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数除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错误一:乘除法混淆;
如口算 4.5×0.01= 4.5÷0.01= 这两题时,常常有学生将答案写反了。我想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学生对于小数乘、除法的算法不太明确:小数乘法是先看成整数乘法计算,最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点小数点;小数除法,先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变成整数,再进行计算。还有的学生在计算一个小数除以整数时,在竖式上杠掉了被除数的小数点。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很好的理解商不变规律对计算小数除法的作用。
错误二:商中间有0;
在让学生计算3.66÷1.2时,不少学生得数网为3.5,观察他们的竖式计算过程,发现原来是个位上商3后,同时落下6和0两个数字。其实,这个算法与前面研究的整数除法中商中间有0的情况是相似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前期所学的知识都会对后续学习产生影响。
我对学生这几种做法做了如下分析:第一种做法的错误原因是,学生根据已知条件0.5小时织布7.2米,知道要先求出师傅每小时织布的米数,并隐隐感觉到肯定是比7.2米大,在这些学生的潜意识里乘法是使结果变大,因此,他们想到了用乘法来计算;第二种做法的错误原因是,学生误把7.2米直接当成了每小时师傅的织布米数来进行计算;第三种做法正确,通过跟这些学生谈话,我了解到这部分学生能感觉到0.5小时是1小时的一半,所以7.2×2就相当于求出了师傅每小时的织布米数;最后一种做法也正确,但这部分学生实际上也说不清楚为什么用7.2÷0.5来求每小时师傅的织布米数。
结合上述学生的错误,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无法弄清三个关键的问题:(1)一个数(0除外)除以0.5,为什么会变大?(2)为什么7.2÷0.5会表示每小时师傅的织布米数?(3)这个算式的直观算理意义到底是怎样的?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看似明白,实则对其内在的、本质的意义并不清楚。回顾我们在教学“一个数(0除外)除以比1小的数,商比原数大”这个规律时,教师一般是通过举出几个除法算式,让学生纵向比较其中的变量和不变量,进而发现这个小数除法规律,再通过学生自己举例验证,最终确认了这个规律的正确性。这样通过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教学方法,看似科学,然而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只是被教师牵着走,没有形成对该规律的深层本质意义认识。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长达4年的计算学习中对于乘法和除法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即大部分刚刚进入五年级的学生总认为乘法就是让一个数变大,除法就是让一个数变小。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都处在形象阶段,如果没有关于算理本质直观的认识,让学生经历从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就很难被学生真正认同。那么,怎么破解这个教学难题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是如何学习加法和减法计算的。当学生学习1+1=2时,教师们往往会摆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实物,例如,摆苹果,当教师摆出:在1个苹果旁再放上1个苹果。学生能直接说出“是2个苹果”。因为有了具体的实物模型,学生很容易理解了算理,从而掌握了加法;接着,教师在2个苹果中拿走一个苹果,学生进而掌握了减法2-1=1。到了二年级,学生们通过将相同的事物摆放在一起求和,发现用连加写起来比较麻烦,从而发现并掌握了表内乘法;再从把具体事物平均分中认识了表内除法。由此不难看出,对于整数部分的加减乘除运算,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问题,其原因是基于学生对于加减乘除运算的算理意义比较清楚,四种运算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模型展示出来,这对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把注意力放在训练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上,而应该回归算法的本源,让学生明白一个数(0除外)÷0.5的直观算理意义,帮助学生构建出相对应的数学模型。这对于让学生真正掌握小数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除数是小数”是无法用实物展示的,又怎么让学生自己形成对算理意义的认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对于这个简单的初等代数算式,不同学段的教师又是怎么做的呢?在初中函数教学中,教师通过反比例函数y=k/x图像的特点构建出了相对应数学模型(图1)。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像很容易发现,当K>0时,就以K=6的函数图像为例,在第一象限中,通过双曲线函数图像学生可以直观发现y随着x的变小而逐渐变大,特别x小于1之后,随着x的继续变小,y趋向于无穷大。在小学六年级分数除法计算教学中,例如,教学2÷时,教师通过画线段图的办法(图2),让学生明白了2÷=2÷2×3。即先求出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然后解决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通过观察以上两个学段的教学,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数学知识的越来越抽象,我们的计算教学也由原来的实物模型展示演变发展成了构筑“简单数学模型”。学生通过直观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起算理来也自然要容易得多。
但是,对于没有学习过分数乘除法和函数图像知识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无法采用平均分等方法来解释,面对7.2÷0.5这个算式,具体表示怎样的数学模型无疑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然而,聪明的学生通过画相对应的线段图发现了蕴涵其中的数量关系,也能做出第③种算法,但这只是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发现的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一个数(O除外)除以0.5的具体算理意义。这时,教师们往往利用公式:师傅每小时的织布米×织布时间=织布总米数,将这个公式进行变形――师傅每小时的织布米=织布总米数÷织布时间,让学生明白了第④种算法。然而,这种方法带有死记硬背的味道,也无法形成真正的算理认识。经过一番思考,我从小数除法的竖式中找到了灵感,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如下:
从上图不难看出,在计算除法时,我们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0.5和被除数7.2都扩大了原数的10倍,小数除法直接转化为整数除法72÷5,在这转化过程中,线段图中原先代表0.5小时织布7.2米的线段由1段扩大变成了10段,再将10段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所代表的线段则刚好表示1小时的织布米数了。由此可见,通过转化的方法,我们同样能够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构建出7.2÷0.5的直观算理模型,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除数小于1的小数除法的意义认识。
一、运用适当的比喻
在小数除法中,主要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而在计算方法中小数点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在右边的竖式计算中,问2.4÷2=1.2。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写在上面?
为了让学生增强记忆,我在这里用了一个小比喻:小数点就像一粒小芝麻,如果把它“掉”下去,就容易“失踪”,所以我们应该把它放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即放在竖式横线上面,而且不能随便放,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样比喻,学生们印象特别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例
小数除法除得的商可以拆成两个部分,即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如4÷8=0.5,商0.5中“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为什么中间加一个小数点?这些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难理解的,他们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4÷8=5。原因是在被除数4的后面直接添0,在这里,我举了一个例子:老师手里拿着4支粉笔,要平均分给8个学生,问:每个学生能分到一支粉笔吗?更不可能是5支。所以它的整数部分应该是0,并且要特别注意整数部分不够除,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应该先点上小数点,把它转化成小数,然后再添0继续除。因为:4支粉笔不等于40支粉笔,只有把4转化成4.0,才能使大小保持不变。
三、发挥练习的作用
数学课讲究的是精讲多练。数学的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小数除法中,能否利用好课堂练习,对于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第九册数学小数除法中的例4例5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先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因此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是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新课后的练一练: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0.72÷0.9=( )÷9
6.6÷0.3=( )÷3
0.78÷0.03=( )÷3
0.084÷0.07=( )÷7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单选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把86.4平均分成16份,每份是(
)
A
.
0.54
B
.
5.4
C
.
54
D
.
540
二、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2.
(2分)检查下面的数学作业.
3.
(2分)判断对错
三、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4.
(5分)列竖式计算
(1)20.8÷8=
(2)7.2÷3=
(3)17.1÷9=
(4)51.3÷3=
四、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5.
(5分)我国有五大淡水湖,其中鄱阳湖最大,面积为2933平方千米,巢湖居第五,面积为770平方千米。鄱阳湖的面积约是巢湖面积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五、填空题
(共14题;共31分)
6.
(2分)5.544÷36=_______
7.
(2分)注意不要漏了0!
0.024÷5=_______
0.21÷12=_______
0.544÷8=_______
8.
(2分)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9.6,其中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_______
9.
(2分)84.78÷27=_______
10.
(2分)根据585÷13=4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5.85÷0.13=_______。
(2)58.5÷_______=45。
(3)_______÷0.013=45。
11.
(2分)口算.
5.1÷17=_______
0.26×0.4=_______
0.27÷0.3=_______
0.25×4=_______
12.
(2分)计算
(1)77.6÷16=_______
(2)33.8÷5=_______
13.
(2分)4.8÷6是把48个_______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个_______。
14.
(1分)8÷5=_______
15.
(2分)直接写出得数
2.1+3.4=_______
8.3+1.7=_______
1-0.01=_______
0.6×0.6=_______
3.2×3=_______
0.45÷9=_______
4.6÷100=_______
10×2.01=_______
8×0.4=_______
1.9×4×0.5=_______
0.9+99×0.9=_______
5-1.4-1.6=_______
16.
(2分)小强家一年的水费是120.6元,他家平均每月的水费是_______元。
17.
(2分)直接写出得数.
1÷2=_______
4÷5=_______
2÷4=_______
6÷5=_______
18.
(6分)计算
40.3÷65=_______
45.9÷34=_______
19.
(2分)直接写出得数.
1.5÷0.5=_______
5.1÷1.7=_______
6.9÷2.3=_______
5.02÷0.01=_______
0.66÷0.3=_______
42.5÷425=_______
0.4÷0.02=_______
1.21÷0.11=_______
1.25÷0.125=_______
0.6÷0.15=_______
0.02÷0.4=_______
49÷0.07=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2-1、
3-1、
三、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4-1、
4-2、
4-3、
4-4、
四、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5-1、
五、填空题
(共14题;共31分)
6-1、
7-1、
8-1、
9-1、
10-1、
10-2、
10-3、
11-1、
12-1、
12-2、
13-1、
14-1、
15-1、
16-1、
17-1、
关键词:小学除法;方式;直观;形象.
数学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课程,需要通过多加练习,才能够切实掌握,深刻体会,做到融会贯通,然而数学的课程又是枯燥和乏味的,比较单调,不能简单地进行课堂的习题模拟与作业布置,教师要使教学做到简洁与精确,并且能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让学生在实际有趣的氛围之中达到提升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形象化,在实际的练习之中,通过有益有趣的形成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和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自己的数学水平。
一、将数学中的除法计算融入应用题当中解答思考。
例如我们经常遇到的“距离、时间和速度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举例如下。
六一班同学乘车到人工湖去玩,汽车从学校出发,七分之六小时行了全程的四分之三,这时距离人工湖还有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共用多少小时?(用两种方法解答)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以此作为练习数学的依据,拿到课堂的小组合作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去思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与辨析,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6/7小时行驶3/4,全程为1,则行完全程需6/7除以3/4=8/7小时,另外一种方法:行驶完全程的3/4,即还剩1/4,而这时距离人工湖还有4千米,所以全程为4除以1/4=16千米,16千米的3/4为16*3/4=12千米,又6/7小时行了12千米,所以1小时行驶:12除以6/7=14千米,所以行完全程需要:16除以14=8/7小时。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促成自我的积极主动学习。
二、各种数学除法题型的类比和计算。
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是数学课程课时设计的初衷,均匀分布知识点,齐头并进,逐步提高层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各个角度的知识,同时加大平面之间的联系,这是学时和应试制度的客观要求,数学中一切的知识点都是生活化的,并且也是学生经常见到的。
7.2÷8×4= 1÷2325= 1.250.25=X1.6
14∶12=X∶25
3060÷15-2.5×1.04 375+450÷18×25
以上的各种题型,是小学阶段除法计算的各种题型的汇总,有小数的除法,有分数的除法,有混合运算和未知数等,这些题型教师要有效的放在一起对比进行有效合成与感悟,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有效地的将知识和能力目标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做到在学中教,在教中学,不断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看法,多用实例进行讲解,结合生活进行感悟,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性,让他们体会到合作交流的愉悦,这有助于他们以后发展提高。
小学数学主要是以兴趣为主导,进行有效的提升与合作,小组长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可以选取一名学生进行有效的领导,通过问题合作进步。小组合作往往通过4-5人进行,将问题交给他们进行讨论,教师不干涉,让学生地位平等,畅所欲言,然后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优化与合作,进行混合运算,加入小括号。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同时让小组合作继续进行,小组的分组与合作交流,目的就是让学生先自己掌握,然后老师再进行指导与补充。
三、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以趣味性的题目引起学生兴趣,以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是数学的两个目标,寓教于乐,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数学的实践性,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由之路。数学课堂知识的练习运用,不是单一知识点的练习,而是知识的综合化运用和练习,在最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而实际的练习题也是应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
数学要遵循“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分析其内在联系,培养思考推理能力,敢于发展创新想象”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循序渐进兼之协同并行,将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和创新”统一于教学课堂之中,扩大知识面,提高成绩,提升能力,拓展思维,这是现代社会对数学学科的必然要求。
六年级数学中常见的一个很典型的应用题,及“路程和时间”的问题。“某人从A地到B地,三分之二小时行了全程的四分之三,此时距离B地还有2千米,求行完全程的时间”。按照逐步推理的方式,我们采用“t=s/v”这个大公式,一步步解决,这是常规思路。1-3/4=1/4,2除以1/4,得出全程的距离,下一步就可以求出已经行走的距离,即s乘以3/4,这样速度也显而易见了,总的距离除以总的速度,就是行完全程的时间,这些练习题都可以放到实际的教学之中进行讨论解决。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培养的不是书柜,知识固化,静止而缺乏创新,培养的也不是记忆的机器,去跟电脑比赛。现代教育培养的是“能有效运用各种信息,去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里面就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运用的灵活和准确性,判断分析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自我审视和反思的能力,做到“全面把握,审时度势和融会贯通”。小学数学说到底就是两项:一是知识运用,而是知识创新。如何将其渗透到教学中,不但关乎到学生的学习,更关乎到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深远,教师当思之。
参考文献:
[1]何涛,刘晓红.数学创新教育.哈工大出版社,2010-06.
[2]关文信.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01.
[3]于琛,林群.初中数学继承改革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