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科护理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护理管理
1 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2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并且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如增加中班与夜班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减少护患矛盾。
1.2 关心和尊重护士 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 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 同时这些父母年青气盛脾气大,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3 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而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工作繁忙。有些医生很不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 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 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 “首问负责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有事吗?需要帮助吗?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哪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委等情况发生。
2.2 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在护士站大厅的天花板上挂上风铃;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3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针对这种情况,我科变过去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采取日提醒、调、月检查等方法,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厂家为我科特制的各种型号的小儿胃管、小儿肛管、小儿吸氧管、小儿吸痰管及一次性中单已经得到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既方便了护士操作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负压表、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严格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收住肠炎病人的病房每天用消佳净消毒液拖地一次。
3 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 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 ①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②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③工作不到位,遗漏液体;④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⑤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⑥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⑦病人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⑧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⑨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⑩给小孩镇静后送门诊未能及时安排检查。
3.2 纠纷的防范措施 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②护士实行弹性排班,护理人员根据年龄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优势互补,解决了8h外护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③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④严格查对制度,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包括临时液体)都要认真查对,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责任到人;⑤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⑥须送检查时应提前与相应科室联系,小儿镇静后及时送检查;⑦执行纠纷预警制度,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除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班,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使各班谨慎对待,防止事态恶化。
二 对家属心理护理体会
患儿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有:1.恐惧与缺乏安全感: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2.焦虑和紧张: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耽心遗漏病情变化;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3.怀疑和不信任: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阐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新生儿科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漠:在护理过程中,因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慎独精神和法律知识,服务意识不强,不耐心解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也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规程和交接班制度,因此出现疏忽大意或用药错误或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当等,也未落实医疗器械用前检查和治疗中观察等措施。尤其在夜班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护士任意简化操作规程,致使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及时,从而造成护理风险的存在。
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知识经验缺乏:新生儿科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例要求,特别在工作繁忙之时,常造成患儿家属长时间的等待。同时再加上一部分护士对新药的作用和药物配伍禁忌缺乏足够的了解、穿刺技术不太熟练、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护理工作量较大以及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等原因,导致某些护理流程不尽合理,因此易引起纠纷或产生护理技术风险。
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加强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做好风险评估:要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程序和执业范围,认清当前形式,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转变护理服务观念,实施全程护理质量管理,并有计划、有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风险教育意识,以减少护理中的风险。在护理中,由于患儿家属有权知道各项护理操作内容和应承担风险的事宜,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做好疾病发展的可预见性和风险评估[2],通过识别与评价风险,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对于风险评估较低的新生儿,应做好重点监护。我科在明确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的基础上,针对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如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技术的指导和护理常规等,达到了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
加强护理质量监控,明确风险管理职责: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切实履行护士的职责。要根据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并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宣教制度,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使大家对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要职责分明。不断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定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讨论,找出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改进措施。注意加强巡视和记录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新生儿吸吮等情况,不断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在收送新生儿沐浴或护理操作时,应坚持逐个拆开清洗,不可同时脱掉多个新生儿的衣服,待洗完后应及时查对新生儿识别带或手圈是否正确,在确定无误后及时包裹好。注意沐浴期间应随时调节水温,工作人员更不得随意外出,亦不可有非工作人员进入,避免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人性化服务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在护理工作中不断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制定护理服务用语和护士风险防范培训计划,使其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的,明确护理人员和患者各自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与持续改进,同时也对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3]。要根据新生儿科具体情况,制定可能发生的各项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并制作成册,发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要求人人掌握,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另外要加强夜间、午间以及交接班期间的薄弱环节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巡视次数,以减少不必要的护理风险。
讨 论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属对医疗或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且从住院到出院均有护理人员操作进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出现差错,导致潜在护理风险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本组通过不断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和健全了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了持续质量改进,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提高了护士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和工作中薄弱环节的积极性,都能严格按照护理范围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规避了相关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收到了满意效果。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一项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尤其作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健全护理管理机制,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完善各种规章制度[4],努力从制度规范、护理服务流程、人员培训、风险评估等各个环节入手,善于观察,总结和分析护理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从而才能有效推进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7):405.
2 夏纯,邓瑛瑛,王晓艳.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2):44-45.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护理
手足口病为急性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口部皮疹或疱疹等,部分患儿会伴有肺水肿等症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已经严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预后比较差,病死率比较高,患儿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时,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抑制患儿病情进一步发展,促进患儿康复,改善患儿预后,降低患儿病死率。
1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手足口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0~5岁婴幼儿群体中,尤其易发于0~3岁儿童群体中,由于手足口病具备传染性,因此,该疾病的一项显著特点为聚集性暴发。0~5岁儿童尚不具备完全的个人卫生意识,玩耍时可以自己跑动,且喜爱与众多儿童一起玩耍,同时,儿童自身的肠道病毒保护性抗体缺乏,增加了手足口病的发生率[1]。男性儿童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主要原因与男孩性格好动,多暴露机会相关。6月~8月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地区不同时,流行月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说明,手足口病发生与发展的因素中,气象因素为一项重要因素,在气象因素的影响下,儿童免疫力会出现降低,增加了肠道病毒侵袭的几率,而且生物病原体的繁殖与传播在某些气象因素的促进下会加快,同样增加了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除了气象因素外,个人的卫生保健意识、免疫力等也是手足口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2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的护理方法
2.1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密切接触,为了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儿科重症监护室中设置隔离区,患儿入院后经由隔离通道,进入到隔离区中诊治。护理人员为患儿提供各项护理服务时,穿戴隔离装备,同时,手部利用含氯消毒液清洗,预防护理其他患儿时发生交叉感染。各种医疗器材使用完毕后,利用紫外线器械消毒。患儿的各种生活用品,比如奶瓶、玩具等,同样需要进行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法或者擦拭消毒法。利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患儿的呕吐物及排泄物,3h后,在卫生间中倒掉。在双层黄色垃圾袋中放置生活垃圾,并最好标记,及时给予其相应的处理。定时消毒病房,采用空气消毒机进行,过道及医护办公室利用紫外灯每晚照射消毒。
2.2病情观察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变化非常快,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密切的观察,以便于患儿发现异常时及时抢救。早期阶段中,病情进展的主要指标为血压上升,病情加重的主要症状为持续发热、心率加快,此时,应密切监测患儿的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并检测患儿的血压、血糖及心率情况,对患儿面色、四肢温度、指甲和趾甲的颜色等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患儿抢救[2]。患儿的年龄比较小,陈述病情的能力比较差,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精神状况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早发现患儿病情进展,给予患儿对症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2.3发热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症状之一普遍表现为发热,护理人员应将病房温度控制在20℃左右,适当的减少患儿的衣被,避免过厚,采取适当的方法增加患儿的饮水量,对体温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测,如患儿体温低于38.5℃,可给予患儿物理降温,比如减少衣物、温水擦拭等,如患儿高于38.5℃,遵医嘱给予患儿退热药物,比如布洛芬混悬液等[3]。患儿比较容易出汗时,及时擦拭患儿汗水,并保证衣服干燥,避免受凉。
2.4口腔与饮食护理
患儿的口腔黏膜会伴有溃疡,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的口腔清洁工作,当患儿口腔溃疡程度比较时,利用生理盐水清洁患儿的口腔,当患儿口腔溃疡比较严重时,帮助患儿清洗口腔,清洗时采用4%碳酸氢钠、1.5%过氧化氢,每天2次,完成后,口腔溃疡部位喷开喉剑,降低口腔的疼痛程度,促进愈合。患儿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需清淡,多食用维生素及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刺激性食物禁食,少食多餐。
2.5皮肤护理
避免患儿的皮肤受到刺激,衣服以宽大、舒服为主,并保证干燥、清洁。患儿皮肤利用温水擦拭,保证皮肤清洁,每天1次。将患儿的指甲剪短,避免指甲抓伤患处皮肤,引发感染,必要时,将连指手套戴在患儿手部。如皮疹或疱疹已经发生破裂,将碘伏涂抹在破裂处,进行消毒。
2.6心理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期间,采取隔离治疗的方式,父母不能一直陪护在患儿的身边,再加上病房环境的陌生性,导致患儿心理发生不良变化,比如恐惧、紧张[4]。护理人员护理期间,对患儿病情观察的同时,可加强与患儿的交流,以和蔼、亲切的态度面对患儿,赢得患儿的信任,与患儿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患儿的年龄比较小,不能用语言交流时,可采用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如肢体语言,通过抚摸患儿的头部或手部,给予患儿安慰,缓解患儿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患儿的配合程度。
综上所述,重症手足口病由于具有传染性,患儿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时,采取隔离治疗的方式,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儿全面的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并给予患儿关心、安慰和鼓励,促使患儿能够配合治疗,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钱美英.28例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循证护理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1,v.4612:1179-1182.
[2]王岩,高玉梅.血糖升高再护理重症手足口病中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5,13:175-176.
[3]罗秀状.危重症手足口病护理进展[J].右江医学,2015,v.43;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 输液渗漏 机体损伤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66-03
静脉输液是儿科治疗的主要用药途径,小儿好动、易哭闹,输入速度受到年龄及病情的限制,其输液过程中漏出血管外易多见。如不及时处理,皮下肿胀会引起血管收缩,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医护工作者的治疗和抢救工作。
1 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因素
1.1 患儿――主要因素
对于患儿,年龄越小,顺应性越差,在输液过程中患儿难以保持长时间安静状态。婴幼儿因不能资助表达主诉,自制能力欠缺,加之血管细小、能见度低,输液渗漏的发生率高于成人;又因小儿皮肤及皮下组织薄嫩、疏松,相同原因引发的渗透局部损伤程度高于成人。
1.2 护士――主要因素
护士对于穿刺部位的选择和固定、拔针按压方法、穿刺技术等直接影响着穿刺质量。穿刺部位的固定:输液穿刺部位固定不稳定或方法不正确,或患儿哭闹后出汗导致胶布松脱,是输液部位呈非有效固定状态,因活动或轻微碰撞、牵扯导致针尖刺破血管壁或拖出血管外,引起输液渗漏。
拔针按压方法:在四肢外周静脉进行穿刺时,针尖与皮肤呈20°-30°角,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快速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血管,故皮肤穿刺点与血管穿刺点不在同一点上,拔针后穿刺点按压不当即造成血管壁穿刺针眼处渗漏。
穿刺技术:未能掌握血管特点、穿刺难度大的血管时进针手法和角度技术掌握不熟练,进针后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试探,不仅易造成静脉输液渗漏,更易损伤血管壁及周围组织。
1.3 家长
因患儿异常哭闹或家长无意碰撞、牵拉引起。家长对输液过程中的患儿出现躁动、哭泣等异常情况缺乏应对经验,与护理人员配合不协调。
1.4 药物
与药物PH值、渗透压、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如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生理盐水则无此改变[2];新生儿静脉注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5-10min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痉挛,形成输液外渗及局部组织血缺氧[3]。
1.5 客观
如环境温度、光线强弱,血管情况。其中血管情况主要是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及充盈状态。如营养不良、消瘦或脱水患儿,血管不充盈且活动度大,穿刺时极易穿透血管引起输液外漏;又因皮肤松弛、弹性差,不易固定,易使刺入血管的枕头部分滑出血管外,引起输液渗漏;选择静脉及穿刺点无计划、无静脉保护意识,在血管的同一部位连续多次穿刺或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使血管壁连续受损,未保证血管自我修复的时间,针眼处出现外渗[4]。
2 对机体的损伤[5]
2.1 血管损伤 输液渗漏引起管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官腔缩小或堵塞,当渗透于皮下时使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组织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性改变,如20%甘露醇容易导致血管损害[6]。
2.2 局部组织损伤 由于卧位的影响压迫输液肢体,长时间液体很容易被挤压到血管壁外,造成输液肢体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及药物的毒性作用(如化疗等)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理不当还可引起疤痕、挛缩及关节僵直、功能障碍[7]。
2.3 骨骺膜间隔综合征 由于输液大量渗漏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的压力增加,并压迫骨筋膜间隔,使其容积变小、压力增高和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局部新陈代谢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骨筋膜间隔,使其压力进一步增加,造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8]。
3 对策
3.1 患儿及家长
因患儿常由于惧怕注射穿刺,在注射过程中紧张哭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家长和护士应该注重患儿心理上的关注,缓解患儿紧张情绪,用某些少儿喜欢感兴趣的物品或事件来分散儿童注意力。在注射过程中,尽量使患儿情绪处于平稳状态,有利于注射的顺利进行。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安全宣教,教给遇到突发渗漏等情况的处理措施,对婴幼儿,指导其采取正确抱法[9],在注射过程中做到不急不燥,不因自身原因导致渗漏的发生。
3.2 护士
输液前:正确选择注射静脉:因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3岁以上的小儿多选择手、足背静脉,因较易穿刺和固定,其他部位血管难以穿刺时也可以选择大隐静脉。从解剖位置方面讲,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也有些研究证实,2岁以上儿童已不适合利用头皮静脉穿刺,在临床工作中,还需要护士根据患儿情况,有效选择穿刺方法。
输液中:选择正确的进针方法:小儿头部静脉有一定的弧度,因此进针回血后不宜再进入过多。对手、足背穿刺者回血后不宜再进入过深;给高热多汗或者腹泻患儿输液时,要考虑有血液浓缩,粘稠增高,血管内径小,进入血管后回血慢等特点,进针后只要有落空感或阻力消失,而没有回血的情况下,不忙于退出针头,可先轻捏针尾检查有无阻塞针头,或者调整角度稍等片刻再退回针头,或者反折针尾软管抽回血,如仍不回血又感觉针头是在血管内,可放开慢滴,观察有无肿胀,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减少血管的损伤。另外小儿静脉较细,最好由血管上方直接进针,不宜从血管旁边进针。河池市人民医院[10]采取应用扎两根止血带、反复扎止血带、局部血管扩张法使静脉充盈,达到良好效果。
正确固定针头,避免移位:小儿头皮的固定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是穿刺容易成功,而失败在固定方面,所以固定的重要性和穿刺技术是可以相提并论的,甚至于更加重要。一般患儿输液都有恐惧、哭闹、汗多等特点,可导致输液贴不易粘固,或输液途中稍不注意就出现输液贴移动脱落,所以固定要有技巧,总结如下:①在进行小儿头部血管穿刺时,因小儿头部表面有一定弧度,在穿刺回血后要用左拇指固定针柄尾端的软管,使针梗与血管形成一条直线,针柄与皮肤形成一个夹角,这样,任凭患儿头部如何摆动都不易使针头脱出,但不能将针柄压在头皮上,那样会使针尖高起,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而影响液体流速,或针头穿破血管上壁,造成穿刺失败。②右手迅速将准备好的无菌棉球垫在针柄下面。使针梗与头皮静脉形成一条直线,用干纱布将头上汗水擦干,用输液贴盖住针野及外露部分针梗并粘牢;此时左手仍不能放松,用第二条输液贴绕过针柄下面交叉固定,要求交叉的输液贴要粘紧针柄处,不能让针头后退。③松开左手,将针头软管顺势圈在头皮上,用第三条输液贴粘好,但要注意胶管不能压迫穿刺前方,一面影响液体流速。在用输液贴固定后再用一条稍微长一点的防水透气胶布压住输液贴,也可绕头加固一圈。这样可以减少途中脱落,提高头皮静脉输液的成功率。对于年龄在3岁以上行手背足背静脉穿刺患儿,除用胶布固定穿刺部位外,还要用小夹板固定踝关节或腕关节。
正确选择注射穿刺针、选择静脉留置针:对于患儿应该选择最小的穿刺针,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面,有利于患儿血管的自我恢复。儿科患者尤其是意识障碍、病危的患儿,以及化疗、静脉营养等需要长期输液的患儿,应尽早使用留置针或PICC。因内置导管柔软,在患儿肢体一般活动情况下较头皮针更不容易损伤血管;花芸[11]等研究表明使用留置针渗漏发生显著低于头皮针组。
加强巡查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输液后:拔针及按压方法: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张芳[12]通过对1000例儿童对照探讨,发现用胶布覆盖棉球加压方式比采用棉签加压方式效果好,可提高静脉穿刺使用率。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2-5min,静脉按压5分钟后已能有效预防皮下出血[13]。对于凝血机制异常者,则应视情况适当按压时间一般为10min左右,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3.3 环境及氛围
儿科护士服可选用红色,因为红色是一种柔和,象征温暖和谐的颜色,大部分儿童对医院的白色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把护士服设置为红色将有利于孩子的治疗,减少输液渗漏的发生率。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注射时对光线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宜选用2根30W日光灯效果最佳,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在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4 机体损伤后的处理措施
4.1 热敷
热敷可促进液体的吸取,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的渗漏,如多巴胺、阿拉明、肾上腺素、氯化钾等,可用湿热毛巾,温度不宜超过50℃。侯裕桥p[14]研究后称654-2热敷治疗小儿头皮静脉渗漏效果良好。
4.2 冷敷
冷敷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如抗肿瘤药物、安定、红霉素等外渗时宜选用冷敷。使用冰帽和冷湿毛巾(两条毛巾置入冰箱,保持4℃左右)。冯佩君、徐燕飞[15]认为立其丁与硫酸镁联合冷敷治疗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有效。
4.3 药物湿敷
临床上对普通的抗生素维生素渗漏,可用硫酸镁湿敷,注意无菌操作,只要没有感染即可。董叶丽[16]研究发现,硫酸镁水分蒸发后析出结晶使纱布干燥、变硬,脱离接触面,不利于药物吸收,天气寒冷时如硫酸镁未加温将影响其效果。另外,蒋萍等报道静脉补钙渗透后不宜用硫酸镁是冷敷,因为其可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张桂珍,李海[17]等在临床对60例发生输液渗漏的患者对照应用浓纳联合龙血竭药物湿敷,效果显著。肖霞[18]654―2加硫酸镁治疗新生儿强刺激性药物输液外渗中效果明显。丁月华[19]称:复方川芎煎与硫酸镁联合应用治疗静脉输液渗漏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硫酸镁治疗组。贾晓慧、李锦燕[20]研究后称0.1%新洁尔灭酊可以治疗儿童静脉输液渗漏。生姜、芦荟汁、土豆片等湿敷方法也取得良好效果[21-23]。
4.4 封闭疗法
常用利多卡因、酚妥拉明局部或穴位封闭,二者都有扩血管作用,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和组织细胞相结合,两药无需做皮试,应用方便,主要应用于多巴胺、肾上腺素缩血管药的渗漏。
4.5 中西医制剂
王乐红[24]发现中药芒硝加生地榆湿敷治疗静脉输液有一定效果。
4.6 其它
另有脂肪抽吸和盐水冲洗药物、手术等方法治疗不同程度的小儿静脉输液渗漏。
5 总结
综上,为临床儿科静脉输液渗漏导致机体损伤及处理方法的研究最新进展,来自家长、患儿及临床问题的要求,护士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此篇综述能给临床儿科护理、护理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靳曼丽,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380.
[2]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0-11.
[3] 夏淳和,陈丽萍,许敬,等,多巴胺、多巴胺丁胺静脉注射对幼兔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05-807.
[4] 花芸,刘小文,刘新文,殷艳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护理学杂志,2006,23.
[5] 罗四娥、彭材华.输液渗透对机体的损伤机理和防止进展.医学创新研究.2007,4(30):22.
[6] 辛燕飞,王丽萍,辛秀俊,等,山莨菪碱减轻甘露醇对外周静脉损伤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29-731.
[7] 王爱民,李玲华,周围静脉输液药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0(11):1662.
[8]庄红,输液渗漏对机体的损伤机理和防治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67
[9] 陈小,朱秀英,探讨搂抱姿势干预对婴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影响,中国新医学论坛[J],2007,7(8);25-26.
[10] 静脉输液穿刺技术各阶段的改良进展.河池市人民医院.2010-04.
[11] 花芸,刘小文,刘新文,殷艳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护理学杂志,2006,23.
[12] 张芳.改进小儿静脉输液拔针后加压方式探讨.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3月.
[13] 孟凡霞,李岩.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时间的研究.现代护理.2007年7月.
[14] 侯裕桥. 654-2热敷治疗头皮静脉输液渗漏.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19).
[15] 冯佩君、徐燕飞,立其丁与硫酸镁联合冷敷治疗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护理研究.2003,17(19).
[16] 董叶丽,甘油硫酸镁治疗外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1,16(11):647.
[17] 张桂珍、李海.浓钠联合龙血竭药物湿敷在静脉输液渗漏后反应的应用.实用医技杂志2009年3月第16卷第3期.
[18] 肖霞.654-2加硫酸镁湿敷治疗新生儿强刺激性药物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0.
[19] 丁月华.复方川芎煎与硫酸镁联合应用治疗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研究实用医技杂志2008,8.
[20] 贾晓慧,李锦燕,0.1%新洁尔灭酊在治疗小儿输液引起的液体渗漏中的应用[J],福建医学杂志,2007,29(1):145.
[21] 徐凤霞,陈翠莉,罗清平,生姜外敷在治疗小儿输液引起的液体渗漏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04,17(13);446-447.
[22] 姚玉娟,李柏,马小花等,新鲜芦荟汁外涂治疗小儿输液渗漏的临床护理研究[J],现代护理,2010,11(11);827-828.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6-0907-03中图分类号:R722.04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疗技术设备的推陈出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设施更加完善,新生儿急救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一项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5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52家医院的早产儿出生率为9.90%[1]。另有报道早产儿存活者中留有不同伤残者占10%~20%[2],指出神经系统和肺损伤是早产儿远期后遗症的两个主要方面[3],可导致早产学龄儿学习困难。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专业的健康照护者面临的挑战,已从保证早产儿存活发展到使他们的发育和预后最优化。早产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使早产儿得到父母的全程照护,各方面均达到完善状态,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和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早产儿实施FCC,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就早产儿实施FCC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早产儿生理发育特点及临床表现早产儿由于未足37周出生,其组织器官的成熟度和功能较足月儿差,特别是重要器官的功能发育不成熟,使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营养缺乏和生长发育迟缓等[4]。如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出现忽高忽低现象,不能维持稳定的正常体温,常因寒冷而导致寒冷损伤综合征;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容易使早产儿出现青紫发作、肺膨胀不良、缺氧、呼吸道梗阻、肺透明膜病等;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引起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导致脑室管膜下及脑室内出血,有时伴有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早产儿的第1年是生长速度最快、大脑发育的可塑性最强的阶段[5],脑发育早期是“易损性”与“可塑性”并存的时期,“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特性,其结构和功能可随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未成熟脑存在高度可塑性的同时其“易损性”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发育异常和行为问题。因此,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常需要在NICU监护,住院时间延长。NICU环境与胎儿子宫内环境、健康新生儿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致使早产儿宫外面临的环境有害因素多,如强光和噪音、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规律的有益刺激、多疼痛刺激、高频率的非预期侵入性操作、不舒适、亲子分离等,这些刺激可单独或同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包括未成熟的脑发育)产生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6]。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核心概念家庭护理即为促进家庭系统及其家庭成员,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水平为目的而进行的护理实践活动,其服务的对象是整个家庭。FCC模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一种形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工作的延伸,是适应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积极探索。其理念最早由Fond及Luciano提出,20世纪中后期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显然不足,患者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多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患者与家庭关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因此提出开展FCC模式。FCC模式不再把患儿当作单一的临床病例看待,而是意识到患儿属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和一种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7],让家庭融入新生儿的出生、计划和健康服务的评估,发挥家庭在养育、护理、选择等方面的作用,更强调人是综合体,进一步强调家庭在患儿疾病治愈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的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儿及家庭,传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儿选择权,强调患儿、家庭及照顾者间的协作,给予力量及支持,有弹性,授权[8]。FCC护理理念已比较成熟,所总结出的8条基本原则[9]及在实践过程中拓展出的9项基本内容[10]都强调家庭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作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影响FCC的概念最早由范丽于2001年引入我国[11],引起了儿科、产科等护理界研究热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楼建华团队[12,13]调查的儿科护理工作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实施FCC模式,结果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家长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患儿能得到很好地照顾。赵敏慧等[14]对比分析了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对父母和早产儿互动行为认知及情绪的影响,发现上述做法能有效促进父母早产儿互动行为的认知和积极情绪的形成。该学者进一步研究了FCC对早产儿母亲情绪及早产儿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结果也表明FCC能有效降低早产儿父母的抑郁情绪,且能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但这对护理人员是一大挑战[15],需要医护人员与家长保持长期的、良性的沟通。杨青丽等[16]评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母亲和早产儿的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反应性唾液皮质醇的水平无影响。当前国内大多数早产儿被收治在新生儿病房,父母不能参与照护,因此常会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最终导致他们对早产儿的治疗及照护缺乏足够信心,有的甚至还会出现消极行为。而FCC填补了早产儿父母对早产儿照护知识的空白,可以很好满足其需求,减轻压力。
早产儿实施FCC措施及其效果父母与医疗人员共同参与早产儿的住院护理时,父母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护理知识,在促进孩子行动的能力及对早产儿的支持性均得到了加强[17]。措施包括:关注父母的文化背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医护人员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建立早产儿个人档案;通过课堂培训、一对一操作示范、小册子及视频、网络电话咨询答疑等,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孩子进行科学指导;帮助父母认识早产儿的外表、行为和情况,指导父母读懂早产儿的行为暗示和促进生长发育;为母乳喂养、袋鼠式护理(kangroo care,KC)提供指导和硬件支持;并与父母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出院计划;出院前提供单独的房间,练习照护技能,为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对其护理奠定基础,如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抚触与被动操,急救等,进而保证早产儿从病房向家庭护理转移的顺利完成。
实施FCC后,患儿出院回家,护士的角色有新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早产儿出院后由社区护士做好持续的家庭访视,有利于促进父母的照护技能、社会支持质量及母乳喂养率,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亲子互动增加。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进行家庭护理较少,资雪梅等[18]将FCC作为理论基础,观察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等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王延荣等[19]探讨新生儿家庭护理的干预效果,对新生儿出院后 3 d 由专业护士上门通过现场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给年轻父母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帮助解决护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认识问题,结果显示产妇在新生儿护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国外有报道建议在进行家访时,所有照顾者及决定家庭经济者均应在场,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建议能得到接受并很好地实施。护理人员在随访过程中,应正确评价早产儿发育指标,监测其发育状况,早期发现其发育异常,有助于早期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人口素质[20]。张坤尧等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高危儿认知发育的影响,干预组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患儿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显示,6月龄始各年龄段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1岁时Gesell智能检查,五大功能区发育均先于未干预组,表明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家庭干预,系统管理,可促进其认知发育,减少伤残发生[21]。
综上所述,FCC护理模式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核心体现,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措施,通过指导家长参与照护,可以使早产儿及其家庭得到全面健康维护的服务,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早产儿出院后持续的家庭访视及积极、持续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但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实施FCC会增加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目前我国FCC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应端正医护人员对FCC的态度,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和素质;通过各种途径使家属认识到FCC的优势,改善护理现状,促进其推广实施,以利于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燕.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李玉凤,刘世新.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促进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8111812.
[3]罗蓉,母得志.建立早产儿脑损伤的随访与早期干预体系[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4(2):265269.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5.
[5]李建萍.早产儿出院后的养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340341.
[6]臧少敏,绳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发育支持护理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9B):3537.
[7]Gates LVS,MeGrath JM,Jorgensen KM.Family issues/professionalparent partnerships[M]//Keaner C,McGrnth J.Developmental care of newberns&Infants:a guid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USA:Elsevier,2004:288290.
[8]Cheryl L Hoying,Linda Workman,Susan Allen,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探讨及安全管理[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481484.
[9]谢立华.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C].2011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114117.
[10]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10):873875.
[11]范丽.以色列“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7173.
[12]沈宁,何萍萍,楼建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566.
[13]何萍萍,徐丽华,沈 宁,等. 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85887.
[14]赵敏慧,姚莉莉,袁浩斌,等. 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8,23(19):79.
[15]赵敏慧,王瑛,于慧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3537.
[16]杨青丽. 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早产儿及其母亲的唾液皮质醇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6):111,113.
[17]申叶林,黄碟卿.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 NICU护理对我国的借鉴[J].护理学报,2008,15(2):261269.
[18]资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 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5):441443.
[19]王延荣,耿文真,陈双丽. 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06,13(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