说明用壮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在壮族学生中是根深蒂固的。当然,运用哪种语言进行思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问题是,壮族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是汉语,在提高其汉语水平方面就此产生了困难。因此,在学校里倡导使用普通话,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仍然是壮族地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国家语委推行普通话测试方案并在学校里实施,这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它对于改善学校的语言环境,增强使用汉语言的氛围,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人们对某种语言的掌握,不是单靠强制性的训练就能取得明显效果的。实际的情形是,将一个人放到某种语言的交际环境中,在没有强制性训练的情况下,他也能在这个环境中掌握这种语言,这就是习得。当前,在壮族地区的中学里,语言习得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单靠课堂教学训练,结果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语言习得的作用,将教学训练和个人习得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步入自如运用语言的境界。在壮族中学生里强化这方面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三方面,是要更新原有的习惯思维方法,从运用壮语思维过渡到运用汉语思维。思维方法是思维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一,思维方法变更的条件不只一个,但思维工具的变换势必带来思维方法的转变。而思维方法的转变也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许瑞祥认为:“每种思维方法都有自己的思维视角、思维空间和思维线路,从而会得出与运用其他思维方法相区别的思维结果。”⑨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它在思维中是由人来选择的。大多数壮族中学生之所以不选择汉语作为工具来进行思维,是尚未自如运用汉语的缘故;而没能自如地运用汉语又反过来促使他们不断地依赖原有的母语进行思维。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内译”和“叠加”的过程就变得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就是“少说为妙”。其实,内部语言是现实表达的前奏,思维的工具如果与表达所用的语言相一致,那么从思维到内部语言的形成再到现实的表达,过程将会更直接、更快捷而且更准确。壮族中学生要实现习惯思维方法上的更新,从运用壮语思维过渡到运用汉语思维,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作为一种训练策略,在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尽量要求自己使用汉语进行思维,进而形成一种习惯。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生成”。当然,本文并不因此而主张丢弃某种民族母语,一种语言的传承自然具有它的价值所在。但仅就教学实践的范畴来说,壮族学生力求使用汉语进行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当他们真正能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一工具之后,其汉语表达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为16178811人

[2]周耀文《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使用方言文字的语言依据和社会依据》,载于《民族研究》1993年第一期

[3] “家乡”“新面貌”用现行拉丁字母的壮文表示为:ranzmbanj gou yienghmoq

[4] “前面有棵树大一”现行拉丁字母的壮文表示为:baihnaj miz go faexlaux ndeu

[5][苏]维果茨基《语言与思维》,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 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著《神经语言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版

[7] 盛世忠《思维逻辑在语言转换中的作用》,载于《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之《外国语言文化专刊》

语言表达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形式;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一理念明确地贯穿于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之中,为我们的口语表达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若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达到与人正常交流的水平,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健全的大脑、健全的神经系统和语言器官、对他人语言的学习和模仿的能力、与周围环境的语言交际活动以及个人的情感态度等。但现实生活中却总会出现表达不清和沟通不畅的现象,甚至因此造成误解。所以,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十分有必要。

一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教养对其语言技巧的影响,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口语训练计划。二是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口语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去运用和发展他们所学到的语言结构和形式。三是对学生强调说话的内容,而不是方法。四是通过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以及替代它的那些间接经验,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并要求他们练习用这些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他们的语言日臻完善。五是从复述回答问题再发展到独立发表演讲,从学习讨论教材再发展到自由讨论问题,从有教师指导的练习发展到独立发表见解。这些训练,教师必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安排好。说话训练的方式、方法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结合语文教学进行有目的性的说话训练

(一)利用阅读教学课进行训练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正确发音,指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掌握好语调、语气和语速,注意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训练学生说话时口齿清楚和恰当表达感情的良好习惯。通过复述方式培养学生用连贯语言有条理地口头叙事的能力。

(二)结合写作教学课进行训练

在书面作文之前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不仅让学生在与教师面对面的发言中提升了敢于表达的勇气,还可以为学生积累一定的作文素材。这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确定自己表达的中心,选好材料,安排好顺序,并运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出来。这种有中心有条理的快速表达活动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性、条理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益,而且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二、运用各种方式加强说话训练

人们的日常语言活动按照信息传播的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项传播的独白语言活动,如演讲、讲故事、致辞、做报告等;另一类是在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的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会话语言活动,如谈话、采访、打电话、讨论等。我们可以根据条件创设下面的一些语言活动情境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

(一)独白语言能力的训练

这种语言活动是讲话人在公共场合单独面向听众进行的较长时间的讲话,比如演讲、讲故事、致辞等。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类似的活动练学生的独白语言能力。

1.演讲训练。这是独白语言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可要求学生就本身感兴趣或近期的热点事件等话题发表见解。演讲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充分的材料、严密的逻辑顺序以及富有感彩的语言。演讲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和演说阶段。准备阶段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演讲的目的;第二步,选择材料,明确观点和主张;第三步,组织好讲稿;第四步,熟记、背诵讲稿。演说阶段也包括四个步骤:一是掌握好讲话的声音;二是注意身体的姿势、表情和手势;三是态度要乐观、热情、充满自信;四是演讲时要注意适应听众。

2.讲故事训练。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种口头训练活动。它也分两个阶段。准备阶段首先要选好故事,故事内容要完整,情节曲折,对听众有吸引力。讲故事之前要求学生熟悉故事的发展线索,掌握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然后熟记,默诵。讲故事的时候,要运用富有感彩的语言、声调,配合手势、动作、表情等,绘声绘色地将人物性格及环境气氛表达出来。

3.致辞训练。这是在特定场合下,讲话人就当时的情景发表讲话,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感情。比如开学典礼上的欢迎词、毕业典礼上的欢送词、新年联欢会或生日晚会的贺词、对别人的欢迎词和答谢词等。

(二)会话语言能力的训练

会话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语言交流形式,它包括交谈、讨论、辩论、讲座等。其中交谈、讨论是最常见的会话形式。我们要善于创造和利用这种机会训练学生的交谈、讨论能力和技巧。

1.交谈训练。交谈一般包括六个步骤:一是寻找自己和别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二是注意集中注意力倾听别人的讲话并敏锐地抓住对方的中心意思;三是发表自己的意见;四是注意适时地转换话题;五是注意恰当地结束交谈;六是注意交谈的态度。

2.讨论训练。讨论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发现新思想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用别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讨论活动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参加讨论的学生都要明确本次讨论的主题,紧紧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二是应确立讨论的原则和依据;三是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对所有有关事实或观点都应当充分考虑;四是要做一个讨论结果的总结。另外,讨论活动的组织者还要强调讨论活动的规则,主要有:完成集体分给自己的任务,积极发表意见和参加分析问题;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并认真分析他人的发言;系统地陈述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单纯地回答问题;说话要有条理,观点要明确,声音要响亮,让人听得到。

(三)其他方式的口语训练

1.看图说话训练。图画是形象直观的反映,学生看到图画会有感而发,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在我们的口头作文中经常看到。

2.游戏说话训练。语言课上,可以结合口语训练组织语言游戏。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知识,并能训练学生准确、熟练说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