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龙点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画龙点睛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作文;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10-01

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看上去是个老话题,每位语文教师对此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但在实际的学生写作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太好解决的问题。语言可以分为口语与书面语,其根本目的在于交流。书面语往往以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人写出来的。把口语中要表达的信息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文章,写作文说白了就是把日常说的话用书面语表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会写作文,并且会写很好的作文。因为每个人都会说出让人感动喜欢听的话。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似乎很难提高,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好办法。这往往是因为把作文异化成为一种作业与学生经历较远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是一种难以完成的负担。对于这种作文学生不愿写,也不会写。应该从根本上着手,正本清源,既要画龙,又要点睛。只画龙不点睛,龙很难飞天,只点睛不画龙就无处可点。

一、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学生想写

要画龙要让学生想画。在学生阶段,学生的道德评价水平尚处在他律向自律过渡中,学生的行为需要他人特别是老师与同学的赞同。这样的赞同能够增加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个心理学的规律用在作文教学中同样适用。要让学生想写下来自己想说的话,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受到重视,把自己的长处展现出来,得到别人的肯定。每个人都喜欢说自己得意的擅长的事物或活动。鼓励学生并给予机会在班上多说完整的话,说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活动,并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定期在班上宣读写得好的,在班级固定的地方展览学生的作品,如果能发表更能激励学生。当这些外在的鼓励慢慢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需要,自己想写,并从写作中得到快乐时,作文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教师就不用再去强迫学生写作文了。,学生想写的情况下,想不写好都难。

二、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身边的事,有东西可写

了解龙才能画龙。只有经常见到才能深入了解,才会有话可说。经常看到老师们对学“懒动笔”现象的抱怨。可能老师要求的,并不是学生想写的,自然懒;或者学生没经历过怎么可能写得出来,只好懒;抑或写作这样正儿八经太约束人的思维了。给朋友写信、参与网上的讨论、和同学们争论……这些可都不懒。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往往是命题作文、同步作文,可能一些学生能够知道一些,但好多同学并不知晓这些相关的知识,害得学生背作文选或者抄作文来来应付,不得不说远离自己生活的假话。有人说“说假话从作文开始”是有道理的。在学生作文提高的过程中,“真话”和“假话”都有需要!它们都可以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依托!我们需要学生能够准确的说“真话”,但也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假话”来使故事更圆满,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如果一味地说假话,就会远离自己的生活,远离自己的知识范围,最后变成谁也不相信的话了,就失去了文章的价值。经历更多才可能了解更多,有更多的思考,写出更有广度与深度的文章来。

三、要让学生养成勤写的习惯,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画龙经常画才可能画好。只是有了兴趣偶尔写一下,对写作水平的提高帮助有限。要让学生把自己平常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想法用文字经常记下来。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鼓励与表扬,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并通过经常的、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展示学生作品来强化学生的兴趣,逐渐养成自觉的写作习惯。一旦学生养成了写文章的习惯,写作水平提高会非常快。有些优美的语句,新奇的构思,创意的想像都是在一时间想起,如果不记下很长时间里难以再现。经常记下来这些东西会给自己的思维以新异刺激,促使自己更深入思考,一个人成长的需要,也能给学生的创新作文写作带来极大的帮助。在学生开始形成写作习惯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作文,不必拘泥于形式与长短,质量也不过多要求,只要写就行。不挑过多毛病,教师与家长要以鼓励为主,使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渐增强。

四、进行写作技巧指导,让学生会写

点睛成龙。前面说的是写作教学的根本问题,没有兴趣,学生不愿意写,再好的方法,再好的老师都是白搭。但学生愿意写,也写了自己熟悉的事物,经常写,但并不一定能写好。写作文还要一些基本的写文章的知识与技巧,这是真正的画龙点睛。而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只瞄准了教技巧知识而没有前面的根本,就像没有龙,点睛也就失去了意义。这也是大部分教师作文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

对于记叙文,要让学生知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正叙、倒叙、插叙的结构,当然这些不是直接以知识的形式让学生记得,而是要在优美的文章中让学生自然学得。

对于说明文,要让学生知道说明的顺序,如时间先后,如空间顺序的先外后内、先上后下、先整体再部分再整体之类的,但都要有一定的逻辑。还有基本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对比等,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于自己说明对象的方法与逻辑,使人能够清楚明白。

对于议论文,学生要知道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与论据才能够让人相信自己的观点。这其实并不难,小孩子很早就会这些,说服成人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当一个孩子学会使用“因为”这个词语时,他已经是在潜移默化中尝试着议论和证明了。对于这些孩子来讲,运用比较规范的“因为”句进行熏陶,就是议论文。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论证方法,比如讲事实,打比方,类比等都是必要的,但要结合具体有趣的文章。

画龙点睛范文第2篇

一、事半功倍,借“图”导入

课文的插图形象直观,色彩丰富,极富美感,运用课文插图,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图画所描绘的优美情境当中,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从而使学生的各种感官自觉参与学习活动,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林海》时,我先让学生一边欣赏大兴安岭风景图一边听老师感情“引诵”:郁郁葱葱的林木,广阔无边,像绿色的海洋;近处森林边上,是星星点点的白桦,点缀在绿色的林木中间,显得那么俏丽;由近往远看,近处的树木呈淡绿色,再远一点呈翠绿色,而远处的树林则呈深绿色,多少种颜色呀!通过这一番观赏后,我一语收场:同学们想不想随老师一起去大兴安岭,欣赏那里的美景呢?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不仅使学生如临其境,好像进入绿海般的大兴安岭风景区之中,初步感受了大兴安岭风景的神奇色彩,而且激发起学生想一睹大兴安岭风景的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充分利用插图,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急于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兴趣。

另外,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利用插图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图画、音乐、语言情境的渲染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进入到故事情节中,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紧扣第一自然段画了一幅长安街数十万人送总理灵车的插图。教师在课的开始,可投影插图,并配上哀乐。然后问:“同学们,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在哀乐声中为插图配上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朗诵。这样,学生在画面的吸引下,很快就会被人民的悲痛之情所感染,从而产生一种急着要读课文的欲望。

二、画龙点睛,借“图”感悟

课文中的插图,是编者用以再现课文内容,并补充文字之所不及的。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因为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与理解课文相结合。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细心的教师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如在教学《亲人》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的课文中的插图还体现了重点难点内容,这时,教师可用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丰碑》第七自然段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下列问题:倚靠在树干下的老战士衣着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动作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神情镇定、安详?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词句的含义。并且,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西门豹》一文时,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的神态各是怎样的?他们不同的神态说明了“河伯娶媳妇”是一件什么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西门豹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正好与课文表现的内容一致。这样利用插图,既训练了学生个观察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意味深长,借“图”想象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学生观察图画,给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丰富的浪漫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古诗《石灰吟》中配有一幅插图,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获得图画的感性认识,不断丰富学生表象;其次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打开想象大门,发展创造潜能,再结合古诗大意,这样,学生对石灰的由来和作者的本意,就很清楚不过了。

画龙点睛范文第3篇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知道有哪些画龙点睛的可以知道摘抄的好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画龙点睛的成语接龙,供大家参考。

一、画龙点睛含义画龙点睛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uà lóng diǎnjīng。释义为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二、画龙点睛典故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金龙,只肯为另外两条金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画龙点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 拟题 修辞 引用 符号 悬念

近几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那么,话题作文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呢?笔者认为这首先应该体现在文章的题目上,因为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作文的题目能够新颖别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就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读下去的兴趣。那么,初中生的语文作文教学,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拟题能力呢?

一、巧用修辞

修辞能够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中学生对于修辞再熟悉不过了,如: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多种修辞。下面请看巧用修辞所拟题目。(1)比喻:《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比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2)比拟:《小树又快活了》、《读水千遍真有趣》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3)借代: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4)对偶:《朋友最真,友情最贵》、《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语言的功夫。(5)对比:《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6)双关:《我最需要一剂良药》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又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7)设问:《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8)反问:《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反问中饱含着摆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各种修辞格的运用,增强了作文题目的感染力,使作文题目耳目一新。

二、善于引用

这里说的引用主要是指引用古诗文中的经典句子、观点,歌词等,从而使自己的作文题目显示出新意来。比如:(1)引用诗词,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如有学生要表现老师既爱学生,对学生的错误严厉批评时,把作文题目拟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运用古诗词或成语典故来作标题,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这是常用的一种拟题方法。(2)引用歌词,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一位学生作文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

三、借用符号

这里讲的符号主要是指常用的中文符号和数学符号,有时候也可以将两种符号相结合,表现学生的某种认识或思索。比如:(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如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2)数学符号,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如一考生以“10-1=……”为题,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现象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故设悬念

文章的题目最忌“千人一面”。在标题里设置悬念,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含蓄地展现出来,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同时,一个富有悬念的题目,也会让你觉得有话可说。如《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这位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写纸条呢?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话呢?结局又会如何?又如新闻标题《当列车驶来》也属于这一类。列车驶来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有人受伤了吗?又将会怎么处理呢?读者一看题目,便有了这么多要弄明白的问题,自然会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整个文章行文的过程也就成了“释疑”的过程,作者的思路就能跟着作者的引导一步步走下去,就像走迷宫一样,最终豁然开朗。但是绝不能东拉西扯,至文章结尾也解不开谜团,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画龙点睛范文第5篇

作者记叙了一个音乐系的学生跟着一位钢琴大师学习的故事,大师给了学生三份越来越难的乐谱练习而不进行指导。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时,大师让他弹奏前两份乐谱,学生弹出了超高水准。从这个故事中作者得到了自己的感悟:人的潜力有无限的可能性,有挑战,才会有提升的空间。

首先,内容选择有侧重,为议论蓄势。故事叙述了学生练习三份乐谱的过程,写作中,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学生练习乐谱的过程以及遇到的困难,而是仅用寥寥数语交代了练习的痛苦过程:生涩僵滞,错误百出――挣扎――不安、沮丧、气馁。而后顺势一转,写到学生的巨大进步,大师意味深长的话语。内容侧重于叙述学生练习曲子的痛苦感受和取得的巨大进步,为结尾的议论积蓄了力量,主题的升华也水到渠成。

其次,结尾议论点题,深化主旨。这个音乐系学生的经历和大师意味深长的话语,引发了作者的深刻感悟:人只有不断挑战,不断给自己加大压力,才能持续不断提升自我。从一个普通的故事想到了人的提升自我,并进一步想到了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想到了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难题。从工作压力到提升自我,从人生潜力到磨炼自己,作者步步深入的议论,让文章不仅仅停留于故事表面,而是提升到了人生层次,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借鉴指津】

卒章显志,是在文章末尾点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文章末尾点题有很多形式,根据行文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点题方式。常见的主要有:

一、排比式点题。排比既可以使结构整齐,还可以增强语势。用排比点题,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整齐的韵味美、一种铿锵的力量美。排比的形式可以是比喻句的排比、抒情语句的排比、呼告式的排比等,还可以是设问的排比、反问的排比、反复式的排比等。。

二、对比式点题。对比是为了在两者或几者的比较中突出一个方面,让所突出者的特点更鲜明。用对比式点题,关键是找准对比点,以便更好地突出主题。

三、诗歌式点题。创作诗歌收束全文,可以增加文采,使文章留有余味,耐人咀嚼,同时,会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音韵美,会让人眼前一亮,如看到了一抹翠绿中的艳红。

四、抒情式点题。抒情,是文章的表达方式之一,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文章末尾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题,可以直抒胸臆,饱满地表达作者所蕴含的情感;运用间接抒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五、议论式点题。议论点题是记叙文特别是散文中常用的点题方式。议论,是作者观点的呈现,是文章主旨最凝练的表达。运用议论点题,可以直接表明作者的感情倾向,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六、标题式点题。标题,往往是文章中心的凝练体现,或是内容的提示。用标题点题,既可以扣住中心,也可以避免跑题,所以,用标题式点题,可以让文章看起来更为圆满,学生作文、考场作文常用此种方法。

【范文指路】

大师的学生

文/孙甘露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他翻动着,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尽。

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他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

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十个手指头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为什么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第一份乐谱,交给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眼神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结果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学生怔怔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但如果我们愿意回首,细细检视,将会恍然大悟:面对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难度渐升的工作压力,持续提升自我,不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今日的诸般能力吗?

因为,人,确实有无限的潜力。有了这层体悟与认识,会让我们更欣然面对未来更多的难题,不断磨炼自己。

(选自《一路走来一路歌》)

【我仿我秀】

只需静静等冬来

山东省高密市豪迈中学 李艺莹

很多时候,也许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不要紧,只需静静等冬来。

在冬天,也许就只有梅花绽放了,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随意可见它们站在枝头,俯视大地,迎着风霜雪雨。在别人看来,它们是坚强的,是不屈的,而在我看来,它们是理智的,它没有选择在春天百花争艳的时候开放,也没有选择在夏天绿树成荫的时候开放,更没有选择在秋天硕果累累的时候开放,而是在一切生命得到休憩的冬天开放,去做那颗最耀眼的星。

如果梅花要在春天去争艳,它的小花,小姿态,小颜色,比其他花的确逊色很多。如果梅要在夏天去遮阳,它就算用尽全力也做不到大树那样,给人们一片安适的纳凉之处。如果梅要在秋天去结果,结果也不是它的长项,更何况它还不会这项本领。

聪明的梅知道自己擅长抵抗严冬,即使在前三季被人们遗忘,却能换得一季的赞扬。

我们在人生中也是这样,特别希望自己的付出会有收获,可现实有时却不会如你所愿,就像口渴想喝水,水却是滚烫的,只需要耐心等一会儿,水自然会凉;就像你急急匆匆去打车,可很多时候要等一会儿,只需要耐心等一会儿,车自然会来。

有时候不要急于求成,生活总是会和你开玩笑,当你急需时它不给予你,就在你坚持不下去快要放弃的时候,却又给你一个惊喜。只是应了那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想通了,你就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所以不要紧,也许是上帝还没看见你的付出和努力,他一定会在合适的时间,给你一个超大的惊喜。

等待也是一次机会,只需安安静静地等冬来,等待梅花耀眼绽放时。

【针对点评】

作者借梅花在严冬绽放,而不与其他花儿争艳,阐明了等待并不是退缩和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用等待来积蓄能量,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作文从小处着眼,细处落笔,却阐明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提升了作文的主题高度。

首先,选择细小之处入笔。作者从梅花落笔写开去,用一系列的对比,表现了梅花的自知之明:不在其他三季开放,而是选择在严冬绽放,以换得一个季节的赞扬。落笔点虽然很小,但是却让人感受到梅花的理智与谦逊。

相关期刊更多

陶瓷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课外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