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岳阳楼记朗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音:
谪守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薄暮冥冥
潜形岸芷汀兰皓月
心旷神恰宠辱偕志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⑹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教学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弓!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诵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常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老师在文言教学中要加强“诵读”的要求。
首先,要认识对初中生来说“诵读”的重要性。进入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却往往把文言文当做“半个外语”来学习,所以,抓紧抓好这个时期的朗读训练,诵读现处于口,再入于耳,然后聊于心,学生在一读一听中,便可以直接迅速的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语感由此而来。古人也早已对此有精辟的论述,提倡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的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其次,要讲究“诵读”的方法。“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关于诵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特别提到了“范读”和“美读”。他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 :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默读、轻吟、朗读,齐读独咏,可读全篇,亦可读某几段、某一段,某几句、某一句。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味出来了。比如,《岳阳楼记》一文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才能真正领略洞庭湖阴晴变化的大景,才能意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情怀。所以诵读的越多,越能触类旁通。
第三,整体感知文章思路。即努力探索作者为文之用心,特别是要弄清楚文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遗迹行文方式的一些特点。教师还可以交给学生一些朗诵背诵的技巧,如古人行文中常用的结构修辞法(含对偶、对举、衬托、排比、设问等)、骈句、韵文等帮助记诵。
2.“品味 ”是值得体会、品味语言和感情。这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的与形式进一步的把握,是语感培养中重要的酝酿蓄势过程。文言文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古人的语言精髓,还有古人的思想印记。譬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对“大同世界”生活方式的理想追求;文言作品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人生追求等人文思想必然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艺术修养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带领学生“披文以入情”。
其一,抓关键词来品。叶圣陶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是“直”和“圆”。抓住了对这两个字的品味,“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宛然就在我们面前了。这里并没有做任何表面特征的分析,人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在品味关键词的过程中,对那些有一词多义、一次多用的现象的实词,虚词,以及过去课文中曾出现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品出在现有语言环境中的味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培养。
其二,牢记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五种文言句式及一些固定格式要记牢。因此,要下功夫牢记较典型的特殊句式,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见效最快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者的情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但是,这里所说的“读”并不是有口无心的简单朗读,而是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让他们放开身心,化身作者,用演绎法激情朗诵,在朗诵中感悟作者神思,在朗诵中感动自己。比如,在讲授《岳阳楼记》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化身为范仲淹,笔者甚至为他们准备了简单的服装道具,让他们表演出当时的情境。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在悲壮的音乐声中,在壮阔的洞庭湖景象之前,学生凭栏远眺,手抚胸口,忽而用激昂的语调感叹道“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忽而用悲伤的语调低吟“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在音乐声中,在生动的情境里,学生忘记了羞涩,放开情怀,朗读者由生硬而断断续续地读到渐入佳境,听者由窃窃地笑到渐渐被感染,教室里由热闹到逐渐安静,每个人都沉浸其中。当学生最后用激情的声音喊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全场寂静,每个人心里都有一股爱国豪情油然而生,他们反复吟诵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学习和民族的振兴也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高度责任感、有强烈爱国热情的人。
二、感官冲击法———听、看、赏,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初中文言文教材中有大量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篇章,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祖国的秀丽山河,有时笔者会展示相关的图片、影像,带领学生赏画面、看视频、听音乐,多感官冲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山川的壮美。在讲授《小石潭记》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小石潭风景的视频,在古筝声中,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小石潭空明澄澈的潭水,自由嬉戏的鱼群,弯弯曲曲的溪流和寂静幽深的环境;在讲授《醉翁亭记》时,笔者用大量的图片展示了醉翁亭周围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和谐画面;在讲授《岳阳楼记》时,笔者播放了洞庭湖的视频,学生们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气象万变的洞庭湖景色,发出了惊叹的声音,被眼前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所震撼。这些文言文将情感与自然美和谐统一起来,在学习这些课文时,笔者用感官刺激的方法,引导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一下子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惊叹的同时,学生甚至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对那些破坏大自然、破坏文物、破坏旅游景区的现象进行了指责,更坚定了要保卫祖国、保护大自然的决心。
三、思维辩论法———结合时代特征,谈感悟,辩是非,辩证地继承传统美德
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作为教学的依据,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人学习方向以及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一般都存在着功利化的思想,运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所以,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主动地接受文言文的学习,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和厚重的历史知识,让他们爱上文言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能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学习和领悟,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消极厌学的现象,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教法有所革新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的满足于简单的灌输一些文言文的知识给学生,而是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以学生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为主要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该保证文言文教学的精彩性,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添加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者视频资料,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兴趣。比如说在对八年级上册的《岳阳楼记》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短片以及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下岳阳楼的具体状况,让学生对范仲淹所描绘的岳阳楼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加深“胸怀天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思考,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更多形式,比如小组合作翻译,每组选出纠错员、疑难大师,采取互帮互学的形式,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及聪明才智,有效地提高了初中文言文课堂的高效性。
三、教师在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时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我们虽然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但是这不意味着盲目的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坚决避免出现舍本逐末、盲目创新的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时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抓准纲目,以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和能力为目标。对于教学方式的创新,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进行充分的训练。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的诵读能力是每一个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文言文都是众多教育学者经过千挑万选所得到的最为精华的部分,这些文言文不仅所蕴含的思想比较丰富,并且气韵也比较生动,这些特点都需要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进行亲身体会和理解。比如说在进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学习时,从字面上我们虽然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但只有通过亲身的朗读,体会节奏和韵律,我们才能从中体会到作者那种胸怀天下,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另外,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明确地标明应该掌握的实词、虚词等内容,并对这些需要重点掌握的词汇进行解释,保证学生能够对文章有一个明确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关键词:语文 情境
学习语文,在一些学生的眼中是件苦差事,掌握字词、划分段落、分析人物、总结中心、背诵诗词名句……这些方块字的集合似乎枯燥无味,激发不出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其实,我们只要再现语文内容的情景,活学语文知识,便可以体会学习探究中的乐趣,这才不失为语文学习的捷径。
一、唱词曲
背诵古词曲是学生们头疼的一个问题,光靠死记硬背,不仅难以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意境,也不利于长久记忆。实际上,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而现在我们只看到古代词曲的文字部分,是由于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绝大部分曲谱早已丧失,仅保存了文字部分罢了。聪明的现代人怎能让这古词曲留下这样的遗憾呢?于是便为他们度身打造曲谱、配乐,从而赚取了古人的“稿费”。
比如,同学们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听着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跟着轻轻吟唱,在那空灵缥缈的音乐中,既可以真切地体味词人那绵长的相思之苦,又可以将词句烂熟于心,可谓一举两得。流行歌曲《寂寞沙洲冷》,相信大家不陌生吧,不妨边唱边背诵一下苏轼的《卜算子》,看看二者有何联系: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演课文
学习语文课文,分析人物是一个重要内容,学习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是家常便饭,但纸上谈兵,未免有些乏味,而把人物活灵活现地演出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同学们可以自己来认领角色,课下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揣摩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二次创作,塑造人物标志性外形,设计夸张的语言、动作,将人物的某些特征放大,排练课本剧。课上在同学们的热切期盼下,那带着黑框眼镜的大臣会自语发问,与同学们互动;那戴着皇冠的皇帝“脱衣”和游行,定能赢得阵阵笑声;那两个骗子被装扮成独眼龙,他们口中的“骗人谣”和表演的“织布舞”,也一定带来掌声不断。就这样,在一片欢声笑语的热烈场面之后,同学们再评价人物表演的得失,对人物的分析自然可以入木三分了。这种表演方式对于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尤为适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蒲松龄的《狼》、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都可表演展示,令同学们融入情境之中,发掘语文魅力。
三、拟对话
学习古文《唐雎不辱使命》,最适于同学们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课下,同学们可以结合书下注释解读全文,了解当时情境,明确秦王与唐雎针锋相对的谈话是学习、研究的重点。在课上,由两组同学模拟秦王与唐雎的对话,第一组先以现代汉语来完成此任务,之后同学们分析对话感情把握的情况,作为第二组的借鉴;第二组同学在此基础上用古汉语原文对话,这时同学们对于文意已经知晓,更易感知唐雎的正气凛然、有勇有谋、不畏的布衣精神,深入了解秦王的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性格特点,尤其可淋漓尽致地表现秦王由“色挠”到“长跪而谢之”的态度变化,以及唐雎的据理力争,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观音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为我们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生动性,也迎合了同学们强烈的求知心理,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同学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观看《岳阳楼记》课件,在电闪雷鸣中观看“雨霏霏”的萧条景象,体味“感极而悲”的伤感;在清悠的古筝曲中观赏“春和景明”的生机盎然,体味“喜洋洋”的愉悦。就这样,在配乐朗诵中,音画相宜,情景交融,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融入文章营造的特定意境之中,加深了对文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更便于背诵。
五、绘简图
文字存在缺乏形象性的特点,限制了同学们对于课文的理解,那就不妨利用简笔画解决这个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寥寥几笔画出文中所描绘的内容,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具象的图像信息储存在脑子里,增强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习《核舟记》这篇古文时,大家在纸上勾画出核舟、船舱、小窗和船头三人,尤其对于核舟上的佛印、苏轼、鲁直的坐姿、动作、神情、衣着等作为勾勒的重点,虽然自己画得可能不是十分美观,但船的重点部位及人物的重要特征应具备,以便形象记忆。在同学中还可以开展一个简笔画大赛,看看谁画得最准确、最生动、最美观,贴出来让大家共同鉴赏,增添学习的乐趣。同样,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同学们可以描绘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等建筑的方位示意图,制作一张故宫主要景点游览简图,以这种方式把握作者说明的空间顺序,了解文章说明的侧重点。
六、亲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所展现的内容包罗万象,人情美、山河壮、哲思深无不囊括其中,为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联系大家已有的生活体验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