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值周教师值周总结

高中值周教师值周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值周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值周教师值周总结

高中值周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培养自主学习主导作用主体作用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

二、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你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信息课教学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 已成为今后信息课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教学过程是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 , 它既具有一般认识的普遍性 , 即人对特定的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又有它的特殊性 , 即认识的主体是尚在培养中的学生 , 客体是教材 , 在教师的参与下 , 促进主体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客体。

在教学过程中 ,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 又是学习的主体 , 无论是指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 , 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才能和思想观点 , 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际活动 , 都要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 , 在信息课教学中 ,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就教师而言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 , 是促使学生从不知转化到知的前提条件 , 是外因 , 它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解、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等几个层次。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 这个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

下面我从实践课出发 , 对课堂教学中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做一探讨。

(1)、目的性

第一、为了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对这类问题,难度一般不大,但概念性要强,形势要灵活多样。

第二、以练求熟,以练求巧,达到最佳效果。

这种课一般不讲新内容,而是提前布置好上机作业和练习,独立实习,由老师巡回进行个别辅导。 对全体学生提出应该完成的操作课题后,往往一部分学生进程较快,首先完成,这时应及时再给他们提供进一步练习课题,加大难度、扩展深度和广度或增加一些趣味性练习。

(2)、教师要善于作总结

上实践课时,让学生多动手,不等于老师就撒手不管了,老师要巡视,看到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以启发和提示,最后要留几分钟,老师要把普遍存在的问题给讲一下。

总之,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下河”,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姚小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高中值周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2篇

一、探究性化学实验的功能透视

新教材的“活动与探究”编排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关注基础知识,体现学科意识。新教材很多探究实验都体现了学科思想,建立在纯化学理论之上。如化学Ⅰ专题三第二单元“Fe2+与 Fe3+的转化”的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总结出Fe2+与Fe3+转化的条件。这种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的探究过程,对学生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十分有效的。

(2)重视自主设计,凸显实践意识。化学新教材用“活动与探究”代替“学生实验”,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实验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快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行为。

(3)取材于现实生活,展现社会意识。新教材选取了许多源于生活中的研究课题,如化学Ⅰ中专题三第二单元的“钢铁的腐蚀”原理的探究。它要求学生对铁锈的生成的化学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提出假设,并借助实验的手段解决钢铁腐蚀的原理。这种“从生活走向化学”的探究课题充分体现了化学“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服务”的教育理念和社会责任。

二、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模式

探究性实验教学,按其适应场合和活动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新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师生协同,边讲边实验为主;二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第一类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程序:引发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总结规律―迁移创新功能:明确目标―创设情境―发现新知―获得结论―发展能力

(1)引出问题,明确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从教材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2)提出假设,合理推测。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查阅资料、构思实验,提出某种假设、作出操作上、现象上、结论上的预测。(3)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设计可能的实验方案,组合实验仪器,边操作边记录现象和数据。(4)探索规律,作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争辩、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教师的适时点拔有利于去伪存真,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要概括出有关的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律。(5)巩固开拓、迁移创新。面对新的问题,学生能准确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与评价,达到巩固提高、迁移创新的目的。

这类探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问题为基础,依循“问题――假设―实验―观察―真假设―再实验―分析综合―结论”。最好把课堂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类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是融合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表现出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可作为优秀学生课外活动的素材。

一般结构是:明确探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观察现象―作出假设―总结规律。

三、实施探究性实验的措施

(1)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亲自进行实验、亲身近距离地观察实验现象,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认识兴趣。因此,成功的实验教学方法往往是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切入口,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树立探究的兴趣,进而使学生信心十足地进行探究活动。如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围绕“氯水成分”进行探究。当时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很激烈,甲说选这个试剂,乙说选这个试剂,大家边互相说着,边动手实验了起来。“原来氯水中竟有这么多未知的微粒,能和那么多的物质发生反应。”“呀,HClO 的氧化性真强,竟然能使变红的试纸褪色。”在我观看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听到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后来我问了个别学生氯水成分掌握得怎么样,学生说:“老师,我不仅知道了氯水的成分,还理解了氯水所能发生的反应。像这样让我们动手做实验在初中还没有过呢,老师,希望你能多给我们搞点让我们自己能动手做的实验。”我也坚定地说:“可以。”从上面这则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注重了协作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相融合,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探究”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学生缺乏自主探究,而化学教学侧重在“做”,只有学生亲自做了,亲身经历了,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今年我们进入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化学教师,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条件,根据鲁科版教材中提供的“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或其他形式的探究活动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以揭示化学科学的奥秘。

参考文献:

[1]陈继泽. 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 考试(教研版), 2008,(03) .

[2]姜旭苏.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形式[J]. 考试周刊, 2009,(08) .

高中值周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等数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作为大学教育中非数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由来已久。可见,《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必修教育课程,不仅能为学生学习许多后续课程提供服务,而且它所提供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巧,可作为应用和研究的工具,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高等数学》在大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然而《高等数学》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令高校数学教师非常头疼的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专业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数学》的教学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当前已有许多学者就《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主要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合适教材、分层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1]-[4]等方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探讨。

一、启发式教学

《高等数学》作为大学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程,一直让学生感到头疼。大部分学生对数学中的一些定义、定理、教学概念缺乏感性的认识,感觉比较抽象。概念和理论的高度抽象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精确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这门具有理性思维学科的基本特征。这种特殊性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作用。现代数学教育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在讲授时要注重启发学生,巧妙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授“积分学”时,由定积分性质学习学生知道了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运算,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问题:微分中学习了导数四则运算及中值定理,积分中是否有类似的四则运算?若有,是怎样的?这样给学生提出了思考的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对微分和积分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应通过启发、总结式教学,以点带面,形成体系,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能自觉地将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分析、类比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与专业相结合

扎实的《高等数学》知识和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门理论课来说,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与专业课结合是极为重要的。《高等数学》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有相应的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教学的时候,许多概念或定义的引出,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用不同的实例引出。如引出条件极值问题时,经管类专业就可以通过经济相关问题引出。同样,学习了知识点之后进行相关举例时,我们可结合专业特点给出具体的例子。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还应结合不同专业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因材施教,使学生不但理解与专业课的关联,而且掌握该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仅仅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具备任教专业相关的知识。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高校不妨对《高等数学课》教师进行分块,根据专业设置,把相同及相近专业的划为一类,每一类配备一些相对固定的教师。这样教师即使对该专业不了解,也可以通过向其他教师学习,或深入到该专业中去,跟班听专业课或多和专业课教师交流,最终达到与专业的完美结合。

三、讨论班形式

大学生普遍反映大学教学模式基本还是沿用类似中学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主要为教师一人讲授。笔者认为,大学生与高中生有相当大的不同点,思想和思维都有了更大的变化,教学方法不妨进行相应的调整。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是讲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对于一些简单的基本概念及性质内容的学习,教师可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写出教案,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讲解或者采用讨论班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由学生评论。对于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错误,教师适时指导,及时评析,然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这种方法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选取讨论内容时难度要合适,使用次数应恰当。对学生的讲解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数学迁移思想

迁移[5]通常被理解为,把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中。《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是通过学习将其应用于实践中。《高等数学》教学使得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迁移思想,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其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来考虑其它问题。迁移的产生必须是对知识有了充分的理解,学习不达到一定的水平是产生不了迁移的,数学的学习要注重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有这种迁移思想,然后才能教会学生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从学校课堂迁移到社会生活之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只要积极探索和实践,终将能够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各种综合能力。《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课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小云,沈陆娟.问题情境的设计――高等数学教学创新的手段[J].大学数学,2008,VOL 24,(2):21-25.

[2]郝小宁.浅谈高等数学教学方法[J].山西科技,2009,(2):68-69.

[3]谢宝英,徐强.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2009,(7):202.

[4]周成容,陈斌.财经类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8,(4):42-43.

高中值周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多媒体;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141-02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课程,非常重视数学的逻辑思维的训练。高中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对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运用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只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课堂是一个教学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成长历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基本的思维技巧,努力去获取成功。下面就谈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 巧用多媒体,打造高效课堂

1.1 运用多媒体,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基础。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学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大部分教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来优化课堂教学,先进的教学课件的引入,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四种命题”这节课时,教师运用Flas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个主人特别热情地请了4个朋友和他一起过生日,只有3个人接到邀请之后按时赴约。主人看见请的朋友没来齐,自言自语说道:‘该来的还没来。’等了片刻,有一个朋友起身告辞,回家了。主人急忙说:‘不该走的还走了。’听了主人的话之后,另一位朋友也起身告退,离开了。主人见势不妙,对剩下的一位朋友大声说:‘你看,我又没说他。’结果3个朋友全走了。”然后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主人的朋友为什么会走吗?”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这样通过Flas声、形、色将问题引入,让学生体验学科整合的魅力,制造悬念,让他们以极大的兴趣投入新一课的学习[1]。

1.2 运用多媒体,调动探究动机

多媒体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多媒体技术把数学思维与影视审美结合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打开数学圣殿的金钥匙。运用多媒体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动机。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

如教学“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学生观察电脑演示的循环现象,在悦耳的音乐声中,呈现动画演示相互独立事件的概念,然后引入探究:“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你觉得能赛过一个诸葛亮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三个臭皮匠能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是0.5、0.4、0.45,每个人必须自己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和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呢?”如此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引例通俗易懂地展现出来问题。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理解、思考和探索,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新知识点。这样,既突破教学重点,还能让程度差的学生从一节课的开头就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树立学习信心[2]。

1.3 运用多媒体,强化思维训练

多媒体具有集图文、音像和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功能,表达更加直接和形象,反馈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而且可以对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和再现。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教师均能按自己组织教材的需要,灵活地调用各个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从校园网资料库中快速查找所需的内容;通过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地操作,可以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活动,而不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节时,理解a、b、c大小与抛物线的关系这个难点,是由于函数本身的抽象性和学生对数形结合认识的肤浅性所致。运用Authorware的绘图函数制作课件,能够化静态为动态,使复杂问题层次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条件下,提高信息传送量,优化教学效果。在程序中输入不同参数a、b、c的值后,计算机就绘出不同的抛物线,引导学生发现二次函数图象开口大小和方向随二次系数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随着输入次数的增加及图形的变化,疑点在数形结合的动态演示中消失,知识在直观与抽象间印入学生的大脑,难点因实验成为学生的兴奋点。加强合作学习,践行自主学习,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具有探究力度和科学有效的且可望可及、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真正地启迪学生的自主思维。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所以,运用多媒体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3]。

2 多媒体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滥用多媒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滥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全部由计算机来展示,导致教学环节转换速度过快,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少,不利于一些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跟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不利于学生归纳和总结。

2.2 课堂失效,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会儿用投影仪,一会儿用电脑,忙得不亦乐乎。表面上看,学生兴趣似乎很大,实际上学生是在看热闹,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仅把多媒体作为小黑板使用。

3 结语

总之,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思绪自由地翱翔于数学知识的殿堂。多媒体作为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固然有其优点,但只有用到实处才能发挥出来。并非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只有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富.高中数学教学如何与多媒体有效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235.

高中值周教师值周总结范文第5篇

一、“验证”与“探究”,是《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内容取向的差异

验证性实验教学强调演示和证明科学内容的活动,注重探究的结果(事实、概念、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快速地获得知识,以利于开展应用练习。这是实现旧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因此在旧教材体系中大多数都是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教学把实验看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实验能回答这个问题”,“如何实施这个实验”,“实验得到什么结论”,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相统一。探究性实验教学既强调证明科学内容,又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实现新课标中的“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教材体系中大多数都是探究式实验。

二、“验证”与“探究”,是“以师为本”和“以生为本”的两种课堂教育理念的选择

“告诉──验证──应用”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是偏重于为教师好教设计的“师本”课堂模式。教师通过简单演示、推导,或者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按既定方向前进的“启发”后,得到公式、定理、结论,学生再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结论的验证实验,最后应用结论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因为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因此课堂相当流畅,丝丝入扣,高效地达到了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的目标。

“猜想──探究──归纳──应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偏重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本”课堂模式。学生通过猜想,激发了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通过探究活动,开阔了视野,而总结与归纳丰富了他们对知识的内涵的认识,提高了知识应用的能力。以生为本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为每一位同学提供了猜想的空间,为同学们的合作学习搭建了平台,更为有能力的同学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方法提供了条件。

三、“验证”与“探究”,是对新高考方向的不同把握

谈到教学方法,我们常会联系起高考,因为在实际教育评价中,高考始终是最重要评价指标。

(一)新高考的变化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物理高考已发生很大变化,突出的表现有两个方面:

其一,物理高考的形式和难度发生了基本性的改变。作为综合科的一部分,物理试题题量和难度均有较大的降低。

其二,高考题更注重实践与应用,逐步增加了探究思想,探究过程的考察,特别是实验题,增加了实验的猜想,操作过程的设计与描述,结论的归纳总结等探究思维考察。

(二)验证实验教学模式在新高考备考中遇到的困难

采用验证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做了周密的安排,教学紧凑,这为知识的应用解题提供了更多的课时保证。在高一高二基础年级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出的课时进行习题题型的归纳与训练,到高三时教师再次把基础年级已做过的训练题重复演练一次,同时向更广度和深度的进行拓展,以利用考试中遇到熟悉的题型,从而提升高考成绩。这是偏重于向广度、深度、难度要质量的传统备考方向。在新高考备考中,这种教学方式遇到很大的问题:

其一,在“高效”的课堂中进行的广度、深度、难度拓展在新高考面前更多是“低效”的“无用功”。基础年级与高三备考的重复演练扼杀了学生在基础年级对事物真理探究的兴趣,而高考中难题并不如期出现则浪费了师生大量的备考精力,备考的方向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其二,注重过程分析的实验探究题是高考失分最严重的题目。多年高考统计表明,实验题失分是仅次于压轴题的题目,学生对实验目的的不理解,实验过程的不熟悉,实验结论不会归纳等这些都是没有参与探究的学生在思维上的缺陷。

(三)探究式实验教学为更高效地进行新高考备考提供了的能力基础

学生在基础年级进行探究实验学习,对新高考备考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表现为:

其一,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基础年级重物理过程,物理概念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功底,在此基础上的高三复结与习题训练是有层次的教学规划,有利于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能力质的飞跃,而不单是知识广度与深度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