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端午节的日记

端午节的日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端午节的日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端午节的日记

端午节的日记范文第1篇

2、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3、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4、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5、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端午节的日记范文第2篇

世界上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防疫祛病、祈求健康、驱邪迎吉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这种节俗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古代的夏季同样非常湿热难熬,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人们为了克服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在处于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必然会选择传统的中医药手段来护卫生命。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蒿、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都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也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我把端午节概括为世界上最早的“卫生防疫节”,是源于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在该日开始利用民间手段注重防病了。

那些年 我们共同的节日记忆

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传统节日的内涵,使传统节日展示其独特的迷人魅力。历史上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女儿节,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各地过节的习俗还是基本相同的,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缠挂各种五色索,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其活动中心内容不外乎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到了近代,端午节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变得更加突出。例如老百姓家家门口悬挂菖蒲、艾蒿驱虫辟邪。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习俗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蒿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起到驱虫的作用。人们还常常将菖蒲叶片剪成剑形,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避邪。将艾蒿制成虎形,称为艾虎,也可以驱邪。

这些老传统 你还记得吗

我们再说说现已不多见的一个缠挂各种五色索、佩香囊的端午习俗。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所以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线)编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用五色丝(线)编制象征端午文化的物品多种多样:简单的有手链、项链,复杂的可编成“缯子”或与香囊结合。端午节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放置了许多能发出香味的中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此外,悬钟馗像,利用钟馗捉鬼,同样是端午节习俗。习俗“画额”,是指在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避毒虫,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端午节的日记范文第3篇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远比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东西让他们兴奋得多。比如在讲《端午日》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题目:

1. 沈从文其人其事

2. 端午节的来历

3.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4. 湘西凤凰的美丽风光

5. 沈从文的作品简介(《边城》、《长河》)

确定这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题目之后,我再给学生提出要求:

5个学习小组按不同题目查找资料,每小组推出一位发言人。

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不断分析和互相交流。

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做小组汇总分析,一起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准备在下一次“展示会”上展示。

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在图书馆一泡半天,有的跑到书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这期间,我并不是对此不闻不问,撒手不管。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会很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这样的准备使我看到了学生真我的风采。在展示会上,每个小组拿出的东西异彩纷呈。有关于沈从文的幻灯片,作家照片、故居图片、生平介绍等等一应俱全;有介绍沈从文的故乡湘西凤凰的美景图,做成了精美的powerpoint形式,秀丽的青山、澄清的碧水、古朴的吊脚楼、盛装迎新的苗家人,让没去过凤凰的同学们叹为观止;有关于端午节九种来历和风俗习惯的详细介绍,让大家知道了端午节除了是为纪念屈原以外,原来还有其他的来历和说法,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有学生自己做的和自己四处收集的跟端午节有关的风俗饰品。如布老虎、线粽子等等,色彩艳丽,生动逼真;有对沈从文的另两部作品《边城》和《长河》的详细介绍,以及学生自己对文章的透彻独到的感悟赏析。

这些生动详实的展示让学生和我眼界大开。学生们笑逐颜开,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他们或为湘西凤凰的美景惊叹声,或为沈从文的求学精神感动,或为一个个精致可爱的端午节饰品而欢笑,或为《边城》中美丽而痴情的翠翠而动情。这节课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许多学生在当天的日记里记下了他们在这节课上的美好感受。他们说:“今天的语文课生动有趣。同学们大显身手,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真希望以后多上这样的课。”

学生的反映也使我增强了信心,我想: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必须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找一些内容丰富,适合探究的文章,试着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就好上了。

二、进行小组合作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班有36名学生,上课时我常常并不是按照教师“一对几十”的面对面授课方式,而是将学生分作六个小组,每组六人。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六个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学习小组。我以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教师中心”、居高临下,变为以学生为本,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文言文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应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三、实施评价激励

七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诵读课。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七年级阅读中的第一条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如果能够做好这一点,对于他们欣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我在两个方面做了比较细致的工作。

端午节的日记范文第4篇

语文老师让学生用“却”和“但是”造句,并解释道:“这两个词都是转折连词。‘却’是小转,像转一个小弯,‘但是’是大转,像转个大弯。”

有学生立即说:“我家到学校只转几个‘却’,而到外婆家要转几个‘但是’。”

说明什么

上算术课的时候,老师问小明:“如果你把手伸进右边的裤兜里发现了25元钱,伸进左兜后又发现了35元钱,这说明了什么?”

小明回答:“这说明我的手一定伸进了别人的裤兜!”

贼快

爸爸和儿子坐火车回老家。

儿子:“爸爸,这火车票上的K、T、Z是什么意思啊?”

爸爸:“K是快车的意思,T是特快的意思……”

儿子:“那跑得最快的一定是Z开头的车了!”

爸爸:“你真聪明!”

儿子:“这还用说,Z就是‘贼快’的意思呗!”

吓人的写字

爷爷退休后学书法,开始执笔时手总会发抖。

5岁的孙子见了,疑惑地问:“爷爷,写毛笔字真的那么吓人吗?”

草的味道

两头牛在一起吃草,青牛问黑牛:“喂!你的草是什么味道?”

黑牛道:“草莓味!”

青牛靠过来吃了一口,愤怒地喊道:“你骗我!”

黑牛轻蔑地看他一眼,回道:“笨蛋,我说草没味。”

学牛羊叫

小可去美国旅行,在商店看中一件皮衣,想问店员是什么皮料。但她的英语太差,叽咕了半天店员也不明白。情急之下,她指指皮衣,学了一声羊叫,店员摇摇头,她又学了一声牛叫,店员点点头。

小可长出一口气说:“还是动物好啊,没有外语限制。”

端午节的点心

端午节那天,某外企给每个外籍员工都发了粽子。

第二天,有个老外很感激地说:“你们发的点心很好吃,就是外面包的生菜有点韧。”

查色盲

初中的时候体检有一项是查色盲的,拿一个本子,每一页都是一些不同颜色的小碎片拼成的图案,有的是数字,有的是简单的画。我们挨个上去看,报告给大夫自己看到了什么东西,一般都没什么大问题。

有一位同学,平时学习超努力的那种,上去拿过本子,扶了扶眼镜,说了一句让我们全部跌倒的话:“一堆碎玻璃。”

躲蛇妙法

父亲:“阿光,碰到眼镜蛇时,该怎么办?”

阿光:“先把它的眼镜打破再逃走。”

诚实的好处

一节地理课上,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只有小田在呼呼大睡。突然,老师点名叫小田:“小田,第三题填什么?”

小田这时候才睡眼朦胧地站起来,看着自己的书,诚实地说:“没填。”

老师道:“没错,煤田。”

老师您搞错了吧

老师:“你看你不好好学习,又在做小动作!你要向同桌王蓬多学习学习!”

学生:“您搞错了吧,他在睡觉呢!”

老师说每天都要写日记

星期一:今天我看见一位老爷爷摔倒了,我把他扶起来就走了。

星期二:今天我看见一位老奶奶摔倒了,我把她扶起来就走了。

星期三:今天我看见一位小弟弟摔倒了,我把他扶起来就走了。

星期四:今天我看见一位小妹妹摔倒了,我把她扶起来就走了。

星期五:今天我摔了一个大跟头,我把自己扶起来,走了。

星期六、星期日:我不出门。

关掉

西瑞尔去侄子家做客。饭后,侄子给他演奏钢琴。

一曲终了,他侄子问:“您觉得怎么样?”

西瑞尔答道:“你应该上电视。”

他侄子高兴地说:“您认为我弹得很好吗?”

“不。”西瑞尔说,“你要是上了电视,我就可以把它关掉了。”

孩子难养

给女儿报了个英语提高班,天不亮就要送她去上课。

我一边走,一边抱怨:“养个孩子真难!”

女儿安慰我:“养个狗还得天天遛呢,您就当是消遣吧。”

我不以为然:“养五条狗都没有养一个孩子劳神。”

女儿点点头说:“那倒是,养狗养烦了把它丢大街上顶多算是缺德,养孩子养烦了扔掉不要那就是犯法了。没办法老妈,我只有同情您了。”

沾光

上午,学校组织学生放假,各班公布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成绩有高有低,自然是喜的喜,忧的忧。课间十分钟,在楼道一侧,我偶然听到两个男生在低声交谈。

甲说:“你这次考了多少?”

乙说:“简直可怜死了,58分,你呢?”

端午节的日记范文第5篇

在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国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再加上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中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情感的缺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生活中觅传统

“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的,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学生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中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在日常生活中寻觅传统的影响。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有精妙的传说,有经典诗文、独特的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它们是千百年来千秋万代岁月长途中的欢乐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传统节日探寻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加强对中学生传统情感教育的前提。

我认为,现在初中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引导学生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活动中品内涵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在学校教学中,怎样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比如说清明节。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沉重的日子”、“怀念与哀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怀念故人,二是保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1)探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2) 组织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3) 随同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4)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争辩,有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再比如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比较中得新知

和洋节日相比,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果一成不变一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代特色、学生特点,组织各种类型的校际、班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接受中悟情感

在教育教学中,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通过调查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访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