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舒婷

舒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舒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舒婷范文第1篇

中国的“朦胧诗”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的发轫之作是舒婷于1979年发表在福州《兰花圃》上的一批诗,其中有后来被广为传颂的《致橡树》《这也是一切》等。其时真名叫龚佩瑜的舒婷还是厦门灯泡厂的一名女工。她的诗作以新颖的构思、神奇的意象和独特的比兴,给在“”时代压抑已久的中国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这使众多诗歌作者和读者深受鼓舞和喜爱,同时也引来不少非议和反对。

由此,《福建文艺》(后更名《福建文学》)编辑部于1980年2月率先在全国组织了一场新诗大讨论。围绕诗歌可不可以抒发个人感情;抒个人之情与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神的关系如何;怎样扩大诗歌的题材;怎样看待诗歌的社会职能;新诗应如何吸收外来形式,它与民族化、大众化的关系如何等等,每一期都辟出专版刊登争鸣与商榷文章,时间达一年半之久。这期间,诗歌界著名的“三个崛起”先后问世,即:谢冕发表于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上的《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发表于1981年3月号《诗刊》上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发表于1983年第1期《当代文艺思潮》上的《崛起的诗群》。此前,孙绍振更早在1980年4月号的《福建文艺》上最早在理论界发表了支持舒婷的文章《恢复新诗根本的艺术传统――舒婷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福建文艺》及紧随其后的《诗刊》的新诗大讨论和“三个崛起”无疑给起步中的舒婷、北岛、顾城等新诗人以极大的支持和肯定。但反对派的声浪也正一浪高过一浪。

最早的反对派代表人物是公刘、章明等。章明以《令人气闷的“朦胧”》――发表于1980年8月号《诗刊》上的文章而“名满天下”:“也有少数作者大概是受了‘矫枉必须过正’和某些外国诗歌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僻,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为了避免‘粗暴’的嫌疑,我对上述一类的诗不用别的形容词,只用‘朦胧’二字;这种诗体,也就姑且名之为‘朦胧体’吧。”此前,舒婷北岛的诗先后被人叫作“新诗”“难懂诗”“晦涩诗”“古怪诗”“某种品类”等。自从章明的“姑且名之为‘朦胧体’吧”之后,“朦胧诗”一词迅速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并传扬开来。由《福建文艺》首开先河的各种新诗大讨论也在全国相继开展。但是,很快,一场全国性的“清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运动自上而下地开展起来。给“朦胧诗”以极大肯定的“三个崛起”首当其冲受到批判。尤其因为孙绍振(当年才45岁)提出了诗歌创作的新的美学原则,以其思想的大胆,理论的尖锐还有对传统美学观念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不驯服姿态,既引起全国理论界的关注,又受到最严厉的批判。断章取义截取的批判论据是“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甚至于回避去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的场景”“和我们50年代的颂歌传统和60年代的战歌传统有所不同,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孙的这最后一段文字被批得最多最狠,几乎达到体无完肤的地步。

但是,无论怎样大棒挥舞,“三个崛起”反而越批知名度越高。“朦胧诗”更在全国诗坛奠定基础,从此走向世界。这正如诗人蒋夷牧在1980年《用自己的声音歌唱》一文中所言:“十几年来,诗歌在宣传大话,编造假话方面充当了很不光彩的号手角色。暂且撇开内容不说,就风格和流派而言,诗坛几乎只能听到一种乐器――小号的声音。言不由衷的高调,声嘶力竭的呼喊早已使人厌烦。而舒婷同志却操着自己的琴弦,吹奏着富有自然气息和人情味的木管进入了诗坛……”

(选自2006年8月2日《天涯论坛・散文天下》,有删节,作者为福州大学教授)

舒婷范文第2篇

1、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2、在任意取舍的君临位置,出自人类短期自私的利益,我们造成的破坏速度和范围,要数十倍,数百倍地大于我们允诺苟延残喘的濒危生命。

3、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来源:文章屋网 )

舒婷范文第3篇

“花花”尝尽了百花

杨舒婷是位来自云南普洱的“90后”女孩,2012年大学毕业后在南昌一家公司就职。期间为了排解烦恼,她发挥从小对鲜花情有独钟的特长,做起了花艺。正是因为她的心灵手巧,做的花艺作品一经在微博上晾晒,就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纷纷要求购买。其中一个花艺作品竟一次收到15个购买定单!

面对此景,杨舒婷脑海里闪现了一个新念头:发挥特长,辞职单干。2013年她成立了一家“高档定制花艺工作室”,自己做起了老板。来自茶乡的杨舒婷自然也喜欢茶,就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她常常邀请朋友同学一起喝茶聊天赏艺。一天,杨舒婷送走朋友,将冲泡喝过的茶水倒在茶海准备处理掉。就在这一刹间,一个有趣的现象吸引了她:那杯子里的茶像是无意间组成了一个个精美的图案,恰似牡丹飘逸舒展,又像茉莉娇羞纯白,而且,奇怪的是它们就这样自然地凑在一起……简直是神来之笔!

“天啊,原来茶也可以搭配,就像鲜花一样。”杨舒婷惊叹地说道。自此,只要有空闲,杨舒婷就尝试着将各种花茶组合,观察它们在水中绽放的状态。渐渐地,她摸索出了花茶门道,还制作了一些发到朋友圈和朋友们分享。朋友看到后惊叹不已,建议她改变发展发向――专攻花茶。为了早日拿出成品,杨舒婷着迷般地研究起来,她不停地配置,不停地试喝,不停地做记录对比。“最开始做养颜配方,里面要放茉莉,我就会考究到放3颗,5颗还是10颗,它会在香味、口感、视觉上带来什么变化。那些日子里,我可能一天就要喝二三十杯。一个月下来,虚胖了8斤。”回忆起往事,杨舒婷苦笑着这样说道。

对于杨舒婷的钻劲,她的朋友也有同感,大家开她玩笑说:“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花花(朋友对杨舒婷的昵称)尝百花。”

经过多次尝试后,杨舒婷成功开发了“红颜饮”和“美目饮”两款配方花茶,每款包括四五种搭配方式。而且,每种搭配都经过有执照的老中医的审核,以确保没有药性冲突。两款茶采用纯手工包装,作为花艺的延伸产品出售。

2014年8月31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她一个星期赶制的300份茶,一天之内通过花艺工作室微博全部售罄,这对她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为了保护专利,2014年9月,杨舒婷注册“花作”商标。

“花作”让她初尝成功的喜悦

2014年10月份,杨舒婷邀请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秦竞方全职加入,成为合伙人。两个人共同筹划欲将“花作”打造为响当当的品牌。毫无例外,做品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杨舒婷为了启动资金可谓焦头烂额。一次,她无意中听到一个消息:龙翌启航投资人周宏光到南昌来商谈投资一个项目。闻听信息的杨舒婷使出浑身解数,终于与周宏光见了一面。可是,人家一听她的解释,立马儿摇头,表示不会投资花草茶项目。

机灵的杨舒婷立即邀请人家说:“周总,那我请您到我们茶室喝一杯茶,总该可以吧?”周宏光稍稍犹豫了一下,就答应了杨舒婷的邀请,来到工作室喝茶。

谁也没想到的是,周宏光把茶喝了一半,就对杨舒婷说道:“你准备一下,做个BP(商业计划书),到北京来找我们。”说完,扔下惊喜发呆的杨舒婷走了。

醒悟之后的杨舒婷与伙伴立即加班加点做起了BP。2014年11月,杨舒婷与秦竞方来到北京龙翌启航。会议室里,杨舒婷胸有成竹地在该公司理事们面前讲起了自己产品的特点。然而,让杨舒婷没有想到的是,在座的理事都是男性,他们一听什么花茶花艺呀,一下子全没了兴趣,更不用说投资了。显然,事情不妙了。

就在这紧急时刻,杨舒婷急中生智,她真情地说:“各位先生,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践。我由衷地恳请各位拿起您的手机,将眼前的花草茶拍个照,然后发到微信圈。如果您的朋友们在我把计划讲完之后对此没有点赞,那我绝不再打扰各位,立马儿走人。”

理事们一听,完全被眼前美丽姑娘的话逗乐了。于是,他们纷纷拍照在微信圈里发照片。结果没等讲完,每个投资人的照片都收到了好友的点赞、评论或“哪里可以买到”的询问。这下,理事们相信了杨舒婷的花作,她也顺利地拿到了30万元种子轮投资,并于2015年3月成立了北京花朵朵科技有限公司。

“花作”第一次量产了5000盒。为了快速推向市场,除传统店面销售外,他们利用微信商城、第三方销售渠道(如京东、淘宝、GMALL 商城)等网络销售方式同举并进。同时,采用个人加盟的形式,依据进货量不同,分为一级、二级、天使等模式批发销售。销售局面渐次打开后,货物需求量日渐增多。杨舒婷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杯中花园”横空出世

为了做好营销,2015年5月,杨舒婷团队携带“花作”去长沙参加了“自媒体创业大赛”。整个赛场,各家不遗余力大搞广告。没怎么造势的“花作”反而吸引了众多驻足者,因为花茶一经冲泡,就像美女一样翩翩起舞。美的东西,谁不喜欢呢?结果,“花作” 赢得了现场最多投资人支持,被尊为“中国醉美花草”称号,最终获得“最受投资人青睐奖”。

获得这个奖,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宣传。可杨舒婷在参赛过程中,在走访考察对比中,心里渐渐有了一个遗憾:“花作”的品牌形象比较模糊,自己的花草茶除了比别人家的美,还有什么?什么是“花作”的核心内涵呢?为了找到“花作”的核心内涵与品质,杨舒婷处处留心起来。2015年7月,到北京出差,杨舒婷在地铁口等车时,无意中看到一幅叫作“把春天带回家”的画。画里景象是这样的:在贫瘠的乡间小道上,一个老奶奶一手挽孙女,一手拄拐杖在行进着,而她们背上的箩筐里,竟是满满的鲜花,犹如一漂亮的茶杯盛满了花一样好看。

杨舒婷心里打了个机灵,她的灵感一下子油然而生。她一边用手机拍下这幅画,一边给秦竞方发信息:“对美的欣赏是不分贫富的,很多人或许没有足够的钱去买下一个花园,但可以用小小的一杯茶,让茶杯中开出花园,实现梦寐以求的花园梦。”

舒婷范文第4篇

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写于1977年,随着这首诗的发表和流传,舒婷顿时名声大噪。舒婷说,从创作的初衷上看,《致橡树》并不是一首爱情诗。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青年人以能拥有一本油印的《舒婷诗选》为自豪。

那是1977年3月的一个晚上,那天晚上,舒婷陪老诗人蔡其矫在鼓浪屿散步时,期间有关女性的外表与才气、独立性等话题让两人发生争议。当天晚上,舒婷一口气创作了诗歌《橡树》,第二天便送给了蔡其矫。蔡其矫回到北京后,将此诗交给刚从新疆回来的著名诗人艾青,艾青看了很喜欢这首诗,将它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把诗的标题《橡树》改成《致橡树》。舒婷说:“其实我刚开始并不认同。我总觉得这个‘致’字有点拘谨,但后来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

那时候,青年诗人北岛经常陪艾青散步,北岛从艾青那里看到《致橡树》,要了舒婷的地址,给她写了一封信,同时附了5首自己的诗,包括《一切》这首后来的名诗。

当年回城之后的舒婷成了一名工厂流水线上的女工,白天上班,晚上写诗。她回忆说:“北岛自艾青那里看到我的诗之后给我写了信,附上了他的《一切》《回答》等5首诗。北岛的这5首诗对我的震动很大。那个时代到处都是标语口号式的诗,我以为自己很孤单,看到北岛的诗,我觉得不再孤单了。”

1978年,经过北岛修改的《致橡树》和他本人的诗,还有芒克、蔡其矫的诗一起发表在油印的民间诗刊《今天》创刊号上。当时,《今天》被贴到北京著名的西单墙上,读者在读了诗后,用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在诗旁边留言,其中被留言最多的就是《致橡树》――或许因为,当年诗坛上流行的多是假、大、空的口号式诗歌,舒婷这首诗像清新的风给大家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

1979年4月,《诗刊》的编辑邵燕祥将舒婷的《致橡树》《这也是一切》两首诗拿去发表。《致橡树》一诗中女性特有的柔韧与坚贞、独立与共担同在,犹如崇高心灵的回声,拨动着众多青年人的心弦,赢得了接受者的青睐与研究者的瞩目。

“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舒婷说,创作《致橡树》的起因是呼唤、展现女性的觉醒,她是在用自己的声音说出对世界的感受,因此这并非一首爱情诗。但舒婷又说道:“这首诗已经不属于我了,因此它就是一首爱情诗。”

在读者眼里,《致橡树》表达的是一种成熟的、体现着美好人生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种在同一地平线上,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扶持的爱情观念,既蕴含着东方女性所珍重的女性温柔,又富有重视人格价值独立的现代意识,因此,此诗为广大的读者所接受和欣赏。

舒婷范文第5篇

从“正厅的中堂上,悬着老太太的画像”开始,文章的笔触便由这空间的一点而进入了一个时间隧道:原来,在这地图上被删掉的空间上的“一点”的背后,是两代女人对家庭的守护、对儿女和丈夫的守望;同时也是在外的游子对家庭的责任、对故园的牵念。正是两者的结合,才有了今天这所宅院,而这种结合是在漫长的时间中一点一点积累而成的,是以时间来衡量的两代人的生命的结晶。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写到自己的婆婆常常“进出”不同时空――其实空间还是这个空间,但其中却包含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岁月、不同的经历。不论我们如何评价这样的生命历程,正是其中流逝的时间,使这幢“木棉树下的红房子”不再仅仅是读图时代的感官享受品,而成为负载着某种内涵的象征物。

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平行并非一般性的情景交融、情思交融,比如在写到某处景点时交代一点其中的来历传说;或者写到某段经历时插入与之有关的风物景观。在这种情形下,散文仍然保持了思路上的一致性,即它总是以一种维度为主的,或者是时间,或者是空间。然而就这篇散文而言,我们却感到它似乎存在某种断裂:在其前面描写“空间”的部分略做加强后,有关时间维度的追忆和有关空间维度的描写都可以独立成篇,这两部分并不是一种“交融”式的存在,而是各自平行,但通过某个偶然契机达成两个维度的转换。

那么这种写法的好处在哪里呢?

其一,它使散文更“像”散文。我们常说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那种贯穿全篇的逻辑文思。然而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散文岂不成了精心制造的工艺品,它的闲散、随意只是表面的,是不真实的,而其实它的思路是严密的――这样的“散”文是不是更像一个包藏了深厚心机,表面上却什么都不在乎的伪君子?散文为什么不可以有不同的文思?为什么不可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为什么一定要在其中找什么“不散”的“神”?就像这篇散文,或许有人会说它的中心全在文章的结尾,其重点在“时间”的维度,但我以为这结尾倒正是有些多余,其实写到“第四代婆婆再不可能定居于此”已经足够,而它的描写维度其实是两个。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医院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石油政工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