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步课堂实录

散步课堂实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散步课堂实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散步课堂实录

散步课堂实录范文第1篇

正是抱着这样的期待,我校语文教研组于10月11日下午举行了同课异构听课评课活动,由谭靖、黄兴春两位新老师执教《散步》,全体语文教研组的教师齐聚一堂进行听课评课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主要是围绕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有效提问以及针对叙事散文课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当天下午初一的两位教师谭靖、黄兴春展露的教学风采各有千秋。每个听课老师都是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听课评课的,因此,整个评课过程可以说是热烈而又有序。每位老师各抒己见,在对两位老师给予肯定的基础上,结合两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有效课堂提问等方面进行了叙事散文课题研究的反思和探讨。众人拾柴火焰高,本次活动就叙事散文的教学基本模式作出了初步的梳理和整合。

首先许多老师提出不同类型的体裁特性对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的制约,而了解叙事散文的特性是实施教学的前提。针对叙事散文的特性,教语文的张校长认为叙事散文的切入也应该有落脚点,他认为在尊重散文的个性之下,文趣、理趣和情趣在叙事散文教学中是不能舍弃的。而教师在解读这类叙事散文时也应该追问三个问题,这篇文章的文趣、情趣、理趣在哪?就《散步》课文具体执教过程中,谭靖、黄兴春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立足了三个着眼点,在“大词小用”和对称句的品读上、亲情的品味上、生命和责任的感悟上均有了一定的涉及,而这恰恰就是三个“趣”的体现。

其次,听课老师指出课堂中的有效提问非常重要,提问应该要有延续性、系统性、针对性,切忌过于随意笼统。这就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问题,同时很关键的是课堂中师生互动是否合理并有价值。而本次两节课都主要体现了问答式,师生的对话非常遗憾没有连续对答,大多是形成了一问一答,没有充分展现生生探讨和师生多方交战的精彩。教研组要求各位老师能掌握类型课文的特性之外还能多参考类似的文献,还要多观摩各校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能很好地针对此方面形成一些系统性的课堂模式。而各位老师在深思之余也得到了很好的启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丁少军、薛爱民、陈余等多位老师的精彩评析。他们提出两位年轻教师虽然有意识地运用了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并品悟文章。但是在开头时直观的感悟上仍嫌不够充分,也就是缺少了入境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家写散文,营造美的意境是其用心所在;读者阅读散文,须入这个“境”才能有真切的感受,才能得其滋味。入境意味着读者与作品“无隔”,仿佛是眼前之景,亲历之人事,情从肺腑中出,文字从笔端而下。而张校长就认为联想和想象是打开文境之门的钥匙。而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三种方法可以借用。其一,创设与文境相应的情景氛围,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如谭靖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让讨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文本。其二,设计引导式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思维导向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有的问题直接导向形象思维。如具体执教过程中黄兴春老师借一个“假如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能理解爸爸的决定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转化成局内者的视角,与文本情景中的人、事、物进行对话和交流;其三,通过美读创造情境。散文是一种适合涵咏的文体,随文思起伏、与文情跌宕的美读以声造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在第一节课中老师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以及针对细节的反复品读让学生在氛围中直接产生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但是仅有对叙事散文的感受和体验是远远不足的,学生还需跃出文境,对散文进行理性的品悟和赏析。如,挖掘散文所蕴涵的价值,欣赏散文不同的风格趣味,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交汇和碰撞。“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是散文阅读思维(或心理)的完整过程,“入乎其内”是感受,是体验,是沉潜涵咏。“出乎其外”是沉静中的回味,是思想感情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

散步课堂实录范文第2篇

“读”占鳌头为哪般——朗读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

众所周知,“读”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非同小可,用“读”占鳌头、“读”霸课堂来形容某些课堂,一点也不过分。

熟读深思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如今,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了“熟读”,却忽视甚至丢弃了“深思”。很多教师让学生思考只是走过场,三五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后就急于交流。连时间都难以保证的思考,其结果可想而知:或三言两语,浮于表面;或答非所问,不着边际。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问题空间、思索时间,相信他们跳几跳,一定能摘到“桃子”。薛法根老师执教《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时,第一环节就是先听写五组词语,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接着学生复述故事,要求尽量用上听写的词语。一个简单的听写环节完美地融通了字词巩固、感知内容、言语训练、培养倾听习惯等多个目标,展现了“化平凡为神奇”的功效。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读写训练点,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实实在在的指导,是提升“读写结合”效率的关键。

阅读课不仅要书声琅琅,也需沉思默想;要动嘴巴,也需要动笔头。听说读写,多管齐下,相互融合,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怎能是教师的特权——教“学”首先得引“问”

有人感叹,阅读教学由过去的“一讲到底”变成了如今的“一问到底”。确实,提问法的过度使用,是当前阅读教学需直面的问题。值得反思是,鲜有学生提问,教师这边是一个接一个问题的“狂轰滥炸”,学生那边却是应接不暇。笔者以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将“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问学问,问是学之始。让学生从学“问”开始,逐步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需要教师培植学生问的勇气、教给问的方法。也许,学生的“问”会打乱我们的教学思路,会让我们有点手足无措,但就是在这种“乱”中,锻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培养了师生的智慧,更令人怦然心动的是,会有精彩生成与我们不期而遇!

教师“导”的作用岂能丧失——锤炼“导”的功力

教师指导、引导的功力,是课堂教学艺术性的集中体现,而这正是当前阅读教学中亟需改进和提高的。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春联》一课,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读出几副春联的美。学生第一遍读得很生硬,教师要求“读得美一点”,学生再读,依然没什么起色,于是教师锲而不舍地“指导”,不断重复“读得再美一点”的指令,结果学生的朗读还是“涛声依旧”。且不论春联需要不需要美读,如此朗读指导既让人啼笑皆非,又令人深思怎样的朗读指导才是有效的?笔者以为,无论哪个年级、班级中优秀学生或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都是成本小而收效好的尝试。

正视课堂中的冷场、错误,并巧妙应对,在学生解读有误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在学生思维停滞时给予及时的“疏导”才是成熟教师的表现。教师引导功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需长期锤炼。若能把每一节家常课当成公开课来上,加强课后反思,珍惜每一次听课机会,琢磨名师课堂实录并吸收营养,假以时日,功力自然大增。

改革的脚步还能再大些吗——“巴学园”的启示

给“读”加载思维、表达的羽翼,用“问”开启学生智慧的心门,使“导”成为课堂教学的助力器,除了这些,我们还能为建构和谐的阅读教学课堂做些什么?

突然想起了“巴学园”,想起“巴学园”里上课的情景:

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女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还有每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下面就开始上课了,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

然后,小学生们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先上语文也行,先上算术也行,都是可以的。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学生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总之,教室里这样的风景随处可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不是也可以像这样,从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开始,走出“以教材为根本”的框框,走出学生无精打采学语文、辛苦追逐却最终“望语文兴叹”的尴尬?真正持久的阅读兴趣,真正高超的阅读能力,是在连续不断、饶有兴味的阅读过程中锻造出来的。“海量阅读”的倡导者韩兴娥以她的大胆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这个道理。如果还是死守教材这“一亩二分地”深耕细作,把大量阅读推给课外,阅读教学的“春天”何其远矣!

“巴学园”下午的“课堂”,更是令孩子们心旌摇曳,令笔者心驰神往:

老师在早晨第一节课的时候,把一天里要学习的问题点全部写在黑板上,如果大家都非常努力,在上午就把一天的学习计划都完成了的话,那么下午一般就会去散步。这一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都是一样的。

……

小学生们一边叽叽喳喳地说着话,一边向前走着。天空蓝蓝的,许许多多美丽的蝴蝶翩翩地飞舞着。

大约走了十分钟,女老师停下了脚步,指着黄色的油菜花,说:“这是油菜花。油菜为什么要开花呢,大家知道吗?”

接着,老师讲起了雌蕊和雄蕊的知识。小学生们都蹲到了路上,观察油菜花。老师告诉大家,蝴蝶也在帮助油菜生长。确实,蝴蝶们都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真像是在给花朵帮忙呢。

相关期刊更多

绿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石河子文联

小学生作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诗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