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春天的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点燃 心灵情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加强情感教学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硬性教学目标,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用自己浓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来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心灵情感的火花呢,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上唤起学生情感动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春暖花开、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的持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以以情感为切入口进行教学。如讲小说《故乡》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地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学生脑海中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涌现出一个小英雄形象。然后可以让学生去猜测这个小英雄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创设生活情境,把语文引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提供了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可以自由发挥,并且有创造性的发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始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上《过秦论》前,将一个秦始皇的身世之谜,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原来这个人物的经历是如此的传奇,提高了听课的兴趣。
五、诗词导入 ,激境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荷塘月色》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荷花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六、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一、超越文本,彰显人文关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机会,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的独特存在,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阅读结果,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超越文本,产生新的阅读创意,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在称赞曹冲真聪明、能想出这样绝妙的办法时,有位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我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并不是最好的。”我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质疑,并没有漠然置之,而是敏感地把握这一个教学的契机,及时表扬该同学善思敢问,有独立创新的精神,鼓励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该生自信地说:“我认为可以就地取材,因为现场有那么多的文武百官,用人不是比用石头更方便吗?这才是最好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提出用沙,有的提出用水。听了学生的发言后,我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新颖、独特,看来你们比曹冲还聪明,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教师营造宽松的民主氛围,对学生独特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激起学生发表独到见解的热情,树立自信心,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桎梏,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超越文本,彰显个性,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二、营造情景,渗透人文情怀
情景可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个体的情感认知过程,起到激发、引导、熏陶、感染和渗透的作用,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如教学《梦已被染绿》这首诗时,我在教室的四周墙上挂满有关春天的大幅彩色图片:燕子双飞、杨柳轻拂、百花盛开等,并用多媒体展示纪录片《牵着春天走》,播放《春天在哪里》的乐曲,请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古诗、散文、歌曲、儿歌,然后带学生入情入景,评赏玩味课文,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畅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最后让学生画春天的美景,整理编辑手抄报《多彩的春天》。这样将音乐、文学、绘画有机整合,营造春意盎然散发浓浓书香的氛围,向学生传递多元的文化,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语言的美,春天的美好,而且感受到祖国文化的精深博大,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逐渐成长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富有人文情怀的人。
三、设计练习,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引导学生进步的阶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有助于多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可有意识地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美感和育人功能来设计作业,从而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寓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如:
(1)你会用哪些名言警句或诗词佳句来布置你的书房?
(2)朋友即将远行,在你学过的诗词中找一句合适的送给他。
(3)请仿照例句,根据情景填写你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
如:赞颂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刻苦学习(?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
思念亲人(?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
(4)读句子,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接着写下去。
春姑娘来了。(?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树林是多么幽静。(?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5)查找有关作家巴金的一些资料。
这样的练习学生完全可以凭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完成,既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又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开阔阅读视野,拓展思维,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这样的练习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既是语文的又是人文的,既增强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拓展教材,丰富人文底蕴
【关键词】语文情境教学导入
如不打破以往常规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就会依旧是机械而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心理上厌倦的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一个好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文试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那被调动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1.问题导入。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课文中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又如《挖荠菜》这一课,抓住一个“挖”字,为什么挖,挖它做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许多老师也在运用着。
2.故事导入。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初一作文教学《观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米蒂盗画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对如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自然学生全部的兴趣都被激发了。
3.扮演“角色”。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候,有位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对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纸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之前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4.实验导入。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现在正在提倡多动手做实验。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特别在初二的说明文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初二上《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老师向学生提问: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最后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地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89-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可见,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的,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时,就会感觉清晰,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记忆牢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阅读教学,学生热情高,主动性强。可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阅读环境的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来阅读的激情。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我们班教室的一角,有一个充满童趣的读书园地“书海拾贝”。那里摆着几百册学生爱读的课外书籍,有《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皮皮鲁系列丛书》《小故事大道理》等。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在图书角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在教室两侧墙壁有专为阅读开辟的栏目,如“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词句”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散发着浓郁书香的环境之中,幼小的心灵饱受书香的浸透,浩瀚的书海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留恋往返的乐园。可见,良好的阅读环境创设能使学生的阅读由被动走向主动。
阅读心情的营造。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成为一种逼迫,一种痛苦。“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催化剂。每一个学生都有被关爱和被认可的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并通过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和宽容的微笑去赏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上的重要一份子。平时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让他们体会到参与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使学生乐于阅读。
二、设计巧妙有趣的导入过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1.问题式导入。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如教学《石头书》这一课,抓住一个“石头怎么能做书呢?书上有什么内容?读懂它有什么用呢?”学生浮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引导,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
2.故事式导入。
故事总是会吸引孩子们。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故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讲述鸟儿的故事,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3.诗词式导入。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燕子》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感情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美丽的春景仿佛一幅幅画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这种情境中,学生阅读兴趣被激发,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
4.生活式导入。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都喜欢读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使学生带着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小露珠》这课,学生对生活中的小露珠有一定的认识,我提问:“你见过的小露珠吗?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够说出小露珠的外形特点。有了生活经验,学生更想了解文章是怎么描写小露珠的,阅读兴趣浓厚,教学过程流畅而有效。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分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分组,然后给各组一个任务或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讨论。教学《东方之珠》第25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借助图片、课前搜集的资料围绕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全班交流,品味课文意境。这种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词串教学具有很多的教育功能:
一、词串识字有利于儿童识记汉字
在识字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汉字,那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即使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将生字编入韵文,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学生的兴趣,有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个的单字要好,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要好。我们都知道启蒙的识字课本差不多都是儿歌,顺口溜,比如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词串教学吸收了传统教学这一宝贵经验,就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曾明确指出:儿童识字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个是语言能力,一个是对那些能与文字相匹配的具体事物的经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一):“春天 春风 春雨/ 柳树 小草 嫩芽/ 布谷 燕子 蜜蜂/ 梨花 杏花 桃花”,有11个词语是围绕春天来写的,对于刚进学校时间不长的孩子来讲,他们已具备有一定的口语能力和认知经验了,所以当他们看到书上的插图,就能够把自己已有的对“春雨、燕子、柳树、小草”等事物的认识经验迅速激活,使已有的图像、声音、语义和将要认识的字挂起钩来,认识这一词串的生字也就容易多了,就像艾伟先生所说:“见形而知义,闻声而知义形也。”再加上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汉语拼音,他们就会在诵读词串的过程中较容易地完成识字任务。
二、词串识字能帮儿童认识事物,获得美感体验
由于词串是以特定的时空事物为中心而选编的,因而他具有认知功能。比如说一年级上册有一词串:“太阳 闹钟 小鸟/ 穿衣 下床 起早/ 刷牙 洗脸 早餐/ 上学 升旗 做操”学生在读了这一词串之后,就能知道自己早晨起来应该干什么,该怎样干,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例如“骏马 秋风 塞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椰树 骄阳 海岛/ 牦牛 冰雪 高原”学生读了这一韵文,不仅能认识“骏马、椰树、牦牛”,还能知道它们分别生活在“塞北、海岛、和高原”上,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锦绣中华的思想感情。又如“杏花/ 梨花/ 桃花”这一词串,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他们平时的生活根本接触不到果园,在他们脑海中只有杏子、梨、桃子的影子,而根本找不到杏花、梨花、桃花的踪迹。在课本上就有非常醒目的图片,学生借助这些插图就能认识到雪白的梨花、淡粉的杏花和粉红的、五个瓣的桃花,使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事物有了清晰的认识。由于词串之间有空隙,能给学生以遐想。虽然词串只列举了一些典型事物,但我想学生在一边诵读“春天 春风 春雨/柳树 小草 嫩芽/ 布谷 燕子 蜜蜂/ 梨花 杏花 桃花”,一边展开想象的过程中头脑里一定会出现一幅春天的美景图:柳丝吐翠、大地葱绿、鸟语花香……词串无声却能在欣赏者眼中形成审美期待,留下美感的延伸和振荡,这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想象能力。
三、词串识字对写作兴趣的培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