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陕甘宁边区制定的一系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政策,从边区农业生产技术粗放落后的实际出发,依靠走群众路线,在总结边区一些地方农民群众生产技术经验并加以科学改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而制定的。这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政策针对性强,具有见效快而效果好,群众易于接受而便于推广等特点,因此迅速在边区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实施和推广。兴修水利是农业生产中的基本建设,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农业生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边区兴修的水利事业大概分为两类,一类为水利灌溉工程,如修筑水渠、建水库、增加水浇地等;一类为水土保持工程,如修埝地、修水漫地、打坝堰等,这两类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作物生产产量,促进农业生产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边区各级的帮助和支持下,边区的各种水利工程迅速开展起来。在兴修的许多水利灌溉工程中,兴修规模较大的有靖边的杨桥畔渠、子长的子长渠、绥德的随惠渠、延安的裴庄渠、安塞的新乐渠等。边区各级还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采取自愿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合资合力修建了许多小型水利工程,如打水井、修水渠、修水坝等,增加了灌溉农田面积,增加了农作物产量。1937年边区成立时,全边区水浇地仅有801亩,随着边区兴修水利事业的发展,水浇地的增加,农田灌溉面积逐年扩大,1939年增加到7293亩,1941年增加到25615亩,1943年增加到41109亩。[1](P710)水漫地泥质厚,肥多水足,极宜农作物生长,收成比旱地多一倍以上,是增加粮食产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1942年,三边分区群众在大生产运动中创造了修建水漫地、打坝堰这一农业生产技术,当年修筑了水漫地1000余亩,取得了很好的粮食收益,这一项农业生产技术很快在全边区推广。1943年,三边分区修筑水漫地4万多亩,其中3万亩已种植农作物。修筑埝地是关中分区在大生产运动中实行的一种改良土壤、增加粮食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它同修筑水漫地一样,都是由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建设的实践中,创造发明的一种农业生产技术并迅速在全边区得到了推广。仅在关中分区赤水县,1941年底就修成埝地4000多亩,1942年又修成埝地3200多亩。边区各级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采取积极措施,提倡和要求精耕细作的农作法,推广提高农耕技术,以深耕细耕多耕,多积肥多施肥,多除草勤锄草,防治病虫害,改进耕作技术和加强田间管理,增强土地的肥力和抗旱能力,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边区的农民群众响应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号召,积极改良农业耕作方法,绥德分区农田的四分之三以上能够做到精耕细作,陇东、关中分区一半以上的耕地能够深耕两次以上。为多施肥,边区广泛开展了积肥运动,出现了“天天垫圈”“人人拾粪”的景象,边区还推广赤水、吴堡等县评选积肥英雄、拾粪英雄的办法,来鼓励积肥运动。[1](P737)为了推进边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广农作物的优良品种,进行牲畜防疫工作,边区于1940年正式建立了光华农场,下设农艺、畜牧、园艺三个部门,专门进行选育培育适应边区耐旱耐寒的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牲畜优良品种、以及进行牲畜防疫工作研究并在边区各地推广。
二、边区实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的实效
水浇地面积的增多,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地达到了粮食增产的目的。如1943年延安裴庄渠灌溉农田1072亩,当年就增收粮食321多石;1943年三边分区修筑的水漫地3万余亩,当年增收细粮4500余石;1943年关中分区赤水县修建埝地7260余亩,当年增收细粮1089石。边区各级倡导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的各项改良农耕技术的活动,增强了土地的肥力和抗旱能力,不仅达到了粮食增产的目的,而且对于水土保持、改良土壤、改善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边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提高和改良农作技术的积极性。边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响应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粮食产量的号召,积极参与到兴修水利、改良农作法、精耕细作和加强农田管理增加粮食产量的活动中。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践中,农民群众在当地的引导和帮助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开展了互助合作的修筑水利工程,生产劳动,加强了劳动生产合作,增强农民之间的团结,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也提高了抗日民主的组织能力。边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边区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具体实践。边区在广泛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同时,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修建较大的水利工程中,除了组织农民群众参与,边区还投入资金。如修建延安的裴庄渠,边区就投入资金2.5万元。边区创办的光华农场,集中了边区优秀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作物及牲畜优良品种的繁殖和培育,对边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晋林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2.011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推广资金不足
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就亟需国家提供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资金支持。但是如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政府方面就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而相应的地方政府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很难真正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2 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一般是按照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管理,所以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经过多个层次的部门来进行管理,因此就很容易导致技术推广机构在人事方面处于分离的状态,从而直接造成农业技术推广缺乏相应的人员来加以负责和管理,而且各个部门之间也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严重缺乏相应的协调合作,这就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直接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进度,影响农业生产。另外,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部门中的工作人员所具有的责任不够明确,一些部门虽然占用了资金,但却根本没有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从而导致这项推广工作停滞不前。
2 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农业技术推广背后潜藏着巨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它已经成了政府职能性的工作之一,这也是我国社会及国家情况所决定的。从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来看,农业生产还是以小单位为主,基本为家庭。事实上农户与农户之间所种植的作物品种差异性并不大,其专业性水准偏低,这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不能获取相应的回报。这种小规模生产的普遍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无法获得相关企业的支持,因此,需要由政府投资。
其次农业新型技术使用与农业产值是密切相关的。对于普通农户而言,若采取新型技术不能直接使自己收益提升,那么就会对新技术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感,因此普通农户对农业新技术都会抱有较为迟疑及被动的态度,而转变这种现状宏观上来看只能借助于政府力量才能达到目的。
3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探讨
一是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人员是实施主体。但人员冗余的情况却成了整个体系当中的制约性因素。为了让这种现象得到控制并让相关工作能够细致化实施,就需要规范推广队伍建设,通过加强人员编制并实施科学裁减策略让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得到精简,同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培养,逐渐打造出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队伍来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二是扶持投资工作。除了政府投资之外,还应该结合经济市场特点并利用其优势对相关投资工作进行引导,从而形成多元化投资,对企业投资给予鼓励。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民间投资为辅助来扩大投资规模及投资渠道,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并提高相关工作的成效性。
三是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在推广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农业技术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政府发挥技术开发方面的立法职能,通过利用相关法律法规来维系各方面权限,使组织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通过对农业技术公益服务体系进行完善,从而走向多元化服务。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文化事业使得农业科技能够被更多农民了解并接受,以此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一个良性氛围。在服务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服务质量也必然得到提升,使广大农民受益。
4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4.1 强化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必须要获得政府方面的资金支持,因此政府方面就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以保障。因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不但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还必须要获得资金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真正建立的过程当中,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资金加以支撑。另外,还可以进行地方资金的筹集工作,以此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4.2 改进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以完善的制度保障为前提,所以必须针对这个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在地方政府方面也应当积极的制定一套相关的、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建立相关法律保障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起直观有效的措施,以此来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当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对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相关法律来加以修改,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农业技术方面的推广。另外,还可以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交际情况来建立起专门的管理机制,并成立管理小组来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和宣传。
4.3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
人才是农业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的主要因素和动力,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如何,通常都受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直接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越高,那么其推广的效果也就越好,所以就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要重视并加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各方面的建设和多渠道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建立一支结构最优、技术精湛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5 结语
关键词:生物技术;黑龙江省;农业;应用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成为新的研究和投资热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被称为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第二主力军。作为农业生产大省和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自然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势、技术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等。黑龙江生物技术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生物产业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稳步发展。
1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概况
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当今,生物技术被世界各国视为高新技术,它对于提高国力,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食品短缺、健康、环境及经济问题至关重要,许多国家将生物技术确定为增强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技术之一。近20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农业生产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的农作物,以及畜禽、林木、鱼类等新品种;可以进行再生能源的利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扩大食饲料、药品等来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可以进行无废物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因而,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发展。生物技术之所以能够对传统农业产生冲击,是因为它在改变物种性状、增加抗病害能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一日千里,被视为21世纪领头学科的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大有使农业生产发生根本变化之势。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统计,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耕地的10%。农业生物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对此都非常重视。目前,已进入至关重要的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必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新的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成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命脉。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首先,国际上发展生物技术的热度始终不减,这是由生物技术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决定的,而这种应用价值难以很快被其他技术所替代。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011年统计,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位居全球第六。其次,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我国政府已对农业生物技术投入大量资金,吸引了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从事范围广泛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建立了主要病害、抗逆、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克隆了一批动植物优异性状的相关基因,获得了大量的转基因作物品系。黑龙江省作为农业资源大省,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2我省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应用概况
生物技术在我省农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针对我省绿色农业产业,应运用生物技术加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开发应用研究,保障安全农业生产。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总土地面积47.3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9%。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均比我国其他地区丰富。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还拥有雄厚的农业生物经济科技资源。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黑龙江省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我省已有农业生物企业40余家,有些产品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有的已经形成明显的产业群,但还需要不断发展壮大,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市场中发挥竞争优势。生物技术在绿色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具有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防病治病、改良土壤等作用。可以保护和促进施用对象生长并提高品质,不造成施用对象产生和积累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通过生物发酵、生物提取等技术对农产品进行高附加值生产,提高产品的深加工水平,促进农产品增值、高效利用。草腐食用菌栽培技术能够以秸秆等农作废弃物为原料进行食用菌生产,不仅可以缓解木质原料不足,还能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截至2016年10月,我省生物农药龙头企业德强生物两大核心产品宁南霉素和枯草芽孢杆菌销售额达6000万元。哈工大华龙公司生产的“奥龙奇康”牌大豆根瘤菌2009—2016年在黑龙江省67个地区,直接经济效益17.699亿元。黑龙江省大地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产1万t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万t易喷得液体水稻壮秧剂。佳木斯三兴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生产系列生物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为垦区提供绿色安全有效的生物肥料。哈尔滨兽医药研究所成功地消灭了牛瘟、牛肺疫,控制了马传贫、猪瘟等重大疫病。运用我国消灭牛肺疫的成功经验,输出自主研制疫苗与防控技术,协助非洲控制牛肺疫疫情;与埃及、印尼合作研发禽流感专用疫苗,指导两国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建立了中欧跨境动物疫病流行病学实验室网络,共同促进全球动物卫生科技进步。在此基础上,与瑞典、爱尔兰、法国建立欧盟兽医科研机构合作,助力全球动物疫病防控。哈尔滨市三元畜产实业有限公司,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种猪繁育基地之一,企业全面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目前,存栏世界著名优良品种的适龄母猪1100头,已成为我省唯一具有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原种猪繁殖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爱科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力量为技术依托,已研制成功的产品技术和正在研制的新型生物农药生产技术、生物能源生产技术、盐碱地治理技术等在国内相应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创制了多个八倍体小黑麦和六倍体小黑麦品系,其中“哈师2号”小黑麦在2014年被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为省审品种。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生产的食用菌菌种每年为省内外的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20多万株生产和实验用微生物菌株,为省内外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近10万家农户提供服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近10亿元。技术人员围绕农民普遍关心的食用菌生产、生物肥料的使用、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工作,解决了伊春、黑河、海林、尚志等地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哈尔滨周边无公害蔬菜基地蔬菜枯萎病、菌核病的生物防治、绥化地区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等问题。与大兴安岭、牡丹江等企业发展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降低生产成本。猴头新品种“黑威9910”通过省品种认定委员会评审,获得品种登记证书。
3黑龙江省生物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省发展生物产业拥有明显优势,但仍然存在原始创新较少、产业规模偏小、整体规划和布局不甚合理、生物技术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缓慢、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经营滞后、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市场体系、生物技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明显地反映在研发与产业脱钩,生产企业缺乏对省内研发机构科研成果的认识,研发机构也缺乏对企业需求的了解,使企业舍近求远,生产的产品和技术多从外省市转化,同时省内研发机构的成果和技术又被外省市产业化,没有很好地为本省的经济发展服务。另外,一些省内生产企业缺乏研发力量,造成产品更新换代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很少,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制约了我省农业生物产业的发展。
4对策和建议
目前,应立足我省农业现状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我省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一是凝练产业化项目和产业化研发项目。立足于农业生产实际,按照“技术水平高、知识产权明确、产品市场前景好、无安全性问题”的标准,凝练产业化项目和产业化研发项目。二是加强对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发掘利用。建立和完善农业生物种质保藏中心,加强对优异农业生物资源的筛选和利用研究,尤其是优异性状形成的机理研究和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应用研究,为农业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三是规范生物农业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过程。重点加强对基因工程研究的规范化管理,保证研发过程的安全性。加强对生物产品生产、应用标准和质量监控技术及体系的研究,确保产品质量。四是构建生物产业链条产学研联盟体,将具有发展潜力、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与有实力、具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研发单位联合在一起,以产业所面向的市场需求及企业生产过程中提出的技术难题为攻关内容,集中经费、集成技术,研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最终产品,创造最大市场份额及经济效益,增加税收。综合调研评估我省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现状,研究探索出适合我省省情和发展战略的发展模式及产业方向,对提高生物技术产业和研发整体水平,实现农业大省和强省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5结语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相比,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我国农村的土地在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后,土地的保水量将会增加。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土流失比率,能改善地表径流及河流的浑浊程度,对农村土地能够有很好的保护。通过有效降低沙尘暴的发生次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改善了我国农村的环境状况。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能让土壤中含有足够的有机物,使土壤具备足够的肥力。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让闲置的土地保持充足的水分,能够让土壤中含有足够的水分,进而提高小麦、玉米的产量。在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之后,农民的工作量将会比以前减少很多,化肥、农业机械的使用次数也会相应地减少,这能够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劳动效率,使农民节省下一大笔农业生产投资。
我国的农业保护性耕地技术还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这项技术还处于初始阶段。做好宣传工作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可以邀请专家开展专项讲座,将与技术有关的内容制作成手册,在开展讲座的过程中分发给参加的人员。在编册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少使用专业素语,语言尽量通俗易懂,让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朋友也可以轻松读懂与技术有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清除推广的障碍。现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展开宣传,让宣传方式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这样才能增强人们的接受程度。要与当地的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展开合作,从各个平台展开技术推广,让人们对技术的认知程度更深。
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对这项技g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解,积极创建技术推广示范区,让技术推广更具备示范效应。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对技术的本质特征有清晰的认知,这项技术属于农业科技,服务对象是农民,主要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持。示范区的高水平建设也可以让这项技术的推广具备更强的后盾,各个层面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展开深度的交流和合作。因此,要深入研究示范区本身具备的作用,挖掘其在技术推广过程如何对技术的优点进行直观的反应,让参观的人员观看之后产生合作的意向。这就要对各项具体技术进行全面使用,搜集各项技术数据,从中选择综合效果最佳技术后,在对选用的技术进行完善,最后进行推广。在对示范区经过分析之后发现,成片的种植需要有统一规格的食安区,这样为机械的使用创造便利,也可以让机械的使用效率得到巨大提升。要对这些示范区进行统一管理,让这些示范区集中起来,同时将大批的农民集中在一起,让农民学习技术,这样才能让推广和应用得到良好发展。
在当前的情况下,通过对技术示范区的研究,选择出适合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的生产模式。因此,需要事先对当地的气候、土壤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对各种数据进行全面的研究,在结合农机和农艺等方面的信息制定适合的生产模式。最后将具体方案交给专家学者进行审查,在确定其符合科学理念之后,才能进行推广应用。
土壤、植被和土壤肥力情况,只有在合适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合理的、多元化的生产种植形式。多元化的生产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生产形式固定、经济形式单一的问题,迅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应该根据农业机械的情况和农艺技术的标准,合理进行多元化生产,使我国农业能够合理运用保护性耕地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深远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一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可促进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有利于各种成熟的综合农牧业生产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增加农牧业科技含量,提高农牧民素质,不仅能够促进农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食品、轻纺、饲草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省时、省力,节约出来的劳动力可从事其他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能达到土壤保水、保墒、适时播种的目的。
1传统玉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1.1传统灌溉模式比较落后
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玉米种植通常采用夏灌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保证土壤湿度,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干旱,但在具体浇灌过程中会出现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在如今水资源愈加稀缺的情况下,要想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就需对灌溉方法进行优化。
1.2大面积灌溉比较普遍
玉米是重要农作物,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多。大部分的农户为了节省人力资源,依旧会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浇灌,这种方式不仅能保证土壤湿度,且成本投入较少。但采用大面积灌溉的方式会给土壤造成一定的侵蚀,产生缺氧情况,然后使土壤的团粒结构分离,会对土壤的正常状态产生影响,形成板结盐碱化情况。在玉米播种后期,若灌浇水量过多,会使其根部腐烂,影响到玉米发芽率。大水漫灌的方式还会造成大量土壤养分流失的现象。
1.3节水技术推广不足
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些年,中国很多地区都在积极引进和推广玉米种植技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对种植结构的合理调整,进一步提升玉米产量。但目前玉米节水技术推广还存在较多问题。很多干旱地区对水量要求较多,但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灌溉水平。部分种植人员认为灌溉技术成本较高,浪费资金,对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部分农户认为节水资源收益无法满足实际投入。
2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
2.1完善节水机制
按照要求制定出完善的配套设施后,相关部门需关注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强化配套设施的完善,保证做到旱涝保收,充分发挥出现代技术支撑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起节水灌溉技术网络设施平台来实现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除此之外,还需关注创新机制,学会让政府参与和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对后备的力量资源进行积极调度,让农户可以真正成为节水技术推广的受益者,进一步提升节水灌溉效果,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
2.2创新灌溉方式
想要对玉米种植节水效率进行提升,种植户需对传统的灌溉方式进行改善,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采用漫灌的方式需蓄水2000t/hm2,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就可以节水800t/hm2。通过调整灌溉方式,可提升节水效果,因此农户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需关注玉米生长的基本特性,然后将气候变化的特点作为基础,与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进行有效结合,关注灌溉时间和模式,保证玉米产量。
2.3推迟浇灌时间
在正常情况下,玉米第1次浇灌时间为玉米拔节期前后。若将灌溉时间推迟到玉米大喇叭后期或玉米抽雄前期,这样就可以减少灌溉次数,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继而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在对浇灌时间进行推迟的过程中,中国夏秋季雨水普遍偏多,会给予玉米足够的水分补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出雨水的价值,进而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2.4多样化施肥
在种植玉米时,需综合考虑土壤土质、湿度和温度等因素,对施肥方式进行创新。想要在种植的过程中达到节水的效果,需对施肥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通过增加施肥量,将多次追肥改为1次追肥,将追肥划分到基肥中,让整个施肥环节的操作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这样农户就可以根据玉米的生长周期来对施肥情况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更好的提升玉米质量和效益。
2.5全膜覆盖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浇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全膜覆盖的方式最适合应用在秋季耕作中,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还能降低各种机械应用的费用。另外,采用全膜覆盖的管理方式,还能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量,还能对雨水进行收集,可以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实现节约用水的目的。
2.6对节水新策略进行宣传
对玉米节水情况进行完善,需不断宣传水资源利用知识。首先,玉米灌溉过程中存在着过度浪费水源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农业部门发挥自身作用,重视玉米的规模化种植,改善分散化种植和经营情况,进一步提升节水技术的推广效果。运用合理的灌溉方式,推广使用新技术及灌溉设备,强化对农户的灌溉技术培训工作,让农户充分认识到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3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效益分析
3.1节水成效
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可节约2000t/hm2的水量,具有较显著的节水效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还能保护土壤和作物根茎,避免出现土地板结的现象。
3.2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