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鲁迅的生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素有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之称的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1881年-1936年)享年55岁,生命虽短,但活得十分有价值,为中国反帝,反封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出毕生的精力。著书写文章抨击封建制度,广交各国进步人士,学习其他国家经验,呼吁民众争取民主自由,积劳成疾患结核病,医治无效于1936年病逝于上海,上海市的各界民主人士、学生、民众为他召开追悼会,遗体葬于万国公墓。
解放后党和人民群众为纪念鲁迅先生主张反帝、反封建,倡导建立民主自由的新国家的伟大创举。把鲁迅先生视为中国一流作家,我国文艺大师,华夏民主的魂,于1956年10月将鲁迅先生的墓址迁入具有百年历史的虹口城市公园,总占地面积22公顷,鲁迅墓占地1600平方米,鲁迅先生之墓的碑文为同志所题,遂为闻名遐迩的纪念性文化休闲公园。1959年扩建山水风景区,以及梅亭及百鸟青山,柳堤春色,纪念中日友谊友好的钟座和樱花园,1988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名鲁迅公园,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参观鲁迅生平事迹具有双层意义的公园。
1956年同时在鲁迅墓园东南侧建一座鲁迅纪念馆,纪念馆由同志题词。鲁迅先生是为民众争取民主自由而奋斗一生,同时是反封建社会斗争的一生。他笔下《呐喊》、《狂人日记》等等巨作,象一发发有力的炮弹轰向封建制度,反映出当时的民声,代表民意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和支持,清政府对鲁迅恨之骨,千方百计的对鲁迅施加压力。鲁迅为了避开锋芒,采取用笔名写文章,先后变换74个笔名,无论用什么名字写出的文章都是反帝,反封建,要民主,要自由的民众呼声,民众欢迎,清政府害怕。鲁迅1933年11月14日致山本初枝信中写到“我的全部作品,不论新旧,全在禁止之列,当局的仁政,似乎要饿死我了事,可是,我倒觉得不那么容易死。”
纪念馆内陈列鲁迅先生各类刊物写作的手稿和用过笔墨等遗物;出版发表的各类书刊报纸,著译外文书籍。全面介绍了鲁迅先生一生业绩。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播火人,而致力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他是社会活动之友;文化活动之友;美术活动之友。鲁迅先生曾说过“别求新声于异帮”。他积极吸取外国文化中的积极成果,早年他就提出“别求新声于异帮”,后来,他又将这一主张发展为著名的“拿来主义”,显示了鲁迅包孕中西的博怀和世界性的眼光,对于这一主张,鲁迅躬行实践,几十年勤勉不辍,鲁迅先后翻译罗先柯的《罗先柯童话集》、《桃色的云》,编辑出版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和论著,为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捷克、日本、欧洲先后翻译了鲁迅的《奔流》、《呐喊》、《阿Q正传》等作品。《祝福》、《阿Q正传》等作品拍成电影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与法国《人道》主编罗,瓦杨,古久里,英国马来爵士,朝鲜的金九经、金奎光、美国斯诺,央沫特来格,兰尼可、日本等进步,友好人士的交往让世界了解中国当时的黑暗,为中国革命做了卓越的贡献。
建国50多年,现在是百花盛开,湖水碧波荡漾,森林茂盛,树下歌舞生平,鲁迅先生在天之灵看到游园民众面带笑容,漫步在园中尽享自由民主和谐社会的美好生活,一定会感到心慰。
一、授课思路上一定要注意深入浅出
以鲁迅的文章《风筝》为例,要当作鲁迅的作品来教,而不应当简单地当作一般的文学作品对待。对于鲁迅的生平、主要著作及《风筝》的写作背景等应当涉及。但如果按一般程序:作家作品、背景介绍、字词教学、文本解读、美点探究、延伸拓展,则又会显得呆板、枯燥。可以换一个思路:不妨先不介绍鲁迅,先从文本入手,从文本语言文字的解读出发,去感受作品所描绘的文学形象,进而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作品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的艺术功力,使《风筝》这篇作品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那么在这时候再去探究作者、作者的生平、作者的家世、作品所折射出的思想内涵,学生就会有兴趣,探究的结果会使他们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人格美、人情美。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爱上鲁迅,为以后更进一步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倡导联读,运用比较法
语文教学中,比较的方法可以说无处不在。这种方法在鲁迅作品教学实践中,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为鲁迅作品中主题的相互关联与暗合的现象大量存在。如鲁迅的一生是对奴性宣战的一生,《阿Q正传》中阿Q在大堂受审时,知道审问者有些来历,膝关节便自然而然的宽松,跪了下去,虽然别人吆喝他不要跪,但总觉得站不住,终于由蹲下趁势跪下了。而在《灯下漫笔》中,鲁迅更是一针见血地写道:“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而事实上,鲁迅多种文体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和杂文,尽管题材、结构、表达方式不同,但思想内涵却是反复表现的,互为印证。鲁迅小说通过对艺术典型的生动描画来批判国民弱民,这恰恰是杂文的形象化;而杂文则意旨更明显,表达更直接,那正是小说的注释。对学生而言,比较法常常会给他们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与顿悟相伴的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中学语文教师要加强与鲁迅研究界的联系,及时使学术成果反映到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之中,增加鲁迅作品教学的生气,活跃鲁迅作品教学课堂
“”结束以后,鲁迅研究突破了30年来的政治图解模式,逐渐扭转把鲁迅思想一味紧贴文艺思想的倾向,力图还原鲁迅以本来面目。但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与鲁迅研究界多年隔绝,使得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进入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关于中学鲁迅作品的思想主题教学,基本沿用五六十年代的阶级分析方法,进行抽象政治观念的说教。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现象,在中学语文界,一方面,大家都承认鲁迅及其作品的伟大,另一方面,却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不喜欢鲁迅和他的作品,认为其作品“深奥”“难懂”“怪僻”;其人尖刻,爱骂人,动不动就对人“打棍子”“扣帽子”。所以,有一部分教师比较抵触鲁迅作品,对鲁迅作品教学不是积极钻研,而是消极应付,以致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气。这直接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也影响了鲁迅这一世纪精神遗产的有效传播和继承。
从今年6月1日起,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故里)免费开放,开放范围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鲁迅生平事迹陈列馆、鲁迅笔下风情园、土谷祠等。从过去门票每人80元,到现在的“0”元门票,景区的做法自然赢得好评声一片,前往参观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为了控制客流量,保护景区文物,景区规定每天只提供4000张的免费门票。原本这是一件好事,没想到票贩子却闻声而动,多次排队领取免费门票,再以10元、20元不等的价格倒卖给游客。由于免费开放首日适逢周末,又是“六一”儿童节,外地和本地游人纷至沓来,尽管景区领票处的3个窗口全部开放,但蜿蜒的领票队伍始终不见尾。许多游客受不了长久等待、耗时费力,只得乖乖地向票贩子购票。
声音
景区推出“0”元门票本身是件值得赞颂的事情,但在实行过程中却变了味,其实遏制黄牛票的现象不仅仅是景区的事,游客也应积极配合,只有大家都不买黄牛票,票贩子才无立足之地。
――绍兴市民刘先生
评论
在报上和网上同时看到绍兴推出了免费景区,感觉非常高兴。但这之后所演变出来的“黄牛票”现象,恐怕令鲁迅故里的管理方都始料不及。
对于鲁迅故里免费开放为何会引来“黄牛”?许多游客与市民认为,这与鲁迅故里“免费不免票”、限量供应4000张免费门票有关。对此,鲁迅故里相关工作人员解释,免费不免票,是全国各地都采取的惯例做法,并不是鲁迅故里特有的。免费门票的形式,目的就是限制客流,保护文物。不过,针对市民提出的问题,管理方表示,他们将出台举措严厉打击票贩子。
浓浓的一字胡,深黑的眼珠,一簇一簇直竖起来的黑发,和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他时常拿着烟斗,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1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跟着旅游社去绍兴。经了大约5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绍兴,我们的第一站是鲁迅故居。
一下车,住在绍兴的小林导游来接我们,她把我们带到了游绍兴第一站——鲁迅故居。
进鲁迅故居前,小林导游说:“鲁迅故居有4000多平方,比鲁迅祖居多出1000平方,是周家最大的建筑。”说完,并带我们进了故居。
进去后,我们先看到了迎客的徳寿堂,徳寿堂的上方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画,画下摆着一张张清朝时代的精致凳子,上面刻着龙、凤等吉祥图案。
接着,我们参观了鲁迅先生的卧室。卧室里有一张精致的木质清代床、刻着动物的木质圆木桌......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木制的。
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书房,书房里放着许许多多放书盒,一张精致的木桌上放着许多毛笔,那是鲁迅先生的阅读桌。
参观完鲁迅故居后,我们去了三味书屋,是鲁迅以前上学的地方。我们看了鲁迅以前坐的椅子和写字用的桌子。我们听小林导游介绍:鲁迅的桌子上刻有一个“早”字,那据说是因为有一次,鲁迅上课迟到了,他感到十分惭愧,所以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每天要早点到学校,不要迟到。
鲁迅不愧是绍兴名人,他的小时候就严格要求自己,我该向鲁迅学习。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2我早就听说鲁迅先生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作家、大文豪。今年寒假有幸来到绍兴,让我看一看鲁迅先生幼时生活、学习的地方。
我们从故居的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白墙黑瓦,显得非常的简陋,正当惊讶时,听到导游介绍说,鲁迅先生在当时也是富豪人家,但为了显示当时鲁迅先生的清廉,就用了白墙黑瓦。随后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客厅、卧室、厨房等地后,便来到了有名的百草园,此园坐落于鲁迅故居的最北面,这里是鲁迅先生儿时与伙伴嬉戏之所,我以为百草园必定是鲜花满地,芳香浓郁,风景别致,谁想只是一个菜园,周围几株百年古树,镌刻着园内的风雨岁月,世间沧桑。
从故居出来,没走几步就到了三味书屋,我想这大家应该都知道的,绍兴旧时耕读之风盛行,家塾私塾星罗棋布,“三味书屋”就是其中之一了。“三味书屋”原名为“三余书屋”,三余取义为“冬着岁之余,夜者日子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来塾师寿镜吾先生儿子将”三余”改为“三味”,取“读经味如稻粮,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此处为鲁迅先生读书之地。三味书屋正门一间房内,正面是一副梅花鹿图,旁边是八张桌椅,乃是学生习文读书场所,鲁迅先生的书桌上还刻了一个早字,以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我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大作家,是因为他儿时的努力为他奠定了基础,我们正处于这个黄金时期,一定要以鲁迅先生为先榜,时刻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此次鲁迅故居之行真的是不虚此行,必定铭记在心!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3正月初三,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自驾去绍兴游玩,出发前,外公笑称这可是专门为我设计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我们去了鲁迅故居,在这里,鲁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青瓦粉台,虽然老房子颇有些年纪,但保存得非常好。小堂沿、祖母卧室、鲁迅起居室……看过文字介绍,再看看陈列的一件件旧物件,我仿佛穿越到了鲁迅小时候,那个有长妈妈讲故事、小鲁迅嬉戏玩耍的情境。
从鲁迅故居出来,走不多远便是此行的第二站——鲁迅纪念馆。纪念馆共有二层,一进大门,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半身雕塑,旁边赫然写着“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几个大字,妈妈说,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在纪念馆,我了解到了更多鲁迅的生平轶事,比如家境从富裕到落魄,从被人宠爱的长子长孙到天天跑药铺当铺被人瞧不起……这些都给鲁迅的成长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啊!
三味书屋是我们一行的第三站,据说这是当时绍兴城里比较有名的一个私塾,鲁迅小时候就在这里听寿镜吾先生上课。我看到了当时鲁迅求学时用过的一张硬木书桌,桌角上刻着一个“早”字。原来,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受到寿先生的严厉批评,他很惭愧,就在书桌上刻了“早”字用来告诫自己。可见,偶然犯了错不要紧,顶重要的是要能牢记在心,积极改正!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4鲁迅爷爷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想去看看大作家鲁迅爷爷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还有他念书的地方--三味书屋。暑假的某一个早上,爸爸终于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同意我们一大家子,去鲁迅爷爷的故里游玩,终于亲身经历了一次精彩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烈日炎炎,毒辣的太阳光狠狠的烤着大地,即使隔着鞋底,似乎也能感到大地的滚烫,天地仿佛一个大火炉。首先我们来到充满田园气息的百草园。一进门首先映入我们眼眶的是一大片一大片充满生命气息的绿油油的菜畦,还有一堵其貌不扬,而且长满野草的矮墙,我走到一口井边,心中不免疑问:这就是鲁迅爷爷书中提到的光滑的石井栏吗?我把手轻轻的放上去摸了一下,还真的挺光滑的,百草园中点缀似的,种植着几棵树,只是我也分辨不出来是什么树,其中只有皂荚树我还能勉强认出来,只不过这时已经过了结果期,妈妈帮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松树,桑树上结出的紫红紫红的桑果,鲁迅爷爷书中提及到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单是周围的短短的矮墙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爷爷笔下的百草园令人神往,可在我亲眼看来却显得有些乏味,有点小小的失落。
在百草园又逗留了一会,我们就进入了三味书屋,这是一座古老但又稍显破旧的旧房子。并不是很白的墙,乌黑的门,石板铺的地,我们很快就找到了鲁迅爷爷念书的教室,教室中间的上方挂着块木牌子,上面遒劲有力的写着四个大字:三味书屋。牌子下方是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只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树下。教室里有八个座位,鲁迅的座位在左边的一个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还刻着一个早字,表达了鲁迅的勤奋。
鲁迅儿时无限乐趣的游乐园,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毫无特点的一个菜园子,而他读书的地方只不过是一间简陋的房子,然而正是这样平凡的地方,却走出了一个极其伟大的文学家,我们现在拥有环境优美的公园,设施齐全的学校,还有一流的教学环境,这里会走出什么样的人呢?我真的很期待。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5寒假里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冬令营活动,(华东六日六市游)虽然时间很紧张,但是我对参观的各个景点都有印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鲁迅故居了。
鲁迅先生是闻名世界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革命的一颗火种。
走进鲁迅先生的故居,里面挤满了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鲁迅先生的半身铜雕像,他神情严峻,炯炯有神地凝望着远方。雕像两侧刻有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跨过左边那扇门,里面分为三个房间,陈列着鲁迅先生生前用过的物品。
那时,留日学生身在异国他乡更能感受到民族的衰弱与国难的深重。屈原的长叹、杜甫的悲咏、岳武穆的长啸、文天祥的愤慨,都无法代替他们在漫漫长夜里殷殷的歌哭。于是“尚武”之风大盛,来自“报仇雪耻之乡”的许寿裳跟鲁迅一起加入光复会,还负责主编《浙江潮》。掌上的千秋笔,终将引来革命的汹涌浪潮。
辛亥首义之后,草木不惊,就已经春回大地。山川在眼,城郭无恙,千百年来改朝换代,这次来得最平和,没有了血染的激情。作为元老的许寿裳自日本归来,摒弃仕途,南北奔波,投身教育。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时,其实也并不自由,为了躲避鹰犬的耳目,他学会了打漂亮的麻将。
胡兰成说:“五四时代是中华民国要发生无数大事之前,酿花天气风风雨雨的豪华。”在这场“豪华”中,很多学者都从“修齐治平”的传统里跳了出来,不再专注于学术,纷纷立在涛头,勇作“弄潮儿”;在民主与科学的指引下,充当开路先锋。而许寿裳却甘于淡泊,没有在革命与改良之间做两难选择,他先后任北京大学、中l上大学、西南联大、华西大学教授,北京女师大、女高师、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
八年的烽火将晴空染上了黑彩,破碎的山河一如风中飘絮。许寿裳将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迁到西安,与学生一起颠沛流离,从陕西到四川到云南,他以满腔热情在课堂上讲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的历史。学生说他是“一座进步自由的灯塔,使在暗夜海上的船舶有所归往,不致汨没于风涛”。
抗战胜利后,许寿裳本打算在南京觅屋憩隐,但想到文化的命运仿佛残灯摇曳,便耿耿难眠,最终应老同学台湾行政长官陈仪的邀请只身孤箧远赴台湾,筹建省立编译馆。开始全馆就他一个职员,起稿、写信、抄电报,甚至贴邮票都是他一个人做。台湾孤悬海外,经过50年奴化教育,岛上广泛流行曰文,连中国文字的书刊也很鲜见。一切都得从头做起,许寿裳很快就编了《光复文库》,印了《鲁迅及其阿Q正传》,还亲自撰写《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他以老迈之躯,费尽心机,劳瘁筋骨,像是一个有经验的老农,整地、找苗、定植、浇水。
许寿裳与鲁迅有35年的交情,为鲁迅洒下他生平第一副眼泪。这使他在内备受排挤。如果说鲁迅是割喉烧肠的烈性酒,那么许寿裳则是小小一壶浓香醇厚的陈年花雕。他给人写信常称对方“吾兄”、“先生”,从来不称“学弟”、“吾弟”。有人觉得他过谦了。他说:“学生的学问,当然要比先生好,如果不如先生,世界岂可进步?既胜于先生,则为何不可称先生?”
许寿裳不计世间浮名,更不会把荣华富贵放在心;但战后台湾形势复杂,一个蔼然的长者是应付不了的。没过多久陈仪被撤去行政长官,文化编译工作顿时举步维艰。身处险境,许寿裳不愿离开,就此“坐看前功付陆沉”,仍然以清扫殖民文化为己任。在台大讲授文学时,听课只有两个学生,他照旧为学生印讲义,并让人誊写甲骨文、金文、篆文。他还出版了《我所认识的鲁迅》和《亡友鲁迅印象记》、《鲁迅的思想和生活》,并开始草拟《鲁迅传》的大纲和部分章节的初稿。当时有好心人劝他删去书中讽刺当局的若干段落,他说:“我都老了,害怕什么。如果删去这些段落,也即失去了文章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