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质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ISO9000标准 教学管理 过程方法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高等院校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拓展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涌现了许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成果。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正是这些成果的很好体现。然而,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研究的领域或所教授的课程都可以最终化归到某个教学学院中去,因此,教学学院是最基层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构建符合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的学院管理模式,规范教学学院的教学过程管理,发挥每位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是高等院校在教学和科研上更上一层楼的关键。
英国是率先应用ISO9000标准来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早在1987年该国就颁布了BS5750国家标准,该标准是将ISO9001标准完全移植到教育领域的认证规则,并且在几十所英国高校得到应用。美国1992年就有220所高等院校采用该标准,其中包括哈佛、哥伦比亚等一些著名的研究大学。1998年秋美国宾西法尼亚洲有19所公立学校按照该标准来检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美国全国私立学校认可委员会主席认为:“采用国际质量认证的方式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管理发展的趋势”。
我国也有一些教育和培训机构移植和应用了ISO9001标准。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的教育机构主要集中在各类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普通高等学校较少。目前,依据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主要有: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运学院、青岛船员学院、舟山航海学校、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清华大学某学生宿舍、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山西国际商贸学院等。这些学校的实践表明,将ISO9001标准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是可行的。
二、2000版IS09000系列标准
在理论上,ISO9000引入教育领域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学校质量管理理论,同时也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上,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利于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规范我国学校质量管理,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教学学院是学校最基层的教学和科研单位,因此,研究构建符合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的学院管理模式,对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具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00版IS09000族标准的主要特点是质量管理控制的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以及预防性和持续改进性等,它强调服务第一、消费者至上和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它融会了当今世界质量管理实践和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具体体现在:一是标准内容吸取了当今世界质量管理普遍接受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先进经验,使标准更具有现实性。二是较好地体现了现代科学管理的理念。ISO9000系列标准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规定具体、操作性和通用性强,作为已被各国普遍承认的国际标准,当然能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重要的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目的是促进国际交往和合作。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一些国家的教育机构对外国学生的学历或学位是否是由经国际质量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所授予是有强制性规定的。教育与国际接轨,最终体现在教育质量的接轨上,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国际化的教育质量管理、监控和审核体系与机制,来保证教育部门发展的国际化方向。
三、利用过程方法构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学院教学管理模式
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则强调过程管理,要求组织采用过程方法,以过程管理为主导的质量管理模式,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在过程中加以控制。目前教育部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正是为了规范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使高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 过程方法。ISO9000质量标准强调鼓励采用过程方法管理组织。它强调:“本标准鼓励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和效率时,采用过程方法”,产品是“过程的结果”,而程序则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任何将所接受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都可视为过程。输入和输出的是产品,过程(活动)需使用资源。资源可以包括人员、设施、工作环境和信息等等。过程有输入、输出、资源、活动四大要素,过程需要识别、控制、评价、改进,才能使过程最适宜于达到过程要求。这是对过程的普遍性要求。过程具有分合性。任何一个过程,都可以分成若干个更小的过程;而若干个性质相似的过程,又可以组成一个大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会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形成过程的链。组织内诸多过程的系统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其管理,称之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实际上是对过程网络的一种管理方法,它要求组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并进行连续的控制。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很强的目标定向性以及结构化的策划,能够保证跨职能活动的效率,同时又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高等院校的教学学院是最基层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是最基层的教学过程组织,教师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子过程的人员,是过程活动的主体,因此对其活动要进行控制(制定文件化程序来规范)、监视和测量(检查和考核),所以制定文件化程序来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十分重要。
2.教学管理文件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化状态,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化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工作,通过质量体系文件,规定教育过程运行的规范、程序和要求。基于ISO9000质量标准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文件体系应当包括:教学计划的编审、教材选择或编写、教学过程控制(包括备课、教案、授课、实验与实习指导、毕业设计、辅导答疑、作业批改、考试及成绩评定等)、教学检验评定、教育文件和资料的管理。必须充分认识教育过程的特点,依据ISO9000标准的基本思想,为学院的各项教学工作制定文件化的规范,落实质量职能,建立可以测量和考核的目标值,由职能部门加以监督和考核。
为保证ISO9000质量标准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有效运行,要做到两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思想认识是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人们认识的不同,决定了处理问题方式和结果的差异。如:有人认为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形式主义;对文件及质量记录控制的种种规定是多此一举。这就会导致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无法落实,因此,对质量体系建立与运行问题一定要达成共识。二是管理考核到位。管理考核到位,是指根据职责和管理内容不折不扣地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运作,按程序文件逐一落实实施监督和考核。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该由参与过程和活动的人员制定。这样,教师才可更好地理解必不可少的要求,并产生参与感和主人翁感。往往质量手册由体系策划主管部门编写,程序文件由主要执行责任部门编写,作业文件由执行部门编写,记录由编写文件的人员设计。
四、结束语
通过构建符合ISO9000标准的学院教学管理模式,规范教学管理,发挥每位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对最终构建整个学校的ISO9000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对规范高等院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在教育部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提供了质量体系保障。
参考文献:
[1].北京国培认证培训中心:《NECCA-QMS审核员培训教程》,.2003。
[2].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apply approach and method of quality chain management are summarized. The analysis and proposals in this paper will be useful for the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关键词:质量链;质量管理;装备质量
Key words: quality chain;quality management;equipment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J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14-01
0引言
质量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是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主体尺度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质量链管理及其在装备研制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可以为装备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技术支持。
1质量链管理的内涵和基础
“质量链”(Quality Chain)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者提出的,他们综合了QFD、SPC、SPI、供应链及工序性能、产品特性值、工序能力等重要的质量概念,系统地、全面地表示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Trozynski,1996)。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Loop)的概念,即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Juran,1999)。实质上“质量环”与“质量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质量调控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协作性。目前,国内对质量链做出的权威定义是,质量链是“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合体,是质量流以及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质量链管理是指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实施有效的质量链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管理任务的确定。二是管理工作的规范。规范化工作的对象是质量链运作过程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各种实体;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事物,如工作程序、处理方法等。三是管理信息的统一。
2质量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2.1 质量链管理研究国内研究以对质量链直接进行理论探讨为主,集中于制造企业质量链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具体的技术和方法比较缺乏。文献[1]中,描述了传统的封闭型质量管理模式。在文献[2]中提出质量链管理的思想是研究多组织、多要素、特定时段的质量链运行规律,并通过关键链节点的控制,实现有效耦合的管理方式。并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图、耦合效应等概念作为质量链管理的基础。并依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对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进行了描述。文献[4]对现有的质量链相关理论研究做了归纳和分析。
2.2 基于供应链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供应链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顾客之间所形成的供需网络,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着眼于供应链的特定功能,质量管理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活动,对于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的质量管理、协作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文献中提出了基于质量环的供应链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分为供应链孕育期质量管理、供应链构建期质量管理、供应链运行期质量管理。文献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框架应包括组织模型、进化模型、进程模型和信息模型四个部分,分别加以了探讨。
2.3 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当前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基本还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着重在企业内部完善对于质量的控制,军事代表系统也是按设计、配套、制造环节,按系统划分,按设计、生产单位、供应商等所处的地域进行职能划分,各自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于企业间的质量控制关注不够,质量管理存在脱节,不同环节间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需要通过上级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加以解决。
3装备实施质量链管理有效途径
3.1 选择优秀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质量链供应链是质量链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才能为质量流及质量链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随着装备系统复杂性的不断提高,零部件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现在军品生产对民营企业放开,供应商的可选范围大大增加,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估、选择、淘汰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3.2 分析产品质量规律,对装备研制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产品质量在研制全过程中是处处关联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质量特性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上游环节的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通过将将产品研制全过程看作一个链状结构,分析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装备明确特定的质量指标;分析各个环节中中间产品的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其质量水平对最终装备的质量的影响;质量特性在各环节是如何传递、积累、转换的;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环节、不同质量特性,建立有针对性的质量特性接口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研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并根据不同产品、不同质量特性随时进行调整。
3.3 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质量链管理基础条件供应链和质量链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先进制造模式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质量链管理,就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装备研制过程复杂,研制周期长,牵涉面广,研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可以使各环节可以迅速高效的进行信息交换,建立集中有效的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成功的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
4结束语
本文对质量链管理的内涵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质量链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质量链管理理论作为一个源于复杂经济社会的复杂理论,其丰富的内涵和运行规律尚待进一步探索。推进装备质量链管理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晓青,段桂江.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中国质量,2002.
[2]唐晓芬,邓绩,金升龙.质量链理论与运行模式研究.中国质量,2005.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于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
持续质量改进主要为一个对质量进行改进和管理的过程,有效的持续质量改进能够使产品质量更高,是当前医院管理转型以来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和内容[1]。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一个重要的部门,需要完成整个医院各个科室所有医疗器械的清洗、灭菌、消毒、供应、包装等多项工作[2],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质量的高低对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有明显影响,因此必须着重管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避免出现医患纠纷,促进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维护医院良好声誉[3]。笔者在对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比较实施前后质量管理效果,研究具体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时间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这段时间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最后比较这段时间内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管理质量的差异。
1.2持续质量改进实施背景
本院消毒供应中心2年前转变了管理方式,由以往的分散管理转变成了如今的集中管理模式,使集中管理的各项功能实现了最大的发挥,现今消毒供应中心不仅要负责灭菌和消毒工作,还需要保证整个医院医疗器械的保管、清洗、供应和灭菌,如此繁杂、巨大的工作量要求消毒供应中心必须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以保证所有工作高质量完成。另外,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成立一支质量管理队伍,能够保证医院灭菌和消毒服务工作的安全和高效性,使工作的程序更为规范,医院医疗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医院各个科室对无菌器械的需求都得到真正的满足。
1.3持续质量改进实施方法
在本院消毒供应中心选择7位医护人员组成质量控制管理小组,组长由主管业务护士长担任,另外6位中有5位都是从业资历在5年以上的管理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护理人员,另外1名为消毒技师。1.3.1管理小组工作职责管理小组工作职责主要负责建立并完善消毒供应中心内所需的各项质量管理标准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另外还需要监督、组织好各项实施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各项制度的检查和整改,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实时关注国内外关于消毒供应方面优秀的管理经验,对消毒供应质量进行管理,确保消毒供应中心为整个医院提供最好的消毒供应质量。1.3.2管理小组工作内容监督落实消毒供应中心医护人员工作实施质量、劳动纪律、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等各项工作;对中心内的全自动清洗机、超声波清洗机、高低温灭菌器等各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做好保养和维护工作;定期检查各类灭菌物品以及一次性物品是否在有效期内,做好各类物品的存储和发放,发放时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对消毒供应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包括消毒、检测、处理清洗污物、包装、待灭菌物的包外标识、灭菌方法等[4],确保每个环节都到位,检查高低温灭火菌器工艺检测、化学检测以及生物检测、医护人员手部细菌检测等各项内容。1.3.3管理小组人员培训根据消毒供应面的不同科室的不同工作制定具体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监督中心医护人员学习各项制度和工作职责,还要定期组织中心内医护人员学习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注重对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使中心内每位医护人员都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了解如何操作能够确保工作质量以及高质量的标准具体有哪些。中心内医护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不断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工作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灭菌物品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管理小组要培养中心内医护人员认识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只要这样才能做好医院管理。1.3.4管理小组活动形式小组内每位组员都需要每天进行自我检查,记录下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各个区域存在的各类问题。小组组长要和组员仪器每个月对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完成汇总工作,以保证能够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出来,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查明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理清整改措施,在后期贯彻实施,对于改进措施实施的效果也要进行定期检查分析,一直持续到改进后的状态符合要求的标准。
1.4评价方法
定期的检查报告显示工作中多个环节都有安全隐患以及质量问题,但是每个问题和隐患的程度有所差别,持续质量管理小组及时记录下存在的各类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协商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进,同时向科室的护士长报告,在科室内召开所有科室医护人员参与的质量控制和改进专题会议,通过讨论加上持续质量管理小组以及科室护士长的相关指导,针对问题和隐患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尽快进行问题和隐患的改进和消除。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持续质量管理实施前后管理效果比较
实施后灭菌物品监测、待灭菌包、改进后效率、科室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且实施后第2年比实施后第1年效果更为明显。实施2年后各项效果指标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持续质量管理实施前后管理效果比较〔n(%)〕时间年份灭菌物品监测待灭菌包改进后效率科室满意度实施前2012-201321550(70.00)21535(55.00)52(80.00)61(81.00)实施后2013-201428700(85.00)a25600(80.00)a62(86.00)a67(92.00)a2014-201545600(100.0)ab31750(95.00)ab31700(95.00)ab81(100.0)ab与实施前比较,aP<0.05;与实施1年后比较,bP<0.05
2.2医护人员质量管理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实施前对质量管理知识完全掌握和基本掌握的医护人员均少于实施后,实施后未掌握人数为0,比实施前少9人,实施前后质量管理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实施后比实施前高10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检查、分析、整改、检查是持续质量改进的主要实施步骤[5],将其运用到消毒供应的实际工作中,保证每个工作环节都渗透有质量管理,实现质量管理的全面性。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使中心内医护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得到增强,转变了以往由护士长单独管理的形式,所有的中心成员都成为了质量管理的一员,提升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质量管理小组定期检查工作进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使消毒供应中心形成了独特的质量管理制度。本研究在本院消毒供应中心连续两年实施持续质量管理方法,比较实施前后管理效果,实施后第一年的灭菌物品监测(85%)、待灭菌包(80%)、改进后效率(86%)、科室满意度(92%)与实施后第2年灭菌物品监测(100%)、待灭菌包(95%)、改进后效率(95%)、科室满意度(100%)均高于实施前分别为70%、55%、80%、81%,且实施后第2年比实施后第1年有明显升高;实施后知识掌握情况为100%,明显高于62.5%,实施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持续质量管理方法用于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中,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提高中心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颖红,吴丽莹,岑美珍,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效果探讨〔J〕.吉林医学,2013,34(15):3041-3042
〔2〕李奕.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3):99-100
〔3〕陈翠英.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2013,16(24):159-160
〔4〕陈芳.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3(6):10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骨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抽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循证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循证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分别评价两组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操作水平、沟通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循证组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操作水平、沟通能力评价得分分别为4.15±0.67、4.57±0.32和4.70±0.57,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循证组患者满意度由对照组的66.7%提高至85.7%,两组患者各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以护理研究为依据,在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最新、最科学、最有效的护理方案。循证护理促进了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对提高护理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循证护理;骨科护理;护理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发生各种意外事故的几率也逐渐增大,因此导致骨科创伤患者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1]。骨科术后易发生创面感染,往往造成疗程延长,甚至并发肢体关节功能障碍,引起手术失败[2];同时骨科创伤治疗费用较高,患者护理难度大[3],这都为骨科护理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提高骨科护理质量,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促进患者康复,是提升医疗机构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循证护理是通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采用所获取的最佳研究依据,并结合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三者结合制订出完整的护理方案[4]。循证护理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病足患者、人工心脏瓣膜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等临床护理实践中[5-7],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改善了患者的护理质量。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对骨科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比较,取得良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患者84,其中男50例,女34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1.5±7.2岁);上肢骨折患者26例,下肢骨折患者18例,肋骨骨折患者18例,脊柱骨折患者10例,骨盆骨折患者8例,其他4例。所有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循证组各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循证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干预。患者纳入标准:(1)均为骨折患者;(2)具有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精神正常且意识清晰;(3)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合并患有其他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的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3)有严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障碍,或精神异常患者。
1.2研究方法
1.2.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循证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2名责任护士和2名专职康复师组成,所有成员在研究开始前均接受有关循证护理的相关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1.2.2提出循证问题骨科护理对象通常为骨折和关节损伤患者,通常具有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治疗方法各异、康复时间较长等特点,因此循证护理小组拟通过每周1次总结骨科护理工作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把提高骨科患者的护理质量管理作为本课题的研究题目。
1.2.3查阅资料,寻找循证支持通过网络及院图书室进行相关文献资源的检索,依据所提出的循证问题确定检索的关键词,检索出相关文献,阅读文献并总结归纳与骨科护理相关的证据,同时对所得证据的科学性、真实性及临床实用性进行评判客观的评价,以筛选出可有效改善骨科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1)人文关怀护理模式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是以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作为基础,通过为患者制定适合其自身要求的护理服务以满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从而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升医疗机构的护理服务质量。骨科患者通常身体受到较大创伤,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负性心理,因此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骨科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2)骨科专业护理小组及继续教育制度的建立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和管理意识,整体上提升了骨科护理质量;(3)全员参与一级质控制度使全体骨科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到骨科护理质量管理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和责任感,并通过相互之间的监督持续地提升护理质量;(4)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可以一方面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患者最大程度上接受优质护理的服务。
1.2.4选出最佳证据,指导护理实践循证护理小组根据筛选出的改善骨科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骨科护理管理措施:(1)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患者入院时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进行必要的骨科疾病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减轻自身疼痛的措施,同时对患者施加心理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康复的信心;(2)建立以骨科护理骨干为成员的骨科护理专业小组,研究制定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继续教育制度,定期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使小组成员及时了解国内外先进的骨科护理知识;(3)建立全体成员统一参与的一级质控管理制度,每位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单项护理质量进行质控管理并记录,护士长每月进行质量检查和人员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质量改进;(4)科室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并每日增设机动人员,以解决护理人员不足导致工作紧张的局面。
1.2.5评价方法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骨科护理质量管理调查问卷》,问卷包括3部分,主要内容包括:(1)受调查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2)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包括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操作水平和沟通能力的评价,分为5个等级,差、不满意、一般、基本满意、满意分别对应1~5分;(3)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设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层次,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视为对该护理过程的总体满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解释语进行说明,由经过培训的专人在患者结束治疗时发放。问卷由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本项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4份,回收84份,有效回收率100%。
1.2.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循证护理前后护士服务态度、操作水平、沟通能力比较经统计,循证护理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和积极性,服务态度、操作水平和沟通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循证护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经比较,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6.7%,循证组患者满意度为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5),表明循证护理可以有效提高骨科患者的满意度。
3讨论
护理质量的提高是医院管理的永恒目标,在医院的服务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随着医疗市场改革的不断变化,各个医疗机构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护理质量也在不断发展,“以患者为中心”、整体护理为基础,制定适合患者自身需求的护理已成为各个医疗机构开展的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9]。创伤作为骨科常见病,患者多因车祸、工伤等诸多因素引起毁损伤或皮肤撕脱伤,污染严重、病情危重[10]。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密切医、护、患的关系,使护理工作更有实效性,积极的借鉴先进的护理经验,做好高质的骨科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小组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并从骨科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总结归纳与骨科护理相关的证据,并筛选出可有效改善骨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措施,然后经过循证小组成员的讨论,从而为骨科患者制定出了最佳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士服务态度、操作水平、沟通能力得分为3.31±0.42、3.85±0.63和3.66±0.39,循证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措施,护士服务态度、操作水平、沟通能力得分为4.15±0.67、4.57±0.32和4.70±0.5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患者满意度为85.7%,与对照组66.7%相比显著性增加,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循证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实施循证护理过程后,护理人员摒弃了以往盲目的、机械的护理方法,根据自身专业知识、临床经验、患者实际需求对患者实施有计划的、规范的、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加强了与患者的互动,真正体现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宗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肖秀霞,蓝勇明,黄满华.持续质量改进在提升骨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1):1709-1711.
[2]潘永苗,叶承锋,潘金波.骨科感染创面病原菌分布调查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2):192-194.
[3]周晓玲,郑雪梅,李民霞.骨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3,28(8):11-13.
[4]姬淑芸.我国循证护理发展现状分析及其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2):377-379.
[5]程蕾,李星,罗霞娟,等.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循证知识及实践调查及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6):70-72.
[6]孙怡,张淑强.糖尿病足患者的循证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7):660-661.
[7]余艳.循证护理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精神障碍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0):1838-1839.
[8]段丽丽.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评价的权重建立科学的护理质量评价方法[J].中国护理管理,2007,7(2):52-53.
[9]朱蓓,徐剑鸥,眭升.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床旁交接班流程优化[J].护理学杂志,2013,28(4):25-26.
【关键词】 护理质量管理; 基层医院; 护理质量; 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1-0066-02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method and efficacy of enhancing care quality in improving primary hospital care quality.Method:Thirty-nine cases of nurse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Their care safety,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basic care,emergency equipment,care instrument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before and after enhancing care quality management in 2012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are safety,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basic care,emergency equipment,care instrument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after the enhancing management were all obviously higher than before(P
【Key words】 Care quality management; Primary hospital; Quality of care; Method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ping County,Zhaoping 546899,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1.037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临床护理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这种背景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护理质量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为进一步分析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基层医院护理质量的方法和效果,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的39例护理人员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的39例护理人员,其中男2例,女37例,年龄21~46岁,平均(32.15±10.35)岁,护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中专10例,大专23例,本科6例,护理人员的职称包括:初级25例,中级13例,副高1例。
1.2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方法
1.2.1 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护理的安全性 首先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护理标准[2],并充分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及各级人员职责进行明确和完善,尤其是各项护理工作考核标准、护理文书、相关标本等规范标准,形成系统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为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按照制定的护理质量标准对各个科室、临床人员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质量标准,在该项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3],充分站在患者的角度,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作为护理考核重点指标,形成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接收和整理来自临床人员、患者的反馈信息并进行修订,提高护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标准性;再次是由医院领导特别是科室长牵头,组织相关责任人员成立质量检查小组,其主要工作是负责日常护理工作的质量检查,了解护理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深入程度,确保制定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案贯彻落实;第四是严格落实奖惩制度,主要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水平、服务规范等方面制定了详尽的条例,采取科室奖金二次分配的方式[4]。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开展“我最满意护士”和“最不满意护士”的投票活动,由患者进行投票,每月评选一次,对表现良好的护理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对表现差的护理人员给予处罚,同时让表现优秀的科室及护理人员讲解其经验,以此激发护理人员争先创优的热情;最后是严格依法执业,该步骤主要针对于护理人员的招聘环节,招聘的护理人员必须有执业证、毕业证,并通过严格的考试和试用,符合医院要求后方可聘用,同时要按照规范对聘用的护理人员的简历表、申请表、档案袋进行规范化管理,避免资料遗失。
1.2.2 加强环节质量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首先是对日常护理管理的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对新聘用的护理人员、实习护理生等发生差错频率最高的工作人员,以及危重、精神异常、手术、儿童、老年人等容易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区分开来重点管理,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规章制度、护理应急预案、沟通技巧、岗位职责、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重视;在以上容易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群体中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及分级护理管理制度,并及时评估患者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在细节方面,很多方面的护理工作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并不高,但需要重视细节,一些护理人员往往会因为操作简单而掉以轻心,不够谨慎,最终导致了护理差错事件发生;也有一部分护理人员往往在工作高峰期的时候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或者工作方式没有系统性,没有合理的安排,手忙脚乱,最终导致护理差错事件发生,降低了医院护理质量。而通过有效的培训则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引起护理人员对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的重视,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最终提高护理安全性;其次是要加强科室的管理,将重症监护室、儿科、急诊科等危重患者多、消毒隔离要求严、工作量大、应急要求高、基础护理多的科室作为重点管理科室;另外是要对节假日、夜班等重点时间的排班制度进行调整,可采用二线排班、弹性排班的方式,加强各科室人员的联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叮嘱护理人员务必重视体温单、护理记录单、医嘱单等护理文书的书写,注意细节,比如字迹工整等,特别是危重患者记录单,应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规范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可从护理文书的准确、客观、科学、真实、完整、及时进行,对护理书写不规范的护理人员予以处罚,对书写优秀的护理人员予以奖励,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书书写的重视度;日常护理中应加强急救药品的管理,定期检查急救药品准备是否完善,并详细核对急救药品的名称、有效期、批号是否存在纰漏,对没有差错的进行编号和登记,有差错的要及时纠正。
1.2.3 积极改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并注意掌握沟通技巧,积极通过鼓励、安抚性语言和肢体语言等技巧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关心和呵护患者,重视患者的利益,耐心的解答患者的疑问,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各项合理需求,积极改善护患关系;另外是在病区环境上进行改善,比如做好病房环境的消毒杀菌,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清洁、安静、通风和采光,在病区布局上重视色调和谐,在病房及走廊处放置了花坛,做好患者的接待工作等,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适度,最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5]。
1.3 观察指标
对2012年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前后各1年间的护理安全、消毒隔离、基础护理、急救器材、护理文书、患者满意度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护理安全、消毒隔离、基础护理、急救器材、护理文书、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是通过医院自行建立的调查表进行,各项评分满分均为100分,100分表示质量/满意度最高,0分表示最低。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后护理安全、消毒隔离、基础护理、急救器材、护理文书、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提高(P
3 讨论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改革的持续推进,在医院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医疗专业技术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水平是其重中之重。同时,在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的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应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指定的要求,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才能将制定的规章制度更好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最终使护理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要遵循“患者第一,医务人员第二”的原则,尤其是要充分重视护理人员的利益,当前形势下,存在着严重的“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不被尊重”等现象,大大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护理质量自然而然也就得不到提高。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避免细节环节疏漏而引起护理差错事件发生,同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适当的加重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保证护理人员对日常工作引起充分的重视,兢兢业业,并以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最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相关研究表明,积极通过人性化管理、优质护理等措施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维护医院良好形象、促进医院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6]。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加强护理质量管理能有效提高提高基层医院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时焱.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基层护理管理工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143.
[2]葛文娥.精细化管理在护士长能力培养中的实践与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175-177.
[3]山习芳.浅谈基层卫生院优质护理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8):4437-4438.
[4]王春惠,雷红霞.急救链式护理管理流程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15):8-10.
[5]叶玉兰,蒋洁珊.三级护理查房在基层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0):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