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信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信用 融资 管理

一、引言

商业信用融资指的是企业之间以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的方式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借贷活动,是一种自然性的债权债务关系,主要包括参与企业生产链的各个阶段发生的赊购商品、预收账款、应付票据等等,是企业从外部市场进行短期融资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企业除了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以外,还可从供应链的伙伴中得到融资,这不但有助于实现企业筹资多元化,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规模效率。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进行融通资金。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商业信用融资的管理,促使企业降低融资成本、防范企业风险、拓展融资渠道、合理利用融资额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理论回顾

商业信用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短期融资形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欧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而在中国,更是在先秦时代便已出现赊销这一行为。尽管如此,直至20世纪60年代,商业信用才开始比较全面的进入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研究和探索阶段。在当时,人们认为,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是由单个经济主体根据市场条件变化而做出的反应程度所决定的,而经济主体的反应程度又受到各种因素(包括主体规模、行业、市场结构等)的影响,因而通常人们认为这些因素是导致货币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Smith在1958年提出观点认为,大企业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几乎不会受到影响,而小企业在该政策下却会受到损害。Meltzer在当年的一项研究中历史性地观察到了商业信用对货币政策的作用。他在研究中发现,与货币政策的变化相伴而生的是商业信用的存量和分布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对货币政策来说,商业信用的存在起到了削弱作用。

之后,这方面的相关学术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继承性的发展了Meltzer的理论后, 从商业信用产生的动机角度,成本收益角度,使用程度的决定因素等各个角度对商业信用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Schwartz于1974年提出的降低交易成本动机理论,Meltzer等提出的价格歧视动机理论,Akerlof、Smith等人研究的质量保证动机理论,以及Schwartz(1974)、Emery(1987)等所提出并研究的促销动机理论等。

三、商业信用融资的优点及融资技巧

(一)商业信用融资的优点

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商业信用作为一种“自然性融资”,没有银行、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参与,因此具有便捷、灵活、成本低、限制少等特点,适合于大多数企业使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优点:

1、资金获取便利、灵活且具弹性

商业信用的获取简便,一般不用办理正式的手续,而且无需担保,一般也没有附加条件。企业可以根据自己需求选择资金大小与期限长短,而且随着企业声誉的提高,筹资金额可以越来越大,如果应付账款在期限内不能支付时,一般可以与供应商协商展期支付,这种方式是银行融资不能做到的。

2、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商业信用还具有成本较低的特点。以应付账款为例,如果企业没有或者不放弃现金折扣,或者企业采用预收款方式,那么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就没有实际成本;在使用带息商业票据时,利率一般低于银行贷款利率但高于国库券利率。

3、限制条件少

商业信用筹资的使用限制条件少,与其他筹资方式相比,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从而使公司有广泛的资金来源。

4、可以长期利用、发挥财务杠杆效应

从单笔商业信用融资看,这属于企业短期融资,但如果将企业所有的商业信用融资看作一个整体,它便具有了长期性,可以满足企业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因此如果企业充分利用商业信用融资,便能相对降低融资成本,增加企业收益,发挥财务杠杆效应。

(二)商业信用融资的技巧

合理的利用商业信用融资能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效应,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如果企业盲目运用商业融资,则可能出现信用危机,甚至产生财务危机,进而导致企业破产。因此,信用融资管理以及风险防范在企业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才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运用好商业信用融资这一方式呢?

以应付账款为例,它的成本取决于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企业利用应付账款融资没有成本:一是没有现金折扣的商业信用;二是有现金折扣但企业已享受了现金折扣,即在折扣期内付款。如果企业没有在折扣期内付款从而丧失了少付货款的优惠条件,那么这部分货款就是企业利用应付账款融资的机会成本,具体表现为隐含利息成本,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由此可见,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与折扣百分比以及折扣期同向变动,与信用期则呈反向变化。以“3/10,n/30”的折扣条件为例,放弃折扣的成本为55.67%,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商业信用融资要比短期借款成本高出很多。因此企业因尽可能享受这种优惠,不放弃现金折扣。

一般来说,在附有信用条件时,为享受现金折扣,企业应当尽可能在折扣期内付款。在企业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如果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低于借入资本的利率,则企业应当延迟付款,放弃现金折扣。另外,如果在折扣期内,企业面临投资机会,而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低于所获得的投资收益,那么企业也应当延迟付款,放弃现金折扣。

如果企业放弃了现金折扣的优惠,为降低放弃现金折扣所带来的成本,企业应将付款日延迟至信用期内的最后一天。

四、商业信用融资管理探讨

从企业自身来说,商业信用融资管理直接涉及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和经营的稳健性, 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控制和防范信用融资风险, 使企业既充分享受信用融资的便捷和低成本特性, 又能有效规避、降低和分担商业信用融资的风险。而另一方面,企业必须重视信用提供者的利益,只有互利共赢,才能使商业信用得以延续。具体来说,运用商业信用融资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高企业自身信用

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是企业进行商业信用融资的基础,只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口碑,才能获得客户的信任,进而提供信用。当然,信用供需双方互惠互利必须是商业信用融资的最终结果,因此企业在通过商业信用获得资金的同时,更要让利于客户,这样才能达到双赢,才能使商业信用成为企业稳定的融资方式之一。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商业信用融资中最重要的是应付账款,应付账款的管理需要企业内部多方协作,所牵涉的人员较多。因此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制约、多层次的采购审批手续,例如制定库存管理办法、采购投标管理办法等审批手续。通过对采购计划、数量、金额等的审批,使得企业的应付账款控制在最佳水平上。

(三)优化企业财务策略

商业信用融资有各种优点,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而随收益而来的必然还有风险,商业信用使用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比如,占用供应商资金融资,可能会影响与供应商的关系,长此以往会激化双方矛盾,甚至会引发供应商挤兑,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另外,现实中有些企业会因为各种原因,强制超过信用期付款,这样虽然可以降低商业信用的成本,换来的却是企业的信用地位以及信用等级的下降,得不偿失。因此,企业在使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时应当权衡利弊,做出对企业最有益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徐小恒.国际贸易中的商业信用融资[J]. 时代经贸,2008年03期,21页

[2]刘程蕾,田治威.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绩效研究[J]. 会计之友,2010年第12期,83页

[3]贾明谦.商业信用融资及风险控制[J]. 经营管理者,2009年19期,31页

[4]陈庆保.中小企业如何运用商业信用融资[J]. 财会月刊,2006年5期,35页

商业信用范文第2篇

摘要:在现达的市场经济中,信用交易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交易方式。信用交易又进一步促进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然而随之产生的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因此,如何合理使用商业信用及管理成为了企业发展需关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商业信用;赊销;应收账款;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一、商业信用及信用风险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商品采购或销售过程中,因企业延期付款或预收销货款而形成的短期融资行为,它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行为。在经济交易中主要体现为商品的赊销或赊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应付账款、应计票据、预收账款。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短期资金的重要来源,其核心是资本运作,使其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生产和流通的作用。

然而在信用交易的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由于交易双方结算的不确定性,产生了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流动性风险,即指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在到期时不能顺利从客户手中收回欠款的风险;二类是违约风险,即按照合同或契约的规定到期应当履行约定但因不能或主观意愿不想而没有履约的风险,包括客户拖欠风险、赖账风险、破产风险;三类是道德风险,是客户有还款能力,但是故意拖欠不还造成的。

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分析

1.金融体系不健全。如今,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对商业信用的支持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信用规模的扩大,增加的商业信用的风险程度,制约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相关制度没有完善,使得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普遍较差,而信用状况差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增加了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交易的活跃程度。

3.违约成本低。违约成本低是我国失信现象经常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我国法律只是规定了要诚实守信,但并未有具体的说明失信之后应该受到怎样的惩罚措施,缺乏行之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处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很多企业在进行了综合考虑后往往都会选择失信。

(二)内部原因分析

1.企业自身对营运资金管理不当。企业的发展与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是密切相关的。营运资金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企业资金管理的效率与经营水平的高低。一般我们用存货周转期和应付账款周转期来衡量。

我国企业的存货周转期限一般较长,即存货占用的资金较大,这对企业的资金链带来较大的压力,加大了企业商业信用的流动性风险。而我国企业的应付账款周转期一般较短。期限过短会加大企业到期还款压力,使企业对于现金的需求量增大,再结合存货周转期长的影响,商业信用销售和融资的风险会更大。

2.客户选择存在问题。企业在增加销售、扩大市场份额的时候,没有对客户以往的交易信用情况进行考察,将一些信用状况差的企业也纳入销售范围,这会导致未来时点应收账款无法顺利回收的困境。盲目的赊销虽然在报表上体现为收入利润的大量增加,但更深层次的影响了其盈利质量,并最终危害企业自身。

3.交易合同签订有缺陷。企业与客户在签订交易合同时存在信息的极大不对称,这会影响企业的决策,也会对日后坏账产生造成隐患。而且企业在赊销合同的订立上往往缺少对于还款日期、结算方式、担保等相关条款的约定,降低了合同的约束力,增加了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1.设定合理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信用销售所需具备的最低条件。企业应该依照风险和收益相对应的原则确定客户是否符合信用销售的资格,并根据其对其评估的信用风险程度确定赊销额度。

2.制定合理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就是企业对客户进行信用销售所提出的付款要求。企业提出的付款要求越严格,例如给予的信用期限越短,那么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越快,信用风险越低。但同时也降低了企业信用销售的吸引力,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客户会选择信用期限更长的企业。相反,企业的付款要求越宽松,虽然能争取到更多的客户,但同时也加大了回收的风险。因此企业应综合考虑信用的成本与收益,做出最适合自身的决策。

3.完善内部分工,落实各部门人员责任制。明确财务部门职责,由其统筹各部门有效控制坏账呆账的形成,并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与责任人的利益挂钩,以此提高收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标准透明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机制

1.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对全社会各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与记录。授信企业通过查阅信用系统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该交易企业的信誉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以规避信用风险。

2.加强全国联网的企业信用的基础建设。交易双方之所以信息不对称就是因为单个企业的能力有限,无法全面准确的了解交易对象的相关情况,而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正是利用全社会的力量,达到资源共享,对每个企业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改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对称度,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信用风险。

(三)建立失信惩罚机制,严厉打击企业失信行为

企业失信惩罚机制是以提高失信成本为基本出发点,将信用交易授信企业对失信企业二者之间的矛盾激化成失信者对全社会的矛盾。这种方案的前提是建立标准透明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这一点又进一步同建立全社会的信用管理共享系统相补充。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建立媒体监督机制,对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披露报道,扩大其违约行为的后果。同时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依法设立的惩罚措施能够防止大多数商业欺诈和不良投机行为,对违约行为实行严厉处罚,进一步加大其失信成本。在失信成本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企业会考虑失信成本与所得收益之间的关系,若失信的成本大于所获得的收益,企业将会自发的选择守信。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在根本上解决了信用风险的产生。

四、总结

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交易是不可避免的。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市场交易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信用风险。如何把握合理的“度”,为达到企业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做出最佳的选择:一是销售量最大;二是最大限度的控制信用风险,将应收账款周转期及其坏账率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之后,成为了企业以及全社会的一项长期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华.商业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2003.12(4).

[2]李玲.基于博弈理论的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研究.经济研究导刊[J],2011.(31).

商业信用范文第3篇

1.企业自身对营运资金管理不当。企业的发展与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是密切相关的。营运资金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企业资金管理的效率与经营水平的高低。一般我们用存货周转期和应付账款周转期来衡量。我国企业的存货周转期限一般较长,即存货占用的资金较大,这对企业的资金链带来较大的压力,加大了企业商业信用的流动性风险。而我国企业的应付账款周转期一般较短。期限过短会加大企业到期还款压力,使企业对于现金的需求量增大,再结合存货周转期长的影响,商业信用销售和融资的风险会更大。

2.客户选择存在问题。企业在增加销售、扩大市场份额的时候,没有对客户以往的交易信用情况进行考察,将一些信用状况差的企业也纳入销售范围,这会导致未来时点应收账款无法顺利回收的困境。盲目的赊销虽然在报表上体现为收入利润的大量增加,但更深层次的影响了其盈利质量,并最终危害企业自身。

3.交易合同签订有缺陷。企业与客户在签订交易合同时存在信息的极大不对称,这会影响企业的决策,也会对日后坏账产生造成隐患。而且企业在赊销合同的订立上往往缺少对于还款日期、结算方式、担保等相关条款的约定,降低了合同的约束力,增加了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二、信用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1.设定合理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信用销售所需具备的最低条件。企业应该依照风险和收益相对应的原则确定客户是否符合信用销售的资格,并根据其对其评估的信用风险程度确定赊销额度。

2.制定合理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就是企业对客户进行信用销售所提出的付款要求。企业提出的付款要求越严格,例如给予的信用期限越短,那么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越快,信用风险越低。但同时也降低了企业信用销售的吸引力,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客户会选择信用期限更长的企业。相反,企业的付款要求越宽松,虽然能争取到更多的客户,但同时也加大了回收的风险。因此企业应综合考虑信用的成本与收益,做出最适合自身的决策。

3.完善内部分工,落实各部门人员责任制。明确财务部门职责,由其统筹各部门有效控制坏账呆账的形成,并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与责任人的利益挂钩,以此提高收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标准透明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机制

1.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对全社会各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与记录。授信企业通过查阅信用系统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该交易企业的信誉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以规避信用风险。

2.加强全国联网的企业信用的基础建设。交易双方之所以信息不对称就是因为单个企业的能力有限,无法全面准确的了解交易对象的相关情况,而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正是利用全社会的力量,达到资源共享,对每个企业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改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对称度,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信用风险。

(三)建立失信惩罚机制,严厉打击企业失信行为企业失信惩罚机制是以提高失信成本为基本出发点,将信用交易授信企业对失信企业二者之间的矛盾激化成失信者对全社会的矛盾。这种方案的前提是建立标准透明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这一点又进一步同建立全社会的信用管理共享系统相补充。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建立媒体监督机制,对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披露报道,扩大其违约行为的后果。同时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依法设立的惩罚措施能够防止大多数商业欺诈和不良投机行为,对违约行为实行严厉处罚,进一步加大其失信成本。在失信成本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企业会考虑失信成本与所得收益之间的关系,若失信的成本大于所获得的收益,企业将会自发的选择守信。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在根本上解决了信用风险的产生。

三、总结

商业信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质量;商业信用;企业价值;信任

一、引言

大量研究表明,商业信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在各国企业间得到普遍应用。例如,约有70%的美国公司和80%的英国公司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在一些国家,商业信用的使用甚至远远超过了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融资额。而我国作为金融体系尚不太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商业信用对国民经济(尤其是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可能会超过银行贷款(Ge and Qiu,2007)。

审计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鉴证的过程,因此其质量高低影响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了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降低有助于企业——供应商建立信任关系,而累计的信任关系有助于减少双方交易过程中的成本。高质量的审计师帮助公司改善其治理机制,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治理有效的信号,使投资者对公司有信心,从而愿意提供商业信用。因此,预期在审计质量较高的情况下,供应商更加信任购货方,他们之间就会采取能够缓解融资约束的商业信用。聘请高质量外部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鉴证是现代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公司价值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商业信用作为一种融资手段,究竟有没有公司治理作用?是否会使公司的价值提升?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利用2006-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试图研究:独立审计在企业——供应商合约关系中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审计质量越高,企业越容易获得商业信用。与审计质量差的企业相比,审计质量好的企业,商业信用对企业价值影响更大。

二、文献回顾

商业信用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从微观视角主要研究商业信用产生的动机及其使用的决定因素等;从宏观视角主要研究商业信用的使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现有文献主要对商业信用的替代性融资理论进行研究。替代性融资理论认为,商业信用的大量存在,源自信贷配给。信贷配给的存在使得有些借款者无论愿意支付多高的贷款利息,都可能无法获得充足的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就会转而求助于供应商(商业信用的主要债权人),需求导向使商业信用成为银行贷款的一种重要的替代性融资方式。Burkart等(2004)指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受到银行的信用配给时,常常会转而求助于卖方提供的商业信用。近年来,关于商业信用有不同方面。有不少文献从经营性动机方面——降低交易成本方向研究采用商业信用的模式。刘凤委等(2009)发现地区间信任度越低,该地区企业的签约成本越高。陆正辉等(2011)从宏观视角发现在货币政策宽松期,商业信用的大量存在符合买方市场理论;在货币政策从紧时期,替代性融资理论则可以解释我国资本市场商业信用的大量存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拥有超额商业信用的公司市场价值更高;尤其是在货币政策宽松期,超额商业信用对公司价值正面影响更大。石晓军等(2010)发现商业信用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规模效率的提高;通过资源配置机制实现比银行借款更大的规模效率。

然而,鲜有研究对审计质量在供应商——企业合约关系中的监督作用进行考察,并从融资约束方面展开,讨论获得商业信用这种资源后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试图拓展这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假说

获取别人的信任是在重复博弈中当事人谋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信任在企业——供应商之间的长期购销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促进交易达成并显著降低交换双方的交易成本。在购销合约中,由于交易双方都有风险,当缺乏信任时,交易伙伴可能就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长时间的协商,交易各方还可能安排契约性和结构性防御以保护自己。反之,较高的信任度则能降低交易成本。

在正常的购销关系中,Bowen等(1995)发现由于存在相关利益者的隐性承诺,企业会进行盈余管理,降低财务报告质量,增加信息不对称;而Raman等(2008)也发现,当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投资越大时,企业越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可见,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重复博弈过程中,企业存在盈余管理并影响财务报告信息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可能增加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有研究说明,不管是权益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审计质量都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股东价值、减少债务成本。其次,有研究发现企业——供应商之间的商业联系成为一种融资方式。与银行相比,供应商与企业的商业活动深入并持久,对其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和所处行业的竞争状况等信息优势更突出,所以在正常购销关系之外,拥有以上优势的供应商会允许企业推迟付款或者给予成本更低的付款方式,从而形成企业银行借款的替代性融资。供应商提供信用融资合约必然要监督企业,以便及时和足额收回贷款。与银行债权人身份一样,供应商在这种替代性融资过程中,通过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来监督企业,以便及时做出“信贷政策”调整。因此,审计质量的高低反映财务信息质量的高低,因此会影响供应商与企业之间信任关系。

审计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鉴证的过程,因此其质量高低影响了财务报告信息可靠性,理论上独立审计能够作为一种保证机制,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企业——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度。在企业——供应商的交易行为中,无论是正常的购销关系,还是利用商业信用进行替代性融资,供应商都有对企业稳健、可靠财务报告的需求(Hui等,2009)。因此可以预期,在审计质量较高的情况下,供应商更加信任购货方,在企业受到融资约束时,较容易采用商业信用。因此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二:与低审计质量企业相比,高审计质量企业,商业信用对企业价值影响更大。

四、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择与界定

1.审计师选择的计量:若选择“四大”则变量AQ=1;选择“非四大”,则AQ=0。

2.商业信用的计量:(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总资产度量商业信用。

3.公司价值的计量:Tobin Q计量年末公司价值,该变量为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市场价值为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与权益资本的市场价值之和。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采用账面短期和长期负债的合计数来计算。

4.控制变量:具体的控制变量参看表1。

(二)模型设计

本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1)和(2)分别检验H1和H2:

(三)样本选择

股权分置改革于2005年4月启动为保持变量的年度稳定性和连续性,本文选取所有A股深沪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1年作为样本,原因是只有制造业上市公司才较多的涉及商业信用问题。

五、实证分析

从表2中可知,模型(1)的AQ的P值为0.000,因此AQ非常显著,且其系数为6.65,说明AQ和TC正相关,验证了假设1即审计质量越高,企业越容易获得商业信用。模型(2)中,加入交叉项TC*AQ后,交叉项P值为0.0046,在0.5%水平下显著,且其系数为正,因此说明其与审计质量差的企业相比,审计质量好的企业,商业信用对企业价值影响更大。

六、结论与启示

大量研究表明,商业信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在各国企业间得到普遍应用。商业信用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从微观视角主要研究商业信用产生的动机及其使用的决定因素等;从宏观视角主要研究商业信用的使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本文在以下两方面拓展和丰富了现有研究。第一,商业信用可以通过独立审计作为一种保证机制获得,以此缓解融资约束。第二,企业通过审计质量加强企业——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度获得的商业信用后,提升企业价值,改善公司治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J].管理世界,2011(4).

[2]余明桂,潘红波.所有权性质、商业信用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J].经济管理,2010(8).

商业信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家声誉;商业信用;民营企业

一、引言

大量文献研究认为,由于受限于银行的信贷配给,许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融资。而作为企业另一种有效的融资渠道,商业信用近年来已经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的获得?既有的研究多关注于宏观层面[1] [2],关于企业家个体的研究所见不多。

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作为企业的发起者和主导者,对其所领导公司的融资、投资、经营活动都具有重大影响。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无法直接了解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只能通过企业和企业家传递的信号间接地评价企业价值或质量。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考虑是否向某个私营中小企业投资时,外部投资者通常会重点考虑企业内部所有者的声誉和财产状况,特别对于那些成立时间较短的私营中小企业而言,考察企业主个人声誉更为方便和准确。[3]声誉是公众对某人或某物的总体评价(美国传统字典AHD的定义)。企业家声誉是社会对企业家能力、经营业绩、公众关系以及履行承诺契约水平和社会地位的评价。[4]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家(管理者)声誉对企业价值创造[4] [5]、投融资[6] [7] [8]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银行贷款因信贷配给和歧视变得不可获得时,商业信用作为实务中被企业广泛使用的非正规融资方式,潜在地为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提供了及时和必要的资金支持。[9]那么企业家声誉会否影响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

商业信用作为企业融资特别是短期资金的来源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确认 [1][10],其在信息获取、对客户的控制及财产挽回方面具有比较优势[11]。但就我国国情而言,在买方市场下,供应商的控制力优势并不明显,而不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投资者法律保护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供应商的信息获取优势和财产挽回优势,因此,商业信用提供者依然面临对方违约的风险。

在融资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如何降低商业信用提供者风险?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以前就意识到声誉是一种保证契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机制。Kreps等人(1982)创建了经济学中标准的声誉模型。他们认为,声誉是一种长期生存的无形资本,是反映行为人历史记录与特征的信息。声誉信息在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换、传播,形成声誉信息流、声誉信息系统及声誉信息网络,成为信息的显示机制,可以有效限制信息扭曲,增加交易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市场运作的效率。[12]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企业处于支配地位的企业家,其个人声誉代表着企业声誉的公众形象。在企业信息无法准确获得的情况下,企业家的道德操守、个人声誉与还款意愿对企业的信贷风险有着重要影响。[13]

首先,企业家声誉可以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降低交易费用。La Porta et al.(2000)研究发现企业家个人的声誉信息可以向对方传递其诚信信号,降低授信方的风险。良好的企业家声誉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增加的市场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进而可以增加其融资机会,提高其融资能力。[14] [15]因此,在融资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企业家声誉有助于降低商业信用提供者风险。

其次,企业家声誉可以抑制机会主义行为。[15]在经济学中,声誉实际上是一种激励机制,这种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促使个人或组织建立并维护好的名声。[16] Kreps and Wilson (1982)[12],Kreps et al.(1982)[17]等建立了经济学中标准的声誉理论,认为重复博弈是参与者注重维护自身声誉的原因。商业信用是由于延期付款而从供应商处获得资金支持,使用者基于长期利益的考虑会自觉遵守承诺、放弃欺诈行为带来的短期利益 。

因此,良好的声誉是企业家和企业的独特性无形资产。[18]尤其是在融资过程中,企业家的良好声誉就意味着企业家拥有良好的融资环境和较高的融资能力,并且还会使企业家拥有更多的融资机会,从而吸引更多超额的融资资本。[15]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相比于其他企业,拥有企业家声誉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更多。

三、数据与方法

(一)样本

本文数据样本选择截至2007年12月31日设立的最终控制人类型始终为“民营控股”,且最终控制人可追溯到个人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之所以将研究样本限定于此,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最终控制人未发生变更的企业相对来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从而有着比较稳定的研究基础。其二,从研究主题的契合性来看,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作为企业的发起者和主导者,往往集所有权、经营权于一身,其个人特质势必会对企业的融资、投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其三,从板块构成来看,中小板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民营上市公司。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为701家,而民营上市公司为557家,占整个板块的7945%。①①根据国泰安数据库和深交所公布资料计算得到。因此,中小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民营板”。

根据以上原则筛选出126家企业,考虑到经营状况不稳定企业的样本值可能会给结果造成很大的偏差,因此剔除了3家ST和*ST企业,将余下的123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期间为2007―2013年。

本文财务数据采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告数据。企业家声誉原始数据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巨潮资讯网(.cn)、新浪财经(.cn)公布的上市公司公告数据、上市公司网站以及相关网络媒体报道数据手工整理得到。数据统计分析采用EVIEWS 6.0和EXCEL软件进行。

1.被解释变量

商业信用(TC)。从融资角度看,商业信用是企业从上游或下游企业处“借”的资金。按取得方式不同,商业信用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为了消除绝对值的不可比性,借鉴石晓军、张顺明(2010)的做法选择总资产作为分母进行标准化。[21]这一指标越大,说明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越多。

2.解释变量

企业家声誉(REP)。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大部分为个人或家族,他们是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22]因此,从终极产权的视角研究实际控制人对公司融资的影响才更为科学合理。鉴于此,本文所指企业家为企业实际控制人。公司实际控制人数据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网站披露的企业当年年报。

企业家声誉即指企业实际控制人在经营活动中或与之相关活动中所获得的名声、荣誉、信誉等。[23]为了衡量企业家声誉,本文建立了民营上市公司企业家声誉数据库。具体做法是:首先按照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的年报数据确定样本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然后通过公司公告、公司网站及其他网络媒体手工搜集实际控制人声誉信息,接着根据声誉信息进行赋值,凡是获得过由各级政府颁发的各种荣誉称号(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企业家”、“突出贡献人物”等)的则视为拥有声誉,赋值为1,否则为0,倘若实际控制人受到过法律制裁或负面播报,则该值定义为-1。当企业实际控制人存在多人时,任何一人的声誉信息都视为该样本的企业家声誉数据。

3.控制变量

银行信用(LOAN)。企业从银行获得的信贷支持,按偿还期不同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借鉴常用做法,以资产为分母进行标准化。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从银行处获得的融资越多。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企业融资渠道较少,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是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24],当信贷配给使得银行信用不可获时,需求导向促使商业信用成为银行贷款的一种重要的替代性融资方式。因此预计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融资负相关。

成长能力(GROWTH)。从投放者的角度分析,上游企业在考虑是否提供商业信用时,还会关注企业的规模和成长能力等因素[21],综合决定给予的投放水平。衡量企业的成长机会,一般有托宾Q值和营业收入增长率两个指标,借鉴常用做法,本文选择营业收入增长率衡量。这一比率越大,说明企业成长机会越多,获得的商业信用也越多。

企业规模(SIZE)。有学者研究发现,同成长能力一样“企业规模”在融资时,可以释放有力信号,规模越大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越多。[25]但是替代性融资理论认为,当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或者出现信贷配给时,商业信用将会成为银行贷款的重要替代方式。[26]罗正英等(2010)研究发现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在债务融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和信息传递优势,获得的银行信贷更多。[27]因此,企业规模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方向尚不确定。本文采用总资产自然对数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替代变量,这一指标越大,企业规模越大。

现金流量(CASH)。石晓军、张顺明(2010),郑军、林钟高、彭琳(2013)等的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现金充裕程度影响商业信用的获得。[21] [25]从供应商的角度分析,现金越充裕的企业,偿债能力越强,故可给予的投放水平会越多。本文采用经营现金净流量的自然对数衡量企业现金充裕程度。这一数值越大,说明企业现金流越充裕。

以上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相关关系符号预期列示见表4。

(三)描述性统计

从表5可以看出商业信用获得总额与总资产比值(TC)的平均值为1597%,这一数值与我国 A 股上市公司2004―2010 年157%[28]的水平基本相当。银行贷款与总资产比值(LOAN)的平均值为1799%,低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8%[28]的水平。这一差距表明民营上市公司获得的银行信用较少。而较接近的商业信用(TC)和银行信用(LOAN)的均值说明,商业信用是民营上市公司资金的重要来源。反映企业家声誉的变量REP均值为07573,说明民营上市公司企业家普遍拥有声誉,标准差为04476,说明企业家声誉在不同的企业间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企业成长能力(GROWTH)、企业规模(SIZE)和企业现金流量(CASH)的变量均值分别为20605%、211254和143789。从表5中可以看出,除反映企业规模的变量SIZE以外,其他变量的标准差都较大,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也比较明显。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直接利用非平稳数据进行回归,可能导致伪回归,因此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LLC检验和Fisher-ADF检验两种方法判断变量的平稳性。在两种检验方法中,前一种方法是相同根情况下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后一种是不同单位根情况下的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所有变量均通过了1%水平的LLC单位根检验,并且反映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的变量的Fisher-ADF检验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面板数据的水平值是平稳的,可以直接进行计量分析。

(二)实证结果

利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检验企业家声誉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回归结果列示见表7。

表7由左至右依次给出了固定效应、混合回归和随机效应的回归结果。从表7的固定效应和混合回归的F值检测来看,固定效应检测的F值为728050,且在1%水平下显著,结果拒绝了混合模型的假设。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相比,各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和方程整体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Hausman统计量达到561202,显著性达到了1%,这一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不存在个体随机效应。因此最终选择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结果如表7的第三列所示。

表7第二列同时给出了回归分析前对变量符号的预测。将第二列预测符号和第三列固定效应中的实际符号对比发现。除反映企业规模的变量SIZE验证为负外,其他变量符号都与前文预计一致。

反映企业家声誉的变量REP系数为00099,且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家声誉与商业信用融资显著正相关。具有声誉的企业家所在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多。由此假设1得到验证。

反映银行信贷水平的变量LOAN虽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系数为负,表明中小板上市公司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间呈现替代关系,这与张新民、王珏、祝继高(2012)研究结论一致。[28]反映企业成长能力的变量GROWTH以及反映企业现金流水平的变量CASH系数为正,均通过了 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成长能力越强、现金流越多的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越多。郑军、林钟高、彭琳(2013)也得出了一样的结论。[25]反映企业规模的变量SIZE系数符号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规模大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少,苏汝潞头腙希2009)[29]以及Van Hore(2007)[19]也曾得到同样的结论。

(三)进一步检验

实际上,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声誉信息是动态变动的,仅根据声誉有无来数据来衡量企业家声誉,无法反映声誉信息的全貌。为了更完整地刻画企业家声誉这一变量,本文还对企业家声誉的动态变动进行了描述。做法是根据手工整理的民营上市公司企业家声誉数据库中的信息逐年进行分析,若企业家声誉在该年从无到有则赋值为1,从有到无赋值为-1,没有变动则为0。我们将这一变量称为企业家声誉动态变动,以REPC表示。表8是对企业家声誉变动这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8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企业家声誉变动均值为-00105,说明平均来看民营企业企业家声誉信息是呈反向变动的,标准差为03961,标准差较大,说明民营企业家声誉变动在各企业家差异较大。

同样,在回归前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9。

表10从左至右依次同样列出了固定效应、混合回归和随机效应的回归结果。固定效应检测的F值为736494,显著性达到了1%,说明结果拒绝了混合模型假设。固定效应中各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和方程整体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水平都高于随机效应模型,并且Hausman检验值为564065,并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模型不存在个体随机效应。因此最终选择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结果如表10的第三列所示。

反映企业家声誉变动的变量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0%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测。说明企业家声誉正向的变动(从无到有)有助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假设1。具有企业家声誉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多。

表10结果中的其他变量符号及显著性水平均和表9一致。进一步说明成长能力越强、现金流越多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越多,而企业规模越小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越多。进一步检验同样未能发现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间的显著替代关系。

(四)稳健性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结论的可靠性,借鉴郑军、林钟高、彭琳(2013)的做法,将TC定义为应付账款与总资产的比重,对上述分析重新进行回归。[25]结果见表11和表12。

表11和表12的Cross-section F值分别为717224和76.5495,且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拒绝了混合效应。两张表的hausman值分别为150990和166881,并通过了1%统计水平的检验,说明不应选择随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均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虽然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两个模型回归结果系数符号与表7 和表10 的回归结果一致,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正确的。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本文考察了企业家声誉对民营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声誉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显著正相关,并且企业家声誉的正向变动(由无到有)有助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这一结果说明企业家声誉指标可以向供应商传递来自企业正面、积极的信号:良好的企业家声誉有助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

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罗正英、周中胜、詹乾隆(2010)的研究结论: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异质性特征是我国目前的融资环境下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可获性的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建立企业家声誉体系,有效塑造企业家声誉。通过个人征信体系建立企业家声誉评价制度,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估,进而制定对影响企业家声誉的行为进行约束的相关政策。第二,建立企业家声誉机制,保证声誉信号的传递,充分发挥企业家声誉的有效性。积极培育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给予真正的优秀企业家以社会地位和荣誉,通过声誉机制激励企业家行为。同时积极利用各类媒体,传播企业家声誉,充分发挥企业家声誉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Meltzer, A. H. Mercantile Credit, Monetary Policy and Size of Firm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1960(42):429- 437.

[2]余明桂,潘红波.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产品市场竞争[J].管理世界,2010(8):117-129.

[3]阎竣.私营中小企业融资行为、资金需求及其政策建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4):41-45.

[4]葛敏.论企业家声誉对中小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2010(12):74-77.

[5] 郑志刚,丁冬,汪昌云.媒体的负面报道、经理人声誉与企业业绩改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2011(12):163-176.

[6]李浒.投融资决策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245-248.

[7]谭建军.管理者声誉、投融资决策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硕士论文.

[8]朱冬琴,马嘉应.信用贷款、金融发展与企业家声誉的信号传递[J].2012(5):245-248.

[9]陈丽桦,曾福生.大型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信贷的DEA效率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2):92-106.

[10]Petersen, Mitchell A. and Raghuram G. Rajan, Trade Credit: Theories and Evidenc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10):661-691.

[11]刘民权,徐忠,赵英涛.商业信用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2004(1 ):66-77.

[12]Kreps, D. and R. Wilson. Reputati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2( 27): 253-279.

[13]Berger A.N.,Udell G. F.,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Journal of Business,1995(168):351-381.

[14]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W Vishny,Agency problems and dividend policies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 2000(155):1-33.

[15]李忠民,仇群.上市公司绩效与企业家声誉的相关性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5):555-560.

[16]李军林.声誉理论及其近期进展――一种博弈论视角[J].经济学动态,2004(2):53-57.

[17]Kreps , D. , P. Milgrom , J. Roberts and R. Wilson, R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nitely repeated pri soners dilemma [J] .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27):245-252.

[18]Beatty,R., & Ritter,J.R. Investment banking, reputation, and the under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6(15):213-232.

[19]Van horen N. Customer, Market Power and the Provision of Trade Credit: Evidence from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R].Working Paper, The Word Bank WPS, 2007:42-84.

[20]王素莲,靳共元.家族企业家双重性特征与家族企业融资决策――来自中小家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工业技术经济,2012(6): 3-12.

[21]石晓军,张顺明.经济周期中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替代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2):10-22.

[22]许永斌,郑金芳.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家族控制权特征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1):50-57.

[23]余鑫,陈园.企业家声誉机制机理研究[J].企业经济,2005(10):105-106.

[24]Allen, F., Qian, J., and Qian, M.,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57-116.

[25]郑军,林钟高,彭琳.法制环境、关系网络与交易成本――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3(6):51-62.

[26]Nilsen,J.Trade Credit and the Bank Lending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2(34):226-253.

[27]罗正英,周中胜,詹乾隆.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可获性:企业家异质特征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0(6):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