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
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商务活动中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的能力结构而科学设置。商务英语课程比较注重实践性教学,为培养品德良好,具备较高英语交际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商务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有较强的外贸商务活动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成为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要能够以国际商务活动为背景,以实践教学活动为基础,有知识有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所需具备综合能力和技能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
第一,商务英语专业所培养出的学生必须要掌握扎实的英语交际能力,在听、说、读、写、译的基础之上重点掌握听与说的能力;注重在基础训练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二,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之中的职业用途英语的一种类型,因此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技能之外,还应该将英语能力的训练放在商务活动的背景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商务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第三,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属于跨学科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能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还应该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商务知识进行商务交际,解决实际的商务问题。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具备较高英语语言技能和口语交际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商贸知识与行业知识,具备一定商务技能,能够基本胜任外贸企业、合资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而其根本教学目标是实现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活动对象进行交流。加强商务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当前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规格
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急需一大批既懂英语又懂国际商务的综合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商务英语这一学科随之产生。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规格一般指的是“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熟练运用商务知识技能以及较高的商务操作技能,熟悉相关行业的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同时也要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与商业价值观,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自己打造成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开展好教学任务的核心环节。在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上,一般都突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知识以及商务操作+行业技能”这种综合型人才的特色,而目前我国国内很多高校在该专业中仅仅设置了一些基本的课程,却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
(一)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是紧密联系的,这主要是因为英语不仅仅是一个用于交流的语言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交际和沟通的能力。如何运用英语知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就显得更加重要。从这一角度出发,把英语知识的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训练融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交际能力。通常来说,作为一位英语使用者,其所具备的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某一方的英语掌握得越熟练,对方对该英语使用者的文化知识期望值也相对会提升,并且会觉得此人肯定也比较熟悉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具备调节自我交际行为的能力。但真实的情况是,这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交际中一方虽然很可能非常丰富地掌握了有关对方国家的文化知识,但是却对对方国家的语言了解非常少,或者交际中一方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却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知之甚少。另外,由于文化因素而产生的某些误解对商务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比语言方面导致的误解要多得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其根本目标就是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和有文化差异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视对国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商务交流活动过程中所应该掌握的礼节与技巧,实现有效的沟通,对国际商务活动中有可能出现的情景和对话能够有一定的了解,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问题能够正确认识,同时能够有效的处理一些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对国际商务活动产生的影响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那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有可能降低国际贸易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国家间的贸易和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合作增强的同时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隔阂。比如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自信的民族,他们表述自己的观点时给人一种威严的感受但却令人信服,这是一种他们民族特有的行为方式,但恰恰是这种在某些国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为方式,在国际间的商务贸易活动中常常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贸易合作的顺利进行。在一个国家的文化里被看成是自信和具备专业水准的行为方式,在另一个国家的文化里很有可能被视为傲慢的表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中被看作是柔弱的表现,但是在跨交际文化中很有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自我谦虚。在国际商务界,由于很多跨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客户所在国家的文化习俗不了解而让本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现象非常多见。所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正确认识到文化差异这一现象,并且能够意识到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对国际商务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虽然不可能要求学生了解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但是对于一些与我国经济贸易往来密切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要有基本的了解,从而避免在商务活动交流中造成某些不必要的麻烦。例如与阿拉伯国家的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合作,应该事先找一个担保人帮你进行预约安排;在意大利,意大利人对于首次商务会面也比较偏向于通过中间人进行介绍,同时在接洽的过程中最好以书面形式用意大利文进行记录。另外,到不同的国家进行商务旅行,要注意避开所去国家的公共假日,因为在西方某些国家,在假日是不习惯谈生意的。总之,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有基本的掌握和研究,同时还必须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这样才能使商务英语这门学科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
四、解决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建议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使他们认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产生障碍的因素,学会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必须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和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
正确地认识到不同国家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言语行为以及非言语行为特征,能够对于某种特定的商务场景,预言一种或者多种可能的言语及非言语行为。这样既可以避免把我国的文化习惯带入到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同时也可以对不同国家的商务人士的不同行为习惯做出有针对性的判断。
(二)必须充分理解商务交际活动中双方的价值标准,提升学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意识。
要想有效的开展跨文化商务活动,必须充分理解商务活动对方的文化行为、价值准则以及思维方式,尊重对方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认识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复杂性以及文化的融合度等等因素对国际商务贸易活动的影响,从而能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从而形成更有效的文化交际。
(三)必须要遵循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不同国家在进行对外贸易时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因此在国际上还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惯例性问题。为了让国际贸易活动的双方能够达成信任与理解,成功地进行交际,就一定要有一个交际双方相互认同的条件,以及交际双方都能够共同遵守的市场准则。这个共同的准则可以看成是弥补商务活动交往过程中出现文化差异的一种手段。
(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的掌握跨文化交际的专业知识,并且在实际的国际商务活动中不断的学习,积极的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文化都是从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个人的生长过程其实就是对本国文化传承和体验的过程,这种文化背景已经深入人的血液中,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对象时,我们也必须让自己具备有关专业知识,不断的学习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把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用到实际的商务活动中。
(五)要从心理上与认识上提高自己的敏感度,树立全球意识。
人属于文化动物,难免会用自己所具有的价值观来对周围其他事物进行分析与判断,总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别人优越,甚至有些人还存在种族歧视,这些都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我们必须带着一种平静和虚心的态度来看待别人的文化,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文化风俗,这样才有可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进行有效平和的交际。
针对留学生的翻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从他们的汉语、英语水平和学习目的出发。东盟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母语和背景文化各不相同,来华初期与中国师生的交流普遍使用英语。他们的汉语水平还处于入门阶段,只能进行简单的听、说、读、写、译的活动,但他们的英语水平较其汉语水平要高,特别是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较发达国家的东盟留学生使用英语交流没有问题,多数学生可以听懂用英语进行的课堂教学。而广西高校的国际教育学院由于客观原因,掌握东南亚各小语种的教师配备并不齐全,因此,给留学生开设的课程也主要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互补地进行授课,课堂上的翻译教学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人希望通过汉语的学习深入了解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人希望通过学好汉语更好地与中国人进行商贸、科技交流。留学生翻译教学不但帮助他们掌握汉语的运用,还能帮助他们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促进他们的跨文化适应。翻译教学是一种有效的中国文化比较的途径。首先,翻译是源语言和目的语言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协商,可以涉及两种文化的比较,因此,翻译的文化属性使其作为文化导入教学手段成为可能。其次,翻译是一个充分运用批判思维的过程,在翻译中进行文化比较的过程中,留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留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和批判的思维使很多隐藏在语言符号后面的文化意义显现出来。教师可以逐渐引导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建构自己独有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适应。在针对中国学生的英语课堂上,文化比较注重西方文化的介绍,如节日、宗教、神话等,而针对东盟留学生的课堂教学,就要体现本土文化的优势,导入深厚的中华文化。增加中国文化分量,不仅能增强留学生对中国多元化社会的理解,同时也能使中国文化更加国际化。
二、翻译教学中东南亚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
在翻译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东南亚文化和中国文化,以区分其异同,以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和东南亚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留学生日后的跨文化适应。下面笔者就以几个具体的实例谈谈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比较:
1.民族风俗节日是世界人民为纪念生活中值得纪念的日子而共同创造出一种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例如,在课堂上翻译中国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时,笔者引用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菲律宾留学生读此译文时很难理解“清明”是个什么时节?奔走旅行在外的人,为何心里“欲断魂”?那么这时老师可以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解释西方的一个节日:万圣节(Halloween),一个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节日。他们为了避免鬼怪的骚扰,在祭祀亡魂的时刻,向先祖献上食物祭拜祈求能平安地度过寒冬。菲律宾由于被西方国家长期殖民,深受西班牙和美国文化的影响,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菲律宾人民也庆祝万圣节(11月1日),是他们的法定假日之一。老师可以向菲律宾留学生解释中国的清明节(thePureBrightnessDay)相当于菲律宾的万圣节。对于菲律宾人民而言,这一天是个家庭团聚的日子,全家人一起到墓地纪念已逝去的亲人。他们由于天性乐观,在墓前不是哀伤坐地,哭泣不已,反而大家一起念经、跳舞、唱歌、野餐、打牌,以期和已经去世的亲朋好友同乐。而中国人在当天的习俗有扫墓、祭祀祖先、食冷食,还有踏青、荡秋千、植树等户外活动。这样的文化比较拉近了留学生和中国本土文化的距离感,他们感受到虽然庆祝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个民族的文化都崇尚扫墓祭祖和缅怀先人。
2.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形象,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响,但中国并非全民信教国家,也没有把任何一种宗教奉为国教。而东南亚地区大多数国家都是全民信教的,如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在几个世纪以来都将伊斯兰教视为他们的主要宗教,泰国、柬埔寨、缅甸和老挝则把佛教视为他们的国教。[6]所以在给东南亚留学生上课时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导入和比较。例如,在给学生讲解中国古代文化时,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的留学生听到有这么多中国文化用语与数字“13(thirteen)”有关时,他们感到不解和反感。如13层的佛教建筑:布达拉宫(thePotalaPal-ace)、天宁佛塔(TianningPagoda),所有的佛塔绝没有“六”层和“八”层;十三陵(MingDynastyTombs)是北京著名的景观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有儒家经典十三经(thethirteenclassicworks)、武艺非凡的十三太保(Taobao)、13种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药物被称为十三香(thirteen-spices)、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行总称为十三行(thirteen-trades)、相传辅助唐王李世民登基的少林十三棍僧(thirteenKungfumonks)、十三章的孙子兵法(SunTzu'sArtOfWar)等。特别是在文化中,十三被视为神数,在史诗《格萨尔王传》(EpicofKingGesar)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十三,具有吉祥、神圣的寓意:十三位护法天神、十三位护藏地神、的十三位山神,格萨尔在降生时手执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并发誓十三岁时成为菩萨等。针对东盟留学生的不解,老师可以向他们介绍中国和东南亚的不同。由于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宗教理念是一脉相承,都同属于天启宗教。东南亚凡信奉伊斯兰教的人都忌讳数字“13”,认为“13”会给人们带来不幸或灾难。“13”的不祥源于基督教圣经故事“最后晚餐”:耶稣的门徒犹大出卖了耶稣,致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此次蒙血光之灾的最后晚餐,参加者共师徒13人,于是13这个数字,就被沾染晦气和杀气了。中国几千年来受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和儒教(Confucianism)的影响,数字“13”成为一个吉祥、高贵的数字。佛教里的“13”是大吉大利的数字,佛教传入中国时的宗派是“十三宗”,它代表了功德圆满。而在周易的81数理灵意中,数字“13”也是大吉数:代表智能超群的成功数。此外,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就像数字“13”对伊斯兰教徒而言,数字“4”对现代大多数中国人也意味着煞风景、犯忌讳,数字“4”的谐音是“死(death)”,人们怕死,避之唯恐不及。而中国人认为数字“8”是最吉祥的数字,数字“8”与广东话中的“发(makingafortune)”是谐音,意味着繁荣、财富和地位。通过这种宗教数字文化的比较,让东盟留学生加深了中国文化喜好和禁忌的了解,帮助他们消除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的障碍。
3.地理环境语言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特别是熟语更是人民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对中国熟语的讲解是留学生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与之息息相关的熟语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如教师在课堂上给泰国留学生翻译中国熟语时,他们会有许多的不解和迷惑,这时教师就要引入中泰文化因地理环境而产生的差异。因为泰国地处热带,气候炎热潮湿,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丰沛,非常适合大象、鳄鱼、椰子树等生长,在泰语中出现很多含“大象”和“鳄鱼”的动物熟语。老师可用下面的例子对中泰两国的熟语进行比较:此外,教师还可以解释汉语中含“大象”“鳄鱼”的熟语很少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中原大地的人民自古就用牛耕地,用马作战,所以对土地的依赖和对“牛、马文化”的崇尚充分体现在了汉语熟语中,如:车马盈门、一马平川、鞍马劳顿、兵强马壮、车水马龙、服牛乘马、目无全牛、牛角书生、牛郎织女、牛毛细雨、初生牛犊不怕虎、九牛一毛、牛衣对泣、小试牛刀等。
三、结语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导入
新《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要求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并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好这一点,笔者拟就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文化导入的原则以及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训练方法等谈几点认识。
一、文化导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则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可行性、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要正确而恰当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人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是符合语言的形式规则的,更要知道什么是符合文化规约的,是文化所能认可和接受的。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不仅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还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知道什么时候说,说什么,以何种方式说,恰到好处地同别人交往,不冒犯别人的忌讳等。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隐私上的表现是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强调隐私。如英美人不喜欢被问及个人年纪、收入、婚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而中国人把关心他人作为一种美德,对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等都主动表示关心,不关心反而是不友好的表现。因此在于外国人交际的时候对隐私应采取回避,否则,会被认为多管闲事,甚至造成不愉快。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某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的人怎能与该族人进行语言交流。高等学校的学生,已处于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在这个阶段应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并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束定芳,庄智象指出(1996)认为,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大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焦急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有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有现象到本质。
3.适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或有广泛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练习,举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复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训练方法
遵守以上原则以及交际法教学原则,笔者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具体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以下建议,共同仁参考。
1.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语言的构成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对词汇含义的解释和挖掘也必然能体现民族或文化之间的差异。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挖掘次词语中重要的文化内容:
(1)一个民族文化有的事物和概念。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有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导致词汇空缺现象。如cowboy是美国社会所特有的它与美国西部开发有关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冒险传奇色彩。反之,汉语中的有些词汇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项,如三伏、三九等。
(2)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书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有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外一语言中可能只是一个语言符号。例如daffodil,象征着春天、欢乐,而它译成汉语是黄水仙,仅仅表示一种花卉,不具有daffodil的联想意义。(3)词语在文化内涵上的不等值。如dragon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而龙在封建时代是皇帝的象征。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
(4)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现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grandmother(祖母、奶奶、外祖母、姥姥)、湾(baygulfcreek,etc)
(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习语。指的是美国文化的立国精神,即所谓的人人平等自由、机会均等。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我们周围缺少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因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观察西方人如何交际。通过多媒体手段,一方面其中精彩的片断和对白对学生学习外语是很好的教学示范,另一方面,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能使学生领略到不同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风土人情、地理概貌打开了一叶天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书本文字所能提供的文化知识。例如,《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采用每一单元设一个主题的形式,而且提供了与之主题相对应的著名影片的节选片断,这些片断不仅包括日常琐事,而且将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资源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地道的英语,而且扩大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能力。
3.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就跨文化交际的点滴体会,向全班做言简意赅的汇报。可用演讲、小品等形式,并借助图片、表格、实物等以取得更加生动的效果。让学生自己挖掘自己曾经或者将来可能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逐步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还可以合理安排课堂讨论。一种是分析原因的课堂讨论。通常的做法是先叙述发生过的反映文化冲突的事件,然后提出几种不同的解释,有学生选出他们认为合理的解释,然后于正确的答案做比较并展开讨论。一种是体验型的课堂活动。这种训练中使用较多的角色扮演。教师指定学生一定的角色,有他们扮演,并体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言文化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知识得到不断的更新、视野不断的开阔、思维就会更加敏捷,对新文化的洞察力就会大大增强。这些方法通过外部文化的信息刺激,能够促使学习者内部产生变化,使学生不自觉地在交际中注意文化的差异。对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戚雨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1992,(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学生适时适量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英语众多变体文化及合理处置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引起非英语专业工科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注意,帮助学生在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语言,从容应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更随网络的诞生,人类生活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眼光,这一切使得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广义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最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一个社会群体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是语言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化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有宗教、哲学、道德方面的表现,更有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这就是语言的文化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内敛,追求中庸,受到称赞和表彰,必有一番自谦之词或归功于集体,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推崇个人至上,追求自由主义,受到赞美和称赞,总是用“Thank you”坦然承受。在中文词汇中,凡涉及“猪”和“狗”的,多数用于贬义,因而有“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的贬义词,而西方文化中,猪是聪明、文雅的象征,狗有忠诚、勇敢的特性,“dog”极少用于贬义,也不会有“stupid pig”的词汇。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a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候)等等。这里举的例证并不证明不同文化的孰优孰劣,只是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不同文化会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外来语词汇和局部族群的语言变体,如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 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 dialects)等,这些也都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则对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因误解而产生误会。
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将英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虽然现在跨文化教育得到重视,跨文化意识加强,但十几年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实际上,语法和词汇只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不是语言的全部。二是学习方法陈旧。学习中只注意词、句的理解,不注重章节。三是语用能力强,文化素养低。只注重口语的训练,忽略语言的文化内涵。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会影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前述我们知道,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也同样需要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在英语教学中,单纯的语言学习是枯燥的,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诱人的。
1·在教学中注重英美文化的导入
桂林工学院已经将《当代英国概况》、《当代美国概况》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提供给非英语专业的工科学生,这虽然对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也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英美民族的发展历史、宗教道德、风俗习俗、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慢慢去了解熟悉英美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但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导入英美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课文内容涉及到Different Ideas aboutFood and Drinks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来对比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学生了解有关中国人和西方人饮食习惯的信息是:中国人喜食鸡肉、鱼和海鲜,美国人爱吃牛排;茶在中国和英国都是the na-tional drink (举国饮用的饮料),但英国人喜欢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柠檬。如果提问学生:“‘红茶’英语怎么说?”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其实“black tea”才是正确的,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中国人和英国人着眼点不同,同是茶,我们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故称“红茶”;而英国人注意到茶叶本身的颜色是黑的,故称“black tea”。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
当课文出现music话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音乐的派别和风格。可以着重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如何从blues经历country music, jazz, rock music,rap, hip hop发展到现代音乐,特别介绍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放几首经典的乡村歌曲,如:约翰·丹佛的《CountryRoad》《TakingMeHome》,卡彭特的《YesterdayOnceMore》和“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LoveMe Tender》等,在课文背景中出现的有关美国内战知识,可以给学生讲解有关美国内战的起因、背景以及林肯的一些生平轶事,让学生知道美国的历史以及林肯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再如,在学习Romance这一主题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修辞艺术和表现手法,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
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学习有关课文时,除了运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逐一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转贴于
2·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除了词汇的本义,还在词汇中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稣蒙难的日子,你不会了解“Black Friday”的内涵,更无从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脸”),与此相似的还有“Sunday”,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也会理解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为什么“Sunday”要做礼拜?因为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星期天”是没有这样内涵的。还有如“Chairman”为什么是“主席”?“Chairman”和“主席”又有何不同?这能从中英两民族的演化进程中得到答案,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在演化进程中所衍生的语言构造的不同。类似的词汇比比皆是,信手拈来都可引出一些典故,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
3·语法中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实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教学阶段,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8(6)·
[2] 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外国语, 2007, 22(4)·
[3] 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语言学家萨费尔指出:“语言有一个环,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一个种族……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对语言的学习也就是对文化的学习,而就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而言,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由来已久。而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限制与束缚,以及英语教师本身在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存在很多缺陷,而在英语教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必须以跨文化知识有意识地组织教学这两个问题上,还远没达成一致的认识,全然不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这种英语教学模式培训的结果常常是大多数学生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即“哑巴”英语。这样的交际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对外交流的需要,所以英语教师一定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民族和国家之间差异的了解。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即学会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环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
一、文化与交际文化
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富有弹性。有人把文化说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语言和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历来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也是语言教学家关注的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存在的标志符号,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化。因而人们就把语言称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交际文化是指不同群体的人,在交际当中,由于对语言(包括非语言)交际所隐含的不同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容易产生误会与偏差的这一部分文化,也就是指暗含在语言内的文化因素。不了解交际文化就会直接影响交际,因而它应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文化确实是一个民族在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行为模式,它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习俗观念、价值观念、人际心理、社交礼仪及思维倾向等。交际文化本身是个系统,它包含的研究内容也十分丰富。在英语教学中,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有关目的语的交际文化内容的教学――叫它文化融入也好、文化导入也好,渗透一些交际文化的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在语言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尤其应当把相应的文化知识贯穿于课堂语言教学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针对这一问题,语言学家胡文仲推荐了以下方法:(1)在教材里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2)就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的区别,组织学生进行讨论;(3)利用英语录像和电影进行教学,然后组织讨论;(4)鼓励学生与外国人进行交流;(5)让学生读一些短篇故事或剧本,同时要求他们记下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6)让学生多读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7)举办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同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借鉴以上的方法,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的良好习惯。在课堂做陈述(Presentation)的时候,鼓励那些语言功底较差、性格比较内向而不敢发言的学生,让他们做到有准备地发言,从而克服羞于开口的缺点;通过收集资料可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读英语报纸杂志,增加阅读量。多阅读一些介绍英美国家风土人情、文化方面的材料,既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又能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在有趣的阅读中学到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对文化更加感兴趣,更加容易地掌握这一知识。
2.运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社会背景。影视内容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科技、艺术、体育、教育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可谓是包罗万象。通过观看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英文影片,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相应的英语文化。此外,在英文影视片里,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习语来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知识,锻炼英语听力,学到一些现成的地道简洁的表达方式。
3.充分发挥学生的客体作用,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学生要懂得对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了解是在跨文化实践中获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动态的能力系统,跨文化交际实践是推动这一能力系统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学生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如听、说、读、写等训练来学习和理解外国文化知识。此外,学生也可以自己编排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的场景,通过亲自参与到相似的交际场景中,在实践中体会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困难,并通过化解,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总之,学生应该不断丰富扩大社会文化知识和积极参与跨文化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营造学习外语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针对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是在母语国学习英语这一现实情况,有必要营造学习英语即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助于学生转变长期形成的“英语+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沟通中进行自觉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认同。总而言之,创造语境和情境能使学生在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并直接感受到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5.英语教师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改进教学方法。英语教师要认识到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内容的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应试教育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为主;从以传统的基于课本的听、说、读、写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从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转变为网络课件教学、外语课外活动、学生主动式学习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与外国人顺利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型实用人才。
总之,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应导入相应国家的文化,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Brembeck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且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Scollon,R.&S.Scollon.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Ltd,1995.
[2]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外语教学及研究,1998,(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