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归有光妻子

归有光妻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归有光妻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归有光妻子范文第1篇

拖着沉重的病体,妻子泡好凉茶给丈夫解渴,轻轻推开虚掩的大门。归有光见到妻子又是心疼又是无奈,轻扶她坐下。看着满地的狼藉,妻子心疼的问道:“好端端的为什么将文章撕毁掉呢?”“既没有人赏识,留着何用。”归有光答道。“那你是准备放弃了吗?当年你的雄心壮志,曾经你的不懈努力都在哪里。你说过一定要凭自己的双手重新振起衰败的家庭,你说你要用功名报答祖母的厚望。这一切,难道你都忘记了吗?”归有光沉默了,回忆起往事的点点滴滴,自己的确是不应该轻言放弃,可是现实并没有给我出路,我又能怎么办呢……

沉寂了许久,妻子开口说道:“你替我将桌上的枇杷核取来。拿到枇杷去庭院找我。”当归有光到达庭院时,妻子正在埋头刨土。正欲上前帮助她,,却被妻子拒绝了。妻子喘道:“我想自己亲手种一个枇杷树,虽然现在我有病在身,可我不会放弃,种枇杷是我现在的目标,无论多么艰难,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就像曾经的你一样。”归有光震撼了,是的,曾经的他为了理想而废寝忘食,现在却……看着妻子费力的栽种好枇杷树,归有光心里很不是滋味,梦想真的会像种枇杷一样简单吗?

“你说,树的一生会经过几个阶段?”待心跳慢慢平复下来妻子开口问道。“从发芽到小树苗再到大树。”归有光答道。“是的,人的一生也是如此。现在的你只是一个小树苗,但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你一定是苍天大树。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树的成长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只有经历风吹日晒,严寒酷暑,才能一天天强大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可是树从未放弃,依然朝着理想奋斗。我不奢望你是可以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但是我希望你是永不放弃的树苗。”归有光彻底醒悟了,他这时才深刻了解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他的母亲、祖母、妻子都在支持着他,鼓舞着他。他绝不能退缩,振兴家族的使命一定要完成!

一边想着一边回到书屋埋头苦读,空荡的房屋中回荡着他激昂澎湃的声音。摇曳的烛光映衬着他瘦弱但并不屈服的背影。妻子欣慰的笑了,也许明天生活会更好吧。

归有光妻子范文第2篇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笔者曾经多次在课堂上讲授这篇文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以教授文言文中涉及的字词翻译和文体形式为主,不注重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输作者及整篇文章的情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仅限于对文章意思和字词的把握,没有从根本上领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心境,无法通过文章来唤起学生的内在文化情感。此次授课,笔者转变教学思路,提前向学生布置这篇文言文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文章中涉及的字词及翻译有个大体的把握。在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对该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历程进行明确的感知,通过《项脊轩志》让学生对明文脉络、风格及内涵有明确的认知。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将“情”和“法”运用于文言文阅读和学习中,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丰富高中生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一、课堂提问,把握情感和脉络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昨天我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我检查一下预习成果。谁能具体介绍一下归有光?

学生:归有光,字熙甫,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代表作品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教师:非常不错!这位同学在课下是做了功课的。下面我来对归有光的生平遭遇进行相应的补充。(投影展示归有光的画像及生平经历)

教师: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却仕途坎坷,连中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60岁中进士,虽任县令职,却一生郁郁不得志。虽然如此,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令人交口称赞的《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是他19岁写的,后来他又补写了两段。

教师:课下你们都做了相应的预习,下面我们就自由诵读文章,然后说说作者在文章中都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在这些生活场景的描写中,哪些是可喜的事情,哪些又是可悲的事情?

学生:可喜的事情是作者在项脊轩内度过的一段美好的读书时光,以及作者在项脊轩内与祖母、妻子相处的点点滴滴。可悲的事情有很多,包括母亲、祖母和妻子的先后离世以及家道的衰落等。

教师:这位同学将文章分析得很透彻。还有没有补充?

学生:我认为这篇文章写的多是可悲的事情,除了亲人的先后离世,还有分家导致的家庭破碎。可喜的事情也是为文章中可悲的事情做铺垫的。

归有光妻子范文第3篇

一、从情出发,丝丝入扣

在文学作品中,感情是贯穿散文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阅读过程与写作相逆,是“以意逆志”,就是以读者的体会迎合作者的本意。而这种迎合,也正是以呈现在他面前的文字作为出发点,然后借助于对这些文字的一步一步的深入理解,慢慢窥见作者深藏于心灵之中和文字背后的玄妙。近日笔者听了一节《项脊轩志》公开课,此课正是从情入手,披文入情的典范。

问题设置:《项脊轩志》第一节中“重修项脊轩”与第四节“室坏不修”两句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个问题的设置很好,抓住“修”与“不修”这两个行为,能够很巧妙地引发出作者感情的变化,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很快便走进了文本。阅读文本时,抓住作者因为妻子此时已经去世,无心修整项脊轩之情,再通过深入研读文本最后两段,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可喜”场面,体味与妻子伉俪深情,从而把对妻子的深情引发出来。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整个课堂从情出发,在情感的矛盾中激荡、萦回,课堂具有了生机,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阅读品味,还原情感

学生理解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情之后再来阅读文本,作者蕴含于文本中的情感便能够还原出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还原文本情感:

1反复吟咏,读出情感

宋学家朱熹在其《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在教授《项脊轩志》这篇课文时,仅仅让学生读一遍是不够的。这节公开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第一遍让学生读时,毫无情味,仅仅是读清句读,但是通过细节品味、词语品味,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之后再读,便读出了可喜可悲的情感了。可见学生的反复吟咏,必须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节公开课的教师就持这一观点,并一直身体力行,让学生反复读,读好了,体悟,点评,品味。当然在这一步,教师也要参与进来,做好示范和点拨以及对学生思维方向的适度调控。

2以疑促思,巧加点拨

《项脊轩志》之所以有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情”字,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归有光在本文中所表现的不仅是对妻子的怀念之情,所以这位教师接下来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①文中作者除了写自己的妻子,还写了哪些人物?

②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细节,体味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

③分析归有光“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在阅读品味的过程中如何还原作者本人的情感是一个难题。在带领学生体味情感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情感的品味、还原。这三个问题的设置以疑促思,为披文入情提供了切入点。

在分析第③个问题时,教师问:“哭难道仅仅因为思念祖母吗?”学生答:“是归有光在考中进士后志得意满,回想当初自己的祖母的一番话,因而感到完成了祖母的遗愿。”学生的这个回答显然是不着边际的,这时便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这位教师适时地插入了对归有光的介绍:“八岁丧母。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通过归有光身世的补充,学生便理解了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内心伤痛。这位教师机智的教学,把学生的一个错误回答与归有光的身世背景联系起来,做到了知识的迁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以境作结,情味悠长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文中有意留下的略写或省去的情节片断进行补足,描述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或故事情节。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最后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文章最后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如果你是一位电影导演为结尾拍一个短片,你会如何拍?并且配上画外音。”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得很积极,其中一名学生做了精彩的回答:“如果我是导演,我要拍归有光背靠在一颗枝叶繁茂的枇杷树上,面容憔悴,仰望天空,然后运用蒙太奇手法,穿插回放在项脊轩中发生的种种往事,例如妻子凭几学书等等情景。配上画外音,假如我又看见你,我会珍藏你的笑容……”这个情境创设得非常精彩,赢得在场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黄宗羲评价《项脊轩志》:“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学过本文之后结合归有光的思想感情,学以致用地把所学内容传达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范式。

这个环节的设置,有以下好处:

首先,可以把阅读时激起的情怀,作为情动而辞发的起点,学生在高昂热情的支配下,很自然地进入了写作流程,而且能立即吸收文本表达方面的长处,学以致用,体验成功。能不断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维持对文本语言的新鲜感和持续欣赏的欲望,调动学生的感情。

其次,有利于学生借助想象,形成完整画面,对于文本情感的把握很有好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引领学生进行想象,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容,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归有光妻子范文第4篇

1.借平凡之景抒情

文章开头写景诗意荡漾,沁人心脾。修葺后的项脊轩,兰竹相映,人鸟相谐,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夜风徐来,兰桂影动,云烟满地,画意诗情,尽在其中。作者于轩中冥然兀坐,四时风景夺目而来。兰桂竹木,是君子品格的化身,杂植于庭,轩中人的精神品格即被物化。轩外兰竹,轩内主人,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字里行间,流露出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结尾惜字如金,融情于树。枇杷树是妻子亡灵的化身,作者睹物思人,对妻子的一腔绵绵情思全都蕴含于景物中了。它是一个特写,树长,人亡,物是,人非。朴素平淡的描写,震撼人心,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

2.叙琐屑之事融情

归有光的散文取材琐屑,且多是日常家庭生活之事。文中表现母爱,选择了“娘以指扣门扉”的生活小事与“儿寒乎?欲食乎?”的平常话语,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惦念与疼爱。轻轻叩门,关切询问,问饥问寒,折射着一个母亲最平常也最深情的呵护。选择了“以手阖门”,赠送祖传象笏,并叮嘱“他日汝当用之”的琐碎言行来书写祖母之爱。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嗔怪和对孙儿的殷殷期望。为了表达对妻子的追思,作者选择了“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普通场景,夫妻有问有答,有教有学,志趣相近,伉俪情深。

作者经历了少年丧母,中年丧妻之痛,但他心中被生活的磨难煎熬到极点的这些情愫,并没有像火山一样迸发,作者只选取最平常、最琐屑的小事娓娓道来。但这些小事都是作者感受极深,历久不忘的,熔铸了无限的深情。

3.托普通之物寄情

作者表达自己浓重的悲喜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祖母、亡妻的怀念,这些全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小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小轩的变迁反应了家族的命运的变化;小轩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文章题目是《项脊轩志》,文中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他怀念的是人,尤其是祖母、母亲和亡妻;但作者却不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而项脊轩作为绾合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纽结,只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状物、怀人、抒情,三者水融。

4.直抒胸臆之语传情

作者在叙事中往往直接倾吐自己内心的至真至纯的感情,将自己的感受和叙事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如泣如诉的情调,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写老妪述说母亲的事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至亲刻骨铭心的哀思,委婉动人。又如写祖母探望孙儿一事后,“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怀才不遇,功名未就,辜负亲人的复杂感情如潮水般放纵奔流。这些直抒胸臆之语,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5.用叠词之美显情

文章六处用叠词来摹声、绘景和状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音乐美。用“寂寂”烘托环境的清幽,用“往往”来渲染门墙的杂乱,用“呱呱”来描写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地耸立,用“亭亭”。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

归有光妻子范文第5篇

《项脊轩志》被公认为是“太仆最胜之文”。作者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回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

阅读这篇文章应当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1.梳理全文的结构脉络。全文有一个文眼“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全文先写“可喜”再写“可悲”,由“喜”到“悲”,这就是全文的结构脉络。

2.从文章的事例中仔细分析出作者可悲可喜的情感到底因何而来?

3.从文中所述的事例中简单概括母亲和祖母的形象。

《项脊轩志》文中写了几个细节应得到大家的特别关注:

1.表现封建大家庭的破败衰落,只一两个典型细节,“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本来是很庄严地透着一种华贵,又传递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大家庭的严肃的大庭院,就被这“始为篱,已为墙”,“往往而是”的分割线活生生地演成了一张张幻灯片,并且还是滑稽的,又让人禁不住心酸落泪的衰落慢镜头,只不过这些图片是静止的,是被横七竖八的篱笆分割碎了的大院落,也是渐渐被堵住了的作者的泪腺。目睹衰败,作者无力改变,泪已早早被风干。更何况“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好一幅让闻者伤心,听者落泪的活色活香的嘈杂芜乱的“鸡犬不宁穿行图”。往日待客之厅,今日之家禽栖息地。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作者今昔往昔一对比,伤悲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在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目睹这一切是如何如何的感慨万端,可是你读完这“往往而是”的小门墙,读过这“鸡栖于厅”的细节描写,却已深刻领悟:作者不言感慨而感慨自现。

2.祖母的“ 快如闪电”

归有光在文中写疼爱自己的老祖母,刻绘祖母的神态只平平常常几句话和几个动作:“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言一行,无不体现老祖母对用功读书的孙子的关爱,用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出一幅大母慈肠图。而笔者更是和学生们一起细心查找,缩小范围,仅仅通过“顷之”这一个小小的词语“管中窥豹”,用小动作折射大感情,小小一滴水折射的是大海的能量。“顷之”何义?时间副词,言时间极其短也。但短短的时间内,大母就持一象笏回来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太太,以手阖门,面带笑容,那是见久了子孙的不争气,终于见到了一个能认真读书,并且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此儿必能高中,光宗耀祖。突然想到自己房中还有一物,如果赠给孙子,一定会是一个极其有用的警醒之物。于是,她踩着自己的三寸金足,小跑着,满怀信心与安慰地跑回自己的住处,取出象笏。又以同样惊人的速度折回项脊轩。这一“顷之”,情何以堪,再对比今日(作者彼时还没有能够达成祖母的心愿),我们可以想见,作者写到此处,一定是眶泽盈润,又或是于无人处痛哭连连。

3.妻子阁中的甜蜜问话

文中的补记中有一个描写,“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看似寻常的一句夫妻交谈,映射出来的却是绵绵无尽的闺阁之爱和绵绵无尽的思念。只须读者稍稍演绎,就可找到小妹问话中的奥妙!“闻姊家”,诸小妹们是从何得知的,一定是从归有光的妻子之处。那么,从人之常情来说,一个总在人面前说,或者是炫耀的人是不招人待见的,他(她)的话太多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会招来别人的反感,更有可能是招致别人的白眼或是讽刺,那作者的妻子何以不是此种下场?我们可以猜得出,那终日闷守闺中的少女们,对未来是何等的畅想,又是何等的不安,而这个嫁了人的姐姐一归宁,自然就成了小妹们询问的对象,一位,多名少女,叽叽喳喳,所言谈的一定都是生活的琐碎片断。于是,不经意间,婚后的种种都浮现在诸小妹眼前,飘荡在诸小妹们的脑海之中:她时至轩中,从夫问古事,夫相为应答;她时至轩中,凭几学书,夫君手把手教;她时至轩中,为丈夫端茶研墨。虽都是平常小事,可都少不了一个道具,就是这个项脊轩,就是这一个南阁子。虽是平常小事,可都是幼年丧母,缺少极温润的爱的归有光体验极润泽的爱的场景。这一个“南阁子”不仅在一次次问询中浮出“水面”,更构成了小妹们心中的“海市蜃楼”,那就是一个爱情幸福、婚姻美满的所在呀。

可是,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流失。不久,妻死,幸福被日子带走,留下的只有庭中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可是今昔对比,昔日的温馨,今日的落单与孤寂,哪里是单单一个回忆能涵盖的呢?作者眼前的,胸中的,亭亭如盖的,又哪里仅仅是枇杷树啊。

在这篇文字中,作者似在不经意间通过几处细节为我们完成了“亦多可悲”的表达。于无声处见情怀,于无声处散发出物是人非的深长的忧伤,这深长的忧伤,直透过历史的长廊,弥漫在每一个读者的盈盈旷泽的泪雾间。

相关期刊更多

电视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医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青少年科技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