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专业毕业个人总结

会计专业毕业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专业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专业毕业个人总结

会计专业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课程改革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82-01

会计专业历来是许多中职学校开设的热门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显得滞后,需要不断改革,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以下笔者就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 了解社会需要学生具备的能力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合格,主要是看学生毕业后是否能胜任就职的工作岗位以及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还有学生本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通过与用人单位财务及相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的调查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能较好处理人际关系,有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需要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培养,除了社会和家庭因素外,学校在教书育人时应注意对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第二,具备一定的文书及电脑操作能力。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在的岗位不管是否与专业相关,都要求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熟悉电脑操作,如财经应用文的写作,各种通知和请示,办公软件和财会软件的运用等。

第三,有过硬的专业实操技能。书法与阿拉伯数字书写、点钞、珠算、财务软件的运用、独立处理账务等,都是作为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基本专业技能。

第四,拥有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判断力。创新能力是对个人拓展能力的要求,而职业能力判断力是建立在能熟练驾驭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学生若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敏感的职业判断力,有利于在纷繁复杂的工作状况临危不乱,尽可能地降低风险,规避损失,进而在本职工作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二 明确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中职学生生源大部分是不能升入普高的学生,要求我们的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成为“管理型人才”颇显吃力。面对当前就业形式的压力,应将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较为恰当。许多的毕业生都是从收银员、会计文员、出纳员、跟单人员、仓库管理员这些岗位做起,不断提高专业技能逐步成为管理型人才。

三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我认为应遵循以下思路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第一,活化基础课。基础课是学生基础素质培养的根基,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应参考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上好基础课。如语文课、应用文写作除了培养学生人文知识等,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工作中常用的各种文书写作;德育课是每学期必不可少的,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背景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减少难度大且实用性不高的课程,减少重复课程。当前大部分中职生的共性是实操能力较强,但理论水平有限。管理学、金融基础等课程已经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实操难度相当大,建议可以缩减课时,提高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会计专业课程比较多,对于交叉内容比较多的课程可以合理处置,减少资源浪费。

第三,将考证内容渗入到课程设置当中。国家财政部门规定各企业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职业中学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毕业考前应按通过三科联考方能通过会计上岗证考试,取得会计上岗证。自2009年国家实行无纸化考试以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难度大大增加,这也给我们一个信息,就是在课程设置时尽量向考证靠拢,有了上岗证才有工作的机会,才能为以后的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做好铺垫,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第四,多开实操性强的专业课。上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在第一学期开设点钞、财会书法、小键盘应用等会计基本技能,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某程度上也可以减少学生的流失率。

第五,加强模拟实习,多到企业实践。学校应加强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模拟公司或超市让学生去管理经营,由专业教师做指导,让学生轮岗实习,了解不同岗位的职责和能力要求。与此同时,还应多与企业合作,如我校每学期都与会惠州丽日集团合作,将会计专业学生送到该集团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轮岗工作,学生在自己的岗位将会计知识转化为自身处理经济业务的技能,既巩固了会计理论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中职学校更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竞争力强的初级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调研报告

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高职学生评价模式创新:职业达标制――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应是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基于此,我们就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职业能力以及企业对财务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状况,对潍坊、青岛等地12家企业的财务部门以及包括我院的600余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现就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企业对财务人员素质能力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信息的质量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利益分配的格局。为了确保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需要会计人员诚信的品质。诚信是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诚信要求会计人员要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事业,热诚勤勉地做好会计工作,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反映经济事实,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二)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会计是一项具有极强专门技能的职业,只有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相当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做到:承担与自己的专业水平相适应的工作,从事超出自己专业能力的工作是不道德的。通晓并遵守国家、行业及本单位的有关规定,及时熟悉掌握最新的财经法规、制度,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及时更新知识,以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等。

(三)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会计人员在履行会计职能时应保持客观公正,应摒弃个人私利,避免各种可能影响其履行职能的利益冲突;以中立的态度客观、真实、充分地反映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信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相关利益主体各方,不能为满足特定的个人、集团需要或因偏见的影响而扭曲会计信息。

(四)自觉保守企业秘密。会计人员处于单位资金运动的中心,掌握着大量的商业信息资料,一旦泄漏将给单位造成损失或引起混乱,因此要求会计人员不得任意泄漏工作中所了解的秘密资料,不得使用工作中掌握的秘密资料为个人或他人谋取利益,也不得以不道德的手段去获取他人的秘密资料。

(五)保持职业谨慎和具备职业判断能力。会计活动中存在许许多多不确定因素,存在各种各样的职业风险,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勤勉作风,对会计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进行恰当的职业判断,以确保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企业认为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存在的能力缺陷

调研过程中,企业对现行毕业生的能力缺陷提出了意见,主要包括:

(一)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主要表现为:工作中包括求职过程中过分强调待遇、休班等问题;忽略承担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工作质量等问题;工作缺乏主动性,没有形成不知就问的习惯;不愿加班加点,渴求工作与待遇的绝对对等。

(二)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主要表现为:工作出错率较高,如对证账表中的填写、编制过程中要素不全、数字错误现象时有发生;原始凭证的取得、传递程序、处理不够规范;文字编辑能力较差,日常行文不够规范,甚至出现错别字等。

(三)基本操作技能欠缺。毕业生普遍上手能力欠缺,开票等处理银行业务不熟练;证账表的处理能力不足,建账、记账不熟练,有些甚至操作错误;电算化能力差,常用财务软件不会操作;报税等企业重要业务难以胜任。

(四)持续的学习能力不足。学校知识滞后于实践,随着会计新知识、新法规、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更新,学生知识显得陈旧,学生的知识构成难以胜任工作需要;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持续学习能力较差;对政府、社会举办的业务培训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政府、行业举办的会计职称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参与意识不强,通过率较低。

(五)职业判断能力较弱。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应变能力不强,知识应用迁移能力较差;对需要进行职业判断的业务,显得判断能力不足,对常规业务以外的业务应对能力较差。

三、用人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希望学校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在工作中踏实肯干、努力进取、勤奋好学,摆正自己的位置,放平心态,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继续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生剧增,就业压力会愈来愈大。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毕业生理论实践。希望学校加强毕业生所学理论在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的能力,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检验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大力加强。要建立加强学院和社会、企业的联系,为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并保证实习质量。

(三)加强其他能力教育。希望学校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毕业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外语水平的教育。

(四)保持良好心态。希望学生持一颗平常心,在工作中慢慢积累经验和社会阅历,然后再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四、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

会计专业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税务会计;实践教学;优化

本文为广东省韶关学院教改课题“税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YJY11102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9日

引言

税务会计是一门融合税收法规制度和会计核算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该课程主要研究企业税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以及纳税筹划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不断改革,会计实务中越来越需要大量应用型、复合型税务会计人才。根据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企业的反馈信息得知,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税收的计算、申报、会计处理能力以及一定的纳税筹划能力)明显缺乏。本文仅就税务会计教学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研究。

一、税务会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税法内容变化快。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我国现行税制基本上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期形成的,经过多年的税收实践,尤其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要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从改革出口退税制度;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完善消费税,适当扩大税基;改进个人所得税;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等,这些税制的修订无不体现了我国税收变动频繁的特点,这种调整产生的对于税法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要求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吃透最新的税法精神,然后再将其转化为课堂的教学成果。

2、课程培养目标模糊。税务会计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具有系统的财税理论知识,能在税务、财政、海关及企业、科研等单位,从事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收筹划等工作。事实上,这个培养目标太过抽象,太过笼统。对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较少提及,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企业零岗陪的需要,有眼高手低的嫌疑。

3、税务会计课程授课学时安排不科学。现行本科税法课程课时相对较少,一般为36学时至72学时。而为了完成内容庞大的税务会计教学任务,很多教师不得不满堂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所接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机会,很难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处理税收问题的技能。同时,许多学校没有税法模拟实验室,更谈不上如何进行实践教学在时间、内容、方法和组织方式上的合理安排,以及对实践性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严重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部明确规定,课程的教育必须强调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从事其他职业。

4、税务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投入不够。模拟实验室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得以进行的基本载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税务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税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据笔者调查,湖南、广东、云南等有会计专业的高校,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建立自己的税务会计模拟实验室。因此,加强专业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税务会计教学困境原因分析

从宏观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水平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加速,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税收体系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调整时期,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微观分析,不少高等学校教育观念落后,师资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们的税法课程只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普遍弱化,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学生不符合企业的需求。

三、优化税务会计教学效果的几点构想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殿堂。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个老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除了精心安排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外,还需要讲究教学的技巧和教学艺术。

会计专业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一、税务会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税法内容变化快。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我国现行税制基本上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期形成的,经过多年的税收实践,尤其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要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从改革出口退税制度;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完善消费税,适当扩大税基;改进个人所得税;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等,这些税制的修订无不体现了我国税收变动频繁的特点,这种调整产生的对于税法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要求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吃透最新的税法精神,然后再将其转化为课堂的教学成果。

2、课程培养目标模糊。税务会计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具有系统的财税理论知识,能在税务、财政、海关及企业、科研等单位,从事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收筹划等工作。事实上,这个培养目标太过抽象,太过笼统。对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较少提及,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企业零岗陪的需要,有眼高手低的嫌疑。

3、税务会计课程授课学时安排不科学。现行本科税法课程课时相对较少,一般为36学时至72学时。而为了完成内容庞大的税务会计教学任务,很多教师不得不满堂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所接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机会,很难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处理税收问题的技能。同时,许多学校没有税法模拟实验室,更谈不上如何进行实践教学在时间、内容、方法和组织方式上的合理安排,以及对实践性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严重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部明确规定,课程的教育必须强调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从事其他职业。

4、税务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投入不够。模拟实验室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得以进行的基本载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税务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税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据笔者调查,湖南、广东、云南等有会计专业的高校,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建立自己的税务会计模拟实验室。因此,加强专业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税务会计教学困境原因分析

从宏观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水平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加速,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税收体系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调整时期,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微观分析,不少高等学校教育观念落后,师资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们的税法课程只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普遍弱化,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学生不符合企业的需求。

三、优化税务会计教学效果的几点构想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殿堂。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个老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除了精心安排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外,还需要讲究教学的技巧和教学艺术。

1、培养目标明确。根据会计专业毕业生反馈信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且中小企业会要求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能力。目前,小企业急需税务会计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以面向中小企业为主,税务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岗位对应于企业财会部门的办税员岗位和中介机构税务员岗位。这样,教师在教学内容定位上,主要介绍适应企业财会部门办税员业务岗位或中介税务岗位办税业务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教学项目的设计以办税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办税业务的工作步骤为依据,会计和税收相关的理论知识分解嵌入到各个办税项目中;课程培养目标明确,能充分体现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教师应热爱本专业课程,上课时充满激情。税务会计以税收法规为依据,是对企业涉税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以实现企业最大税收利益的一门专业会计。通常人们认为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自然延伸,这种自然延伸的先决条件是税收法规的日益复杂化。税法课程的理论知识相对繁杂,由很多条条框框组成,且内容枯燥无味,如增值税的税率与征收率,其中低税率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但是仔细总结你会发现,这些低税率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像粮食、植物油、自来水、冷气、暖气、图书、报纸等,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想办法将它讲得很生动,将枯燥的内容鲜活起来,这样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感觉很享受、意犹未尽。他们认为上课不是像背教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这样,上课的内容很容易被学生吸收消化、事半功倍。

3、教师应与时俱进。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会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可以想象,一个知识陈旧、观念滞后的教书先生是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的。会计教师唯有不断进取、不断充实更新自己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人才。会计教师应随时掌握会计制度的变化以及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近几年,税法课程内容变化非常快,税务会计教材难以跟上变化的步伐,但是每次变化只是某一个税种的某些条款发生变化,只要老师具有专业的敏锐性,这点变化不是问题,如2011年个人所得税的变化,主要是起征点由以前的1,800元改革为3,000元,级距由9级改革为7级超额累进税率,以及改革带来的对个人收入、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教师只要将这些内容解释清楚就行了。

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有两个途径:一是参加每年的注册税务师考试或者注册会计师考试,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人才;二是每年寒暑假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到企业,税务部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注册税务师事务所等实习锻炼,了解行业、企业动态,丰富实践经验。教师这种不断成长、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4、推进纳税实验室建设和完善,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税法课程中的税务条款对学生而言均需要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如果能适当加入感性的成分,对税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将带来极大推动作用。通过模拟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缩短学生到实际部门工作以后的适应期学习税法,掌握税法的基本理论,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在税法的教学中如果缺少实务环节,学生所学的理论很难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暴露出综合运用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

四、结束语

税法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所引起的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我们也看到了营业税转增值税两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这都使我们很容易地感受到税法对我们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应该把这种影响反映到我们的税法教育当中来,以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可以理性地对未来进行选择和决策,这是我们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也是税法教育的最高价值所在。

会计专业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创新的内容。有些教材是利用往年的内容来编写,侧重理论,实操的内容少;有些教材是利用数据库程序来设计,教师和学生需要有计算机编程方面的基础,才能有效利用教材教学和自主学习,但实际上对于偏文科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按照教材的内容学习,显得有些吃力,兴趣也因此消减。会计电算化教材的综合实验资料,都是偏向于工业企业,操作相对复杂,对于中小企业的实际案例编写很少,不利于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软件账务操作流程。

二、构建会计电算化实训型教学体系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急需具备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以及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的会计人员。但目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人才缺口也相当大,因此,中小企业是吸收高职院校财务类专业毕业生的重要支柱。高职院校培养会计电算化技术性人才,应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制定出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而在会计软件应用能力人才培养中,须重点构建会计电算化实训型教学体系。

(一)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高职院校三年学年制中,第一学年第1学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2学期开展会计电算化的理论课和基础实践操作课,这门课程需要在机房完成,包括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内容,都要适时、适度地加到该课程中。第二学年,根据第一学年的内容,设置更为深入的课程内容,重点包括各行业企业的会计软件操作,特别是社会上主流的会计操作软件。第三学年第1学期的课程设置为实训课,主要内容是中小企业的相关会计软件应用的实验操作,整个做账的流程,设立详细的资料。这学期是学生集中实训的时期,将前两个学年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灵活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会计软件综合操作能力。

(二)加重单项课程的实践环节

针对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各项标准,在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的基础上,第二学年的2个学期,在基本专业理论课中,额外开设纳税申报环节课程及成本核算的单项实践内容。

(三)将电算化教学内容融入到会计专业相关的理论课中

在会计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课中增加与会计电算化教学相关的实操演练,让理论与实际有效联系,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延伸。

三、实训型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确定课程定位和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职业技能课程,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必须要通过该课程。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第一学年中需要开设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第二学年根据第一学年的课程,继续开设中级会计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与会计电算化相互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清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采用逆向思维方法教学,促进双向进步

会计电算化教学让学生熟悉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操作环境,而且还需要学生在操作软件过程中,懂得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需要从问题出发,向前一步寻找原因,一环扣一环,逆方向去思考和判断,便能理清操作流程,分辨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在固定资产系统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遇到期末与总账不平衡,固定资产系统不能结账,根据常规操作顺序,“资产增加—计提折旧—资产减少—凭证审核记账—期末对账结账”,反方向逐一分析和检查,就可以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同样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能有效掌握软件操作并及时发现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造良好的实训型教学环境

应在校内建立实践性教学基地,如会计基础实训室、财务管理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专用多媒体实验室等,与学院的公共机房相分离,做到实训室1个专任会计电算化任课教师、2个会计电算化实训专员,保证机房可以分配给30到50人规模的班级,达到一人一台计算机的基本配置,满足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实训等课程的基本需求。在机房建设中,要配备常规教学需要的用友软件及中小企业日常业务需要的金蝶软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多媒体实验室。校外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例如与银行设立订单班,培养银行业务需要的人才;与会计师事务所达成协议,分配相关的实习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有资源的高职院校可以与某些会计师事务所挂靠,成立会计服务机构,对外记账、验资、审计等业务,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真实接触实际业务,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进而创造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

(四)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

项目化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根据划分的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教学内,目的明确,教学效果相对明显和容易达到教学目标。如根据企事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将传统的教学内容重新设置,规划项目名称,分为软件推广、财务会计、人事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核算管理等,每个项目定义相关的能力训练任务,例如软件推广,则学习初始和探索财务软件;财务会计则需要学习建立账套,设置基础档案,初始化账套,处理财务日常业务、出纳往来款业务等;人事工资管理,则需要学习初始化人事工资系统,处理计提个人所得税、福利费和各项保险费用、工资业务;固定资产管理,则需要学习初始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计提;成本核算管理,需要学习设置成本核算方法。把任务作为课堂的能力训练,开展项目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以赛促改,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从2012年开始,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会计技能大赛,就是模拟企业的会计操作流程,分岗位完成相关的任务,分团体赛和个人赛,得分高者胜出。高职院校财务专业组队派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能提高会计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利用全国大赛,配备更好的教学软件和环境,让学生在大赛的前期准备阶段,积极参加院校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各种校级会计技能竞赛。在不同层面、不同环境下,渲染实际操作造就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培训能力,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和招生实力。

四、总结