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暑期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旧的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强调课程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用同样时间、同样进度学习同样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在实施三维目标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既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又要适应学生实际,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并得到升华。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这节课中,首先设疑探究:“门捷列夫是怎样预测锌后面的‘类铝’的?”接着通过钠、镁、铝等金属性质的实验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可以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寻找新的化学元素、制取新的化学物质等。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自然很好。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栏目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就是好方法,比如实验探究法、自学指导法、启发性讲授法等方法。
正如第六专题视频中北京人大附中乐进军老师所讲的那样:“让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形成假设,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制定方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整体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分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沟通能力;搜集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提炼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对学生是多方位、全面的一个培养。无论如何,即使有困难,我们也要坚定的实施下去。”
感谢省教育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学习机会,我从事高中教学24年来参加的培训多次,但像这样大规模培训还是头一次,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以这一次培训为新的开端,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新课标、研究新教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做出贡献。
关键词:校本化;教学场所;教学效率
校本化课程是指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教学,从而使美术课具有当地特色,将教学的中心转移至教学场地的选择,使学生从现场情境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小学美术的校本化,学校依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需求,通过选择、改编、补充和拓展等方式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使其能更贴近教师的教学特色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促进特色教学的发展。笔者依据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经验,对校本化美术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一,合理安排教学场所,注重教学的连续性
在小学美术校本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带出课堂,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真实场景中进行作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美术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关联的,因此,美术教师要注重活用美术教材,开发生态资源,从而丰富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造型・表现”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学校周围的特色民居建筑群中,使学生对于当地的建筑进行线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再者,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连续性,不能将每一堂美术课独立进行教学,而应将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按照教学内容(绘画、欣赏、工艺等)划分时间表,将教材按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编排,规划教材、章节的脉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提高认知水平以及动手能力,从而深化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丰富教学内容
1.突破教学空间局限,启发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突破教室的空间局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使学生养成发现美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随笔创作,将美术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术的身影,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创作,而且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创作中,放松心神,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从而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2.将美术教学与其他科目相联系
每一门学科都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教师要注重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瓜果飘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常见的瓜果有哪些?”这时学生争相回答:“有西瓜、苹果、橘子、黄瓜、菠萝……”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形容词形容他们所说出的瓜果,这样就能借助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学生对于瓜果的想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使学生能丰富所想,依据瓜果的颜色、味道促进对瓜果“造型”的创造。这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知识,在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瓜果进行丰富的想象后,在学生进行创作时,能使学生想象到更加丰富的颜色,提高对色彩变化的认识,敏锐地感受到美术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优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师在进行校本化美术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的综合性能,丰富学生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家乡的古建筑》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当地的古建筑,使学生结合校本化的资源进行新知的学习。夷陵区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之畔,山水秀美,拥有众多历史遗迹以及浓厚的民俗风情,为这一地区增添了别样的魅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当地富有特色的古建筑,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依据多媒体展示的家乡特色建筑,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喜爱。这节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广,学生要学习的东西众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欣赏与审美能力,使学生将美术与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总之,小学美术校本化教学,能使教师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入手,贴近学生的学习现状,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并且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审美与创造,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良和.基于儿童立场的美术教学校本化的本土视角:如何在乡村小学美术课堂应用连云港民间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盲目地要求学生按照机械型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对数学产生反感。可见兴趣的高低与学习效果息息相关。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用分月饼的故事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数学。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主,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很被动,体会不到参与的快乐和创新思维的开发,更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新课程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不仅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是平等的合作者与交流者,只有教师全身心融入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气氛,才能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所学知识,把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其次,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地学会倾听、赏识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乐其学。”
三、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设计不当,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起,使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过程中充分享受探索的乐趣。在数学课堂上要灵活地把握提问的时机,要避免只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此类问题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丧失求知的欲望,只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数学课堂上,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随机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活”起来。
四、创设良好的情境
1 信息技术增大了数学课堂信息容量
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的独有功能,如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将一个冗长、复杂的知识链或数学情景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现给学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提高了新课程数学学习的效率。通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数学信息容量。妙用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标新立异。
2 信息技术为拓宽学生想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正以矫健步伐走进新课程数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专业化、科学化,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机整合,丰富了数学内容的感性天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优化了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开发和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渗透为学生终生幸福负责的理念,用好信息技术,使其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2.1 化无形为有形,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拥有一切,获取知识的大门才会打开,学生才爱学,才能把自己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发挥巨大的学习潜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再现学生身边的、真实的生活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同类项的概念,笔者在引入这个知识点时,运用大屏幕出示这样一个思考题:“中秋节快到了,一个商人连续两天到城里采购,第一天买了150斤雪花梨、160斤富岗苹果、88斤中秋月饼;第二天又买了155斤雪花梨、165斤富岗苹果、66斤中秋月饼。问这两天顾客一共买了多少水果和月饼?”由于这是一个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答案:商人这两天一共买了305斤雪花梨、325斤富岗苹果和154斤中秋月饼。
以这个例子,让学生先通过生活实例来感受“物以类聚”,为同类项的概念作一个铺垫,引导学生自学合并同类项有关知识。教师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将同类的东西合并在一起,来感受同一类的东西才可以合并,不同类的东西不能合并,同时认识到合并同类项后还可使问题的表述大大简化。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即:什么样的单项式才是同类项,如何将同类的单项式合并使问题简化。
2.2 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既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思维敏捷,但敏捷的思维需要感性材料来支撑,如果仅靠抽象的语言信息进行传统式教学,是不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和思维规律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运用,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典型的直观资料和生活素材,并能展示相关知识的真实情景,能很好地将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将直观性较强的演绎法与抽象性较强的归纳法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较为顺利地从形象中提炼出理性的认识,从具体中提炼出抽象的知识。这样就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记忆更加深刻,真正将知识体系建构到脑子里。同时学生能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拓展,借助信息技术的静动态演示,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例如,学生在初次接触几何图形时,第一印象如何,第一次学习的效果如何,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有关,但也与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有关。在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和知识时,教师适当运用多媒体,利用几何画板引进“图形运动”,针对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圆、中心对称等一系列图形中的基础知识,运用平移、翻转和运动, 使原来那些呆板、枯燥的图形变活。这些直观图形的运动,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深化了用空间运动的立体观念来处理数学的意识,从而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很好地促使了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
2.3 化有限为无限,便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形式单一的缺陷,以多种方式将信息呈现,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认知规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省时、省力、实用、快捷、丰富多彩,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整合设计教学,把感知、理解、巩固、创新、运用合为一体,使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活、更精,便于将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同等时间内学到的多些、快些、好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缩短学习周期,使新课程数学教学理念得以贯彻落实,为使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知识保证。
3 妙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为新课程数学教学带来“教”与“学”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它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各种功能为一体,把教学素材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课堂上充满情趣,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提升了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品位。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资料,视频、文字、图像、动画等,集成到软件中,通过电脑信息技术任教师随意使用。学生则可按教师引导收集信息,可任意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素材。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有一定的感性材料支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给予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教师准备的影视材料,学生可以在课上或课下查阅、播放,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4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鉴赏技能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直沿用引入新知识——教师讲解——课上练习的模式。对学生来说,好多好的来源于身边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学生却品位不出来,激发不出情感,这是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因为电脑有强大的编辑、造型、上色和文字处理功能,可以直观立体地对数学进行欣赏,还可以辅助音乐、文字等,大大提高学生兴趣和欣赏质量。因此,鉴赏流程可以改为:真实情境中感受知识——观察中感触悟性——倾听中感悟灵感——交流中感发素质——社会实践中尽展创新能力,从而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鉴赏技能
5 妙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 可编程控制器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46-02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图片、视频、课件、试题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从广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可以指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从狭义上来讲,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后援系统。
可编程控制器的广泛使用将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由此企业对熟悉可编程控制系统的维护人员的需求也将增加,目前适应这种岗位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应用性课程,开设并上好这门课对于培养机电特色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做好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关键。如何将这些成果落脚为一个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并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成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项重要内容。
一、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要注意的问题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将专业前导课程中学习的机械类、电类知识与相关技能进行了全面的综合,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装、调试、维护、故障排查等岗位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做好准备。课程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强、难度高、知识面广等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单向灌输,缺乏实际操作和互动,致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岗位能力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领域的创新。在教学中,应以实际岗位为参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工学交替、实境育人”的思路,根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仿真工业现场――实训平台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力组织教学内容,按学习型工作项目组织教学,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为课程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确立学生的中心角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服务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将“教、学、做”一体化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习过程具有连续性。课程的设置必须实现“岗位、课程、证书”的融通,参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一是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二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下自主式、协作式学习。三是面向社会开放优质教学资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从业人员提供终生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教学资源建设要做的具体工作
1.课程内容选取
课程内容强调“工学结合”。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技术领域或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深入企业调研,参照相关的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内容,特别是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中,能够支撑培养岗位职业技能的知识是教学的理论内容,而技能的培养与形成过程是教学的实践性内容。
2.学习情境的创设
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方法进行设计,经多方面调研、探讨,开发设计学习情境,每个情景由若干任务构成。每一个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按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具有可重组和迁移性。与校企合作单位开展合作,选择开放的,典型的行业实例作为拓展项目,让学生通晓自己所学是如何致用的。
3.教学环境建设
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配备符合教学要求的软硬件,确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性教学场所,确保拓展项目内“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必须在真正车间或工厂完成。
4.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建设
实施过程中依照“任务、分析、制定、优化、实施、评价”六步工作方法组织教学,建设一支稳定的校内外教师队伍,让教师讲授与操作演示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实际练习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技能训练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确保每个班级教学的质量。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采用结果和过程并重的考核方法,综合两者给定成绩,并推荐优秀的学生参加维修电工高级工认证考试,对于通过者,课程最终成绩给予一定的加分。
5.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课程内容和真实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深入企业现场采集重要的是图片与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新的课程标准中,并建立符合维修电工高级职业资格等级的试题库,案例、媒体素材、常见问题解答、文献资料等等。
三、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改革
在利用教学资源时,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及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真实的工作场所模拟到学习环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员工的身份,得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强调“协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讨论和交流,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强调信息资源的利用;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取工作知识、工作技能,而非完成教学任务,做好以下五方面的结合。
1.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时刻把握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对学生进行工程意识的培养。即将工程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理论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一些难点内容采用现场讲解、工程录像、教学模拟系统演示等。
3.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中安排了一部分的选学内容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选学,课程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加强指导。因此,将所有教学素材在网上共享。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有关内容,包括课程教学PPT、标准文件、工程实例、课程资源库等,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一个开放式学习环境和条件。
4.技能培养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
课程组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到学生的技能训练中,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专家担任指导老师,以项目为目标开展教学,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工程实际需要相一致。
5.行业标准与课程考核相结合
课程组根据机电一线技术人员的应知应会要求,开展专题研究,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新的课程标准中,改革了本课程的考核标准及方式,强化过程考核,将课程的结果性考核融入考工,促使学生结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戈里. 基于工作过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设计[J]. 广西教育,2012(15).
[2]杨筝.高职电气CAD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3).
[3]韩光辉.刍议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