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余乐平同学在每个大假期开始前,都有排一个计划表的好习惯。“我会制订一张比较细致的计划表,排定一些需要完成的任务。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我就会在旁边作一个记号,这样一个暑假下来,自己看着也会比较有成就感。虽然有时会有一些细微的调整,但大体上我都会按照计划表来进行。 ”
对于升前的复习,小余会对、时的笔记、课本以及先进行一次整理。他将各科的放入不同的文件夹,然后根据自己的归纳在上贴小标签。 “很多同学一到就有把之前二年试卷扔掉的习惯,我觉得这样并不合适。在暑期对以前做的题进行整理,是为学习打基础。高三做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一旦经过先前的整理,复习查找就会一目了然。 ”
高一高二贵在理解本质
对于高一高二的,余乐平同学认为,他们在暑假时把布置的题目理解透彻即可,不用搞题海战。“对于理科的学习要注重基础,在学习每个点时,要理解它们背后的为什么,弄清本质。 ”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到高三时,更好地对答题进行总结,寻找答题的技巧和捷径,毕竟高三学习的强度之大,难度之高,不是之前两年学习可比的。
另外,他表示文科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积累非常重要。学习的过程中,他会听奥巴马的、记一些经典电影台词、背诵一些押韵的诗,来培养自己的语感,激发自己对一门语言的热爱。而在方面,他认为并不是单纯的,而是理解为上,这需要以阅读量作基础。“我自己的阅读量就不是很大,每次写想旁征博引时,便感到有些困难。 ”在加大阅读量的同时,他觉得针对一些以及社会现象,和家人和同学多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不失为提高的好办法。
贺秋瑞同学也认为,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暑假期间应该多读书。他建议可以通过读书,来了解一段被忽略的,或者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同时,他还引用了《南方周末》戴志勇在《高考后的此刻,全然不同的你》一文中所说的‘洗刷掉你对日常生活的习焉不察,重新激活你内心的好奇与疑问’,以此提倡学生利用暑假去联系一次实践考察,或者进行一趟深入乡间的旅行。 ”
劳逸结合,看淡与失败
一、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物质的加热、物质的检验等.主要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的正误判断.
例1 (2013年福建)下列有关试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液时,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
(B) 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
(C) 配置0.100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
(D) 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分析: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A)项正确;NaHCO3固体受热分解,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而Na2CO3固体受热不分解,(B)项正确;配制0.100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时,转移溶液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C)项正确;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产生NH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D)项错误.
答案:(D)
二、常用仪器使用
常用仪器包括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测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加热器皿-酒精灯、夹持器-铁夹、试管夹.主要考查常用仪器的结构、规格、使用等.
例2 (2013年海南卷)下列关于仪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滴定管装滴定液时应先用滴定液润洗
(B) 锥形瓶用作反应容器时一定不能加热
(C) 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可以高于蒸馏瓶支管口
(D) 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
分析:滴定管装滴定液时要先用滴定液润洗,(A)项正确;锥形瓶可以垫上石棉网加热,(B)项错误;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瓶支管口处,(C)项错误;(D)项,振荡分液漏斗时要关闭玻璃塞和活塞,(D)项正确.
答案:(A)(D)
三、物质分离提纯
物质分离提纯包括过滤、蒸发、蒸馏、萃取、重结晶等.主要考查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原理的判断等.
例3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目的 分离方法原理
(A) 分离溶于水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分析: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作从碘水中提取碘的萃取剂,
(A)项错误;乙酸乙酯和乙醇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B)项错误;KNO3、NaCl都易溶于水,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可以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C)项错误;丁醇和乙醚互溶且沸点相差较大,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D)项正确.
答案:(D)
四、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方案设计包括物质制备、物质性质和物质检验等实验设计.主要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比较和评价等.
例4 (2013年大纲卷)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目的操作
(A) 配制100 mL 1.0 mol/L CuSO4溶液 将25 g CuSO4•5H2O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B) 除去KNO3中少量NaCl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C) 在溶液中将MnO-4完全转化为Mn2+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至紫色消失
(D) 确定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 取少量溶液滴加CaCl2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浑浊
分析:配制100 mL 1.0 mol/L CuSO4溶液,将25 g CuSO4•5H2O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A)项错误;除去KNO3中少量NaCl,选择降温结晶法,(B)项正确;将MnO-4完全转化为Mn2+,需要加入还原剂,H2O2具有还原性,可将MnO-4还原为Mn2+,
(
C)项正确;利用Ca2+与CO2-3的沉淀反应,可以检验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D)项正确.
答案:(A)
五、气体制备实验
气体的制备实验包括气体的发生、净化、干燥、收集和尾气处理.主要考查气体制备的试剂、仪器的选择,仪器、装置连接等.
例5 (2013年安徽卷)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
选项 a中的物质 b中的物质 c中收集的气体 d中的物质
(A) 浓氨水 CaO NH3 H2O
(B) 浓硫酸 Na2SO3 SO2 NaOH溶液
(C) 稀硝酸 Cu NO2 H2O
(D) 浓盐酸 MnO2 Cl2 NaOH溶液
分析:实验室利用CaO和浓氨水制取氨气,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用吸收漏斗吸收防止倒吸,(A)项错误;收集SO2时选择向上排空气法,(B)项正确;制取NO2时选择浓硝酸和Cu,(C)项错误;MnO2氧化浓盐酸制取Cl2需要加热才能发生,(D)项错误.
答案:(B)
六、实验误差分析
实验误差分析包括由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引起的误差分析.主要考查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的方法及纠正的措施等.
例6 (2013年天津)下列实验误差分析错误的是( )
(A) 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碱液的pH,测定值偏小
(B) 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C) 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体积偏小
(D) 测定中和反应反的应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所测温度值偏小
【关键词】 化学课程;高中;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83-0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化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化学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必修课程,在高考理科综合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分,并对于学生生活具有很重的帮助作用,如何学好化学,提高化学考试成绩,则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与经验,谈几点化学学习策略,以便为化学学习提供参考。
一、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自觉性
对于化学课程学习,有人认为只需要背背就能学好;有人认为化学专门和有毒的物质打交道而退避三舍;有人认化学背的东西太多而厌恶……而这些认识都是对化学学科本身及化学学习的误解。其实,化学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科技、生产都与化学密切相关,我们只有学好化学,才能知道哪些物质对身体有害,我们该如何规避和化解,才能知道哪些物质是有益的,我们该如何合成它。因此,化学是门很实用的基础学科,学好化学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为人类造福,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有利于我们为将来的科技进步作出有益的贡献,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更应该好好学习化学课程,掌握基本知识及其理论,指导自己生活实践,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化学课程学习中去。
二、注重兴趣,鼓励学生质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化学课程感兴趣,才会自觉的参与课程学习中来。在这些学习之中,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钢铁为什么久置会生锈?为什么钢铁漆上油漆就不容易生锈?燃料燃烧时为什么鼓入空气,火焰会更旺?潮湿的煤炭为什么会比干燥的煤炭燃烧的更旺?在面粉中加人发酵粉(小苏打),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孔?如果我们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就注意结合这些实际现象,那么,学化学就变得生动而有趣。另外,在学习中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积极探索新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
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料库,它拥有最丰富的化学课程信息资源,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式化学学习,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例如:发烟硝酸和发烟硫酸的“发烟”原理是不相同的。发烟硝酸发出的“烟”是HNO3与水蒸气形成的酸雾,发烟硫酸的“烟”是SO3,而这就需要探究解决。所以,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使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网络上搜索和下载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拓展学生化学学习知识面,在教学中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到网络上搜索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和素材。这样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扩大了知识领域,活跃了课堂气氛,并有利于学生化学知识的积淀,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四、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高中化学复习时,应该注意归纳整理、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利用编写提纲、列图表等方式把知识加以系统化。同时,在记忆中尽量采用多次记忆法,一般两次记住的知识,我再多记两次,这样可以使记忆得到巩固。同学可以采用分时记忆的方法来加强记忆,早上与晚上比较清静,大脑受到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影响较少,在这时间记忆东西相对比较好些。记忆方式很多,关键是要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学会巧记、妙记,即要了解记忆过程中的动机作用、组块作用、复习作用。实际在化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点都需要记忆完成,例如显色反应、硅的反常性质、酸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匀速周期表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记忆来完成知识的巩固,所以,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有效的记忆方式强化化学学习。
五、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阶段各学科的学习任务都很繁重,学习时间对于学习成绩息息相关,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保障,高中在为分科之前,没各学科都很重要,只有在分科之后,文科学生减低对理科的学习,理科降低对文科的学习,但是学习的任务依然很重,尤其是化学作为最实用、重要的科目之一,只有我们同学转变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适当地多花些时间,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离子方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内容做到课课清、天天清,经常复习巩固,做到融会贯通,坚持学习,合理利用时间,切实做好自己的学习安排,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步骤,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总之 学好化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改变自身对化学的认识、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永红.中学化学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广州.化学问题解决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近几年高考的题型中,最亮的亮点就是自主学习与实验探究。探究性试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以探究性的题材进行命题,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基本原理与科学方法应用于实际或新问题,并且同时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假设验证的思想及评价和优化方案的意识。因此,此类试题能够较全面地考查和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的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评价和导向功能,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应运而生。
列举1:05年广东化学卷第20题(3)小题:有一小组在实验中发现,SO2气体产生缓慢,以致后续实验现象很不明显,但又不存在气密性问题。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并说明相应的验证方法。
评价:题目以“假设―验证”的探究思想和开放性对考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
列举2:05年江苏化学卷第19题(2)小题:为了确定乙醇分子的结构简式是CH3-O-CH3还是CH3CH2OH,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乙醇与钠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并据此计算乙醇分子中能与钠反应的氢原子的数目。试回答下列问题:略
评价:题目取材于人教版教材中“对乙醇结构简式的探究”,融合了实践能力和开放性等多重能力因子,使之源于课本,立意则高于课本,让人耳目一新。
一、高考对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
1、2007年高考化学考试说明中: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2、探究性试题的特点:
1探究性试题要求学生具有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2、探究性试题是在新的情景中,将真实的实验事实作为探究的基础。需要学生用科学研究方式,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猜测或假设、设计实验步骤和方案进行验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能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3、问题性、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探索性。
3、探究性试题的一般解法为:
理解提出的问题猜与假设(实验验证、收集信息、分析讨论、推理判断)反思与评价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4、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原则
科学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应该符合科学道理,不能凭空捏造。
对照性的原则。要设计一个对照性的实验,要想这个实验更能够说问题,一定要有正反两方面的实验。
等量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中的平行反应试剂的取用应该是等量的。
单因子的变量原则。对某个实验的影响,很多的因素,实验正是要人为控制条件,使众多变量中,只能有一个因素是变量,其余几个是一定的。
二、探究实验类型分析
1、探索性探究实验的设计
例1.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请设计实验证明上述解释正区确与否。
[分析]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则酚酞依然存在于溶液中,红色可以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被氧化,则酚酞已转变成其它物质,红色不可能重现。
[实验设计]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红色重现,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重现,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例2.在室温下,把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甲认为这是铜在浓硫酸里发生钝化现象;乙认为室温下铜片放入浓硫酸中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
[分析]:如果铜发生钝化,则表面会覆盖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一般情形下难于反应。
[实验设计]:在烧杯中放入一块铜片,再加入适量的浓硫酸,使铜片浸没在酸中,稍待片刻,用镊子取出,用水洗净铜片表面的酸液。将用浓酸处理过的铜片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如果表面有白色的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变蓝,说明铜在浓硫酸里没有产生钝化现象,乙的说法正确。如果表面没有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也无明显变化,则甲的说法正确。
例3、在少量Mg(OH)2悬浊液中,滴加适量饱和NH4Cl溶液,固体溶解。对于固体的溶解,
甲同学的解释是:在氢氧化镁悬浊液中存在溶解平衡:
Mg(OH)2Mg2++2OH-。NH4Cl发生水解:NH4++H2ONH3・H2O+H+
水解产生的H+与Mg(OH)2电离出的OH-发生中和反应,使Mg(OH)2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而使Mg(OH)2溶解。
乙同学的解释是NH4Cl电离出的NH4+与Mg(OH)2电离出的OH-发生反应生成弱电解质NH3・H2O,由于C(OH-)降低,而使Mg(OH)2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导致Mg(OH)2溶解。
由上可看出:探索性探究实验方案设计过程重在分析比较,操作中的现象是对方案设计合理与否的检验,以及探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依据。此类型题重在考察对反应原理的掌握情况及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验证性探究实验的设计
例1.请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实AlO2-结合H+的能力比CO32-强,供选试剂:NaOH溶液、AlCl3溶液、CuSO4溶液、pH试纸、NaHCO3溶液、FeCl3溶液(仪器自选)。
⑴应选试剂;⑵操作要点;(3)能证明AlO2-结合H+的能力强于CO32-的反应的原理的离子方程式。
[分析]: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如果AlO2-和HCO3-相遇时,生成Al(OH)3白色沉淀,即AlO2-结合H+的能力强于CO32-
例2.由于MnO2能作H2O2溶液分解的催化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其他一些金属物质是否也可以作H2O2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
⑴[猜想]Al2O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⑵[实验验证]
⑶[结论]故Al2O3能作H2O2溶液的分解的催化剂。
⑷[讨论与反思]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实验,不能完全证明Al2O3在H2O2溶液的分解中起了催化作用。还应补充一个上述反应前后Al2O3质量是否改变的探究实验。
实验三:①准确称量Al2O3(少量)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反应结束后,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④。
⑸有同学认为,即使实验三中Al2O3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够,仍需要再探究Al2O3
由上可看出:验证性探究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分析结果。只有在平时让学生多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才能正确分析、解答。
三、复习对策
1、重视实验思维能力的训练
让学生从日常练习中发现自己的思维特征,寻找思维受阻的解脱策略,总结解答实验探究题的思维方法,在探索性探究题中注重分析比较,而验证性探究要注意依据结论进行设计探究。
2、创设探究情景,进行探究训练
该模式指在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一些具有探索性又为学生能力所及的实验课题进行探究学习,实施的基本程序为:确立主题――尝试探究――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深入研究――确认结论
它的特点是以实验为中心,通过观察、分析、推理,说明或验证实验。举一个简单例子,下面这一例题便是按照这一思路编制的。
例:分别将等质量的铜片与等体积均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到的溶液前者呈绿色,后者呈蓝色――问题产生,确立主题。
某同学提出这可能是Cu2+浓度差异的结果,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填“同意”或“不同意”),原因是;另一同学提出溶液呈“绿色”是Cu2+与NO2混合的结果――尝试探究,提出假说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简述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验证,确认结论
3、收集探究性问题,总结解题方法
在高三复习中,这样的试题比比皆是,例如:
(1)、NaOH酚酞溶液中滴入氯水红色褪去;
(2)、相同大小、纯度的铝片与分别同体积、同PH值的盐酸、硫酸反应,哪个反应快;
一、专题的划分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按课本顺序复习,学生做题往往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因此,我们根据大纲要求和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对复习内容作了重组,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1.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可将高中化学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大专题,同时每个专题又可划为若干个小专题,一般一个小专题用1至2个课时进行复习。
2.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比如:化学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约30个,其中不少于15个在历年高考中的重显率为100%.
二、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这样用于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能力,提高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给学生。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层次化原则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学案内容
1.高考复习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
2.基础知识回顾
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辨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3.知识要点
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样板题
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及省市模拟题),例题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
5.知识能力训练
编写知能训练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1)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2)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3)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4)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6.跟踪训练
其设置体现“步步为营,步步为梯,步步提高”的原则,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这不是能力,而是能力的异化)。做到试题设计规范,题型新颖,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学业生产、日常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境题,目的以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习题包括10道客观题和2-3道主观题,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使他们吃得饱,同时可拓宽他们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四、学案实施
1.课前准备
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了解复习要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课堂学习
(1)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前后排4人)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促成各点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点拨下以悟为果。
每堂课的开始5分钟,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习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然后教师利用投影仪将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放出。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促进师生共鸣。随着这一活动的举行。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做些归纳,甚至还能自编出口诀来增强记忆的效果,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经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真正达到把例题搞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
(3)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3.课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