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性化阅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自主选择 尊重个性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是学生乐于接近、寻求和获得知识的一种倾向或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这种特点,尊重他们个性化地选择阅读内容、阅读的方法和交流的方式。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课堂应该是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学生有权向老师的“真理”质疑,老师应该是学生有关“真理”演说的忠实听众。学生因各人不同的兴趣、爱好而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老师给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创造民主化平等对话的机会,消解师生之间尊卑长幼的“师道尊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敢于、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展示自己的独特感悟,使“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展现自我的大舞台。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描写某一季节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成短课文,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起来就不会感到吃力,更愿意学。再如《桂林山水》一文第二三段,分别描写了漓江水的特点及桂林山的特点,这两段写法也大致相同。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完全可以扶放结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去读、去想、去说、去背。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此时,老师一定要避免单一的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也可以找好伙伴交流等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交流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
二、自我实现呵护个性
个性化阅读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自主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阅读活动中,应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精心感悟中来锻炼、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阅读的能力。
预习时我建议学生尽可能自己读懂课文,能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搜集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旨在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获得更多的知识,丰富语言积累。课前,学生有了自主活动的基础,在细读、精读课文时很快就进入情境。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场所,是学生与作家对话时候,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中“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这句话时,我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朗读的。学生朗读时有了自己自由的天空,表现丰富多彩。有的说:“我读这句话时,重读‘真是’,并拖着长音调,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走近榕树,验证了自己原来远看时说的‘许多株榕树’,这样读,使人更感觉榕树的粗壮”。有的说:“我读这句话时,重读‘一株’,因为原来作者初次看到榕树时,说是许多株,现在有机会看清楚了它的真面目,不是许多株,是一株。这样读强调大榕树的茂盛和占地面积大……”。
在讲读课文的时候,要以导的方式让学生领会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要及时肯定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我们要不吝啬于赞扬学生,要发自内心。很多老师仅喜欢用一句“很好”、“不错”、“还可以”、“有进步”就打发了学生,这样还不足以让学生体验成功。我们应该让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看得出来,你读得很仔细,你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你的看法很有道理,给了老师不小的启发,你真棒!” 、“回答真精彩!”、“你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真了不起!”、“你说得很有道理”……。在重点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再加以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讨论、辨析、情景体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提炼、升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合作探究的成功喜悦。
三、课外延伸 丰富个性
一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86―01
一、何谓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不是完全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统一化”――即统一目标、材、学过程、统一评价标准、统一练习提出来的,而是一个客观现实反映。这个客观现实反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任何阅读都是个体的活动,而且在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价值取向是任何时代、任何个人也不能否定的。多元化的阅读价值取向实际上是个性化行为的反映。过去在教学过程中,统一的要求虽然严格,有其必然性和必须性,但是在学生阅读实践中未必都是“齐步走”,其中总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正是个性化阅读行为的体现。二是语文阅读也有它自己的特殊矛盾。就是语文的文本性与实现工具价值取向的矛盾。这一矛盾客观地存在于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于学生阅读活动之中。它是学生阅读个性化行为的物质基础。换句话说。个性化阅读准确地反映了阅读的本质属性,反映了阅读者的需要――即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
二、语文阅读现状
七八年的教学实践加上自身所接受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识到,以往教学我们过分强调知识的传输,忽视培养情感,磨练意志和塑造人格。每学期二三十篇文章,进行非常细致的分析讲解,把本来优美连贯的句子和段落把玩得支离破碎,仿佛不这样,孩子们就读不懂文章,殊不知这样的方法往往抹杀了学生的精神个性。教师的分析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课堂分析,就其实质。主要是教材编者对课文的分析,编者依据课标编教材,考试依据课标出考题,这就迫使学生的阅读自常被挤掉,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记”。
由于教学要服务于各类考试,教师常担心阅读教学讲不到位,追求面面俱到,结果,完美的结构肢解得零乱破碎,丰赡的美感弄得枯燥乏味,学生再也没有阅读的兴趣了,这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对阅读教学非但起不到帮助,反而还导致了厌听厌学情绪。
三、个性化阅读的策略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个体的禀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无遗。“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话”,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成为现实,使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得以改善;“对话”,使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对话”,意味着阅读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谐,阅读过程中的人人参与。教师作为阅读群体中的一员,就应明确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不是“教”者,同样是学习者。所以,我们教师要以真实、诚恳的态度,与学生一同阅读、学习、体验、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活动,而阅凑教学则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就应采取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使其提升的有效策略。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和认识,我认为提升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的策略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语言要亲切自然,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允许学生就学习活动营造一种敢于表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民主的气氛,这比一味地让学生严格遵守纪律效果要好得多。
(二)确定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的观念
要把这个观念落到实处。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认识到,学生不能一辈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二是切实克服以讲代读的教学陋习;三是不畏惧一切考试,不能为应考而教学;四是坚持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四方面得到了落实,我想谁也不会责难教师没有确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念。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理解
一.图书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阅读的态度
读图时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巨大冲击,不少学生更喜欢动画片、动漫书等快餐文化形式,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对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挑战。如何让学生喜欢读书,唤起对阅读的兴趣,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读物是首先要重视的。内容枯燥的图书可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抵触,甚至厌恶。缺乏良好阅读经验的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后可能会有学习适应上的困难,如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差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家长应首先在图书的选择上下功夫。不要以自己的兴趣来决定孩子要读什么书,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因其阅读能力的不同,对读物的主观选择也有明显的区别。多想想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多听听身边朋友的建议,或者看看同龄孩子在读什么,也可以从一些儿童阅读方面的专业书籍或者网站上查找一些最新信息。爱读书的人一生都不会孤独,好书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起点
阅读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学生能有所获。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初,首先要确定好起点,遵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开展教学,合理有效的重组和整合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想象等各个因素,巧妙处理、驾驭、活用教材。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情感态度、学习动机等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多元化和层次性;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人本性和开放性;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的语言艺术
身为语文教师,在口语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信息传递的基本手段永远是教师活的语言。个性化阅读的情感性、情境性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能够很好的再现文本中的形象和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力。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或形象生动、绘声绘色;或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或诙谐幽默;或冷静犀利。无论是哪种风格,都对学生的语言修养有着难以衡量的巨大影响。
四.在对话中引导个性思维的碰撞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小学生因其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解能力有很明显的差异,那么在个性化阅读中,理解的内容也就有着不可避免的片面性,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修正彼此的阅读体验,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信心,获取成功的喜悦,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丰富自己的体验。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一种对话,随着不断的互动,教师要及时正确灵活的处理调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方式,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碰撞出璀璨的思想火花。
五.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求异
各种读本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广阔天地,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智力水平和感悟能力,感兴趣的文本进行研读,以便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学习的热情。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教师要在个性化阅读中培养学生乐于表达对文本不同的看法、见解或者其他新的发现,引导学生摆脱固有的惯性思维,不被其束缚,自主探究,把权力交给学生,充分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多视角、多角度的深入思考。
一、留足时间,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通过学生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依靠学生自身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阅读是一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
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他们往往容易被他人的观点所影响,人云亦云,缺少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的勇气;同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教师的态度倾向,所表达的观点往往与教师所期望相一致,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予以引导和激发,鼓励孩子们勇于表达自己的个性鲜明的观点和思考;同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保障,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注意延时评价。如在教学苏教版的课文《一夜的工作》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提出要求:请用一个词儿描述一下,在你的心目当中,这是怎样的一夜?
生1:我觉得总理这一夜是劳苦的。
师:(板书)这个词儿在课文中可以找到。
生2:勤奋。
师:为什么想到“勤奋”?
生2:我们一般都是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可是一夜的工作,我想一定白天也没有时间休息过。
生3:俭朴。
师:除了两个字的词儿,我觉得用四个字的词儿更能表达我们的感受,谁有四个字儿的词?
生4:漫漫长夜。
师:(板书)奇怪啊,怎么会想到这个词?
生4:因为课文中说整整一夜都是在处理国家大事。我想辛勤工作的时候,总是会觉得时间特别漫长。
生5:我认为应该用“鞠躬尽瘁”。因为书上写道,写字台前厚厚的一叠文件,这些文件可能涉及全国各地的大事、要事。而总理把这些文件用一夜全部批阅完了,解决了很多问题。
师:说得真好,我被你这个词儿深深感动了。(板书)
生6:丰功伟绩。因为总理他为全国人民的事情,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我觉得非常伟大。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有人对劳苦感受特别深,有人对俭朴感受特别深,也有人对鞠躬尽瘁感受特别深。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让你感受最深的这个词儿,再去细细地读一读,看看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对这一点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请用波浪线把它画下来,好吗?
很多时候,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与众不同、富有创意的见解往往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这就需要我们多花一点时间去等待,倘若过早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就会浇灭我们所期盼的灵动的火花。在课堂上,无需我们去催促,只需我们耐心地等待,用期待的神情、赞赏的目光,就能让更多的学生产生更多的、更美好的创新灵感,让我们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给足空间,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
倡导个性化阅读,就要给学生留下独立的空间,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角落独自去体味。批注阅读就是这样一种富有独立性的阅读方式。当学生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对课文的内容层次、重点语句、精彩片段、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加以标记之时,他们需要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进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这些眼、口、手协同进行的阅读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他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使得阅读的多元化得以充分的展现。
如在教学苏教版《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接着指导孩子们用批注阅读的方法,画下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激活个体的独特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
师:一起来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吧。
生:我是从“经过这沉重的一击……”这句话看出老天鹅自己很疼,但为了让大家存活,仍然坚强地忍耐着。
师:你能把对老天鹅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出来吗?(学生读)
生:我从“腾空而起”看出老天鹅他是想要下落的冲力去破冰,可以看出老天鹅非常聪明,是一只智慧的天鹅;而且他的动作说明他一点也没有犹豫,非常果断。
师:你能把这只智慧的天鹅读好吗?(学生读)
师:日常生活中,人们要金属力气来破冰,而老天鹅却用血肉之躯啊,由此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
师:群鹅破冰的场面是怎样的呢?请我们默读第六自然段,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课文批注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一、课文批注的基本方法
1、内容自主。学生的个性特点、心智水平、生活经验的差异,决定了阅读批注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而应该把自还给学生,想在哪批注,就在哪批注;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一般情况下,学生把握批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所感悟处。就是学生读书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有所收获的课文内容或语言文字。如《春蚕》结尾:“我抬起头,看见母亲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学生深有感触地作了批注:“多么辛苦啊!伟大的母亲。”有学生还引用名人名言“母亲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作批注,还有学生写上“不辞辛苦,无私奉献”这八个字,准确表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教育。
(2)理解肤浅处。就是那些学生有些理解,但又不完整、不透彻的地方。如《小摄影师》中的小男孩,明明知道高尔基的时间是很宝贵的,给他拍照不能耽误太多的时间,为什么文中却写了“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因此,学生就在“摆弄了很久很久”下面画上一条线,打个问号,作简单批注。
(3)思维困惑处。学生在读书时,会遇到许多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和困惑,写下这些疑点和困惑,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探讨、研究和解决。
(4)求异创新处。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生命个体,要敢于对课题或文中的一些内容、写法提出质疑,尝试修正。如阅读《春蚕》一文,有学生对课题提出质疑:课文主要写母亲怎样养蚕及养蚕的辛苦,为什么课题不用“养蚕”而用“春蚕”呢?为此在题下作了批注:把课题换成“养蚕”,更切合课文内容。
2、形式自定。
(1)文字式。这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阅读批注,是边看边把自己的看法、感想、疑问、评论、启迪甚至联想,简明扼要地写在书中“天头”“地脚”或文字旁边等空白处,具有内容具体、表达明确的特点。
(2)符号式。就是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或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各种符号加以标记。如用单横线表示比较重要,用波浪线或双横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加着重号表示关键词语,惊叹号表示精彩之处,问号表示质疑等等,必要时还可以变换不同的颜色。各种符号及表示的意思教师要统一规定,以便相互交流和探讨。
(3)纲要式。把学习内容经过分析、归纳、加工整理,提纲挈领地形成一个阅读纲要,以揭示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复杂的内容明晰化、简便化、形象化,是一种很好的逻辑思维训练。
(4)补充式。为了解疑释难,增进理解或拓展视野,对文中内容或作语言补充,或注明与之相关的课外材料来源,或标上阅读的方法、步骤等。
二、课文批注的课堂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作课文批注,大都安排在学习课文的三个阶段:
1、课前自由批注。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使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