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维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三维目标 侧向思维 逆向思维 多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002-02

小学数学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小学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而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着思维能力的强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立足“三维”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一定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其不断发展。本文重点从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简而言之“三维”品质)谈谈个人粗浅的一些见解。

一、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

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说过:“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这句话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教学亦然。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侧向思维。侧向思维也叫旁通思维,即触类旁通之意。侧向思维充分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须扩大思路,前思后想,有思有想,才能左右逢源,举一反三。小学数学中很多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就充分体现了侧向思维的魅力和威力。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教学,教师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2)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增进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求堤坝的横截面面积?(求梯形的面积);其次是复习: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并让学生操作;接着是尝试:试着将两个一样的的梯形拼一拼能拼成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尝试利用平行四边形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是探索: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拼移、割补、旋转等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小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解决问题: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出堤坝横截面面积。在这节课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探究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充分运用割补、平移和旋转等的数学思想,掌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公式推导的多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侧向思维,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最经典的一例莫过于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了,虽身陷困境,却沉着冷静,逆向求变。人虽不能离水,却让水离开人。司马光这一“石”砸起了千层浪,至今留给大家无限的思考。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求异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例如,教学“正比例”应用题:用同样的砖铺地,铺地面积24平方米,要用824块砖。如果铺地面积为30平方米,要用砖多少块?这道题研究铺地面积、用砖块数、砖的面积三种量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砖的面积”看作一定量,得出正比例关系式:铺地面积:用砖块数=砖的面积(一定)。

解:设要用砖X块。

30:X = 24:824

求得X =1030

答:要用砖1030块。

教师再引导学生逆向思考,问:“反过来,用砖块数除以铺地面积,得到的是什么量?它是不是一定的量?”通过思考学生能够得出:用砖块数:铺地面积=铺1O的地的用砖数(一定)。

解:设要用砖X块。

X:30 = 824:24

同样求得X =1030

答:要用砖1030块。

这样用互逆的两种思路来解这道题,提高了学生概括知识程度和迁移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有机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反过来想一想”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多向思维主要是指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最终达到另辟蹊径和整体优化的目标。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培养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从各条渠道用多种方法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激活思维,使学生掌握最佳解题方法。

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学校食堂运回一堆煤,第一、二季度烧了它的。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可以烧几个月?(第一、二季度共6个月)

通过思考和比较,学生既开阔了思路,也学会了解题选择最佳方案的方法。一题多解能克服学生的定势思维,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能把各种数学知识有条理有规律地进行整合,优化解题策略,寻找最佳解题方法。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获取多向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具有主动积极的参与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成功感和愉悦感,真正体现了教育以促进人的个性、特长发展为目标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叶远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J].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3,(03).

三维目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提高阅读能力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便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面对的一个难题,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以为语文教学不论怎样改,都必须紧扣“以人为本”这个核心,采取多种措施,全面而有重点地落实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以情感激发为先导,以知识能力为核心,以方法过程为凭借,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分析习惯,培养规范、简洁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情感先行,强化阅读动机。

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个尴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恹恹欲睡,缺乏学习激情,语文教学始终在费时、低效的怪圈中徘徊。造成这种状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能深刻了解语文学习的意义,不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和愉快,因而难以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要想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高尚的理想动机。《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是我们沟通、交流的必要工具,学好语文,不仅能继承祖国文化优秀的成果,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他们对现代文名篇的情感认识,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阅读的积极性,为自主性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课前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学习过哪些赞颂祖国美好景色的诗文?(2)你爱春天吗?你心中的春天美在哪里?学生温故知新,体验到祖国文化、文学的美。同时,由于缺乏文学词汇和表达技巧,因而难以尽善尽美地展现春天的美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想立刻了解《春》的内容和艺术技巧,以借鉴其方法为自己服务,因而阅读的积极性较高,为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了情感基础。

2.强烈的升学动机。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因而难免不以实用的观点来看待现代文的学习方法:现代文阅读重要吗?平时学习能提高考场阅读题的分数吗?所以为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平时教学中也应该发挥中考语文考纲、试题的引导作用,通过训练让学生确实掌握一些平时用得着、考场用得好的现代文阅读技巧,比如记叙文阅读方法、散文阅读方法等。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高,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形成。

3.文本动机。文学即人学。教材所选文章多是现代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大都充满有关人生、社会、自然的丰富信息,可以给我们各种人生启迪。在进行阅读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文本的人文性、社会性、综合性,不要把如此充满社会内涵和人生智慧的文本变成面目可憎的训练材料,不能仅仅完成几道阅读训练题即万事大吉,而应该重视发掘文本的思想、情感、文化、历史等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带着感情去阅读,在获得阅读技巧的同时也获得情感的愉悦。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做法应该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长效措施之一。

二、知识奠基,教给阅读方法。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缺乏必要的阅读知识,必然会延缓阅读能力的形成。因此,现代文教学尽管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基本途径不应是一味的阅读训练,而应该分类梳理,把阅读中必备的阅读知识、方法、技巧,或利用传授法,或利用发现法,及时教给学生,让学生到实践中去积极运用,慢慢来体会,适时总结,最终为我所用,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等记叙文章时,我就有意识地渗透记叙性文章的有关知识,如记叙文六要素等;教《济南的冬天》等散文时,我就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写作的常识,如形散神聚,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抒情的方法,等等;教《看云识天气》等说明文时,我就有意补充说明顺序、方法等知识,并引导他们到文中分析、印证、体会其作用,教给学生知能转换、理论联系实际的技巧。事实证明,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很大。

三、过程引导,优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而这应该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做好三个过程引导。

1.自主探索过程的引导。自学能力始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也是影响学生终生学习的本领。因此,在现代文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去独立阅读、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比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不做任何点拨,而是让学生去阅读、思考,去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最精彩的描写、最深刻的道理。其好处是:没有老师或其他渠道定格影响学生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空间的再创造,便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2.自主借鉴性过程的引导。在信息社会,阅读过程不仅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而且具有博采性、借鉴性,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报纸杂志和其他辅导性读物,引导学生广泛吸收他人思维成果,补充、纠正、完善自己的思想,从而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3.合作交流过程的引导。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人阅读的积极性和宝贵课堂资源的效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的合作交流过程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各自展现阅读成果,让学习资源效益最大化,既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让更多学生受益,又可尝到积极主动学习带来的快乐,强化阅读的内在动机,促进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思维整理,规范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个难点。因此,紧扣课改要求和学生阅读能力的长期培养等目标,大力进行思维整理训练,规范语言表达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教学《故乡》一课,先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开头一段:“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仓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开头的这样一段景色描写到底有什么作用?我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规范表达的方法是:(1)回顾开头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心情、性格、形象,象征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时代特征,推动情节发展等。(2)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讨论本段特点及常见作用的体现。(3)套用表达模式,从表现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用。结果,学生很快就顺利地表达出了思维成果:表现上,点明回乡时间,渲染了阴冷、萧瑟的气氛,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暗示了当时社会的衰败、萧条;结构上,为闰土的出现埋下了伏笔。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普遍感到阅读有路,表达有法,现代文阅读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五、反思得失,理性提高阅读层次。

三维目标范文第3篇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英语课程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目标进行调整,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断地进行评价和调整,以期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在迎市级督导评估工作中,我以三年级教材第一单元内容开设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有点茫然不知所措,虽然复习课的教学观摩了很多,自己也实践了不少,但是复习教学还是第一次。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过于注重课件制作的花哨,活动形式的多样,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任何教学模式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做了很多活动,但是对于我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还是云里雾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后来教研员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那就是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这时我才明白在课堂上学生不是不愿讲,而是讲不出。没有“源头”,哪来的“活水”?基于这个理念,重新修改教案之后,学生果然活跃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打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也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首先确定将完成的具体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帮助教师选择教学形式。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固定,教学内容比较明确,而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哪些内容最为重要?哪种学习活动最有利于学生学习?怎样的教学计划最为有效?教学目标为这些问题的回答确定了出发点。这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要求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激发学生的认同反应,以培养学生基础性学习的能力。

二、“学起于思归于思,思源于疑以解疑”――过程与方法的融合

过程与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教师不仅要明确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还要懂得在过程中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到好处地运用教具、学具和电教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探究型教学方法是新的课改理念当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变被动为主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代教育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基于此,新课标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标准的第二维,其意义是创新的,对我们英语教学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三、“思辨体验靠探究,反思调控赖领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契合

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形成运用英语的技能,而且要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

小学英语四年级有一个“Never Ride a Pig In the Mud”的阅读文章。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故事描述的是一个小孩儿时在农场骑猪的故事,于是我根据这样的内容提出了一个问题:How to play when you are in childhood? 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想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是始终存在的。因此,体现“以学生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需要我们英语教师认真领悟透彻。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落实这三维目标呢?

一抓好双基,培养能力

1集体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根据学情对教材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课后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进行教学评价以期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集体备课也是教学常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学初,各备课组长制定集体备课的时间表,每周每单元的备课都有中心发言人,主讲人必须认真备一个单元的课,充分准备好教与学的资料,提前做课本练习卷上的每一道题。主备教师串讲知识、理清脉络、概括要点,使备课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2课前预习

优秀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然后找出重难点,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地点拨、讲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有效学习。

3、“双基”的落实

知识的传授是课堂学习的生命线,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就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落实双基,如何谈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英语语音、词汇、句型等知识的夯实与积累,那是继续学习英语的基础,作为我们英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抓中间带两头,尤其是启蒙阶段,一定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培养。全体学生的基础打好了,没有学生被忽视,全体学生就会因为成功而对英语产生真实的兴趣而促进学习,我们的英语教学就会产生良性循环。这样落实了双基避免两极分化,就会大大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4、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还是一个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的知识探究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与步骤,以及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英语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自编对话进行练习,或设置几个situations,让学生根据所设置的情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和培养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设问,大胆放心地去试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驰骋的空间,保护好他们的创造性,在英语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们开口,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勇于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才会逐步提高。不过,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学生去主动参与,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遵循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既要贯彻统一要求,又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到好处地运用教具、学具和电教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地得到全面发展。具体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尝试型教学方法

由江苏常州教科所邱学华创建,其特点:前有目标,后有反馈,先练后讲,尝试中学。教学过程是:尝试出试题―自学课文―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提出目标,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尝试学习课文、初步解决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的质量。学生的思路大开,灵感纷至,眼界开阔。尝试教学能让学生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即成功―喜欢―更成功―兴趣昂然……

2探究型教学方法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性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变被动为主动。

探究性活动一般采用以同桌、小组、全班为单位或交替使用的形式开展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人人动口,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完全改变了“你讲我听”的被动局面,而且由于学生所得到的研讨结果是他们自己“参与”、亲身“体验”所得,因而使学生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这是英语学科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

3表演型教学方式

表演型活动方式即学生由自然型学习者向艺术型学习者的角色转换,这种活动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它可以调动学生投入情感,主动参与,使学习者身临其境,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达到活跃思维,擅长才干的目的,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的课堂锻炼了学生的开口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地达到巩固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竞赛和辩论型教学方式

竞赛型活动方式是指在学习活动中渗透竞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极易调动学生的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需求,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其方式可有1)个人抢答;2)分组抢答;3)男女生竞赛等。获胜方有积分或者得到某种奖励。这在英语学科教学中不但起着丰富教学手段的作用,还起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融情感熏陶与学习活动于一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辨证统一

学习者的情感培养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情感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论述了语言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指出: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形成运用英语的技能,而且要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应通过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通过创设情景,创造氛围,由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1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都知道: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产生,发展,教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探究,并在探究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三维目标范文第4篇

一、前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和谐发展,化学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而进行。要实现新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各种支持和服务,在师生之间教师引导学生学,学生的学又促进教师不断思索和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二、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路径

2.1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启迪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其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及掌握探究思维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发现教学的基本阶段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猜想推测、解释验证假说、获取结论。

【案例1】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1)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滴水生火”实验,然后做了以下描述,“大家都知道,水能灭火,但我们反而用水生火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鼓励猜想推测

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燃烧的条件,经分析、讨论,对“滴水生火”实验发生的原因作出猜想,并进一步推测“Na2O2与水反应”的产物及可能现象。

(3)解释并验证假说

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验证推测出的反应产物”,再指导学生进行“Na2O2与水反应”的实验和相关验证实验,然后从实验现象,反应产物等方面去解释“滴水生火”实验。最后通过和“Na2O与水反应实验”的比较得出它们的性质差异,掌握Na2O2的化学性质。

(4)获取规律及应用规律

由以上案例可知,发现教学的启动,依赖于教师创设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主动观察情境,探究缘由。发现学习是将原发现过程从创造教育的角度加以编制,选准知识增长点,使问题的发现成为知识的延伸和深化,并使之成为学生按发现途径进行最佳的学习过程。建立假说和验证假说过程是科学探究的核心,是展现学生创造思维和聪明才智的绝好机会,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联想、估计、验证等活动,从而训练科学思维能力。

2.2问题解决教学

问题解决教学是探究教学设计的另一条重要路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不断用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和科学的事实、理由寻求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形成结构化了的知识系统的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阶段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

【案例2】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

(1)提出问题

Al2O3是碱性氧化物吗?

(2)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从化学组成来看,Al2O3是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的可能性很大。可以用实验验证。

(3)形成假设

Al2O3是碱性氧化物。

(4)验证假设

实验证明Al2O3既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和碱生成盐和水。所以Al2O3不是碱性氧化物,而是两性氧化物。

(5)得出结论与应用

由上面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用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时,设计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和观念,创设出难度适中,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解决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2.3探究实验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化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活动,可以把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和统计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为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设计实验的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焦点之一。

【案例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

(1)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从“SO2与CO2的性质”类比,以及“Na2O2的强氧化性SO2的强还原性”这两方面去考虑会得到以下假设:

①产物是Na2SO3和O2

②产物是Na2SO4

③产物既有Na2SO3和O2又有Na2SO4

三维目标范文第5篇

一、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不可生吞活剥

语文课堂三维目标设计有先后顺序。因为知识与能力属于基础内容,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的前提,所以要把知识能力目标放在最前面,但这不等于说,知识能力目标落实就是孤立的序幕。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进行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但在具体执行相关实施方案时,绝对不可以脱离文本教材和学习环境。如字词、文体常识的学习,一旦离开具体文本语境和教育背景,这样的学习就成为单纯常识积累课,与三维目标设计相悖。

一位教师在讲《离骚(节选)》这篇课文时,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就是生吞活剥。上课后,教师先讲解离骚体、浪漫主义诗歌特征,还有楚辞的一般特点,随后又介绍鉴赏古诗文的方法,如何抓诗句关键词,如何联系诗文背景等。因为是第一课时,学生事先也没有进行预习准备,在没有阅读文本的情况下,就进行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让学生接受这些“无源之水”,这本身就是违反学习规律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像这样完全隔离了知识能力目标与文本、课堂整体教学的联系,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精彩生动,对有效落实三维目标都显得极端生硬。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不能劳而无功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行为要面对的具体的目标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过程与方法进行讲解、分析、点拨、传导、反馈、归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转化,接受教师传导过来的教育信息并产生“化学反应”,让三维目标要求成为促进学生转化的催化剂。但是,一些教师还习惯于主宰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往往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的附属地位依旧,教学目标实现就显得虚假。也许课堂外化形式很漂亮,有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回答、作业的顺利完成,但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三维教学目标被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没有被激发出来,这都不能说教学目标获得了圆满落实。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学习的是《沙田山居》。教师的教学设计很丰满,学习了作者、文体常识之后,就开始阅读课文、梳理文脉、内容详解、技巧鉴赏、疑难探究、课堂练习、背诵文段、课堂检测等,可以说是环环相扣,课堂容量很大。教师不停地指挥调度,学生手忙脚乱紧追慢赶。但课堂教学表象的繁荣并不能掩盖教师课堂教学的失败,因为学生并没有从课堂教学中获得需要的东西。学生读的水平没有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没有学到,鉴赏更是凑热闹,连鉴赏的切入点都找不到,学法总结没有,练习再多也只是数量的增加。学生和教师最终只能是“瞎忙活”。

所以,要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不仅要调整教学思维,还要注意教法的选择,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释放。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给出的教学设计是:激趣导读,自主阅读,合作品读,点拨解读。通过学生自学自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求解,在求解中释疑,在释疑中欣赏,在欣赏中升华情感。像这样主要强调读的效果,而不是读的形式,教学重点集中,从一个角度实现突破,培养学生语感,以读代讲,以读促练,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执行,不能敷衍塞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