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缺乏充足、稳定的资金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从前期的策划、准备到实践过程中的吃、住、行、课外作业再到后期的总结、宣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煤炭地质专业的社会实践与其他专业的社会实践相比所需经费更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煤炭地质专业的社会实践由于去的地方往往是地处偏远的矿区或是地形复杂的山区,实习地点无论是离学校还是离物资供给地点(附近居民点)都十分遥远,所以煤炭地质专业的社会实践不仅在车旅花费上较其他专业的社会实践多,而且需要准备更多的物资储备,以防实习过程中物资用完无处供给。其次,煤炭地质专业社会实践的地点往往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甚至存在危险,学生除需准备正常的食、宿物资之外,还需准备预防蚊虫叮咬、紧急处理各种伤病的药品以及其他应急物资。再次,煤炭地质专业的社会实践较为艰苦,学生所耗费的体力较大,其日常所需的水、能量等也就交多,这需要较多的物品进行能量供给。而高校往往忽略了煤炭地质专业社会实践的特殊性,对所有专业类别的社会实践提供的资金差别微弱。这导致了煤炭地质专业社会实践由于资金不够用以至于学生不敢、不能放手实践的尴尬局面。
(二)缺乏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既可以增强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巩固专业理论的重点、解决课堂知识的难点,又可以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来有重点的进行专业训练。既可以方便学校、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降低实践活动的成本,又可以为实践所在单位提供良好的技术与人才。而煤炭地质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需要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首先,煤炭地质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学生必须进行专业实践,并且实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特定性与特殊性,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就能够提供这种实习岗位;其次,煤炭地质专业实习条件艰苦、甚至存在潜在危险,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能够有经验的、有效的把危险性降到最低;再次,煤炭地质专业实习单位普遍缺少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理论的大学生人才进行技术支持,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对实习单位也有诸多利处。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实习基地的建立,即使有实习基地,也缺乏稳定性与交互性,许多制度不尽完善。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许多高校未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考评体系,社会实践的评判只看最终的实习报告,而忽略了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这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敷衍应付、表现消极,而在实习结束后大张旗鼓地做实践报告材料。许多在实践过程中表现积极、认真实习而实践报告做的一般的同学没有得到应有奖励,而许多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一般、敷衍应付的同学而实践报告做的出色的同学却往往获得奖励。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合理的奖励措施。许多高校目前对社会实践表现优秀同学的只设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没有设立相应的物质补助或物质奖励,这很难充分调动社会实践非常辛苦的煤炭地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
二、完善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资金充足。充足的资金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济保障,是大学生能否放开束缚专心投身实践的前提和基础。特别对于煤炭地质专业这样需要较多资金的社会实践,首先要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煤炭地质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从而保证资金供给的稳定性。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机制,保证社会实践的资金使用充足。在进行资金预算时,应充分考虑煤炭地质专业实习的特殊性。再次,在实践结束后,及时整理资金使用情况,对超出预算的费用进行补贴,对剩余的资金进行上交,并要积极做好资金使用情况的总结,作为下次社会实践的参考。
(二)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对于煤炭地质专业社会实践,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是保证大学生实习质量的一大捷径。首先,煤炭地质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实习地点是离学校较远的矿区或者地质较为复杂的山区,其实习的方便性与安全性与他专业相比较低,如果学生自发的组织到陌生的地方去实习,其危险性就较高。倘若高校与某单位建立了长效的实习基地,则该校老师与学生对该单位较为熟悉,实习起来就较为方便、安全。其次,煤炭地质专业的实习内容往往是较为特殊、较为艰苦并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内容,如果学生在没有相关单位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实习,其实习质量不能保证。倘若高校与某单位建立了长效的实习基地,在实践过程中该单位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则学生的实习质量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再次,由于煤炭地质行业普遍缺少技术人才,高校与某单位建立长效的实习基地,不仅能够给予该单位一定的技术支持,拉动地方的经济增长,还能与该单位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实习单位往往会对高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实习资金赞助等支持。[7]综上所述,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与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建立稳定、长效、共赢的实习基地。
关键词:产教结合;实习;现状分析
高校坚持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意在通过订单培养、专业共建、应用项目研发等多种形式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将单纯的项目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延伸至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组织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然而,基于这种产教结合模式的实习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就从大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大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岗位偏少,专业吻合度较低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推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办学模式,然而专业与企业的结合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度,而且每个专业群所对应的行业数有限,知名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校企合作单位推荐的实习岗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实习,而且很大一部分的岗位跟学生的专业不相吻合。
(二)实习单位更换频繁,学生实习状态无法及时掌握
学生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实习,不能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和岗位,导致部分学生对实习单位不满意,频繁更换实习单位的事情时有发生,指导教师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实习状态,无法及时进行专业技能、工作方法与沟通等方面的指导。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习效果不佳,质量不高
许多大学生实习工作都无专业技术含量,一般都是在打杂,例如打印资料、整理文件,甚至是无事可做。由于大多数企业在录用实习生后未经过严格培训就上岗,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很多大学生难以应对。曾有媒体这样报道,大学生实习现状不容乐观,实习效果不显著,专业技能提升不大的问题逐渐显现,有待高校、政府和社会急需解决。
二、大学生实习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
1.实习实训导师严重缺乏,学生是“放羊”式管理。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实习的质量。经初步调研,大多数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实训指导教师,实习的指导任务只能落在专业授课教师身上,他们既要完成学校常规的授课任务,还要分出精力和时间对分散在不同实习地点的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工作任务重,内容琐碎,回报少。许多教师存在畏难情绪,宁愿在学校上课也不愿意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
2.管理力度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高校没有专管大学生实习实训的部门,相应的实践教学制度不健全,无匹配的考核机制,导致大学生实习处于“危险边缘”状态。然而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合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协同参与管理的层面和力度不大。大部分学校的实习管理体制和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模式的探索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和提炼。
(二)学生个人原因
1.大学生实习态度不端正。大多数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绝大多数学生藐视具体的实习岗位,只看重实习单位。一些学生认为实习就是为了以后能留在这个企业,在寻找实习机会过程中,好高骛远,目光锁定在世界五百强等知名企业。在实习过程中,部分实习生对要承担的工作掉三捡四,只要发现不能留在企业,便开始敷衍了事,不愿花心思和精力做好本职工作,而是放弃实习去寻找其他就业机会。有的实习生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看重眼前利益,而不在乎专业是否对口、对今后的职业规划是否有利。上述种种做法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印象不好,不再愿意接受实习生。
2.大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不能直接跟着会接轨。这需要大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充电,不断学习和接纳新知识,并在实习期间主动向前辈们请教学习。然而,有些大学生高于自信,好高骛远,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胜任实习工作,不肯主动学习,便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们好吃懒做、工作效果低下等不良评价。
(三)政府或企业原因
1.实习的法规法律尚不健全。重庆市暂无出台大学生实习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伤保险制度,导致学生实习的权力和义务存在盲区。实习生是处于社会人和毕业生间的一类弱势群体,在企业实习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旦用人单位不与实习生签订劳动合同,实习生也无可奈何,实习生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2.实习待遇低,处于公司最底层。培训一名实习生需要在时间、精力方面投入大量成本,而实习生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的付出将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只能分配实习生简单的工作,例如复印资料。所以,待遇就是公司最底层的。
3.实习生难以管理,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由于用人单位的实习计划可能与实习生所在高校的教学安排相冲突。如遇到学校大型活动或各类考试,实习生有时便不能按时上班,导致企业工作滞后。此外,个别企业怕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可能会带来一些麻烦,如实习生遭遇工伤的赔偿问题、公司机密泄密问题、实习生无组织无纪律等问题,这些均加大了对大学实习生管理的难度,阻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秩序。
三、如何改善大学生实习现状
(一)政府加强对大学生实习的扶持力度
政府首先应制定有关实习法律法规,并加大对实习的监管力度,严惩某些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或超时高压工作等行为,保障实习生的合法权益。其次是加大对大学生实习的投资力度,为大学生购买实习所需各类保险,确保实习生的人身安全。
(二)高校应建立智能化实践教学实时管理平台
高校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性管理,搭建智能化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实时掌握学生实习动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习导师的教学复杂度和工作量,使实习实训工作的过程化管理更加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刘延翠.高职院校“实理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D].河北科技范学院,2014.
[2]马建梅.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习实践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2).
[3]童三红,王伟.教师教育实习实践制度的困境与重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4(03).
作者简介:
【关键词】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个性化
职业指导是帮助个人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是为求职者就业、实现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以及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 职业指导在功能上,主要表现为在对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两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和作用揭示了职业指导对劳动者个人的重要意义,对用人单位的重要作用,也深刻反映了职业指导在就业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通过运用先进理念和方法,着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将大大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一、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大幅提升,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高等院校数量和人数的增加,使得大学生毕业数量也随之增加,已呈现出“跳跃式”的猛增,大学生就业供需变得严重矛盾, 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甚至是就业危机。就业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点工作。大学生已经成为职业指导的重要服务对象。开展职业指导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手段之一。职业指导帮能够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不同职业角色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职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我,有利于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职业指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2010年本科毕业生共485名,就业率是94.43%。2011年本科毕业生共457名,就业率是95.80%。2012年本科毕业生共473名,就业率是96.83%。2013年本科毕业生共556名,就业率是86.87%。学校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大学生就业,但受自身条件和外界因素影响,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但大学生就业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职业指导人员缺乏经验,专业水平不高。虽然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设立专门场地办公室,配备专业人员,但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等各种现象。兼任就业指导人员多数由辅导员老师担任,很多辅导员老师没有接受职业指导培训就直接上岗。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缺乏经验,专业水平不高,难以胜任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导致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水平很难提高。职业指导工作主要内容是政策的宣传,招聘信息以及一些就业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的方式是开设讲座,课堂授课和举办招聘会。对于个性化指导很欠缺,除非个别学生会主动到就业指导中心寻求帮助,甚至有些学生毕业以后也不知道高校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部门,就业工作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状态。一方面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自我认识不清晰,缺少明确的职业目标。 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情况不够了解,表现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许多大学生对周围的环境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对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比较热衷,对公务员和国有企业比较热衷。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没有规划。
三、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
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可以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进而实现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发展,如何对大学生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已成为各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鉴于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个性化的全程职业指导来实现大学生就业,而做到个性化的全程职业指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的建立是实现对大学生个性化的全程职业指导的基础。例如我校在现有校、院两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上,考虑建立系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心,在班级配备大学生联络员,这样就形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四级布局。另外,根据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在校院两级就业机构设立职业咨询室,为个性化的全程职业指导提供了可能。
其次,加强对各级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是实现个性化全程职业指导的前提。提高职业指导人员从事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素养,提高参与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积极组织他们参加专业化的培训,让大学生职业指导人员学会与大学生沟通的技巧,能够具备职业咨询与指导技能,能够懂得建立大学生档案、能够进行评估分析、能够与用人单位交流、能够完成跟踪回访等全程服务,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和应聘技巧。
最后,对大学生就业的全程服务是个性化的全程职业指导的关键。大学生普遍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宽,有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特长,但是,容易好高骛远,过于自信,害怕挫折,容易气馁。这就需要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而全程服务实现了这一点。
四、大学生就业个性化的全程职业指导的策略
(一)对大学生建立求职档案数据库
利用各级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将所有大学生根据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生源地、求职意向、实习经验等条件建立求职档案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量化评估与分析,做好分类,因人制宜地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方案。
(二)帮助大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培训计划
职业指导是双向的,也是互动的,一方面要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增强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和配合,需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只有大学生真正有个性化的追求时,大学生个性化职业指导才可能会实现。大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来了解自身,来了解社会,来了解政策,来了解职业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自我,增强自信,提高在求职和职业过程中的竞争力。主要形式有以下四点:
1、个性化就业学习训练。关于大学生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不是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介绍,也不是单纯强调特定指导技术的熟悉或者是运用,它非常注重大学生学习者对职业指导的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要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并且力求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会。因此,职业指导机构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必须经常性地组织相关的个性化就业学习训练,通过经常性的学习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克服大学生的容易受挫的心理,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就业,更加体会到通过就业给社会所带来的价值。
2、个性化专题辅导讲座。作为个性化专题辅导讲座要从主讲人、讲座时间、活动形式和开展方式等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在主讲人的把握上,邀请身边成功的大学生或者知名的专家学者或者是校友做现场讲座,倾听来自现场每个大学生个体的声音;在时间选择上,职业指导人员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大学生最想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有针对性地辅导;在活动形式的把握上,个性化专题辅导讲座不一定都要面对面的讲授,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录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分类培训;在讲解开展方式的把握上,主讲人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采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方式以及互动方式等。
3、分类别参加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培训作为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方法,在一段时间后,应该要制定个人的职业指导方案。指导人员指导大学生参加技能培训。一是就业指导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可根据大学生自身条件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培训科目。如开展计算机培训班。二是就业指导培训一定要有实用性,加强与市场衔接。既要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依托社会资源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帮助大学生掌握工作技能,加强就业前培训;又要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做好企业需求的大学生的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同时要以创业意识为关节点,加强创业培训,鼓励大学生参加自主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三是就业指导培训一定要有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竞争的意识。培训结束后,要按照培训科目组织考核,将考核成绩录入求职档案数据库。
4、到用人单位实习。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应根据大学生个人意愿和技能培训科目推荐到相应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以增加工作经验。待实习结束后,将实习结果录入到求职档案数据库,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建立大学生个性化服务机制和支持系统
建立大学生劳动就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登记、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和权益保护等服务。将大学生的求职档案数据库和用人单位岗位信息数据库到大学生劳动就业服务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大学生提供信息支持。创建一个包含政府、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大学生就业支持系统,便于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政府要支持大学生就业,制定相关鼓励和扶持的政策和措施,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发挥着宏观调控作用。社会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和最终舞台,要不断开展宣传教育,让社会参与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和岗位实习等工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负有主要责任,高校是大学生就业支持的主体,是大学生社会化之前的最后一站,要努力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家庭是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关键,在大学生就业中提供决策、信心和经济支持,同时与职业指导人员互动,实现个性化的职业指导。
四年大学时光就这样匆匆过去了,如今回首,是对过去地审视和总结,亦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即将踏出校门的我,满心期待大千世界的挑战和磨练.
深知性命相托的重要,从踏入大学门槛的那天起,在良师的精心指导下,自己奋力拚搏、自强不息,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求学期间, 学而知不足是我学习、工作取得进步的动力. 在英语学习上,我坚持阅读英文报刊,提高自己的科普知识和阅读能力.实习后我对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相结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奉献我的一生将是我的职业准则.
我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党和人民,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认真学习,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使我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优秀的班集体,增强了我的责任感;可亲的同学,让我懂得怎样与人合作;老师的教诲,为我的成功指明了方向.
一切都是充实的大学生活给予我的,它让我更懂得了怎样学习,生活,做人.大学让我成熟、自立、自信.我将把我的一身献给神圣的医学事业在未来的岗位上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及社会价值.
范文二
三年来,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师友的帮助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医学专业课程.同时,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进入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但真正的大学生活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在进入大学前,脑子中想的是自由了,可以从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了,但我很快就明白了,大学更要努力学习,面对周围更多,更优秀的同学,我打消了以前的念头,开始了进入大学后各课程的学习.
在这一年基础课的学习中,我对医学知识有了更大更浓厚的兴趣,我逐渐了解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特点,病理过程等,为自己第二的临床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这一年的基础课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自己都逐一克服了,另外我也总结了学多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得到了扎实的运用.
通过这一年的理论学习,我自己坚信但是的选择是没错的,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为下一步的学习和生活铺平道路.
通过第一年基础课的学习,我对第二年的专业课的学习有了跟深更浓的兴趣,在学习中,我比第一学年的学习更加努力,课下努力复习以前的基础知识,还要去图书馆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和知识,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得到了提高,我的各方面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在临床课的学习中,我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业课的学习更加努力,重点掌握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一些常见病的特点,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等更为重视,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从中也知道了还有许多疾病我们人类是无法克服的,对它还是不了解的,所以,我更加知道自己肩上责任,还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刻苦努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考学生自我鉴定
关于大学生的自我鉴定800
关于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鉴定
大学生的自我鉴定200字范文
本科函授毕业大学生自我鉴定范文
大学生党校自我鉴定
表现一般的大学生毕业自我鉴定
师范大学生中学教育实习鉴定
大学生幼教实习自我鉴定
大学生实习单位鉴定范文
学生干部工作自我鉴定范文
大学生村官个人自我鉴定的范文
临床医学生实习自我鉴定
摘要: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就业能力不足成为当前很多大学求职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政府、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加快推进课程改革,扩大应用型从才培养,完善实习见习等制度,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同时,毕业生也要转变观念,重视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价值导向,既志存高远,更脚踏实地,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提升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被称为“更难就业季”。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升,离企业要求仍有较大的距离,使得就业难和招才难矛盾比较突出,亟需加以改进和解决。
一、就业能力不足已成为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拦路虎
综观当今世界,很少会出现我国目前所遇到就业困境:一边是成千上万的加工制造型企业,苦于技术附加值低下而无法实现产业升级;一边有着世界上最为废大的大学生群体,而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大学比较生未能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个不匹配”:
1.产业需求岗位与大学生需求岗位不匹配
就业需求是派生需求。按每个劳动力拥有固定资产计,世界平均为2249美元,中国为662美元,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经济。我国制造业中高端产业的缺失,使得大学生难以成规模、可持续地就业。据统计,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技术人才高达40%以上,大部分是大学生,而我国从事制造业的大学生比例只有4%左右,相差仅10倍。我国现正处于在转型过程之初,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
2.大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
企业最关注的因素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但高校更注重学历,重视学术能力与研究能力,轻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据调查,60%以上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能形成在岗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比发达国家大学生2-3个月的到岗适应期要长得多。因此,用人单位很看重实际经验,比如,浙江人才网每天有效岗位6万个以上,但其中90%的岗位均注明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成为大学生最大拦路虎。
3.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实际需要不匹配
大学生还普遍存在精英意识和功利主义,不少大学生一心想着能找到 “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既使找不到也不愿放低要求。多数学生对找工作缺乏相应技巧和准备,赶集似地参加各类招聘会,全凭运气碰。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平均求职时间需要150天左右,平均投递简历35份。求职过程不仅考验其沟通能力,也考验其毅力。
解决上述“三个不匹配”问题,大学生就业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说到底,大学生就业主要靠产业转型升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经济转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就业不能等。这些年,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就业率保持总体稳定,实属不易,今后的政策空间已经不大。而企业则普遍感到大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有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不能很快融入企业。无奈之下,很多企业把招才的目光转向职业技校。因此,尽快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充分就业,成为当下最迫切的现实选择。
二、加快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就业能力教育改革。
能力在于培养。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很多,涉及政府、高校、企业、家庭、个人等各个层面,但从影响机理、作用大小和能力培养机制的角度看,政府、高校发挥着主导作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仍需要从教育改革入手,建立起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就业能力建设体系。
1.围绕就业能力实施课程改革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量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但由于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结构上的错位,大学生求职中普遍感到学非所用,专业能力优势不足。实现大学生与职业需求的有效结合,是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要确立能力教育在高校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一是适度调整专业设置。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坚持学术取向的同时,更要突出专业的适应性,尤其是要增强职业的针对性。要根据人才市场变化,结合地方发展需要,构建一批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有地方特色、能促进地方创新发展的专业。二是加强中小学教育与高校教育课程的衔接。提升职业能力的基础是培养职业兴趣。要改革现有高考模式,减少必考项目,增加选考课目,将指挥棒”导向素质教育,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实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三是建立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预警机制。聘请第三方组织,收集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情况、专业对口情况、毕业年度流动情况等信息,评估反馈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联动改进招生、教学、就业工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毕业生。
2.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要求越来越高。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社会产业结构就会出现较大的调整,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之间,越来越趋于融合,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旺盛。一是要加大工科类大学生的培养。这些年,高校扩招的主要专业大多属于文理科,与产业需求相脱节,求职能矛盾突出。而企业对工科类大学毕业生需求较多,尤其是民营企业需求量大,工科类学生基本实现了就业。二是总结推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要通过项目支持、税收减免、政策优惠等渠道,调动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三是加快全社会公共职业实训平台建设,对即将毕业或毕业后因专业不对口一时找不到工作大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尽快找到人岗相适的就业岗位,顺利实现初次就业。
3.着力完善实习见习制度
缺乏实践经验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调查显示,有57.1%的用人单位认为缺乏实践经验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大高于选择其他因素的单位比重。目前,大学生实习见习活动虽然有制度安排,但实际效果不佳。一些高校的实习见习活动流于形式,学生找熟人托关系盖章证明了事。今后要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小组,与实习见习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二是改革实习经费使用办法。将实习经费(不低于生均4000元)划拨实习单位,由校企双方协商使用。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将毕业论文与实习见习挂钩,要求大学生将毕业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流水线上。四是改善相关政策。如加大实习见习基地补助和大学生在岗培训补贴、建立实习见习工伤保险制度等,减少用人单位负担和后顾之忧,确保每个毕业生学习时间不低于三个月。
4.强化全程就业能力指导
在学生入学、学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就业能力指导与训练。一是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就业能力开发课程。要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就业目标、求职技能等方面进行专业培养。二是尽快掌握求职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常规性招聘流程,组织必要的面试技巧培训,能在应聘过程中基本展示个人特质和良好的素养,提高求职成功率。三是积极利用企业、政府部门等组织的专业资源,通过聘请导师、开设讲座、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贴近实际需要。
三、切实转变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
就业能力说到底是个体能力,个人的努力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定位大多瞄准中产阶层,调查显示,“稳定与高薪”仍是大学生择业的主要标准。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校毕业生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合理确定就业目标,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尽快融入社会。
1.毕业生应重视用人单位的价值取向
从企业的价值取向看,企业青睐吃苦耐劳、能安心工作的大学生,看重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与企业同呼吸共患难的个人品质。因此,毕业生在积极求职的同时,首先要更注重诚信的培养,其次应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利用政府、高校、企业搭建的各类平台积累一定的实践技能,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团队观点,使自身综合素质能更好地符合企业需求。
2.毕业生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
各地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均建立了见习制度,并规定见习期间毕业生应获得必要的工资报酬。这一制度目标是,通过见习活动,确保每个毕业生能走向工作岗位。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兜底性制度安排。但据浙江省人力市场调查,近两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里,超过31%的人在找不到合适工作后,就干脆中在家里等,不愿去企业见习,有些索性当“啃老族”。显然,高校毕业生还需要转变就业思路,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阵旧就业观,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必要工作经验,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3.毕业生要勇于从基层做起
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尤其是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毕业生就业空间很大。这些年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样需要大批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从总体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比较多。毕业生要适当调整就业预期,要勇于到中小企业、非公企业、艰苦地区去就业创业,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在产业升级和管理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