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转基因食品安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1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之一。我国人多地少,传统的农业技术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为了提高食物的多样性和营养性,转基因食品(GMF)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也称为基因改造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1],是指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又可分为转基因植物食品、动物食品和微生物食品。在三类转基因食品中,发展最快的是转基因植物食品。目前, 世界上还没有转基因动物食品批准上市,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基本上是转基因植物食品。
2 转基因食品的优点
转基因食品的特性表现为:高产、生长期短、抗病抗虫害能力强、抗重金属污染能力强等方面。
第一,转基因食品能抗病虫和抗除草剂,可减少农药残留,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人畜伤亡,降低投入成本。对我国棉花种植区的调查发现,自改种抗虫转基因棉花以来,种棉农民的农药使用量减少了80%以上。过去每一季棉花种植,农民需要撒农药13次,现在只需要1-2次。种棉农民的农药中毒率,也已从过去的22%下降到了5%[2]。
第二,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植物具有耐贮藏等良好性状,可延长转基因食品保存时间,此外还能抗干旱、耐盐碱、抗重金属,这些高产量转基因品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物需求的矛盾。
第三,转基因食品可改变口味,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也可满足不同人群的膳食需求,增加其附加价值等。
第四,转基因食品的生产技术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食品供应,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 转基因食品的风险
随着转基因食品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商品化的生产给人类带来极大利益的,也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国际社会非常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普遍认为转基因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3.1 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
转基因食品中由于外源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使食品中可能含有新的蛋白质,使得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这种问题对于高敏感人群显得尤为突出。如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研究人员发现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对转入巴西坚果基因后的大豆产生了过敏反应,该转基因大豆未被批准商业化。
3.2 转基因食品的毒性
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的插入,可能使原先关闭的基因被打开,产生一种新的毒素。1998年,苏格兰Roweet研究所的Aprad pustztai公布用转雪莲花凝集素基因(GNA)的马铃薯饲养大鼠,引起大鼠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3]。
3.3 对抗生素抵抗风险问题
把外源基因植入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去,会与别的基因连在一起随食物进入人体,在肠道中会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菌,从而降低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
3.4 营养品质改变问题
有些科学家认为,外源基因会改变原来食物的营养价值。如转基因食品中蛋白质组成发生了改变,能否被人体有效地吸收及保证人体的营养平衡是个疑问。目前,还虽然未见转基因食品对营养品质改变的负面报道,但存在安全隐患。
3.5 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
许多学者担心转基因生物生存竞争力强,在自然环境中会改变生物种群,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4]。
4 目前国际国内对转基因食品的观点
长期以来,对于转基因食品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支持阵营和以欧盟为代表的反对和谨慎阵营;我国支持转基因食品研究,但对产品标识严格要求。
4.1 美国观点
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最多的国家,有1/4耕地种植的是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多达4000多种[5],其主张将转基因产品和传统农产品同等对待,并努力影响国际社会对相关政策的制订。
4.2 欧盟观点
在欧盟等地区,环境保护主义者和消费团体等组织坚决反对转基因食品。欧盟地区政府态度谨慎,主张对转基因产品采取“预防原则”[6],先后对转基因食品安全和标签、新型食品管理规章等问题进行了规定。
4.3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我国在国务院304号令公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7],把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了定义,规定了对研究、试验的要求,要取得的安全证书;生产、加工、经营,要取得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要求在中国销售转基因生物要有明显的标识;所有进口到中国来的转基因的生物以及加工的原料,都须持有中国颁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5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对策
到目前为止,转基因食品长期食用是否安全仍然是疑问,而科学界对其是否安全也未达成共识。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表示,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8-9]。因此,需对转基因食品进一步严格管理。
5.1 对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开发应采取谨慎态度,制定更完整,操作性更强的安全评估细则,进行一系列长期安全性试验及检测,以有效避免可能的危害性,其中应包括:动物毒性实验、食品成分分析(营养成分有否改变;毒素面有否增加等)[10]、模拟人体的代谢系统对该食品的消化情况实验等。
5.2 加大生物技术的研究力度,在研究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同时,应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生态风险和食用安全的防范性应用研究。加大科学研究力度,进一步探讨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利用的方法。
5.3 发展中国家和欧盟主张最终的管理规则必须包含“预防性原则”,即当一个国家怀疑某食品对环境和人的健康有害时,有权禁止这一产品的进口,即使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其有害。
5.4 根据采用的食品原料情况进行真实标注,给消费者提供关于转基因产品的真实、准确的信息。消费者在购买转基因食品时,有权向经营者询问其性能、生产厂商等问题;经营者也有义务和责任向消费者说明具体情况。
5.5 有必要设立权威性的咨询机构,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公众进行宣传和教育,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指导,使其具有选择、接受安全的转基因食品的能力。
6 结束语
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也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时,必须从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各国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只有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管理意识的不断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估方法不断完善,必要的管理举措的严格实施,方可以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使转基因技术在发展的同时真正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杨洋,吴春兰.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现状及其安全管理[J].食品工业科技,2004(6).
[2]莽克强.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性商榷[J].生物工程进展,1996(16):2-6.
[3]毛新志,殷正坤.转基因食品的标签与知情选择的伦理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2):23-27.
[4]袁建琴,高斌战,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初探[J].肉品卫生,2005(11).
[5]杨崇良,路兴波,等.世界农业转基因生物产品研发及其安全性监管[J].山东农业科学,2005(3).
[6]葛国耀,宋子良.透视转基因食品[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101-103.
[7]张慎举,袁仲,等.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及其安全性管理[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
[8]孙文.世界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概况[N].中国包装报,2004-06-04.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食品安全;生态风险
中图分类号:Q78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1.015
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迅速发展,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由1997年时以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为首的1 200万hm2的土地面积扩展到了2011年的1.60亿hm2。在这期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了将近94倍。这一数字同时也说明转基因作物的时代已经到来,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简单阐述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与生态风险[1-2]。
1 转基因作物概述
1.1 转基因作物的概念
转基因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原有作物的基因加入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并将不良基因移除,从而造成品质更好的作物。
1.2 转基因技术的介绍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入的基因主要包括抗除草剂基因、抗虫基因、抗真菌病害基因、抗细菌病害基因、抗干旱基因、抗盐碱基因等。应用这些基因创造出的转基因作物能更有效地防治害虫和杂草,全面减少农药的应用,有效地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土壤结构、植物养分等。然而,在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环境问题、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等问题已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
1.3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程
1983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问世,1986年,转基因作物(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3年,第一个抗磺酰脲类除草剂大豆品种在生产中开始应用。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的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番茄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进入市场。1996年,抗草甘膦大豆品种推广,1998年,抗草铵膦大豆品种试验种植 [1,3-4] 。我国自1997年3月以来,共受理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请703项,批准517项,申请单位涉及国内科研教学单位41家,国外公司2家。批准商品化生产的有棉花、番茄、甜椒、矮牵牛花4种植物,基因工程疫苗和饲料用微生物;批准环境释放的有棉花、大豆、烟草、番茄、甜椒、马铃薯、水稻、黄瓜、杨树、玉米10种植物,4种微生物[3,5]。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大约有3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等[6-10]。
英国在生物技术科研领域中所取得的进展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英国现在有500处转基因作物试验田,总面积约为290 hm2,但这一技术在英国还没有进入商业化应用。其他国家也在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例如加拿大批准了18种转基因作物商品化,日本批准了7种,澳大利亚批准了4种等。
2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
2.1 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的危害[6,11-19]
2.1.1 直接危害 (1)转基因寄宿、受体或带菌生物感染人类、动物及植物;(2)转基因生物、组份或代谢物产生毒性或引起过敏反应;(3)因意外释放转基因生物而对环境产生影响。
2.1.2 间接危害 (1)产生具有传染性或抗药性的微生物;(2)将有害的基因传给人类;(3)产生克隆环境、抑制原生植物或富有攻击性的转基因植物;(4)转基因植物中有关基因物质转移到杂草类的相关植物中,使之增加抵抗力而变得具有生长的竞争性。
2.2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之争
转基因作用的食品安全性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转基因作为食品对人类安全问题的影响,即转基因作物潜在的风险。重要问题是转基因作物作为食品是否会引起人类一切不良的过敏反应。
2.3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作物的争论愈演愈烈,应该如何正确的面对这一问题是值得思考的。转基因作物研究有其的必要性,虽然传统育种已经拥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还只局限于种内或者是近缘种间的有性杂交,没有任何的突破与重大进展。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很多,而且环境的多样性极其复杂,应该逐个去分析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食品,无论是否是转基因作物,关键是应该落实在如何去控制量这个问题上。转基因作物目前还是处于发展阶段,技术尚不成熟,但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对于解决日益剧增的世界人口温饱问题上,转基因作物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1-2,20-24]
转基因作物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风险:
(1)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如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2)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变为其他生物的杂草;(3)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转移至其野生亲缘种,产生“超级杂草”;(4)转基因的水平重组可能形成新的有毒细菌;(5)病毒型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重组有可能产生新的病毒;(6)杂草或害虫的抗性进化问题;(7)转基因作物可能会成为自然界的外来品种;(8)转基因作物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其他方面的影响;(9)对土壤系统的影响,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等;(10)使靶标生物产生抗性;(11)目标性状有效性的减弱或丧失;(12)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13)知识产权缺失潜在威胁社会稳定;(14)转基因食品改变食品的营养品质;(15)转基因作物使人体产生抗药性;(16)转基因作物的副作用能杀害人体。
如何应对上述这些潜在的问题,促使了研究人员不得不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管理。在转基因作物飞速发展期间,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同时加强自我创新工作,加速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进程中对其安全性的评估的重视程度。
4 对转基因作物的未来展望
转基因作物虽然在飞速发展,但是这一技术仍处于发展的阶段,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转基因作物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要明确它的优点,同时看到它的劣势。从而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与分析,争取早日取得更多的成果。而转基因作物目前的发展趋势,很可能逐步取代传统的农业产品,成为主流,但是与此同时,其他问题应运而生。所有的转基因作物几乎都是受到专利保护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掌握这些专利的公司和商家寥寥无几。日后的趋势是否会发展成为垄断的形式,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研究转基因作物的同时,还应同时关注转基因作物是否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还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和土壤的影响等方面。
虽然政府在积极扶持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一定差距的,在日后的研究中应更加贴近国际化。转基因技术带的不仅是餐桌上的革命、巨大的市场和高额的利润,而且将是思维上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它的出现和发展正如哲学中的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 苏少泉.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安全性[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5):12-14.
[2] 李建平,肖琴,王吉鹏.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1):5-9.
[3] 郭文文,李建勇,诸葛王平,等.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安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10):86-90.
[4] 徐征.农业转基因生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8):47-49.
[5] 杨崇良,张君亭,路兴波.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现状及安全性管理[J].山东农业科学,2002(5):50-52.
[6] 肖玫,朱铭亮,赵桂龙,等.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展望[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7):13-16.
[7] Hillers Virginia N.Food safety and quality topics in national plans Of action for nutrition[J]. Food Control,1997,8(1):7-13.
[8] 张慎举,袁仲,宋成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及其安全性管理[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113-115.
[9] 秦伟闻,邢莲莲.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57-60.
[10] 王建平,秦海峰,温晓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研究现状[J].华北农学报,2006(S3):102-104.
[11] 蔡磊明,王捷,宋宏宇.主要国际组织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动态[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1(5):29-33.
[12] 邓平建,李良成.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2(1):31-33.
[13] 王扬,张海琪,郑重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保障[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2(4):59-61.
[14] 王瑞淑.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及管理[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6):3-9.
[15] 郭红卫.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概况[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4):5-7.
[16] 李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管理[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9):10-11.
[17] 徐茂军.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6):64-68.
[18] 魏伟,钱迎情,马克平,等[J].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1(2):85-91.
[19] 黄幸妤.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00(7):1-3.
[20] 陈刚,吴晓霞,顾蕴洁,等.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3):34-38.
[21] 史红梅,李爱军,张海燕.对转基因作物应用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1(6):12-15.
[22] 吴志平,徐步进.转基因植物释放后在环境中成为杂草的风险性[J].生物工程进展,1999,19(1):9-13.
主持人发言:同学们,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生物育种方法,如常规的杂交育种,能产生新基因、新性状的诱变育种,还有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这些育种方法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福音,养活了泱泱大国的十六亿多子孙,解决了中国人面临的粮食危机。而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诞生,标志着生物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人类创造的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危害整个生物圈,包括人类自身?这些问题曾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辩论,今天我们在此一聚,就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展开辩论,希望正、反双方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有请正、反方代表出场,进行一辩观点陈述。
正方观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人类定向改造生物的产物,是生物科技尖端领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使人类拥有了只有大自然才拥有的改造生物、创造生物的能力。其安全性是可靠的,应该大力推广。
反方观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虽然是生物科技进步的象征,但并不标志着人类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纵地球上的生命,其安全性只是理论上的,但实践中却有很多问题,已有多方多例报道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给人类带来了悲剧,其安全性值得质疑,不应大力推广。
主持人发言:刚才正、反双方各自陈述了自己的辩论观点,下面有请双方代表进入一辩发言。
正方一辩发言:人类从选择育种到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生产实践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任何科技理论上的突破必然会带来技术上的进步,从而推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基因工程的诞生也是如此,它不仅使人们能按照事先所设计的蓝图,实现跨越种间鸿沟的基因转移,进而定向地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出生物新类型。我方认为,这种生物科技上的突破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而不是灾难,我们应该大范围推广。
反方一辩发言: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固然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安全性只是停留于理论成分、数据的分析,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转基因生物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强加于另一种生物,这种外源基因的加入扰乱了该生物的正常秩序,影响了该生物的正常生活,是否还会影响该生物的传种接代,有待于证实;这种转基因生物进入生态系统,其生活力、适应力是否会受影响,对其它生物的生存是否构成威胁,都还是未知。所以我方认为,不应盲目推广使用。
主持人发言:上面是各方一辩陈词,双方论点鲜明,针锋相对,理由充分,下面即将进入四辩,希望各方拿出你方准备的最具说服力的证据。(稍作休息,各方商榷,其余同学可自由辩论)下面进入四辩。
正方四辩发言: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存在安全隐患,应大力推广,放心食用。理由如下:
(1)推广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必要性。当今社会,人口剧增,资源匮乏,土地供不应求。庞大的人类种族朝向日渐缩减的黑土地伸出乞援的手,试问,育种科技不发展进步,还不创造出生物新品种,拿什么来满足人类日益膨胀的胃口?水稻为什么是转基因的好?因为它抗病高产能养活人啊!转基因棉花为什么好?它抗虫增产耐盐碱啊!我们为什么要花这样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搞科研,去研发基因工程,培育转基因奶牛,含除草剂的大豆?是因为它们给人类带来成本低、产量高等诸多好处,同时还催生着新兴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可以解决部分人就业问题。试想,如果转基因产物有害于人类,不推广,那我们的温饱如何解决?生活质量如何提高?社会还发不发展?生物还进不进化?
(2)转基因生物和食品的无害性。理论分析,转基因生物和食品的成分构成与非转基因生物、食品一样,都是由氨基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组成的;从食物的消化、吸收分析,理论上,它是安全的,而且正因为它的抗虫害、抗病菌、高产,就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非转基因的生物、食品就安全吗?正因为它们不抗虫、抗病、产量低,全是过多化肥、农药、激素催出来的,大人常告诫我们小孩不宜吃喂了避孕药的鳝鱼,少吃喂了添加剂九二O的猪肉……,同学们,好好想想,你是愿意吃进一些无害的基因还是愿意吸收不计其数的农药、化肥呢?难道你吃了转基因蔬菜就有放射性吗?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已被证实的公理,任何新生物的存在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都会推动生物朝着有利的方向进化,不要听风就是雨好不好?转入苏云金杆菌基因的西红柿对人无害这是已证明的事实。
(3)无庸置疑,同学们会担心,一些不法分子会借转基因技术合成什么超级病毒、超级细菌来危害人类社会,试问,这样的事实发生过几次?这一小撮不法分子能掀起大浪让人类绝种吗?能阻止得了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吗?更何况,人性本善,是有良知底线的动物,他们也明白,这样做不仅是在自取灭亡,还祸及子孙后代,这样的事例历史上也没几例,我们可不可以不要那么杞人忧天呢?更何况2001年5月,国务院已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和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作了具体规定,国际上也正在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
总之,我方认为,转基因技术带给人类的是诸多福音,我们应该大力推广,有这样一句话想对反方同学说:只要不能证明转基因生物、食品有害无益就应该视为安全,就应该心平气和地接纳新生事物,别排斥吗。试想。社会发展也是需要冒险的噻,如果固守着昨天,那还有什么进步可言?
反方四辩发言: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一种按照人们自己的意愿操纵,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创造出来的新生物类型,有悖于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漫长特性,其安全性应该质疑。理由如下:
(1)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员,其本身的生存都需受到生物圈万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漫长选择,人类自作聪明,越俎代疱创造了转基因生物新类型,打破了只有大自然才拥有改造生物、创造生物能力的自然法则。而这些生物还只是人类在实验室中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强加于另一种生物创造出来的生物新类型,其生活力、适应力、安全性只有在它融合生物圈中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才能显现,所以我方提醒正方,不要因为转入苏云金杆菌基因的西红柿无害的个别事例蒙蔽了双眼,盲目过早下结论:转基因生物、食品无害。
(2)现实生活中转基因生物、食品有害的事例屡见不鲜:①1999年5月20日的《自然》杂志报导:帝王蝶的幼虫在吃了某种转基因玉米的花粉沾染过的牛奶草叶子后,近一半的个体死亡,幸存的也不能正常发育,有可能导致该物种的绝灭,我们难道还要重道恐龙绝迹的覆辙吗?②1997年德国农民种植转基因玉米Bt-176,玉米长势喜人,毫无虫害;2001年他用该玉米喂母牛,牛开始剧烈腹泻以致70多头牛死亡,这难道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吗?③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某种转基因粮食使男性成活率下降至50%,严重影响了民族的繁荣昌盛。④已发现一种转基因大豆人食之后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危害性事例不胜枚举,希望大家慎重食用,少食或不食。
(3)更为严重的是,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危害是基于一种生物的基因根植于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当中,它的存在不仅干扰了原生物基因的表达,影响着该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关键是它会随着该生物的遗传而代代相传,正如HIV病毒感染并整合到人的T淋巴细胞DNA中去,它的繁衍通过血液又遗传给后代,影响深远,危害子孙后代,难以治愈,后果不堪设想。一些不法分子也可能趁机在一个简陋的小实验室里,就能把艾滋病病毒与感冒病毒组装在一起,使艾滋病毒像感冒一样,大范围传播。制造出带瘟疫基因的超级细菌,利用这种生化武器危害社会,那将比原子弹等核武器更可怕,这样,世界的末日还才是真的来临了。同学们,你我在座的每位都无法逃脱此厄运,你们愿意遭此劫难吗?
俗话常说 “人是铁,饭是钢”,说明了人必须要吃饭的同时,也表明食物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正式基于这种重要性,人类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才一直没有停顿过对于我们所食用的各种食物进行研究,包括了对食物的种类、营养以及产出数量等等项目的探讨。在这些科学技术中,包括了能够同时增加产能和提升作物各种抗灾抗虫特性的基因工程技术成果——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即转基因食品。
从专业角度来讲,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某种能够产生预期结果的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的方式,或者通过做分子重组的方式改变目标生物的基因特性,由此得到的生物为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生产加工得到的人类可食用的产品,即为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
食品安全管理是指政府及相关食品管理部门,为了保障食品市场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通过立法和有关技术手段,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原材料的采购,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及食品消费等过程进行协调及整合的活动过程口。
二、国内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比较
基于我们人类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性还未为可知,所以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显得必要和慎重。从转基因食品的原材料在农田里进行播种、栽培到原材料的采购和销售流通,再到工厂生产中工人的安全性保障,以及消费及售后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确保是安全的。由此,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是非常冗杂的,为保障转基因食品链的每一环都是安全的,就要求管理体制和措施都适应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要求。
(一)国外典型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制度
1.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制度
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相对欧盟国家较为开放,其监管原则与非转基因食品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1)安全监管部门。在美国是由美国环保局、农业部、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国立卫生研究院以及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对转基因食品产品进行管理。
(2)涉及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制度。2001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颁布《转基因食品知情权法案》。根据该法案的规定,从植物内提取成分与动物结合而成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开发商必须在产品进入经营销售的120天之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向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提出申请,以确认该产品与相应的传统产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现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转基因食品和其它产品的监管还是一样的,如若转基因产品能够在过敏原、新成分、营养成分和毒性等常规的检验项目中合格就准入进行生产和销售环节,但是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性标注,以示与非转基因产品进行区别。
2.欧盟地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
1998年,英国的Arpad Pusztai教授在实验中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存在隐藏的损害风险之后,成员国的大多数公民对转基因食品就非常忧心甚至抵制。因此欧盟成了世界上对转基因食品的监控最为严厉的地区,并且形成了一整套非常严格并易于操作执行的监控体系。
(1)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原则。在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原则上,欧盟秉持严格的审批原则,没有通过成员国和欧盟双重审查的转基因食品都不允许进入市场流通。其中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审查囊括了涉及转基因产品的每一个环节,这也就成为了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监管的独特模式和特点所在。
(2)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制度。2002年1月《有关新食品和新食品成分的管理条例》是欧盟对于转基因食品监管的标志性法律。在该《条例》中规定了转基因食品强制要求贴标签,以及各种转基因食品贴标签的操作规范,贴标签的作用除了明示消费者以外,还体现了欧盟对于转基因食品监管的另一制度——可追踪召回制度,标签中具体表明了制品的成分、组成、转基因生物的含量以及每一环节的生产商。2003年又颁布《转基因食品及饲料条例》和《转基因生物追溯性及标识办法以及含转基因生物物质的食品及饲料产品的追溯性条例》。
(二)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现状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规定了多项管理办法。2000年以前,我国就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了监管,分别为:1990年国家卫生部的《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方法》;1993年12月24日,国家科技部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以及1996年7月农业部颁布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这些规定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搭建了基本框架,而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管理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是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下文简称《条例》)。此后为明确实务中的具体操作问题,农业部相继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这些法规在明确具体监管部门及其职责的同时,也确立了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部际联席管理会议制度。2002年4月卫生部公布《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了在我国也实行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2006年,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从主体适格上确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从业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三、中国现行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转基因食品虽在我国拥有广阔的运用和市场前景,在监管上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受传统食品安全监管弊端的影响,在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一)缺乏完善的相关的法律条规
从前文我国监管现状可以看出,除了《条例》是由国务院颁布的之外,其它大部分食品法规都是由部委制定的,并无权威的立法机构通过的法案,法律效力不强。另外,由于该《条例》在立法上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对于正常开展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是十分不利的。
(二)转基因成分的标准量与国际上通行的不符
需要明确一点的是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是与非,转基因食品能够构成威胁的前提也是在超过了食品和营养标准通常认为,每单位物质中含有的异已物质含量对人体的有害性是可以忽略的,则可认为是安全的,对于转基因食品也不例外。而我国现行的监管制度中却没有 类似的最低比例规定。
(三)相关部门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和具体规范
除了对转基因食品含量没有明确标准之外,各单位依据的检验基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可行规范,导致每个部门对同一产品有各自的检验结论。采用不同的的检测方法会有截然不同的检测结果与结论,因此,从转基因产品监管的规范性和专业性角度来看,不但需要设定基准检测值,还必须确定具体的法定检测方法,只有这样,相关检测部门作出的转基因成分的检测结论才具有可信度。
四、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管对策
转基因食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作用下人类对生物技术和食品的选择。基于人类对于转基因食品本身的了解并没有达到完全掌握的程度,生物科技还有很多位置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所以我们无法真正对其潜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和保证。为了尽可能的做到在享受转基因食品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好处的同时,能兼顾到环境保护和消费者的健康,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管理向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使转基因生物工程给我们创造更大的利益。
学习和借鉴国外转基因食品监管方面的优秀经验,对于我国建立和健全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转基因产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测试制度,实行可追踪召回制度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检验检测的机构,另外,从事后救济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应仿效欧盟严格标识制度,只有严格表明转基因食品每个环节的经手方,使转基因生产链透明化,才能在风险出现以后及时救济,也更利于对于各个环节的监管。
(二)加强监督管理和风险评估
当前,我国的转基因技术方法比较先进,但是安全保障技术措施还比较落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也有待加强,因此,应加强和加快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和风险评估,建立快速、准确而经济的检测体系,从而实现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更加公开、透明。
(三)加大违法处罚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严格执行转基因的各项法律法规,对于违反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责令限期改正,没收非法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且根据情节和影响的轻重处以适当的罚款,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保证转基因食品的正常生产和流通,并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参考文献:
霍飞,江国虹,常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13(9).
李书国,陈辉,庄玉亭.基因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粮食与油脂.201l(2).
余月书,杨益众,印毅,等.Bt棉花对棉铃虫幼虫选择性行为的影响.昆虫知识.2013 (5).
Hillers VirginiaN.Food safety and quality topicsin national plants of action fornutrition.Food Control,2007(1).
Ford Runge,Lee Ann Jackson.Labeling,trade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10(2).
杨洋.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现状及其安全管理.食品工业科技.2004(6).
邱彩红,柳鹏程,冯中朝.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生态经济.2006(7).
王玉秋.钱茜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及安全管理.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6).
励建荣,邓刚,杨新辉.转基因食品的优点和安全.食品工业科技.2010(4).
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理论基础
1.1转基因食品与基因突变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肿瘤发生与基因突变关系密切。转基因食品中导入的外源基因是否会发生水平转移,导致基因突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1.1转基因食品遗传背景的特殊性转基因技术与常规杂交育种的不同在于转基因技术可跨物种进行,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宿主基因。这种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人们无法预测将基因转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5]。1.1.2核酸体内代谢过程核酸在体内合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肝脏中以小分子简单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称为“从头合成”。另一种是利用外源性核酸或体内核酸的降解产物等半成品如单核苷酸、核苷或碱基为原料合成人体自身所需的核酸,称为“补救合成”。食物中的核酸多以白的形式存在。白在胃中经胃酸的作用,分解成核酸与蛋白质。核酸进入小肠后,经胰液和肠液中各种酶的水解,最终分解为核苷。被吸收的核苷绝大部分在肠粘膜细胞中又被进一步水解,生成尿酸,并从尿中排出。在食物加工、消化过程中DNA被降解,大约2%~5%的饮食核苷酸进入了组织中的核酸池参与体内核酸的合成,而不会以DN段的形式参与机体核酸合成。1.1.3基因水平转移的可能机制(1)在消化道内病毒介导下可能发生基因水平转移。有1种转基因技术是利用反转录病毒感染分裂的细胞,在有丝分裂的M期核膜崩解,此时反转录病毒可实现整合。目前,以鼠莫氏白血病病毒作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胚胎、以猫白血病病毒作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羊胚胎、以禽白血病病毒作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鸡胚胎,以及利用复制缺陷型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作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鸡胚胎诸方面已获成功,并证明这种基因转移方法整合率较高。那么,在消化道病毒感染的情况下,病毒在消化道内复制时食物中降解不完全、仍具有活性的基因片段就可能转入病毒体内,微生物再通过感染人体细胞而将食物中的基因片段转至人体细胞核。(2)在自然形成感受态的细菌介导下发生基因水平转移。DNA降解不完全并具有转化活性和能自然形成感受态的细菌可以为基因水平转移创造条件[6],目前有人采用PCR技术研究转基因食品经不同方式加工后DNA降解情况,发现食物经常规加工后含有降解不完全的基因片段,且至少有一种肠道菌在体外被证实能自然形成感受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活的转基因微生物、未经加工的转基因植物或植物种子是基因转移发生时DNA的可能来源[7]。张洪卫[8]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核糖核酸示踪技术研究发现,大鼠口服3H-RNA后,血细胞、胸腺、肝、脾和等组织中核酸均有放射性,这些被标记的物质是否以基因片段的形式被整合到大鼠细胞有待进一步证实。因此,仅凭目前证据难于说服大众长期、大范围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会发生基因突变情况。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实验及长期观察,以得出具有说服力的数据。
1.2转基因食品的成分可能发生未知改变
有观点认为,外源基因片段的导入可能会引发下游基因转录效应的变化,致使其最终产物含有新的成分或改变现有成分的含量,这种变化超出了目的基因本身所带来的改变,具有不确定性,且当多个基因片段转入生物体时,发生非预期效应的概率会更高[10],这些非预期效应可能会导致转基因食物成分发生未知变化,这些未知改变构成了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的盲区,同时这种改变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一种新型转基因作物在进入食品市场前应该做多领域、多方面、长周期的实验研究以充分评估其安全性。
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现实依据
大量实验从动物行为学表现、生长发育、脏器外观、脏器病理、骨髓细胞微核、活力、畸变、妊娠过程及人淋巴细胞体外实验等方面证实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但是,有人认为,动物饲养实验非常适合用于研究作为动物饮食常规成分的作物(如玉米、大豆、小麦),但是用于检测某些食品(如蔬菜、水果)却不具有太高的参考价值,因为这些产品可能不是动物的日常饮食。例如,非洲坚果人类食用无害,但狗吃后会出现一过性麻痹[11]。此外,有个别研究报道称长期转基因饲喂的动物出现脏器超微结构及免疫组化的改变。因此,人们对转基因食品仍心存疑虑,有必要从更多领域、采取更多方法进行实验研究,以进一步评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2.1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及免疫毒理研究
基因从一种生物转入另一种生物的细胞核内可表达产生新的蛋白。过敏原主要存在于食物蛋白中,摄入过敏原后将相继出现皮疹、呼吸循环系统改变,直到过敏性休克,对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据估计,世界上接近2%的成人和6%的儿童对食物成分过敏。StarLink的抗害虫转基因玉米是将芽孢杆菌属细菌的遗传信息转到玉米的细胞核,从而使玉米表达细胞色素9c蛋白,这种蛋白有很强的抗原性,有案例报道在食用含有这种转基因玉米的食物后出现头痛、腹泻、恶心呕吐等食物过敏症状。另一个关于导致食物过敏风险的案例是把巴西坚果中分离出的基因转入大豆,以增加大豆蛋氨酸含量,结果对坚果过敏的人在食用这种转基因大豆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12],此后未出现过转基因食品过敏的病案报道,实验中也未发现过敏及免疫毒性表现。陈小萍等[13]以转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owpeatrypsinin-hibitor,CpTI)基因大米和母系非转基因大米喂养BALBC小鼠比较各组小鼠的体重、脏器指数、血常规、淋巴细胞分类、血清抗体滴度、空斑试验、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结果发现,转基因大米和非转基因大米喂养的小鼠各项免疫毒理指标无差异。李英华等[14]用小鼠研究饲喂转基因大米后免疫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显示转基因大米组所有观察指标与非转基因大米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过敏反应个体差异大,如果一些从未导致过过敏的常见食品在转基因后产生致敏原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TaylorSL等[4]也指出通过农业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应评估其潜在过敏性,特别是在对无过敏反应史的受体作物实施转基因技术时。1996年,联合国食品生物技术委员会及联合国生命科学学会过敏与免疫学会的一个专家组制定出了一个决策树,用于评估农业生物技术作物的潜在致敏性。这一评估方法集中于基因来源的评估、新引进蛋白与已知过敏原的序列同源性评估、新型蛋白与某已知转基因产物致敏者的血清IgE的免疫反应性、新引进蛋白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热稳定性、消化稳定性等),决策树反映了目前考虑到的转基因食品潜在致敏性相关因素。
2.2转基因食品的遗传毒性及致畸性研究
目前实验数据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具有遗传毒性及致畸作用,卓勤等[15]用传统的致畸实验证实,转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大米对大鼠无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单树花等[16]通过对照观察大白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与染色体畸变率证实饲喂转基因玉米与常规玉米对大白鼠骨髓细胞均无遗传毒性。芦春斌等[17]以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连续喂养两代小鼠,检测两组子代小鼠的系数、存活率与畸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切片镜检未发现两组小鼠的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表明亲代长期喂食转基因大豆饲料后无潜在遗传毒性及积累效应。
2.3转基因食品细胞毒性研究
陈吴健等[18]以转基因大米Bt63全蛋白作用于人淋巴细胞,体外培养。然后用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用微核试验检测染色体畸变,用CCK-8及中性红试验检测细胞毒性损伤。结果表明转基因大米Bt63对人淋巴细胞无明显遗传毒性及细胞毒性作用。
2.4转基因食品急性毒性实验刘雨芳等
以转cry1Ac/sck双价抗虫基因工程稻大米为材料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检测转基因稻大米对小鼠表观体征行为、脏器系数、血常规等的影响,结果各剂量组灌喂小鼠的行为、姿势、呼吸、毛色均正常,解剖观察其肝、脾、肾、心脏、胃、肠、生殖腺等主要脏器的外形、颜色、大小比例等无异常,血常规分析也显示受试鼠与对照材料组小鼠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5转基因食品对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
韩军花等用小型猪为试验对象,随机分组饲养62d,结果表明,亲本大米对照组和转基因大米组动物的体格发育均优于正常对照组;脏器发育差异不明显,大体病理和组织病理均未观察到转基因大米具有明显的非期望效应。WalshMC等[21]使用转基因BtMON810玉米饲喂乳猪31d,对乳猪生长发育及肠道形态学未造成影响。脏器重量无明显变化,除了肾脏重量稍有增加趋势,但不伴有组织病理学及血液生化的改变。目前无实验发现转基因食物对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猪的消化系统与人极其相似,实验结果有较高参考价值。
2.6转基因食品体内代谢过程实验研究
QiaX等通过尿液分析、磁共振波普分析,及大便中DN段、微生物核酸电泳、短链脂肪酸、酶活性等对转基因大米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分析认为转基因大米与传统日常饮食一样安全。韩军花等[23]通过外科手术法在猪回肠末端放置T型瘘管,并分别喂饲转SCK基因大米和亲本大米,收集并分析动物回肠末端消化产物,证明了外源性基因的插入未改变大米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这些研究证实了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消化吸收及代谢产物方面无差异,但只分析了转基因食品代谢过程的一个阶段及最终的情况,而无法进行连续性地监测,也就不可能检测到代谢过程中的每一个中间产物。
2.7“非期望效应”
2.7.1实验动物生理、生化指标发生变化转基因食品巨人“孟山都”公司进行的秘密研究发现,食用转基因玉米的老鼠肾脏变小,血液的构成发生变化。李敏等[24]将初断乳Wistar大鼠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高剂量亲本大米饲料(A组)、高剂量转基因大米饲料(B组)、中剂量转基因大米饲料(C组)、低剂量转基因大米饲料(D组)和AIN-93G正常对照饲料(E组)。观察大鼠体重、进食量、血常规、血生化、脏器重量、骨密度及脏器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实验中期B组雌性大鼠的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雌性大鼠的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和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末期,B组雌性大鼠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高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雄性大鼠红细胞压积和尿素氮显著低于亲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雌性大鼠大脑的脏器系数显著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雌性大鼠的肾脏脏器系数显著小于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李英华等[25]在用大鼠研究Xa21转基因大米的亚慢性毒性损害实验中观察到,与非转基因大米组相比,实验中期转基因大米组血糖降低,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升高,雌性组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中期转基因大米组体重、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增高,血糖降低;在实验中期,转基因大米雌性组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高于非转基因对照组,而雄性组血糖低于非转基因对照组;实验末期,转基因大米组谷草转氨酶高于非转基因对照组。2.7.2实验动物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一项研究转基因大豆饮食慢性影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用含14%转基因大豆的饲料喂养怀孕小鼠,子鼠出生后1~8个月用相同饲料喂养子鼠,与控制饮食组比较,子鼠体重、胰腺及肝脏肉眼外观相同。然而,进一步分析超微结构及免疫组化结果却发现饲喂转基因大豆组小鼠的肝细胞核外形不规则,核孔较多,提示高代谢率及细胞核分子交换频繁,核仁也有同样典型的高代谢表现。胰腺则表现为酶原含量、总酶原区、细胞质中酶原所占比例及酶原颗粒大小均较控制饮食组小[26]。这些“非期望效应”或许来源于实验误差,但仍使人们更加怀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办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