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假期自主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研究内容
(一)PBL教学法
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也就是项目制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论。PBL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经验所碰到的问题或挑战整合起来,这些实践主要聚焦于学校环境或者日常生活。这一方法论的发展主要根据一系列以项目形式呈现的教学法,这些系列提前由教师团队编排完成,然后由学生担任主角分组积极协作;以最终成果的展示作为结束节点,其全程一直都需要进行持续评估。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全球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一次演讲中认为:项目化学习,是一个改变学习的生动实践。他认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想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把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PBL让学生成为个人学习的主角,允许他们直面挑战、解决问题,在一种自治而有组织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教师团队则给他们充当顾问,并全程进行评估。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协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进步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
(二)快乐读书吧名著阅读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阅读策略单元是其编排创新之处,但阅读策略的学习与运用绝非仅限于阅读策略单元。以五年级语文教材选编的快乐读书吧中的古典小说阅读为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针对单元选编的不同文本,将联结、提问、推测、速读等策略有意而自然地贯穿名著阅读教学过程,并根据名著阅读设置的问题情境选择策略交替使用,使学生通过名著阅读,领略民族文化与传统语言的魅力,打开阅读古典名著的窗户。
部编版五年级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整本的中国古典名著,其中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四本中国古典名著。教学意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习,从中认识经典人物,品味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三)PBL教学法在名著阅读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指导名著阅读,其教学形式主要聚焦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指导策略。这种方法摈弃了以往以教师为核心和主导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自主学习、探索教学方式。除此之外,PBL教学法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时还强调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主动性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过程以及成果展示为评价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以及合作完成名著阅读学习任务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PBL教学法在名著阅读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更注重针对名著阅读中问题情境的设置,也就是要让阅读学习任务和具体的问题挂钩,教师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带着疑问来学习和探究;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最好是符合学情、契合名著内容的真实情境,能够真实反应学生的名著阅读学习现状和生活实际,将复杂的名著阅读的内容和名著阅读中的难点、疑点、重点等,置于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让学生可以在自主努力和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有效破解名著阅读中遇到的疑惑和难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PBL教学模式,在小学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实施的可能性。针对当今小学五年级名著阅读的现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有效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名著阅读方法为出发点,以提高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效率为核心,在项目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以求小学语文名著阅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每个环节的可行性、有效性,达到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提高。
二、选题目的、意义
PBL名著阅读教学是以实际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引导为关键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有效发挥问题对学生的引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PBL名著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尽量从学习的主体部分变为次要、协助部分,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让学生从阅读兴趣激发开始,经历自发阅读经典、合作探究经典、多彩演绎经典、总结归纳展示等多重步骤,将复杂的名著阅读方式方法趣味化、可视化、精细化,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同时还是信息的咨询者和学习内容的引导者。
PBL名著阅读教学的方法,首先,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和民主的阅读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全面表达自己通过名著阅读得到的观点和意见,在名著阅读的课内外读书交流活动中,相互借鉴、交流、分享和倾听,从而自主自发地提炼有效信息,获得有效性、趣味性的名著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PBL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尽量将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暴露在课堂当中,在相互讨论和合作学习中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信息检索能力,资料查找能力,阅读倾听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针对五年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调查本校五年级学生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兴趣,阅读数量,人物、情节熟悉程度等,初步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为接下来的名著阅读教学做一个学情的分析与前期的准备。通过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案例等资料的搜集,对得到的大量名著阅读教学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得出一般性的名著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搜集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以及历史现状。
2、实验法
以本校全体五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名著阅读的前期问卷调查;名著阅读的课堂实践的观察、研究;名著阅读的成果展示环节,发现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的过程中,个人存在的阅读疑惑、阅读困难,并针对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寻求解决的方向和路径。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名著阅读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索与提炼,归纳与分析,总结和深化,使小学中高段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系统化、理论化,并以上升为经验和规律为目标,总结并推广行之有效的实施经验和教学方法。
四、研究进程安排
(一)前期研究阶段( 2019.09-2019.11 )
1.大面积调查语文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学生的名著阅读现状调查、访谈,完成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调查报告。
2.PBL教学和名著阅读教学文献资料的查找、收集和整理、归纳。文献研究,确立本课题并加以论证,运用PBL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组建课题小组阶段( 2019.11-2020.01 )
成立五年级语文课题小组,确立课题实施方案,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
主要任务:
1. 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
2.完成经典名著阅读激趣以及阅读方法指导有关的阶段实验报告。
3.进一步开展研究以及课堂实验,邀请相关教师商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三)具体研究阶段( 2020.01-2020.04 )
1.名著阅读任务的驱动。
(1)自由阅读名著,设置阅读打卡活动。
利用寒假时间,教师提前设置名著阅读活动,对学生提出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要求,鼓励学生每天进行阅读打卡活动,并设置学分鼓励机制,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以读书笔记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读书笔记的内容设置包括:好词好句,佳作片段,感想体悟等三个部分,通过对读书笔记内容的比对和分析,从好词佳句、佳作片段可以初步获知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点:或是精彩的情节,或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或是优美生动的描写,或是寓意内涵的深刻……同时,从学生读书笔记的感想体悟部分,能获知学生对于名著阅读内容理解的深浅度和疑难点。
通过寒假一个假期的时间,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由阅读名著,获得了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对名著阅读的内容和知识储备。
(2)名著阅读调查、访谈。
由于疫情的特殊时期影响,对学生名著阅读的调查和访谈,课题小组调整了方式,全部从线上进行。
首先,通过线上与学生连线,一对一交流沟通的方式,初步了解学生对于假期中名著阅读的兴趣所在,以及在阅读当中存在的困难和对名著内容上存在的疑惑、困难,从而为教师的问卷调查设置,做好铺垫。
其次,以线上访谈为参照,设置名著阅读调查问卷,调查本校五年级学生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困惑,阅读疑点、难点等,以及对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把握度、熟悉程度等,初步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2.名著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指导。
(1)兴趣的激发: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别从四大名著中选取了或情节精彩或人物风趣的部分,作为名著阅读的“敲门砖”。充分利用《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味》四篇主体课文的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兴趣,并在主体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名著阅读的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进行名著的阅读。
结合本单元快乐读书吧,利用课前三分钟,拓展每日名著阅读分享交流活动,学生以纸质文稿、课件、音频、视频等多元方式呈现自己的读书分享和读书心得,教师根据单元拓展阅读提示,给读书分享的同学指导,并适当给学生补充,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女儿国遇险、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三国演义》中的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千里走单骑;《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三大祝家庄、扈三娘比武招亲;《红楼梦》中的结社赋诗、黛玉葬花、湘云醉卧芍药……
结合本单元语文的口语交际活动,开展名著的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分成各个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经历课本剧表演的四个环节:选文——改编——排练——展示。让学生选取自己在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根据需要对选取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设计表演时人物的台词、动作、表情,师相机引导学生小组注意在设计时,要尽量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分好人物角色,各个角色说记台词,小组商量设计该怎么演,安排好时间进行排练;利用课堂时间,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展示。通过这个课本剧活动,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名著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等认识。
设置名著阅读学分储存卡,学生可凭自己的读书笔记、阅读记录、阅读分享、阅读小报等形式换取相应的学分,这使学生假期的阅读任务得以延续和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于名著的继续阅读和兴趣。
(2)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课堂实践中,结合文本内容,适时给学生补充名著阅读的方法,并整合单元教学,总结归纳名著阅读的方法:
第一, 遇到难以理解,读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如《猴王出世》中有“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联系上文的“仙石”,学生可大致猜测出这句话在讲仙石很有灵性。
第二, 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如《红楼春趣》中“剪子股儿、籰子”等词语,只要知道是与风筝有关的物品就行了。
第三, 借助资料,查找与名著阅读背景、人物等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理解人物,也有了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四, 结合电影、电视剧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得到更多阅读乐趣。
第五, 结合名著内容,创作单个人物、人物群像、情节等的思维导图,帮助更好理解整本书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总结研究成果阶段( 2020.04-2020.06 )
1.名著阅读的推荐小报
2.名著经典人物、精彩情节的思维导图分享
3.名著的知识问答设计以及知识竞猜活动
4.名著阅读的读后感佳作分享
5.名著内容的精彩课本剧汇演
五、 研究成果总结
(一)PBL教学应用于古典名著阅读的优势
1.可行性:名著阅读的教学以及问题的难度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前期学生调查,设计问题引导,符合学生学情和学习需求,不会超越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能够自己设计方案、执行调查和解决问题。
2.价值性: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科学内容,符合部编版课程教学目标及标准要求,符合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研究方式。
3.真实性:教学设计内容以及问题设计来自于符合学生的真实又有重要价值的情境,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
4.意义性: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的设计,活动内容,师生互动过程是是直观的,有趣的,而且对他们的学习有用,对于他们以后的阅读能力展也是有帮助的。
5.道德性:教学设计以及整个名著阅读的研究阶段、实施阶段,成果阶段,保证了与人、与社会、与坏境的和谐统一,促进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二)PBL教学应用于古典名著阅读的要素
1.持续性的研究
PBL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名著阅读提问、查找资料、整合和应用信息、再进一步提问的学习环境。
2.真实的情境
PBL的本质就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在PBL的名著阅读课堂上,要尽力为学生提供与真正的研究环境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但也会导致了与传统课堂相比,PBL的时间比较长,学习者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研究问题。
3.多学科知识
在PBL中,学生想要解决问题,创造出最终答案,就必须要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复杂但真实的驱动性问题来源于现实,就意味着名著阅读指导课设计的相关问题应是多学科交叉的。问题的设计涵盖历史、政治、地理等多个跨学科领域。
4.学生的自主权
学生在PBL中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利,包括名著阅读问题的设置,课本剧等活动的展开,读书推荐内容的安排以及名著阅读思维导图、名著阅读的读后感分享交流形式等。
5.团队协作
PBL希望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与研究相关的真实的情境、经历,真正解决问题时,会寻求多方面的合作。在PBL中,教师、学生及所有参与名著阅读活动的所有人员相互合作,同属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名著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求和学习成员小组中其他人的合作,建构对名著知识共享的理解,一起解决问题。
6.学习技术支持
来自学习技术对PBL的支持,贯穿在整个名著阅读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要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例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远程通讯技术等,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来说,巧妙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例如信息检索、思维导图、Model-It软件等,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述观点,帮助学习。
7.反思与修正
学生和老师在名著阅读学习过程中需要针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包括:名著阅读学习的内容、探究和名著阅读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名著阅读成果展示的质量,名著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从反思中得到反馈,从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名著阅读学习,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水平。
8.成果展示
学生们需要向同学、老师以外的公众阐释、展示或者呈现他们的名著阅读学习成果。学生之间就最终阅读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名著阅读学习的其他参与者也将积极参与。在交流和讨论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或灵感,不断学习进步。
(三)研究反思与总结
从学习成果来看,学生能够从碎片化的阅读时间和课堂单篇教学的知识点以及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中,进行自主归纳与总结,并且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取长补短,围绕几个名著阅读导读的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基本达到了PBL学习法在古典名著阅读中的基本要求:
第一,小组合作探究,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发挥的空间,即便遇到困难,也可以小组内互相帮助点拨,得到启发;
一、影响实效性的几个因素
1.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如果不了解学生就会出现盲目教学,教学的方法不适合,教学任务目标不明确,因此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学习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处理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吃透,理解到位,对课程标准要清楚,知道自己要讲哪些内容,所讲这些内容是认识、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个标准,否则就会出现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说了一堆,致使实效性差,还有就是要有灵活的头脑,处理教材中的难点时,要使难点不难,抽象不难懂。
3.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改前教师教学大都是“一言堂”,而课改后虽有改进却也不能完全脱离旧观念,使课堂教学不能够适应新形式,教学方法单一就是讲授式,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无兴趣,对知识的产生发展不明白,一天天困惑着,成绩不够理想。相反一些老师更新了观念,调整了教学方法成绩就非常的理想,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对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推导,设问1:你能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出α与α+1800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吗?(此问起点太低),设问2:你能用圆的几何性质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吗?( 此问起点太高,有点深不可测)。所以我们要不断思考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5.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如果没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就无从授课,试想一下课堂上教师总是出错,学生能满意吗?课堂教学会有实效性吗?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是空谈,取得不了任何效果。虽然数学不像物化那样有实用性,不像历史、语文那样有故事性,但也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们去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将抽象、难懂的问题转化为有趣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1)教师要从语言上下功夫,决不能语言平淡、面无表情、整节课平铺直叙。应该做到语言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设计问题如下:小明假期去打工,到一家饭店应聘,老板说第一天给他2000元,以后每天小明给老板返还1元、2元、4元、8元…… 至少干够20天,问:小明同意了吗?回答是小明拒绝了,让学生寻找答案。这样课堂上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大增。
(3)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钻研、多解题、多于学生沟通,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自然就会仰慕老师,对数学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采取恰当的探究学习方式,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和探讨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数学常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和反思中较快的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比单纯的通过枯燥的理论证明得出的结论效果要好的多,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印象也比死记硬背要深刻的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适当的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必能大大提高教学实效性。
3.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听到学生说“课上听明白了,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这恰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片面性、定式性等障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只有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非常重要,他改变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吸引力、容量大、时效性强。数学教学每堂课都有随堂练习,可以先让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答,然后利用实物投影仪将部分学生的成果加以展示,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还可及时评价学生,还能够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课件能够增大每一节课的容量并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等都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不能与教学的优化等同起来,我们还是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该板书的那一部分决不能由多媒体来代替,否则实效性将大大降低。
李翌是我的外甥女,父母不在身边,一直在我家寄读,因此,对她的培养教育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也就自然成为她成长路上的监护人。她在岐山三校历经过两年的学习生活,经过学校老师的精心培育和谆谆教导、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勤奋学习,文化课成绩比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高,思想也逐渐趋于成熟,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首先感谢校领导,感谢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的辛勤园丁。作为家长,我和每一位家长有同样的心情,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早日成才,成为21世纪国家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但孩子的成才非一日之功,更不是单纯的文化课好就是成才了,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孩子的成长除了学校的直接教育,还要有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家长的支持和鼓励。下面,就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
一、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愿望。这一愿望符合人类的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前进的节奏。但这一愿望如何才能实现践?我认为应该让孩子树立必胜的自信心。就是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任何事情,始终让孩子树立“我能行、我能做到”的信念。同时教育孩子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相信社会的发展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始终使孩子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特别是在学习受到挫折的时候,更需要积极的鼓励,让孩子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遇到的一切不如意和困难,逐渐地锻造出孩子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品格。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自强自立,不怕失败。相反,如果你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就会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一种反感和自卑,时间久了也会产生逆反心理,以致学习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在以后的教育中也难以勾通。记得去年的一次数学考试,觉得数学比较好的她在小题上丢了几分,晚上放学回家后,她放下书包就哭了起来,我们急得不知所措,经过询问方知是因为丢了不应该丢的几分。了解情况后,我们细心地开导她,告诉她这次丢分不是因为你不会,而是马虎造成的,再说,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只要以后注意就一定能拿到高分。通过疏导,她压力没了,心情也好了,信心也足了,在以后的考试中,她吸取了教训,学习成绩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
二、要帮助孩子确定学习目标。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每一阶段目标的实现就意味着上了一个新的阶梯。因此,在培养教育孩子过程中,要做到把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孩子的长期目标分解成为每一个阶段性小目标,这样,每个目标就容易实现,孩子就可能在一次次小成功中获得自信,孩子的积极性也充分表现出来,同时也一步步地走向成功。有的孩子虽然确立了一个目标,但过于长远,短期内无法实现,孩子往往又比较心急,对于任何目标希望尽快实现,如果短期内自己看不到成效便会灰心丧气,这个确立的目标也就失败了。李翌同学在黑龙江时,语文成绩不是很好,来到岐山三小后,自己一度想把语文成绩一下提高起来,但通过一段时间以后,觉得不太如意,特别是作文方面,起色不是很大,自己也急得直上火,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我们看出了她的心思,就帮助她确立小目标,买一些学习资料,让她在自己弱项上努力,多下功夫,第一学期我们让她在期中考试保证80分,结果她得了83.5分,期末考试争取在85分,结果得了90.5分,就这样,她是在一个一个小目标实现中得到了信心,对语文也产生了兴趣,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在以后的语文考试中始终保持了95分左右的成绩。
三、要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在校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课后的复习和作业更不能忽视。作为一个小学生,自立能力比较差,往往在学习中,顾头顾不了尾,忙起来没头没脑。因此,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孩子有一个可遵循的规律,不至于在做作业时打乱仗。同时,从小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让孩子当天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在当天完成,不要拖到明天,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对李翌的学习安排的比较科学。什么时间做什么作业,什么时间做课外练习题,什么时间休息,安排得非常详细,并打出表来压在学习桌玻璃板底下,并经常进行监督。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她自己养成了规律,写起作业也感到很轻松,同时也做到了劳逸结合,自立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四、要帮助孩子提高弱项。孩子每科的均衡进步才是进步。如果偏科或者是有弱项,那就应该及时地帮助孩子想办法,给予细致的关心。一是必要的补课。对于课外补课,家长们众口不一,我的观点是必要的补课是不可少的。李翌刚来时,英语成绩和语文成绩都不是太好,特别是英语,家里人没有谁能够辅导,我们研究后,决定进一个补习班,在不耽误课程的情况下,利用周六周日进行补习,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语文也是一样,我们给她报了一个写作班,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又摄取了一些课外知识,写作能力也有很大进步。在数学成绩较好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她的爱好,给她报了一个奥数班,培养她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她的数学功底进一步得到巩固。二是帮助孩子解决难题。孩子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难题,因此,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难点,特别是在解题中,力求多角度思维,不搞单一方式。同时在解题中,注意观察和分析不会的原因。例如,有些数学题不是她不会做,而是没有把题看懂,这可能是“语文能力滞后”的问题,所以要在语文理解能力上搞一些必要的训练。同时注意把握“信息库”。就是在旧作业本、考卷中发现了孩子的长处、学习的“短板”、错误的类型、各种漏洞和改错的习惯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逐渐锻炼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在孩子的学习中,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抓住重点和弱项,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有目的地去加强和巩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每一科都能均衡发展。共2页,当前第1页1
通过对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五所高校结成“教学联盟”后联合培养计划的方法、成果、推行程度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学生互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模式有效利用各校的教育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盟教育体系的方法。提出在深化与细化合作的基础上,教学联盟的通识教育模式应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培养出更具自主学习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协作与沟通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
教学联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评价方式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诟病。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种挑战与危机感,也给一些具有学科优势和前瞻目标的院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2011年,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五所高校结成“教学联盟”,共同制定联合培养计划,研究在学生互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的制度之下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并重点对核心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分配、教师的培训、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探索和改革。如果这一模式能够顺利推行并惠及联盟内的多数学生,将是这五所高校在高等教育改革领域的重大成就,也将为其他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很好的蓝本。五所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学科特色、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差别很大,从《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南京大学办学类型为研究型,南京师范大学类属区域特色研究型,而南京邮电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均类属于专业型,南京财经大学则为应用型。表1给出了这五所高校的江苏省排名及综合评分等多项指标。其中,南京大学的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学科整体水平也位列全国三甲;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江苏省具有很强竞争力;南京财经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是该校优势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与中药学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如果从学生专业培养的角度而言,由于学科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一校的优势资源很难持续投盟内的其他院校。但如果从各个学校普遍设立的公共课出发,则存在很多的交集,从而有很大的弹性将课程整合并实施优势学科教学,使得这五所院校的学生从中获益。
二、教育联盟的定位与挑战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高校的职能则体现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等多个方面。五校联盟的模式将为校际间课程共享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对五所学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定位提供更多的选择,有利于开阔在校学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美术的视角,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地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思想和主要成就,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虽然大多数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对课程体系的开设和评价方式的改进仍停留在摸索与实践阶段,但是通识教育的理念在很多高校已经深入人心。杨叔子院士曾经精辟地指出: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难有真正的人性,难有实在的灵性。[1]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定位不能仅仅局限社会科学领域,而忽略了自然科学。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模式值得借鉴。哈佛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共十一个领域包括七大类,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辨析、量化推理、自然科学A、社会分析。在此体系下要求每个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必须在离自己主修专业最远的八个领域里各选修一门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是必修课形式与自主选课相结合,课程体系包括当代文明、文学人文、美术人文、音乐人文、主要文化、外语课程、大学写作、自然科学的前沿、自然科学、体育课程。[2]其中,除外语课程、主要文化、体育课程和自然科学有一定的选课自由外,其余课程都是内容基本相同的必修课。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的模式以及核心课程的建立等方面曾走过弯路,北京大学最早在2001年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它是以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导师全程指导制,3~5年的弹性学制和原则上自由选择专业,在小规模和小范围内进行教学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山大学实施的则是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这两种模式的核心则是将通识教育等同于精英教育,结果仅是极少部分学生受益,并未能惠及每一个本科生。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已经形成了办学特色,也成为推进香港社会演变和大学现代转型的重要因素[3]。其典型特点就是通识教育课程在全校领域开展,所有学生均能自主选课并从中受益。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文理贯通、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丰富的创造性、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健全人格的新世纪人才。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的课程而言,距离建立成熟有效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还有很大的差距。2006年之前国内高校对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认识不够明确,能够完善并坚持推广通识教育模式的高校很少。2006年以后,很多高校纷纷做出调整,将通识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并且对课程进行分类,而课程体系更多的是参照哥伦比大学的模式,如开设“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等。然而很多院校都面临着核心课程的设置与开设的困局。由于一所高校师资和专业的局限性,使得学生能够选择的课程范围很小,而有些课程的任课教师由于缺少专业的培训机制和良好的考核评价标准,导致教学质量较差,在开课几次之后甚至没有学生再选课,从而使得某些课程的开设形同虚设,而通识教育课程的推广最后流于形式,实际和本科院校必修课加选修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如出一辙,并未实现教学模式真正的转变。同时五所高校结成“教学联盟”这一改革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如何衔接校际间的公开课,如何在校际间开展课程体系互通,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视频教学,如何让各校学生资源共享获取学科讲座信息,如何促进不同学校间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如何改进传统评价方式实行学分互认,等等。
三、五校教学联盟“暑期学校”教育模式
2013年暑假期间,五所高校分别就本校的一些特色学科和专业举办了第一期暑期学校。其中南京财经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就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分别开设了两门公开课。南京财经大学的定位为:实践教学课程培训班。课程设置为“ERP生产运作管理”以及“企业经营决策电子沙盘模拟”。选课学生以经济学类与管理学类专业为主,每门课程2个学分。南京师范大学则开设了“民国史专题”和“生物多样性调查”两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并且本校学生可以替换一门自主发展课程或博雅课程。而其余三所学校的开课模式比较相似:南京邮电大学依靠其专业优势开创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体验营”。南京大学暑期学校的主题是“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就此主题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南京中医药大学则在暑期课程班聘请中医药名医、名师以“奥妙中医”为主题开展讲座。其中,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暑期课程模式有根本性的改变。南京邮电大学采用专题讲座、参观讲解、实际动手制作单元电路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参与其中的同学亲身体验大学生顶级学科赛事的选拔、训练、实战的整个过程。此课程是该校电子设计竞赛优秀指导团队的多年经验总结,重点讲解在电子设计竞赛中所需的基础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实例和丰富生动的课堂讲解,以及实物演示、亲手制作、与参赛学生互动交流等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电子设计、电子制作、测试技术的兴趣与爱好。南京大学则通过讲座与参观的形式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如:战略机遇期与中国梦,美国重返东亚战略与中国的应对,俄罗斯的东亚战略与中国安全环境,当前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与战略,中国安全环境下的台湾等。并结合中山陵、纪念馆、南京博物院等一系列参观活动,增加大学生对国际形势的了解,激发大学生关注国防的热情。这一课程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既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也是一次内容丰富的近代史的学习。通过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理性看待当前的国际局势。
四、五校通识教育联盟的规模化与系统化
“五校联盟”第一期暑期课程的开展成效很好,在学生中获得比较好的评价,这一模式在2014年也得以延续,今后可能会成为五校教学合作的一种传统模式。但是,局限性也显而易见:课程的受益者仅仅是极少数的同学,开课学校对其他高校的人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参加课程的人数一般为8~10人,一个班级的总人数不过60人,这距离五校联盟规模化的目标相去甚远。“五校联盟”的最终目的是在各校教学资源整合的前提下使得课程优势最大化,将目前单一学校无法系统而有效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彻底改变,从而将课程面向联盟内所有大学本科生开设,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并从中受益。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模式如何在所有学生中推而广之将是“五校联盟”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核心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确立是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应当避免的是走入片面追求人文科学教育的误区,仅仅重视人文科学而忽视自然科学的理念,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香港的多数高校,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普遍是重视社会科学而轻视自然科学,在这一点上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不足,正在积极改善,我们在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要绕开这些高校曾走过的弯路,完善固有的优良传统模式。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也被很多国家瞩目,英国政府已经在2013年1月份派遣50名教师前往中国学习,目标是学习借鉴中国学校用以提高学生数学和科学能力的方法。英国政府这一举措源于在2009年及2012年OECD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PISA)的测验结果中,中国的学生均名列榜首。该项测试的参与国家共65个,参与人数超过50万,测试旨在考察青少年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综合来讲,东亚的学生排名靠前,中国与新加坡的学生成绩排在前列,而过去表现突出的北欧国家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的学生数学成绩下滑较多,教育支出远高于其他国家的英国和美国,测评成绩仍然处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于这种现状,英国教育部部长伊丽莎白•查思指出,英国的教师需要学习“亚洲猛虎”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能够赶上这些在国际测评中名列前茅国家中的同龄学生。由此可见,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在很多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我们急需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式教育在理科教学领域上的优势。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照搬国外的既成模式,一味去效仿,而应该结合各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五校联盟的学科优势,保持自身的优良传统,将研究精神注入教学,不断提出新思路和新的研究领域,建立适合各校学生个性培育、人格教育、创造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改变目前联盟内高校外语、大学数学、计算机、体育和德育课程的占比较大的现状。自恢复高考以来,此类教育计划的设置在中国已经延循了四十多年,这种落后的课程设置备受争议,有研究机构提出这种类型的中国式通识教育课程占比高达70%。不可否认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效地促进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转变与文化变迁。现在看来,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一个成熟完善的教育理念,更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整体规划。相比较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哥伦比亚大学的模式与我国高校目前开展的基础课教育形式接轨更容易。课程仍旧可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模式开展,而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在“五校联盟”的优势下内容更加丰富、类别更加多元化、课程模块更加系统化。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将有赖于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类别的划分以及各校教学任务的分工。
五、通识教育的模块化创新、信息化教学及考评方式
通识教育开展的第一阶段课程体系可以简单划分为历史模块、文学模块、艺术人文模块、自然科学模块与体育模块,可以在每个学期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细分并逐渐完善。前三个模块正是目前多数高校课程体系中所缺乏的,并且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在五校联盟的基础上,师资得到加强了,可选课程也会大大增加。每个模块归口都应该有校际联盟的课程研究负责小组,或者由教授委员会来进行管理。通过研讨会、调查问卷、教学督导等形式加强对学科模块的管理并且对课程的内容和模式及时进行反馈。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如何构建校际选课系统及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将是制约五校联盟课程推广的核心问题。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斯坦福大学推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这一模式免费提供高校的课程,数百万学生从中受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清华大学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学堂在线”的教学平台,整合了国内最优秀的教学资源,虽然目前可选课程量有限,但却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内很多学生从中获益。“五校联盟”应该积极整合这些教学资源,并结合各个学校的特点搭建通识课程微课平台,实现校际的同步视频教学,使得选课学生能够即时获取课程信息;同时,开放所选课程的教学资料与作业下载系统,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也应在各个学校设置课程负责人,并配以助教,用于课程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以及对选课学生的作业、报告进行综合考评;而任课教师应在各学校定期举办学科讲座与答疑课,使得学生有机会和教师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学科的核心和前沿问题。学分的获取最终要落实于课程的综合评价中。为此,不但要实现评价机制的创新,更要实现各校学分的互通。考评的成绩不能只局限于期末考试成绩,而应该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度阅读,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论文写作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是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加入学生课堂发言和项目活动中的参与度及主要贡献的权重。包括:课堂提问与回答情况,在课堂或小组项目中是否贡献有创意的问题,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试验的设计,数据的搜集及协整,项目中承担任务的难度和工作量等。二是注重对学生查阅文献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专业情况,设置相关热门话题,要求学生完成调查报告或者写成论文,其中必须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已有研究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与创新点等内容。以这种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查阅文献和写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学科的发展动向,明确学科知识与自身专业的契合点。最后,加强学校对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和奖励机制。各高校要形成完备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中教师的选拔机制,保证进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学的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高度的人文精神、较强的演讲与沟通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在各高校首先以公开课的形式予以选拔,通过专家评教、学生评教、校际筛选等环节选择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同时要加强这批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系统地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培训、课程的设计,为骨干教师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以及增加教师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出国学习的机会等。
六、结语
“五校联盟”的教学模式在江苏省高校尚处于起步与实践阶段,联盟各高校内部也在不断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水平进行改进和提高。南京大学在“五校联盟”中专业优势、师资优势、资源优势明显,学校的宗旨也是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办学标准则以“瞄准国际前沿、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的指导思想。每年聘请外籍教师200多名,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的课程有150余门,开设的涉外课程有350余门,组织各院系对2000多门专业课程与美、德、英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所高校的4000余门相关课程作系统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新增和更新课程1000多门,建设双语教学课程300余门,从而使全校课程的国际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4]在这种契机之下,其他四所院校应思考如何有效学习并利用这些宝贵资源,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优化自身的专业配置,办特色专业,完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不断汲取国际上优秀院校的办学理念,使院校的的制度更合理化,视野更国际化。在深化与细化合作的基础上,教学联盟的通识教育的模式如果能够真正规模化、系统化,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那么这五所高校的所有学生将从中受益,这也将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培养出具备自主学习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协作与沟通能力的优秀人才。
作者:沈晓婧 佘侃侃 廖月胜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科学人文不同而和[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2]曲铭峰.关于建立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