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方向性;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94-01对于高中语文,很多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但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使学生的复习效率不高,甚至在高考实践环节出了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研究教学改革策略,面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并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总结高考前的总复习策略,遵循语文学习规律采用切实可行的复习技巧,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总复习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一、高中语文总复习的问题
(1)学生容易忽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由于高中语文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强度不断加重,教师为了给总复习挤出一些时间,很快将高一高二的课本学完,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语文知识,语言材料的积累及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语文总复习。
(2)复习训练和模拟考试过于频繁。高中语文总复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教师需要明确教学大纲,要能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明确的教学。高考是检测学生高中三年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教师的教学目标应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但目前有些教师一味利用专题训练及模拟考试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使学生的压力不断增大,学习效率下降。教师如果不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情绪,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就会下降,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3)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在高中语文总复习阶段,有些教师要求学生不断进行理论知识的练习,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不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靠死记硬背陷入题海,也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认同。这样做,不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培养学习兴趣,也会不断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和意境追寻,不但影响语感的培养,还会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因此,在高中语文总复习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高中语文总复习的技巧
(1)制定有效的复习目标,使复习具有方向性。当学生进入高三阶段时,内心往往非常烦躁。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复习时,应该制定明确的复习目标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复习,避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盲目及随意复习从而导致学习混乱。教师要制定教学大纲,帮助学生条理清晰地进行复习,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依照这种学习方法复习语文,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教师要把握好新知识和复习的衔接。高中语文总复习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帮助学生认真、系统地复习。复习需不断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不断回顾已学的语文知识,因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遗忘现象,所以要使复习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要对基础知识不断进行巩固和加强,并把握好新知识的讲解,做好复习和新知识之间的衔接,提高复习效率。
(3)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知晓学生的学习需求。久而久之,学生会因为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而在语文学习上觉得乏力、困难,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4)把握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应善于把握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照顾学生的情绪。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订不同的复习计划,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使学生能针对自己的弱项有计划地复习,使学生能针对问题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自己的复习时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班级的学习情况不断分析,了解全班同学的情况,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为学生制订复习计划,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5)帮助学生树立高考信心。高考是学生的人生转折点,学生在面对高考的时候会产生内心紧张的情绪,容易导致许多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复习阶段应该不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坦然面对每次模拟考试的失败和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能在复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接高考的来临。
(6)举行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除了课堂学习,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通过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考,学生本来就神经紧绷、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生理机制容易发生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适时放松。例如,可以一个月开展一次读书角、成语接龙、征文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放松心情,这些活动既不会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也不会为他们增加太多的学习负担,反而能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使学生劳逸结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下面就选修教材的内容要素与使用现状研究述评如下。
一、具体模块内容要素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的模块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教师的教学需要、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以及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确定的。近年来,针对选修教材,从唐诗宋词选读模块直至现当代名篇名著都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不过,对各模块的研究并不平衡,其中讨论较多的是以下几个模块。
1.《唐诗宋词选读》模块
卢俊阐述了《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导言”部分设计特点。《唐诗宋词选读》中,“导言”是从诗歌史的角度,以优美的语言点出本专题的意蕴或鉴赏重点,能够调节学生的欣赏情绪,并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唐诗宋词“史”的观念。①
于扬对《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插图进行分类与评价,在肯定其丰富性的同时,指出了插图存在的不切实际、随意性强、简单浅显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增加贴切的诗意画、词意画;仔细斟酌人物画像;增添一些书影;每章前附图要慎重;推敲摆布位置;适当尝试“留白”与“补白”等。②
2.《唐宋家散文选读》模块
黄厚江对《唐宋家散文选读》的选文系统进行分析,总结出两大优点:(1)选文兼顾八家,风格多样。既大体符合家各自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又不拘泥于学界的分类,同时考虑到与必修教科书对有关作者已有选文的互补。这样既便于对这些散文大家有一个全貌的了解,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到风格多样的一流散文。(2)选文文体丰富,别具一格。唐宋家在以散代骈的同时,还用心于对各种文体的改造和创新。如韩愈的赠序,形式不拘一格,传记则融传记、寓言、传奇小说和杂文于一体。而柳宗元对寓言和山水游记,欧阳修、苏轼对赋体散文,都有开创性的发展。比较全面地接触和学习我国古代散文的各种文体, 是这门选修课程相对于其他同类选修课程的明显优势。③
3.《现代散文选读》模块
冯为民认为选修教科书中的“资料链接”可视为是对新课标有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理念的形象诠释。《现代散文选读》的“资料链接”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对不少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关注度、重视度不够的有效矫治。它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程“个性化”特质,具有开放的态势和多元的风格,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为高效的“教”和实实在在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④
高中阶段选修教材存在的瑕疵。陈兴才认为语文教材选编在重视选文品质的前提下必须重视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学情,而《现代散文选读》的选文却呈现出基于选编者个人喜好与情感体验,忽视教师与高中学生阅读需求的“强体验”与反经典倾向。这两种倾向不仅削弱了教材的可读性与耐读性,还影响了语文教材的文化价值传承功能。⑤
4.《〈红楼梦〉选读》模块
认为《〈红楼梦〉选读》注重介绍红学界的研究成果,如在第二部分的“解读举隅”以及第三部分的“资料链接”部分,编者列举了一些红学界专家的研究成果,而这些内容占了本书一半以上篇幅。此外,这本教科书图片较多。在开头彩页部分,分别列出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书影,以及主要人物的画像,还有《大观园图》。在每一部分的大标题之下,都有一幅题有“通灵宝石,绛珠仙草”的插图。为帮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红楼梦》,在第一部分有三张“红楼图表”,均是来自周汝昌等红学家的著作。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丰富恰当的配图,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⑥
5.《短篇小说选读》模块
认为《短篇小说选读》注重引导,而非知识积累。每单元的导读,只有简短的几百字,对单元主题作提纲挈领式的介绍,而不是把文学知识都编写进课本。该模块的选文难度较大,虽然不乏莫泊桑的《项链》和冯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样易懂的选文,但大部分选文相对高中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言,是很难理解的。此外,这本选修教科书在设置思考练习题的时候,过分强调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多课后思考题采用的是“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等提问方法,而没有具体引导学生如何去鉴赏小说。⑦
6.《中外戏剧名著选读》模块
宗华认为《中外戏剧名著选读》模块在内容要素上存在两个问题:(1)教材选文、材料等不具代表性或不当。如“舞台上的时空”专题选入的《茶馆》,在结构上,与狭义的开放式结构有一定距离,现在人们一般采用的是顾仲彝先生的提法,将《茶馆》归类为人像展览式结构。(2)教材“资料链接”“活动・探讨”“名著推荐阅读”部分的材料、练习题和名著推荐等与其所在专题的中心结合得不够紧密。如“寻找与等待:现代派的新突破”专题,它后面的“资料链接”没有紧扣“寻找”和“等待”这两个主题来选择材料,仅仅在空泛地介绍《青鸟》和《等待戈多》两部剧作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⑧
7.《写作》模块
陈卫华认为《写作》“走进现场”、“活动体验”、“写作实践”、“资料链接”这四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写作实践过程。每一个板块都有文章阅读并配以思考题,将写作知识、范文例文和写作练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读读、想想、写写中学习写作知识,通过实践获得写作体验,通过感悟提高写作能力。教材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写作实践提供了有效操作的平台。⑨
8.《〈史记〉选读》模块
朱兵指出为了使学生在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史记〉选读》的编者在课文旁作了精心的注解。这些内容丰富的注解,或是详尽的译文,或是批注,或是名家的评点等等,为帮助学生理解选文内容,深入分析文本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等作了有益的尝试。⑩乔德平则认为《选读》所选课文大致涵盖《史记》“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是原典教学的极好教材,但是也存在一些瑕疵,如注释有立说失据、望文生义、当注不注等问题。???
二、使用研究
教科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教科书的使用研究对于改善教师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在搜集到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多是广大一线教师和课程教材研究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所做的使用现状分析和教学经验总结。
1.使用现状研究
对于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使用现状,大部分研究者都采用了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总结出了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毕晓祥指出,实际上众多学校的选修课的设置安排上均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单方选择设置选修课程,不够合理,难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部分学校不会考虑多角度设置课程,而更多的是从高考的角度来选择。高考语文卷上考什么样的题目,就设置什么样的选修课程。据一般调查,各学校选修《选读》和《唐诗宋词选读》的比例最大,而选修《中外戏剧名著选读》和《现代诗歌选读》的比例最小。大部分的选修教科书被束之高阁。此外,选修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选修课程未按规定开足,难以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陈亚认为选修课实际的教学受到现实的制约:(1)教师因为高考的限制而放不开手脚,既然是高考要考的,就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刻意用考点复习的方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训练。(2)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欠缺和专业知识的薄弱影响了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语文选修教师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如何化解这对矛盾将成为一个新的难题。(3)苏教版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开设时间不足一个半学期。这样安排较为仓促,学生很难高质量的完成选修课内容的学习。此外,集中时段开设的选修内容不一定能够与必修内容衔接紧密,可能会导致选修与必修内容之间的断层。(4)学生在对选修课选择上,普遍存在功利性。在班级编排上,也存在学校排课难、课程开设难、教师监控管理难的问题。(5)在学生评价方面存在模糊化、简单化、人情化、随意化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很多研究者为了选修课程能够更有效地实施,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1)对教材编写者而言,应当精简和重组教学内容,适当减少选修模块数量。结合高中学生学情,编写一些趣味性和实用性兼顾的教科书,还要注意选修和必修教科书的衔接问题。(2)学校层面,一方面,学校应当灵活地设置语文选修课程,跳出高考的圈子,加大经费投入,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语文选修课程体系。既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来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又便于学校教学的管理实施。另一方面,应当加大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素养,保证选修课程质量。(3)对教师而言,既要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又要不断探求与选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要避免教学的学术化,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而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要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4)学生应当重视选修课的学习,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模块。在具体的学习中,应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体验、合作和探究。
2.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学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除了对教科书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之外,还结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运用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提出了相关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在16个模块中,《唐诗宋词选读》和《选读》这两个选修模块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几乎成为了必修,很受重视。因此,在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大部分教师还是侧重于这两个模块,对其他选修模块关注较少。
刘敬珍结合自己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模块的实践经验,探讨了根据诗词的特点用不同方法导入新课的问题。包括以评论导入高屋建瓴,以诗词导入温故知新,以历史背景导入有理有据,以故事导入激趣生情等方法。???刘敬珍还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从拓展背景知识、拓展相关诗词和拓展教学渠道三个角度探讨了《唐诗宋词选读》拓展性教学的问题。???司庆强在实践研究中构建了《唐诗宋词选读》对话生成的“一体双翼”教学策略,即以课堂教学资源优化为主体、唐诗宋词“再创作”为左翼、文本选编为右翼。???
张翼对如何进行《选读》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和背诵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要善于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他们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张敏尝试了四个层面的指导阅读方法,即分别从文言文的角度,史传文的角度,文学作品的角度和研究性阅读角度来分析教材中文章,简称“立体教学法”,从而促进学生从传统的文学文本中最大限度地吸收营养,达到有效积累的目的。???石群英认为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强烈的探究欲望,实现课程价值的重要手段。于是他在《选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五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研习鉴赏式、拓展探究式、活动体验式、论文指导式、氛围营造式。???黄艳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尝试编演课本剧是一种有利于引领史记文言教学走向互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的理想的教学方法。她将课本剧编演的过程分为教师激趣――学生编剧本――学生排演――师生互评四个步骤,并对每一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三、几点思考
经过本文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者们主要运用了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内容分析等方法,研究视角有内容和使用研究,也有编写理念、体系结构研究等。研究者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套教科书,既能客观地指出它的特色所在,又能保持一种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揭示它各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毋庸置疑,这些研究对于苏教版教科书的不断完善和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细究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学术界对该教科书的研究还存在盲区。
1.对语文选修教科书的理论建设欠缺
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首次规定“普通高中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2003年,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但到目前为止,对语文选修课程设置及教科书编制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很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选修教科书编制的质量和研究的水平。
2.对语文选修教科书的实践研究不均衡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语文选修教材与教学的实践层面的探讨上。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受高考和学校选修课程设置的影响,目前对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的研究并不均衡。在苏教版16个选修模块中,古典诗词、现代散文、文言名著为主导的模块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研究的重点。而其他模块的相关研究有的屈指可数,有的则被忽略,如《现代诗歌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当代语言学习》和《实用阅读》这五个模块没有研究者给予关注。
3.语文选修教科书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较少
从研究人员组成来看,多为个人的研究,其中在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占了一定的比重,缺少集体的研究,特别是课程教材开发与研究人员、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
在总结和反思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之后,我们更真切地感到教科书的编写着实是一件艰难又复杂的工程,同时,我们也深信经过教科书编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教科书一定会日趋完善。
注释
①卢俊:《浅析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设计特点》,《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
②于扬:《让画意与诗情相得益彰――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插图》,《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③黄厚江:《领略古代散文的美丽风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家散文选读〉编写思路及教学建议》,《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4期。
④冯为民:《谈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资料链接”》,《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9期。
⑤陈兴才:《从“强体验”看语文教材选编的反经典倾向――就苏教版高中〈现代散文选读〉教材与编者商榷》,《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2期。
⑥⑦:《高中语文选修课小说部分教科书评价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2。
⑧宗华:《〈中外戏剧名著选读〉内容评析》,《新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
⑨陈卫华:《苏教版〈写作〉选修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现代语文》,2012年第1期。
⑩朱兵:《关注“旁注”――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建议》,《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8期。
???乔德平:《关于苏教版〈史记选读〉中的若干问题》,《文教资料》,2012年第3期。
???毕晓祥:《论如何有效设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科学大众》,2011年第3期。
???陈亚:《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现状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刘敬珍:《〈唐诗宋词选读〉导入探究》,《文理导航(中旬刊)》,2011年第11期。
???刘敬珍:《〈唐诗宋词选读〉拓展性教学尝试》,《科技视界》,2013年第7期。
???司庆强:《“一体双翼”:〈唐诗宋词选读〉对话生成的教学策略》,《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0年第1期。
???张翼:《浅议如何进行〈史记・选读〉的有效教学》,《文教资料》,2011年第19期。
???张敏:《〈史记・选读〉的立体教学法尝试》,《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7期。
???石群英:《〈史记・选读〉》多样化教学方式例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纵观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学,不得不承认,在古典文学这一方面,诗词歌赋上取得的成就是最值得人们瞩目的,如夜明珠一般有着掩饰不住的光芒。每一首诗词歌赋都如同一幅画一般,蕴涵着无限的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教学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可见古诗词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古诗词鉴赏是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的古诗词教学,让学生渐渐喜爱上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优秀的古典诗词就如同一杯浓郁的茶,值得我们细细地,慢慢地,一品再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把这些无与伦比的精神结晶细致地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它们定如美酒一般,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在这绝世的佳酿之中,潜移默化中熏陶了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升华。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中国古诗词鉴赏长久以来都是普遍被忽视的。为了应付高考,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这种分值不高且拿分不是很容易的古诗词就往往一带而过了,严重制约了古诗文的鉴赏和以此为基础的美育教学。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改善这样的局面,积极探索,寻求提升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审美能力的方式。对于有责任,也有义务针对这种情况,找到高中语文古诗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相应对策,下面是我结合教学经验总结的几点措施:
一、情景设置,提高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像传统教学那般刻板无味,适当的创设情境,是可以提起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通过这个来陶冶性情,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产品随之普及,采用现代化设备教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此,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煜时期的历史、政治背景,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宋代历史、政治的相关知识,介绍李煜曲折起伏的一生,学生随着介绍仿佛走进了李煜所处的那个南唐小国,它的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同学们都仿佛身临其境。看着少年时的李煜与周后间的琴瑟和鸣,花前月下,是怎样的一种羡慕;看着周后死后的南唐后主是怎样的一种悲痛欲绝;看李煜被赵匡胤擒为俘虏是怎样的一种悲凉;看李煜被赐死时是怎样的一种惋惜,伤感啊。或许我们会对娥皇女英共侍一夫的千古佳话更为感兴趣,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李煜诗词的喜爱,细读他的作品,便可体会到“史家之不幸,诗家幸”是怎样的高度赞赏啊。出生帝王之家,却没有坐拥天下的雄心壮志,偏偏命运弄人,哥哥相继而亡,李煜被迫继承王位,善辞工,通音律的才子,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他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令人伤感,叹息。他不幸的遭遇导致他词的风格发生巨大转变,前期词大多描写宫廷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风格柔靡;后期词大多抒发亡国之和怀旧伤今之情,风格沉郁。又如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让同学们讲述当年的赤壁之战的场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感受周瑜的气宇轩昂,足智多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受那大气磅礴的雄伟壮阔;“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感受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演讲而转动,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诗词朗诵,激发审美情感
俗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其实在语文学习中,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也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密切读与写、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表达能力。古人做诗其实就是吟诗。我们可以通过吟诵感受作者的心声,和作者进行交流。诵就是有节奏地读,诵读既可以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音乐美,还可以体会那种情感的涌动。诵读时,可以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随之变化自己的音调,情绪时而激昂时而平缓,都要自己掌握好诗词情感表达。还有诵读时停顿也是很有讲究的,要严格根据诗词的节奏来读。比如《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如果诗歌豪迈一点,大气一点,则可以由男生诵读,如《沁园春·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进酒》等,《孔雀东南飞》就适合男女分角色诵读,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放松自己、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感!
三、鉴赏诗歌,品味审美意境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思想也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所以,我们要开发语文高效课堂的源动力,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
二、加强备课,充分预设课堂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古语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用在教学上,“善其事”就是保证质量上好每堂课,“利其器”即指认真备好每节课。只有认真备好了每节课,才有可能成功上好每一节课。花力气研究备课,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教师一方面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去钻研教材,一方面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的实际情况。从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入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就是好方法。
教师还要搜集、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料。因为除了教学参考书给教师提供的必要的教学资料,为了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扩大文学视野,教师还需用心去搜集和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料。然后进行精心选择,将学生可能需要的资料在课前整理到学案中,印发给学生,供学生学习时参照理解。这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更是给了他们理解课文的一把把金钥匙。教师备课时更要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出思考,哪些是注释中没有或解释得不清楚的,哪些是容易引起怀疑的,哪些是容易激发学生联想从而产生较高层次的问题的……对学生的提问准备得越充分,上课就越从容,而问题的及时解决,又提高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学生层次水平的不同,教师在思考问题的设置难度上应予以恰当安排,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其所能的思考,解决问题,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合理安排时间,构建节约型课堂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即教学之初,不要急于讲课,应用足够的时间交待本堂课学习的大致范围,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学生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哪些地方是需了解的,哪些地方是必须掌握的,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去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课堂的一切活动,做到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相结合,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实践,强化训练。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语设计的方法、角度应是多种多样的,但总原则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导语应与讲课内容相关,力求语言生动,有启发性、渲染性与挑战性。设置导语还应注意的是时间要尽量短,切忌喧宾夺主。
(三)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教学中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得当的提问时机,恰当的提问方式能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问题的设计时要注意把问题置于教材的疑难处,含蓄处。设计问题还要注意要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应该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例如在讲《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课文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那么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能从课文中找到几个词语:民主、自由、平等)
(2)马丁・路德・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梦想?(学生稍微思考便知:排比、比喻、反复)
(3)在这里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呢?(大部分学生觉得有难度,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在适当点拨,学生明确这些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有说服力;使文章更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激起听众共鸣。)
(四)师生情感和谐,课堂轻松活跃
“亲其师、信其道”,首要的便是建立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
首先教师要能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师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课堂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而不良情绪则对课堂教学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教师要了解且尊重自己的情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事实上,拥有一个好心情走进课堂,常常会从中找到自己和学生的可取之处;试着每天提醒自己带着好心情来到学校,相信和谐、融洽、轻松的师生关系会感染大家,学生对学习会更加喜爱。
其次,教师要学会用幽默来活跃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面对的是正处于青春期蓬勃向上的年轻生命,他们热情活泼、精力充沛、头脑活跃、富有创意、思想敏锐,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他们渴望轻松、安全、积极和释放,而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时常带给学生安全、温暖、乐观、蓬勃的如沐春风的感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幽默自然就变得非常必要了。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和问候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五)重视随堂总结
一堂好课的结尾,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另外每堂课结尾最好能留五分钟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消化课堂学习内容,补齐没有完善的笔记。
四、优化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