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横店东磁 商业发展 创新
一、东磁的创业背景分析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业不断突破与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等的发展,导致磁性材料的市场出现大量缺口,虽然国外已经有以TDK,FD为代表的磁性行业巨头,但是我国的磁性材料产业却十分寥寥无几。80年代初,以徐文荣为首的横店人,了解了磁性材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靠着令人赞叹的魄力与胆量,仅凭着五万元的创业资金和三十三名青年农民,创办了东磁器材厂。
二、东磁的创新商业发展模式
东磁商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的根本要素
进行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东磁董事长何时金曾说:高投入,高起点,伴随着是高风险,高效益。因此,对于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东磁毫不吝啬。自从“八五”以来,东磁每年在科研的投入资金达一千万以上,且逐年递增。璨烂炫目的科技大树,也不负众望的结出了累累的硕果――Y30高档磁钢的投产,使得我国长期依靠进口的历史被终结;而微波炉磁钢的开发成功,更是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仅次于日本)能够生产这一产品的国家;高性能永磁铁氧体的投入生产,标志着我国对于工业化生产Y35、FB5系列产品的里程碑式发展。“世界磁都在中国,中国磁都在横店”,这是世界对于东磁的肯定!
(二)管理创新
东磁刚成立之初的目标是将当地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农村经济,以工业带动农业。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东磁提出“质量求发展,创建新磁都”的口号。而早在东磁创立之初,董事长何时金就制定了“凝天下才智,创东磁伟业”的人才战略,近年来,东磁不断加强与国内高校的相关交流与合作,公司常年聘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的科研院所以及一些国内一流的磁性材料专家作为公司顾问,并且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签订毕业生专项引进计划,每年从各个高校吸收相关毕业生作为新鲜血液。东磁博士后工作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磁性材料科研所,迄今已经接受了六名博士参与磁性方面的科学研究,并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了一名博士。在第九届国际铁氧体会议上,东磁博士后工作站发表了7篇论文,占中国数目的一半。为了提高东磁基层员工的素质能力,东磁在厂内举办培训班,建立企I培训公司,要求全体基层员工每年的培训时间不得少于50小时。
(三)明确产权,变革管理体质
和很多在改革开放初期创建的公司一样,关于企业产权的问题显得十分模糊,东磁的母公司一一横店集团作为乡镇企业,总是无法摆脱来自政府的干预。东磁的决策者意识到,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自主经营权,就无法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1984年年底,东磁向镇政府要求政企分开,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充分保障企业的自主发展。东磁董事长何时金更是醉心于管理的艺术,在其领导决策之下,东磁于1987年全面推行TQC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在1996年成为了通过1S0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而且东磁每年都会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完善管理方法,“创新管理”在东磁是一个常用词,一旦有新的管理模式出现,便会不断汲取有益的部分来不断的完善自身。从教育型企业管理,TQM管理,到符合东磁特色的H管理,以及之后2010年的从研发到生产,从产品线到终端,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库,从管理体系到质量监控体系,从成本控制到效益提升,东磁公司每一道程序都有严格的管理体制把控的精益管理,还有目前所采用的131k管理。各项具有东磁特色的管理模式的推广和广泛应用,为东磁建立“磁性材料王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的体现会引导企业成员自觉做出符合企业价值观念的行为选择,而特定的价值观念更是会激励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符合企业所需要的行为。东磁一直秉承这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的理念。并且逐步建立了企业形象为中心的形象文化,绩效为中心的经营文化,质量为中心的行为文化,依法治企为中心的制度文化,教育为中心的组织文化。五驾企业文化的马车齐头并进,不断促进东磁的繁荣发展。
三、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实现了培训模式的创新。构建了“大学培训、政府出资、企业家受益”的培训模式,搭建了培训平台,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2.实现了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深化改革,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工程来做。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师资选聘、学生教育与管理入手,做到普及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授课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学员课堂学习与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培养人才质量,保证了教学效果。
3.实现了培训机制的创新。学校与政府配合,培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它创新了集政府支持和资金、项目、成果、科技投入方面的优势,将农业产业化、科技项目推广与开发、科技特派员(专家教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新的培训机制,开辟了培养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
4.实现了服务社会的创新。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拓宽了服务渠道,增强了教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识和能力,拓展了教育与科研基地,增强了办学活力,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新时期的新型农民培养,始于“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这是地方政府为基层培养人才的一大创举,实际是要填补我国村级没有大学生高层人才的空白。
沈阳农业大学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最早始于1993年。为适应地区农村经济和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需求,1993年10月份开始,沈阳农业大学与阜新市人事局等单位达成为阜新等地培养一批专科技术人才(在岗人员)的培训计划,到2005年止共为阜新培养1531人、朝阳400人、沈阳53人、锦州20人、本溪73人、内蒙古23人、铁岭142人,涉及农学、园艺、林学、农田水利、农业外贸、农电、乡镇企业管理、农业机械化、环境保护、园林、食品、机动车运用、财务会计、畜牧兽医、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专业。目前这些学生分布在阜新市、铁岭市、本溪市及各县区,很多同志都工作在领导岗位。
2004年,沈阳农业大学开始与沈阳市科技局联合举办“一年制、非学历、村来村去”的沈阳市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班,这是沈阳市在农村人才建设中的一大创举。2004年6月,全市招收的首批100名青年农民被送到我校参加为期一年的研修班,学员的学费、住宿费由沈阳市科技局承担。
2006年7月,这种“政府出资,高校培训,农民受益”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陈至立同志的充分肯定,并指出:“沈阳市选送优秀青年农民科技示范户到沈阳农大接受非学历成人教育培训,成效显著,是一举多得的好做法。建议进一步总结推广并要求和鼓励各地教育、科技部门和农业院校积极探索,为培养留得住的农村新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工作开展10年,培育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255人,293人被确定为科技示范户,61人被认定为农村科技服务站,479人领办和参与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31人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带头人。学员毕业回乡后全部被聘为农村科技特派员,积极参与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引进农林动植物新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创新,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领办创办农业合作社和协会,带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截至2012年末,受训的1751名学员创业的产业规模培训之前相比,种植业扩大了5.05倍,养殖业扩大了5.41倍,农资经营扩大了2.63倍,引进示范农业新品种5652个(次),推广采用新技术2986项(次),带动周边农户参加农村科技培训223672人次,累计增加收入14.84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4.36亿元,纯收入达到2.56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4.6万元,是沈阳市农村人均收入的11倍,近三年收入增长率27.95%,是沈阳市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1.93倍,带动就业11381人;领办和参与创办合作社或协会471个,实现年销售收入9.95亿元,带动就业30452人。
十年的实践证明,“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一人带一村、一村带一乡,已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对于推动农业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7年,辽宁省委组织部、科技厅、人事厅、农委、财政厅共同组织开展了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工程采取政府出资的方式,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在农村种植养殖科技示范户中选送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进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接受以需求为导向、半年制、非学历的技术培训,为广大农村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
2007年9月,首期农民技术员培训率先在沈阳农业大学开班。截至2012年,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共培养农民技术员10199人,总量上已经完成一村一名的培训计划。学员回乡后有的创办了农事企业,有的创建了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77个,引进新品种1174个、推广新技术875项,注册产品品牌207个,带动农户22万户,新增经济效益19亿元。
2011年,为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沈阳市“青年农民上大学”和“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巩固培训成果,根据全省农村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省科技厅开展了辽宁省农民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项目。
20*年*县科技工作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及推进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以*省区域创新体系(嘉兴)副中心建设为契机,以推进“四大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型企业,为我县加快实现“临港产业基地”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加强宣传造氛围。一是抓好科技政策的宣传工作。年初把近几年新颁发的27项科技法律法规和政策整理编印成册下发各有关单位及企业,受到了各级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热烈欢迎。同时赴各镇、开发区、城镇企业办开展科技政策宣传和科技业务培训交流。多次上门或集中组织科技骨干企业的老总解析国家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通过科技政策的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科技政策的知晓率。二是运用新闻媒体抓好自主创新的宣传。今年以来,已在《今日科技》杂志刊登了两篇科技创新专题文章,在嘉兴日报*新闻上以“四大科技创新工作助推*富民强县”为主题刊出专版,在4月29日嘉兴日报跨越*湾*特辑以“*制造走向*创造”为主题刊登专版,同时重视利用县级以上党政内部刊物宣传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提高了*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二是召开大型会议加强政策培训。4月1日召开全县科技工作会议,传达了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表彰了20*年度优秀科技助理及企业科技联络员,三维冷挤压公司和友邦公司就如何运用科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了典型发言,会上还重点就《*县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两项科技政策进行了宣传和讲解。四是继续努力办好《*科技动态》。今年以来已出刊12期,刊用各类科技动态120多篇;五是借助知识产权日、科普活动周等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科技政策的宣传工作。
(二)突出重点抓创新。一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工程。通过认定并享受国家所得税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6家,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6项、省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省级以上新产品95项(包括经贸局13项)、省级研发中心1家、认定和组建市级研发中心各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9家;获得市级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参与单位),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个人贡献奖1项。申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5项、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3项;申报省级创新平台建设项目1项;已登记科技成果15项;组织验收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各2项。通过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工程,我县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20*年1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2.7亿元,同比增长15.5%。二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抓好*创新科技园的调研规划工作。为加快集聚科技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今年上半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创新科技园的决定,整个园区占地1.18平方公里,并明确由县科技局负责建设和管理。为做好园区的规划定位,我局组织人员赴嘉兴科技城等地开展调研,并形成建设方案报县委县政府通过,10月份邀请南京先锐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为创新科技园作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于12月8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二是抓好科创园的招商引资、引智工作。目前,园区内共有企业31家,全年园区实现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20%,利税1300万元,其中孵化器入驻在孵企业20家,实现产值6000万元,利税630万元,毕业企业11家,县科技创业园成功升级为市乙级创业中心,并被省乡镇企业局、省中小企业局确认为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三是抓好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进一步发展我县核电关联产业,经过前期洽谈,今年11月我县与武汉核动力运行研究所正式签约共同组建“核电在役检修和装备制造”创新载体,项目计划总投资8千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00万元;抓好*省标准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对照省级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的要求,规范完善标准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各项服务功能,组织申报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海泰克标准件研发有限公司被省人事厅列为博士后试点工作单位;推进*县智能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基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积极组织实施智能仪器仪表公共测试服务平台项目,有关的仪器设备已全部到位。三是全力推进科技资源集聚工程。全年已组织参加各类产学研活动23次,其中我局组织开展的活动13次。4月12日,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人事局、科技局承办的“20***(南昌)人才招聘大会暨科技合作洽谈会”在江西南昌隆重举行。我局组织10家企业带着14项技术难题参加。会上我县企业与江西南昌大学等4所高校的7个科研院所进行了科技合作洽谈,共有5项技术难题达成科技合作意向。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机械行业——浙工大机电学院技术对接洽谈”、“*-东华大学技术对接洽谈”、“*-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认真做好中国*网上技术市场*分市场的各项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在网上寻求技术合作对象,全年征集技术难题38项,全县有正在实施的产学研项目61项,合同金额3725万元。四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环境优化工程。今年以来,我局以“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把机关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局中心工作,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一是认真开展党的十七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订活动计划,积极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切实提高做好科技工作的理论水平。二是结合“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组织开展“访百家企业、推创业创新”专项行动。5月份制订并印发了专项行动方案,建立了局领导联系重点科技型企业和重点科研项目制度、局机关工作人员联系科技型企业和联系镇制度,我局分镇区对主要科技型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座谈,宣传科技政策、了解企业科技需求,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好服务工作。三是认真抓好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普法、双拥等各项工作。根据年初制订的市级文明单位工作计划,积极与有关企业开展联谊会等各类创建活动。同时根据县普法办和县双拥办的有关要求,做好普法及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的有关工作。四是积极开展服务承诺活动。根据县委统一安排,我局下发文件向社会郑重承诺提供全面政策服务、抓好即时技术服务、推进科技项目服务、提供优质创业服务等四大服务,并积极深入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全方位践行服务承诺。五是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科技助理及企业科技联络员的业务技能,扩大企业科技联络员制度的覆盖面,目前全县共有145家企业设立了企业科技联络员。
关键词:民营企业,做人,伦理道德教育,人本管理
一、当前民营企业员工的心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工商管理类人才和其他各专业型人才层出不穷,此外,我国许多民营企业自身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培育人才,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可能找到。但是,事实上,许多人在选择单位时,并不是将民营企业作为首选,即使一些人选择了民营企业,也难于在民营企业长期下去。人们就业于民营企业中,做不到以企业为家(虽然许多民营企业都在倡导以企业为家的理念,但事实上不可能实现),而是以自身利益为重,价值观上根本就不存在“企中有我,我中有企”,也不去体会“企荣我荣,企衰我耻”,人们在民营企业的短期化行为非常明显。民营企业发展得好的时候,人们乐于呆下去,但当民营企业碰上前进中的问题时,想留在民营企业共患难的员工能有几许?据调查,民营企业近几年的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一些医药生产企业人才流失率竟达70%,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人才以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人才流失问题在民营企业中比较严重。针对这些现象,许多民营企业主也采取了较多的改革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改善人才管理方略,如员工持股制度、薪酬激励制度、工艺流程再造、岗位责任制、工作环境设计、组织结优化、团队协作激励,等等。但是,收效甚微,许多民营企业还是叫喊着人才难求、人才难留。对此,众多理论工作者和民营企业主都感到迷惑。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理论研究的滞后性问题,还是民营企业应用实践操作性问题呢?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当前民营企业管理上的漏洞
笔者认为,当前民营企业员工这种心态的转变,根本原因在于其传统的伦理道德理念发生转移,而人们这种传统伦理道德理念的转移又源于社会和企业对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不重视,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机会几乎没有(见图一)。当然,社会环境新变化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拜金主义的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传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在逐步发生异化。就业于民营企业的员工就很难做到与企业共生死,共命运。
伦理道德教育机会技能教育机会
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
图一:人性教育与技能教育机会变化趋势
上图表明,从幼儿园到大学,人性教育机会不断减少,而人的技能教育机会不断增加,人们大学毕业后,人性教育机会极少。本质上,人们的人性教育经过了这样长的时期,在工作中就应该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对待所从事的工作,相反,当前许多人在民营企业并没有继承曾经受过的正确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而是陷入了狭隘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思潮中。
此外,笔者认为,当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略并没有涉及员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作用方向都是员工的使用价值,即如何把人的使用价值发挥到极至,至于人的内在价值根本就没有采取措施来启发和激励。虽然美其名曰人本管理,实际上,这些人本管理都是人才使用方式的改变,完全是形式管理。这种不触及人的内在本质的管理,其作用和影响是短暂的,其劳动力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见图二)。
TRTR1(人本管理效益曲线)
TR2(人性管理效益曲线)
L
图二:人本管理效益曲线与人性管理效益曲线
三、人性管理应引入到民营企业管理中
人性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就是应用人性哲学思想教育员工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的人。
那么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人内在拥有的本质特性,既有积极方面的特质(积极人性),也有消极方面的特质(消极人性)。笔者总结起来,积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快乐、忠诚、主动、独立思考、勇敢、行善和需要帮助等七个方面。消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郁闷、叛逆、惰性、借口、软弱、猜疑和封闭等七个方面。虽然人性的内容远不至于此,还可以总结许多条,但是,人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人性管理哲学思想就是要研究上述人性的不同特质,并能恰如其分地启发人性的积极方面的特质,消除人性的消极方面的特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员工快乐地工作,让员工对民营企业百般地忠诚,让员工在接任务后能独立思考,让员工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让员工培养乐于助人和行善习惯,让员工相互帮助。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消除员工的郁闷心情,消除惰性,放弃叛逆心态,打消员工找借口的任何机会,帮助员工从软弱中坚强起来,消除员工的任何猜疑,激发员工的热情使其走出封闭的怪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是要教会员如何去开展工作,如何去完成任务并取得效益。如果这样来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没有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任何一位经理或老总,如果是这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根本无法有效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毕竟精力是有限的。实际上,员工要做什么,岗位说明书都有记载。员工接到任务如何去完成并取得成果,经理或老总不需要交代,那是员工自己的事。员工能选择你的民营企业,并选择一种岗位,其实他已经知道该种岗位的基本要求,否则他不会接受这个岗位,他是有备而来的。但是,有些员工为什么接受这个岗位工作之后,热情不高,效率不高,做事拖拖拉拉,有责任不敢承担,有任务不敢接,即使交代他如何去做,他还是不愿做,做了但还是做不好,等等。其实,问题不在于他的能力,而是人性的消极特质在起作用。相反,有些员工能力虽然平平,但是如果上级交代一项任务,哪怕该项任务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还是能够独自完成这项任务,而不需要上级的任何交代,这是人性的积极特质在起作用。因此,经理和老总在人本管理上并不是要教会员工如何去开展工作,交代任务如何去完成,而是应重视人性的正确引导,这才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要求。如果民营企业管理者能从人性哲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取得这样的效果:有能力的员工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能力平平的员工也能准确地完成任务并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所有员工在民营企业工作并不是为了任务而工作,而是在民营企业中实现做人的价值。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民营企业管理者还用担心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成效吗?
而且,人性管理的劳动力边际效益呈递增现象(又见图二)。因为,人性管理在于激发人的传统伦理道德,如果员工都是具有积极人性特质,再多的员工在企业也不会嫌多,这样的员工相互之间会有更多协作且协用关系会更好。
四、我国企业的人性管理研究需要加强
国内外关于人性管理的研究观点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本文之意,即从伦理道德和忠诚等人性特征去研究,但这种研究成果主要出自外国学者,国内学者对此研究不多,如(美)斯蒂芬·伦丁著的《FISH》,(美)阿尔伯特·哈伯德著的《AMessageToGarcia》,(美)费拉尔·凯普著的《NoExcuse》,(美)大卫·恩里克著的《西点军校》,(美)理查德·T·德·乔治著的《经济伦理学》,陈惠雄著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陈德述著的“论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刘唐宇著的“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另一种就是当前研究比较多的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人性管理就是人本管理,然而,从触及人性管理这个主题的众多国外学者和极少数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分析,人性管理和人本管理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从经济角度分析,人本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劳动力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而人性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劳动力边际效益是递增的。当前的人本管理根本就不是人性管理,因为其没有触及人的本性特征,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使用方式,是一种形式管理,而人性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本性,主要研究如何再培育、再激发人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启发人的自觉行动。持第二种观点的相关研究成果如,王姣著的“人性管理与制度运作”,陈官章著的“高校人性管理的几点思考”,李茜著的“论现代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管理”,杨慧著的“以‘人性管理’搞好图书馆工作”,范莉莉著的“浅析我国民营企业的人本管理”,祖明著的“人本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对策研究”,肖和伟著的“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张今声著的“论人本管理”,郑伟著的“论人本管理是依靠职工办民营企业的核心”,等等。
这种研究现状表明,企业的人性管理研究在我国还处在探索过程。随着我国企业民营化的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我国当前的伦理道德异化趋势,未来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必然会更加严重。
五、民营企业加强人性管理的几点思路
对某一个民营企业来说,加强民营企业员工的人性管理,可能效果难于在短期内发挥,因为,人们的人性教育并不仅是民营企业的责任,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化已经影响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如是社会各界不重视人们的人性教育,一个民营企业要想在本民营企业中通过对员工的人性管理就能取得明显效果,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社会各界应加强人的道德教育,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完全可以推论,哪一个民营企业先进行了人性管理,该民营企业在人才问题上就会少一些矛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人是民营企业的核心,是民营企业最革命的因素。民营企业的人性管理就是要培育、激发员工的积极人性,使员工自觉接受“企中有我,我中有企”、“企荣我荣,企衰我耻”的民营企业文化和民营企业精神。笔者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人性管理,民营企业业主应以心待人,以诚待人,将不同素质不同层次的员工的不同思想统一到民营企业所设定的人性文化之中,那么,我国民营企业必将赢得新的机遇,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加强人性的目标在于让员工快乐地工作,教会员工如何忠诚,教会员工如何微笑生活,鼓励员工主动行善,培养员工独立思考,鼓励员工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倡导员工相互帮助。虽然只有这几句话,但是,要实现这样的人性哲学的提升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民营企业管理者精心而长期的设计,需要民营企业管理者付出许多努力创造环境和机会,也需要员工积极配合。而且,这种人性哲学的提升,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面面俱到,其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1、在活动中培养。民营企业应计划一些群体性活动,让所有的员工都参与。
员工在活动中会潜移默化地领悟人性的积极特质。如拔河、与其他单位的比赛活动、到成功民营企业中参观、设计一些边工作又能边取乐的项目、举办一些管理方面的游戏活动让员工参与、集体旅游、共同设计办公环境,等等。通过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民营企业急需的人性特质。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目的是既让员工主动参与,改善心情,同时又能使员工有所体会和感悟。
2、在会议中熏陶。会议的形式也要多样,集体会议、小组会议、管理名著
读书会议、管理专家的宣讲会议等都可以。会议形式不管怎样,关键的是要对员工积极人性特质进行熏陶,而且,会议气氛一定要搞好,既要传达会议精神,又要鼓励员工提意见、发表看法和轻松愉快,因为,会议精神只有在轻松愉快中才能被消化吸收。
3、在工作中随时随地教育。一是民营企业管理者发现员工有某方面的过错
时能及时时行教育,这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鼓励员工互帮教育,即当某员工有过失时,其他员工能主动教育该员工。只要管理者和大多数员工对有过失的员工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时间久了也就成为习惯,员工的行为就总会朝着民营企业既定的目标,员工就会少犯错误,员工之间也就会建立互信、互帮、互让的良好氛围,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就会得到加强。
4、在民营企业文化上倡导。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性,实则是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民营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是建立在人性哲学基础上的,不是我们常说的形式上的民营企业精神,而是一种充满积极人性的民营企业精神。形式上的民营企业精神是表面上的东西,只要民营企业培养员工具备人性的积极特质,那么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民营企业精神就是实质意义上的民营企业精神,其影响力就是持续的、长久的,其凝聚力就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就应把这种积极的人性特质培育、激发作为建设和设计的重点,从人的本质特性上提炼民营企业精神。
5、在客户中渲染。这要求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以积极的人性特质处理各项业
务。接待客户时,要把客户作为我们家的客人一样对待,这样就能向客户中渲染民营企业精神,并感化客户的心灵,让客户感觉到我们的民营企业不是在做业务,而是在享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家的生活方式。要让客户感觉到每个员工对待民营企业就像对待自己的小家庭一样认真负责。民营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如果能这样,那么客户必然会喜欢这样温馨的“家”,必然会常到这个家来做客,那么民营企业的业务就会越做越多。
6、在困难中鼓励。当员工处在人性的消极一面时,民营企业管理者和其他
员工要主动帮助,像兄弟姐妹一样为其摆脱阴影,走出人性的消极领域,重塑人性的积极特质。人性的教育基础人人都有,只要及时相劝和帮助,身处人性消极一面的员工就会很快实现转变,融入民营企业大家庭中,与兄弟姐妹并肩作战。
7、在制度上激励。人性的培育、激发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于用金钱实现的。
例如,员工的一个微笑值多少钱,员工之间的相互帮助值多少钱,谁能进行量化,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但是,如果在制度上适当地引导也不为是一种权宜之计,关键是制度的内容设计上要能够体现这种民营企业精神。例如,可设计一些部门和气奖、客户关系奖、员工协作奖、主动工作奖,等等。只要认真去体会,这种制度还是可以设计出来,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民营企业员工应积极主动调整好自己的人性观和世界观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应加强员工的人性管理,从员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着手,逐步转变员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员工真实做到以民营企业为家,真实理解“企荣我荣,企衰我耻”的价值理念。此外,民营企业员工也应深切了解到这些现实,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理想的工作实在难求,称心的工作终究难找,任何工作,任何事业都是要有人做,不需付出较少劳动就有较多报酬的理想的工作,实在少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事在人为。既然,我们选择理想的工作难度大,为什么不爱惜现有工作,关键是我们选择正确的工作态度。虽然现有的工作并不理想,但是,在工作态度上,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快乐,为什么不选择对民营企业忠诚,为什么在问题面前不选择独立思考,为什么在困难面前不选择勇敢面对,为什么在生活中不选择行善,为什么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选择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所有这些才是生活的真谛,工作的本义。没有人会喜欢郁闷,没有人持叛逆为嗜好,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惰性,没有人喜欢在问题面前乐于找借口,没有人喜欢软弱性格,没有人天生就爱猜疑,没有人喜欢在封闭世界苟且偷生,这些也是生活的真谛,工作的本义。当我们选择了某项工作时,哪怕这个工作不尽人意,我们应该选择好自己的工作态度,毕竟生命是短暂的,称心如意的工作极少。因此,民营企业员工应端正态度和思想,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积极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伦丁等:《FISH》中信出版社。2002年10月
2、(美)阿尔伯特·哈伯德:《AMessageToGarcia》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9月
3、(美)费拉尔·凯普:《NoExcuse》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4、(美)大卫·恩里克:《西点军校》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3年1月
5、众行管理资讯研发中心:《管理培训游戏全案》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4月
6、刘敬鲁:《经济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7、(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8、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9、陈德述:“论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
《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2期
10、刘唐宇:“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2001年第4期
11、王姣:“人性管理与制度运作”《中国乡镇企业》2001年第8期
12、陈官章:“高校人性管理的几点思考”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2002年第1期
13、李茜:“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管理”《平原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4、杨慧:“以‘人性管理’搞好图书馆工作”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年第2期
15、范莉莉:“浅析我国企业的人本管理”《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第4期
16、祖明:“人本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对策研究”《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
17、肖和伟:“人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第10期
18、张今声:“论人本管理”《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9、郑伟:“论人本管理是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核心”
关键字:成本会计;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87-0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市场中所要面对的竞争愈加激烈,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会计学这门科学中成本会计正处于一个急速蜕变的过程中,只有使这门课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和时代需求,才能更好满足企业的会计业务对财会业务人员的切实要求。而目前高校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尚存在一些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急需进行改革创新,使这门课程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成本会计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成本会计这门课程是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关系极其密切的一门学科,而对于这方面的实践锻炼的设置是如今大多财经类专业所欠缺的,如今财经类专业不开设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的实践教学课程,所以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脑海中的想像,对各种的专业性术语,各种的专业性流程的陌生导致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同现实要求联系起来。财经类专业成本会计缺失对工科类课程开设的匮乏导致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部分技能的缺失。第二,教材版本杂乱不一,各个出版社各个版本的教材的内容和包含范围均有出入,部分教材单单以成本核算理论方法展开教授,部分教材则从成本核算入手还教授了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的理论方法,另一部分教材则通过成本核算这一核心内容发散到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分析、成本预测等等内容。此外,对于此课程的考查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些教材着眼于成本核算,而有些教材把相关于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等的内容也列入考核范围之中,如此几点使教学的范围不尽相同,教材内容也是不尽相同,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干扰障碍。第三,实习和见习过程较为无力,如今所有高校均开设了见习实习课程,而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和见习是应该学生切实接触到一线的会计工作内容,但是企业不放心学生操作学校也无法联系很多企业为学生进行实训提供机会,所以实习见习也就成了走马观花。第四,这门课程的教授方式较为单调,绝大多数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单向讲授,这样以来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这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程度的削弱,跟学生的互动少了,让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影响。第五,成本会计这门课程中的计算量相对很大,并且其方法也较为多种多样,而在教学课时的限制下,大多数教师都仅仅是将公式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其推导过程的讲解和计算原理的分析,对很多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不作深究,忽视较大,一笔带过。这种情况也造成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记得住公式但用不出公式更无法将公式算法应用到真实的实践过程中,对最重要的理论原理似是而非无法理解透彻。第六,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质量的好坏部分是由教授该门课程的老师的水平决定的,而目前大多老师空有理论基础而缺乏实践经验,不清楚具体的实践操作流程和工作方法,这样一来很难把课程内容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能贴近公司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第七,此时的成本会计课程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人位置,只是单纯的填鸭式教学,不管其他只管结果,重视知识而轻视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没办法得到引导,也很难得到鼓励。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思考
1.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的重新明确。财会专业课程的开设的目的是传授财会知识训练各项技能技术,增强学生们的理论技能各项水平,以达到向社会输出中级会计业务人员的目的。成本会计这门课程是采用专门的成本核算方法,归集与分配、结转产品成本,所以在讲授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先明确这门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让学生明了这门课程在整个会计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在往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练结合,以练代学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专业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思维,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业务水平。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虽说学习的是会计专业,但是真正能得到企业认可去从事会计工作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这种现状源于学生的专业水平得不到企业的认可,企业也不放心把企业的会计业务交给毕业生去做,所以为了解决学生学会计但做会计难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这列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2.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①真实案例教学。以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案例移到课堂上以替代枯燥无味的教学,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种教学方法需要注意:首先,必须是对真实的案例加以使用,尤其是其中的数据和情节不能以编造来搪塞,只有真实的故事和事例中的矛盾和复杂情况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代入感,使他们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而且,案例必须有能够启发学生引发思考的问题部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才是让学生成长的最好方法。其次,案例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以配合课程的进行,让知识点穿插在案例中能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最后,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才能让学生作为主人公去思考案例中的各类问题,并运用所学去解决他们所发现的问题。②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通过或真实或虚拟的项目,对将要讲授的知识以及技能要点进行系统的阐述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产品成本核算的方法之前,应该先带学生参观一下企业的生产流水线或者某一大学生创业的项目,然后让学生将自己代入那个项目之中,以一个会计的身份模拟参与那个项目,让学生自己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然后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习过的知识对该企业成本合算的方法进行分析,调查数据,完成成本核算的任务,最后,还是让学生自己梳理核算的全过程,对成本核算的方法以及一些特点进行总结,得以充分地锻炼学生们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探究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就是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们自己去努力地发现和探索新的知识,达到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的目的。例如在讲授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的时候,就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于工业企业进行调查,对企业的发展史,文化,产品等等进行调查,让学生对于产品的制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也对于他们学习成本核算有一个支持。在更新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硬件的更新,应该摆脱那种“一支笔、一本书、一个投影”的讲授模式,课件质量的不足是影响教学的另一种原因。具体问题在于很多课件只是罗列图表,不能把推导过程和数据统一起来,而且由于图表太多学生记忆也容易产生混淆,对教学效果能产生影响。所以制作高质量的课件迫在眉睫,例如沿用课件的同时增加电子黑板效果,让老师能在各个图表之间通过直接在屏幕上书写来形象的教授各个数据间的计算方法和联系,或者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让学生从浩如烟海的图表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从各个图表中找到他们的联系,进行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然后还可以引用各类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
1.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要支持教师参加专业的知识或者技能上的培训,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安排任课教师到各类公司进行3~6个月挂职锻炼,熟悉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鼓励专业教师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职称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二是聘用经验丰富的企业在职专家、会计人员来校讲学,让师资力量得以发展。也可以将校企合作企业员工引进学校讲学,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和企业的联系互动,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切实帮助。
2.实践课程的设计规划。成本会计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实践的课程,对于理论的认识和成本核算,预测,管理等技能都需要有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增强实践课程的设计规划旨在训练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于此课程的兴趣和培养职业上的实践业务能力,培养专业思维,团队思维。认知实践就是除了适当开设企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方面内容的讲授之外,还要通过现场观摩,实地走访,调研等多种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的流程、工艺特点,成本费用的核算等等;一般将成本核算的实践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给学生一份模拟企业某月的某个模块的成本核算资料,在模拟与实践中熟练某个模块的计算程序;高级阶段则是利用学生学过的各个项目知识点,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结合分类法、定额法等辅助方法综合性地进行完整的产品成本核算,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让他们很快上手而且记忆深刻。任课教师应该安排适当的课时组织学生多去企业见习,多去观摩在职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为他们今后的从业打下基础。
四、优化考核方式
因为课堂互动的增加所以该部分的考核方式也可以随之变化,可以将学生成绩分解成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又可以分成课堂成绩,互动成绩,作业成绩,课外成绩,这种复合的评分判定方法以定量的方式督促学生加强这门课程的学习,然后建立一个长久稳定的成绩判定标准,和一个日常的学生课程学习规范,具体说来就是在实训中加以单元实训和综合实训两种方式,以实训后他们上交的记账凭证和账簿等文件来评判他们的正确度和规范性,并予以打分评价。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入学生评判老师的打分模式,即学生在学期末的时候能给任课老师打分,分数优秀者学校可以酌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的评判模式不仅仅增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成为一个督促老师认真专心教学的一个办法。
结论:现如今,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的需要对现代的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的定位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针对成本会计这一课程的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改革的措施,重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成本会计课程的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且长期的任务,我们不能一蹴而就,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会使得成本会计的课程改革吹响成功的号角。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现代会计行业的应用型人才,既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对于就业的要求,又是满足了现代企业对于成本会计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志红.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与改革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09).
[2]庞碧霞.《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3]宋红霞,于广敏.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