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希金致大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联欢会后的交谊舞会上,他邀请她跳了一支华尔兹,边跳边聊,话题总是围绕着普希金。她说:“你的朗诵那么动人,你一定很喜欢普希金的诗。”他笑答:“普希金全部生命的历程,始终站在当时前进社会和道德理想的水准上,他的诗歌充满着内涵的,正像水晶里充满着太阳光。所以,我是他的崇拜者。”根据她的要求,第二天他就将精装版的《普希金文集》送给她阅读。此后,通过交流读诗的心得体会,他们成了一对恋人。
他们的每次约会都将谈诗、朗诵视为享受。中山公园音乐茶座,他们一边欣赏轻音乐一边轻声朗诵普希金《皇村中的回忆》;北海公园,他们划着小船荡漾在湖面上,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普希金的《致大海》。
1960年他们订婚了,并在北京丽影照相馆拍了订婚照。1961年他们在北京结婚。
1965年,他们调回南京工作,在随后漫长的生活中,遇到工作压力、生活烦恼、病痛困扰时,他们总会用普希金《假若生活欺骗了你》的诗句相互抚慰。即使他们之间发生矛盾,也从不针锋相对,化解矛盾后感情反而更深。
一天,一位老同事的小孙子想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她便把珍藏的《普希金文集》借给其阅读。他得知后火冒三丈,大声吼道:“你不通过我就把书借给小孩子看,万一丢了、破了,或者弄脏了怎么办?”“怎么办?重买一本呗。”“这书是我们爱情和婚姻的见证,能用钱买得来吗?”一气之下,他把手上的茶杯重重地砸在地上。见此情景,她选择回避,出门散步去了。
请留心自然吧。面对大海,那好像要侵吞一切的汹涌波涛让人联想起拥有无边力量的自由,于是,普希金吟唱出了热情洋溢的《致大海》。但也请留心流经你身边的泉水,这样才有了风行一时的校园歌曲《泉水叮咚》。在海水令人惊心动魄之余,你是否留心到那如和弦的泉声让你体会到了另一种人生“静”界。留心孤傲的梅花,留心顽强的野草……学会留心自然,让你多了一份诗情与睿智。
请留心他人吧。你是否了解你的朋友,比如说他们的生日、兴趣、偶像,不要认为这非得像搞调查一样地询问才会有答案,其实他们平日的言行都在给你提示,只要你留心,留心到平日开朗的朋友突然沉默了,然后送出你的关怀;留心到推车的路人大汗淋漓,然后伸出援助之手……学会留心他人,让你多了一些友谊与快乐。
请留心世界吧。如果你留心到非洲穷困的孩子没有饭吃没有水喝,那么,你就不会随手将饭菜乱扔,就不会将水龙头拧开还以为无关紧要;如果你留心到伊拉克的群众曾整天活在硝烟迷漫、极度恐惧的环境之中,那么你就不会憎恶生活,抱怨老天的不公……学会留心世界,让你多了一片感恩与幸福。
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材。恰如其分。如果人的思想皆如此这般方正,那么我们的世界也就不会再是缤纷斑斓了。
正如情歌中有“情歌王子”张信哲“爱如潮水”般的缠绵,也有“苏式情歌”经典苏永康“爱一个人好难”的悲凉;有“歌圣”张学友“饿狼传说”般的火热,也有“浪子歌手”齐秦“大约在冬季”的隽永。没有思想的棱角,便没有个性的纷呈,没有个性的纷呈,便更没有了自我,艺术也便没有生命力。别让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言论所掩盖,别让自己的个性被他人的思想所修剪。
没有苏轼、辛弃疾们的张狂个性,就没有豪放派“大江东去”和“西北望,射天狼”的绝世气概;没有柳永、李清照们的多情伤感,就没有婉约派“执手相看泪眼”和“人比黄花瘦”的一唱三叹。
就在这个悲伤的夜里,我独自去寻找你,亲爱的,我可爱的猫儿。
循着你的气息,沿着你的回忆,我来到了这里,这个曾经玩耍的空地。梧桐树稳稳地站在黑雾里,撒手抛下时间的桨。泛黑的叶片上反射着你曾经的步伐。天堂像海水一样美,因为我见过海,况且你一定记得我常对你说的一句话:海,是倒过来的天。
我独自在昏暗的路灯边蹲下。雨悄悄地躲到一边,看寂寥的我对着又黑又深的前方,独自泪流满面地呼唤消失的你。雨害怕得钻进了大地,那我又何尝不害怕呢?亲爱的,我可爱的猫儿,求求你,给我些时间,给我一个安详的回眸。请告诉我,亲爱的猫儿,你其实在乎我。
风襄紧皮袍从我脸边滑过,再也不回头。我幻想着瞥见你穿着白衣走了,走向那条幽静的小径,与黑夜融化在一起。只是好遗憾,你忘了吗?你是不是忘记了去年的那个约定?你不用担心,我不会怪你,因为你永远是我亲爱的猫儿。我只有遗憾,也只剩下遗憾。
去年我们说好,夏天去银杏树下拾叶。那时银杏叶很美,张开绿色的眼睛闪动着。你带着金色的串铃,抬着飞扬的脚步在树下微笑。我坐在石块上微笑着望着微笑的你。那时我单纯地认为,你那么有活力,那么高贵,像那馥郁的郁金香和腊月忧郁的梅。也就在那年的秋日,那棵风度翩翩的银杏树被砍了,只留下一个面孔仰望天空。它很坚强,因为仰头后,泪水只向心里流。于是我看见你坐在它的旁边,仰望天空。你哭了吗?
那天回去你就病了,你在挂念,挂念曾给予你活力的银杏树,思念那碧绿的眼和那银白色的连衣裙。你病恹恹地蜷缩在沙发的一角,时光挥舞着手杖计算着思念与不舍带给你的伤痛,在生死簿上轻轻拂过你的名字。我紧紧拥住你的身体,絮絮地诉说着你的故事。你用力睁开弥留的眼,听我讲那数不完的情节。我感到死神盘旋时的浪潮襄挟着你,你在无力地随浪而飘,那一刻我只想成为一只比天还大的手,只为托起小小的你。
再见,我的猫儿!你在波浪里向我挥手,而我只是在泪流满面地笑,却没望见你那孤寂的背影缓缓滑向地平线的那端最终消逝。对不起,我亲爱的猫儿,请再给我一个回眸。对不起,我亲爱的猫儿,我没看见你。但是,在天堂,你一定不要伤心,因为你要明白,人间有一个多情的生命,她很在乎你……于是,我便常游荡在那片属于死神的海岸,放眼万里寻找地平线那端的你。当时间的海啸慢慢销蚀掉碎片般的心,我才惊异地发现,我只不过在回忆的身后拾起了一些伤心的残片,它们像水晶一样耀眼,散落一地,却那么锋利,长满了看不见的小刺,在切割着往日灿烂的笑。心早已滴血成河,手也已血肉模糊,但还是忍不住将那锋利的温存贴近脸颊,感受从前悲凉的瞬间,再淌着血泪强装笑颜。
那个暖暖的回眸我没有看见,对不起,我亲爱的猫儿,我只能陪你走过这几年。对不起,我亲爱的猫儿,我为不能永远伴你而向你道歉。虽然,你还是我那亲爱的、可爱的猫儿。
雨还在哭,梧桐却那么冷漠。凌乱的发梢垂下一串水帘,混合着泪水从衣角淌下。
只见草丛中跃出一道身影,是一只长着金眼的黑猫,像你―样,那么美丽。于是,我悄悄笑了,原来,你还在这里等着我。
你是不是不想让我伤心,于是转世成那只美丽的黑猫?尽管你只是淡淡的白色,淡到和云朵融化在一起,而它像浓墨,深得忧郁。
那只黑猫向我走来,它的身影是那么陌生,但是眼里,却有关于你的回忆。我紧紧拥住它,悄悄发誓,一定要永生守护你,因为,我还可以再陪你一程。
(指导老师:惠军明)
早晨,我好想忘记了那个梦。电话铃声一响,继兴同志告诉我:昨夜刘思走了。
刘思同志走了,我想写点什么,可又不知从哪儿说起。
随即继兴同志用手机短信发来他自己以及杨诚勇先生、陈鲁民先生、宋子牛先生等文友悼念刘思先生的诗句。于是在我的心头慢慢地涌出这样的句子:
诗入摩罗笔如椽,文追屈子剑指天。
尔时,我正在攻读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在为纪念王大海先生逝世十周年做功课。
大海先生生前极为推崇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在这篇文章里论述了英国、波兰、匈牙利、俄国的摩罗派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微支、斯洛伐斯基以及裴多菲等,称赞他们用诗歌作武器,是“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因而他们都是“精神界之战士”。“摩罗”是印度梵语,意思为“魔鬼”。“魔鬼”的对应面当然是“上帝”,是当权者,是正统的意识形态。所以,鲁迅在论述拜伦时就说,拜伦是借他诗中主人公该隐的口说出了“恶魔是真理的传播者”这样的话。大海先生早年参加革命,深受摩罗诗人的影响;刘思先生由诗歌转向杂文,常常嘲讽荒谬,解剖谰言,鄙视权贵,具有摩罗诗人的风骨。因此,我把他比做摩罗诗人,比做敢于剑指苍天的屈子。在他们身上,在他们的文章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忧国忧民以至于忧党的责任感。但鲁迅这篇文章于1907年用文言写成,十分难懂。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因为那编辑先生有一种怪脾气,文章要长,愈长,稿费便愈多。所以如《摩罗诗力说》那样,简直是生凑。倘在这几年,大概不至于那么做了。又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字,这是受了当时的《民报》的影响”。今天读这篇文章,不借助专家的注释翻译,困难很多。所以,我是读读放放,久不能入其堂奥。当然,这是题外之言。我写的第二句是:“人生六十耳不顺,咳玉喷珠多佳篇。”那是想到了他的《耳不顺集》是他六十岁时出版的。但他此后继续写作,仍然有“耳不顺”的问题。所以,后来听了子牛先生所言,我琢磨:改为“听风观雨”庶几能够差强人意:
听风观雨耳不顺,咳玉喷珠多佳篇。
刘思同志身高、脸红,说“面如重枣”也不为过。因此,我们见面我常学着侯宝林大师的那句话打趣:“那个红脸的他是谁耶?”刘思笑笑算是应答了。听继兴先生言,刘思这次走得极坦然、极潇洒,不吊唁,不告别,不让惊动朋友们,几乎是和老伴开着玩笑就走了。想到大海去世的时候,他满含泪水,跑前跑后,却坚持要放《欢乐颂》的情景,想到昨夜梦到的那个“红脸”,我虽然不信鬼神,却不能不想到“心理感应”的说法:是刘思来向朋友们道别了。于是顺口流出:
昨夜红脸入梦来,今晨忽报汝登仙。
大海十年,搞个活动,是我的倡议;大海十年的活动尚未举行,刘思又先行一步,未免使人伤感。于是就有了结句:
大海十年刘思又,杂坛从此少容颜。
我们这帮人,平时在一起畅所欲言,口无遮拦;打趣玩笑,家常便饭。“红脸入梦,刘思道别”,并非虚妄。当年,朋友们和刘思开涮,有时也会开到文字里。1992年,我主政《新闻爱好者》的编务后,开始约请刘思先生写文章;刘思的文章是每到必发,前后发表了十八九篇的样子。有时来得勤一些,有时得编辑催。刘思后来来信了,一本正经地写道:
孔副主编:
阁下索稿,我曾在数月前奉上一则之后,又开始写其二,但写了大半因种种原因又搁下了(种种原因有贵刊稿酬甚至低于郑州晚报的原因在;但“市场经济”也不能没有友情为重,何况允诺在先?)今日检出补完奉上。
刘思
8月7日
刘思说的要“补完”的这篇稿子,即发在《新闻爱好者》杂志1992年12月的《饮食之道通诗文――读袁札记》一文。他从袁枚的饮食之道,悟到诗文;从诗文的求新求奇,又说回来要求“旧”;从袁枚又说到钱钟书:
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八中又这样说:“诗虽新,似旧才佳。尹似村云‘得句浑疑是旧诗’;陈古渔云‘得句浑疑先辈语’……”钱钟书先生阐释:“按此境即济慈与友人论诗第一要义所谓‘好诗当道人心中事,一若旧而得者’。”这是大手笔之大境界,简言之:人人心中所有――旧,人人笔下所无――新,“诗虽新,似旧才佳”;《红楼梦》尽写儿女情家务事,却贵在没人那样写过。鸡鸭鱼豚寻常事,名厨烹制饕餮惊,方见名厨技艺,并不“标新立异”到把人不可食之物端上桌来,此或可为求“新鲜”者一戒。
这就是刘思的思维,旁征博引不离主题,放得开又收得拢;反复说此,而意在道彼;云天雾罩、山重水复之后,又会让你豁然开朗。
我记着刘思的情谊,到1998年6月,在《新闻爱好者》出版150期的时候,我以《短简情深 尺幅万里》为题,发表了诸多前辈名家等作者给编辑部或者直接给我的来信。我说:我利用两个“大礼拜”的时间,“重新翻检、阅读”,“上千短简,使我又一次次地感受到师友、同仁间的友情是多么的珍贵”。这发表出来的“短简”就包括上述刘思那封来信。刘思看到后,稍有责怪的口吻,说:“你还把我要稿费的话也发表出来?”我说:“你是杂文家,还在乎这个?”
刘思博学、健谈、思想敏锐,每每叨到问题的要害,但并不是直来直去,而是上下翻飞,左右铺陈,旁征博引,贯通古今,在听者入迷的时候,突然甩出一句要害的话或发人深思的话,戛然而止。因此,朋友们聚会都爱听刘思发言;听刘思,是一种享受。而在许多的所谓敏感时期,刘思的文章也往往不同于流俗,他不做官样文章、应景文章,更不讲官话套话拍马溜须的话,他的话往往是话中有话,耐人寻味。刘思同志讲话如此,行文也如此。1994年12月,他把刚出版的《耳不顺集》送我;我在读过之后,随手于目录页记下这样几句话:
1995.5.27读完第一集,第二集及第三集前三篇,其余,作品发表时多已读过。
刘文恣肆,广征博引,曲而有致,岂能一遍而过?!
刘思的辩才令我折服,我愿意阅读他的作品,也愿意发表他的作品。我曾经是他的一些作品的“第一读者”;我从他的文章中获益良多。
他走了,让我感到杂坛黯然失色。
我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读读他的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