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调歌头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关键词:唐 宋词 英译文 赏析
Abstract: Tun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are entitled the paramount treasure of ancient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refore it’s a must for one to grasp the profound and everlasting charm behind the lines for the purpose of tast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Tun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English version, appreciati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和颠峰之作,它们或绚丽多姿、或委婉凄清、或想像奇特、或现实写真,都从各个层面反映了当时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各面。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对它们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为了让更多的国际友人接触、认识中国文化的精粹,近代以来一直有不少国内外学者从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中文翻译工作,他们取得了一些成就,其中尤其以中译英工作最为普及。在这篇论文中,我就以中国古词(唐、宋词为主)的英文译本为主题,选择许渊冲先生和朱纯深先生的两种译文为讨论对象,来初步探讨一下唐、宋词的英文翻译。
(例一)
菩萨蛮 Tune “Buddhist Dancers”
李白 Li Bai
平林漠漠烟如织, Over far-flung wooded plain wreaths of smoke weave a screen,
寒山一带伤心碧。 Cold mountains stretch into a belt of sorrowful green.
暝色入高楼, The dusk invades the tower high,
有人楼上愁。 Where someone sighs a longing sigh.
玉阶空伫立, On marble steps she waits in vain,
宿鸟归飞急。 But to see birds fly back amain.
何处是归程, Where should she gaze to find her dear?
长亭更短亭。 She sees but stations far and near.
(摘自许渊冲《最爱唐宋词》第10页)
这首诗描述的是作者于黄昏时分独上高楼,看见暮色苍茫,鸟儿匆忙飞回家园,感伤自己归乡之路的漫长无望。借景抒情,是词人常见的表达方式。英文翻译留意到原文的尾韵,全文对仗工整,比较真实的翻译出原文的意思。可惜,却未能传神表达原文韵味,如原文最后两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可以说是原词的精华所在,而译文仅一笔带过。“亭”字的翻译更是有待商榷,似乎“pavilion”更佳。
(例二)
浪淘沙 Tune “Ripples Sifting Sand”
李煜 Li Yu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The curtain cannot keep out the patter or rain, Springtime is on the wane.
罗裘不耐五更寒。 In the deep of the night my quilt is not cold-proof,
梦里不知身是客, Forgetting I am under hospitable roof,
对影成三人。 With my shadow we’d make a party of three.
月既不解饮, The moon may not understand the rapture in wine,
影徒随我身。 The shadow follows as a shadow would.
暂伴月将影, But why bother? We’re still a good company of three.
行乐须及春。 Why not enjoy the moment while spring is here?
我歌月徘徊, I sing and the moon hovers to the song,
我舞影零乱。 I dance and my shadow dashes and frolics.
醒时同交欢, When sober we can share the fun and joy,
醉后各分散。 When drunk each heads for his own destiny.
永结无情游, Ah, let’s foster an everlasting friendship,
相期邈云汉。 Until we meet again, in the world of eternity.
(摘自朱纯深《古词新意》品赏本27页)
李白作为唐代“诗仙”,他的诗词造诣都炉火纯青,仙风傲骨,卓尔不群。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月下独饮时的感触与奇妙想象。同样是独自喝酒,有人写的非常幽怨、充满牢骚,或者感怀时事,忧国忧民;或者叹息自己宦海沉浮,郁郁不得志;又或者慨叹感情世界的诸多不顺。可是李白的词却显得非常大气:没有人陪自己饮酒,那么就邀请月亮一起喝;喝到兴致不错时,歌之舞之,尽情享乐;清醒时不忘相交一场,喝醉后各奔东西!这样的气魄,恐怕无任能及。英文译者很好的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在翻译时并不一味强调字句一一对应,而是在理解全文基础上适当调节语序或者结构,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兼顾了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理解习惯。例如:“独酌无相亲。”译为“Alone I drink, no one to share the evening.” 又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译为“I sing and the moon hovers to the song, I dance and my shadow dashes and frolics.”再如:“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译为“Ah, let’s foster an everlasting friendship, Until we meet again, in the world of eternity.”适当的调整显得行文流畅、活泼灵动,很好的体现了原文的气度非凡,值得我们在翻译类似文体是借鉴。
(例五)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朱纯深《古词新意》译文
Mid-Autumn Festival --- To the Tune of Shuidiaogetou
How often can we have such a glorious moon?
Raising my goblet, I put forward the question to heaven.
Which year is it tonight, in your celestial palace?
I wish to ride the wind, and return there, if not deterred.
By the unbearable cold that must prevail at that precarious height.
Aloof there, one could dance, but with a lonely shadow;
So why not stay on this Earth?
Hovering round my chamber,
Sliding through my window,
A witness to my sleepless night.
You must bear no grudge,
But why should you turn so full every time when somebody is away?
This is, anyway, an eternal flaw:
An uncertain world under an inconstant moon.
Nonetheless, may all of us remain
Long in the world, and share the immortal moon
Though thousands of miles apart!
许渊冲《最爱唐宋词》译文
Tune “Prelude to the Melody of Water”
How long will the bright moon appear?
Wine-cup in hand, I ask the sky.
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year,
It 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
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Yet I fear the crystal palace would be
Far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I play.
The moon goes round the mansion red,
Through gauze-draped windows soft to shed.
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 bed,
Against the man she should have no spite.
Why then is she oft full and bright when people part?
Men have sorrow and joy, they part or meet again;
The moon may be bright or dim, she may wax or wane.
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 since the olden days.
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最后,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结合朱纯深和许渊冲两种译文版本,对比二者的得失,探讨翻译时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
这首词是北宋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全文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来类比现实中人们的悲欢离合。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之一就是中秋节,人们赏月的习俗由来已久,圆圆的满月往往寄托了人们种种团圆幸福美满的良好祝愿。可是现实往往十有八九并不如人所愿,于是作者退一步,祈祷分隔千里的亲人友人们,虽然不能在欢聚一起,但是却可以同样欣赏到美伦美奂的同样的月光!正是这样美好的祝愿、团圆的主题使这首词流传千古。那么在英文翻译中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再现呢?
朱先生的译文整体感觉流畅、一气呵成,即使跳脱开中文原文,单纯从散文角度赏析,也称得上是一偏佳作。许先生的译文也很好的把握了原文的背景,可是从文体结构上看,太拘泥于原文,稍显呆板。如标题“水调歌头”,硬是要一一对应翻译为“Prelude to the Melody of Water”。这点我们在翻译中也要尽量避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句的译文可以看出两人的文学造诣各有深浅。朱先生译成“Which year is it tonight, in your celestial palace?”,许先生译为“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year, It 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朱先生的“in your celestial palace”用得更精确。又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朱先生译为“You must bear no grudge, But why should you turn so full every time when somebody is away?”,许先生译为“Against the man she should have no spite. Why then is she oft full and bright when people part?”。许先生的译法更加传情,更有诗歌的趣味。从最后的传世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译法上,我们可以看出各有千秋:无论是朱先生的“Nonetheless, may all of us remain long in the world, and share the immortal moon though thousands of miles apart!”版本,还是许先生的“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版本,都比较传神的描绘出原文的味道。可惜,“婵娟”虽然意思确实是月亮,然而英文moon却丧失了一部分它的文化蕴涵,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多多推敲,借鉴古代英文的表达,做到语体色彩的原汁原味。
如何将中国文化的经典从中文母语译成另外一种不同语言,尽量少的丢失原文的意境风韵,为广大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所接受认可、甚至奉为经典,这是一个长期不懈的奋斗之路。希望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Mona Baker.《换言之: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许渊冲。《最爱唐宋词》,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6。
[5]朱纯深。《古意新声品赏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关键词:语文作业;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方能使作业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展示平台,从而切实提高作业的效度。我校“个性化作业研究”课题开题后,便对个性化作业进行了目标定位:以学生发展为本,围绕“四维”导向(生师互动、师家互动、生家互动、生生互动),把引领学生阅读、作业与每周的学习生活日记及综合实践、习作、书香家庭达标建设有机融合。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传统模式,变统一规定内容为多层自选内容;变学生做教师查为学生、教师多向交流;变批改查验为多渠道评析欣赏;变教师单一设计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设计;变以巩固知识为单一目标为发展个性、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同伴互动的多维目标。
本文以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这首词的作业设计为课例,分别从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过程、作业层次、作业的批改点评及作业的展示方式等方面进行以下初探。
《水调歌头 中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飘逸风格的传世词篇,备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这不仅源于诗词本身的魅力,还有诗人自身的人格和才华魅力,众所周知“唐宋家“之一的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词、书法、绘画、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后人对此进行赏析、抒情、评价、拓展的方式多种多样。
我们在初步感知这首词之后,设计了这样几种面向全体学生的“预习”类作业:“创作背景探究作业”“释词明意作业”。以师生共同设计的“诗词预习卡”的形式呈现,包含六大版块:作者介绍、创作背景、生词解释、句段意思、初读思考、家长辅助与点评。
以上“文字作业”之后,学生对词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层面,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则可以开始“画面作业”“情境再现作业”。此环节需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需要,故而只能成立个别“编、导、演”小组,从台词撰写到表演、音乐、道具、场景等。点评主要由“编导”“演员”和“观众”分别从语言、动作、情态、心理等方面进行议论
探讨。
明“意”入“境”之后,生“情”便水到渠成。由此设计了学生、老师、家长共享作业之一:“激情诵读作业”,在“三进”活动中,诵读方法及要领等早已深入人心,并制订出一系列诵读评价标准,例如:字正腔圆、仪态大方、抑扬顿挫、富有韵律、声情并茂等。诵读形式及配乐由学生自选自定,将个性诵读与共性诵读结合,有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表演读等。作业之二:“歌唱表演作业”,《但愿人长久》是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学生对此兴致盎然,通过各种途径学会这首歌,有的请教音乐老师,有的上网收听,还有的相互之间教学,一时间掀起歌唱的热潮。
语文理解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积累和运用,这个阶段设计的作业为“诗词荟萃作业”及“美文创作作业”,分别搜集有关词牌的知识、与团圆、中秋、月亮等有关联的经典诗词,撰写读了这首词的感受及收获,并模仿词的内容形式进行创作。
“三进”之“书法进课堂”在作业设计中也得到了体现,鉴赏名家作品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完成“书画作业”,以“团圆”为主题,创作硬笔字作品、毛笔字作品、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油画等。开展“评选小小书画家”的活动,每个学生都是选手,都是评委,都是观众,并请专业人士在行款、运笔等方面进行点拨指导,从而全方位调动每个学生写好字的决心与信心,
为体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最后还设计了“英文PK作业”,借助各种途径,以向英语老师请教为主,翻译、习得英文版的《水调歌头 中秋》。
综上所述,个性化作业在内容和形式上是丰富多样的,可以包含阅读作业、艺术作业、操作作业、课题作业、问题作业、家政作业、购物作业、心情作业等。作业过程的涉及面是广泛的,从设计到完成到点评虽然都以学生为主体,但处处有家长、老师、同伴等共同参与的印迹,过程不仅曲折而且生动。作业的层次主要体现在根据个人喜好设计的个性化作业上,包括“必做”“选做”和“自设”等几部分,规定完成的时间也根据各人特点各有不同。作业的批改点评展示方式是和“设计”齐头并进的重要环节,除了同样融入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元素,更要注重从实际效果出发,以等级加星级制、脸谱标志与等级结合、心语放送、情感交流、自荐与他荐结合、评选展览等多种方式呈现,尽最大可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作业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练习的必备方式,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定的途径之一。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一定能使语文作业充满情趣,让学生体验设计、参与、欣赏、评价的愉悦,培养自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诗眼;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2701
诗歌赏析是语文教W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考试的一个必考考点。我们的学生对于诗歌并不陌生,可是普遍对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知之甚少。下面笔者就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通过找寻诗眼来进行诗歌教学
在一些试卷或作业上经常会有诗歌赏析类的题,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题目:在某句诗中,这个字能不能被另外一个字替代,若不能,请说明理由。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目当中的“破”字能不能改为“吹”字,为什么?这类题目其实就是在暗示我们,这个字、这个词(有时候是一句诗)非常关键,这种字词我们常常称之为“诗眼”。那么如何通过寻找诗歌的诗眼来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呢?
一般来说,诗词中最重要的那个字词就是诗眼,例如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杜甫《恨别》)“老”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老”字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找到诗眼后,再根据诗句前后认真揣摩诗眼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怀,这样理解起来就要准确省事很多。
有些诗歌是通过一句诗来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这种真切的感受正是诗人杜甫当时的所感、所悟,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我们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找寻诗眼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以诗眼为突破口,通过诗眼来走入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
二、在诗歌中找寻意象,通过意象感知诗歌情感
我们可以从诗眼入手,让学生把视野放得开阔一些,找诗歌中的客观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借景抒情是诗人写诗惯用的技法,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是借助于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而这个客观物象,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意象。因而我们要走进诗歌,理解诗歌,就要找寻意象。只有找寻到了意象,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要在学生大脑的知识体系中加上意象这个节点,要让学生明白它理解它。例如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它通常代表着思念。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者如“夕阳”这个意象,在诗中也是经常见到的,它通常代表着凄凉失落。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外还有杨柳代表惜别,落叶代表失意,春风代表得意等等。
在平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可以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在讲解诗词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寻找这些意象,通过意象去体味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境。可以说,在诗歌中找寻意象,也是赏析诗歌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诗眼、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当学生在自己欣赏诗歌时,脑海里能够主动浮现诗眼、意象的概念时,我们的教学就要试着从诗眼、意象的樊笼中跳出来,将学生引向另外的一个概念,那就是意境。那么意象和意境是什么关系呢?
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我们的学生在初一就已经学过描写秋天的名篇,被誉为写秋之鼻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当中,马致远以其高超的妙笔,运用白描手法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西下的夕阳、游子等),为我们渲染了一种深秋寂寥、萧索的氛围。透过这些景物,就自然理解了那个游子的寂寞以及思乡的无限惆怅,唤起天涯倦客的无限感动。这里的“境”就是所选取的意象,“意”就是游子的情怀。
一、注意标题的信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该诗词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了它的感情基调。如果抓住题目,注意思考,很容易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脉络。例如《枫桥夜泊》:题目中的“枫桥”交代了地点,“夜”交代了时间,从此可推知诗歌描绘的为枫桥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又如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曾被誉为老杜“生命第一首快诗也”,而标题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安史之乱以后,杜甫饱尝漂泊之苦,如今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其惊喜之情,溢于全诗。
二、注意作者的经历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人生经历不同,他们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从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方面来鉴赏诗的思想内容。例如,杜甫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关心民生疾苦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而李白主要生活于唐朝鼎盛时期,他的诗歌多富有浪漫气息。再如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都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南宋,金人南侵,中原沦丧,朝廷昏聩,一腔抗金抱负,却报国无门,词中于是迸发出“忠愤”――一种壮志难酬的情怀。解读诗歌,就要求我们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真正读懂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三、注意意象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意象上,久而久之,有许多意象就有了共通的审美意义,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往往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意象蕴含丰富的意旨、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才是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对于把握意象,不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应该学会分类、对应,例如:酒与愁,月与离,羁旅与思乡,战乱与忧国忧民,离别与亲情、爱情、友情,怀古与沧桑变迁、怀才不遇,名山大川、田园寺庙与仕途失意、超凡归隐,草木枯荣、花谢春去与人生易老、变化无常等等,都是具体的典型的人、事、物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一般对应关系。心中有了这些对应关系,再去鉴赏诗词,差不多就可以明确诗词的主旨。例如:柳永的《雨霖铃》,词的起笔就以“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组合一体,不仅暗示了送别的地点,也点染出送别的气氛,离情的凄楚也就跃然纸上。之所以“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也缘于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样最能触动人们离绪的意象,合成一幅凄清意味十分鲜明的画,也写满了词的别离之情。
四、注意意境的“情韵”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代诗词中,诗人就是借助某些语句描写的景致来抒发感情,感染读者。“境”与“情”彼此依靠,相互渗透。或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或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见到的情景,诗人的描绘创造出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情怀。再如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融情于景,以“萧萧”拟落木簌簌之声,用“滚滚”绘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五、注意蕴含的哲理
有些诗句常常富含哲理,虽历时长久,但仍鲜活有生命力,成为千古名句。赏析时,要注意从诗的本意出发,结合语境,再根据它隐含的深意来理解。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作者说不害怕任何东西遮住自己远望的视线,只因为自己站在最高的地方。即表明作者不惧怕任何反对势力的阻挠,大胆改革的决心,又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道理。这和杜甫《登高》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人世间常有悲欢离合之时,这种事自古以来都难以两全。此句即表明了作者豁达的襟怀,也说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乐观地看待的道理。
六、注意典故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