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猎人名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养分。不过,在四大名著的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透视到国人的一些毛病。
譬如,随地大小便和乱题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掌心里翻筋斗云,看到五根手指耸立入云,以为到了天边,于是孙大猴子文瘾发作,在中指上题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顺便还撒了泡猴尿。可怜我佛从此沾染了猴臊气,呵呵。《红楼梦》里有关撒尿的故事也不少。刘姥姥进大观园,由于吃坏肚子,急咧咧就要在茵茵碧草上解手,亏得被众人制止。刘姥姥乃一介村妪,可鸳鸯这荣国府老祖宗的红人一样是夜晚内急,打算就近在草丛里解决,却撞见了司棋和她情郎这对野鸳鸯。《水浒传》中林冲和宋江这两位,一个是赳赳武夫,一个是落难小吏,却都好题诗。林冲命好,幸好遇到了朱贵,就此逼上梁山。宋江运气就差了,被黄文炳发现反诗,差点丧命。
注重关系学。《三国演义》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从此奠定了蜀汉的基业。《水浒传》里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们,以义气为纽带,使彼此关系紧密。不仅如此,宋江等人去东京汴梁谋划招安大计,走名妓李师师的门路,才得通达圣听。再看《西游记》,西天路上的妖精大都有后台,孙悟空无计可施,只能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动用如来、菩萨和天庭这些关系网,来制服妖精们。整个一个靠关系打妖精嘛。《红楼梦》里的主人公们也深谙此道,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织成一张庞大的关系网。薛蟠打死人命,跟没事人似的,因为他知道,一定会有贾雨村这样的官员去给他揩屁股。大观园成立诗社,找管家婆王熙凤要银子,公子姑娘们也懂得送顶“监诗御史”的头衔。
西方人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虽也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但在封建王朝,更多时候讲的还是“刑不上大夫”。《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讲,曹操行军,号令三军不得践踏青苗,违令者斩,言犹在耳,曹操的马惊了,踏坏了青苗,曹操割发代首,居然赢得了美誉。《水浒传》李逵屡次违犯梁山军规,甚至怒砍梁山大旗,宋江只是大声呵斥,或者假意要杀,别人一求情就顺坡下驴。此无他,李逵乃宋江的第一心腹矣。这是“刑不上大夫”的升级版本“刑不加亲”。《西游记》里满天神佛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却对自己门下私入人间作恶的妖精仁慈得很,一句“这是你师徒该有此劫”,就搭救了妖精。
祭祀祈丰年
名著《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详细记录了贾府过年的细节,贾府年事最重要者莫过于祭祖,主祭人本来是宁府的嫡长子,但因长子贾敷只活了八九岁,便由次子贾敬主祭。虽然这位敬老爷平时只住在城外和道士们一起炼丹不理家事,但年关祭祖大事,他也不敢推卸。祭祀开始,有乐队奏乐,共献爵三次,然后次第焚帛奠酒,然后所有参加祭祀者一起行礼。书中说,如此一跪不打紧,竟“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得无一隙空地”,可以想像,现场的情景多么壮观。
红楼梦里描写的是古时达官贵人们的祭祀,而在民间,老百姓则多是祭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是一家的保护神。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等,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守得岁岁展新颜
与除夕密切相关的节俗,便是守岁了。晋朝已经出现守岁习俗,晋人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到唐代,守岁习俗已流行全国,从唐太宗李世民传世的几首诗歌来看,唐代过年,皇帝会召集近臣一起守岁。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要慢慢吃,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会一直吃到深夜。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其乐融融。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者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贴出新年好运来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鬼域的大门边站着两位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民间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后来,这种习俗逐渐发展为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心愿。
唐朝以后,除了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彻夜不得安宁,于是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睡觉就安稳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而这一习俗后来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得知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令土族庶民都挂灯。此后,这一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成为民间盛大的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还有一个传说是,有一只神鸟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天兵正月十五日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类。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都在家里挂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天帝就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天兵见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庆祝。
元宵节在民间历来深受百姓重视,人们除了燃灯观灯、吃元宵、猜灯谜外,还要进行歌舞、舞龙、耍狮、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娱乐活动,因此人们也将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娱乐活动统称为“闹元宵”。此外,在元宵节到来的时候,人们还会吃一种叫“元宵”的主食,也叫“汤圆”,象征合家团圆。
TIPS:
年三十为何时有时无?
今年春节只有大年二十九,没有年三十,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周期安排的。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钟(29.5306天),并非整数,而—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天文学家固定将农历每月初一安排在朔所在的日子,朔是月亮在太阳与地球中间的时刻,这样确定相连两个朔之间的天数。
人名和春节
据2008年的一次姓氏统计,我国名字为“春节”的有13469人,安徽、河南、江苏省最多,北京名为“春节”的有303人。在名字里含“春”的2000多万人中,228773人名为“迎春”,107743人名为“新春”,74323人名为“立春”。从地域分布来看,东北人对“立春”这个名字尤为喜爱,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叫“立春”的人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二、四位。
舒伯特生于1797年,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政治上非常黑暗的封建复辟的时代。奥地利人民先是受到法国革命的精神鼓舞,之后又在反对拿破仑侵略和掠夺的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结果换来的却是封建统治的全面复辟。舒伯特作为社会一员,也深切感受到了笼罩下的生活是多么的受约束、受限制,心中也为此愤愤不平,生活的现实让他充满了太多的矛盾,虽对此表示不满,但他对未来却仍怀有某种期望和憧憬,常在幻想中去寻求精神安慰和解脱,在黑暗与光明、失望与希望、苦闷与幻想之间徘徊。因此,他所创作的歌曲中不断出现着一些阴险邪恶的形象:如把一塘清水搅混的渔夫、夺走磨工心爱姑娘的猎人、摧毁玫瑰的顽童、驱赶琴师的恶狗,甚至还有躲在黑暗中嘲笑他的自身阴影……..
舒伯特身高只有5尺1寸,其貌不扬,秉性温婉亲切,但很胆小,在众人面前一向没有信心,不容易倾吐真情。在他的快活与机智中始终保留着一部分心事,那就是他不断追求的幻梦,但从不肯向别人倾诉,他想讲话就作曲,在音乐中诉说一切哀婉的情丝,当他用钢琴讲话的时候,他讲的极自然,他倾心而谈,但他的心灵深处总有抑郁的念头,有悲哀、有绝望,甚至有种悲剧的成分,这颗高尚、纯洁、富于理想的灵魂不能以实现的幸福为满足。就因为此,他有一种向往“他世界”的惆怅,使他所有的情感都染上了特殊的色调。
舒伯特短暂一生时时与贫苦相伴。在他去世后,根据官方的记录,遗产如下:三件外套、一件短夹克、十条长裤、九件短上衣、一顶帽子、五双鞋、两双靴子、四件衬衫、九条领巾及手帕、十三双袜子、一张床单、两床被子、一条床垫、一张鹅绒外罩、一条床罩,还有一叠老旧的乐谱原稿。除此之外,没有发现任何多余的物品,由此可见,其生前的生活过的是如此的清贫。
舒伯特的歌曲所塑造的浪漫主义幻想者的典型形象在《未完成交响曲》中生动的体现了出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确定了作品的戏剧性特点,而所有这些紧张的矛盾冲突,又都是在主人公内心世界中展现的,这心理刻画的画卷,又赋予作品一种新颖的抒情特点――忧郁的沉思、诗意的气氛、丰富的旋律,都好像是直接从舒伯特的歌曲中产生出来似的。这部交响曲开头的那几个音,已经使听众宛如置身于舒伯特歌曲的那种情绪氛围之中。
《未完成交响曲》的音乐具有一种郁然沉思的情调,同时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渴求从折磨人的苦难和悲伤中求得解脱的意志。当然,舒伯特这个幻想者并没有找到解脱的道路,但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他的真挚感情体验,都给这部交响曲添加了一种乐观的力量。
舒伯特创作的最后一部声乐套曲《冬之旅》完成于1827年,由24首歌曲组成可以看作是对《美丽的磨坊姑娘》的延续,思想性更为深刻。听起来好像是作者的日记,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与悲伤,因为他创作这部作品时,生活正面临着悲惨贫困的境地,而套曲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孤独痛苦、在寒冷的冬天仍无栖息之地的流浪汉。整个套曲的背景的背景是严寒的冬日,风雪交加,大自然充满了严峻凄凉的气氛,主人公悲凉的心情同大自然阴郁的景色融为一体。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客家人从大陆迁居台湾后,把原乡的祖先崇拜和三山国王信仰带到了台湾移垦地,这对于重塑台湾客家人的族群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台湾客家 祖先崇拜 三山国王
汉人历来重视血缘关系,寻根问祖、尊祖敬宗是汉族人的传统美德。客家人来自中原,更是具有这种传统,他们尽管不断迁徙,开拓创业,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血脉所归,常怀木本水源之思。他们尊崇孔子仁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将“耕读为本”,“学而优则仕”作为行为准则。他们所挂的堂联,更是体现尊祖、孝悌、勤俭持家、读书为本的传统的中原儒家思想。而尊祖则是是这种思想的重要前提,也是维系全体族人的精神信仰和共同礼俗。林晓平在《赣南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色》①一文中曾指出客家的宗族制度通过族谱、祠堂、祭祖仪式等方面可集中表现“崇祖”这一特色,而联宗是崇祖的重要目的之一,通过联宗,团结、联合具有共同血统的本宗族人。正因为“尊祖”具有宗族认同和凝聚的功能。因此客家人和其它汉人一样,都十分重视祖先崇拜,重视以直系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关系,讲究姓氏渊源,门第堂号,续修祖谱,建立祠堂,修建祖坟,祭祀祖先。②祖先崇拜的目的至少包括:1、慎终追远;2、奉行孝道;3、感恩戴德;4、维系亲属团体;5、求祖先授福;6、怕祖先降祸。较完整的祖先崇拜仪式,应包括祖先牌位崇拜和坟墓崇拜两部分。汉人可以通过家族的繁衍和祖先崇拜,把个人、家族、祖先、子孙整合在一起,每一个人都是祖先系统中的一环,死去的人是现在人的祖先,现在的人是将来人的祖先。把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套在一个圈圈中,致使任何人都不感抛弃祖先。透过共同祭祖,可以强化宗族的同族意识。不过这一点,客家人似乎比闽南人更为突出一些。庄英章先生在比较两个相邻的闽客村落时就曾指出:“六家的客家村落显然就较顶闽南村更能维持其宗族团体,无论是合约字或阄分字的蒸尝,都仍保留传统的祠堂祭祖形式。其供奉的祠堂的祖先牌位,并不是可以临时填写死者名讳的,虽然已有不少死亡且经合炉仪式的派下人,其名讳尚未填入祠堂的祖先牌位上,但也有若干尚存的派下人名字却已列入祖先牌位上的例子。不过六家对于名字已列在祖先牌位上尚健在的派下人,并没有用红纸粘贴以别于已死的祖先,这种情形在新竹其它客家社区的祠堂也时常可现;而顶的闽南村民从没有这种情况。”③由此可见客家人更加倾向于用共同祭祖的方式来加强宗族的认同意识和族群观念,而闽南人则多以个人为中心,来传承同族共祖意识。这大致可以反映出闽客不同的祖先崇拜的内涵,同时我们透过这种祖先牌位崇拜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客家人有较强的宗族团体性格,而闽南人则多突出个人中心的自由取向。当然,客家人因为是弱势族群,为了与闽南人争地、争水、争资源以及防止“番人”来袭击,因此必须强化其牢固的宗族组织,这才是凝固客家团结意识的最现实的原因。
客家人也很其它汉人民系一样拥有复杂的民间信仰。这些信仰受到传统的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形成一个庞大的民间信仰体系。除了崇拜玉皇大帝、佛祖、观世音菩萨、文昌君、关公、妈祖、土地公等等以外,还有一个真正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信仰就是三山国王崇拜。关于三山国王的来源,有的说是位于潮州附近的巾山、明山、独山三座山神,有人说是潮州人祖先的始神,莫衷一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三山国王”最初只是潮州府一带民众信仰的神明,是潮州境内的山神和保护神。像这种把山岳“神格化”,是我国古代自然崇拜的遗风。潮州的客家移民来台后,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动乱,将其故乡的神明“三山国王”也带到台湾,并作为粤东客家移民的守护神。在现今台南三山国王庙里面还立有一块古碑,充分说明其信仰与潮州原乡的信仰如出一辙:“潮之明贶三山之神,其来尚矣。夫潮及之揭阳,于汉为郡,后改为邑。邑两百里有独山,越四十里有奇峰,曰玉峰;玉峰之右,有众石激湍,东潮、西惠,以石为界,渡水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为镇,三十里有巾山,地名霖田。三山鼎峙,英灵所钟。……三山国王者,吾潮合郡之福神也。自亲友佩炉香过台,而赫声濯灵遂显于东土。”客家人移民台湾后,自然也把三山国王的信仰带到了台湾。特别是在粤籍客家居住的地方,一般都建有三山国王庙,譬如台湾诸罗三山国王庙“在县治西门内。乾隆十七年,粤民合建。”彰化三山国王庙“在县治南员林仔街。雍正十二年,粤民建。”凤山县三山明贶国王庙“在县城北龟山麓。乾隆×年,潮州耆民建。”又如《淡水厅志》记载:“国王庙:一在新庄街,乾隆四十五年粤人捐建;一在猫里街,道光元年刘兰斯等捐建。主祀三山国王庙,乃潮人所奉。三山者,即潮之明山、巾山、独山也。”清朝时期由于存在大规模的闽客械斗,迫使弱势的客家人不得不一再迁徙,但他们留下的三山国王庙却有了新的信众。如有的学者在彰化平原进行的一次调查,不远的路途中,一连调查了五个三山国王庙,说明这一带应属客家开发地区。然而当调查者问及庙祝及当地百姓,对客家移民在此的来龙去脉,“鲜少有能答上腔的。”这说明在闽粤社会群体的斗争中,大部分客家人远徙他乡,所以留下了大量的客家地名和三山国王庙,而留居的客家则被迫放弃了对自己祖籍、原方言的认同和坚持,完全模仿成了闽南人。
随移民携带赴台的众神在大规模的械斗过程中也成为了团体凝聚整合的一个重要工具。泉籍移民供奉广泽尊王、漳籍移民供奉开漳圣王、广东客家籍移民则供奉三山国王等,无不表现出各自的特殊的地域色彩。这些源自各自祖居地的神灵崇拜则为宗族团体提供了一种仪式的象征,并以此来划分“我群”与“他群”。明显地这种寺庙信仰具有族群的整合功能,甚至可以从一个聚落所奉祀的神明可以推断其居民的祖籍。所以人群的分类与这些神明或祭祀团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举例来说,彰化平原的“七十二庄组织是以两个庙宇为中心所构成的祭祀团体,一个是原为客家人供奉三山国王的永安宫,一个是漳州人供奉的天上圣母的天门宫,他们只是‘相互透过对方之乡土神的祭祀,将两个不同祖籍的人群联合成一个社会群体。’但在基本上,每一个祖籍人群仍然保留其各自单位的独立性……。”虽然寺庙有族群整合的功能,但汉人各籍移民还是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会相互接受一些对方所信仰的神明,这方面客家人更容易接受一些福佬的神明,如妈祖、保生大帝等,甚至福佬人也会接受人口占少数的粤籍客家人的神明,如三山国王。在今天宜兰地区(清代谓之噶玛兰),客家人相当少,三山国王庙竟达到二十七座之多,冠于其它县市。而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漳州人,县内供奉其守护神的开漳圣王也不过二十一座。
三山国王虽不是所有客家人的神。但客家人移民台湾时,大部分都往山里发展,因此三山国王自然就成了护佑他们开垦顺利的山神、械斗能胜出的武神。由于客家人在台湾近山的地区开垦,而这些地方原都是剽悍的土著所占据,他们依然保留着出草猎人头的习俗。这令入垦的客家人最为骇怕。于是他们相信“三山国王”作为“山神”,希望借山神之力,化解许多开山的艰难,更希望借着山神的武功神威吓阻和制服这些“山中生番”,当然也希望在福佬械斗中能够取胜,这种单纯的思想就使客家人把“三山国王”奉为了“移垦台湾的守护神”。因此三山国王信仰也进一步凝固了客家人团结、骁勇、保守、自立的族群性格。
注解
① 参见林晓平:《赣南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色》一文,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② 丘桓兴:《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6-17页。
③ 文崇一:《中国人的价值观》,刊于王家铨等编:《中华民国社会发展史》第一册,1985年,(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第241-277页。转引自庄英章:《家族与婚姻――台湾北部两个闽客村落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4年,第127-128页。
④ 庄英章:《家族与婚姻――台湾北部两个闽客村落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4年,第197-180页。
⑤ 参阅吴金夫《三山国王庙面面观》一文,载《汕头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⑥ 见黄典权:《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1966年,第36-37页。
⑦ 余文仪:《重修台湾府志》(下)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647页。
⑧ 同上。
⑨ 王瑛会:《重修凤山县志》,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153页。
⑩ 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六典礼志祠庙,第86页。
B11 参见《寻找台湾的客家人彰化平原上的福佬客》,《汉声》第24辑,汉声杂志社,1990年。
B12 葛剑雄等着:《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