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理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理现象范文第1篇

一、物理现象教学的特征:

1.目的性

任何一节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现象教学都需要明确的目的性。物理现象教学并不是对物理学家研究的物理现象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使物理现象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用以探讨物理问题的最适宜的物理环境。

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考虑要不要进行物理现象教学,选择什么样的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设计包括物理现象在内的教学过程都必须先从教学目的出发。没有观察目的或者观察目的不清楚的物理现象教学是低效的、失败的教学行为。

在引入课题时运用物理现象教学,其目的往往是侧重引导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或者唤起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尽可能新奇、生动、有趣。例如:光的折射现象引入时观察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所出现的现象

在形成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中用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其目的往往在于提供必要的、足够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要突出共同特征、本质的联系,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物理图像。

通过有目的的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才便于学生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为进一步思维加工从中找出物理现象的规律,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2.广泛性与多样性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种多样,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便于观察的,有不便于观察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

演示法:这是物理课堂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现象教学方式。例如:惯性现象的演示

多媒体法:对有些不便于演示或观察,存在安全问题的物理现象多采用这一方法,可以是图片、动画、视频等来辅助教学。

3.科学性

科学性是物理现象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由于许多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在进行分析时虽可以只强调主要矛盾,避开次要因素,但决不能将主次倒置,否则也就失去了现象的科学性,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二、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作用

1.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思维的起点,是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基石

没有现象的再现,面对新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想象出相应的物理情景,而在头脑中没有与问题相关的物理情景,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好奇心,那么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只是死物,那么也就丧失了物理教学的本来意义。新颖、直观的物理现象在课堂的引入、探究环节都会对学生学习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初中阶段对观察的要求主要有:能够有目的地观察,能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及条件。

实验现象的观察要符合目的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精确性、客观性六个要求。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启迪学生,注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让学生做有心人,勤于思考、善于观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

4.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习惯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现象在人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人们才能摆脱具体的事物,通过概括、抽象,过渡到思维,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突出物理现象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较顺利地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找到思维的支撑。

物理现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人类生活科学学习

1、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当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若遇到紧急情况,一般情况下要:

(1)车把,前叉、前轮、前轴、后轴和后轮组成执行部分,起导先捏紧后刹车,然后再捏紧前刹车,或者前后一起捏紧,这样做向和行驶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人由于惯性而向前飞出去.

(2)脚蹬、中轴、链条、飞轮、等部件组成传动部分,推动车子7、能量转化方面前进

(3)前后闸部件组成控制部分,骑自行车可以随时操控车和自行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人和自行车的动能。闸,使行驶的自行车减速或停止。

2、有关摩擦方面来增大人和自行车的动能,这样上坡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1)增大有益摩擦上得更高一些。

a,自行车车轮胎、车把套、脚踏板以及刹车块处均刻有一(3)自行车的车梯上挂有一个弹簧,在它弹起时,弹簧的弹些花纹,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性势能转化为动能,车梯自动弹起。

b,刹车时,需要纂紧刹车把,以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8、声学方面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自行车的金属车铃发声是由于铃盖在不停的振动,而汽笛

(2)减小有害摩擦发声是由于汽笛内的气体不断的振动而引起的。

a车轴处经常上一些油,以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减9、齿轮传动方面小摩擦力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如图5所示,设齿轮边缘的线速度

b所有车轴处均有滚珠,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为v,齿轮的半径为R,齿轮转动的角速度为。,则有v=wRo擦,转动方便10、热学知识

(3)摩擦力方向在夏天自行车轮胎内的气体不能充得太足,是为了防止自

紧蹬自行车前进时,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前,是自行车行车爆胎,因为对于质量、体积一定的气体,当温度越高,压强越前进的动力,前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后,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大,当压强达到一定程度时,若超过了轮胎的承受能力,就会发现自行车靠惯性前进时,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均向后,这生爆胎的情况.两个力均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11、光学知识

3、认识自行车中的压强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的后面都装有一个反光镜,它的设计

(1)一般情况下,充足气的自行车轮胎着地面积大约为很巧妙,它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一个立体直角,用其S=2x10厘米x5厘米二100平方厘米,当一普通的成年内表面作为反射面,这叫角反射器.当有光线从任意角度射向尾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F=(500N十灯时,它都能把光“反向射回”,当光线射向反光镜时,会使后面的150N)-650N,可以计算出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P=650N/人很容易看到.在夜间,当汽车灯光照到它前方的自行车尾灯上,100cm2-6.5x104Pa。无论人射方向如何,反射光都能反射到汽车上,其光强远大于一

(2)在车轴拧螺母处要加一个垫圈,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般的漫反射光,就如发光的红灯,足以让汽车的司机观察到。小压强。这样的例子很多,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

(3)自行车的脚踏板做得扁而平,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它对脚的压强,然现象的总结与抽象。

(4)自行车的内胎要充够足量的气体,在气体的体积、温度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的同学一定时,气体的质量越大,压强越大。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的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

(5)自行车的车座做得扁而平,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它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对身体的压强。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

4、认识轮轴方面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

(1)自行车的车把相当于一个轮轴,车把相当于轮,前轴为学,科学就在于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轴,是一个省力杠杆,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他还是一门科学。物理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也在同学们的身边。而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教育的物理课程应贴进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物理现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然科学 生活实践探索 物理现象

一、从自然现象中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我们生活中的物理自然现象很多,比如:彩虹、霜、露、雾等等,我们是否思考过它涉及哪些物理知识呢?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小冰粒,这即是霜。

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

当高空中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若露点高于0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便是云,而凝结成较大的水滴即是雨。若露点低于0度,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

由此可知,露、霜和雾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直接凝结而成的。只有雪和雨才是从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二、从物体的功能出发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

我们学习了物理就会知道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它的作用(功能)都是不同的,就拿弹簧来说吧。形形的弹簧在不同场合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1 测量功能

我们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或压缩)跟外力成正比。利用弹簧这一性质可制成弹簧秤。

2 紧压功能

许多机器自动供料,自动步枪中的子弹自动上膛都靠弹簧的这种功能。此外,像夹衣服的夹子,圆珠笔、钢笔套上的夹片都利用弹簧的紧压功能夹在衣服上。

3 复位功能

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弹簧就能恢复原状。很多工具和设备都是利用弹簧这一性质来复位的。例如,许多建筑物大门的合页上都装了复位弹簧,人进出后,门会自动复位。人们还利用这一功能制成了自动伞、自动铅笔等用品,十分方便。此外,各种按钮、按键也少不了复位弹簧。

4 缓冲功能

在机车、汽车车架与车轮之间装有弹簧,利用弹簧的弹性来减缓车辆的颠簸。可以让我们在乘车时更舒适。

三、从物体性质出发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

1.在冬天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屋外的水管会损坏破裂。这是为什么呢?在正常大气压下,温度降低至0℃时,水会结冰。纯水在0℃时密度为999,87 kg/m3,0℃冰的密度为916.71 kg/m3,即水结冰时,体积突然增大了约9%。而水管在温度降低至0℃时,体积却是缩小的。这样就容易使水管破裂。

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逐步树立同学们的科学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等。 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我们不但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还要学会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运用类比或举一反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

我们在学习中会运用到很多的学习方法,运用类举一反三就是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物理现象范文第4篇

一、物理现象的呈现方法

(一)语言、体态法

首先,用语言呈现的物理现象,一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语要有特色,重点突出与现象本质联系紧密的部分。其次,用体态展示物理现象,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缩小学习内容与其心理距离。如在“静摩擦力方向”教学中,教师可以亲身在讲台上走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前后脚的运动,猜测脚相对讲台面的运动趋势,并最终用身体的前倾或后仰动作验证学生猜测的结果。

(二)实验法

这里主要研究教师演示实验法,为了使实验所呈现出的物理现象给学生留下生动、科学的表象,教学中教师所展示的物理现象务必鲜明、直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使物理现象本身便于观察。除了现象要“新、奇、特”之外,还要能促进学生思考,体现在实验器材的选择或实验方法上那就是应以大代小,以高代低,以快代慢(用现象出现快的代替慢的),以扩大学生的观察视角。例如“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一节的液体的扩散演示,若在课堂上用硫酸铜溶液与水混合,需要静放几天,硫酸铜溶液与水的界面才逐渐模糊不清,因此在演示时可以用温度较高的水和扩散速度比硫酸铜溶液快的高锰酸钾溶液混合,从而缩短观察时间,提高实验的可见度。

(三)运用多媒体法

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帮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物理现象。比如光路的空间分布,如果用黑板呈现,往往只能画出平面图,若利用多媒体将实际拍摄到的光路的径迹呈现给学生,则学生对光路的空间分布情况便一目了然。另外,对于某些物理现象的观察,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或是现实中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使得实验无法呈现,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

二、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方法

(一)提示法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呈现出的现象很多,哪些现象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哪些不是重点?这要求教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学生做出相应提示。比如:在研究平抛运动时,教师平抛粉笔头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应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粉笔头被抛出时的方向,粉笔头的运动轨迹,不然学生很容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粉笔头的落地点处,而忽略了其他现象的观察。

(二)设疑法

在一些物理现象的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提出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物理现象。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课本中所示的皮碗实验演示给学生看,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拉两个皮碗,向全班学生说明自己拉皮碗的感受。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两个皮碗紧紧地贴在一起不容易拉开?这是学生看到奇怪的现象后迫切想知道的问题,他们的求知欲进一步增强了。

(三)反复演示法

中学物理中某些物理现象不够明显,学生不易观察和理解,所以教师在呈现这些物理现象时,应多做几次实验。比如,教师在演示“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不变”的现象时,教师需要多次将其中一个小球拉至不同高度,然后释放,使它与另一小球发生弹性碰撞。如果教师只演示一次,或很少几次,则实验结论不可信,没有说服力。

三、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的方式

(一)发问式

针对一些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发问式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在演示完课本实验后可以发问:“我拉弹簧秤的时候,两个弹簧秤保持的是什么样的状态?我的两只手用力的方向相同吗?当我用不同的力拉,弹簧秤的读数有变化吗?两个弹簧秤的读数始终都保持一致吗?”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一步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二)实验数据处理式

在中学物理现象课中,很多物理规律不是单凭做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就能得出结论的,还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归纳总结,才能得到结论。比如“牛顿第二定律”,教师应用控制变量法对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与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进行多次演示实验,不仅要让学生观察现象,而且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a■/a■=F■/F■与a■/a■=m■/m■,最后归纳总结两个式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ma。

(三)师生讨论式

有些物理现象的教学,需要教师在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例如在“摩擦起电现象”的教学中,教师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毛皮摩擦橡胶棒呈现物理现象时,设计讨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1)有什么现象发生?(2)如果没有经过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否吸引小纸片?(3)如果玻璃棒与玻璃棒相互摩擦,玻璃棒能否吸引小纸片?(4)什么叫做摩擦起电?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加入其中,顺着或逆着学生的思维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引导他们思考。

物理现象作为物理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加强对物理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入研究都将是物理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课题。以上是我对中学物理现象课教学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能为广大物理教师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恩权.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1999,17,18.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物理现象范文第5篇

1.挂在墙壁上的石英钟,当其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的位置受到重力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才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3.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放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也比放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4.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只会渐渐地被烧干。

5.人距离镜子越远越走样。因为镜子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根据光放大原理,人距离镜子越远,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人看到的像也就越走样。

6.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中喷出, 只从喷气嘴喷出。这是由于喷口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伯努利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小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从侧面的小孔中喷出。

7.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气门,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而且这时气球运动的路线也是曲折多变的。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也就不均匀,由于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使气球运动方向也不断发生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所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也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8.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所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转速越大,其所受拉力也越小。这是因为吊扇在转动时,空气对吊扇叶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转速越大,此反作用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