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桂花之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周礼;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礼制特征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周礼》作为“三礼”的经典著作之一,对我国上古时期的礼法、礼义作了权威性的记载和解释,对后世历代的礼制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也是是中国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的渊源。本文试图对《周礼》中有关土地的划分、城市规划、营建制度方面所反映的礼制文化内涵进行初步探讨,期望对早期城市规划思想中礼制特征的研究有帮助。
1 《周礼》中国土规划的总原则
《周礼》开篇即开门见山地阐明了周王朝国土规划的总原则:“为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也就是说天子建都,就要首先分析周围的关系,摆正应处的位置,并安排城廓的档次和大小,同时开发处理好城乡关系,设置官吏分配职责,用以为其子民树立标准。由此确立了天子隆重的威仪,以及“王权至上”、“唯我独尊”的奴隶制社会礼仪和制度。
围绕着如何突出天子中心地位的礼制思想,《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详细描述了辨别土地等级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按照宗法分封的礼制制度对土地级别、规模、人口数量及野外道路的等级进行了详细划分。
2 土地规划的礼制特征
2.1 农田规划的礼制体系
周代城邑规划思想由古老的井田制概念转化而来,其对“野”即农田的规划布局进行了细密而整齐的等级分配。《地官・小司徒》记载的“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描述了“夫-井-邑-丘-甸-县-都”的“井邑制度”,即七级社会组织机构和与之相应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农田地块的规模组织形式作明确的数量等级划分。同时,《地官・遂人》中的“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 则述及“遂-沟-洫-浍-川”的“沟洫制度”。农田以“夫”为基本单位,一夫受田百亩。“井邑”和“沟洫”两个系统形成了田间有沟洫、道路,以便灌溉,以利交通。这些纵横交错的小路最后汇集到通往王畿的“路”通达于王畿。
2.2 国土规划的层次
《诗经》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前天下的土地是归属周王的。从国土规划的层次来看,周代的国土疆域内以周天子的王城为核心,并以“土圭”这种测日影的工具找到王城平面的中心点“地中”,天子直接管辖的疆土则是方千里的王畿。王畿内皆为“王田”,并在地界之处挖沟、筑堤和栽树来标识其边界范围。
同时再以方千里的王畿为中心,依次分别为诸公之地五百里,诸侯之地四百里,诸伯之地三百里,诸子之地二百里,诸男之地一百里,呈“井”字形并由里向外层层分封,形成奴隶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意在于以强调天子的中心政治地位。在《周礼》中,各类土地的“封界”无不如此,并以此为制度。
2.3 土地等级的辨别方法
国家中最好的土地当然是要规划给周王的,然后再将其他各等次的土地分封给诸侯。那么,周代是采用了怎样的方法辨别土地的等级呢?《地官・大司徒》中给出了答案,土地的辨别采用的是“土会之法”、“土宜之法”和“土均之法”。
“土会之法”和“土宜之法”是用来辨别规划土地的土质质量和所适合种植的物种,为将来划分土地做现状基础情况的分析。同时,结合宗法分封的礼制,再采用“土均之法”划分土地的规模和区分地理位置的优越。这三种方法是一个严密、完整、系统的土地划分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土地划分制度并不是简单地只以等级高低进行机械的划分土地,同时也兼顾“均平”的原则,突出体现小土地平均分配的思想。实际操作中以家或夫为受田单位,强调不以平均的土地单位面积为基础,而是以平均的土地生产能力――土地的肥瘠为授田的依据。
3 城市规划的礼制特征
3.1 城市规模等级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详细的匠人营国制度,按照城邑的等级,制定各项具体营建措施,并用量的概念来表述城邑建设中礼制的等级差别,借以控制各级城邑的建设规模。这套制度由城邑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及城邑规划制度组成,其中礼制营建制度是实施城邑建设体制的特定手段。
《周礼》的礼制思想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求皇宫以及天子朝事的宫殿位于中央部位,必须能够体现出至高无上、尊统于一的地位。因此天子所属的一切建筑均要高于都城的其他建筑,高于全国其他一切城市。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各级王公贵族,要按礼制各行其位;各级地方统治机构均按其位、其所在城市,其官衙规模大小、房屋用的材料颜色、大门间数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3.2 城市规划布局
《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详细勾画出古代都城的理想规划布局形式,对于都城中的建筑布局形式和规模都制定了严格的等级礼制划分制度。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是王城规划的主要制度,不仅确立了以王宫为主体中心,而且奠定了整个规划结构的框架,充分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规划思想。它主要是指要将王宫布置在王城的中心,左右应基本对称,有强烈的中轴线,象征政权的三朝则应依次布置在这条中轴线上。王宫外,对称放置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臣民以地位尊卑分层次拱卫周围,聚集为一个有机的总体。
3.3 城邑营建等级
《考工记・匠人营国》中,采用量化的方法来表达建筑的礼制等级差别。如结合主人身份的尊卑,制定其房屋的具体尺寸和规模:“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城邑营建制度上的等级差别表现得更为明显。以王城为基准,“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依此按一定的差额递减来划定出王城、诸侯城、卿大夫采邑等三个等级。其次,在城内道路的宽窄中也应用了明确的礼制划分制度,王城的道路规定是“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这说明王城的经纬涂宽为九轨(七丈二尺);诸侯城的经纬涂宽度不能大于王城的环涂宽度即宽度不大于七轨(五丈六尺);诸侯国都城、卿大夫采邑的经纬涂宽度不能大于王城的野涂宽度,即宽度不大于五轨(四丈)。
4 结语
《周礼》的礼制思想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实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和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强烈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
【参考文献】
[1]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前期研究;层次与深度;可操作性
0.引言
在我国的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价值在于“承上启下”,它以量化指标将总体规划的原则、意图和宏观的控制,转化为对城市土地乃至三维空间的定量、微观的控制,从而具有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双重属性。《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将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的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同时严格了控规等规划的修改程序。本文结合作者近几年来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实践,就前期研究、指标体系、编制深度和层次控制方面等出现的问题做了进一步思考,希望能寻求合理的控规编制工作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
1现行控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发展快速推进的今天,城市建设用地在全市范围内快速蔓延,而控制性详规编制相对滞后以及编制过程中科学性的不足等原因使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显现出来。结合作者这些年来对控规的编制和实施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控规的制定缺乏足够的前期研究
由于规划前期研究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导致控规编制的依据不足,编制成果不合理。目前的很多情况是城市建设处于开发的热潮,规划成果往往作为“政治任务”要求在较短的设计周期内完成。一方面,由于上位规划的指导意见不明确,完成控规所需的前期研究内容存在很大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控规编制的表达形式简单规范,很多内容即使没有深入的前期研究也可以完成,而且在审批过程中难以发现其科学性和依据不充分的缺点,因此在城市控规的编制过程中,较多设计编制单位不会进行深入和多方面的前期研究工作,对城市建设现状资料未进行充分仔细的研究以获取充分且具有科学性的设计依据,自然出来的编制成果就带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性,付诸于规划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出现问题。
1.2产权地块的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某市现行的行政体制中规划部门和国土部门是分开设置的,地籍资料由国土部门单独掌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有进行资源共享;规划设计单位在控规编制阶段很少结合土地部门的土地权属资料进行设计,新区建设问题不明显,但是在旧城改造规划时同样对待,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当我们把看上去制图规范、内容齐全、设施布局合理的规划方案对照国土部门的地籍图纸后,常常会发现规划的绿地、公共配套设施横跨几个产权地块,给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路网的设计线型合理、间距密度符合规范但却将很大量难拆迁的现状建筑划到道路中央而导致道路设计脱离现实无法付诸实施等等。没有充分重视产权地块是导致控规成果难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1.3控制指标体系与市场操作的不适应性
以控制性详规中重要指标容积率的调整为例,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城区建设,有的是一再调整,而且每一次的调整都有充足的理由。指标的调整与突破固然是开发主体追求经济效益和自身社会效益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控规自身技术体系不严谨,指标的选取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在编制规划时,设计单位并未就规划地块作充分的相关经济分析和论证,出来的成果要求是改造后的容积率应控制在1.8,或者更低,这和新区建设容积率控制在1.6左右并没有多大的本质区别。试想,在容积率本来就是接近1.8的旧城区地块,这样的控制指标如何能使一个开发商做到在考虑拆迁成本和建设成本的前提下获取合适的建设回报?接下来的发展情况很自然的是开发商先拿下地块,然后申请较大幅度的调整容积率等相关利益指标。容积率的指标调整,又直接受影响的环境容量、配套设施等指标却没有跟上同步调整,这种连环影响变动就导致出现了上面所说的控规控不住的情况。
2.对当下控规编制问题的解决思路
2.1做好控规的前期研究工作
控规编制的前期研究,不仅包括梳理上一层次规划即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对控规的要求,还包括各类专项研究如城市设计研究、土地经济研究、交通影响研究、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物古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控规的编制受时间和资金安排的影响很大,等控规任务下达再开始按工作计划进行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前期研究工作存在相当的难度,多数是设计者匆匆忙忙收集分析资料,审批者走马观花草草了事。如何才能落实控规的前期研究工作,让控规编制能够在前期研究充分、规划依据明确的条件下,专注于技术的理性过程呢?具体来说,就是结合近期建设计划,提前对要进行编制的控规列入年度计划,有针对性地明确需要完成的相关研究内容,并安排专项资金和时间进行方向性研究,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结论纳入控规的编制成果。这样一来,在审查控规编制成果时就可以将前期研究的成果和结论一并评估,既节约了研究时间也保证了研究质量,同时也方便为控规调整和修编时提供充足的基础资料和背景情况查询。
2.2建立科学的控制指标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控制指标体系的确定,指标体系是控规的灵魂所在,控制指标的选取,以及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有针对性的区分选择,成为控规编制成功的关键所在。建立科学的控规指标体系,应该结合城市性质及其不同的建设发展阶段,做有针对性的指标研究,以避免出现过多的主观臆断。针对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的建筑、不同规模的开发等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建设控制指标,并确定了规定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的区分,体现了不同的赋值标准,为我们建立科学的控规指标体系提供了一条思路。但要使控规指标体系体现控规编制的科学性、公平性及地域特色,尚需要投入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
2.3重视现状处理,提高控规的可操作性
控规的编制和切入的这一阶段,所面对的建设情况较复杂,有已形成的建设现状、正在建设的项目、已经获得建设许可但还没有展开建设的项目以及拟建的项目等,这些都是影响控规编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关键性因素。重视现状处理,对已形成的建设现状如何与控规良好衔接过渡,将这些地段逐步纳入正常合法的建设轨道是控规编制所应解决的重要问题。
2.4区分控制、分步展开进行控规的编制
我们要结合城市的发展节奏,根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分步、有序地推进城市控制性规划的编制,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符合科学的规划发展观要求。按区分控制、分步编制来进行控规的编制应该是当下比较积极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区分控制,是指针对城市建设区域划分为一般控制区域和特殊控制区域。对于诸如新住宅区建设、远期开发区等建设条件较好的区域可以制定一般深度的控制性规划,而对于旧城区、近期开发区、小规模开发地段以及其他重要地段则应进行特殊控制,在一般性控制的基础上加深一层控制内容。根据不同的地段、不同的建设情况制定深度的控规,使控规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也使规划具备更强的适应性。
3.结语
本文结合实际规划编制工作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做了一些思考,试图找出一些更切合实际的办法。但由于城市规划复杂性的存在,我们不可能找到一劳永逸的问题解决办法,这需要我们转变规划编制和管理理念,更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学习和探索,以寻求一条既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需要,又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之路。
参考文献:
[1]控制性详细规划.夏南凯.田宝江.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8.
[2]某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6.10.
国际上,对地理标志与原产地的命名制度起源于法国,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1]。地理标志主要是针对传统名优特产(一般为广义的特产,如酒类、工艺品、食品、纺织品、农产品等)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1-8]。桂花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兼备观赏、实用功能的名贵园林树种[10-11]。咸宁市是桂花之乡,桂花资源优势较为明显。我国现仅有2种桂花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浦城桂花、潢川金桂。因此,对咸宁市桂花及其相关特产的地理标志保护进行探讨。
1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概况
1.1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0年1月31日,绍兴酒成为我国第1种国家原产地域产品,即地理标志产品。此后,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依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进行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国内先后实施保护的产品达957种,涉及15个大类,包括酒类、水产品、工艺品、食用油、饮料、蔬菜、调味品、牲畜、果品、中药材、家禽、粮食、茶类、纺织品、花卉等,其保护范围分布于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四川、广东、湖北等3个省份地理标志产品种数分列前3名。
湖北有73种特产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中咸宁市仅2种:羊楼洞砖茶(洞茶)、赤壁猕猴桃。羊楼洞砖茶(洞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是咸宁市的赤壁市赵李桥镇、新店镇、茶庵岭镇、神山镇、余家桥乡5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赤壁猕猴桃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咸宁市的赤壁市现辖行政区域。此外,我国批准对产自法国、西班牙、英国的9种欧洲特产(干邑、孔泰奶酪、洛克福奶酪、阿让李子干、马吉那山脉橄榄油、布列高科尔多瓦橄榄油、苏格兰威士忌、西乡农场切德奶酪、苏格兰养殖三文鱼)进行了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工作。
1.2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
1995年国家工商总局开始了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工作。迄今为止,该总局注册了32个省、市、自治区地理标志商标1 004件(含台湾省的1件),其中浙江、山东、福建等3个省地理标志商标件数,分列前3名。这些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商品涉及16个大类分别为茶类、纺织品、果品、酒类、牲畜、饮料、蔬菜、粮食、调味品、水产品、工艺品、家禽、花卉、食用油、中药材、烟草等。湖北省现有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达42件,咸宁市目前还没有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此外,国家工商总局还注册了来自其他8个国家的36件地理标志商标,包括泰国、墨西哥、牙买加、意大利、英国、美国、德国、韩国等。
1.3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2008年,农业部才开始农产品的地理标志登记工作。迄今为止,农业部依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先后登记了各地的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966种。这些标志分布于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四川、山东、黑龙江等3个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种数位于全国的前3名,而海南与天津等省、市,迄今尚未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这些产品种类仅为14个大类,包括粮食、花卉、烟草、食用油、蔬菜、纺织原料、牲畜、家禽、果品、中药材、水产品、茶类、饮料、调味品等,其中以蔬菜、中药材、果品、粮食、水产品、牲畜、茶类为主。湖北省现有35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其中咸宁市仅有1种:通城猪。通城猪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是咸宁市的通城县隽水镇、石南镇、北港镇、五里镇、马港镇、沙堆镇、关刀镇、麦市镇、塘湖镇、大坪乡、四庄乡等11个乡镇,167个行政村,4个国营林场。
2我国桂花资源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概况
我国对桂花资源实施地理标志保护较晚。国家质检总局于2010批准对浦城桂花、潢川金桂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因此,浦城桂花、潢川金桂分别成了全国第697种、第778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浦城桂花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福建省浦城县现辖行政区域;潢川金桂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河南省潢川县卜塔集镇、春申街道办事处、白店乡、传流店乡、仁和镇、弋阳街道办事处、魏岗乡、老城街道办事处、隆古乡、付店镇、双柳树镇、江家集镇、踅孜镇、来龙乡、上油岗乡、谈店乡、定城街道办事处、张集乡、桃林铺镇、黄寺岗镇、伞陂寺镇、黄湖农场等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农场现辖行政区域。然而,我国桂花资源均尚未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也还未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3咸宁市桂花资源优势
咸宁市栽培桂花的历史比较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诗人屈原途经咸宁市写下了赞美桂花的美妙诗句。500年前民间就有酿制桂花美酒的传统。目前,咸安市还存有少量的千年古桂。咸宁市于1963年、1983年先后分别被国家命名为“桂花之乡”;2000年,国家再次将咸宁市咸安区命名为唯一的“中国桂花之乡”。咸宁市的桂花资源位于全国第1位,“桂乡”美名享誉全国。该市桂花品种的数量、基地面积、鲜桂花的产量、桂花品质等资源指标始终在全国保持领先。全市6个县市区45个乡镇有近30个桂花品种,银桂、金桂、丹桂、四季桂四大品种群资源非常丰富。
4咸宁市桂花资源的地理标志保护发展对策
4.1申请对桂花及其相关特产的地理标志保护
众所周知,地理标志保护对传统特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对桂花之乡咸宁市的桂花资源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咸宁市桂花及其相关特产(咸宁桂花茶、咸宁桂花蜂蜜、咸宁桂花酒、咸宁桂花蜜酒、咸宁桂花糕、咸宁桂花糖等)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并同时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对这些特产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还可向农业部登记咸宁市桂花、咸宁桂花茶、咸宁桂花蜂蜜等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4.2深入研究桂花资源的地理标志特征
地理标志(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特产,产自特定的地域,所具有的声誉、质量或其他特性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产地的2种因素,即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因此,应加强对咸宁市桂花及其相关资源的2种因素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其地理标志特征的揭示、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等提供参考。
4.3挖掘与整理桂花及其相关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拉开了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序幕[12-13]。2005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在中国蓬勃开展,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12-16],并逐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登录制度[13]。目前我国有34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该挖掘与整理桂花及其相关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刚传说、咸宁桂花茶制作技艺、咸宁桂花糕制作技艺、咸宁桂花酒酿制技艺等),并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以此丰富传统桂花特产的文化内涵、传承该类传统特产相关的文化遗产。
4.4实施桂花及其相关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
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特产,产于特定区域地区,且其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本质上取决于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和)人为因素[17-18]。可见,有些传统特产,具有地理标志特性,并包含有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和地理标志的共同载体。如:羊楼洞砖茶(洞茶)是国家地理标志特产,其制作工艺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名称”羊楼洞砖茶(洞茶)”本身就是工农业品牌类非物质遗产。因此,对咸宁市桂花及其相关特产资源,应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双重保护。
5结语
我国对桂花资源实施地理标志保护较晚,现仅有2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浦城桂花、潢川金桂,然而桂花及其相关特产尚未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也还未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应深入研究桂花资源的地理标志特征;申请对桂花及其相关特产的地理标志保护;挖掘与整理桂花及其相关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桂花及其相关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
6参考文献
[1] 王笑冰.论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60.
[2] 冯寿波.地理标志的国际法律保护―以TRIPS协议为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61.
[3] 田芙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385.
[4] 宋敏.农业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341.
[5] 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0-22.
[6] 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6):117-121.
[7] 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广东茶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8):202-204.
[8] 孙志国,熊晚珍,王树婷,等.浙江茶类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1(3):467-471.
[9] 肖小河,陈士林,黄璐琦,等.中国道地药材研究20年概论[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5):519-523.
[10] 黄莹,邓荣艳.中国桂花栽培与鉴赏[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1-186.
[11] 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407.
[12]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1):25-34.
[13]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438.
[14] 孙志国,王树婷, 钟学斌,等.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61-163,174.
[15] 孙志国,黄莉敏,熊晚珍,等.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0-13.
[16] 孙志国,钟学斌,王树婷,等.地理标志茶叶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6-38.
[关键词]温泉旅游;特色资源;文化内涵;主题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1—0098-03
我国温泉旅游发展在经历了以疗养为目的、以保养为目的、以休闲为目的的三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以体验文化为目的。以体验文化为目的的温泉旅游是随着21世纪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我国出现的更高层次的温泉旅游。它以温泉为载体,将各种时尚休闲的理念融入旅游中,通过对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赋予温泉旅游产品、服务更多的内涵和价值,使游客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能更多地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文化的熏陶。
咸宁地处鄂南,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生态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县县有温泉,处处涌沸波”,成宁早在1400年前就以“沸潭”而闻名,是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的全国六个“中国温泉之乡”中唯一的地级市。连续三届的“中国·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召开,成功地塑造了咸宁“中国温泉之都”的旅游城市形象。温泉旅游不但丰富了旅游产业内涵,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成为咸宁新的经济增长极。可以预见,成宁温泉旅游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粗放型同质化开发的初级阶段,进入到温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与文化品牌推介的深度开发阶段。
一、温泉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咸宁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按照《咸宁市旅游规划》编制组的调查,在全国六大类的86个旅游资源类型中,咸宁就有46类。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三者并存,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一)自然资源丰富
咸宁的特色之一在于绿色生态,森林覆盖率达54.2%,造就成宁这个“天然氧吧”。清新的空气,青翠的竹林,天然的地下洞穴;盛开的鲜花点缀青山,清清的泉水从天而降,九宫山缕缕白雾,如同仙境一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中国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温泉之乡的美誉,素以“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的旅游风光享誉盛名。咸宁被植物学界誉为“中国亚热带森林自然生态平衡之典型代表”,是全国最适宜人居的200个城市之一。
(二)人文资源富集
咸宁文化底蕴深厚,九宫一山藏两教,三苗故园置幕阜,商代铜鼓今犹在,茶马古道起盛唐,温泉旅游文化、赤壁三国文化、桂花嫦娥文化、九宫山道佛文化、闯王陵警示文化、湘鄂赣边区红色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瑶族发祥探源文化、古民居建筑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相辉映。另外,采茶戏、提琴戏、花鼓戏、巴陵戏、高腔戏等地方戏曲精彩纷呈。
二、温泉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咸宁旅游特色资源是其旅游发展的源泉,为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作为旅游资源大市的咸宁在温泉旅游发展中却处于尴尬之境——“抱着金娃娃守穷”。
(一)温泉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以沐浴养生为主题的传统温泉旅游转变成为集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美容美体、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休闲方式,项目单一的温泉旅游已不能适应时展。
目前,大部分游客来咸宁主要是“泡温泉”,游客重游率比较低。除了温泉资源,咸宁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这些资源之间缺乏有效整合,温泉旅游产品单调。
(二)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南京大学张兆干教授在进行SWOT分析后指出,温泉产品开发中要牢记“文化是品牌,是特色”的理念,文化决定温泉产品的生存,应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经典,做足文化挖掘与建设工作。以文化灵魂赋予旅游产品不同的个体性、差异性,才能创造出别人无法复制的产品价值和吸引力。除了记住成宁是“中国温泉之乡”,游客对咸宁其他文化没有更深体验。因此,咸宁温泉特色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使得温泉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够浓郁,缺乏灵性,无法形成自身特色。
三、咸宁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挖掘
新一代温泉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体验温泉文化、感悟温泉精神,以享受温泉保健养生、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它将休闲度假旅游与温泉养生功能完美融合,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
体验,是指游客亲身参与,并在参与中思索和体会,得到旅游的乐趣。温泉旅游的魅力不仅仅是温泉沐浴,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一种休闲、健康的外部环境,使游客身心融入其中,感悟温泉旅游所蕴涵的多种多样的文化。
温泉文化涉及温泉内涵、精神及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与沉淀。挖掘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过程,把泡温泉这一看似简单的旅游活动赋予文化的内涵。
(一)温泉旅游文化内涵
温泉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温泉旅游与文化的深层次结合的产物。它是指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综合体,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它包括温泉景观文化、温泉健康养生文化、温泉休闲文化、温泉沐浴文化、温泉地宗教与民俗、温泉文学与艺术等诸多内容。
1.温泉景观文化。温泉地营造自然、轻松、自在的休闲氛围,让旅游者尽情享受远离躁动、亲近自然的舒适,是温泉旅游地开发必然追求的目标。从人的感知出发,景观元素作用不容小觑。世界著名的温泉地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幽静、秀美,植被覆盖率高,营造自然之境,达到“天人合一”。从众多的景观元素中可以选择水体、山体、植被及风格一致的建筑作为要素进行布局设计,从整体上追求哲学中散发出的虚与静,使得游客得以回归自然。
2.温泉健康养生文化。自古以来,温泉是作为一种对人体健康具有特殊疗效的神奇之水而备受青睐的,许多医学古籍和文学作品中对此多有记载和赞美。健康养生文化是中国温泉旅游文化的核心。虽然温泉旅游已经跨过了传统温泉疗养的阶段,其内涵日渐丰富,但在中国悠久的温泉历史中,温泉养生这一文化核心是绝对不能抛弃的。目前,温泉旅游项目的主要产品仍然要抓住健康养生,在此基础上将健康养生文化融入温泉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力求带给旅游者独特的以温泉为载体的养生文化感悟。
3.温泉休闲文化。想让旅游者在温泉地逗留较长时间,必须考虑旅游者浸泡温泉以外的需求,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及其他活动设计应与泡温泉齐头并进。国外在温泉休闲文化方面的建设经验有:西欧的温泉地往往设有赛马场、体育场、剧院和大型音乐厅等;日本的温泉地周围常建有美术馆、动植物园、博物馆、高尔夫球场和滑雪场等。咸宁也可以结合各温泉地的特点和相关旅游资源,突出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此外,旅游者在浸泡温泉后,往往体力消耗较大,可以在用餐方式、休闲服务上进一步体现人性化。
4.温泉沐浴文化。在不同的温泉地,不同的洗浴形式、洗浴内容本身反映不同的洗浴文化。开发者根据不同温泉地所负载的地域文化,可以着力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洗浴文化氛围。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沐浴方式和具有文化意味的各类沐浴程式。如广东省的御温泉独创了一种温泉沐浴的艺术及文化“御泉道”,即将传统的温泉沐浴程序加以科学化、丰富化、完善化,融合御温泉特点的御文化而形成的尊贵独有温泉沐浴仪式,赋予了温泉沐浴文化新的内涵,让旅游感受到沐浴也是有讲究的。
5.温泉地宗教与民俗。古代很多寺庙建在有温泉的地方,尤以佛教汤院为多。如黄山天都峰下的大中祥符禅院,在唐天佑九年刺史陶雅建寺,号“汤院”,南唐保大二年改“灵泉院”。温泉与寺院的结合,使我国不少温泉地,有着浓郁的宗教氛围,对此可以进一步发掘。另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不一样的民俗风情,温泉被自然的野趣和周围浓郁的民俗文化包围,受其熏陶与浸染可以形成别具一格的温泉风情文化。
6.温泉文学与艺术。温泉地山水之美、温泉之奇、泡泉之妙,常常激发文人骚客的创作灵感。不少著名温泉地,如北京小汤山、南京汤山、西安华清池、鞍山汤冈子等,因有不少文人墨客的沐浴观览而留下名篇佳作。这些都应成为温泉地值得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描写杨贵妃在华清池浴温泉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在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寻找各温泉地文学与艺术文化资源,可提升温泉旅游者的审美情趣。
(二)温泉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策略
现代旅游活动,“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灵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文化决定温泉产品的生存,关系到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咸宁温泉旅游应该以文化为灵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温泉旅游文化,实现从物化到文化化、精神化的转变。
1.以文化为主题,加大温泉旅游关联度。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传说使得骊山华清池声名远播,华清池利用传说极力渲染,紧扣“唐韵”,通过各式建筑使温泉的神和形完美结合,从而成为传承盛唐文化的温泉典范。华清池以大唐文化为主题,分为九龙湖、唐御汤遗址、五间厅、梨园等多个景区,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盛极一时的大唐雄风。咸宁被誉为“中国温泉之都”,仅在主城区及周边就集中了碧桂园凤凰温泉、温泉谷、三江温泉、太乙温泉、楚天瑶池温泉、温泉国际、汉商温泉、长印温泉、叠水湾温泉、嘉鱼山湖温泉、赤壁龙佑温泉和崇阳浪口温泉等12眼温泉,“一城十二泉”在全国实为罕见。咸宁应该整合自身温泉特色旅游资源,提炼本市温泉特色文化主题,使“十二泉”各具特色而又相互关联,形成合力。温泉旅游开发不只是“挖坑、放水、盖房”那样简单,温泉资源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的,要更多地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相呼应,还要满足游客追求独特的身心综合感受的需求。同时,温泉旅游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需要具体的符号来表达和体现,温泉旅游产品也要依托相应的设备设施才能完整地展现其独特性。因此,有个性并且切合温泉主题的用地和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区域的标志和图案等元素都是表达文化的重要形式。总而言之,主题文化提炼后,在此基础上要整合项目、内容,加大温泉旅游资源的关联度,使温泉旅游产品自然融合,浑然一体。
2.以文化为线索,加大温泉旅游广度。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可以增加温泉旅游项目,其旅游内容可根据温泉地相关旅游资源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咸宁旅游资源丰富,应该整合其地方文化特色,让每一位游客感受山水咸宁的特色,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咸宁是一个有特色民俗文化、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人文旅游胜地。依托本地旅游资源,以文化为线索,成宁温泉旅游可以开发温泉+农家乐项目、温泉+观光项目、温泉+民俗体验项目、温泉+冬季滑雪项目、温泉+养生项目以及温泉+运动休闲项目等等,以此加大旅游产品广度,告别旅游产品的单一化,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组合。形成复合型旅游项目:如温泉+农家乐项目,在泡汤养生的基础上,让游客沉浸于美丽的田园风光,品味可口的成宁的独有的农家菜肴,感受鲜明的乡土气息;同时,还可融入成宁采茶戏、提琴戏、花鼓戏、巴陵戏、高腔戏等地方戏种的介绍和表演;温泉+观光项目,在泡汤养生的基础上,可利用九宫山、赤壁古战场等景区景点,领略佛道教文化、三国文化等。另外,九宫山还可深度挖掘闯王文化,结合大楚文化来进行宣传包装,让旅游者在泡温泉的同时感受成宁独有的宗教文化。
3.以文化为内涵,加强温泉旅游深度。在具体项目设计中,提倡形式多样化和产品专门化,加强内涵建设。例如,温泉+休闲项目,大多包括水疗、按摩、草药蒸汽、脚部护理、美容美体等步骤,旅游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放松身心且强身美体。但是,这些步骤仅仅是对旅游项目的简单叠加,形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内涵深度的提高。要将文化与温泉结合,就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积淀,将特色文化融入温泉旅游产品中。咸宁是著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和茶叶之乡。应当让游客在温泉养生的过程中,对此有强烈的认知和感受。首先,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加入桂花、楠竹等植物,形成视觉和嗅觉上冲击;同时,利用假山石体等刻制有关特色植物的介绍,让旅游在泡温泉的过程中了解咸宁的特产、了解咸宁。其次,温泉+养生项目中,可以将“品茗咸宁茶”融入其中,游客在休闲放松的氛围中领略咸宁的茶文化。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品茶有一套程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游客在品茗的过程中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一、借“落花”写友爱之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借漂泊无定的杨花,抒发因朋友左迁而生离别之愁的感慨,融情入景,感人心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故友重逢,但飘零的落花象征美好的东西一去不复返,又象征着多年的流离辗转,友谊更应珍惜。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像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有情人无奈告别,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二、借“落花”写闲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这道词展示了花落水流之无限美景,其所喻的美好人生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词人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的是年华易逝,容颜不再。构思别出心裁,以无穷的相思之苦,无尽的闲愁之深,推己及人,以见两心之相印,另一方面诉说郁闷之情,相思之苦,闲愁难以排遣,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就像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亦如此花此水,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蕴含其中。流水落花的意象增加了诗词的表意容量,昔日君王今日阶下囚,恰如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伤春、惜春的情绪尤为沉重,使得诗词蕴味深厚,情思邈远。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诗人伤心带泪地向花儿问询,但花儿却默默无语,乱纷纷飞掠秋千而去。诗人很伤心,也无可奈何。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深,浑然天成。花儿满天飞过,纷纷扬扬,更显示出一种略带悲凉的闲愁。愁至深处,以落花之悲亦不能解。风卷残红飞过秋千的场景背后衬托出的是一种更为浓郁的悲凉。
三、借“落花”抒写生活的美好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暖花开,江暖鸭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早春江景如诗如画的美丽境界。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人将鸭子人格化,像人一样知寒知暖,喜爱春天,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美妙传神!让人感叹生活多么美好,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一片祥和安宁,且意趣盎然的面画,流露出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恰如一幅山水画,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鱼米之乡显得生趣洋溢。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几场春雨,河水上涨,鱼群肥美,勾起读者的想象,似乎看见两岸盛开的桃花,陡涨的河水,跃出水面的鳜鱼。读者可以感受到渔夫在春汛中捕鱼时的愉快心情。全诗寄托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怀。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落花、鸟鸣、春山、幽涧等意象构成恬淡宁静的景致。诗人大概也将落花赋以生命,因此写出了富有生机的落花情境。
四、借“落花”表现高洁的情操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无意苦争春”,凌寒先发,一片迎春赤诚。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但读者通过这首词能感受到词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高洁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