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伤感爱情诗词

伤感爱情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伤感爱情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伤感爱情诗词

伤感爱情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诗中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思的无限痛苦。但是,他们对爱情坚贞不渝,离别的痛苦中始终有一把希望之火在燃烧。由于距离而悲,有悲而感到绝望,绝望中又对未来寄予了希望。看似悲剧,是凄;又想得到相聚的圆满结果,是美,其魅力就在于他把爱情表现得那样无望,但又不是那种伤情至深的绝望,从这种无望的爱情中透出主人公把希望寄予未来而让人感到一种辛酸的美,凄绝的美。李商隐的爱情诗之所以有这种凄美的效果,是有一下几大艺术特色的缘故:

一、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情挚意真,深厚缠绵

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一句是过去时,第二句是现在时,三、四句是将来时,四句小诗,把夫妻间的相互思念,自己客居异乡的凄苦和幻想他日相聚的欢娱全部写出,构思精妙,极尽委曲之能事。特别是他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开头就说尽了离情别恨。颔联春蚕蜡炬、到死成灰,比喻中寓象征,至情至性,已经超越爱情而具有执著人生的永恒意义。颈联于细意体贴关注中见两心眷眷,两情依依。末联是近乎无望中的希望,更见情之深挚。他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在古代诗歌中是罕见的,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为无因。

二、注重心灵世界的表现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多种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他(她)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往往借助细节描写、内心独白、以景托情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妻子王氏亡故后,李商隐悲痛万分, 写了不少悼亡诗,来抒发对爱妻的思念之情。如《正月崇让宅》就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 诗中的"鼠翻窗网小惊猜"这一细节描写,非常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夜 诗人全神贯注地怀念亡妻,忽听到鼠翻窗网之声,还以为是妻子到室中来,所以立刻 翻身起来,寻找妻子……

再如《代赠二首》中的"楼上黄昏欲望休",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衬托女子的思想感 情。"芭蕉不展丁香结",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也不是 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天,哀愁无限。 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 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 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景与物、物与人融为一体。

三、巧用比兴、象征手法

比兴、象征是我国古代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能隐晦曲折的表达主题。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挚爱真情。在这里,烛泪难止,蚕丝不尽,既有比喻之意,也有象征之意。又如《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四、善用神话、典故

如《无题q紫府仙人号宝灯》一诗中,熟练地运用了《真诰》、《裴航》中人神相恋的典故,使诗的意象主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无题q飒飒东风细雨来》中更是连用了几个典故。开头一句"飒飒东风细雨来"采用了"梦雨"的典故。这里,既隐隐传出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阴冷凄清的色调,同时烘托出女主人公正在萌发跃动的春心和难以表述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五、锤炼字句,工于造语

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如《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李诗擅用七律,常有佳对,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不但对偶工整,而且月、珠、泪、日、玉、烟等字的运用,给人以珠圆玉润之感。这一特色在他爱情诗中亦有突出的表现,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活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都写得凝练工整,精美典雅,为后世所广为传诵。

六、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格调高雅

男女之间无论是热烈的相爱还是执着的相思,抑或是爱情破灭后的伤感,都表现了对于对方的尊重同情和对所爱者处境的体谅。

如《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深切怀想和惆怅。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心相印,是多么难能可贵,"身无"、"心有"相互映照,在心灵相通而不能相见的苦闷中,突出了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欣慰。这与齐、梁诗把女子作为赏玩的对象去写是完全不同的,李商隐的爱情诗总是写得铭心刻骨,无法排遣,常是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爱情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是最典型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有的爱情诗还在爱情描写中渗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理想的执着追求相沟通,这种品位和境界,远在齐、梁诗之上。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版

2.唐铭锋:《唐诗宋词元曲》, 远方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徐应佩、周溶泉:《古典诗词欣赏艺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伤感爱情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朱淑真;许兰雪轩;诗词;比较

朱淑真(约1079前后――约1132前后)[1](P844),号幽栖居士,我国宋代著名的女作家,以诗词著称于世。许兰雪轩(1563―1589),名楚姬,字景樊,号兰雪轩,以号闻名于朝鲜半岛,是朝鲜宣祖时期的女作家,有“海东第一女诗人”之誉。[2](P44)在比较文学中,将朱淑真和李清照的诗词加以比较的论文很多,而涉及到许兰雪轩的却不多见。韩国朴现圭曾对许兰雪轩和李清照二人的生平、作品特征的异同进行比较;[3](P54)李承梅的《封建时代中朝知识妇女不幸人生的真实写照》一文认为对朱淑真《断肠集》和许兰雪轩《兰雪轩集》“揭示了封建时代中朝知识妇女真实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风貌”,[4](P83)但没有对二人诗词的思想内容做更深入的比较。本文拟对其诗词内容的异同做一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异曲同工

朱淑真和许兰雪轩都生活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她们自幼聪明,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朱淑真“幼警慧,喜诗词”,[5](P775)且“才色冠一时;[6](P13)许兰雪轩自幼才华出众,7岁便写出了《广寒殿白玉楼上梁文》,被世人誉为“女神童”[7](P813)。两人的婚姻都极为不幸,她们的丈夫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感情上有共鸣的人,夫妻感情不谐,一生过着孤独冷寞的生活。她们对爱情的大胆描写,朱淑真被疑“不贞”,许兰雪轩的诗被说成“词”,因而朱淑真的作品在她死后其父母怕其“桑濮之行”辱没家门而“一火焚之”,[8](序)而许兰雪轩死后其作品也被“遗命茶毗之”[9]。朱淑真一生无子,据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言“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8](序)说明她的死非正常死亡,其尸首可能是父母因某种原因不寻或者寻不见,最终没能“葬骨于地下”,[8](序)极其悲惨。许兰雪轩夫妻感情不谐,遭受婆母虐待,后战乱中,二子夭折,其兄又被流配远谪,接二连三的折磨和打击使她27岁便离开了人世。

婚姻不遇、生活坎坷,相近的生活经历,使朱淑真和许兰雪轩的诗词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各有千秋。从朱淑真的早期诗作《春词》可窥探出她少女时期的内心世界:“屋嗔柳叶噪暮鸦,帘幕风轻燕翅斜。芳草池塘初梦断,海棠庭院正愁加。几声娇巧黄鹂舌,数朵柔纤小杏花。独倚妆窗梳洗倦,只惭辜负好年华。”诗中描绘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可诗人却“正愁加”,她的《羞燕》诗“花外飞来双燕子,一番飞过一番羞”透露了原因:在她感伤心迹的背后隐藏着她对爱情的渴望。

在她们大量的诗歌中,都流露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以及对婚姻的不满。朱淑真的《愁怀》:“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近人况周颐说此诗是“讽夫纳妾之作”(证璧集),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鸥鹭鸳鸯”是比喻诗人和她丈夫的,鸥鹭是一种海鸟,鸳鸯则生于淡水之中,“羽翼不相宜”却混于一池,形象的说明她和丈夫之间的不协调,表达了女诗人对自己婚姻的强烈不满。《舟中即事七首》道出了夫婿琴瑟不和的苦恼:“对景如何可遣怀,与谁江上共诗裁”(《舟中即事》其五),“颦眉独坐水窗下,泪滴罗衣暗断肠”(《舟中即事》其六),“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春日抒怀》)。诗人虽然和丈夫远游,然诗中所抒写的却是在丈夫身边的孤独。“心怀脉脉与谁说,泪滴罗衣不忍看”(《冬夜不寐》),“独宿广寒多少恨”(《秋夜闻语》“杜宇能飞却不归”(《闻子规有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知道她的丈夫常常不归,他不仅不了解她的才情志趣,甚至和她连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也没有。“梦回酒醒春愁怯,宝鸭烟销香未歇。薄衾无奈五更寒,杜鹃叫落西楼月。”(《春宵》)“香未歇”、“薄衾”等词形象的表达了诗人无限的孤寂愁怨,强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爱情婚姻的不满和悲哀。

二、各具特色

(一)内容侧重不同

朱淑真和许兰雪轩都没有象大多数妇女一样,用封建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她们试图挣脱封建枷锁,反抗命运。但同为封建士大夫家庭的女性,在追求理想世界以摆脱现实的困境上,两人采取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朱淑真敢爱敢恨,她的作品中有大量为当时世俗所不容的爱情诗词;许兰雪轩则逃避现实,寄情于仙界,因此她有大量的游仙诗,歌颂神仙自由自在的生活。

(二)表达方式不同

朱淑真在《元夜》中写道:“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歌吹闹春风。欣欢入手愁忙里,旧事经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哪得功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元宵佳节,五光十色的美景让人陶醉,但想到佳节明年可再重来,而情人约会到明年却未必相同,所以决心乘着这朦胧月色,前去赴会。“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元夕・生查子》)在这里,诗人决不躲闪任何隐讳,全然蔑视森严的礼教,大胆的说出与情人幽会之事,表白了对情人真挚的爱情及对情人的痛苦思念。另外,她还大胆描述了沐浴爱河的缠绵和甜蜜。《清平乐・夏日游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词中抒写了沉浸于甜蜜爱情闺阁女子的心理活动。

(三)表现风格迥异

朱淑真敢爱、敢恨、敢反抗,但在强大的封建秩序下,她的反抗只落得孤立无援、“愁病相仍”乃至终日以泪洗面的悲惨境地。“愁”和“断肠”成了她后期诗词的全部内容,“远水愁”、“一段愁”、“愁人满耳”……“愁”字在《断肠集》中出现达90次之多。出现“肠断”“断肠”字样者亦不下20 处,“芭蕉叶上梧桐里,点点声声有断肠”(《闷怀》),“蓬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伤别》),她常常“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独坐小窗”、“独自凭栏”、“独自徘徊”、“独依泪偷流”,甚至在佳节之际,她也只能“独自频斟守岁杯”,这些“独”字、“愁”字、“断肠”渗透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天地无告的悲哀,[12]使她后期的词带上了浓浓的伤感。(作者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伤感爱情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戏曲语言 意境之美 语言之美 审美教学

就表演艺术而言,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唱、念、做、打,均含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多种因素。鉴赏戏曲,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而我们读戏曲文学剧本,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去鉴赏,要在把握剧本的情节结构的基础上着重领会唱词的艺术特色。

在戏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去鉴赏戏曲作品的意境美、形象美、构思美、语言美。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去鉴赏戏曲中的唱词美即语言美,让学生在感知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借鉴美、模仿美、进而创造美。这样学生可以在审美的实践中认识生活和人的本质,陶情冶性,逐步培养起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因此,在元杂剧《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教学中,应主要引导学生去鉴赏《长亭送别》的唱词美。因为这折戏最能体现王实甫《西厢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其语言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诗剧般浓郁抒彩的语言

《长亭送别》口语的韵律化,使得这一折戏的语言清新自然、形象活泼又富于文采。不仅如此,这折戏的语言还具有诗剧般浓郁的抒情意味,使整折戏有着浓厚的诗情画意,它那生动传神的描写,往往把读者带到绝美的境界之中,如《长亭送别》开头写莺莺的离愁别恨。她一上场念开场白:“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秋天气;好烦恼人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叙事抒情,都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接着按排了三支曲子,尤其是第二曲[滚绣球],由景入情,写莺莺的满怀离愁被秋景触发:“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怀着让情人多逗留一刻的可怜希望:“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这两句唱词,情中见景,景中有情。“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对有情人难分难舍的情景:张生不忍离去,所以让马儿在前面缓缓地走,莺莺的车在后却要“快快地随”。这一前一后,一快一慢,把他们分离在即的那种缠绵留恋的神态、心情刻划得惟妙惟肖。其叙事抒情,水融,极其生动地写尽两人的儿女情态。第三曲[叨叨令]写莺莺的怨恨象火山一样喷发了:“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这一曲用一连串迭词和排比句式,读来犹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又象连珠排炮,激越热烈。

此外,[一煞]、[收尾]的唱词也满了诗意。[一煞]一曲中,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一曲则以“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来渲染气氛,与开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形成对比,这里莺莺极力寻找张生远去的背,偶然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去,情境关合,丝丝入扣。这折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也是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整折处处有诗的意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浓郁气氛。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长亭送别》的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它的语言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这充分地说明了王实甫的确是语言艺术的能工巧匠。

二、人物语言个性化、形象化

《长亭送别》被誉为离愁别恨的绝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语言的个性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人物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戏曲中的人物语言,首先是个性化的语言。我国古典戏曲美学家李渔强调台词必须“说何人,肖何人”,所谓“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因此,人物语言要象戏曲的表演一样,具有传神的功能,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西厢记》非常重视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不同人物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特色。在《长亭送别》一折中,人物语言是发自肺腑的语言。张生、莺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因而也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是在用独特的声音和语气对自己的性格作充分的自我表现,让人闻其言想见其神。如:老夫人在长亭送别时对张生说:“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子,挣端一个状元回来者。”在老夫人看,要不辱没“身为千金小姐的女儿,就必须有官位和财富”。表现了老夫人嫌贫爱富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和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而对于张生,他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使他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赶考已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他对获取功名看得十分容易,他满有信心地向老夫人保证说“凭着胸中之才,视得官如拾芥耳”,他安慰莺莺说:“小姐心儿里艰难,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真乃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这些语言充分体现了张生诚恳、坦率的性格。“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是莺莺对张生赴考所持的态度。“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离别。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写出了莺莺愁苦哀怨的心境。当着老夫人的面,莺莺说:“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突出了莺莺轻名贱利鄙视世俗观念的思想,也显示了她倔强的反抗性格。在老夫人和长老相继离去后,莺莺面对即将赴考的张生百感交集、肝肠寸断。她首先叮嘱张生的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又一次表现了她鄙视功名利禄的性格。面对即将远去的爱人,莺莺千叮咛,万嘱咐,“顺时自保揣身体,”“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这些体贴入微的话,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缱绻深情,表现了她温柔娴慧的性格。

《长亭送别》中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它的语言象一把钥匙,打开了人物的心扉,使一个个艺术形象栩栩如生。

三、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戏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莺莺在感情折磨下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这些都是兼用了夸张和比喻,描写了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莺莺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运用了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可以说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上,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西厢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和全剧到处都有美不胜收的绮词丽语是分不开的。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因此,在《长亭送别》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着重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品味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语言入手,仔细品味每一个字,抓住关键词,挖掘起深厚内涵,深入地领会作品的意境之美。《长亭送别》的语言凝炼、优美,丰富。所以在学习中,对每个字,每句话都要进行仔细的品味,因此,教学中就要求学生通过用心的思考,反复的诵读,去找出那些最能传神的“词眼,”有时是一个字,有时是一句话。如[端正好]一曲,一开始选择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了一幅辽远开阔,五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堆积,西风凄紧,北雁南归,霜林如血。这些景物给人一种萧瑟悲凉之感,使人不由黯然神伤。接下来二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问一答,给客观景物涂了浓重的主观色彩,让人联想到以泪洗面的莺莺像啼血杜鹃,让离情染红秋叶。“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合而为一,难以割舍。“醉”字也很有分量,它写出了秋林彤红的颜色,更刻画出主人公在离情别绪困扰之下难以自持的情状。这样,秋天的萧条凄冷和离人的百结柔肠高度统一,合成无限悲伤的气氛。

2、从诵读入手,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之美。传统的戏曲教学,重视字词句的分析记忆背诵。但事实上,生活经历的不同,对于曲词的意义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我鼓励学生对曲词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诵读上,抓住关键词语或意境,让学生弄清词句的基本意思,然后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时,让学生自己读出品出全折的抒情基调,读出感情起伏的变化。在曲词鉴赏方面,根据鉴赏重点进行选择。例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来鉴赏。[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同时,结合作品中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语句的表达效果。从而达到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的目的。

《长亭送别》是一部出色的诗剧,全剧简直就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有着明快的抒情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意境氛围,所有这些特点,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强烈的艺术魅力和广泛深远的影响,是与它高度的语言成就是分不开的。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烧伤创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电影评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