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暑期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旧的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强调课程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用同样时间、同样进度学习同样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在实施三维目标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既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又要适应学生实际,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并得到升华。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这节课中,首先设疑探究:“门捷列夫是怎样预测锌后面的‘类铝’的?”接着通过钠、镁、铝等金属性质的实验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可以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寻找新的化学元素、制取新的化学物质等。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自然很好。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栏目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就是好方法,比如实验探究法、自学指导法、启发性讲授法等方法。
正如第六专题视频中北京人大附中乐进军老师所讲的那样:“让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形成假设,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制定方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整体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分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沟通能力;搜集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提炼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对学生是多方位、全面的一个培养。无论如何,即使有困难,我们也要坚定的实施下去。”
感谢省教育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学习机会,我从事高中教学24年来参加的培训多次,但像这样大规模培训还是头一次,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以这一次培训为新的开端,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新课标、研究新教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做出贡献。
关键词:校本化;教学场所;教学效率
校本化课程是指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教学,从而使美术课具有当地特色,将教学的中心转移至教学场地的选择,使学生从现场情境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小学美术的校本化,学校依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需求,通过选择、改编、补充和拓展等方式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使其能更贴近教师的教学特色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促进特色教学的发展。笔者依据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经验,对校本化美术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一,合理安排教学场所,注重教学的连续性
在小学美术校本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带出课堂,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真实场景中进行作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美术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关联的,因此,美术教师要注重活用美术教材,开发生态资源,从而丰富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造型・表现”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学校周围的特色民居建筑群中,使学生对于当地的建筑进行线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再者,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连续性,不能将每一堂美术课独立进行教学,而应将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按照教学内容(绘画、欣赏、工艺等)划分时间表,将教材按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编排,规划教材、章节的脉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提高认知水平以及动手能力,从而深化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丰富教学内容
1.突破教学空间局限,启发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突破教室的空间局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使学生养成发现美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随笔创作,将美术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术的身影,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创作,而且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创作中,放松心神,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从而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2.将美术教学与其他科目相联系
每一门学科都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教师要注重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瓜果飘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常见的瓜果有哪些?”这时学生争相回答:“有西瓜、苹果、橘子、黄瓜、菠萝……”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形容词形容他们所说出的瓜果,这样就能借助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学生对于瓜果的想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使学生能丰富所想,依据瓜果的颜色、味道促进对瓜果“造型”的创造。这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知识,在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瓜果进行丰富的想象后,在学生进行创作时,能使学生想象到更加丰富的颜色,提高对色彩变化的认识,敏锐地感受到美术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优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师在进行校本化美术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的综合性能,丰富学生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家乡的古建筑》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当地的古建筑,使学生结合校本化的资源进行新知的学习。夷陵区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之畔,山水秀美,拥有众多历史遗迹以及浓厚的民俗风情,为这一地区增添了别样的魅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当地富有特色的古建筑,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依据多媒体展示的家乡特色建筑,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喜爱。这节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广,学生要学习的东西众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欣赏与审美能力,使学生将美术与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总之,小学美术校本化教学,能使教师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入手,贴近学生的学习现状,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并且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审美与创造,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良和.基于儿童立场的美术教学校本化的本土视角:如何在乡村小学美术课堂应用连云港民间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盲目地要求学生按照机械型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对数学产生反感。可见兴趣的高低与学习效果息息相关。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用分月饼的故事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数学。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主,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很被动,体会不到参与的快乐和创新思维的开发,更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新课程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不仅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是平等的合作者与交流者,只有教师全身心融入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气氛,才能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所学知识,把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其次,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地学会倾听、赏识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乐其学。”
三、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设计不当,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起,使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过程中充分享受探索的乐趣。在数学课堂上要灵活地把握提问的时机,要避免只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此类问题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丧失求知的欲望,只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数学课堂上,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随机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活”起来。
四、创设良好的情境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化
缘 起
数学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和发现有关数学结论,并运用自己得到的数学结论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觉数学是抽象的、陌生的、无实际意义的,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注重了生活化,却又忽略了数学化,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很多数学课越来越重视“生活化”的灌输,“数学化”反而被搁置。片面追求课堂的“生活化”是许多数学课堂“静”不下来的的根本原因。在这些课堂上,学生忙忙碌碌,或动手操作,或合作交流,或画或跳,甚是热闹,甚至连做一组题也要活动一番。而唯独缺少“独立思考”与“静心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如一位教师教学《时、分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安排了形式丰富的活动,有1分钟口算,1分钟写字,1分钟背唐诗,1分钟跳绳,1分钟拍皮球。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课堂里沸腾起来,学生沉浸在兴奋中,或奋笔疾书,或口若悬河,或手舞足蹈。又随着教师一声令下而突然停止。然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像老师所希望的那样去体验时间的长短,而是只关心自己或是他人的活动成绩。
诸如此类“有活动无体验,有经过无感悟,活动了身体而休息了大脑”的数学活动,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的确,《课标》中多处提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但《课标》所指的“活动”是指观察、实验、操作、归纳、类比、猜想、推理、验证、交流、反思等一系列的数学认识活动。
我想,这种喧“生活化”之宾夺“数学化”之主的数学课,充其量只是一节好的生活体验课。而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注入“数学的思维方式”,生活和数学才能相得益彰,数学课中才会散发出深厚的数学气息与浓郁的生活滋味,真正体现数学课所应该具有的学科气质。
尝 试
(一)、课前思考。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积累。
《确定位置》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二年级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平面上的位置的基础上,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从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不仅在数学学科上对《确定位置》一课已有经验积累,而且在配套使用的教科版《科学》教材三下年级第一单元中,已经对该内容有所涉及。
2、这节课的“数学味”该从哪里体现?
《确定位置》一课本身就是一个很生活化的题材,要在这节课中体现“生活化”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运用,这些都不成问题,用相对抽象简洁的“数对”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是这节课“数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想仅仅停留在会用“数对”表示确定的位置不应该是这节课“数学化”的全部内容,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它还应该包括
⑴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化”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主动去分析、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比学会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
(二)、课堂实录。
1、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必要性,初步掌握在方格纸中用“数对”确定比较准确的位置。
⑵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多种确定位置的方法,从而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数对的含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4、教学过程
⑴设境置疑,产生需要
(呈现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遇到了狂风巨浪,险象环生,急需救援。师问:如果你是这条船的船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你首先会怎样做?)
生1:马上向别人发出求救信号.
师:怎么求救?就告诉他们快来救我们,我们在大海上?
生2:还要告诉别人船的具置,否则大海这么大,哪里去找小小的一条船。
师:很好,没有具体的位置,那就是大海捞针,没法找的,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也需要确定位置,你能举例说说吗?
生3:发生车祸或者火灾,要报警时就要讲明具置。
生4:和人约会,就要约定见面的具置。
。。。。。。。
师:对,看来确定位置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揭题:确定位置)
[反思:数学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教学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四年级教材中的“确定位置”的数学原型在生活中就很常见,教学中通过大海中航行的船只遇到危险急需求救的情境,立即就引出了确定位置的现实需要,再通过学生的举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开门见山引出课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学习新奇、有趣]
⑵逐步抽象,掌握方法
①探索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表示方法。
师:如果你有一个朋友到学校里来找你,你在电话里怎样向他描述你现在坐在403班教室里的哪个位置,让他很方便地找到你?
生1:我坐在第2组第三排。
师:从哪里开始数?
生1:门口开始
师:对,一定要讲清楚哪里开始数。
生2:我坐在门口数起的第3列第4行。
师:什么是列?什么是行?(板书:列 行)
生3: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师:第一列和第一行在哪里呢?
生4:最左边的一个竖排就是第一列,最前面的一个横排就是第一行。(同时用手比划)
师:你是在第几列第几行呢?
生4:我是第4列第5行。
师:很好,我们一起数一数第二列、第三列。。。第二行、第三行。。。。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是在第几列第几行。
(多媒体出示一张班级学生座位图,请学生说说老师鼠标点击到的同学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进一步巩固用列和行描述确定的位置。
[反思:教室的座位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个理想的数学原型,“行”与“列”是学生学习本课的一个知识基础,教材将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没有必要为了创新而弃用,只是在描述“行”与“列”时一定要注意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找准起始点,事实上学生对这个情境的引入也是非常感兴趣,而且有了体育课和科学课相关知识的铺垫,过程也是非常顺利,教师在这个地方不应该着墨过多,浪费时间]
②尝试用画图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内化“行”与“列”。
师:你能在老师发给你的白纸上画出你在教室里的位置吗?要求:简洁、明了、能够让人通过图就知道你是谁?
学生低头画图,教师巡视,并选择3-4幅图用于展示。
展示生1的图:
师:你能够看出这是谁画的吗?
生2:是陆宇阳
师:真的吗?(师将图片上下倒转,再问)
生3:嗯。。。。是江南吧(语气不太确定)
师:为什么确定不了呢?
生4:他没标出从哪里开始数。
生5:标上老师的讲台在哪里就可以了看出来了。
生6:标上“行”与“列”就更清楚了。
师:这幅图呢?(展示第二幅图片)
生:(异口同声地)是张泷予。
师:很好,看来标上了数字,指出了行与列,确定一个位置就很方便了。
[反思:学生看着一幅现成的图说一说某个人的位置,这是一个低层次的问题,人人都会,体育课和科学课上都已经涉及,严格地说,这甚至谈不上是一个数学问题,而通过画一画,就将学生真实的思维水平暴露出来了,有的学生没有标出数字(行与列)或讲台(观察的方向),当教师将图片倒转时,问题就产生了,同一个位置可以有2种或多种答案,学生开始进行紧张的数学思考,处于理想的愤诽状态,并马上发现了问题所在,自己弥补了漏洞,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对“行”与“列”在确定位置时的重要性就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后面学习“数对”做好了铺垫]
③逐步抽象,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师: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一个人的位置呢?(通过多媒体演示,把现实的座位图抽象成方格图,使学生能清晰的看到方格图(坐标雏形)的形成过程。
[反思:从现实的、形象的教室座位图逐步演化到抽象的、简洁的方格图(坐标图),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数学化“的过程,以往授课我们往往忽略这个过程,认为这个过程很简单,把坐标图直接出示就可以了,学生应该能理解。但是,这样的作法注重的是数学结果的取得,而忽略了数学化的过程展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些现成的数学知识,更应该注重如何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如何把现实生活的情境用数学的方法来解释或解决,所以通过课件的演示,把这个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能清晰地建立起表象,他们看到了一个具体的座位是如何逐渐演变成抽象的”列“与“行”的一个交叉点的,这种过程的展示对有效建立小学生的数学思考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
④联系实际,在方格图上正确表示位置。
师:你能在老师下发的方格图上用标出自己的位置,用标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吗?
生:能!(兴趣高涨,马上动手描绘)
师:(进行巡视,并选取2-3幅已经绘好的备用)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分别是谁的作品啊?他们的好朋友是谁?(依次展示2幅)
生1:(争先恐后)是董浩天,好朋友是阮雨泽。
生2:这是沈媛,好朋友是金楠。
师:老师报出一个人的名字,请你用不同的符号在方格纸上把他的座位表示出来。张晴、沈佳。。。。
生:(依次在纸上涂写)
师:下面我们反过来,我指着方格纸上的位置,请你说出这个人是谁?
生:杨思航、冯俊杰、李瑶。。。。。
师:位置有重叠的吗?
生:没有,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对应的位置,是独一无二的。
[反思:这个过程是对坐标图的熟悉和运用的过程,结合了教室里的座位来开展,难度不大,兴趣不低,但不必花过多时间,重点是体会每一个人的位置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会重叠,为后面的“数对”学习埋下伏笔]
⑤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进一步体会“数学化”
师:在方格纸上每一个人的位置都是独一无二的,那表示一个人的位置是否都要写明是第几列第几行呢?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
生1:我觉得可以简单一点,只要两个数字就可以表示了。
师:请你详细说明一下。
生1:比如我的位置是第3列第2行,那只要用3和2就可以表示了。
师:(指着第2列第3行的同学)那他的位置怎么表示呢?
生2:他应该是2和3,把数字反过来。
师: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表示法?
生3:对,可以规定列在前,行在后,或者都反过来也可以,统一就行。
师:很好,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一样,在数学上,这叫“数对”,不过有点补充,外面要加上括号,中间用逗号隔开,规定列在前,行在后,如第3列第2行写作
[板书:(3,2) ] 读作:3,2
师:你能用数对表示一下你的座位吗?
生:(开始在坐标图上表示,并选2-3人汇报)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游戏,请你快速说出棋谱上各个点的数对。
师:刚才我们用数对表示的都是非常明确的位置,老师这里也有两个数对,它们表示什么位置呢?[板书:(3,Ⅹ) (Ⅹ,3)]
生:(开始迷茫,交头接耳,小声讨论)
生1:Ⅹ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吗?
师:可以啊!
生2:那(3,Ⅹ)就可以表示第三列上的所有同学,(Ⅹ,3)可以表示第三行上的所有同学。
师:那(X,Y)呢?
生3:那可以表示我们班的所有同学的位置啦。
[反思:用数对来表示直角坐标系中的“列”与“行”,是这节课中最具有数学味的一个方面,为什么要用数对来确定位置,不应该是老师或者教材要求这样做才做的的,而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需要,将列与行的表示方法可以简化成2个数字来表示,这是学生的“自我发明”,“水到渠成”的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愉悦,体会到了数学所具有的简洁美,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正的数学化的过程。最后,用未知数X和Y来代替列与行,是为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与初中里系统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的相关知识做好沟通]
⑶、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师:这是临平南苑街道部分主要建筑物在图上的位置,你能根据他们的位置关系,确定余杭大厦在哪个位置上吗?
生:(讨论、纠正、调整过程略)
师:其实,在我们地球表面也覆盖着一张我们看不到的巨大的方格图,方格图上的列我们叫它经线,行我们叫它纬线,在每条经线和纬线相交的点都代表着一个明确的地点,如我们临平是在东经120.3度,北纬30.43度,通常我们用全球定位仪(GPS)来确定自己的经纬度。课开始时那只遇险的船只只要报出自己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就可以让救援队很方便的找到他们。
[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将确定位置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一步联系深化,根据所处的地域主要建筑物之间的特点,来确定本地的地标建筑的位置,学生学来兴趣盎然,之后引申到地球的的经线和纬线,列为经线,行为纬线,进一步沟通二维平面空间的联系。同时又很自然地呼应了课前提出的大海中如何求救定位的问题,首尾照应]
后记
《确定位置》一课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内容,从这一课的教学中很容易找到生活化的原型,从生活化的情境引入,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该说,这一课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难,仅停留并满足于生活化,容易让课堂流于肤浅,而要在课堂中体现“如何数学化”的过程,才是本课的精髓所在。
对于小学生来说,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目的不在应用本身,目的依然是数学学习,因为“应用”本身就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
基于以上认识,在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中,数学教师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尊重学生对数学的生活化理解,妥善引导学生在数学应用中提升数学理解的质量,真正把“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 可编程控制器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46-02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图片、视频、课件、试题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从广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可以指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从狭义上来讲,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后援系统。
可编程控制器的广泛使用将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由此企业对熟悉可编程控制系统的维护人员的需求也将增加,目前适应这种岗位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应用性课程,开设并上好这门课对于培养机电特色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做好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关键。如何将这些成果落脚为一个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并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成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项重要内容。
一、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要注意的问题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将专业前导课程中学习的机械类、电类知识与相关技能进行了全面的综合,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装、调试、维护、故障排查等岗位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做好准备。课程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强、难度高、知识面广等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单向灌输,缺乏实际操作和互动,致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岗位能力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领域的创新。在教学中,应以实际岗位为参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工学交替、实境育人”的思路,根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仿真工业现场――实训平台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力组织教学内容,按学习型工作项目组织教学,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为课程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确立学生的中心角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服务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将“教、学、做”一体化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习过程具有连续性。课程的设置必须实现“岗位、课程、证书”的融通,参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一是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二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下自主式、协作式学习。三是面向社会开放优质教学资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从业人员提供终生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教学资源建设要做的具体工作
1.课程内容选取
课程内容强调“工学结合”。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技术领域或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深入企业调研,参照相关的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内容,特别是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中,能够支撑培养岗位职业技能的知识是教学的理论内容,而技能的培养与形成过程是教学的实践性内容。
2.学习情境的创设
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方法进行设计,经多方面调研、探讨,开发设计学习情境,每个情景由若干任务构成。每一个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按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具有可重组和迁移性。与校企合作单位开展合作,选择开放的,典型的行业实例作为拓展项目,让学生通晓自己所学是如何致用的。
3.教学环境建设
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配备符合教学要求的软硬件,确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性教学场所,确保拓展项目内“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必须在真正车间或工厂完成。
4.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建设
实施过程中依照“任务、分析、制定、优化、实施、评价”六步工作方法组织教学,建设一支稳定的校内外教师队伍,让教师讲授与操作演示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实际练习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技能训练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确保每个班级教学的质量。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采用结果和过程并重的考核方法,综合两者给定成绩,并推荐优秀的学生参加维修电工高级工认证考试,对于通过者,课程最终成绩给予一定的加分。
5.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课程内容和真实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深入企业现场采集重要的是图片与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新的课程标准中,并建立符合维修电工高级职业资格等级的试题库,案例、媒体素材、常见问题解答、文献资料等等。
三、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改革
在利用教学资源时,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及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真实的工作场所模拟到学习环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员工的身份,得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强调“协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讨论和交流,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强调信息资源的利用;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取工作知识、工作技能,而非完成教学任务,做好以下五方面的结合。
1.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时刻把握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对学生进行工程意识的培养。即将工程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理论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一些难点内容采用现场讲解、工程录像、教学模拟系统演示等。
3.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中安排了一部分的选学内容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选学,课程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加强指导。因此,将所有教学素材在网上共享。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有关内容,包括课程教学PPT、标准文件、工程实例、课程资源库等,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一个开放式学习环境和条件。
4.技能培养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
课程组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到学生的技能训练中,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专家担任指导老师,以项目为目标开展教学,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工程实际需要相一致。
5.行业标准与课程考核相结合
课程组根据机电一线技术人员的应知应会要求,开展专题研究,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新的课程标准中,改革了本课程的考核标准及方式,强化过程考核,将课程的结果性考核融入考工,促使学生结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戈里. 基于工作过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设计[J]. 广西教育,2012(15).
[2]杨筝.高职电气CAD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3).
[3]韩光辉.刍议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