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桂平市社坡镇社坡中心小学        刘秋红

【教材内容分析】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七单元,本节学习的是例一,书本88页。本课时的内容是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们教起来比较费力。在本课时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到规律。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多了。

【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的年级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到规律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之前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可是只要在我们的教师指导、提醒下,他们会学得很快,因为我们的学生平时就有喜欢观察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得到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要他们学会发现看着一个图片知道下一个图片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置学习内容】

1.通过对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的引入,让学生发现这规律是如何得来 ,其实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2.了解规律对本节课重要性,学生能自己发现规律,体会规律的美。3.同学们明白规律的得来,那么对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得多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1.根据白板对喜洋洋、美样样、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说出排列的规律。2.根据老师的提示进入到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老师指导:1.出示照片排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排列规律。2.说说规律的存在性。3.看清例题,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最后发现规律。师小结:其实,课题就是本节课的眼睛,同学们在预习应从课题入手。

设计意图:1.能自己发现规律的存在性。2.教师的小结渗透学法的指导。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时间:8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1.学生自己观察图片的排列,试着自己去发现规律。2.与老师合作看图,学生注意老师的提醒去发现规律。3.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老师指导:1.引导学生看图,让他们把观察图片的结果说出来。2.根据学生说出图片排列的结果,然后教师进行排一排。3.最后一起观察排列的结果是否正确。4.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看着前一个图片,能说出下一个图片是什么,反过来也可以。

设计意图:1. 让学生有自主的学习能力;2.明白规律是怎样得来的。

三、观察例题,发现规律(时间:15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1.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规律;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怎样才能更容易发现规律;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自主学习。4.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画下来。

老师指导:1.老师检查学生画下的结果,在画得不对的学生之间让他们改正。2.教师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交流情况。3.引导全班交流汇报,最后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把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好,学会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时间:13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练习,发现规律,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老师指导:教师进行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课堂小结(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

猜测、推理得到的。

六、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是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观察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郎图片规律的排列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找规律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我们的教育要先于时代的发展社会才能进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信息技术已频频走入课堂,并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特征服务与数学教学,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教学效益。这种技术将我们难以呈现的教学情境、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练习等,用声音或静态、动态的图像任意地结合在一起,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了起来。我在使用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它的优势,但也发现了一些使用不当的问题。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激活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入教学氛围,深化主题。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从生活中总结归纳、引入课堂,因此,只有教师讲或是用书中的主题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认识也较为片面。如《找规律》一课,直接出示主题图,内容就显得单一,而且有为了讲课本而特意编题的嫌疑,像把学生生拉硬拽到课堂中。而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图片、场景集中起来,展现给学生,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也乐意去观察。自然会发现这一些图片和场景中存在着共同点,就是有规律。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主题内容。并且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学习兴趣也高,也使学生加深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2.简化难点,优化数学过程。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操作性强,光让学生听和看并不能让他们牢固掌握知识,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中,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在脑中形成动态的变化影像,学生才能理解。利用教具操作是有局限性的,逐行逐列之间的变化很难连贯地展示,但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动画的形式,过程鲜明、有连续性。让学生的思维能从实物的变化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的模型,再动手操作时就不会手足无措。

3.激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对数学的认识。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是的,时代进步了,教学课堂也在不断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动性、情趣性、直观性、快速性代替教师的讲和写的教学手段。如《找规律》这节课因为有生动、真实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从开课就对这节课很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思考规律并操作发现的规律,从而创造新的规律。正是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学生才能始终保持兴奋、愉悦,对知识保持高度渴求的状态,在无意识间吸收了大量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变听课为主人,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优化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如果运用得当,与数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就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但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一支笔、一块黑板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所以,它的运用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必须前提,若一味贪图它的热闹就会走弯路。

二、使用过程中的反思

1.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而非复制书本。如果我们只为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将课本内容简单地复制到屏幕上,机械地点击、讲解,那我们与放映员和解说员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在制作课件之前要精心设计,使其能辅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时时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现在很多上优质课或观摩课的老师都在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只突出了个人的“表演”性,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数学教育不是片面的、表面的,而是深入的、长远的。一切以学生的能力、素养的提高为前提,不能只顾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而不深入讲解,忽略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3.从知识点出发,突出知识而非课件。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而产生的,所以在制作使用过程中一切要以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能只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将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在《找规律》一课中,有位老师引用了唐僧师徒四人来演示循环排列的规律。结果学生只看画面,而没有用心观察。虽然课件演示得很清楚,但学生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找规律上,只觉得这四个人蹦来蹦去很好玩。当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时,没有人能回答上来。因此,教学课件的设计还是应突出知识点,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制作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一切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使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突出教学的核心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小学教育是人发展的根基,只有根基扎实,我们的教育才能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张秀玲、李海滨,《自动控制理论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教学研究》,2008,(3)

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现行教材设计特点分析

综观数学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以分散渗透的方式穿插编排了有关数学规律的探索性内容,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把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教材主题单元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探索事物的间隔排列、简单搭配以及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通过平移的方法探索、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可以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并从中体会列举、画图、计算和有序思考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发现和概括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提高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建构内容形式

小学数学中“探索规律”的内容,主要是数、式、形规律的探索,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即在不同阶段设置独立的单元,以适当的主题进行“探索规律”的学习。同时,以相关内容的学习为载体,以分散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培养学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能力。比如,可通过一组或多组相似的式子,让学生发现式子与式子之间规律性的变化,然后根据找到的规律填算式或写出算式的答案。

下面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1.出示例题,启发思考

师:首先让我们共同完成练习九的思考题,好吗?(板书思考题:1+2+3+4+5+6+7+8+9= ?)你能快速计算出结果吗?(让生独立思考,探究方法。)

2.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说给其他同学听好吗?

生1:将1到9,九个数依次加起来,得45。

生2:运用“凑十法”算。即:1+2+3+4+5+6+7+8+9=(1+9)+(2+8)+(3+7)+(4+6)+5=40+5=45

生3: 1+2+3+4+5+6+7+8+9=(1+8)+(2+7)+3+6)+(4+5)+9= 9×5=45

师:上面三位同学的方法都准确算出了结果,同学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快最好呢?

生:运用“凑十法”计算又快又准。

由此看出,探索数的变化规律,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已经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探索数的变化规律的形式可以是在数列中找规律,在数表中找规律,在数与形的结合中找规律,等等。在低年级可多以这样的形式进行训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规律更多地了解数的意义,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能力,为第二学段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作准备。

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昨天”,我与青年教师互帮互学,让他们在实践中走向成熟。学校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丰富多彩,青年教师汇报课为他们充实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本学期的教学当中,与他们一起努力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共同发展的过程,并将新课程理念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与……老师共同设计“找规律”的数学课过程中,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中的参赛要求,有序地做好练兵准备,为将来参赛以严谨的态度,做好准备。针对二年一班聋生的实际,从整体入手,以“游戏中感知规律”、“探究中发现规律”、“模仿中理解规律”、“生活中寻找规律”、“运用中体现规律”这五个层次呈现课的结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 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聋孩子学习兴趣,注重聋生主动参与,让聋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

1.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的伊始,能否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设计猜一猜的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聋孩子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聋生参与,同时仅要求猜一猜结果,聋童凭直觉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给聋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设计意图是:对于低年级聋生来说,由于迅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差,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猜一猜的游戏情景,是符合聋生的身心特点的。

2.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交流。

我们知道,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聋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错”来简单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课堂上聋孩子积极主动思考,争先恐后发言,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不断迭起,聋孩子们把身边的数学规律的现象捕捉的让听课老师难以置信,足以见证:聋孩子们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作出判断,不断及时地优化自己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梁老师密切联系聋生的生活实际。案例从主题图——聋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聋孩子们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动机。还有在聋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聋孩子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处不在。如教室里的指示灯是反复出现的,作为是按男女排列的,是有规律的,大街上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是有规律的。歌曲的节奏,老师穿得格衣服……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课尾处“运用中体现价值”这一环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铺瓷砖”的设计让孩子们体会数学的美的作用,以激发龙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聋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信息技术的实效性,着眼聋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聋孩子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之外,还将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和内在美,使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个聋孩子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是一节青年教师汇报课,得到了许多听课教师的称赞,但也存在着欠缺之处,例如课件展示“红绿灯”有规律的现象,要变成生活中的视频效果会更好。

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到今天,“反思”这词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了。它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返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然而在教学反思已成为大家的“口头禅”,成为教师的“主餐”时,我们却很少去顾及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反思。在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反思,现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的教学进行浅析。

关键词 数学;反思

教学片断一:

师: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深入每个学习小组,提供帮助,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有选择地请学生全班交流。

生1:左起第15盆花是蓝花。我用表示盆花,用彩色笔一个一个画出来。

师:……

生2:我发现左起第1、3、5、7……都是蓝花,而第2、4、6、8……都是红花,所以第左起第15盆花是蓝花。

师:……

生3:我是用计算的方法: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师:……

师: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18盏彩灯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生1:把每3盏彩灯看作一组,17÷3=5(组)……2(盏)。第17盏彩灯是紫色。

师:……

生2:把每3盏彩灯看作一组,18÷3=6(组)。第18盏彩灯是绿色。

师:……

师: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用的都是计算的方法吗?为什么都选用计算的方法呢?

生1:这道题用列式计算简便。一个一个画太麻烦了。

生2:我也觉得这道题用列式计算简便。如果数比较大,画起来就太繁了。

师:为什么不用刚才的第二种方法呢?

生3:刚才的盆花每2盆一组,这里的彩灯是每3盏看作一组,所以刚才的方法这里不能用。

生4:刚才的盆花正好是一隔一摆放,所以我们可看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来判断。

评析: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了解决简单周期问题的方法。然而,学生对方法的感悟是肤浅的,知识的建构是浅薄的。此时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都用计算的方法呢?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比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而进一步感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为下一步的探索打下基础。

教学片断二:

师: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

生1:把每4面彩旗看作一组,21÷4=5(组)……1(面)。从左起第21面是红旗。(教师板书解答算式)

……

生2:把每4面彩旗看作一组,23÷4=5(组)……3(面)。从左起第23面是黄旗。(教师板书解答算式)

……

师:刚才解决彩旗问题时,我们都用了列式计算的方法,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呢?

生1: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是除数都是4。因为在解决问题时都是把每4面彩旗看作一组。

生2:这两个算式的商都是5,彩旗都被平均分成了5组。

生3:算式中的余数都表示每组中的第几个。

生4:两个算式的不同点是:第一题的余数是1,而第二题的余数是3。

生5:两道题的被除数不同。

评析:教学至此,对例题的教学已结束,学生对解决这类周期性问题的方法也已基本掌握,但目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就像是刚刚种下的树苗,还不够牢固。此时教师不急于组织学生练习,而是让学生对方法进行比较,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式每个数据表示的含义,从而深化对解答方法的理解,使知识的建构更趋于扎实。

反思: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从上述教学过程看,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多层次反思,使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得到不断地推进、深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引导学生反思,逐步推进知识的有序建构。

建构主义学说是这样表述数学学习过程的:“学习数学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的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因为数学知识是对自己活动过程不断进行反省抽象的结果”。《找规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比相同的方法,深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感知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练习的反思,促进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每次活动后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从而有效推进知识的有序建构。

二、引导学生反思,不断促进知识的扎实建构。

相关期刊更多

矿产保护与利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地质调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