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勉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程凤春教授的《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1]一书精选了50个有关学校管理的典型案例,涉及学校发展、用权与用干部、人事管理、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书中每一部分都遵循先描述案例内容,再提出思考问题,最后对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参考答案这样一个体例。虽然每个案例都设有思考题、问题解答与案例分析,但都只是引玉之砖,其意图并不是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希望引起读者深入思考。
在实践中,有的校长喜欢用规章制度管理学校,有的校长凭借人格魅力管理学校,有的校长则用人文关怀管理学校……无论用怎样的方式,确定无疑的是:一位好校长可以带出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班子可以带出一群好教师,一群好教师可以带出一批好学生。好校长、好领导班子、好教师、好学生共同构成了一所好学校。那么,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学校管理者呢?
一、灵活决策,促进学校发展
在学校发展方面,很多问题都需要进行决策。校长的决策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在管理学中,决策风格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管理者的决策风格主要分为命令型、分析型、长远型和行为型。命令型决策者追求效率,通常只考虑少量信息或评估少数方案就作决定;分析型决策者会在决策之前了解更多信息,评估更多方案;长远型决策者关注决策的长期结果,广泛收集看法和意愿,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案;行为型决策者关注下级对决策的想法和态度,愿意了解并接受下级的意见,常常以会议方式进行沟通,达成决策。
校长使用哪种类型的决策风格最有利于学校发展呢?实际上,上述四种决策风格各有优劣,校长在面临不同的问题时可以使用不同的决策方式。以“学校店面该不该出售”这个问题为例,该书作者认为,学校出售店面是在财政拨款不足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情况,不属于学校的常规事务,因此校长宜通过行政会议的形式与教职工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会议形式进行讨论,可以为校长决策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和更多的备择方案。所以,此案例采取长远型和行为型的决策风格可以减少决策失误,赢得教职工的支持。但在“办公楼设计方案的选择”上,上述决策风格显然就不适合了。因为建设学校办公大楼是学校事务,并非教职工的个人事务,讲求科学性是关键,所以在办公楼设计方案的选择上,更应该尊重建筑专家的意见,而不是教职工的看法,分析加命令型的决策风格在这件事情上显得更为适宜。总之,校长在进行决策时,要因事制宜,灵活决策,着眼于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适当放权,信任领导班子
学校的大小事务都由校长说了算吗?校长经常插手教学工作合适吗?很多时候,校长的工作不在于自己做了些什么,而在于引领和鼓励自己的领导班子做什么。
在一些学校中,学校政策的制定基本都是校长说了算,中层领导几乎没有发言权。学校的中层领导干部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是校长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实际上,大部分中层领导都希望参与学校决策。校长在日常的管理中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在管理上要学会适当放权,为学校中层领导干部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充分给予中层干部自主决策的权利,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工作满足感,激励他们为学校管理献计献策。
在管理工作中,校长要适当放权、放手、放心,让信任成为一种管理状态。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任何人都难以独立胜任。作为一校之长,如果不舍得放权,事事皆由自己说了算,不但自身疲惫不堪,还会使学校长期固守僵化的管理模式,阻碍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以人为本,尽量满足教师的需求
管理领导班子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纲”,管理教师是抓好学校工作的“目”。教师的职业很神圣,但教师也需要更高的薪水、更好的生活和更大的成就。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时时处处为教师着想,尽量满足不同教师的多元需求。
1.提供合理薪酬
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状况,是教师的首要需求。因此,校长要在学校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待遇,尽最大努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满足精神需要
教师辛勤工作,除了希望得到合理的薪酬外,最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领导的欣赏和学生的认可。如果得到学校或上级的奖赏,教师便能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内心的满足,这是物质无法替代的。
一些校长高高在上,凡事喜欢下命令,让教师觉得自己像执行命令的机器。学校管理者应当懂得爱护和赏识自己的教师,满足其精神需要,让他们有归属感。对教师多一点理解、支持、认可与鼓励,少一点苛求与指责,不但可以满足教师高层次的需要,还可以让他们有愉悦的心情去工作。
当然,对教师也不能一味的支持与鼓励,对其缺点和错误要适时适当地指出,但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例如,教师的教学成绩若颇不理想,可以单独找教师聊天了解实际情况,一句“某某老师,你付出的努力大家都看见了,这次考试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相对于在全体教师会议上点名批评或指桑骂槐,更能引起教师的重视。某教师为了私事忽略了教学工作,一句“某某老师,谁家都有有事的时候,这段时间你家里比较忙,学校工作也很多,两头平衡不容易,哪头出差错你都会担心”比起当着其他同事的面否定教师的工作态度更委婉,更让人心悦诚服。
美国著名的女企业家玛丽·凯·阿什曾说:“管理者要体谅其他人的困难,而体谅别人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在他们中间。”校长应该多与一线教师接触,在生活上多一点体贴,在工作上多一些支持,使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3.创造发展平台
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后,会更加渴望拥有自身成长与发展的机会,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职业理想。如果他们感觉到学校无法为其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时,就会主动去寻求能够施展其才能的、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工作。案例“刘老师为什么不走了”中,化学骨干教师刘老师想要调离工作岗位的原因正是如此。所以,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搭建展示个人能力的平台,如定期开展各种竞赛、评比、才艺展示活动,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为他们提供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使他们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四、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管理一词充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校务会议上谈的是如何管理学校和班级;教师之间谈的是如何管理学生和课堂。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学校常常施以惩罚。这种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自觉性的培养,因为学校管得越严,学生的自觉性就越没有用武之地,渐渐地,学生就会形成这样的心理:既然学校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校长和教师满意,那我立刻让你满意不就行了吗?至于校长和教师不在的时候,我的行为就和你们无关了。所以,校长应该懂得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要帮助学生自我管理,首先要做到心中有爱。泰戈尔曾写道:“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惩戒人。”如果仅仅为了纪律的维护和学校表面的和谐,那么对学生的惩罚一定是不理智、不合理的。因为教师心中缺少爱,看不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也不会费尽心思去了解学生犯错的真正原因,这就会离学生的心灵越来越远,为日后的班级管理埋下隐患。在对每一次事件的处理中,校长和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意识到学校的管理是善意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改正错误。惩罚既要以爱为出发点,又要以爱为终结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活动中,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五、结语
半个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时代、社会对校长的期望和要求。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管理的规划者、决策者。一校之长,不但要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增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更要以教师为本,关爱学生,这样才能获得全体教师的理解与支持,才能得到学生的青睐与认可,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最终获得家长、同行和社会的认同。
《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融会了程凤春教授三十多年来在学校管理方面的科研、教学和实践经验,是一本学校管理的操作指导手册。它不但能够帮助读者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学校管理问题,还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认真研读此书,相信大家能从中得到启示,获得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78-01
一、更新教学理念,紧扣课改要求践行大语文观
大语文教育观的精髓就是语文与生活的结合,说到底就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践行大语文教育观的重点在于将语文教育教学向生活实践的范畴进行拓展和延伸,本次课改的要求恰恰也是提倡中职语文要体现充分的应用性和时效性,因此,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师在践行大语文教育观时要把握好几个要素:
首先要体现课改关于中职语文课程的要求,将传授语文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将发展语文能力和发展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将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和学生职业技能的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将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和学生岗位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增长对职业岗位的认知,达成培养目标。
其次,教师应主动结合课改要求,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多方位发展综合能力。教学内容要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创造性地改造,包括对原有教材内容的删减、重新整合等,通过开发校本教材等形式丰富语文课程的框架体系。教学手段上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调整,掌握并能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二、体现工具性,突出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的结合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在中职课程体系中,这种工具性表现得特别突出。语文能力是中职生对本专业进行认知、理解、接受的主要能力,也是中职生进行专业学习的主要工具。要展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要求中职语文要突出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的结合。语文教师要主动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进行有效沟通,逐步理清该专业对语文课程的具体要求;要主动将语文学科融入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不仅要考虑该专业的整体要求,也要兼顾该专业中不同技能学习方向的不同要求。
当然,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核心的人文性也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属性,在依据专业特点调整内容的过程中要予以高度的重视。人文性内容的切入也要考虑到专业特点,这样的中职语文才能鲜活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着力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要依托文本、网络、生活、专业等各种载体对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突破创新,营造中职语文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探索一条以“确定课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交流探讨―得出结论”为主要课堂组织形式的探究式学习之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
不同的载体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语文能力。一是要用好文本这个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以讨论交流为主要活动手段的课堂探究,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职语文课堂的实效。二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这个载体,开展以拓展阅读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课外探究,培养学生信息分析能力的同时,引领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三是让中职生学会观察、体验和反思,可以开展以综合实践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实践探究,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反思现实,增强观察、思考的能力。四是以职业岗位能力提高为前提,结合专业学习的相关内容,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专题探究,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岗位认同感,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四、创设选择空间,合理设置中职语文选修课程
创设选择空间,就是要对现有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和延伸,不同专业对语文课程提供的资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学生个体对该资源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在课改推进的过程中,选修课程体系的出现就很好地兼顾了这两个不同。选修课程的设置需要在调研上做足文章,充分了解学生的选择心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储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时所发生的贫血。缺铁是世界上引起贫血的最常见的原因,缺铁性贫血是最多见的贫血,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中,发生于各年龄组。在发达国家中,通过血浆铁水平判断,3%的男性、20%的女性和50%的孕妇存在铁缺乏。近年我国随着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和严重程度已有明显好转。
正常人对铁的需要量是多少
健康人对铁的需要量因不同年龄和男女生理状态而有差别。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身体很少排泄或丧失铁,而代谢后释放出来的铁仍可被利用,所以正常男子和绝经后的妇女只需从食物中补偿每日所丧失的微量铁就够了。但是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快,必须吸收足够的铁供生长需要,青年妇女月经期失血,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铁更多,所以发育期的婴儿、儿童、青少年和育龄期的妇女,铁的需要量较大。据估计,婴儿的每日食物中需供铁量不少于10毫克,儿童不少于5毫克,月经期妇女不少于20毫克,孕妇不少于30毫克,成年男子及绝经的妇女不少于10毫克。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缺铁性贫血常由膳食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失血、多次妊娠和儿童的迅速生长等因素造成。缺铁性贫血可发生于下列几种情况:①铁的需要量高而摄入不足:生长快速的婴儿、青少年、月经期或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由于铁的需要量高,如果饮食中缺少铁则易致缺铁性贫血。人乳、牛乳或羊乳铁的含量均很低,如果8个月以上的婴儿以乳类或谷类食物为主要营养而未及时增添蛋黄、肝、肉类等食物,常发生缺铁性贫血。月经过多、多次妊娠和哺乳是妇女中最多见的缺铁原因。②铁的吸收不良:胃次全切除手术的病人,术后由于食物迅速进入空肠,没有经过对铁吸收率最高的十二指肠,以致食物中的铁没有很好被吸收,当储存铁被用完后,可出现缺铁性贫血。③铁丢失增加: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痔出血等。妇女月经的丢失、多次妊娠而无铁补充是妇女常见的缺铁原因。男性及绝经后妇女的铁缺乏除非证实有其他原因,一般应考虑是失血所致。
有哪些特殊临床表现
疲乏、烦躁、头晕、心悸、气短及头痛是各类贫血病人的常见症状,不是缺铁性贫血所特有,但有一些临床表现是缺铁的特殊表现。有些缺铁性贫血病人表现出特殊的神经症状,如容易兴奋、激动、烦躁、头痛等,在儿童中尤其多见,与细胞内含铁的酶缺乏有关。有些病人可出现上皮细胞组织异常所产生的症状如口角炎、舌萎缩、舌炎、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燥、易脱落,指甲薄平,重者发展为匙状甲(反甲),以及吞咽困难等。部分病人(大多为儿童)可有异食癖,嗜食泥土、石屑、冰块等,这些病人控制不住地仅食一类食物,奇怪的是这种非自然饮食常含铁极少。过去人们常将缺铁的青春少女所具有的皮肤黏膜苍白描述为一种特殊的绿色苍白,称它为萎黄病。
人体所需的铁来源于哪里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所需要的铁来源于食物,多数食物(除脂肪、油类)中都含有少量铁。铁含量较丰富的食物有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动物肝脏、肉类、血、豆类等。人乳、牛乳或羊乳含铁量都很低。谷类食物如米、面、乳儿糕等含铁量也很低,且所含磷酸和肌醇6磷酸能与铁形成复合物,使铁不易被吸收。所以8个月以上的婴儿应及时增添蛋黄、肝、肉类等食物。大多数水果和蔬菜中含铁量都较低。胎儿体内的铁由母体供给。患有贫血的病人需要的铁来源于药物性铁和输血。
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原则
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原则首先是必须尽可能查明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并纠正原发疾病。对于生长迅速的婴儿要及时增添蛋黄、肝、肉类等食物。对于青少年和月经过多、妊娠、哺乳的妇女需加强含铁食物。积极治疗慢性失血如溃疡病、癌症、钩虫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痔出血等。第二,补充治疗用的铁剂。铁剂在治疗缺铁性贫血中是非常有效的,一旦发生缺铁性贫血必须补铁治疗。大多数为口服铁剂治疗缺铁。第三要观察铁剂治疗的效果。铁剂治疗有效的病人,在用药7~10日内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高,用药2星期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随着血红蛋白增高症状改善,病人的食欲进步,体力增强,面色好转。血象完全恢复正常需2个月时间。
常用口服铁剂有哪些
关键词:信息素养;大学生;就业创业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使用“信息素养”一词。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人应用信息工具与信息源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它不仅包括获取、处理、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它们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创新的综合能力。它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与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二、信息素养与日常生活
信息素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随时可以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存在什么机会,解决当前的问题可以找到多种方法时,生活就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人们开始喜欢信息社会带来的新的商业模式,网上购物的数量和人数也越来越多。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统计显示,2013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02亿。但是了解网上交易规则、鉴别信息的真伪、避免交易风险和不健康交易需要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网上教育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学习和进修的内容。但是参加网上教育,为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掌握查找相关学习资源和参考文献的检索技能,需要具备保存和管理个人信息资源的能力,与教师和同学参与讨论,需要具备必要的网络交流能力。此外,电子政务的推行,也为人们网上提供了各类信息和服务。具有基本信息素养能力的公民可方便地与政府打交道,了解各种信息,提高办事效率。网络还为我们提供了医疗、保险、交通、旅游、娱乐休闲等各类生活信息。因此,掌握快速获取信息能力的人,可享受方便、便捷和更丰富的生活。
三、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
国外研究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学习8年可满足终身需求;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学习17年大体能满足终身需求。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信息总量迅猛增长,知识日新月异。据统计,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仅占其一生所需要知识的10%,而其余90%左右的知识是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和获取的。很显然,在这个时代,更新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除了参加学校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自我学习。信息素养是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条件。信息素养能力具有自我定向的特性,具有信息素养的人通常能按照特定的需求,寻求知识,寻找事实,评价和分析问题,产生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经历成功寻求知识的激动和喜悦中,也为自己准备和积累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经验。同时,具备信息素养能力的人,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创造,并能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和社会团体中重新定位自己,找到人生新的价值。
四、信息素养与就业创业
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信息素养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信息意识不强,信息知识缺乏,容易“错失良机”;二是就业信息辨别、处理能力不强,容易遭遇各种“就业陷阱”;三是就业信息道德规范缺乏自我约束。如果说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增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那么,就业信息素养则是通向实现知识价值、避免“知识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果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信息素养,他们在毕业时就能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选择合适的目标岗位,从而顺利就业。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很多,信息素养显然是不可忽视的。创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获取信息的前提,没有牢固的信息意识,不可能产生敏锐的信息需求;没有敏锐的信息需求,不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创业市场赢得先机。创业者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创业的成功性。创新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而信息需求是创造产生的必要条件,信息意识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信息技能可以拓展人才创新的途径。因此,我们说信息素养是关系到创业顺利与否、成败与否的关键能力。
五、信息素养与公民角色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质,是公民发挥个人作用的能力基础。在数字化信息网络环境中,每个公民作为行为主体,既是信息需求者、接受者,也是信息提供者和传播者。公民对信息、知识的利用享有平等的权利,但公民要更好地接受和传递信息,享受信息化所带来的高速化、快节奏的生活,也应该承担信息社会的义务,履行社会责任。培养较高信息素养人的现代教育实践活动,将为我国教育发展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尝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