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夹竹桃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髓核突出后压迫神经根造成腰腿痛的一种常见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等,目前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笔者近年来用手法加夹竹桃醋液外敷治疗本病8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9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28例;年龄28-45岁48例,46―58岁32例,59-66岁9例,平均年龄53.32±10.25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30个月,平均21.56±8.43月;发病部位根据CT检查统计,硬膜囊、神经根受压81例;L4-5椎突出63例;k5-S1椎突出16例,L4-5和L5-S1椎突出10例;右侧突出56例,左侧突出33例。对照组76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4例;年龄28-45岁41例,46-58岁27例,59-66岁8例,平均年龄53.61±9.65岁;病程最短6天,最长32个月,平均22.16±9.43月;发病部位根据CT检查统计。硬膜囊、神经根受压69例;L4-5椎突出54例;L5-S1椎突出13例,L4-5和L5-S1椎突出8例。右侧突出48例,左侧突出2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腰腿痛病史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体征,结合腰椎CT扫描影像学资料做出。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治疗方法
2.1.1 手法治疗
2.1.1.1 抚摩腰部: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医者站于患侧,用手掌掌面紧站在腰部皮肤上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抚摩从上到下,先健侧后患侧,约3分钟。
2.1.1.2 提拿腰部诸肌:同上。医者用双手拇指和其余四指指腹对合用力,提拿腰部诸肌,提拿方向与肌腹垂直。从腰1到腰骶部和臀大肌,由上而下,先轻后重,先健侧后患侧,重点放在腰骶棘突两侧骶棘肌和压痛最明显处,反复提拿3分钟。
2.1.1.3 医者用全手掌或掌根直推患者脊柱及腰部两侧至小腿后侧各5遍,再自背至腰骶部垂直骶棘肌纤维方向用双拇指弹拔,掌根按揉3-5遍,然后在腰骶部用攘法,松解腰背部肌肉和骶棘肌,约3分钟。
2.1.1.4 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曲。医者面向患者面侧。一手臂按于患者肩部,一手肘抵于患者髂骨,以病变节段腰椎为支点,作相反方向缓缓用力扳动,一般以听到咔嚓声最好,先扳患侧,后扳健侧。
2.1.1.5 屈膝屈髋旋转法:患者仰卧位。尽量屈膝至腹壁,腰椎紧贴床上,双手扶在床边并握紧床。医者一手按于患者屈曲的膝部,一手推动双足,使腰部与骨盆发生左右扭转,以松解被压迫的神经根。
2.1.1.6 直腿高举法:患者仰卧,术者站患侧。一手抓踝关节后方,一手扶膝关节,助手双手压于健侧膝关节,将患肢抬起最高点,以能忍受为准,对肌痉挛、下肢牵拉疼痛有缓解、消除作用。
2.1.1.7 点按穴位:点按肾俞、腰阳关、大肠俞、环跳、阳陵泉、风市、委中、承山、昆仑穴。以上手法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
2.1.2 夹竹桃醋液外敷法:取红花夹竹桃干叶30g加水500ml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剩液约200ml。加入50ml陈醋,用纱布或毛巾浸药液热熨(温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准)腰部(即椎间盘突出部位)。反复热熨30分钟,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口服芬必得胶囊。每次1粒,每日两次,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丹参注射液30ml静滴,每日1次,20天为1个疗程。
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拟定。临床治愈:腰腿痛症状消失。肌肉紧张与痉挛消失,腰部活动恢复正常,直腿抬高试验80℃以上;显效:疲劳后偶有轻微疼痛,腰部活动正常或基本正常,一般活动不受限制,直腿抬高试验700以上;有效:疼痛明显减轻,腰活动受限好转,可参加轻便工作,直腿抬高试验较前提高200以上;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4 治疗效果
全部病例经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未见皮疹及皮肤过敏,亦未见其他明显副作用。对照组总有效率78.8%,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相比,经Ridit分析,u=3.26,P<0.01,有显著性差异。
5 讨论
5.1 现代医学病因发病机制分析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物理作用是指椎间盘突出髓核造成对周围组织的机械压迫;化学作用是指椎间盘变性和突出髓核产生大量炎症细胞造成周围组织的水肿、充血、缺血,甚至变性等病理变化。炎症反应是产生临床症状的根本原因。因此,解除机械压迫和组织炎症的吸收是治疗的目的。
一、选“类”择“典”,引导思考的方向和自悟的情感
文本资料的补充积累,是学生自悟的基础。教师应精心选择不同类别的文本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内容,为学生自悟指明方向。
1.辐射背景,为学生自悟铺路。
在语言理解的关键处合理地补充相关资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文本支撑。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时,我拓展了钱学森出国时的背景资料,展示了钱学森赴美深造时深情离别的画面,诵读了他怀着报国之志漂洋过海时表达心声的话语,这些拓展为学生感悟钱学森浓厚的爱国情怀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2.推荐名篇,为学生自悟积累。
学生的感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推荐一些名篇给学生阅读,为后续的自悟积累语言和情感。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推荐学生读《水浒传》关于林冲的《风雪山神庙》,让他们更立体地了解林冲的为人。这样的阅读与拓展,使原本单薄的文本逐渐丰满起来,为课堂阅读自悟奠定了基础。
3.链接作家,为学生自悟蓄势。
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感激,我有意识地链接作者孙友田,并出示作者的一段自述:“我回家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连我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地笑着,笑得我泪流满面。”学生瞬间被感动,这为感悟文本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文本自悟,提升思考的层次和思维的效度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自己去体悟。为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和思维的效度,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合理放手,创设自悟氛围。
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合适的点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为学生创设自悟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逐步提升思考的层次。
2.有效批注,内化自悟体验。
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给足时空让学生潜心会文,在文章的精彩处、有感处进行圈点,记录心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享受乐趣,增长知识,还形成了独立思想,培养了自主品质,自悟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3.引导质疑,提升自悟能力。
引导质疑是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重要途径。质疑的过程是学生从“思”到“悟”,再从“悟”到“思”的反复过程,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提升思维的效度,使学生自悟能力在质疑中得到提高。
三、教学唤醒,关注学生文本自悟的三个维度
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种方法,深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
1.引导追问,延伸自悟深度。
教师通过及时追问,可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深入地感悟。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的“合作逃生”片段时,我抓住“依次”一词进行追问:“‘依次’对于试验成功真的那么重要吗?”“这个‘依次’,是偶然的吗?事前他们在一起商量过什么呢?”“‘依次’,对于后面的孩子,尤其最后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一环扣一环的追问,使学生认识到正是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使孩子们赢得了生命,这样的合作是卓有成效的合作。
2.补白想象,扩宽自悟广度。
文本通常会独具匠心地留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往往是作品最精彩之处。只要教者引导恰当,学生感悟就会丰厚许多。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文中,作者用其他花和夹竹桃进行对比,衬托出夹竹桃韧性可贵。教师教学这一段时抓住“然而”这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引导学生想象:“季羡林先生凭借这平凡无奇的‘然而’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通过对“然而”的补白,从多个方面感受到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3.涵泳对比,锤炼自悟锐度。
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可以唤起学生的情境感,更好地挖掘语言文字隐含的意义。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中描写后生们的表演用了“搏击”一词,我引导学生把它和“敲击”进行比较。学生联系课文,感悟到“搏击”不仅体现了敲击的有力,更体现了高原人民与艰苦的生活进行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比较,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使学生自悟锐度不断得到锤炼。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学的主要凭借。但是,课后习题的改变和创新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节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课后习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力度不够,无法有效服务于教与学。现在以两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课,课后习题有四题: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两个自然段。2.用钢笔描红。3.读一读,用带点的词语造句。4.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例二】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广玉兰》一课,课后习题有四题:1.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背一背。2.用钢笔描红。3.画出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句子中的思想感情。4.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分析】
1.《夹竹桃》一课的课后习题,第1、2两题是常规题目,重在写字和读书。第3题是词句练习。第4题主要关注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几乎没有阅读难度,价值不大。而编者忽视了季羡林先生这篇散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即对比衬托。作者描写院子里春、夏、秋三季的14种花,虽然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却鲜明地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编者忽略了文本的表达形式,只关注了内容,运用又从何谈起呢?
2.《广玉兰》一课的课后习题,前两题是常规作业,第3题指向的是情感,重在感悟。第4题是练笔,但没有具体的要求,比如表达方法之类的,实际上,这样的练笔是低效的。其实《广玉兰》这篇散文的写作特色比较鲜明,一是全文的详略安排合理,二是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运用巧妙,三是恰当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所以,小练笔必须结合文本的表达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结论】
课后习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去设计,充分发挥文本的语言价值。这样的习题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部分课文的课后习题进行了尝试性改变。这里主要谈三点想法。
一、指向语言运用的习题才有价值
课后习题不能总是关注理解,理解不是终极目标,运用才能形成语言表达的技能。所以,课后习题应指向语言的运用。如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习题:
方法引领:请仔细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我”听故事入迷的情景?
实战训练:李明和王刚在进行乒乓球比赛,前四局打平,决胜局开始。想一想,作为李明的同桌,你会有些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练习写个片段。
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在分析了以往大量的教学设计后发现,许多教师总是在讲故事的内容上做文章,讲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学生在师爱的熏陶下,坚定不忘师恩的信念。这样的教学结束以后,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呢?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了吗?显然,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这个文本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呢?从这个目标出发,细读文本后,这样的教学资源是存在的,且十分重要。那就是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作者在描写田老师讲故事时,不仅写老师讲得娓娓动听,而且详细描写自己的感受,从而衬托老师教学技艺之高超,抒发了对老师的钦佩、喜爱之情。学生通过练笔,在写作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散发文化气息的习题才有魅力
在《陶校长的演讲》一课备课时,我面对“每天四问”这几个字,一个奇特的想法出现了。两千多年前的曾子不就提出过“吾日三省吾身”吗?教学时,为什么不让学生联系起来学习呢?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课后习题:
查找资料:《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请你查资料,了解其中的意思,说说曾子每天问自己哪三个问题。
没有想到,学生对这项作业特别感兴趣,不但了解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学生竟然找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来读。学生在交流时说道,这几件事,在今天也并未过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问一问自己:为社会做事忠诚了吗?跟朋友交往守信了吗?自己学习知识了吗?这样的拓展性练习不仅让学生懂得了一些学问,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关注儿童特点的习题才有生命
我们发现,好多课后习题仍然是对句子蕴含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感悟,而这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喜欢做这样的题目吗?教学《二泉映月》时,我在两个班级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学生80人。
实验题目:同学们,你们认为下面哪一道习题更有意义,你更喜欢去学习?(说明:A题是课后习题,B题是教师设计的习题)
A.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感情。
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B.读一读,看看下面句子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体会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1.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向,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实验数据:有66个学生喜欢B题,占82.5%;有14个学生喜欢A题,占17.5%。
实验结论:相对于抽象的情感体验而言,儿童更喜欢具体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A题指向的是情感体验。阿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的一生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儿童却很难认识和接近那段历史,这样的距离感必然影响对句子情感的体验。所以,学生的体验是困难的,是抽象的、模糊的。再说,有的体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者说,就是体验到了句子表达的情感,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其意义也十分有限。B题则指向的是语文知识,即语言表达方式,第一句中有两个对仗句,结构工整,富有韵律节奏之美。第二句是一个长长的排比句,乐曲的旋律仿佛在耳畔回响,对阿炳和乐曲的理解不仅有感官上的触动,更有抵达心灵深处的震撼。
还有,学习语言文字和情感体验并不是分割开来的,情感是依附于语言文字的,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更有助于情感的感悟和体验。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一、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主要包括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和总结评价。
1.创设情境,抛出任务
教师根据社会现实生活创设任务情境,在教学情境中提出与生物学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课程总任务。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认识与分析任务,激发探究新知的热情。
2.师生讨论,分解任务
教师在抛出课程总任务时,需要和学生一同根据任务需求和原有知识背景与经验,将总任务分解成众多子任务,它们之间并不相互孤立,而是紧密相连,构成一个整体。
3.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课程总任务被师生分解成众多的子任务,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子任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验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获得完成总任务所需的必备信息和资料。
4.交流分享,回归任务
学生将实验或实践结果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形成对任务新的理解。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或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任务的新理解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加深对任务的全面理解。当学生完成全部的子任务后,教师要引导和支持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回归到总任务。
5.实施评价,反思总结
在探究任务获得答案后,学生应以自我为参照评价所学知识,适时地通过小组成员开展的有关实验和实践活动的评价,找出小组合作中值得推广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相关原因。此外,教师要对整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作出评价。
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将传统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单元。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教学过程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仅用很少的时间在必要时对有关知识点和学生提问进行讲解,他们的主要活动是组织、引导、支持、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任务目标和内容设计给出“问题串”,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利用“问题串”把讨论一步步地引向深入,从而启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形成新概念,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相联系,指导他们总结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更好地掌握探究方法。
二、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教学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任务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生物教师需要在明确学习需要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与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1.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
生物学的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且源于社会现实生活。
案例1 从洗衣服发现酶的特性
在学习了“消化和吸收”一节后,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及蛋白质能被消化是酶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在验证“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这一实验时,我们得出“唾液淀粉酶发挥活性的最适宜温度是37℃左右”。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试想,现在人们洗衣服使用的加酶洗衣粉中也含有酶,它的活性也会受到温度的影响,那么,人们使用洗衣粉洗衣时的最佳水温是多少?如何通过实验得到答案?
课下,教师可以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分别在20℃、30℃、40℃、50℃、60℃的水温条件下,取4L水,使用同一品牌的加酶洗衣粉洗涤被墨水污染的白棉布,按包装袋说明配制洗涤液的浓度,洗涤20分钟,洗涤强度尽量保持一致。之后,师生要比较洗涤效果,以没有弄脏的白棉布作为标准洗涤效果,进行实验记录。最后,学生就会得出加酶洗衣粉大约在40℃的温水中洗涤效果最佳。学生回家后会把这一实验结果汇报给妈妈,让她们在洗衣服时注意调节温度,达到最佳洗衣效果。这就是学生有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证。
案例2 观察与照顾身边的植物,发现无性生殖的现象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在课程开始前安排学生开展观察生物生长发育的活动。在讲授“无性生殖”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2个月将吊兰等植物放置在教室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管理、观察和记录吊兰的生长变化,发现吊兰茎上长出气生根和新的枝条,之后将带有气生根的枝条取下栽种在花盆中,这时又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在正式进行“无性生殖”教学时,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无性生殖的观察经验,就会迫不及待地了解无性生殖的过程和理论,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以任务驱动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培养完成任务的能力
初中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占有很大比重,实验既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他们动手和思考的能力。
案例3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真正理解茎的输导作用
在讲到“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有关茎的输导作用。教师可以先放置几盆由于失水已经萎蔫的草本植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救活这些植物。他们会用不同的手段,有的会给植物叶片喷水,有的会把水浇到盆中,通过不同的拯救方案,学生会得出把水浇到盆中能以最快速度拯救这些植物。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得出“水分是由植物根毛从土壤中吸收、由茎输送给叶片”这一结论,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茎的输导作用。
那么,如何证明茎具有输导作用?教师要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常见植物――夹竹桃设计证明“茎输导水分”的实验,准备显微镜、夹竹桃枝条、剪刀、玻璃瓶、红墨水等材料。各组学生按照不同的实验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将夹竹桃枝条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瓶中、将夹竹桃枝条放入盛有红墨水稀释液的玻璃瓶中、将环割一圈的夹竹桃枝条插在盛有被稀释的红墨水的玻璃瓶中、将夹竹桃叶片全部摘除后放入盛有稀释的红墨水的玻璃瓶中。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真正了解到被墨水染红的是木质部,原因在于木质部具有向上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
一些学生可能会提出将置于被稀释的红墨水中的枝条多放几天,情况会怎样?于是,他们会继续实验,几天后将这些枝条取出,观察横切面,就会发现横切面几乎全部被染上红色。这主要是因为:夹竹桃枝条放在稀释的红墨水中,由于时间过长产生横向运输,细胞之间会存在渗透性吸水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度的引导,学生也会积极地动手动脑,在实验观察中得出结论,对新的知识点心领神会,植根于脑海,形成深刻的记忆,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3.以任务驱动学生将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物学知识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将环保教育渗透到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以拓展性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为学生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环境,为开展情感态度教育提供重要资源。
案例4 观察水蚤的心跳,监测水质污染
在讲完“水中生活的动物”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兴趣小组的同学,以常见且易取材的水蚤为例,介绍目前水蚤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的心跳。水蚤真的能监测水质污染吗?如何进行监测?兴趣小组的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行了一番探索。
学生准备了盐水、糖水、烟丝浸出液和自来水(对照)等进行实验。他们将水蚤放入不同的液体中,用滴管将水蚤放在凹槽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在低倍镜下计数水蚤的心跳数/分钟,每次实验重复3次,统计处于不同液体中水蚤的平均心跳数/分钟,从而得出“位于自来水中的水蚤每分钟心跳数最高,位于其他液体中的水蚤每分钟心跳数都偏低,其中烟丝浸出液最低”的结论,进而得出可以通过观察水蚤在不同液体中的存活时间来监测环境中水质的变化。
通过这种探索性实验,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步骤,了解科学研究需要周密的考虑和科学详细的设计,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实验时,学生会边观察边计数,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技能也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也可以了解到烟草的危害,环保意识得到加强。
4.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当看到学生积极参与时,要主动进行鼓励;当看到学生不断进行努力探索时,要给予表扬,尽最大可能争取更多的学生加入探究行列。
案例5 观察实物,探究根与茎的区别
在讲授“植物的养料贮藏”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胡萝卜、甘薯、马铃薯、慈姑等实物放置在实验桌上,让学生找出根与茎的主要区别在哪儿。学生会将所学的有关茎和根的知识加以回忆,通过实物比较,最终得出“茎上有芽和节,根则无”的结论。对此,教师要马上给予高度表扬,之后提醒他们再仔细观察,学生就会发现除茎上有芽和节之外,还会有鳞片,如在马铃薯芽眼里轻轻一拨,就可见微小的鳞片,而慈姑节上有一圈褐色的鳞片。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加上教师的点拨,相信他们对植物茎和根形态的概念及其区别会有很深的印象。
案例6 借助马齿苋功能,拯救水蚤
在用水蚤监测水质的实验中,学生发现在香烟浸出液中水蚤心跳从快到慢以至“夭折”,一些学生会联想到马齿苋有防止血栓的作用。他们会将马齿苋植株包在纱布中,将其捣碎取汁,滴加在奄奄一息的水蚤上,探索马齿苋的功能,兴趣盎然。而且,由于水蚤代谢旺盛,选择载玻片时会经过一番探索,最终选择带有凹窝的载玻片让水蚤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提升观察效果。
这些办法都是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积极思考的结果,教师要马上给予鼓励性评价,这对树立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驱动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始终充满浓厚的兴趣,不再只做教师的“收音机”,而且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索中提高自主能力,有更广阔的思考余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推动生生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自己去探寻充满神秘感的生物世界。
参考文献:
[1]韩立福.当代国际教育教学模式导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动物科学;地被植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79-02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动物科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证人民群众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原始饲养情况下,地被植物是动物除了牧草以外的重要食物来源。鉴于此,高等学校动物科学院许多专业在课程里都设置了地被植物讲授内容。《地被植物》的课程建设对推动动物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学科交叉性强,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笔者根据多年在动物科学院《地被植物》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在专业特色教材编制、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内容丰富、考核机制完善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专业特色教材编制
地被植物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食用功能、保健功能等。在高校中,除了动物科学院相关专业外,园林、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许多专业也设有《地被植物》课程。当前市场上能够购买到的教材绝大多数都是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地被植物》和《园林地被植物》,这些教科书以景观功能介绍作为重点,对食用和保健功能介绍极少。因此,这些教材难以满足目前动物科学《地被植物》课程的专业要求。动物科学的地被植物教材不应是单一的园林学科的教材,而应该是集动物营养学、中药学、园林学、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教材,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全面把握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在目前市面上没有合适专业印刷版教材的情况下,任课老师可以考虑更多地应用电子教材为学生讲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点。人和动物很多疾病原理是相通的,在参考人类保健研究的基础上,目前国内外有大量地被植物与动物保健方面的研究报道,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电子教材的编制提供良好的参考资料。电子教材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
二、教学内容改革
在《地被植物》课程教学内容方面,需要选择多种植物进行介绍。传统的《地被植物》课程是以观赏价值为主进行植物种类遴选的。而动物科学的地被植物在选择上应该更多考虑其食用和保健功能。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植物选择上可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
1.选择食用、保健、景观功能俱佳的地被植物。例如金银花,其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而且具有良好的动物保健功能。在母兔的怀孕期和哺乳期,用金银花的枝、叶或花做饲料喂兔子,不但能消除母兔本身的多种隐性疾病,还能通过乳汁使药用成分进入仔兔体内,预防和治疗仔兔疾病。在幼兔断奶和饲料变换时,用金银花做添加剂,可防止幼兔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1]。
2.选择观赏价值一般,但是保健功能很强的地被植物。例如罂粟科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博落回,虽然观赏价值不高,但其主要成分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具有良好的动物保健功能。湖南农业大学方成已芯勘砻鳎博落回有抑制有害菌、改善肠道健康的作用,可以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提高其生长量。另外,博落回提取物对仔猪的白痢、黄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选择被园林绿化列为杂草,但保健功能良好的地被植物。例如蒲公英是一种园林绿化别是对草坪危害巨大的杂草,但其对奶牛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严敏[2]等的研究表明,用鲜蒲公英3kg煎水带渣拌入饲料中饲喂,每天2次,可以有效地配合治疗奶牛炎。用蒲公英提取物制成的蒲公英散组治疗奶牛炎,效果优于多种抗生素,不仅避免了耐药菌的产生与药物残留,也避免了休药期和弃奶期的经济损失,同时在不破坏机体平衡的基础上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3]。
4.选择一些有毒植物。对自然界中观赏价值很高,但对动物有危害的植物加以介绍,因为这些植物一旦被种植到草原或者掺入饲料,对生产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夹竹桃是最毒的植物之一,包含了多种毒素。农村盆养夹竹桃甚广,马类家畜易于误食导致中毒,夹竹桃含强心苷配糖体,动物误食后其所含的强心苷抑制了心肌细胞膜的三磷酸腺苷酶,引起心律失常、心输出量减少形成左心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肺水肿;另外,夹竹桃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形成胃肠炎,导致腹泻、胃肠出血、胃肠黏膜脱落、肠麻痹,最后引起左心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及出血性胃肠炎而致死[4]。
5.选择一些动物过敏植物。有些植物虽然毒性不大,但动物误食后会有过敏反应,这些植物也应该加以介绍,避免动物误食影响其生长发育。例如曼陀罗是一种常见野生地被植物,山羊在误食青干草中混入的曼陀罗后会发生过敏反应,病羊初期结膜潮红、口色燥红、呼吸加快、狂燥不安;后期精神高度沉郁、磨牙、哞叫、全身肌肉震颤、瞳孔散大、嗜睡[5]。
三、丰富实践内容
目前市场上的地被植物教材实验指导书大都是按照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编制的,是《花卉学》、《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补充,所以很多基础实践环节内容没有安排。例如地被植物的修剪,因为在《园林植物栽培学》中已经重点开设而没有设置,而动物科学相关专业并没有相关课程配套,就需要额外增加这部分实验实习内容。同时,也不应该把园林植物修剪技术原封不动地拿来照搬,而是应该根据专业特点,总结出一套自己的修剪技术体系。园林植物修剪参照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加以人工修饰,将美观列为第一位;而动物科学专业地被植物的修剪需要注重的是生物量的控制、地被植物和牧草的合理配比等问题。再如地被植物识别,园林专业的侧重点是现有的观赏栽培品种,而动物科学相关的重点的识别内容可能是一些在草原上的原生种,以及具有较好食用和保健功能的品种。
四、完善考核体制
先进的考核评价办法,要避免靠死记硬背,突击就可过关的现象;降低课堂考试的比例,突出实践及综合能力的考察。《地被植物》考核应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对学生理论课知识掌握程度、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课堂考试对理论课的学习进行考核;通过实验、实习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考核,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课程论文对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行考核。
本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是开放式的,因此考核应该加大开放式的考核比重,建议实践成绩∶课堂考试∶课程论文三者比例2∶5∶3。增加课程论文的考核比重一方面可以通过论文撰写督促学生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获取一些信息,为教学内容充实、电子教材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素材。
五、结语
动物科学院开设的《地被植物》是一门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其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实践和改革,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把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地被植物》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寻找具有动物科学特色的《地被植物》教学发展之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小鹿.金银花治疗家兔多种疾病[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3,(7):50.
[2]严敏,刘龙.蒲公英配合治疗奶牛炎[J].贵州畜牧兽医,2010,34(2):22.
[3]贾丽萍,郝卫芳.蒲公英散与抗生素治疗奶牛炎的比较试验[J].中国奶牛,2013,(1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