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褐煤干燥

褐煤干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褐煤干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褐煤干燥

褐煤干燥范文第1篇

1褐煤干燥工程的调试

1.1系统的启停本工程采用高温热烟气和褐煤直接接触的干燥工艺,相比蒸汽管式干燥、蒸汽回转式干燥和蒸汽流化床干燥工艺等以蒸汽作为干燥介质,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的干燥工艺,本工艺的安全系数较低。褐煤极易自燃的特性要求褐煤干燥必须重视安全运行,特别是系统启动、停运等参数扰动较大的过程,必须对粉尘浓度、火源(温度)、氧量三个条件严格控制。经过摸索和实践,热烟气褐煤干燥系统可采用大风量吹扫再点火的方案。启动过程中,滚筒入口温度是随干燥出力提高而升高,而系统氧量无法像蒸汽干燥工艺喷入大量惰化蒸汽来控制,必须控制粉尘浓度。经过大风量吹扫可以尽可能清理系统内积粉,控制投煤干燥前系统内粉尘浓度在较低范围内,减少积粉自燃、爆炸的危险。在投煤干燥后,主要通过燃烧调整,控制系统氧量在惰性气氛(氧量小于12%)内,以保证系统安全运行。正常停运过程中,氧量会随着燃烧的降低而不可避免升高,必须尽可能降低滚筒干燥机入口温度。停运时首先增加再循环风机出力来降低滚筒干燥机入口温度,随着给粉机停运,在氧量逐渐升高至惰性气氛时,开启旁路烟囱抽吸冷风,快速降低滚筒干燥机入口温度。从而尽早停运原煤给煤机,减少煤粉的产生,煤粉收集器粉仓内的煤粉通过溢流给粉机尽快排空。排粉过程保留送、引风机运行,把存粉(积粉)产生的热量和可燃性气体抽走,煤粉排空之后再进行大风量吹扫,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1.2系统逻辑联锁为了干燥系统的安全运行,制定了主燃料跳闸(MFT)逻辑,见表1。在表1中任一触发条件满足时触发MFT动作,燃料全部切断,即停运4台燃料给粉机和关断各燃油电磁阀,同时关闭4个燃烧器一次风门。系统进行10min吹扫后自动复位MFT,方可重新进行点火。

1.3重要参数调整(1)滚筒干燥机入口烟温入口烟温以热烟气发生炉燃烧调节为主,以再循环烟气调节为辅。在启动过程投油预暖过程中,仅小油枪投入,再循环风机勺管开度30%,把煤粉收集器出口热烟气再次送入炉膛,以充分利用热烟气热量;在投煤干燥之后,大、小油枪均投入,再循环风机勺管开度40%以上,以减少滚筒出口块煤携带的煤粉量;在投粉之后,调整燃料给粉机频率和投入数量,再循环风机勺管开度50%以上,控制炉膛温度在1100℃以内,且控制入口烟温在700℃以内。(2)滚筒干燥机出口烟温从系统干燥出力(原煤量)上考虑,滚筒干燥机出口烟温越低,成品煤水分越高,干燥程度越轻,干燥出力越大。但出口烟温过低会造成褐煤干燥过程中析出的水蒸气在滤袋上重新凝结、糊袋,从而造成煤粉收集器阻力增加;温度过高容易影响煤粉收集器滤袋寿命,同时造成滚筒出口成品煤水分过低影响干燥出力。综上考虑,滚筒干燥机出口烟温控制原则是高于水分凝结的露点温度,且低于滤袋最高瞬时温度,在此基础上,尽量提高系统干燥出力。经过计算,本工程额定负荷下水露点温度为80℃,低负荷工况下(氧量16%)滤袋最高瞬时温度为120℃,因此控制滚筒干燥机出口烟温90~120℃。在入口烟温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调节原煤给煤机出力,以使出口烟温维持90℃~120℃。若原料煤水分和设计煤种相近,则控制在~120℃;若原料煤水分较低,则适当降低滚筒干燥机出口烟温,并根据成品煤的取样分析对运行参数优化调整。(3)氧量在投油工况下,燃油的燃烧特性决定了无法通过燃烧来实现低氧量运行,而系统没有设计其它手段来降低氧量,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在投粉之后,在保证燃烧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配风和燃烧调整,控制氧量在5%~8%。

2干燥系统改造及初步分析

2.1燃烧器一次风管改造原一次风管(设计院段)与燃烧器一次风喷口(热烟气发生炉厂家段)接口处存在缩径,即管道由φ325mm缩径为φ245mm。在投粉过程中发现,在燃料给粉机接近额定出力时,若一次风母管低于4.2kPa,则容易发生堵管,不能长期运行;而一次风母管压力在4.2kPa以上时,就地观察火焰已穿过挡火墙进入调温室,严重影响滚筒干燥机的安全运行。根据实测数据,母管压力4.2kPa时,一次风管(设计院段)风速为30.5m/s,则换算到变径后燃烧器喷口一次风速为55.5m/s。同时根据燃烧器设计数据,每只燃烧器额定出力为2.6t/h,设计风煤比为2.82,修正温度为60℃,静压为90160Pa。则额定出力下(一次风管尺寸为φ245mm)风速为52m/s。以上实测数据和理论计算均表明,燃烧器喷口一次风速远超过设计值(26m/s)和常规旋流燃烧器的一次风速推荐值[9]。根据相关规程,贮仓式制粉系统热风送粉的推荐风速一般为28~32m/s,若将一次风管(设计院段)由φ325mm改为φ245mm,则燃烧器一次风速最大为32m/s时,仅为满负荷风速52m/s的61%,在风煤比不变的情况下,燃烧器出力只有额定出力的61%。因此,在保证燃烧器出力的前提下,必须对燃烧器一次风喷口(热烟气发生炉厂家段)进行改造,改造前后对比见表2。改造后观察着火距离明显缩短,且均在挡火墙之前,未进入调温室,为系统的安全运行和达到满负荷出力提供了保证。

2.2粉仓结露及电加热改造干燥系统试运初期,曾出现以下问题:投煤初期,粉仓内煤粉较潮,部分有板结现象,流动性差;投粉初期,粉仓经常出现蓬粉,下粉不通畅,造成给粉机经常卡涩;在粗粉分离器出口进行等速取样时,抽出来大量的水蒸汽且很快凝结。经过分析发现,煤粉收集器粉仓电加热功率不够,且煤粉收集器上部没有保温,造成粉仓保温性差,仓壁温度较低,褐煤干燥过程中蒸发出来的大量水分遇冷发生重新凝结和结露。为避免粉仓结露而影响投粉,对电加热进行改造。粉仓原电加热为电热线,螺旋缠绕在粉仓外壁,每层间隔50cm左右,且功率较低,无法满足加热要求。现改为板式电加热,每块板电功率为400~700W,且粉仓分为上、中、下三层单独控制。改造后,粉仓电加热效果明显,可以从环境温度-30℃升至90~110℃,可有效避免水蒸气凝结。但粉仓上、中、下三层电加热功率相同,表面积却逐渐减小(倒锥形),热密度必然逐渐增大,因此电加热定值(外壁温度)不宜太高。根据实测,内壁温平均值比定值低50~60℃,且温度分布不均匀,最高点比平均值高15~20℃,存在局部过热情况。某次电加热投运时,定值设为200℃,在电加热的干燥作用下(未曾投油点火),粉仓内煤粉的全水分降低至6%,低位发热量升高至4928kcal/kg,此时煤粉极易着火自燃。为此电加热投煤前定值设定为120℃,投煤后降为90℃,正常运行过程中粉仓温度满足要求时可停运电加热。

2.3系统预暖褐煤在干燥过程中,大量水蒸气析出后随热烟气一起进入煤粉分离系统,若系统预暖不充分,在粗粉分离器中水蒸气遇冷凝结后和回粉管内的煤粉混合成煤泥状,从而造成回粉管堵塞,影响系统安全运行;在煤粉收集器中水蒸气遇冷结露后流入粉仓,造成粉仓内煤粉潮湿板结,影响正常下粉和燃料投运。因此在启动前4h投入电加热温控自动的基础上,启动初期还必须加强系统预暖。为保证预暖效果,采用投入2~3只小油枪,加大再循环风量(即系统通风量)的形式,预暖过程中维持滚筒干燥机出口烟温110±10℃,保证系统充分暖透。在脱硫入口烟温达到100℃时,此时再循环烟气已达到~110℃,表明整套系统已完成充分预暖,可以进行投煤干燥。

2.4不同煤种干燥结果的初步分析在改造完成和严格执行系统预暖的基础上,干燥系统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在运行参数基本相同(滚筒出、入口温度)的情况下,对不同煤种的干燥特性进行了对比,分别在原料煤给煤机入口、滚筒干燥机出口、粉仓料斗等对煤质进行取样分析,干燥结果对比见表3。从表3可知,在运行参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原料煤初始水分越低,干燥后滚筒出口块煤和粉仓内粉煤全水分越低,滚筒出口块煤发热量增加幅度越小,粉仓内粉煤发热量还可能随着灰分的增加而降低。对于干燥后灰分的增加,可以如下考虑:为消除同一煤种3个取样点(原煤,滚筒出口,粉仓)收到基水分的影响,假设对原煤进行不同水分下的工业分析,在不发生化学变化时,则各工业分析成分按比例变化,则各工业分析成分可按照下式进行换算(以挥发分为例)。从表4可知,对比滚筒出口和原煤折算到该水分(7.0%)下的工业分析,滚筒出口块煤Var和FCar均较原煤增加,而Aar较原煤降低。原因是原煤中灰分多以细颗粒形式存在,离开滚筒时大部分灰分被高速烟气携带走,灰分的降低造成其它工业分析成分(除水分)比重的增加,即FCar比例提高了5.11%,Var比例提高了3.97%;而Var提高幅度偏低的原因是褐煤在高温干燥(温度大于250℃)过程中有挥发分析出,挥发分比例会有所减少。对比粉仓和原煤折算到该水分(3.5%)下的工业分析,粉仓内煤粉Var和FCar均较原煤明显降低,而Aar较原煤明显升高。原因是原煤中大部分灰分以细颗粒形式被高速热烟气带离滚筒后进入煤粉收集器扑捉;灰分增加的另一个因素是热烟气发生炉燃烧煤粉产生的灰分在系统内部循环,无法全部有效排出,随着运行时间累积,灰分增加越多。为避免类似煤种2的褐煤在干燥后出现灰分过高,发热量偏低的情况,一方面要控制原料煤水分和灰分接近设计煤种;另一方面若实际干燥煤种和设计煤种差别较大,则需要实时化验,根据工业分析结果对运行参数进一步优化,控制成品煤的水分和灰分符合设计值。控制成品煤水分的意义在于,干燥后水分过低会加剧滚筒出口块煤的破碎,造成输送过程中产生更多煤粉扬尘;水分过低会造成粗粉分离器回粉水分过低,不利于提高成型机的成球率。在原料煤初始水分较低时,应适当降低滚筒干燥机出口温度,尽量控制成品煤水分在10%~15%,避免出现过干燥,同时保证系统出力。控制成品煤灰分的意义在于,干燥后灰分过高会导致提供给热烟气发生炉的燃料发热量偏低。一方面会使燃烧器在设计给粉量时产生的热量低于额定值时,从而影响热烟气发生炉的带负荷能力;另一方面,在产生相同干燥热量时,需要投入更多燃料燃烧,从而产生较多的灰分进入系统循环,进一步降低粉仓煤粉的发热量,影响系统物料平衡。

3结论

褐煤干燥范文第2篇

今年的主题是”发现生活中的美”,寓教于乐中,在欢乐和趣味中讲述了“美就在我们身边”。航天英雄刘洋让我明白了“探索之美”;篮球巨人姚明让我见识到“自然之美”;还有奥运冠军和“最美司机”的女儿,农民艺人刘大成等等让我了解到“和谐美”、“传递美”、“创造美”、“平凡美”。这其中年轻的邓丽老师让我最为感动。

邓丽老师是一位年轻平凡的乡村教师,可她的到来给这个大山里的学校和孩子巨大的改变,让国旗在大山里升起,让孩子们打开了美术和音乐的大门,她让孩子们了解美,创造美,孩子们非常喜欢她。

邓丽老师已经在学校工作了三年时间,孩子们用了许许多多的办法希望邓老师留下来。其实孩子们离不开邓老师,邓老师也是离不开孩子们的。当邓老师告诉孩子们他会一直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们破涕为笑的笑容让我十分的感动。邓老师用她无私的爱感动了所有的人,她才是真正的心灵美,平凡美!

褐煤干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相干技术;分形;相干切片

地震勘探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煤田勘探中,但在煤田应用中仍存在着解释技术单一、解释参数选择存在局限性等问题,在煤炭领域仅能准确解释5米以上的断层,直径大于20米的陷落柱、采空区等,而对于影响机械化采煤的2~3米小断层及其它地质异常体的地震解释则不够准确,如何从三维地震数据体中有效提取地震属性参数,并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属性参数进行研究以解释更小的断层,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煤矿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系统,提取出反映断层特征的倾角、能量变化、振幅差异和落差值在煤(岩)层地震反射波所反应的各信息之间的差异,对三维地震数据体中包含的煤层反射波的追踪及反射层位上沿层提取与断层有关的地震信息进行分析,避免了人为的主观误判,更为精确的解释了落差大于5米的断层,提高了落差小于5米小断层解释的可靠度和精确性,该方法在煤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中对小断层落差2~3m、直径小于20米的陷落柱、采空区等的解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选取适当的尺度(计算出点间距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求出向量SR和向量MSID的每一个分量的对数,然后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斜线的斜率P,即为二维分形值。

在煤矿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系统平台下,利用计算机可以直接提取计算提取三维地震数据库中二维分形参数值。通过启动“煤矿三维地震动态解释系统”在打开“地震属性技术”窗口,选择所需要提取数据的工区数据库,打开“属性提取参数设置”窗口,设置好最小Inline号、最大Inline号和步长,并选择要提取的对应层位。

2相干体技术原理

相干体技术就是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中相邻道之间地震信号的相似性,来描述地层和岩性的横向非均匀性。断裂识别应用属性最多的是相干,相干数据体是利用地震道间的波形相似性进行分析,来确定地下储层的横向岩性变化,其假设条件是地层连续、横向上地质与地球物理参数变化不大、道与道之间的波形应相似.当存在断层或裂缝(孔、洞)发育时,地震剖面上波形特征会发生变化,用多道相似性准则去衡量它,找出波形特征的变化与相似系数的关系,根据已知区相似系数的变化规律,可预测目标区是否有断层或裂缝(孔、洞)分布。采用平面图或三维立体的可视化的方式显示具不连续性的断层和地层边界等,能直接指示断层、地层边界等地质特征。

3应用实例

在三维地震地震勘探中,构造区域的煤层在地震勘探表现为反射波发生了变化。反应在时间剖面上为反射波同相轴发生错断、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出现空白带;反射波能量减弱、振幅降低、噪声的影响突出。反应到波形上的变化是反射波幅值降低,波形变得平缓且零乱。波形的变化将会引起反射波序列分维值的变化,从而使得连续的二维分形参数值表现出跌宕起伏,出现明显的起落。以谢桥矿西二采区Inline365线为例(如图1所示),从时间剖面上看不出反射波同相轴有明显的异常,只能大体的判断反射波同相轴在Crossline187线附近有轻微的揉皱,这与煤层变薄或者受岩性组合影响所产生的地震波相似,不能直接的判断是否是断层或断裂构造。

褐煤干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感;创造性思维;艺术

一、声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声乐是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古老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是人声唱出带有语言的音乐。人们在欢乐的时候唱歌,悲伤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唱歌,劳作的时候唱歌,休闲的时候唱歌,婚丧嫁娶的时候唱歌。人声是最自然、最朴实、最亲切、最本真的表现工具,当人们把情感化为起伏跌宕的歌声后,歌唱就成为一种形式与内容紧密联系的行为。要想歌唱得好,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发音的技巧,在唱歌的时候还要求唱歌者要饱含感情地去演唱。这就要求唱歌者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要想提高歌唱水平完美地歌唱,必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自觉接受美感教育,提高审美能力,从“重技轻艺”中走出来。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大脑的支配,歌唱属于人类行为的一种,其全过程是由心理因素支配完成的。声乐艺术作为表演的艺术,要求演唱者仅仅能动听地把歌曲演唱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心去体会歌曲包含的情感和内涵,通过自己的演唱把这种情感包含在歌声中表达出来,使听众受到歌声的感染。声乐的这种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地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自主地学习,发挥创造性,才能情由心生,歌唱得收放自如。

人类的思维是很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形式很多,包括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逻辑思维、集合思维等等。作为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各种思维,增强其能力,鼓励其大胆地进行思考,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立体直观地感受音乐形象,以实现对音乐的理解,增强对音乐的感悟,并体验到作品的美妙。

贝多芬曾说过:“音乐不是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歌唱者要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用心感悟和体验,用心演绎,才能逐步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境界。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歌曲所包含的意境,并在演唱时把歌曲表达的情感体现出来。

二、美感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所谓美感是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一种心理过程。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这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地域、时代、阶级的人都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是在歌唱中运用丰富的文学知识、良好的艺术修养从感知、想象、情感等方面对演唱者施以影响,美感主要指的是心理上的活动,通过认真体会歌曲的内涵,体会出歌曲真正的含义和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才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歌曲中,才能在演唱中把歌曲表达得完美。声乐作品是作者在深刻感悟生活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社会现实某一方面做出情感判断后精心构思而成的,因而仅有发声技巧,并不是歌唱艺术的全部。一个歌唱者想要和听众对一首声乐作品的审美视角、审美价值取向产生情感上的感悟和共鸣应着眼于更广泛的领域,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不断充实自己,自觉接受美感教育,提高美感意识,促进歌唱艺术全面协调发展。

美感教育是人们从事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的一种方法论,从宏观上对人们研究艺术的各种规律予以指导、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使人们更加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正如歌唱家莫塞尔所说:“声音训练不是简单地去发展特殊的肌肉活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其表达能力的训练。”美感意识的培养对提高歌唱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美感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美感教育应贯穿声乐教学的始终。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提高美感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这门看不见摸不到的艺术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塑造出全新的音乐形象的必备能力。分析声乐作品具体的时代背景、民族特点、作曲家的个性等,通过把联想想到的画面融入到情境中去,强化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综合理解,使其更快地进入角色,是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的营造音乐意境的教学手段。

2.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声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利用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节奏来反映我们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的。通过对学生审美思维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利用“听觉”体会出歌曲中美的意境,深刻的体会音乐的真实美。

3.利用音乐作品进行美感教育

音乐作品中包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对学生起到鼓舞和激励的作用。声乐教师要利用音乐的这种特性来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够与其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大自然是进行美感教育的丰富源泉,要经常让学生走进自然,体验自然,在自然中获得美感。在自然界中体会阳光雨露、日升日落、花鸟虫鸣,用心体会自然界带给他们的神奇感受。长期受到美的熏陶,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会获得很大的发展,不仅善于发现和欣赏生活、自然、艺术中的美,并且乐于创造美的事物,最终把对美的感受融入到声乐演唱中去。

褐煤干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血LDH;β2-MG;α-岩藻糖苷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急性白血病血LDH、β2-MG、α-岩藻糖苷酶。

1.1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患者,所有病例的诊断[1]、分型及疗效[2]。参照全国统一标准,其中男35例、女22例、平均年龄33岁,均无其他病史,正常对照组39例,均来自门诊健康体检者,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龄35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和对照组均采集空腹肘静脉血3毫升,分离血清,采用酶学方法检测LDH AFU,试剂由深圳新产业生物医学有限公司提供,用透射比浊法检测β2-MG,仪器为日本产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

2 结果

治疗后血清LDH、β2-微球蛋白、AFU水平均有所下降。不同疗效间下降的程度不同。完全缓解CR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部分缓解PR和不缓解NP的患者血清含量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恶变,病变白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的能力,阻滞在较早阶段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研究发现AL患者血清中有些指标发生变化,完全缓解后恢复正常,而复发时又改变。

LDH即是参与催化丙酮酸与乳酸之间氧化还原反应的酶。是糖代谢中的重要酶之一。急性白血病在不同时期其血糖代谢异常已有文献报道,本组资料显示缓解后复发的急性白血病LDH均升高,这种异常变化是由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其升高的程度与细胞异常代谢明显相关。因此我们认为检测LDH水平变化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疗效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β2-MG是Ⅰ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轻链,它主要表达于B细胞系统、单核细胞系统,多由幼稚淋巴细胞产生。白血病患者β2-MG升高的原因可能有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淋巴细胞,使β2-MG增多,速度加快,白血病使体内细胞表面纤维蛋白原激活因子分泌增加,从而使β2-MG分泌增加,肾小管被白血病细胞浸润,使之滤过β2-MG减少,从而使β2-MG总量增加。β2-MG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是对患者病情监测、疗效的敏感指标。

α-岩藻糖苷酶是一种酸性溶酶体水解酶,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细胞,血液和体液内,参与糖蛋白、糖脂及寡糖的代谢。肿瘤细胞可能分泌某种抑制因子,抑制肝细胞对糖苷酶的清除能力或释放某些刺激因子,促进肝细胞或肿瘤细胞本身合成糖苷酶[3-4]。总之,血清AFU活性升高可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AFU活性的变化间接反应体内含α-岩藻糖的糖脂、糖蛋白代谢紊乱,特别是M4、M5患者AFU明显升高,可作为一种新的辅助分型方法。

总之,急性白血病联合检测LDH、β2-MG和α-岩藻糖苷酶可作为病情进展、疗效及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武永吉.血液系统诊断与诊断评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1.

[2] 张之楠.血液病诊断标准[M].2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4.

相关期刊更多

天中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黄淮学院

锅炉制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洁净煤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