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月的声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6] 引自「基督教圣诗史略,陈罗以著,第19页,道生出版社出版。
[7] 「颂主新歌第450首,浸信会出版部(香港)。
[8] 教会音乐与神学观念的结合,因篇幅因素暂不于此探讨。
[9] 张真光牧师于怀宁浸信会讲授「司琴的预备一题时,强调「好的音乐教育系统必须能提供学生不受限制的发展空间,并引领学生进入水深之处,发掘神所赐的才能,协助学习将最好的献给主;而许多速成的教学方法,易使学生的天赋能力遭埋没。殊不知自己拥有群牛的财力,仍以为是个仅有两只鸽子的穷人家,试问当奉献时会拿出什么呢?鸽子或牛犊。[11] 此处的概念性及经验性,参考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吴丁连教授「音乐中无声表情与创作的(二)音乐的材料─概念/经验,第3页,他是以概念世界/经验世界来称呼。
[12] 在此引用「当代音乐崇拜第48至49页,赫士德(Donald P. Hustad)著,谢林方兰译,校园书房出版。[14] 师徒制的学习请参阅2000年四月份的台湾浸信会神学院院讯,由谭国才牧师撰写的「学院式神学教育的教义与重要性,提到学徒式(师徒制)及学院式两者之间不同的学习,本文不再此处论述。
[15] 这一点是透过怀宁浸信会诗班顾弟兄的提醒。之前自己曾担心过多的要求,会使人在服事上裹足不前,甚至造成伤害。其实教导专业的部份,需要以高标准严谨的方式教导,让服事者明白什么是将最好的献给神;严谨的教导并不意味著必须行为严厉(如斥责方式等),只要言语用得当,用爱心以温和平稳的态度要求弟兄姊妹,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机会教育。
一、保持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音乐表现力,不同地域的音乐让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了多样性的特点。在中国这个大家族中,汉族约占全国人数的百分之九十,所以汉族文化最为丰富,具有汉族民族风格的音乐也是最多的。而其他五十五个民族的人数仅占全国人数的百分之十,带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制约,很多民族音乐文化濒临失传。
(一)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
谈起少数民族的本土音乐,我们首先想起的便是广西壮族的歌声,一部《刘三姐》红遍了大江南北,家喻户晓,让我们在对电影中的美好人物折服的同时,也对广西壮族的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除了广西壮族的音乐,还有苗族的音乐文化也让我们记忆深刻,例如苗族的《龙船节》、《绕三灵》。朝鲜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具有本土文化的音乐有很多,例如:最为耳熟能详的《桔梗谣》、《海棠花》以及《阿里郎连曲》等。具有满族文化的音乐并不十分常见,在此,笔者举一个例子,摇篮曲《悠悠扎》,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传遍了大江南北。还有一个具有本土特色并且人人都知道的音乐,那就是京族的《高山流水》,人们可能对京族不是很了解,但是对这首音乐却是印象深刻的,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无论这个民族的发展如何,是否有人了解,但是只要音乐令人难以忘怀,那么这个民族就永远在人们的心中留有一席之地。
(二)具有地域特点的音乐
草原歌曲在我国的少数民族歌曲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这里不仅有蒙古族的音乐文化,还包含着藏族的民族特色,藏族的音乐中一般具有两种特点,一种是具有佛教文化的音乐,例如萨顶顶的《万物生》。另一种就是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了,高亢而嘹亮,例如韩红的《天路》。蒙古族的本土音乐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长、短调的运用,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腾格尔的歌曲,他的歌曲中蒙古音乐长、短调的运用就十分多,例如《天堂》,不但将对草原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将蒙古人的豪放、热情、执着的精神也完美的展现出来。
以上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当然还有其他具有本土文化的歌曲没有一一列举出来,它们同样也是我们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要想在高校的声乐课堂上将本土的音乐文化融入其中,保持音乐生态文化环境的多样性是十分重要的。多变的环境、不同性格的民族、信仰差异的本土文化,这一切因素都是使得音乐在表达上的呈现不同风格的原因,只有保持着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才会使得学生去探索、去发现音乐中所隐藏的神秘,才会使民族的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
二、传承与创新本土音乐的需要
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音乐,除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民族文化的弘扬、振兴。民族文化的弘扬在音乐上的体现就是在传承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外还要对音乐有所创新,不仅要使得国人的民族精神得到凝结,还要在国际音乐的舞台上有发挥余地。
(一)本土音乐文化的继承
在本土音乐文化的继承中,各族人们都有各自的继承方式,例如壮族“刘三姐”的传承活动,现在已经有了第三代的“刘三姐”,而且还会有更多的“刘三姐”的诞生。这样,本土的音乐文化就藉此得以保存和继承。再如各民族节日中的本土歌曲会一代代的传授,或是信仰上的精神传承也会随着歌曲的继承而得到发展。
不仅具有本土文化的音乐在寻找可以继承的人员,具有本土文化的乐器也在寻找它的继承者。比如:朝鲜族的长鼓以及伽??琴、蒙古族的马头琴、傣族的葫芦丝和象脚鼓、水族的芦笙等等,这些乐器的传承也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进,西洋乐器也随之流入中国,在流入中国的初期,就使得许多具有先进文化思想的人们进行学习,可能是新鲜感的作祟或是“国外的和尚好念经的”心理作用,国民对西洋乐器的兴趣要远大于具有本土文化的乐器。近年来,喜欢西洋乐器并且去学习的学生也变得越来越多,钢琴辅导班、小提琴兴趣班也变得越来越多。这样就让我们具有本土文化的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受到了限制,对本土的音乐文化的发扬也受到的严重而影响。
(二)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如何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不仅是高校声乐课堂上老师所考虑的,也是学生们所需要思索的,是歌曲的改编、重写,又或是多种歌曲的串烧,这些都是对本土的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浏阳河》,在人们快要将早期的《浏阳河》忘记的时候,不同风格的《浏阳河》就出来了,歌声悠扬的原著、节奏感强烈的广场舞版本以及声乐结合的“玖月奇迹”版,众多的版本带给了人们不同的感觉,再一次记住了《浏阳河》那个地方、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那里的文化。
除了《浏阳河》外还有一个几乎人们都会唱的歌曲――《茉莉花》。《茉莉花》的版本有很多了,由众多不同特点的歌星所唱的,有英文版本的,有日文以及法文多个版本的,虽然多数人不一定都听过,但是知道后也是满满的自豪感,为我们的音乐文化得以发展和流传而感到骄傲。除了这两首具有本土音乐文化歌曲的创新外,还有好多的歌曲也有所发展,像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走西口》、《大阪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刘海砍礁》、《北京的金山上》、《太阳出来喜洋洋》等等众多的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歌曲都受到了继承、发展和创新。
总之,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会唱这些具有浓郁本土文化的声乐作品,还要让学生在会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让本土的音乐文化名扬四方。
三、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需要
每个人所具有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对声音的敏感程度,对音乐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音色、悟性以及理解给予学生不一样的音乐辅导让其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比如:有的学生声音浑厚有力,具有感染力,就适合演唱赞美祖国的爱国歌曲;有的学生声音缠绵、柔和又具有感情,就适合演唱情歌;有的学生声音柔中带刚、感染力强,就适合伤感类型歌曲的演唱;对于民歌的演唱,多数是声音高亢、嘹亮、活泼的学生。故而,高校声乐课堂中是否要植入本土的音乐文化还需要看学生的类型是否合适。
我国现阶段的音乐多是流行类、草原类、爱国类,但具有本土音乐文化的歌曲或者戏曲在声乐课堂上的比重并不大,所以要对其有所传承和发展,这不仅是音乐教育上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上的选择。
关键词 积极思维;阅读;数学
一、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拓宽思维的广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阅读教学被充分重视。数学阅读材料也开始丰富起来。数学阅读不仅仅局限在数学教材、教辅资料、练习作业本等狭小的范围内,网络、书店也专门为孩子提供了各种有关数学学习的书籍。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关心这些书籍,推荐其中优秀的适合孩子阅读的故事、文章等,让孩子在课余多接触数学,多读读数学故事,看看数学家的成长史。这样,不但能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开拓眼界,增长各种数学知识。如李毓佩老师的《数学学习故事》一书中就有“巧遇数学猴”一节内容,专门以儿童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讲述了“鸡兔同笼”问题。故事用儿童喜欢的西游记人物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说猪八戒只记得三种妖精是蜘蛛,蜻蜓和蝉,共有18只,其中翅膀有20对,腿有118条。聪明的数学猴马上用假设法算出了有蜘蛛精5只,蜻蜓精7只,蝉精6只。整个故事将假设法这种逻辑思维方法以人物对话的形式,用活泼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出来,孩子能看能懂。语文教学十分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数学何尝不是如此?以前我们常常慨叹数学阅读材料的贫乏,现在,数学阅读材料正日益丰富,我们就应该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让学生接触,阅读。只有坚持数学阅读,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那样,看的多自然想的多,思维开阔了,宽广了,对数学材料的理解自然也会容易了,兴趣也有了,数学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也慢慢积累了。
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挖掘思维的深度
新课程倡导“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不是说摒弃了对数学教材的阅读。相反,诸如“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之类,无非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说到底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读数学教材,读懂数学书,这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读懂数学书的能力,像语文教学一样,授予学生有效地阅读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充分调动起来,挖掘思维深度,理解教材,读懂书中的概念、定律、解题过程等。
(1)边读边记,思维灵敏。数学也需要积累。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法则、一些公式定义等,都需要学生去记忆积累。数学阅读中,适当的记忆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老师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需要记忆哪些内容。可以用尺将需要记忆的内容画出来。课堂上要重视数学书的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书中的哪些内容是重要的,需要记忆的,培养孩子对数学的敏感性。
当然数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公式、法则的记忆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不是简单地让孩子死记硬背。让学生充分理解记忆内容的关键就是“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如在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这一章内容时,不是简单地让孩子把书中的几个运算定律画出来背一背。我们大量的时间应该花在对这些运算定律的归纳小结这一过程中。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这些运算定律的产生及意义。但是,最后对这些定律的记忆积累还是必须的。书中对运算定律的描述,让学生读读,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对定律加以记忆。只有把基础的东西记牢了,理解深刻了,思维才能更加灵活、敏捷。
(2)边读边问,思维深刻。在数学文本阅读中,也应该大力提倡不懂就问。读数书和读其他书一样,学生肯定也有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上“?”。如我在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出示各种直线让学生分类后,对互相平行的几组直线让学生找找它们的共同点。孩子们马上就找到了,它们永远不会相交。我就在黑板上写上“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等到新课探究快结束时,我让孩子们读读书,看看你今天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读书之后,马上就有学生提出来了,为什么书中说“互相平行”的时候,要在前面加上“在同一平面内”这几个字呢?“在同一平面内”又是什么意思呢?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在这个思维激烈的时刻,我出示立交桥图、三维立体图等等不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但是它们却不是平行线的例子。让学生对“在同一平面内”这几个字的含义理解深刻,体会到数学语言的严谨、周密。在数学阅读中,可以多用用这种质疑解答式的阅读方式。它既可以让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同时也让孩子的思维高度集中到数学阅读中,通过质疑让学生思维深刻,理解充分,记忆牢固。
一、从音乐教师自身素质入手
教育方式改革首先应是观念的改革,只有在新观念、新思路的指导下,才可能有创新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应该抓住机遇,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我曾听过一位音乐教师的公开课。课上教师让学生根据歌曲创编节奏,大部分学生都打成这样的节奏××××,这位教师让大家一起拍手或拍桌子练节奏,只有一个学生打成××××这样一种节奏,致使整个节奏训练有点不整齐。于是教师让这个学生改过来,学生充满疑惑地问:“老师,为什么不可以打这种节奏呢?”教师没出声,却白了学生一眼,于是学生很不情愿地改变了节奏。我们知道音乐是富有创造性的,它的各个要素也应是富有创造性的。这位音乐教师对音乐的创作缺乏起码的想象力,没有很好地理解学生的音乐才能,没意识到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音乐创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支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领路人,必须有音乐创新精神。
二、更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音乐就是学习唱歌,唱好了就完成了音乐学习的任务。长期以来都是音乐课上教唱歌,课外活动练唱歌,很少提倡学生在音乐欣赏和创作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注重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运用心理暗示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在欣赏作品时,特别是学习到动人的旋律时,我用眼神暗示、情感暗示等方式提醒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音乐的美,用手势指挥暗示学生了解、领悟教师的体态语言,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和内涵,也可以借助自然的美景,感受自然真情。大自然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音乐课也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在自然中体会音乐的美妙。
三、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精神
音乐课堂教学作为美育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一种关注生命质量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审美教育。音乐课堂教学应以音乐美的巨大召唤力、感染力来教育人、影响人,要以情动人,以情化人,以丰富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精神,首先要把音乐课堂作为培养学生音乐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唱歌,欣赏音乐,培养学生喜欢音乐、热爱音乐的情感。
社会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实践场所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沃土,而教师是学生音乐学习的促进者,是音乐教学的研究者,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课也是一样,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往下走,跟着教师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在实践中更能体会到音乐的艺术价值。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我校举办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如举办大合唱比赛,引导学生自己去创作,选取自己喜欢的音乐形式。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其中有文艺演出,学生可自编自演音乐剧、歌舞、小品等。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及天赋得以自由发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更好地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品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关键词】音乐;心理;贝叶斯;感知;认知;节奏;计算机模拟
0 引言
在聆听一段音乐的时候,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觉。音乐感知的差异部分来源于对音乐经验掌握的量的差异。David Temperley (1971―至今)曾在他的书中《Music and probability》中这样写道:“感知是一个有推理性、多层次、不确定的过程(Perception is an inferential multileveled, uncertain process).”将概率模型引入音乐研究中是近几十年兴起的。Leonard Meyer在Meaning in music and information theory中提到:“Once a musical style has become part of the habit responses of composers, performers, and practiced listeners it may be regarded as a complex system of probabilities.... Out of such internalized probability systems arise the expectations―the tendencies―upon which musical meaning is built...”(1957/1967:8 )
Temperley将英语语言的韵律结构分析方法推广到音乐韵律结构的分析中,并引入了贝叶斯概率模型。与Raphael提出的模型相比,贝叶斯模型所设参数更少,能更清晰地刻画各变量(结构)对音乐效果(表层)的作用或影响。本文改进了Temperley的贝叶斯模型,基于Themefinder 提供的语料库,对上千首音乐曲谱进行信息统计,采用贝叶斯推断由给定的音头(先验音符)推断后验概率(节律栅),利用计算机将输入的音乐结构(节律栅)转化为音乐节奏模式,完成音乐节奏认知的模拟过程。
1 节拍感知的先验概率模型
感知节拍是音乐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节拍影响人们对音乐的判断以及对音乐时间定位的预知能力,例如,对于音律结构模式相仿的音乐往往被认为是相似的,而同一旋律嵌入于不同音律结构中往往引起听者的错觉,认为旋律是不一样的。人耳识别音乐节奏的过程涉更及到更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音乐认识的经验影响着音乐识别时的判断。本文将贝叶斯模型作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机模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Temperley曾提出生成模型(generation model)根据先验音头来推断后验分布,但在具体的常见节拍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分类。本文改进了该模型,首先定义节拍的节律栅,再通过计算机模拟节拍感知过程,由此避免了繁复的计算和参数分析。
节律栅(metrical grids):由不同层级组成的韵律结构。
通常节律栅具有三个层级(level):tactus level(tactus 本意为十六世纪的节拍法,也可理解为基本拍),upper level和lower level。分别记为level 1,2,3。圆点表示拍点(beat)(音乐节拍的起点,也叫发音点),注于乐谱的上方,具体如图(1);在3/4拍的乐曲中,一个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为一个tactus level,而在2/4拍的乐曲中一个四分音符的时值为一个tactus level,从中给出了几个常见拍号的节律栅;在西方音乐中同一层级间通常间隔一个或两个两个或三个时值为一个更高水平的时值(如果还有更高的水平),实际上这就是音乐中的二拍子和三拍子。
贝叶斯方法在各种包含认知模型和信息处理的领域被大量运用,其基本思想是:基于假设的先验概率、给定假设下观察到不同数据的概率以及观察到的数据本身,得出后验信息,并由所得信息推断未知参数。
将音符看作时间轴上的某些确定位置,所包含的信息有:音高,节律栅层级,两相邻tactus level beat的时间间隔;在节拍生成模型中,仅考虑节奏分布,故忽略音高,把每个音符视作一个位置点,对于单独考虑某个位置点的音律型概率(可能是level 3 或level 2或level 1 )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强调根据先验音头得到后验分布,所求概率应是在给定的先验音头下的条件概率。
2 计算机模拟结果及分析
3 小结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本文将音系学中的节律栅应用到音乐韵律分析中,引入贝叶斯模型对先验音头进行推断得到音乐节奏的分布,并由计算机实现了音乐节奏感知的过程。在这里要强调,由于生成模型中的参数是限制于某一个语料库中进行统计得到的数字,在进行音乐节奏感知模拟实验时使用的数据若不在该语料库中,实验结果是没有意义的。并且本文所用的音乐仅限于单声部音乐,对于多声部的音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eonard B. Meyer,Meaning in music and information theory[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15, No. 4 (Jun., 1957), pp. 412-424.
[2]Christopher Raphael,Hybrid Graphical Model for Rhythmic Parsing[J]. In Proc. of 17th Conf. on Uncertainty in Artif. Int.
[3]王茂林.音系学重音理论简述[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3):83-87.
[4]包智明,侍军,许德宝.生成音系学理论及其应用[J].中国社会科学,2007.
[5]Fred Lerdahl, Ray S. Jackendoff,A generative theory of tonal music [M].The M IT Press,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