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课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消极 渺茫 积极 等待 精神状态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作品的意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很多,但抓住主要意象来迅速理解作品意蕴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此文就以等待为例,说明如何抓住主要意象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蕴。生命中怎能没有期盼、等待,“等待”的状态不同,生命的内蕴也就不同。“等待”作为人本真的生命状态,高中语文课本中借“等待”揭示人不同生命内蕴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梳理、品味。
一.目标明确的“消极等待”带给人孤寂、悲凉。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闺怨诗,游子、征夫长年奔波在外,闺中愁绪满怀。她们在月满西楼中翘首期待,在芳草萋萋时凝神远望,在花开花落中临风洒泪。夜深沉,锦衾凉,一腔幽怨有谁知,借鸿雁传书,盼青鸟殷勤。生命在等待中流逝,等待中警觉到岁月无情,容颜如晚春花儿纷纷凋谢。由于时代的局限,妇女生活拘限于故土家园,她们等待夫君归来也只能是消极等待,等待中更多体会到的是生命的孤寂与沉重,她们的生命状态也因等待而充满悲凉意蕴。沈从文的《边城》节选部分中少女翠翠在自然的滋润下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她的生命也就处于“等待”状态,等待那美妙柔情的来临。等待中有几许甜蜜,但更多的是无法把握命运的忧惧与孤寂。当傩送出走后,她的等待也随之无边无际,等待中的孤寂更为深重。消极等待中弥漫着浓浓的孤寂悲凉意蕴。
二.前途渺茫的等待给人的是无聊、空虚以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失去了生活目标、人生信仰,无所事事,生命只剩下等待,等待着什么他们也不清楚,前途是渺茫的。渺茫的等待带给他们百无聊赖。但活着就得有所等待,否则,还有什么活下去的意义呢?渺茫、无聊的等待使生命如风吹浪打的的浮萍,轻如鸿毛。在渺茫的等待中直接体验到时光的流逝,体验着苦闷和迷茫,这种毫无内蕴的生命状态人生怎能承受。这部戏剧表现了现代人在发生信仰危机,即他们心中的“上帝死亡”后人们的生存状态。人类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原来的精神动力是那么荒谬,那样不堪一击。旧的信仰崩溃了,新的信仰还没有找到,人类彷徨四顾,不知何去何从,在精神的荒漠中只能等待。等待那个虚无缥缈的戈多,现代文学作品对此都有表现。
三.积极的等待使生命绚烂而热烈。
等待是生命的基本状态,人生应有等待,不但目标要明确,而且应积极主动的追求等待的目标。屈原一生等待着楚国的富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等待实现理想的路是漫长而坎坷,但生命不息,奋斗不已。中国儒家深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中国读书人大都以天下为己任,相信人生应到中流击水,正如李白一样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读书人大都壮志难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有痛苦,甚至一时的绝望,但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总相信只要等待,人生有朝一日定会光明灿烂。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此类诗歌有屈原的《离骚》、古诗十九首中的《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白马篇》、李白的《将进酒》,另外还有陆游、辛弃疾、苏轼等人的诗篇,以及好多现当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基调昂扬,虽然中间杂有哀怨、忧愤、低沉、悲凉。但正如一曲交响曲,主基调是高亢的,只是中间也涌动着各种小调,而这正是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在积极主动的探求等待中,因各种客观现实因素的制约及本身的局限,等待目标实现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人们自然会体会到各种复杂情绪。但读这些作品,我们会深深体味到人生的绚烂热烈,体味到人生的壮烈、深沉、催人奋进。其中像曹操这样的政治家,他的诗歌慷慨深沉,回肠荡气。
四.等待的目标有高下之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妇等待着他们心目中远行的人儿,屈原等待着楚国的富强,李白等待着诗酒风流中辅佐君王功成身退的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世世代代等待着清明的政治,丰衣足食,等待着儿女争气,能自立门户,幸福的度过一生;对于像曹操那样的政治家他等待的就是四海一统,天下太平。人的境界有高低之分,等待的目标也就有高低之分。现代人生活于商业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社会生存,要承担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身心会受到很大的束缚,面对这些束缚,只有极少数人能沉着应对,在夹缝中获得暂时的自由。大多数人在等待身心自由的路途中,严酷的现实使他们身心憔悴,甚至连梦也挤掉了。置身于这无梦的荒原般的现实,在等待中反而“异化”为非人。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的那只甲虫,荒诞不经的情节设置其实揭示了现代人的真实处境。
总之,等待作为人的基本生命状态,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对等待的不同状态及不同状态带给人类心理的影响都有所表现。组织学生比较研究这些相关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1、认真学习“剧本”揣摩“角色”。要演好课本剧,就必须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需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其知背景、熟内容、明主题、识性格,细心揣摩人物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和丰富潜台词的语言,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同时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等查阅有关资料,多媒体资源等,让学生容易把握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性格。为后一步的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础。
2、矛盾冲突前台化。写戏须先找矛盾冲突,矛盾越尖锐,才越有戏。戏剧不是平板的叙述,而是随时可能发生矛盾、碰出火花来,令人心动,在最后才解决矛盾。“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改编小说为课本剧的关键就是抓住作品中人物间的最集中、最尖锐的矛盾,围绕矛盾展开剧情。在众多矛盾焦点中,要使主要矛盾凸现出来,走向前台。受教室舞台和学生为主体观众的制约,入戏的冲突很重要,一般要求从危机开场,要一下子跳到最紧张的斗争中去。对于过去有关情节只作回叙成分融入到剧情当前发展中。在舞台上,以现在为主,过去为次,过去只起推动现在剧情的作用。
3、提炼台词,生动演绎。课本剧的表演主要靠演员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编排剧本时,就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认真提炼和揣摩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台词,设计每个演员的动作。如《雷雨》第四幕的编排,周朴园的语言和动作就应当显得冷酷、虚伪、残忍、傲慢,鲁侍萍的语言和动作就应当显得善良、坚强,繁漪就应该是傲慢、大方、内心苦痛等。还有人物的矛盾冲突,进而在其他人表演的同时其他人的表情、神态。还是这一幕当繁漪指责周萍的时候,四凤、周朴园、周冲等每个人的表情、动作、神态等。
4、选配音乐,制作道具。恰当的背景音乐和道具能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增强表演的效果。但是选配音乐能更好地突出情节,更好地表现矛盾冲突。
5、排练揣摩,演出到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准备好后老师要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各个角度给予点评,让学生更好地揣摩角色,把握到位。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生本课堂243”教学模式;师生关系
我校在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行 “生本课堂243”教学模式。生本课堂243”教学模式指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打造生长、生动、生活和生成课堂。“2”指的是以诱思探究教学论和差异教学法为引领;“4”指的是“四步教学法”:前置性补偿、新知探究、形成性检测和后续性矫正;“3”指的是关注学生课堂状态:心动、口动、手动。改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和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裨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三个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1.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如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如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每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因为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这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高中语文教材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的目标。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做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即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即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练习,课外致力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每节课我都让1-2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1-2个学生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正如陶行知所言:“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3.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练习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很多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江苏洋思中学、启东中学成功的关键就是课堂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练习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基础题向高考题过渡,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练起来,要注意一些原则和方法。
(1)教师应先做后教,有效地引导学生练习。设置练习,不能随意,安排学生做的题目,教师要先做,这不仅能应对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更能做到心中有数,适当地取舍题目,科学地安排训练顺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做题。
(2)及时反馈课堂训练,做到教学有的放矢。课堂训练时不允许学生凭空思考,必须动笔,防止学生思想开小差和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及时发现典型错误,从而确定提问对象,找出典型问题,对其进行重点讲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人文教育课程领域规划
人文教育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为此,我们把“人文教育课程领域”作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的四大领域之一。依据国家课程体系,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并根据本校实际和农村地方特色,将人文教育领域课程分为四个模块的特色活动课程,即心理健康、生涯规划,阅读写作和乡土文化。
学校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无疑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以特色活动课程设置为核心,设计与实施以各学科教学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的特色活动课程。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采用选择、改编、补充、拓展、新编、整合等不同的方式,建立以语文学科为主导的特色活动课程有阅读写作、乡土文化等两个板块。
二、高中语文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是指校本课程要以语文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要素,不能偏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校本课程依然是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不能脱离课程的基本要素而开发校本课程,否则就会成为学校学科教育的负累,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校本课程开发不但是对语文学科内容的包容,更是对语文学科内容的更新与发展,将语文学习内容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建立起更开放的大语文教学空间。开放性原则还强调课程实施的途径和空间上的多元与开放,主要打破班级授课形式,也就是打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建立既整合又开放的课程实施体系。
3.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指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实施都要具备可操作性,以语文活动为主体,着力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探索,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实践性是语言发展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与学实践性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是造成国内学生的母语水平低下的根源所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在实践中形成,只能在实践中得到传承,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弘扬与发展。
三、高中语文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实践
1.以学科素质为目标,规划校本课程内容。叶圣陶指出:“学习语文的目的,就在于把‘听’‘说’‘读’‘写’四项本领学得更好。”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指出:“听、说、读、写整体推进,才是真语文教学。”为此,我们在规划校本课程体系中的人文领域课程时,主要以语文的“四项能力”为目标,设置主题活动和课程内容(如下表)。
2.实施“113”计划,为校本课程实施搭建多元化平台。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确定开展“113”建设计划,具体为:一个协会;一个基地;三类项目。一个协会,在学科教育系列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提出“一科一协会”的建设目标,也就是每一学科创办成立一个协会,如语文学科成立了“文学协会”,并挂牌设立活动教室一间,一个基地。为了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彰显个性,要求每一学科依据学科优势打造县级以上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示范性基地”一个。如语文学科以“写规范字、说普通话”为主题,创建了“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三类项目,为了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层次、实效性发展,学校确定“三类项目”建设,即:“青树”小项目;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项目;校本教研项目。学校规定每一学科,必须在3年内参与并完成“三类项目”中至少2类课题各一个。如语文学科完成“青树”小项目有《读书乐评》;完成省级教育科研课题有《学生生活经验的分析运用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完成校本教研课题有《口述历史:“通渭堡子文化”》,这些课题项目有力推进了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也为校本课程实施搭建了多元化平台。
3.强化语文与各学科融合,扩展语文教育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校本课程依然如此,我们提出把语文与各学科融合开发具有综合性、适应性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主要开发实施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自然科学科目的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结合社会科学科目的文史阅读、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通过各类活动报告及演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鉴于吴文化在提高学生情操和发展学生素养方面起有重要作用,学校委托语文教研组、课题组研发了《吴文化与语文》这一校本课程。下面结合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作初步的探讨。
一、“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的建构
借鉴国内外课程开发中几个较为著名的程序,如斯基尔贝克程序、托马斯程序、吴刚平程序和王力红程序等,结合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我们建构了“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三个阶段九个内容的操作程序:准备阶段(确立课程目标、建立工作小组、调查现有情况)——实施阶段(课程内容确立、课程教材编制、课程组织实施)——反馈阶段(课程评价、课程修订)。
(二)校本课程建设内涵的确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把“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据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确立“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内涵。
1.课程理念
(1)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根本
新课标提出“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因此课程开发应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本。新课改后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和地方课程旨在满足学生整体的需求与均衡发展,而校本课程的建设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有个性地发展。
(2)以“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为指导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本校全体语文教师为主体,这就给了教师继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机遇,体现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师生在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新课标理念。
(3)以“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为宗旨
新课标明确:“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就是为了利用苏州丰富的吴文化遗产,开发社区独特的吴文化资源,传承学校浓厚的吴文化建设底蕴,通过收集、筛选、整合、提升,编撰成永存史册的校本课程。
2.课程目标
通过“吴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课程目标。弘扬地域文化,实践文化传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积累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同时通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内化文化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3.课程评价
围绕“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目标,提倡多元主体(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采取多种方式(活动心得交流,小论文评阅,专题探究成果展示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如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活动中的表现等),兼顾学习结果,使评价过程成为师生反思、总结交流、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吴文化与语文》校本教材的编撰
(一)收集准备阶段
1.成立教材编撰核心小组
教材编撰核心小组由语文教研组长(任主编,总体负责教材编撰,统筹人员安排及经费调拨)、三个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本备课组的编撰任务分配,包括资料的搜集、筛选、修改整合、评价反馈、修订完善等工作)、江枫文学社总编(负责宣传策划、内容整合,编辑排版、校对刊印等工作)及校外语文辅导员(负责教材的评审工作)。
2.确定教材编写总体纲要
根据定向原则、目标原则、认知原则、个性原则将教材提纲拟定为如下六章:①名胜文化与语文;②名人文化与语文;③民俗文化与语文;④美食文化与语文;⑤曲艺文化与语文;⑥工艺文化与语文。六章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以“语文”为纽带的“吴文化与语文”教材体系。
3.收集教材编写相关资料
围绕提纲,通过以下途径查阅资料:图书馆(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各图书馆、苏州高新区图书馆、本校图书馆等)、互联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学术搜索、吴文化网站、百度网站等)、实地采风考察(博物馆、园林、景区等)、咨询相关部门、访谈专业人员。
(二)编撰修改阶段
1.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由各备课组教师具体负责:高一语文教师承担①②两章;高二语文教师承担③④两章;高三语文教师承担⑤⑥两章。每章内容由概述及相关的若干篇选文组成,每篇选文都包括作品原文、注释注解、作者介绍、评论鉴赏、问题思考等五个板块。这样的编排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有选择地探究。
2.教材修改
在广泛征求师生评价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的教材修改工作。先由三个年级的备课组长进行初审,再由江枫文学社总编进行二审,最后由主编进行三审。重点是对教材选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进行校审与修改,确保教材准确无误。
(三)评审刊印阶段
1.教材审核
教材评审由高新区作协主席张斌川主审。本着客观、公认、求真务实的态度对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进行评审。具体包括:教材是否符合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观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恰当(深度、结构、语言、文字、图片等)。
2.教材刊印
具体由江枫文学社总编负责。主要工作有:联系印刷厂、确定首次刊印数量、查看刊印效果等。
三、“吴文化与语文”校本教材的教学策略
笔者在实施《吴文化与语文》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遵循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原则
1.听说读写相互结合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听说读写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将听说读写中的某些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学习“名胜文化与语文”时,笔者将观、读、写相结合,先组织学生游览留园,再进行游记散文的练笔,然后阅读文本《留园记》,通过自评或互评作文,感受差别,体会游记散文的写作技法。
2.主体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在引导学生学习校本课程时,教师应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学生都应扮演主角。如在《留园记》的教学中,把学生的作文进行分享与展示,做成小报进行宣传。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就会被充分调动。
3.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多样,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吴文化与语文”的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可课内学,也可课外做,可自主学,也可合作学,可结合平时学,在也周末安排实践。如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利用周末参观虎丘、苏州博物馆、花山等,收集积累大量吴文化素材。
(二)创新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形式
1.学科拓展类
学科拓展类教学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联系校本课程内容,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如可将《明史·周顺昌传(节选)》《周忠介公遗事》作为《五人墓碑记》的拓展阅读。教学时,除了对相关历史人物做链接介绍、与吴地人民精神风貌关联外,更要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以真正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2.文艺鉴赏类
文艺观赏类教学是指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视频等来达到赏析文艺作品,提高审美情趣的教学活动。如在介绍“曲艺文化与语文”中,可通过鉴赏昆曲《牡丹亭》中的片段《游园惊梦》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昆曲的特点及牡丹亭的人物和故事。文艺鉴赏重在“鉴”,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指导,恰当地将鉴与说,赏与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所得。
3.社会实践类
社会实践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外体验社会生活,以提高自己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如在学习“名胜文化与语文”时,可带学生参观拙政园、狮子林,体会园林中的吴文化。教师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时,应把游与教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游中学,在学中悟,真切体验吴文化的特色与内涵。
(三)改革语文校本课程学习方式
在教学“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中同样能贯彻落实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在“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自主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在“名胜文化与语文”学习中,教师可按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引导学生借助辞典和注释自主学习《留园记》与《归田园居记》。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共享文言文学习的成果。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最常见的形式是讨论与探究。如学习“美食文化与语文”中的“苏式小吃”时,可组织学生分组探寻各自最喜欢的苏式小吃信息,包括拍摄照片、采访地点、咨询制作方法与特点等,再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课堂交流,通过多媒体展示其风貌,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介绍。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方式。如在“吴文化与语文”的学习中,关于“冬至习俗”的学习,笔者就采用了探究学习: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究“冬至大如年”的历史原因、冬至活动习俗、关于冬至的文学作品。每个大组又分为若干小组,如资料收集小组、汇编小组、审核小组、汇报小组。各小组将他们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由审核小组进行筛选,最后由汇报小组进行整合并以电子文稿或纸质文稿的形式向全班汇报,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校本课程的建设任重道远,高中语文教师既面临专业化发展的机遇,又面对专业素养提高和教学水平提升的挑战。“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实践的经验。相信,只要一线语文教师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以全体学生的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己任,定能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