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云雀的心愿

云雀的心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云雀的心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云雀的心愿

云雀的心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案;《云雀心愿》;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18-0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

方法与过程: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方法,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意识和行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1、根据地点的变换,体会小云雀心情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2、知道森林的作用,感受森林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本单元共3课,展现了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云雀的心愿》一文向我们提出了重在体现保护坏境的这一迫切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揭示课题

1、(板书:心愿)大家有什么心愿吗?

2、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就连我们的小云雀都有一个心愿。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它的心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云雀的心愿》请大家打开书,先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两段。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

3、通过课前的预习,我们知道了小云雀和云雀妈妈都飞到了哪些地方?(沙漠---大河---森林)

(1)小云雀和云雀妈妈飞呀飞,它们最先来到了什么地方?如果狂风吹来,沙漠上会出现什么情景?

自由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

“漫天飞舞”是什么样子?能想象一下吗?(看图)能读好这个词吗?(指名读,齐读)一齐读好课文中的这句话。

师:看到这漫天飞舞的黄沙小云雀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句子)能读出埋怨的语气吗?自己试试!点名读,

师:这里的风沙真讨厌!可你们知道吗?这里原来是茂密的森林,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呢?(指名说。森林被乱砍滥伐,没有森林,土地就失去了保护…)

师:谁能学着云雀妈妈的样子心疼地说说这一原因?(读一读)

师:听了妈妈的话你觉得森林重要吗?为什么?(指名说,并出示词语:可以保土)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再读一读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小结:漫天飞舞的黄沙令人讨厌,人们的乱砍滥伐森林,使土地变成沙漠更让人心疼。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因为森林是可以保土的呀!

二、学习5――10自然段

1、过渡:为了避免风沙的侵扰,他们又往前飞呀飞,飞到了一条大河的上空,他们又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观看图)

2、指名说。师述:是啊!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之中。这样的洪水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可怕、凶猛)

那老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一定能把这样的语气读出来。(读给同桌听,指名读,齐读)

3、这么凶猛的洪水,使小云雀不由得挨紧了妈妈,害怕地说――(生读)。妈妈叹了一口气说――(生读)。

4、云雀妈妈为什么会叹气呢?学生谈原因。

拓展:是啊,这里原来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由于人类缺乏环保意识,毫无节制乱砍滥伐,最终,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贫瘠的沙漠(贴沙漠图),洪水泛滥成灾(贴洪水图),人类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重惩罚。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放洪水视频)

5、森林就是森林,为什么称它为水库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10自然段,想想从云雀妈妈的解释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森林可以蓄水,树冠,苔藓、枯枝败叶,土壤)

森林可以怎样蓄水呢?(指名说)

6、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好吗?(齐读)

7、师:如果没有森林水库,许多地区将发生水灾,大面积的农田、村庄也都会淹没在洪水之中,看来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森林的重要性。

8、小云雀和妈妈飞过沙漠时遇到漫天飞舞的黄沙,飞过大河时见到泛滥成灾的河水,这其中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没有森林的保护。

三、学习11――13自然段

1、师:他们飞呀飞呀,觉得又累又热,便飞回到森林休息了。咦?这儿怎么这样凉快啊?指名说。(原来有了森林……)

2、(出示句子)――齐读13节。森林郁郁葱葱,多么像空调器。难怪小云雀会说:“――。”(生说)

3、小结:有了森林,就像空调一样还可以调节气温,这回小云雀又深刻体会到森林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1、整篇课文学完了,我们通过跟着小云雀旅行知道了森林的重要性,让我们再来齐读14自然段吧!

2、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沙漠变成绿洲)这除了是小云雀的心愿也是云雀妈妈的心愿,更是我们大家的心愿。

3、森林实在太重要了,看到这些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人们乱砍滥伐,世界森林面积严重减少。

云雀的心愿范文第2篇

一、课题猜想——引导探究的契入点

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不少课文题目有能揭示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有利于契入文本,深刻地体会思想感情。

例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片断:

师: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高尔基是什么人?

生2:他的儿子怎么样?

生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会有什么事发生?

生4:写这样的事情有什么意义?

……

师:请同学们画出文中蕴含高尔基和儿子内心情感的句子,体会子爱父、父教子的浓厚亲情。想一想生活中你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你的?你是怎么做的?

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想从课文中获知答案的积极性。学生通过积极地阅读资料和课文,顺利解决了前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结合鲜活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课中推进,探究式学习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充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一味地灌,学生被动地学,已成为习惯。那些直觉、想象和虚构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完全被排除在课堂之外,严重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讲授的内容和教材实际上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剧本”,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他们去感受、表演、分析,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体验和解读方式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也不尽相同。我们不应视教材为“金科玉律”,应积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大胆创新,赋予其“思想漫步”的自由,使其感受到学习及其成长的乐趣,获得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体现,从而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云雀的心愿》一文,主要描写了小云雀和它的妈妈在外面飞翔时,看到贫瘠的沙漠、被咆哮的洪水冲垮和淹没的河堤与村庄时所想的。故事层次清楚,语言丰富。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云雀和妈妈的对话中,领略云雀的心情,最终理解云雀的心愿,并从中受到启迪呢?

如果以常见的教学设计,采取直叙的讲述,很有可能是学生对“云雀的心愿”只停留在认识上,而达不到真正理解的实效。而探究性的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都有较大的优越性。

本课教学片断:

片断1:初读课文,发现问题

师:什么叫“心愿”?

生1:就是心里想要的。

生2:就是“心中的愿望”。

师:有“心愿”常有一定的“原因”。请大家先初读课文,认识云雀心愿是什么,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生1:(自我阅读后):云雀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

生2:云雀产生这样的心愿是他路上的所见所闻。

片断2:.深入阅读,理解教材

在学生发现并提出以上两个问题以后,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让他们再仔细阅读课文,先读最后一段,再读前面部分。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去深入探究,理解教材,并作为讨论发言的依据。从对文章的阅读中,学生体会到“云雀的心愿”是多么地重要!

师:谁能用“失去了——,就——”或者用“有了……就……”说一段话?

生1:失去了森林,肥沃的土地变成了沙漠。

生2:失去了森林,洪水冲垮了堤岸、淹没了村庄。

生3:有了森林,就有了森林水库。

生4:有了森林,就有了“自然空调器”。

这个过程中,学生用书上的材料用自己的发现,寻求答案,是学生亲自参与阅读、实践,经过分析、归类、思考所得。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故事情节的表面,而是通过阅读有了真切的内心感受。

片断3:印证结果,形成认识

师:让沙漠变成绿洲的意义这么大,你的心愿是什么啊?

生1:我也想让沙漠变成绿洲。

生2:我想治防沙漠,治沙漠。

师:好,我们一起为创造美好的环境而努力吧!

探究性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的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在语文教学中,还是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探究性的教学,都是有效的、可行的。

三、课外延伸,探究式学习的拓展

学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欲望,如果学生这种欲望和勇气被调动起来,他们将会有效、深入地进行探索活动。要怎样激发这种欲望和勇力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

云雀的心愿范文第3篇

“打包”与“解压”本来是计算机文本文件的处理技术,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实施教学行为也有类似的处理方法。将教学行为进行“打包”“解压”,能够更好地解读教材,科学地实施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法指导,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中的“打包”,就是将一些系统信息进行集中整合,形成要点与精华; “解压”,是将教学信息进行分解解读。如何将教学信息进行“打包”“解压”处理,这需要语文教师好好地研究。

一、教材内容应先“打包”后“解压”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认真地解读教材内涵,才能形成较为科学的教学设计。这个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解压”的过程;而将教材转化为教案,这个过程却是一个“打包”的过程。教材内涵丰富,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最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把需要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筛选,确定教学要点。只有这样,才便于学生接受。不管是“打包”还是“解压”,都是为了让教材更好服务于教学。“打包”与“解压”不仅是操作过程,也体现教师运用教材的方式和方法。

一位教师教学《祁黄羊》这篇课文,一开始上课他就进行背景介绍。让学生对故事背景有个简单的了解,这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这位教师也许是教参看多了,从祁黄羊讲到春秋战国的历史,讲到他的儿子祁午,特别是穿插了几个相关故事。学生听得很认真,可教学时间被占用了近20分钟。这当然是不合理的安排。问题就出在教师对教材的“解压” “打包”上面。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解读,需要做好筛选和整合,优化之后进行“打包”,拿到课堂上的自然是精华,而不是这些繁琐的逸事野史。课堂资源被浪费,学生没有得到需要的东西,教学效果自然要打折扣。

二、教学过程需同步“打包”“解压”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将教案这个文件包“解压”,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在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换时,又需要教师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优化,也就是进行“打包”处理。当学生获得教师传递的“文件包”时,还需要再进行“解压”,把这些信息内化成自己的认知。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经过多次“打包”“解压”,每一次都是必要的,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追求高效,就一定要将“打包”“解压”信息操作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并成为一种教学意识。

在学习《鸟语》时,我原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人们为什么都喜欢喜鹊,而不喜欢乌鸦?”可实际操作时,我却把“乌鸦”说成“麻雀”了。这本来是一个教学失误,马上改正过来也是可以的,但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错了。学生讨论完开始汇报交流时,我才发现“解压”教案时出了偏差。学生说麻雀吃粮食,人们当然不喜欢。可这和喜鹊是报喜鸟难以形成对比。于是,我随即又“打包”一个信息给学生:“麻雀虽然不招人喜欢,但它却没有给人带来不吉祥的感觉。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和喜鹊对立的鸟呢?”学生自然能够想到“乌鸦”“猫头鹰”等,这样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成功“解压”。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教学过程中的“打包”“解压”现象无处不在,需要教师灵活处理。“打包”要打得合理轻松,“解压”也要体现自然和谐。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而高效的。

三、学法指导要先“解压”后“打包”

语文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法指导。教师如何操作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学法,这才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对教师而言,学法指导最好先“解压”后“打包”,也就是对学法进行筛选组合,形成优势信息资源,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分解归类,形成高度集成的信息包。这样,当将信息包传递给学生时,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最直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占有重要比重,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其实,这不是学法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师在“打包”“解压”时出现了操作不当的情况。

有一次,我听一位青年教师教学《云雀的心愿》一文。教师提出一个思考题:“云雀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有的学生回答:“云雀的心愿是种树。”有的学生回答:“云雀的心愿是保护森林。”教师可能对这些答案都不是很满意,于是就启发道:“云雀都飞到哪里去了?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有条理,开头怎么说,结尾怎么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他这样一指导,学生好像更糊涂了,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课堂陷入尴尬。很显然,这是教师“打包”“解压”出现了问题。学法指导要将学法进行分类组合,形成可操作的方法体系,可他“解压”做得不好,“打包”更是技术不到家,学生越听越糊涂。其实,这道题应该这样指导:“老云雀和小云雀都飞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都出现了怎样的环境状况?小云雀听了妈妈的讲解有什么表示?把云雀的心愿归纳一下,看看有几个方面的内容,分成几个要点来回答。”这样就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知道该如何去操作。因此,教师在学法指导时一定要先做好“解压”,然后再“打包”,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地掌握学法要领。

云雀的心愿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39-02

阅读期待视野理论认为,读者总是带着一种期待心理来解读文本。只有当文本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且能开拓读者的认知视域,才能将蕴藏在文本中作者的“初始视野”和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读者的“现今视野”交融在一起,达到“视野融合”,使读者从中领悟意想不到的意义。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多维度、多层面地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实现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学生中心”的转变;使学生在与文本真诚地对接、碰撞和交融之中,领悟其深刻的内涵和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赋予文本以更多、更广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从而培养与拓展学生的阅读创造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一、意义构建: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与功用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和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对教材文本加以选择和能动地重构。而学生从阅读期待中产生的内驱力的强弱、有无,对其内在阅读兴趣的激发、对文本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以及接受的质量、效果等,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作为阅读的心理动力,阅读期待支配着阅读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需求和文本的潜在意蕴相吻合,阅读的“现今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相融合,才能拓展学生阅读思维的空间,促使其深入文本中去深刻开掘,透过文本意象、意境生发和创造出文本新的意义,形成一种理想化的阅读。

二、唤醒与实现:引导小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趋向

从心理学角度看,阅读期待是指在阅读文本之前和阅读过程中,学生原始的审美能力、阅读经验和阅读动机投射在大脑的反应,而阅读行为又是学生从文本中抽象出一系列主题后,加以综合的心理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潜存的阅读经验、生活经历、阅读水平及阅读时希望读到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使学生更快进入文本视野。其次,随着阅读的深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点拨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在文本中寻找自己对文本的假想或设想的切合点,不断地将寻找所获与经验总结加以碰撞、调整、整合,形成体现文本主旨的综合把握,以证实自己的理解。再者,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阅读期待,学会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理解,形成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延伸阅读期待,从而实现超越文本、创新文本的意义。

三、理性探索:阅读期待视野中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一)激发阅读期待,实现有效阅读支撑点

阅读过程是期待唤醒和期待实现的过程,受学生年龄、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体现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和学生年龄、经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特点,多维度、多层面地唤醒和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情感体验,把阅读期待转化为期待阅读的动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不断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心理,使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从而引导学生在期待阅读中自主理解文本,建构文本意义,提升阅读质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期待

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精心设计出富有吸引力、挑战性和生命力的一系列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诱导他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交流。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笔者在导入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葬礼特殊在哪儿?学生对此很好奇,急于阅读了解。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学生注意力集中,后期阅读期待得到满足。接着,笔者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为一条即将枯竭的瀑布举行葬礼呢?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期待引向深入,引向对文本重点部分的探究,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努力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渗透到作品中去。

2.善用煽情语言,激发阅读期待

教师煽情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和鼓舞性,很容易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吸引他们自觉地进入教师所营造的情境氛围之中,逐步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去品味、鉴赏、感悟、思考,并与文本、作者,以及文本的主人公对话,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桂花雨》一文,在引导学生品味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时,笔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吟诵:桂花真香啊,香了母亲的手,香了水晶盘,香了整个宅院,整个村庄,也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谁来读读桂花的香味?此时,学生被教师优美的语言带入情境,似乎也闻到了桂花香,朗读的积极性被激起,读出了神韵,读出了深意。

(二)满足阅读期待,凸现个性阅读的闪光点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还要使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满足,否则学生会失去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适时点燃学生对话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欲望,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文本阅读充满生命活力。

1.创设学习氛围,满足阅读期待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学生个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外,与学习氛围及各种互动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获得阅读期待满足的前提。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愿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鼓励个性阅读,满足阅读期待

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语文阅读课堂要避免千人一面,在人物形象的感悟、语句语气的品味等,要倡导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读出新意、读出感悟。如《云雀的心愿》一课中,在朗读小云雀的心愿时,有学生用甜美的声音读,这样读是因为学生体会到小云雀的心愿是纯真美好的;有学生用洪亮激昂的声音读,理由是小云雀知道了失去森林的危害,明白了森林的重要性,心情非常激动,在表达心愿时声音自然是响亮有力的,也表明了小云雀植树造林的决心。这种个性化的阅读品味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有广度与深度,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

(三)拓展阅读期待,深化有效阅读的生长点

阅读期待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调整和拓宽学生的阅读期待,使阅读期待成为一种自觉状态。如教学《船长》一课时,笔者巧妙地拓展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假如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什么?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当你随着轮船慢慢下沉,你想说些什么?假如你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重创,目睹灾难发生的这一幕,你想说什么?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走进哈尔威船长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精神境界的升华。

云雀的心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资源;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优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3;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76-01

童话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对教学形式有足够重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可以充分结合数字资源,为学生提供有趣的教学氛围,以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将数字资源合理应用于童话教学,要求教师将数字资源与童话教学高度融合和运用,直观展示童话故事中的场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为学生带来新的课堂学习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以数字资源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童话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图片或朗诵等比较枯燥的方式开展童话教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可以以数字资源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且富有感染力的课堂,鼓舞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秋姑娘的信》童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初入校园、对很多事物感到新奇的心理特点,通过设问方式导入新课。首先,请学生说一说什么是秋天,秋天有什么景物,待学生回答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场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然后,教师将“秋姑娘”信中涉及到的景物,如南飞的大雁、可爱的松鼠等向学生展示,并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会感受季节的美好;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物或景物图片,让学生把自己当成“秋姑娘”选择一幅图,发挥想象也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数字资源的合理利用,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以数字资源为形式,增强课堂的教学氛围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保持“活课堂”,如何让学生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对教学内容充满好奇心,是教师在增强课堂学习氛围时需综合考虑的问题。教师可联合使用多媒体设备与黑板教学,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掌握课堂知识。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外,还要求学生深刻体会小鸟与驯鹿之间的美好感情。而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并表达这种感情,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可通过动画展示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讲解。首先展示森林图画;然后让学生观看小鸟在树上行走的动画,从小鸟的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感受小鸟此时的愉悦心情;最后,是小鸟与驯鹿之间的关系表述。这种层层的情感递进,可以加强学生对童话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以数字资源为平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数字资源为平台,为学生布置更真实、温馨的教学课堂,能够为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增添更美好的感受。对于童话故事教学而言,更多的是让学生结合想象,感受生活中的美好;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童话故事的引导下,激发思维潜能,从而在学习上获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讲解故事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小露珠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由于小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很难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教师则可以以数字资源为平台,播放露珠翻滚时发出的声响,让学生感受趣味性。课堂末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场景,并让学生扮演露珠,滋润向日葵、白杨树及喇叭花等,并代表露珠向这些植物说一句话。结合多媒体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热情,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以数字资源为渠道,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数字资源不仅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道具,还可以作为童话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童话故事的过程中,通过抽象思维来思考及理解教学中出现的景物、场景、故事。由于部分学生的想象力不够,很难快速跟随教师进入教学场景中,因此,教师可以将数字资源作为一种教学渠道,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走进更广阔的童话世界。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云雀心愿》这一童话时,为了解决本课教学中的重难点,即让学生深刻体会云雀心愿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意义,教师需要做进一步探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展示云雀及云雀妈妈经过的地方。然后,让学生观看沙漠化给大自然带来的危害的场景,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下,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情感。接着,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故事本身,让学生谈谈如果自己是云雀,还会有什么愿望。在学生交流自我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进而升华教学主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优化语文童话教学,教师要合理利用数字资源,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学的形式、教学的平台及教学的渠道,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绿色中国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视听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