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0厘米长的一条鱼,它叫神仙鱼。接着又看到了一条缩进贝壳里的螃蟹以及各种各样的红鱼、小丑鱼、海龟、海星、水藻、海葵等。特别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看到一只草龟,它的寿命很长,听讲解员说它已经生活了120年了,你知道它的寿命为什么这么长吗?因为草龟从不挑食,它不但吃小鱼、小虾、小虫,还吃海草。我们小朋友要向草龟学习,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今天的海洋生物展览,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海底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小朋友一定要保护环境,让海底世界越来越丰富美丽。
秦天润
承德路小学一年级(2)班
2010-10-16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环境,细心抓住所要观察的事物。
春天到了,我引导学生留心家里、校园、田野的一草一木,去观察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河水潺潺,杨柳依依;夏天到了,我利用假日带领学生拥抱自然,感受骄阳似火,山花烂漫,感受夏的热情奔放,感受夏的丰富多彩;秋天,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去观看农民伯伯收割的场景,让他们分享丰收的喜悦。领他们去林间拾取片片落叶,启发他们对生命深深的思考;冬天,让学生观察淅淅沥沥的冰晶,鹅毛般的大雪,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感受晴日之红妆素裹……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让学生知道应该选择哪些内容来进行观察,根据寻找春天的脚步这一目的来选择的话,应该观察的是:小草绿了吗?花儿开了吗?还有忙碌的人们……
其次,引导他们观察事物要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
世间万物千差万别,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本身,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这样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比如上面观察四季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本质特点,如春天的温馨浪漫,夏天的热情奔放,秋季的干练成熟,冬季的深沉肃穆。抓住了事物的特点,用倾向性很强的情感之笔去表达,才会妙笔生花。
再次,观察要有顺序,表达才会有条理。
比如引导学生观察我们的学校,要由整体到局部。从整体的顺序,先说总貌、特征;再说局部的厅室、楼层、花园;然后说它的构成、功能。观察之后,写出来才有层次、有条理,介绍的内容才不会杂乱无章,反映出来的内容才真实可信。
另外,在活动中观察,激发写作兴趣。
丰富多彩的语文观察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强调作文的交际功能,他说:“作文为社会中不可缺少之技能,非语文教师强加于学生之作业。”由此看来,学生只有想写、愿写时,才会觉得写作也是一件乐事。因此,我将习作指导融化在学生喜爱的观察活动中,积极引发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例如在指导写人和状物作文时,我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猜猜他是谁”、“请来我的学校做客”等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所写同学的体貌特点,细心观察学校独特的风貌,激起学生表达的愿望,产生写作的激情。
最后,在情境中观察,写出心中独特感受。
关键词: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开放性;阅读
对于作文教学,老师教多种写法,学生却难入门,学生写起来无从下手,觉得没内容可写。写作抄袭、套作、说空话、说假话现象比较严重。基本解决办法就是:写作文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生活、丰富情感、增强体验,让真情实感在作文里自然流露。习作还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提高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生活处处皆文章。”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指导学生写作。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置身于这大千世界里有所感悟,才能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自觉地观察他们周围的人和事物,留心他们自己的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首先把人作为观察的对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面貌特征、语言特点、生活习惯和个性特色来描写,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有形象的表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累写人的词句,练习先说后写,做到写谁像谁,事情应关注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教师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活动前要给学生布置日记或作文任务,活动之后,让学生用日记或随笔的形式把活动写下来,并写出所感、所想,这样不但愉悦了学生的身心,也给他们的作文拓宽了取材范围。
二、鼓励学生多积累素材,多梳理素材
积累习作素材就要留心身边的一切,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生活小事,都要去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材料并加以记录。对于一个初学习作的人,更要留心生活,做到勤思、勤记、勤想,无论是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还是对未来的丰富想象,只要有感受,都要随时记录下来。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几天中经历的事情粗略想一下,选出感受颇深的事情,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并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作文比赛。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来源,学生叙事作文就能轻松入手,了解到作文是对生活的记述。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既培养了孩子的能力,又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训练记忆力。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利用电脑、网络查找资料,便于理解课文,丰富知识,同时也积累了素材。
三、作文的命题具有开放性
教师在命题时,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多命符合学生实际的文题,同时放宽对文章内容题材的限制,让学生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题材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事可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发。并作到一材多题、一课多题,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要求,使每个同学都有饱满的情绪,从而对作文产生一种欲望。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命题时重在捕捉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兴味盎然地投入命题所规定的范围中。教师在命题时应做到新颖、醒目、富有创造性,使命题走向开放。这几类命题都具有开放性:能勾起学生许多美丽的憧憬或比较深邃的见解的命题;让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命题;创造色彩斑斓的意境的命题。
四、多读书充分认识生活
一.提高认识
首先要提高作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语言能力的集中反映,也可以说是学生语文考试成败的关键。每一个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借助中外名家的故事或名言警句来增强成功信念,端正作文的态度。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我们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借助优秀高考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引导他们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精美和中华文化的灿烂瑰丽,激发其写作的兴趣。
二.教会观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作文教学似乎无章可循,难究其理。学生每每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寓,故写作时要么无病,要么生拉硬拽,胡乱拼凑,缺少写作素材、写作技巧和真情实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从平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境界,美的情趣,画的意境。“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克雷尔特)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着信念中发现和氏璧。“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要培养学生感知生活中真善美的能力。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发现车夫的崇高的品德,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去感知美。从花的香、草的绿中感味自然,从阳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从绚丽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感觉到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作文就成了“有源之水”。
三.注重积累
学生觉得写作难,是因为生活积累少。“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要调动学生自觉积累有意涵蓄的能力。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学会从自然撷取鲜花,在生活中积累智慧,在生命中品味价值。
1、从书本上积累写作素材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要善于从书本汲取写作素材。古今中外书本中的人、事、理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根本,其中优秀人物应该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名言警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座右铭。
2、从日常生活汲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一花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情深意重,从同学老师的关怀中体会关爱。“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叶圣陶)从一滴水中看到世界,从一朵花中品味芳醇。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司马迁写作《史记》,都应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从掌握素材到筛选,提炼,化用。要根据作文需要,进行选择取舍,整合出符合要求的丰富且生动的材料。
四.大胆创新
文章写作贵在创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文章当出机杼,成一家风景,不可寄人篱下”。要能不落窠臼,立异标新。立意上要有独到见解和认识,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求旧中见新,俗中见新。选材用材上,要努力在自己生活学习中思考获得,要能够旧瓶装新酒,更要新瓶新酒。构思形式上可以采用对话、辩论、题记、书信、报告、小小说、散文诗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让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特点的文学形式来充分构思写作。“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朽”。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到生活像广阔的海洋,在它深处埋藏着无数宝藏,需要用眼睛、用智慧去发现创造。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能力,给予正确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应在我们教师手里茁壮成长,焕发个性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 写作 灵感
灵感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顿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灵感和文学创作是一对孪生姐妹,凡有妙笔生花处,无不闪烁着灵感美丽的火花。在学习进程中,家长们会经常听到孩子感叹作文难,难在怎么样也找不到灵感;一个人要想聪明、创造就得有灵感,孩子解决难题一筹莫展时需要灵感,文思枯竭时也需要灵感,但灵感似乎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能靠机遇、机会、运气去碰。灵感并不是神秘,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可以通过探求它产生的内在规律和形成条件,打破对灵感采取的消极无为的态度,主动争取以获得灵感垂青。诚然,灵感不是从天而降,也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在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过程中,某一次知识检索、组合、迁移成功,而使顿悟立刻实现必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那么我们又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孩子的灵感呢?
一、积极的情绪是培养灵感的前提
从情绪心理角度看,别人强加在自己头上的任务,被动地去解决问题,一般不容易产生灵感。因而,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培养他们对相关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对事物问题的探索欲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目标着迷,孜孜以求,朝思暮想,才能兴奋到较高的灵感水平。比如,在对于孩子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中,可以平时就一些简单的话题如“梦”,孩子经常做梦,而且喜欢跟父母说梦。那父母可以就孩子的梦引发开去,运用联想、迁移等方法,从孩子的梦到别人的梦,从当代人的梦到古人的梦,从实在的梦到虚幻的梦,让孩子体验到梦世界的丰富多彩,跟人的心理状态,跟理想、灵感、智慧和激情等等联系起来,孩子在此会充分发挥它的想象力,同时也从事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体验到乐趣。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会使他在作文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文思泉涌。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形形的生活中,去把握生活的亮点,诱发他们的写作动机,以活动的直接感受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培养一颗敏感的心
人生如泉,每一掬都是清爽的;人生如歌,每一拍都是优美的;人生如诗,每一行都是热烈的;人生如酒,每一滴都是醉人的。关键是我们执教者要赋予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即我们常说的“慧眼”,启动他们入微的感觉,培养他们敏感的心灵,让他们捕捉到生活中美的瞬间,鲜活的切片。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引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加之以头脑思考生活,有效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从而将生活中的景、物、人、事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上升到情和理的高度。逐渐让学生拥有一颗敏感的心。
三、学习过程是激发灵感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想象,准确把握作品特点,以激发学生的灵感。运用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灵感。启发式教学的悬想质疑以趣引人,以拨启人,会给学生的作文插上飞翔的双翼,是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把金钥匙。孩子往往在遇到难题并经过一番努力找不到答案时容易气馁,就将问题搁置或抛给家长和老师。孩子这种对于答案急于求成的态度,往往使其失去了寻求问题创新性解决的动力。因而家长在平时辅导孩子时,应该鼓励孩子敢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问题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也不能立马放弃,而应该相信自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实现对问题的突破性解决的办法。
四、阅读是培养灵感的有效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归结为掌握阅读能力,而应使之成为借助书本来观察、认识世界和自我的一种手段。不仅要阅读教材,力求做到泛读中又有精读,从中领会文章的妙处,更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领悟语言,积累素材,为写作开辟希望的田野。鲁迅作《狂人日记》、峻青作《秋色赋》、李准写《不能走那条路》都是从其他读物上有所“领悟”的。只有多读,多思考,才有收获,尤其是名篇佳作,其艺术造诣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只有读才能体会,才能丰富自己。一般地说,机遇或灵感与“浅陋”和生涩无缘,只有丰富知识仓库的“底货”,多读勤思,才会“厚积薄发”,才会“积之愈厚,发之愈佳”。
五、灵感源自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