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范文第1篇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发展是在20世纪以后。其概念和内涵是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发展是伴随着以内部牵制为主要标志的会计控制而发展起来的。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1.两者的构成要素不同

内部控制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环节、以控制措施为手段、以信息沟通为条件、以内部监督为保证的五要素框架。内部会计控制由控制环境、会计控制、控制评价3个要素构成。会计控制是核心,控制环境是会计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控制评价是会计控制达到预期目的、并适应环境不断变化的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不是对单位内部一切活动的控制,也不是只进行会计控制,而是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控制相关的环节都要实行控制的系统。

2.两者是包含和被包含关系

无论是会计部门还是非会计部门所实施的控制都可称为内部控制,而会计控制是指会计部门所实施的控制,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在会计职能部门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从控制目标上看: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有3个:一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的目标有5个:一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二是合理保证资产安全;三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四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五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可靠性,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二是效益性,就是致力于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着重的是可靠性。

从控制方法上看:内部控制的一般方法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从方法上看,内部控制方法包含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但内部控制方法覆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比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层次更高,内容更丰富,例如“绩效考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就做不到;就是看似相同的方法,两者的要求也不同,例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这一方法,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是从企业业务整体角度,要求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监督等职能部门以及岗位之间要体现牵制原则。而内部会计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要求在会计职能范围内岗位之间体现牵制原则。

3.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和核心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归根结底要通过财务报告来反映,抓住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条主线,也就抓住了企业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核心和主体。

经过多年发展,内部控制涉及的领域已非常广泛,覆盖公司层面、业务层面的几乎所有活动,远远突破会计控制的范围。目前,仍然有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成本、内部资产控制等内部会计控制,甚至认为内部控制是会计部门为强化部门权力而增加的控制环节,是业务运行中的“拦路虎、绊脚石”。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企业目标。这个描述将内部审计的视角直接对准了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治理程序。

内审人员不可能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的专家,但是,运用内部控制这个工具,内审人员能打开通常只有技术专家才能打开的大门,解决大门背后的问题。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桥梁。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其余内部控制要素的再控制;而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直接对象,通过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而不断的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两者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将对内部控制的效率、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将使内部控制的运行失去有效监督,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也会受到整个系统的影响,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将为内部审计提供良好的审计环境。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进行自我协调和自我制约的机制。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实现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单位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内部控制的实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则始于本世纪40年代末的西方国家。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第一次给内部控制下了定义。自此,几十年来,内部控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2年9月,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这一报告是由AICP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美国会计学会(AAA)、管理会计学会(IMA)等共同参与的一个专门委员会COSO委员会制定。COSO委员会在此提出了内部控制构成的概念,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这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至此,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从最初的“内部牵制”阶段发展到了内涵清晰完整、涵盖范畴更为广泛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中,监控是构成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要素之一。监控是指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内容包括日常的监督管理活动,也包括内部审计及与单位外部有关方面进行信息交流的监控。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组成部分,做好内部审计工作能促进内部控制以及组织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对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的建设、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一分析。

    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二条对内部审计做出了定义,所谓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根据这个定义,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使组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认识和解决,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是内部审计的一个主要的工作内容。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控主要包括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与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完善、有效。

    一、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内部审计的范围涵盖整个企业的一切工作,不限于会计财务工作。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采用抽样审计等方法,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这说明,内部审计除了传统意义上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核查,还应对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各项业务流程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进行监督。

    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政策、标准与程序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风格和对管理目标的追求。只有通过必要的监督,才能确保这些政策与程序得到全面有效地执行。而内部审计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地位。因为内部审计本身不直接参与管理活动,而又时时处在管理活动之中,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比较熟悉。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个动态发展过程,内部控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因此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也是动态的、不间断的,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独立系统,分为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作业部门抽查或全面核对,以考察其各项作业制度设计效果与作业内容或实绩的真伪,直接向决策当局提出意见。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核对、遵行查核、评核等方法来确定会计财务及其他业务记录及各种报表内容的准确性,查点财物的实际存量是否与账面记录相符,确保财产安全,了解企业的政策、计划、程序被遵行及完成的程度。

    二、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设计和有效性。设计良好的控制系统是指能充分保证以合理的成本达到组织的目的,有效的控制系统是指能达到设计的要求。设计不良的控制系统可能会是有效的,因为执行的人员能使之运作。反之,如果尽力使之运作的人不了解系统使怎样发挥作用的,那么良好的设计系统也可能无效。审计人员的工作是对这两方面作出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通常是在制定阶段和实施阶段对控制系统作出评价。审计人员有时在控制实施之前检查所设计的控制,以便经济地和较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组织正在制定和已经实施地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达到参与组织内部控制建设地目的。因此,内部审计活动有助于完善组织的内部控制,实质上也是组织建设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内部审计人员不应负责内部控制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以避免影响其独立性。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营,而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可见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实为一体之两面,紧密相关,先有内部控制制度之建立,后有内部审计之评估,确保单位良好的运作与经营。内部审计对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制度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690(2009)000-0036-02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

1、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在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一些大型股份企业为了开拓垄断资本利润的新来源纷纷将过剩资本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在那里设立分支机构和分公司,从而出现管理层次增多、管理权分散的情况。这就给企业管理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一方面,必须制订各种管理手续、方法和方针,确定各分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履行职责的标准,另一方面,必须采用新型的控制方式,对这些标准手续和方针的遵守情况进行管理。如果采用以前的控制方式,继续聘用民间审计人员对下属分公司的财产、会计记录和经营情况进行审查,已无法满足管理之需,因为民间审计人员一般只办理一年一度的一次性审查。随着企业管理的复杂化,一年一度的审计也有必要改为半年、一季度或一月审查一次。在这样的情况下,总公司如果仍然依赖民间审计人员无疑所化费用太大,而且往往得不偿失。于是,企业管理者便将目光转向企业内部,干方百计从职工中选拔具有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的特殊人才,让他们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分公司的管理责任进行经常性监督。这些特殊的人才与外部审计人员相对应,被人们称为“内部审计人员”。

所以,近代内部审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大中型企业管理层次的增多相应管理人员经济责任的加重、基于企业单位内部经济监督和管理之需而产生的,其主要内容是评价会计记录与财务状况。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内部审计在评价财务、会计工作的同时,着重向管理方面延伸,即审核和评价各种经营与控制系统,用以确定企业的政策是否得到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得到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而有效,单位的目标是否实现,并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建议等。

2、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

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它是企业规模化发展和资本结构复杂化、大众化的必然产物。随着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企业中逐渐形成了投资者与经营者两大利益集团,由于他们目标利益函数的差异,实践中出现了利益冲突的问题。投资者为了确保企业经营者的行为符合自身的利益而采用了一些制约、协调、纠错的控制方法,这就形成了早期简单的内部控制,通常包括实物牵制、机械牵制、体制牵制、簿记牵制等。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首次对内部控制作出权威定义,并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西方学术界对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并且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一书中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等五个方面。这份报告通常被认为是对内部控制最权威的解释。

通过对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的考察,不难发现:两者都是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扩大的产物,都是为完善企业管理而采取的措施;两者都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两者存在密切关系。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1986年4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大会上发表的《总声明》,对内部控制作了权威性解释:“内部控制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当局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的、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该解释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一书认为内部控制中的“监督”因素也包括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内部控制组织上来看,内部控制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总体控制,而内部审计是这种控制的一方面,所以内部控制包括内部审计,但是从内部审计的作用来看,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一种监督形式,即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这是因为内部审计主要是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执行其既定的控制责任的效率和质量,使内部控制生效,并维护内部控制的各种政策。

2、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定位

随着社会上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断加深,内部审计的使命日益加重,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大,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及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定位也越来越明确。从控制体系的层次看,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一个组织的控制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具体的操作层次的内部控制,又分为两级控制:第一级指建立在具体操作人员水平的内部控制,防止操作风险的发生;第二级是指建立在管理人员水平的内部控制,旨在对操作人员形成监督,保证第一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第二个层次的控制是指独立于具体操作和管理之外的内部审计,仍然是内部控制的范畴。一个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最高决策人负责,对具体的操作和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旨在降低第一个层次内部控制无效产生的风险,从整体上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三个层次的控制即外部的监督和审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这是外部控制范畴,外部监督和审计往往通过立法和检查评价活动,促进一个组织加强内部控制。事实上,从更高一级系统看,外部监督和审计(如政府监管、国家审计等)也是包括众多组织的一个经济整体内部控制构成部分。

三、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参与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

根据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始是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过程包括确立企业的目标,识别上述目标相关的风险,评估识别出风险的后果和可能性,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适当的控制活动。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只有评估了风险点,才能设计有针对性的控制程序。大多数人认为全面的风险评估对于一个组织的成功已越来越重要。外部审计人员尽管具有丰富的衡量企业实现财务目标的盈利能力及企业流畅的经验,也有设计企业会计计量系统的经验,但他们对评估未来风险方面的经验不如内部审计人员,美国的研究结果表明了这一点。

2001年,IIA 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参与内部控制的设计

内部控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的设计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包括总体设计与具体设计两种类型。所谓总体设计是与控制环境息息相关的设计,它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环境控制因素,包括管理哲学、经营风格、组织结构等。所谓具体设计是指具体的程序和活动的设计,如销售和收款循环设计、购货与付款循环设计等。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程序是:先由总部负责内部控制部门进行总体设计,再由各个部门起草设计与自己相关的内部控制,最后汇总到总部管理部门。因为各个具体部门总是设计对自己有利的制度且要求较低,所以总部管理层必须站在企业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不断修改,再由各个部门去执行。虽然内部控制的制定经历了初稿――汇总――修改――实施的过程,但并不到此结束。因为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一个在实施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对制度不断进行删除和更新的过程。而内部审计正处在控制环境中,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都比较熟悉,又直接面对各种缺陷与舞弊,正好可以适应这种不断循环运动的特点。因此企业再设计内部控制时,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这样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

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制度与程序组成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风格和对管理目标的追求。为了确保这些政策与程序得到全面、准确地执行,必须要有监督。很多企业建立了大量规章制度与程序(当然这仅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却流于纸面,没能真正发挥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力量。没有监督或者监督不力,违反政策、制度与程序得不到明确的惩罚,最终将使之失去权威,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本身在企业中不直接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又时时处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比较熟悉、对发生的事件比较了解,是实行内部监督的最好选择。

内部审计履行监督职能,其直接目标是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使内部控制的目标能够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将合理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具体包括:遵守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与企业对营运效率、效果的追求目标相一致;有效地保证了资产的完整性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审计将对企业内部组织与个人违反政策、程序事件及时作出纠正或处理,以相对独立人的身份向企业的高层管理当局提出报告。

2002 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又称《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和投资者保护法》)。法案302条款要求管理层评价内部控制在签署报告前90日的有效性,而404条款则要求审计该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人员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或者审计管理层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这两条被认为是影响最大而成本最高的。虽然在该法案中没有直接提到内部审计,或者明确将内部控制评审这个责任赋予内部审计,但内部审计人员却是很多组织完成404条款的重要资源。内部审计在评审中可能承担的角色包括:确认关键业务流程,记录其内部控制,并对这些控制开展适当的测试;其评审结果作为外部审计人员的支持资源;同公司其他负责404条款的内部或外部资源合作并协助参与评审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徐政旦,朱荣恩.现代内部审计学[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 作用; 问题; 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高校经济活动内容也随之日益多样化。为了适应新形式下高校的发展,许多高校在具体实践中逐步树立了经营管理理念,高校不但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同时考虑经济利益。在现代经营理念中,健全的内部控制是管理的基础,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作用,探析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在高校现实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当前高校加强管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在高校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关系

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高校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学校资产安全、会计信息真实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而制定与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业务程序。高校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业务流程,这流程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组成。评估高校内部控制,就是评估高校内部控制流程。在这个流程中监督要素是保证,只有持续有效的监督才能确保内部控制持续有效的运行,而这个监督要素就包含内部审计。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是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及其内部控制进行确认、评价和咨询的活动。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包含动态监督职能、管理控制和决策服务的职能。高校内部审计动态监督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环境变化对内部控制实施持续有效的实时评价,以促进高校完善管理控制。因此,高校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相比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来体现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二)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高校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合理保证

1.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高校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

“七五”期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大,高校办学自和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高校多渠道筹措经费格局的基本形成。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高校独立办学的法人资格,高校不再是单一的教学科研机构,是一个依法理财的经济实体。“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了跨越性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格局更加稳定。在高校深化发展的同时,经费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学校财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变化,树立经营管理理念,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和效益,控制办学成本,逐步成为许多高校的共识。

高校经营与一般的企业经营不完全一样,高校提供的社会服务产品不能直接地以货币进行量化,它强调的是满足人们的文化教育需求。同时高校追求的经营效益不仅体现在经济收益上,也体现在追求人才质量、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收益上。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似,高校经营也体现于人事管理、教学与科研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资产管理、招生就业等办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形成一个循环体系。因此,高校要提升核心管理能力,有效规避办学风险和提高办学质量,就需吸收企业先进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管理理念。

2.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高校经营管理的合理保证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689所,其中普通高校2 305所。由于高校扩招及高校“高、大、全”的办学之风盛行,高校的经营管理问题凸显。比如不少高校举债严重,2006年起,中国高校贷款问题浮出水面,据调查,总额高达4 500亿~5 000亿元。2007年吉林大学“自曝”欠债30亿元;2009年上半年,浙江省杭州市审计局又曝出消息:至2008年底浙江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5所市属高校负债合计13.11亿元;浙江大学通过卖地还债。深层次分析这些高校过度举债的原因,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相同点:绝大部分都是由于没有注重内部控制,严重低估风险所引起的。因此,只有建立有效、规范、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风险机制,重视内部审计监督、服务功能,才能合理保证高校的教育资金使用效率和办学效益,防范高校的财务风险,有利于高校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经营管理中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在进入市场经济后,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逐步建立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发挥了保障高校健康运行的功能,但在发展及执行进程中也日益显现出不少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认知不强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具有较重的行政色彩,高校各层级未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大多高校认为内部控制是管理层的责任,把内部控制看作是各种政策、文件和制度,形成重制度建设而轻制度执行;也有的高校把会计控制视为内部控制,形成重会计控制而轻管理控制,甚至有的高校内部控制观念淡薄,形成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范文第5篇

股份制财产制度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积极推行股份制、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是当今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而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公司治理,必然涉及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一、现代企业管理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能有效制衡股东、经营者、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把企业的人、财、物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最终实现公司最大价值。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持有效运行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内部控制的内容

1995年美国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包括五项要素:

1.控制环境。指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一组因素的总称。包括诚信原则、员工能力、管理哲学、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等。

2.风险评估。指管理层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报告、控制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

3.控制活动。指企业管理层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

4.信息与沟通。为了使职员能履行其职责,企业必须识别、捕捉、交流与财务报告目标相关的各种内部和外部信息。

5.监督。为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能持续有效的运作,需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下,监督控制系统运作全过程。

(二)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

内部控制的实质是一种管理控制,贯穿于企业的营销、生产、投资、管理等生产经营全过程,企业规模越大其重要性越显著。

1.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记录和汇总过程,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2.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内部控制通过对风险的有效识别与评估,不断加强对管理中薄弱环节的控制,最终达到控制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的目的。

3.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保管、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4.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

(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内部控制也存在其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可能由于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相互串通、蓄意营私舞弊而失去作用。

2.内部控制是由人建立、行使的,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和技能上未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控制的程序、措施经常误解、误判,那么再好的内部控制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3.企业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时,通常会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当实施某项业务的控制成本大于控制效果时,就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或措施,这样某些小错弊的发生就可能得不到控制。

4.内部控制一般都是针对常规业务设置的,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对于不经常发生或未预计到的业务,原有控制可能不适用。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风险意识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已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但内部控制自身的局限性可能阻碍其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以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设立的、对各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及有效所进行的独立评价系统,用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它能间接或直接纠正内部控制的偏差,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

(一)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已从一般的查错防弊,发展到对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情况的监督和评价,涉及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

1.监督职能。监督企业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及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2.管理控制职能。强化内部控制,协助管理当局进行科学的决策,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济效益。

3.评价鉴证职能。这是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议、鉴证,反映或说明某一经济活动事实或某一方面经济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合理和有效。

4.服务职能。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各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有效地履行职责,提高工作质量。

(二)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审计已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企业能够纠正和处理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生产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和方式,在有效的控制下规范运作。

1.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主要同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实现。一是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时对与会计控制系统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监督;二是开展经常性的管理审计时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监督;三是通过企业对“非正常事件”的处理,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提出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