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

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

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用英语;模块学习模式;高职高专;应用英语能力考试

1 高职英语教学特点和缺陷

1.1 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现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上课各种不该有的情况频繁出现,看手机,睡觉,聊天等,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同时学生又讲求实际,希望所学到的知识在将来的实际生活中能够得以实施和运用。

另一方面,自从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实行以来,学生的通过率并不是很好。鉴于要求,有的学生还是打算要努力去通过AB级考试的。然而现状实在有些不容乐观,尤其是基础差的同学,学起来很费劲,又毫无头绪,使得他们刚一开始,热情就被大减特减,很难坚持下去。

1.2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是教学理念上主张“大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现今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仍然沿袭着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即全校非英语专业均使用统一的英语教材,教学内容上力求涵盖多种专业、各个层次的知识点,力争“以量取胜”。所以,传统的“大而全”的教学方式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也会对本身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提出较高的难度和量度要求,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是侧重理论教学,从而使得实际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我们的教学过程大多依然以课本作为教学重心,强调单词和语法的识记以及翻译和写作的模仿。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多数的课堂任务均由教师示范完成,学生只是充当沉默的“听众”和“记录者”。在课堂之外,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较少,行业所需的应用能力和岗位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几乎为零,课堂教学内容无法与将来的职业要求相挂钩,以至于不少学生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常因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不足而颇受挫折。

2 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试题分析

2.1 听力试题分析

PRETCO 听力部分试题测试考生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听力材料语速为每分钟 100~120 个单词。考试重点是要考生理解所听材料中的主题、人物关系、时间、地点、主要情节。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以下基本语言的能力: ①理解所听材料的主旨或要点; ②理解具体信息; ③理解所听材料的背景和说话人之间的关系等; ④推断所听材料的含义。

“ 对话”听力题常问以下几类习题: ①有关地点、职业和身份; ②有关数字和计算; ③隐含否定; ④转折。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时, 主要对学生培养的就是抓住主要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推理、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2.1.1. 重视日常生活和实际交际性内容的训练。日常生活情景丰富多彩, 包括饭店、旅社、医院、邮局、银行、商店、机场、教室、旅行社等,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熟悉与某些特定场所或某些职业相关的情景词汇, 以提高学生的反应和联想能力。让学生熟悉与价格、时间、人数、重量和长度有关的词汇以及各种渎法, 培养学生有关计算词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训练学生听懂关键的数字以及引起数字变化的形容词、副词、名词、动词以及介词短语, 从而确定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并进行 计 算 。 例 如 常 见 的 表 示 数字关系的词汇有:percent, twice, double, half, one third, increase, borrow, lend, save等。

2.1.2. 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能力的训练。考题中常会出现形式肯定但内容否定的隐含否定题、虚拟语气题和转折题等。在听力训练时, 要求学生注意录音中人物的语气、语调与他们讲述的事实情况的关系、理解虚拟语气的结构及表达含义, 以及转折词 (如 but, however等) 后的内容, 使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逻辑常识进行推断,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各种不同情景让学生练习来体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听说习惯, 对固定的问答方式要记得根深蒂固。除了要培养学生抓住“ 言内”信息, 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推测听力中的“ 言外”之意, 根据题中双方说话人的语音、语调和语气推测听力题中的隐含意思, 即说话人的态度是否定、肯定、猜测、嘲讽还是同情。

2.2 词汇和结构试题分析

2008~2012 年各届考试试题中出现的词汇、语法考点项目如表 1。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所考查语法知识点较多, 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各种从句尤其是定语从句及词性转换所占的比例大。从各项考查的具体内容来看, 主要考查一些基础知识, 题目不深不偏。B 级考试中词汇考点占相当大的比例, 测试重点是: ①近义词和近形词; ②动词 (短语); ③习惯搭配等。试题中考查动词短语的用法比较多。英国语言学家威力尔金斯 (D.W ilkins) 说过,“ 没有语法, 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 而没有词汇, 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是语言基础之中的基础, 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教学的关键是教与学的方法问题。在日常教学时, 对试题中的语法知识进行统计可以帮助教师有意识的在这些语法内容上着重讲解; 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时, 对试题进行适当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有目的的进行复习, 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大量相关练习,巩固语法知识, 强化应试能力。

2.3 阅读试题分析

PRETCO 阅读理解试题特点是: (1) 阅读量大,题型变化多。 (2) 题材、体裁多样, 选材现代化、知识化, 突出了真实性和应用性。 ( 3) 注重语篇理解。许多问题的答案都需要通过阅读、弄清语境、依据语篇进行整理分析才能解得。阅读理解在考试中所占分值较大, 对学生是否过关举足轻重, 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最不好的一个题型, 在应试能力培养当中, 要向学生贯彻“ 向原文要答案”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 阅读中碰到生词不提倡立即查字典, 猜测生词, 可根据构词法来猜测词义, 还可以根据生词所处的句子或段落利用同义、对照、比喻、定义、重述等逻辑推理方法来猜测词义。见表二

2.4 翻译试题分析

PRETCO 所译的材料为句子和段落, 包括一般性内容和实用性内容 (各约占 50% )。在翻译试题中, 前 4 小题 (61~64 题) 翻译句子, 是选择题型;第 5 小题 (即第 65 题) 是段落翻译或长句翻泽。笔译速度为每小时 250 个英语单词。从历届试题看,翻译重点主要涉及句法、词法及应用文。主要测试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及汉语表达能力。翻译和写作是英语学习中一项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 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考试技巧确实很重要,然后没有基本的词汇做祭奠,学生根本没有几个基本的理解,所以技巧就更谈不上了。

2.5 写作试题分析

从历届写作命题看, 主要测试考生用英语书写应用文或填写表格的能力, 如通知、简短信函、简历表、申请等或汉译英应用性段落或短文。要求正确套写或使用常见的应用文格式。写作应是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予以重视的部分, 也是最有潜力的得分项。因此,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文的格式、组织结构、段落层次的写作方法, 学习范文、模仿写作是一种学习写作的捷径。总之, 多练是提高翻译、写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多接触,多背诵将会是一条容易的捷径。

3. 高职高专应用英语能力考试专题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模块学习结合的模式

基于以上对高职高专应用英语能力考试试题的分析以及培养学生实用英语能力为目标,提出把高职高专应用英语能力考试专题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模块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3.1 实际应用能力模块的学习

结合高职高专应用英语能力考试,确定了以下几个主题,这些主题可以在以后做添加和修改。

(1)数字,货币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2)酒店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3)打电话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4)商店与购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5)生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6)询问,征求意见,想法等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7)副词,连词等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确定了这几个主题模块之后,分模块进行讲解,从单词,词组到习语,语法,到相关的额外内容的补充,到最后的写作讲解,让学生对与这个主题相关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做出相应的输出,比如情景对话,或者写作练习,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具体内容见附件。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发动学生从生活中收集资料,作专题的展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3.2 与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结合

在做完专题学习之后,进入试题的练习和学习。从历年的真题中选出与主题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从听力,词汇到阅读,翻译和写作,都有练习。每做完一个专题的练习之后,再回顾之前的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同时,在做完题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写作范文,要求学生背诵,再次练习。具体内容见附件。

4 高职高专应用英语能力考试专题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模块学习相结合模式的优点

(1)改变现在成套讲解AB级真题的习惯,改为分类,分专题学习AB级考试的相关内容,比如分类学习听力,阅读,写作等,在各个分类里面又分专题学习,比如有关问路的,数字的;同时和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尤其是模块内容相结合。

(2)掌握专题学习的相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使学生在提高AB级考试通过率的同时,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得以运用。

(3)解决现在AB级考试通过率低以及学无所用等问题。

(4)经过培养后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其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了基础。

5 总结

该模式的学习很受学生欢迎,大家觉得心中有数,也看到了自己踏踏实实的学习痕迹,也清楚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为考试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此后的教学中,可以扩充更多的主题,让学习更全面,并且踏实落到实处,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文秋芳.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三英语;复习;应考;策略

一、学习方法有效

英语词汇方面,要多读、多看、多记。注意单词用法,一词多义,词义辨析,动宾搭配,动词与介词搭配等。再拿语言素材的积累来讲,既要立足课本,又要及时补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大量语言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中的不足。

词汇量方面,要利用阅读语篇复习词汇、句型和语法。在做完限时阅读后,建议学生要将短文重新再看一遍,对文章所出现的词汇短语进行及时归纳和总结。利用语篇来复习语法知识要比单纯地做单项选择题记语法点效果要好得多。语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及交际背景,而且学生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猜词,推理完成对语篇的理解,并带动单词、句型和短语的复习,形成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习惯,为阅读表达和书面表达打下基础。

二、解题方法有效

1.对下发的考试词汇手册不仅要了解掌握每个词的基本意义,更要注意相关词性的派生,同义词、近义词和形近词的辨析,基本词组、短语的组成,固定的动宾结构和动词介词的搭配等,并能活用于语言环境中,使孤立的词汇串在一起。同时要在报刊中捕捉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鲜活词语,借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2.语法和词汇侧重在基本语法项目的训练,过繁过杂过深的语法选择题完全可以搁置一边不理,词汇训练要重在词语搭配和固定结构的使用上,明晰词义以及一词多义。从近年来高考改革趋势及英语语法试题命题的走向来看,“基础、常见、实用”这六字方针是语法试题的命题原则。因为高考语法题有极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学生只要正确理解上下文,一般就能找到正确答案。而近几年的高考语法题目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并体现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要牢记“题不在多做,而在精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积累基础语法知识。语法尽管在高考试卷中直接占据的比例很小,但阅读、改错和书面表达都离不开扎实的语法基础。学生在语法复习中要培养概念意识和考点意识。有些同学只做题,却不问为什么,屡做屡错,屡错屡做。这是因为基本的语法概念没有搞清楚。

3.完形填空能够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词汇使用、语法规则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完形填空有两种:一种是无选择填空;一种是有选择填空。目前我们做的是后者,是比较容易的一种。但是在做的时候,最好以前者无选择填空作为训练内容。换句话说,先不忙去看后面的选题,首先自己读一遍有空缺的语篇,看能不能填上什么词,或者说可能填什么词,然后再带着这个问题明确到选项中寻找和自己推测相近的词汇。

4.阅读理解,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常规训练之外,侧重在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比较概括能力的提高。文章看得懂题目却做不对,这是许多同学经常说的话。这说明只对文章表层意义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2011年和2012年的四川卷更是突出了对这一能力的考查力度。将阅读训练作为贯穿高三英语复习的主线是十分明智的,因为这是新课程标准、考纲所要求的。语篇训练不仅包括阅读理解,还包括完型填空、阅读表达、补全对话和书面表达。在这四项专题训练中,阅读理解是重中之重。考生在做阅读理解练习时,一定要限定时间,根据高考试卷对阅读理解题限时的要求,应限制在50分钟内读完6篇短文并完成20道小题的选择和回答5个问题。在选择正确答案时,要充分利用平常所学过的阅读技巧,如寻找主题句、猜词、推理、跳读、略读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5.书面表达属材料作文,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多种文体的交叉综合运用。四川卷英语写作的命题方向是以应用文为主,因此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全面提高自己的不同文体的写作水平,为高考打下基础。写作前要注意审题,写作时注意语句通顺,意义表达正确,遣词规范。基础好的同学更要学会使用有一定深度的词语词组,注意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使文章增色,以提高得分率。因此,学生练习时可主要侧重以下几项内容,如记叙文(描写事物、人物)、写信、写通知、写日记、写议论文、写图表作文等。高考作文的提示语是考生写作文的指导语,考生一定要按要求写作。

总之,要在高考复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但学无定法,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好适合自己水平的题目持之以恒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晚霞.输出性练习对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

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范文第3篇

(1)历年考试题材:

2014年北京市申论考试材料列举了大量有关农民工就业工作、家庭日常生活、社会待遇、城市融入度、城市建设与社会犯罪等诸方面的现状,反映了农民工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政府对农民工的保障措施难以有效实施等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14年北京市申论考试的材料比较复杂,主题是关于网络发展带给社会生活的诸多利弊问题,重点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给青少年的正常成长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社会各界针对该问题采取的措施,同时提及了我国网络游戏的现状、发展空间、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附属问题。

2014年北京市应届毕业生申论考试材料反映的是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主要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滥用行政权力及普通公民、企业的信任,侵害相对方权利,影响政府权威形象,进而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

2014年北京市应届毕业生申论考试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听证会制度。试题列举了关于听证的12段阅读材料,谈到广东价格听证会、立法听证会、美国听证会、听证的原因及历史、听证的四大领域等内容。

2014年北京市申论考试主要是围绕行业协会来命题的,材料给出了行业协会的概念和职能,列举了煤气、拉面协会、彩电价格涨价,牙防组的认证资质,湖北啤酒企业的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暴露出目前我国行业协会自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规律

经过对北京市公务员《申论》考试历年真题的研究、分析,总结出申论测试规律如下:

(1)测试形式灵活多样

北京市申论答卷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概括部分,二是方案部分,三是议论部分。就文体而言,概括部分可能是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方案部分,则可能是应用文写作;第三部分则主要是议论文写作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论测试既考查了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测试形式非常灵活、实用。

(2)测试背景资料涉及面广

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国家公务员,因此十分注重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测试。为反映这一要求,申论所给定背景资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且表述比较准确,一般不会出现偏差。

申论的背景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已有定论,也有一些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需要考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和判断,并做出结论。

(3)测试目的针对性强

申论测试考查的目的是明确的,针对性很强,即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论述体现出来,从所提出的方案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体现出来。从这一角度看,考查的目的与测试的命题是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目的具有针对性,试题也具有针对性;试题为测试的目的服务,目的则是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4)测试标准具有先进性和国际性

选拔公务员的申论测试,一开始就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仅注重对应试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而且也注重对应试人员将要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考查。在科目设置、考试形式上都是按国际标准设计的,在内容上体现了中国特色。

西方一些实行公务员制度时间比较长的国家的公务员考试,是分类分等、定时定期进行的,人员的选拔录用与职位紧密结合,采用不同的试卷,以满足不同岗位、不同职位对人员的不同需求。我国也逐步在申论试卷中,体现出中央国家机关和垂直管理系统在用人上的不同要求,逐步做到分类、分题、定期考试。

(5)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

申论测试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从资料背景来看,都是有关当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问题,有的已定论,有的尚未定论,完全要考生自己来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提出对策或是对对策进行论证,都不会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

以对策部分为例,这部分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相对的,在不同地区以及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可能一样,更何况有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合理的方案,因此哪一种更为合理,针对性与可行性更强,要对若干方案比较论证后方能确定。又比如论证部分,抓住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论证、采取什么方法与结构,要适合自己的特长,因而也决不会有一个具体唯一的标准。因此论证(作文)部分的评定,也只能是综合的、全面的、等级式的,不可能有确切的唯一的标准。

正因为申论测试没有确定的答案,这给了考生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同的考生完全可以较充分地展示各自不同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选拔者挑选到满意的人才。

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范文第4篇

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应试”指挥棒的指挥下,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意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没有注意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朗读、语言积累;尤其没重视基本的人文素养的养成。评价方式单一,即使是最重要的形式――书面考试试题也往往只是考查语文知识的记忆,琐碎机械的练习题等。最能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所占分量往往也轻,即使是这些主观性试题,也是设定标准答案,反映不出学生灵动的生命力。也看不到学生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人生责任的明确,美好人文情怀和高尚人格的养成及丰富的精神世界。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教育评价,要引导语文老师从传统的教学观念向新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改革评价方法。而考试是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考试改革应尽量满足《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和“评价建议”的要求对试卷从结构到命题方式,从派分到阅卷均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要通过评价改革促使小学语文教学真正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致力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近几年来,笔者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组织制定并推行了一套操作性强的语文评价(考试)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较好效果。作为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已顺利结题。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我们的评价方法要按照这些要求逐步完善。

掌握了语文知识不一定能形成语文能力,但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就可以说掌握了相应的语文知识。所以,语文考试题要能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自学能力。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还应加强语言积累的考查。所以,试卷的结构要进行重大改革。

课堂教学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考试试题也应化繁为简:为课堂教学起导向作用,为整个语文教学起导向作用。因此,试题分为如下几大块: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语言积累。试题各大块的分值如下: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看拼音写词的形式查语言的积累。一年级汉语拼音主要是考查学生能否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是否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是否能准确区分声母和韵母等;其他年级的考查主要形式是看拼音写词语,或者根据教材要求要掌握的其他拼音知识和技能。

独立识字能力的考查可以放在阅读题中进行,如是否掌握了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写字的考查形式可分两种。一是在“田”字格中写规范的汉字,考查是否掌握了各种结构的字的各部件的位置和比例;一是看整个卷面的字迹是否规范、端正、整洁,由阅卷老师直接判分。这两种形式分值各占一半。

阅读的考试命题要起着纠正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作用。重点是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和价值取向,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一、二年级可在阅读考试中考查字典的能力,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和大致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中高年级还应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较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高年级还应考查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理解含义较深的语句的能力。为体现信息社会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的重要性,阅读速度也应是考查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增加阅读量。一、二年级阅读200―300字的一个语段,三、四年级增至共600―800字的二个语段,五、六年级再增至共1100―1500字的三个语段。如果二个以上语段应有一个语段属课本中的。低年级还可把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作为阅读考查的形式。还要用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提问的方法来考查他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如:规定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阅卷者根据质量判分。阅读材料要贴近学生实际,联系现实生活。如:反映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反映本地重大事件或本地特产和本地风土人情的,反映当前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体裁可以是童话、寓言、优美的散文、记叙文、新闻报道……阅读题中的主观性题目,不能设定标准答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答题,如果合题义就可以给分。如果一道题的答案有几个方面,应该把分派到几个方面。

习作命题应体现“乐于动笔”、“自由表达”、“记实”、“想象”这些要求。低年级为写话或看图写话,写话的形式可以给定一个范围或一个谁都可能有的经历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中高年级的作文可以写熟悉的或想象中的人、事、景、物,体裁可以是童话、寓言、故事。形式也可以是给材料作文,如扩写、续写、补写、改写……也可以是话题作文。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或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能发挥自己的想象的,材料或文题应新颖独特,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本学期如有应用文还应有掌握应用文的考查。中高年级要增加对作文修改的评价,材料就来自本年级学生的习作草稿。习作的评分原则应该重内容轻形式,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优美、表现力强都要考虑。错别字的多少、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应占具体分值。

语言积累对学好语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积累丰富,听说读写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学了语文知识,才能管用,才能真正领悟。而这种语文感性材料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语言积累这一块的考查分别采用口试和默写(填空)的形式,朗读、背诵各占一半分值。朗读采取部分考查的方式:评委由最少3个人组成一组,同一组评同年级的几个班。由语文老师把全班同学按朗读的好差顺序排列编号,抽签决定由双号或单号学生参加考查,没参加考查的同学以与他排序相邻的那个人参加考查的同学的分数计为考试成绩。朗读的内容抽签决定。默写(填空)的内容包括课本要求背诵的内容,《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还有学校另行规定的其他补充材料。

当然,以上的评价办法还只能算是“戴着镣铐跳舞”,只能说是考试的改良。因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学校、教师毕竟还是要迎合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式、评价方法;要迎合社会、家长对学校、老师的要求与评判。这种评价方法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难以操作,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忽略了形成性评价和日常评价;口语交际的评价难有突破。

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范文第5篇

一、真题再现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珍贵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 ① 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 ② ,而渡渡鸟在三百年前灭绝了,因此,大栌榄树也就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栌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于是,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栌榄树的消失。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 ③ ;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

23. 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二、试题分析

从选材上看,特别是第22题“补写句子”,这和2013年的第23题语用题如出一辙,这实在不奇怪。因为整个语用题的命题原则和整份广东考卷的命题原则是保持一致的:稳中有变。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两道题还是尽情体现语文高考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努力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选的材料具有很强的人文情感内涵,富有时代气息,有的又与时代生活保持适度距离,而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感悟真善美的测试材料中获得理性的、积极向上的和愉悦的享受。

从考查内容上看,这两道题都有以下三个特点:

1. 侧重于逻辑思维训练。例如,第22题的题目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此题目要求的逻辑思维显而易见。第23题: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这道题同样要求到逻辑严密,由此可见,2014年两道语用题都是侧重于逻辑思维的训练。

2. 侧重于语用环境。语言运用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来表达的。“语境”是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大前提。没有具体语境的语言表达是没有评判的标准的。不同的文体对于语言表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回答语言运用题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做相应的调整,如第22题,其语用环境就是对大栌榄树情况的研究,研究的现象、过程和结果都是语段所涉及的内容,研究报告的语言会是怎样的呢?其现象、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些答题者都需要考虑。再如第23题,其语用环境是对三幅相关的图画进行表达,第一幅图是开始,第二幅图是过程,第三幅图是终点。三幅图画,三个过程,三条哲理,三幅画之间互相关联,三种表达并非是割裂的,三种表达必须在一个语境下完成。

3. 侧重于表达的精准。大家知道,表达的精准其实跟逻辑是紧密相关的。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它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因此,表达要精准,要学会从文字或图表的材料中筛选、整合信息,舍弃表象,根据题目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取要点,从而归纳出规范的符合题意的答案。如第22题,在横线上所要表达的信息不多,但要求通过上下文的逻辑才能表达得精准。又如第23题,对于图例的表述,应该不难,表达起来也会精准,无非是“从低处往高处走”“越过平衡点接着走”和“站在平衡点时”,但是对于表述的道理推论就不是说能表达精准就精准的,要看考生能否读懂画面所要表达的哲理了。

总之,2014年语用题的命制依然保持着本质上的稳定“不变”。语用题的命制方向“不变”,以考查学生能力、素质为先,语言表达为本但题型没有变化,2014年这两道题和2013年的第23题的考查形式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这或许也说明了广东卷的一大特点:没有说去年考过的表达运用题型今年就不会考。之前,2010、2011连续两年都是考晚会节目单的串词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延续和继承。也是广东高考平稳过渡的一种表现。其次,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不变”,只是多以考查综合知识与能力点为主。一句话,这些题都突出考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突出了语文的应用能力。简而言之,语用题的“变”侧重于“形”,而“不变”则立足于“本”,这个“本”就是考纲所说的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因此对语用题的复习应以“不变”应“万变”,固其“本”,以适其“变”。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根据以上题意的分析,高考语用题的解题有了准则,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特点具体解题了。

第22题,第一条横线该填些什么?我们先从语境分析,很明显,开头的那句是整段的中心句,可以从这句话看到文段所述的大致内容。和第一条横线关系不是太大。第一横线后面的那句内容说,科学家针对前面的问题有自己不同的意见,从语境判断,第一条横线填的是一个疑问,关于大栌榄树生存的疑问。再说,我们还可以从后面的“因此”这逻辑推出,第一条横线应该是一个表原因的疑问句。因此,第一条横线的答案应该是“①大栌榄树为什么会消失(大栌榄树消失的原因是什么)”。顺势而行,第二条横线所要填的内容呼之欲出:“ ②大栌榄树的种子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发芽。”因为后面的“后来”那句已经揭示了答案。而第三条横线究竟要填什么呢?根据逻辑推出,第三条横线是需要进一步验证的一种情况。再根据前后语境推算,第三条横线所要填写的内容应该和最后一句一样都是一种假设,只不过是正面假设罢了,因此,答案也就有了:“③如果被证实,则会被接受(则会成为科学理论)。”

第23题,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俨然是一道图文转换题,三幅图画分别展现三个连续的场景,根据图画所展现的内容和第二幅的图示语,我们可以得出三幅图画的场景语:①从低处往高处走;②越过平衡点;③到达平衡点。三种场景表达出来以后这题目才完成了一半。根据图②的图示语提示,图示语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场景语,后半部分是这场景下的结果。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三幅图画的场景语,只要我们在每个场景语下添加图示的结果就大功告成了。可以将答案表述为: ①从低处往高处走,每走一步,就会站得更高。 ③原来,只有找到平衡点时,才能站在最高处。

三、备考策略

对于广东高考语用题的备考,笔者认为不要以语用题出题的形式去备考,这样会得不偿失。因为没有哪位老师或同学能准确押中当年会考哪种形式的语用题,再说这样备考也容易有“走过场”的嫌疑。所以,要扎扎实实做好语用题备考工作,笔者建议,最好遵循以下的训练方式:

1. 以知识点为纲。

纵观多年的语用考查,命题者不会只在一道语用题里设置一个知识点,绝大部分的语用题考查都是混合考查的。如:仿写兼顾修辞、句式选用的考查;应用文种的写作,兼顾语病、别字、连贯、得体的考查;压缩兼顾选用、仿用、变换等的考查;图文转换兼顾压缩概括、简要评述的考查;串台词兼顾连贯、生动、得体等的考查;情境对话兼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的考查。如果我们以考题的形式来去划分分类考题,那是不容易的。只有按知识点来备考才会是最科学的,在每讲到一道语用题时,备考师生都应该找出本题所考的知识点,是连贯,还是得体,抑或是生动形象等等,只有把每个知识点弄清以及如何表达,这备考才算是真正落实了。

例如:(2012年广东高考第23题)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

就如以上题目,如果只按题型来备考复习的话,应该很难操作,这次写的是摄影作品展的前言,按“前言”来备考,老师就会教学生关于前言的写法,假如下次命题者不考摄影展的前言了,而换为考给同学新书写个后序,那该怎么办?有哪位师生能将上百种应用文体全部复习一遍,并把它们的全部写法都掌握呢?

2. 以题型为辅。

为何笔者不主张全以知识点来备考呢?因为按知识点为纲的备考方式存在一些漏洞,因为一些语用题,特别一些具有文体特征的应用文,有时命题者也将应用文的格式要求派上分值,因此,训练时,要以题型的训练为辅,把一些重要的应用文格式掌握清楚。

当然,训练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实用文体的基本格式、语体特征不清楚,考场上必定束手无策。这时候,给它们分门别类、强化训练、把握特征至关重要。如可把便条、留言、通知、启事、请柬、自荐信等作一类,广告词、宣传语、颁奖词等作一类,欢迎词、解说词、串联词等作一类,下定义、新闻压缩、写总起总结句、提取关键词等作一类,进行精细训练,在异中求同,在训练中把握其特点。

例如:(2009广东高考第23题)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方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最后, 。

要解答好此类型的题目,不仅要用上简明、得体、连贯等知识点,就连一些这感谢词的格式项目都要表达完整。答谢性话语要求写出答谢方、答谢事由、答谢后效等项目;邀请性话语要求写出邀请方、邀请事由以及特定的时间、地点等项目,这些都要清楚,也要完整表述。

3. 注重表达。

简明、连贯、得体,是较高层次的语言能力,综合了语法、修辞、逻辑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是高考运用题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 “简明”,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表达的语言是否简明,要从以下几点判断:(1)有没有将口语和书面语混杂;(2)有没有读懂题干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能不能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3)有没有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有没有歧义;(4)书写认不认真,卷面整不整洁。表达的语言是否连贯,可以从以下几点判断:(1)活题是否统一;(2)首尾是否照应;(3)过渡是否自然;(4)顺序是否合理;(5)衔接是否自然。而表达的语言是否得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到:(1)无论书面语还是口头语,形式要服从表达的目的;(2)据对象差异调整语言;(3)根据场合不同调整语言;(4)根据表达方式不同调整语言。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我们的语用表达才会稳拿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