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1篇

机械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我国大型工业逐渐在复苏,社会对于精通现代机械设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增大。今后一段时间内,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机械专业人才供需比越来越高。

机械行业就业前景还是十分乐观的,毕业生如果具备与本行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一定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种多样,除了教学、营销外,常见的有生产总监、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机电产品开发、机械产品开发、液压产品开发、仪器仪表开发、武器开发、汽车工业、环保设备开发、矿业设备设计、模具设计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师、CNC工程师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可以说就业方向已经很广了。

机械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现代控制理论、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测试技术、计算机系列课程、经营与管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应用,并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进行了分析。

0 引言

作为全国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到贵州主政不到一年的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指出,工业强省战略是贵州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十二五”时期贵州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名教师,深感机电一体化专业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但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如何,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这些问题成了很多家长和同学们想要了解的问题。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1.1 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传统机械制造业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靠企业规模、生产批量、产品结构和重复性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低成本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率,其生产盈利是靠机器取代人力,靠复杂的专业加工取代人的技能来获取的。先进的机械制造业是以信息为主导,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管理形式的全新的机械制造业,其特征是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现代制造业集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制造技术提高到新的高度。近年来,制造工程领域的新技术相继诞生,如计算机数字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技术、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

1.2 在饮料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食品、饮料包装机械的开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使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使整条包装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使其竞争能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机械控制的同类设备。可以大大改善食品饮料包装生产设备产品的质量,提高其国内、国际竞争能力。

1.3 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

2 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

有关研究报告显示“机电一体化”一词最早是日本提出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名古屋大学最早设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含电力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属高新技术,也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推动了当前制造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是产品向高、精、快迅速迈进,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由于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加上传统企业面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国内急需大量先进制造技术专业人才。而“十二五”时期贵州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因此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立足贵州,放眼全国,就业前景很好,而且往届毕业生普遍反应待遇较好。毕业生主要在各行政、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机械、电气工程、常用电器的维修、安装与调试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体就业方向有:

2.1 机电一体化专业

从事机电一体化液体灌装生产线及商品包装自动化机械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在大型啤酒、饮料、食品及商品包装生产企业从事现代化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的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生产厂家或设计部门、营销单位从事技术工作。

2.2 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

从事机电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并熟练使用和维修数控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模具设计及制造、机械加工、塑料、五金、电子产品、计算机生产等企业从事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设计编程,数控机床的调试、维护及加工操作,从事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国内外数控设备的营销工作。

2.3 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CAD/CAM方向)

从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对模具进行设计和制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模具、机械、五金、塑料、家电等生产企业从事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经营、管理工作。

2.4 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CAD技术方向)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的设计、制造、维修、管理、技术改造与服务过程中专门从事用电脑绘图设计、信息处理和资料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行业、模具制造业,轻工、家用电器、电子制造业从事设计、制造、技术改造、产品营销、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市场调研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我校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维修电工,PLC程序设计师,CAD制图员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必须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后才能取得毕业证,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历届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3篇

数字“287”指的是目前国内通过教育部审批、具有面向全国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的数量为287所。自上

>> 第五组:数字解密之“287” 第六组:数字解密之“675” 第八组:数字解密之“1166” 第三组:数字解密之“211&112” 第四组:数字解密之“小211&102” 第二组:数字解密之“特色985&32” 第七组:数字解密之“高职211&100” 第一组:数字解密之“985&39” 用数字广播占领第五屏 解密《画皮II》第五类成功元素 第五类转折之韵 两优287高产制种技术 数字解密之收入倍增非难事 车臣第五任总统的前车之鉴 人之第五本性:比 287例中、重度宫颈糜烂综合治疗疗效观察 上消化道出血287例的治疗体会 冷冻治疗287例寻常疣临床观察 287例老年急腹症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对策 287名撤床患者的家庭病床服务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院校点击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院校速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创建于2005年,是依托百年老校——四川大学,并由中外16家企业投资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该校结合市场需求和学院资源优势,努力培养高标准的应用型人才。目前设有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土木与建筑工程系、文学与传媒系、外国语系、工商管理系、艺术系等十个系,42个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分设一百余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值得称赞的是,在同类院校当中,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所设置的专业,不仅是科类最齐全,也是数量最多的。

作为独立学院,相比而言在体制上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试点。比如,学院的计算机系对传统高校的计算机培养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革,给予学生从技术到商务、管理的不同职业发展方向的多次选择机会,增加实践课程与项目参与,与市场需求更加紧密。该校在依托四川大学雄厚的师资队伍的同时,也建立了自己专职的师资队伍。目前,该校的师资格局是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及来自企业的双师型教师三结合的师资队伍。

创校8年来,该校凭借优良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该校报考人数逐年上升、录取线逐年走高。在2011年的招生中,该校在四川省的录取线已经突破二本线。在这种形势下,经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批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2012年起在四川省本科第二批录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充分肯定了该校的办学实力。

特色专业①:财务会计、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城市规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大学网址:http://.cn/

招办电话:028-87580030

备注①:此处的特色专业均为该校官方网站公布的资料,若未特别标注,均不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后同。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院校速评: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创建于2006年,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狮子山麓、野芷湖畔。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理念先进、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人文底蕴浓郁、治学经验丰富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武汉大学为珞珈学院的发展提供着享用不尽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办学模式上,珞珈学院是武汉大学的一个独立学院,虽说是“独立”,但其师资、办学模式、治学等无不与百年名校武汉大学连为一体,该校的各系主任由在武大长期任教、管理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教学管理工作由武大选派的骨干力量组成的团队承担,开设的主干课程由武大博士生导师及正、副教授主讲。此外,设置的新闻学、财务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都是武大的王牌专业或一些热门专业。就读于该校的学子都有如此感慨,除了拿到的文凭不是武大的外,其余的基本上享受的都是武大学子的“待遇”。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学生还可以到武大本部选修课程,攻读双学位。试想,毕业时身揣两本专业证书,特别是有武大的辅修专业证书,同学们在就业竞争上也就比别人多了一个制胜的砝码。关于就业,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2010届是该校首届毕业生,就业率在同类院校中位居领先水平。

特色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新闻学等。

大学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7-59907566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院校速评: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1年开始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独立学院。学院专业以工为主,设有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近2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方学院是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办学主体,她依托铁道大学,充分利用“母校”的办学资源与设施,因此办学特色和优势上十分明显。在这所“铁路行业”的工科类院校里,土木工程、测绘工程、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工程技术类专业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其中土木是该院的招牌专业,就业去向为中铁工程局、铁路局、中建等,就业率非常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倾向于铁路系统,随着近年来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就业前景很好;交通工程专业虽没有土木工程牛,但依托铁大的悠久历史,实力也不俗,就业前景与土木几乎平分秋色。除以上优势专业外,工程管理也是比较好的专业,它包含了工程招投标方向,每年学生的就业率很高,工作单位主要是中铁,中水等国企;财务管理是经管系数一数二的专业(男少女多),师资配备好,就业单位集中于工程局和中铁局,男生就业率高。总体来说,该院文科类专业就业竞争力较弱,但是考研率还是比较不错的。

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工程管理等。

大学网址:http:///

招办电话:0311—84576096

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

院校速评: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创建于2005年,她坐落于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曲阜。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杏坛设教,开创了中国民间教育的先河,杏坛学院由此命名。杏坛学院依托曲阜师范大学的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采用新机制、新模式办学,以曲阜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为基础,目前设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英语、日语、朝鲜语、美术学(书法)、艺术设计(电脑、装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3个本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学教育、通信技术、电子商务、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应用韩语、汉语、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音乐制作10个专科专业。

近年来,该学院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学院致力于拓展国际办学教育空间,与韩国东亚大学。韩国平泽大学,韩国湖南大学,日本大手前大学等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期间,不但向国外高校交换留学生,还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国外高校进行修学访问,让学生利用短期时间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学院现聘有9名外籍教师负责全院英语、日语、韩语和对外汉语的专业课程教学,着力培养语言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特色专业:对外汉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日语等。

大学网址:http:///

招办电话,"0537-4435111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院校速评: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创建于2003年,是由中国矿业大学举办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校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专业优势,开设了采矿工程、地质工程、测绘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19个本科专业。能源、资源、矿业是该学校的特色,其中采矿工程、地质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工业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热能与动力工程8个专业填补了宁夏高等院校本科此类专业的空白。比如学校的采矿工程专业,培养能在采矿领域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山(露天、井下)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监察、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同样实力不俗,分为地下建筑工程方向和房屋建筑工程方向。

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就业,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一专多能”,重点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进行系统培养,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

2012年6月上旬,该校第一届本科生圆满“出师”:不少采矿专业和化工专业的学生被宁煤、中煤、内蒙等地的大型国有煤矿和大型国企录用;对于土木专业的学生,大多就业单位偏向于国企的建筑单位,比如中建国际、中建三局、中建八局、中建一局北京分公司、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等优秀的建筑国企单位。

特色专业:采矿工程、地质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工业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热能与动力工程等。

大学网址:http://.cn/

招办电话:0951-5181888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

院校速评: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有“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的美誉。在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有一所独立院校闪耀着光芒:她就是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该校成立于2001年7月,她的前身是辽宁中医学院杏林学院,2004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该校在沈阳同类高校中实力较为强劲,先后被推举为“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常务理事单位、沈阳地区唯一一家“辽宁省独立学院协作会”副理事长单位,2010年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光荣称号。

该校依托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师资等优势做强做大“中医药”专业特色。该校的师资一部分是自有的老师,主要承担基础课程的教学,另一部分是辽宁中医药大学的教师,主要承担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的教学。此外,开设的专业中,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两大专业是该校的特色,中西医临床医学是该校的优势专业,每年的录取分数线都比较高。根据近几年就业及考生报考情况来看,比较受欢迎的专业有护理学、中医学等。

该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五年制医学类相关专业实习期为一年半,四年制专业实习期为一年,但在前期的理论教学中会加入一些实习实验。该校的17家实习医院大都为三甲医院,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近年来,该校医学类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均超过20%,护理学相对就业率相对比较高。

特色专业:中医学、中医学(康复医学方向)、中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

大学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4-31679909,31679908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院校速评:在四川东北部有一个城市,集“嘉陵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丝绸之都”等众多美誉于一身,她就是四川省的南充市。2009年,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在此“破壳而出”,她是希望教育产业集团投资、西南交大统一管理的一所独立学院。

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希望学院充分借助西南交大的臂膀向前发展。专业设置上以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托西南交大的师资优势和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办土建、交通、管理、信息等大类特色专业,如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交通运輸、电子商务、会计等专业。专业中的土木工程、交通运輸是该校的王牌,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深受学子们的青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该校以机械学、电子学、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个跨学科的优势专业,今年的第一届毕业生中就有不少毕业生进入知名企业、大型国企工作。

希望学院从“基础好、知识新、能力强、上手快、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建有物理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等一大批实验室,并配置了诸多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走出去”是该校的办学姿态,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签订了(1+3、2+2)中外联合培养协议,为同学们提供了方便的出国留学途径。

特色专业:道路桥梁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輸等。

大学网址:http:///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31-03

所谓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指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出能够直接上岗的机电一体化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基本心理素养、道德素养和基本的技能素养。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员工的素质越来越多地被企业关注。很多机电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考查专业教育的背景,更注重人的社会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善于沟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敬岗爱业、吃苦耐劳、增强纪律性、责任心,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因此,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在经济发展地区知识经济和技术人才需求的大众化背景下的综合选择和大趋势,地方高职院校只有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实际,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核心,坚持产、学、研的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开发和调整自身办学特色,才是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所在。

一、高职高专教育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定位及知识能力的要求

(一)机电一体化专门人才培养层次

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技术人才的进一步需求方向,地方高职高专院校担负起领航导向的作用,应用型专门人才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学校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社会需求和专门人才的就业率为改革培养模式的推动力,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

机电一体化工程人才机电一体化工程型人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技术项目的设计、规划、决策及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要求在宏观上适时发现和预测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主要在生产工作现场进行技术应用、现场实施与服务,要求在微观上做到具体针对性的技术工作,直接为生产提供有利的生产工具和方便人民的生活需要。

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依靠操作技能从事为社会谋取利益的工作,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具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对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的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均属于这类人才。

(二)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现场动手操作能力以适应不断更新变化的新技术。

知识结构方面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电工、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应具备数控机床加工与编程、数控技术、CAD/CAM的基本知识、数控技术综合应用等专业知识;具备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知识等。

能力培养方面,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学生应该具备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口语表达能力、品德意志、人机对话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英语会话与阅读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团结同志的协作能力、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2]。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这些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机械制造、电气控制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能力,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专业问题的能力,并能及时调整与社会行业适应的技术能力。

二、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核心

机电一体化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机械、电子、液(气)压一体化技术的中级直接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够掌握先进设备的操作、调试和维护,能够熟练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并能够对加工产品进行工艺设计和创新的中级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定位和知识能力要求,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

(一)理论课程的设置

理论课程的合理设置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应结合社会对合格技术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开设的专业课不能太注重理论而枯燥,也不能偏离学校自身的实践教学条件使学生凭空想象而不能动手操作。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从实际出发,不仅要考虑学习主题也要考虑教学的客体因素。中学和高职的过渡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主要包括有大学语文、英语和高等数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机床、数控加工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技术、数控编程、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器控制及PLC、计算机绘图(cad)、工程力学、机电一体化技术和CAD/CAM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方式可以采用理实一体的方法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讨新型校内实验教学的运行机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发挥人财物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实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4]。为了适应学生市场需求,应不断进行校内实验教学方案的改革、实验课程与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推进实践课程的辐射影响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需要注重学生在社会人文道德方面的文化素养,需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普通话、社交礼仪、美术鉴赏和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程。

(二)课程设置中校外实践教学的设置

主干课程的理实一体授课方式只能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引起其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远远不能达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社会要求,所以,培养模式的实践环节设置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益更新而改变,需要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就业领域来制定合理的培养模式。

(1)关于机电一体化的就业分析

研究表明,机电一体化是一个适应范围广的专业,学生可以学习计算机技术、机械和控制技术、电子电工、检测技术等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参考各种职业证书和资格证书。这样可以充分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培养的特点。毕业生们可以进入工业较发达地区的工厂、公司和从事加工制造的企业工作,为家电维修、自动化管理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从事机床的数控改装等工作。

目前,工厂企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机械设计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机电一体化控制等,机电产品性能及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测与使用维修方面,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可承担电子、机械、信息、及其交叉领域中的相关技术工作。稳定而熟练的操作工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而要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质量,设备维护人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更宽的知识面或有复合技能的人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经验借鉴与创新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重点应强调市场需求,坚持开放性和技能性办学特点。应多与工厂、企业方面进行合作,在校企合作中要多组织勤工俭学的实践活动。另外,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知名企业的主管或“能工巧匠”们到校园里进行演讲、培训,另一方面,开展实验与工厂企业良好结合。增加学生实践环节,让学生把所学应用在企业中,促进企业的发展;让企业对学生严格要求,以员工方式进行管理、培训,增强其实践能力,并支付佣金。这样“工”与“学”的方式进行结合和交替,促进企业和学生共同成长。

目前,我校与郑州日产、海马、开封的奇瑞汽车和江苏及天津的一些工厂企业建立了“订单式”顶岗培养合作关系,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学生顶岗实习的同时,专业教师不定期到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同时与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和学习,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企业与学校之间应该做到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创建校企共同发展、互惠共赢的机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利益是促进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和良性运转的纽带。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体现的最直接的利益主要表现在:学校为企业“订制”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利益表现在:如何让企业重视职业教育,怎样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校资金筹备方面,能够形成资金的多元化,改善教学条件,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增强了解市场和行业适用人才最新动态和技术需求,不断促进专业教师参与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办学社会效益。

其次,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为保证校企合作培养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利用便利的信息化通讯技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学校承担指导和管理学生与企业的合作,对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解决,创建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激励考核制度以及评估信息反馈制度。首先要形成校企共同管理,学生指导老师不但要对学生在工厂实习期间进行实践技能的指导,同时还要对其实习全过程实施跟踪管理和成果评价。其次,专业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可以组成技术创新、研发和技术服务团队,参与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和为企业的生产效益服务。

三、结论

对于机电一体化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种人才层次中,高职高专以培养应用型专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从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和素质要求出发,通过对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及当前就业岗位需求的分析,建立了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跟随时代前沿,紧随高新技术的发展脚步,不断更新理论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提高学生校内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保证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双赢”,也创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长久而稳定的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教育部高职教育培训司.中德机电一体化高职高专培训教程[M].2010.10

[2]刘焕平.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03):121-122.

[3]沈序康.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消费导刊,2010,(02):177-178.

[4]方沂.在机电一化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01):37-39.

[5]孙晓男.从素质教育的实施谈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6,(06):109-110.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5篇

多年来,我国大学教育中的日语一直被定位于文学学科类中的“语言文学类”专业。即使有些大学划分出不同的专业方向,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日语教学和其他外语类专业一样,开设语言、文学和文化等课程,培养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外语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界定明显将外语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从而直接导致了大学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一性教育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大学的其他学科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推新。唯独外语教学墨守成规,没有多大改变。然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则发生了巨变,包括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日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势必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解决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克服过去专业途径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日语教育所面临的紧迫课题。

二、高等院校日语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们在大学从事日语教学30余年,也历经了改革开发的全过程。成百上千的学生完成学业跨入社会,成为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他们的成功使人欣慰,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反馈回来的建议和批评,也引发深思和反省。

1.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基本上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人才培养水平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全新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缺乏一套既能跟上国际潮流,又符合我国现状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这显然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不了未来对日语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要。

2.课程设置学科单一、不合理

目前大学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多为语言文学类的课程,如:基础日语、日语语法、日本文学等基础课程以及日语会话、听力、写作等实践课程,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人才培养仅仅是侧重于单一日语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除了能说几句外语,难以运用自身学习的外语为工作所用,加之对其他专业无知,往往需要用人单位重新培训工作内容。在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需要既懂日语又有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此外,日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上,偏重阅读,忽视听、说,过于偏重文化素养而忽视实用课程。其实语言是以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身份为社会服务的,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听、说,这意味着听、说能力始终是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而现行的课程设置,以精读为主,听力占不大的比例。口语课课时少,应用文写作课更少,这是不符合应用型培养目标的。

3.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近年来高校日语教材虽然在形式上有很多变化,可是实际内容方面并没有根本改变,书面语言的阅读文章仍然占主导地位,实用性和实践性较差;缺少口语教材(特别缺少有场景会话的音像教材)、应用文写作及翻译基础训练的教材,而这些恰恰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日语能力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落后的教学方法是现行日语教学体系中的又一大弱点。由于日语语法较复杂难懂,长期以来日语教学界的传统教学法偏重知识传授,普遍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这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具有普遍性。当然,客观因素也使外语教师别无选择,要在规定课时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能通过国家等级考试,学校也把通过率作为工作评定的指标,从而导致教学不得不把重点放在知识灌输上,用大量的时间讲解语法条文,分析句型、句子结构,辨析词汇用法,传授考试技巧。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外语方面仍是高分低能,不能进行实际的语言交流。加之,一些教师为了取悦学生,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插科打诨,不顾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出现单向通行式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语言,以往的教学普遍只局限于课堂上简单的介绍日本文化,概况而忽视了利用更多渠道、途径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4.缺乏语言环境,实习实践机会少

日语专业作为一门语言专业,要很好地掌握该语言的基本技能,需要相应的语言环境、大量的实践练习,日语属于小语种,本来社会能提供的练习机会就比较少,这一点与沿海地区相比在语言环境方面差异很大。教授机构若再不加强这样的实际应用练习的机会,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肯定薄弱。这也是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建立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1.干系中日两个的正常发展

改革开放数十年间,日本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经贸伙伴,两国关系也有很大发展,90年代后期到2011年连续近十几年日本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公布的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高达3449亿1623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4.3%,连续两年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飞速增长,目前日本在中国已设立了30000多家企业,实际投资金额已经达到400多亿美元。在华日资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近2000万人。另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向我们提供的开发援助资金(ODA)达三万多亿日元,建立了200多个项目,以上这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些都是与大量日语人才所作的努力分不开的。相应的日语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中日经贸合作交流发展意义重大。

现在中日两国因为问题,步入紧张而敏感的阶段。不少日语机构出现日语生源减少。历史经验值得注意,有位历史学家在分析中日近代矛盾冲突的事件中,发现当时我方精通日语的和敌方精通中文的,在人数上处于极端的劣势。所以,常常因为不能知己知彼而导致失利。“一颗米可以改变斤两”,一个不起眼的因素往往会改变大局的走向。所以,现在的形势,又到了需要大量精通日语的人才来对应和处理复杂中日关系的关键时刻。迅速培养出大量实用型日语人才是当务之急,也可以说是当今历史的需要。

2.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0多万人。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沉重话题。加之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企业需求下滑,纷纷减员,大学生就业空间缩小、机会减少,形势令人担忧。包括日语专业在内,全国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建立有效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不光是对日语专业毕业生,也包括其他专业毕业生,在华的日企需要大量日语人才,日本的社会就业需求巨大。对于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3.满足不断增加的复合型日语人才需求

随着日本国内的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对中国巨大的市场的期望,社会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提高。我校毕业的日语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到100%。从专业的日语人才服务机构了解到,日企人才需求较大的行业主要包括:制造业、IT产业、金融、贸易商社、服装等,由此可见,现在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的日语人才,而是既懂日语又懂专业、懂专业又懂日语;文理交叉、英日双语等复合型日语人才。以往陈旧的“单一性”日语人才培养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复合型日语人才即指既熟练掌握日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其他至少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其主要模式:日语加专业知识、专业方向,英语(或其他外语)加日语、其他专业加日语等。主要特点如下:

1.注重实际需要的应用型

该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具体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日语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而言,对于日语语言研究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应用型日语人才主要是强调对知识的运用,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更加广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善教育结构,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

2.专业配置复合型

(1)日语+专业+素质

对日语专业学生而言,其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立足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以体现外语人才突出的个性,此外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指除日语专业外还需具备如商贸、旅游、管理等专业知识,最后是职业素质包括英语二外能力、计算机能力、中文能力、日文输入能力等基本素质。

(2)专业+日语+素质

对于非日语专业的其他专业日语人才来讲,除具备其本身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水平的日语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及与其专业相关的日语专业词汇的掌握,最后还要具备上述提到的职业素质。对于有专业技能,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如果再掌握一门小语种日语的话,对其将来就业、发展来讲都是充满了竞争力的。

五、建立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对策和建议

1.确立应用型的日语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应用型的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即是培养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日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基本职业素质的日语人才。有别于仅仅是单一的日语语言理论、研究能力,有别于过去的那种以培养高校教师、政府机关外经外事人员、翻译等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应用型的就业途径更加宽广,除可从事上述工作之外,还可以到日企及其他机构从事日语语言外的相关专业工作,如企业管理、经贸、旅游、计算机、财务等等。对于高校日语教育来讲,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也直接影响着招生、培养、就业和教育质量评估等,是其生存的保证。

2.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

(1)日语专业

a.改革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

首先针对日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增设专业课程。即改变以往的偏重语言文学的倾向,而向应用语言学方向发展,增加如口语、听力、应用写作、即时翻译等课程;鉴于目前日语国际能力考试N1、N2的合格证书,是目前进入各大日资企业的“敲门砖”,所以应在二、三年级课程中加强此方面的训练。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则除了要保证基础日语课程的内容以及质量外,则可以加入经贸日语、旅游日语、IT日语、服装日语等内容。

b.开设辅修专业 日语+专业

为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首先就大学日语专业的设置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可以根据各学校的情况,开设一些跨专业的、市场需求高的、应用性强的专业甚至一些理科专业,如财务管理、国际贸易、旅游、基础计算机应用、英语等等作为辅修专业,选择这些专业中实用性强的课程,甚至可以从一年级开始,保证足够的课时,培养学生的多技能,增加了就业的选择面。

(2)英语及其他外语专业 英语+日语

同样作为英语或其他外语专业,在面临就业的问题上也会面临专业单一,选择面窄的情况,如果可以导入日语教育,设置英语和日语双语专业,加大日语的课程比重,特别是在日语听、说和阅读方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会很有竞争力的。

(3)外语类以外专业 专业+日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对高校培养“专业+日语”人才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随着社会对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懂日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培养“专业+(小语种)日语”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外语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可以选择日本在该行业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或者日资企业在人才需求量大的行业,如机械制造、汽车、服装、软件外包、财务管理等行业。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这些专业的大学生的情况,开设基础应用日语课程和与其专业相关的专业日语课程,这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目的明确,就业前景广阔,非常有价值,这样的小语种课程设置比起大学英语这样的外语素质教育实际应用的意义要大得多。

另外理工大学可以依托自己理工院校的优势,开设四或五年制“专业+日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比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加上日语教育。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进行日语强化,要求工科学生至少达到国际日语2级能力,具备工科背景,小语种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就业的前景可谓非常光明。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成都的软件企业当中,90%以上的业务为软件外包业务,成都作为国内西部最大的对日软件外包业基地,对擅长软件开发和测试的人才需求量十分之庞大。另外,各大欧美跨国企业也看到了成都的软件外包,服务外包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将各自的对日业务,对日客服中心开设或转移到成都,这无疑又增加了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因此计算机软件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开设日语课程,培养日语人才,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前景的事情。

3.建立不同院、系的合作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良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建立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而建立课程体系,离不开各专业院系的配合,提供良好的师资及教育资源,如同大学英语教育那样,并且阐明强化日语是对就业有利的因素,大学日语也应受到其他相关院系的重视,这样才能有效进行合理的课程优化组合,从而改变原有的仅仅是为了拿学分的大学日语教育,提高师生的重视程度,因此建立不同院系的合作制度是完成该课程设置的关键。

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必须有一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长期以来, 外语院校习惯并着重讲授外国语言文学, 外语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 很难适应主修+ 副修这一新的培养模式,为保证教学质量,解决这一问题, 外语学院也可以配备既具有其他专业背景又懂外语的教师, 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群体, 因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根据学科建设需要, 招聘、引进相关专业方向的,最好是懂外语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

(2) 通过各种渠道, 有计划选派中、青年外语专业教师或毕业生赴国内外有关院校进修非外语专业, 培养能用外语讲授方向或副修课程的教师。

(3) 鼓励和引导外语专业教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及爱好, 涉猎非外语专业领域, 待条件成熟后, 开设非外语专业课程。

(4) 聘用有专业能力的外籍专家, 这些学有专长的非语言文化专业教师在应聘期间, 可承担双重任务, 在给学生授课的同时培训教师。 时间可以是一学年、一学期,甚至更短时间的灵活教学( 包括暑期班) ,这样某种意义上也达到了出国留学的作用。

4.改革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在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上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加口语、听力、应用文写作等项目;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那种机械的讲解语法条文,分析句型、句子结构,辨析词汇用法,而多进行实际语言应用练习;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等等,这些与过去单一黑板、磁带相比,教学手段大大丰富。

5.改革目前的实习、实践体系

目前为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高校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越来越重视,有无专业实训基地也是专业评估的重要依据,改革目前的实习、实践体系,对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的意义尤为重要。

a.调整实习时间和期间

传统意义上的实习、实践一般是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课程即将结束这个时期,来检验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和应用情况,这样本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是否可以把实训的时间和期间做一些补充和调整,比如二年级开始就可以利用短期间(或是寒暑假期)到实训单位去培训也好,参观也好,让学生去学习一些该领域的专业的知识,或是感受工作氛围,作为日语专业学生来讲,比如到旅行社实习,开始可能还达不到做导游的能力和资格,但是可以作为导游助理跟随旅游团去学习,去感受,这样训练的结果,学生会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专业知识,更加珍惜在校园里的学习条件,这样才体现了实习、实践的真正的意义。

b.建立国外实训基地

此外,传统意义上的实训仅局限于在国内实训基地,而像日语这样的小语种专业和通用语种专业在实训方式上可以有所不同,即在日本本土建立实训基地,比如针对在日本劳动力不足的现状,每年派遣学生去日本以研修形式到使用语言较多的宾馆、饭店、超市等服务行业进行为期一年或者几个月的实习,这样在日本国内实际的工作环境中练习日语的效果会比国内实训基地的更为快捷而牢固,因此采用这种在国外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人才的方式,能更好地将教学理论付诸于实践,凸显出教学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